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四节,中医辩证治哮证探讨

第四节,中医辩证治哮证探讨

证治概要

哮病的病位在肺,与脾、肾密切相关。哮病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所致。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因痰伏于肺,遇感诱发。发作时痰阻气道,肺气失于肃降,表现邪实之证;一旦大发作时,每易持续不解,邪实与正虚错综并见,甚至发生“喘脱”危候。如哮病反复久发,气阴耗损,则在平时表现为脾、肺、肾三脏虚损之证。辨治根据发作期与缓解期辨别虚实施治。发作期以邪实为主,当攻邪治标,分别寒热,予以温化宣肺或清化肃肺;病久虚实夹杂者,又当攻补兼顾,不可单纯拘泥于攻邪。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当扶正治本,审察阴阳,区别脏器,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法。此外,临证还应注意寒热虚实的相兼、转化,分清主次,兼以治之。

三、治疗原则

发作期以豁痰利气祛邪为主,寒痰当温化,热痰当清化,表邪明显者兼以解表,缓解期以扶正固本为主,正虚邪实者,当标本兼顾。

1.豁痰利气祛邪

(1)温化“肺如钟,撞则鸣”,若寒犯肺金,闭遏肺气,引动伏痰,发为哮鸣,欲使金鸣之声静,当施温肺化痰定哮法,使寒去痰除,气机宣肃有序,哮病乃止。

(2)清化肺为娇脏,不耐寒热,遇寒则气闭,遇热则气沸。若热炽肺经,气沸津郁,痰阻气道,发为哮喘。单一清之,胶痰难化,只投化痰,火不能息。故法当以清热化痰定哮法,使肺热泄,痰热除,气道畅通,壅塞之逆气归于肃降,哮鸣乃止。

(3)散寒泄热若风寒紧束于外,邪热痰火久盘于内,致肺气外闭内壅发为哮鸣,施散寒泄热定哮法方为正路,融辛温与寒凉于一炉,外散风寒,内清里热,肺气以畅,哮鸣乃止。

此外,若因痰胶气道,结为巢囊,阻塞肺气,发为哮鸣者,谓之痰哮,治当劫痰畅肺定哮;若寒饮内宿,气道不畅之水哮,则当采用祛除水饮定哮法;痰瘀互结者,则又当化痰活血。

近年来,针对哮有夙根,使用利气祛痰消瘀定哮法、化湿泄毒拨根定哮法、蠲除痰浊定哮法等,取得了较好疗效。

2.扶正固本若肺气虚为主,治当补肺益气,用药宜注重甘温润剂,因肺喜温润,为生水之脏,甘温能滋生肺气,润则略生肺津,甘补温润,能生气而保清肃之性;若以脾气虚为主,治当健脾益气,投药宜重甘温燥剂,因脾喜温燥而为中运之脏,得甘则补,温燥能升运脾湿,甘补温燥,能振奋中气以持燥土之性;若以肾气虚为主,治当补肾纳气,常纳阴柔养阴诸品于温热壮阳药物之中,藉以使阴生阳长,元阳振复,下施固摄之权,上以温助肺金。

四、应急措施

严重的哮病发作,采用一般治疗措施仍难缓解;或发作持续过久,呼吸困难,呼长吸短,气息急促,唇甲紫绀,颈脉怒张,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意识模糊,或烦躁不安,额汗淋漓,皮肤潮湿,脉细弱或沉伏。可选用下列急救措施:

(1)紫金丹米粒大5~10粒(少于150mg),冷水送下。

(2)砒矾丸绿豆大5~10粒,温水送服。

(3)十枣汤红芽大戟(醋制)、甘遂(醋制),芫花(醋制)。上药各等分,共研细末,每服29,儿童减半,以大枣10枚煎汤送下,每日1~2次。得快利即停药。

(4)雾化吸入选用复方银黄气雾剂雾化吸入。

(5)止喘灵注射液4ml,肌内注射,4小时1次。

(6)艾灸肺俞、膈俞20分钟。

(7)吸氧。

[辨证论治]

一、一般症状

哮喘的证候具有发作性的特点,发无定时,以夜间为多见。发作时喘咳痰鸣有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缓解后似如常人。至于病势的轻重.发作频度的稀密、发作时间的长短,则随人而异,各有不同,发作短者仅几分钟或几小时,甚者则持续数天。一般说来,发作和缓解均迅速。发病时表现有如下经过。

(一)先兆

多为突然发作,亦可先感鼻喉作痒,喷嚏,鼻流清涕,呼吸不畅,胸中不适,嗳气,呕吐,情绪不宁等症状.

(二)发作

咽塞胸闷,微咳干呛,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喉中痰鸣有声,痰粘量少,咯吐不利,甚则张口抬肩,旨胀晴突,端坐俯伏较舒,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唇甲青紫,颈脉怒张,额汗淋漓,或伴有寒热。

(三)缓解

若能将大量的粘痰畅利地咳出,则窒闷之势得以渐减,呼吸渐感通畅,痰鸣气喘随之缓解。

若病程曰久,.经常反复发作,导致正气虚弱,可常有轻度喘哮,大发作时甚至持续难平。

二、辨证要点,

本病属邪实正虚,发作期以邪实为主,未发以正虚为主。并可从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辨别虚实.

实证:新病,喘哮气粗声高,呼吸深长,呼出为快,脉象有力,体质不虚。

虚证:久病,喘哮气怯声低,呼吸短促难续,吸气不利,脉沉细或细数,体质虚弱。

在分清虚实的基础上,实证需分寒痰、热痰以及有无表证的不同,虚证应审其阴阳之偏虚、脏腑之所属。

三、治疗原则

宗朱丹溪。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之意,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区分寒热虚实,分别施治。正如《景岳全书。喘促》中说;。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攻邪气者,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痰火,然发久者,气无不虚…¨。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证治汇补。哮病》说。。实邪为哮,固宜祛散,然亦有体弱质薄之人,及曾经表散、屡用攻劫、转致脉虚形减者,治当调补之中,兼以清肺利气。。

说明。

1.病程曰久,反复发作,发时正虚邪实者,宜权衡邪正主次,兼顾治疗,不可单纯拘泥于攻邪。

2.如寒热虚实错杂者应联系处理。

3.。扶正治本,补益脏器,可以减轻,减少或控制共发作。

1.发作期:咽塞胸闷,微咳干呛,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喉中痰鸣有声,痰粘量少,咯吐不利,甚则张口抬肩,目胀睛突,端坐府伏较舒,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唇甲青紫,颈脉怒张,额汗淋漓,或伴有寒热。

1.寒哮:喘憋气逆,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咯痰量少;痰色白、稀薄面有泡沫,或呈粘沫状;面色晦滞带青,形寒怕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或兼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脉浮紧;舌苔白滑,脉弦紧。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

1.寒痰哮证以喘咳哮鸣为主,“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

内服药方(射干麻黄汤);射干9克麻黄12克(包)生姜12克细辛9克紫菀9克款冬花9克五味子12克红枣7枚半夏12克

1.痰涌喘逆不得卧;加葶苈子泻肺涤痰,并可酌加杏仁、苏子、白前、橘皮等化痰利气。

2.咳逆上气,汗多:加五味子、白芍,配麻黄使散中有收,以敛肺气。

加减2:

1.痰壅喘逆不得卧者,

合三子养亲汤;炒白芥子9克炒苏子9克炒莱菔子9克

1.以食滞脘满为主,则重用莱菔子,酌加枳实、白术、神曲等以助化食行滞;

2.如以气滞气逆为主,则重用苏子,酌加厚朴、杏仁、沉香等以助行气降逆;

3.如以寒痰凝滞为主,则重用白芥子,酌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助温化寒痰。

也可葶苈子以降气涤痰;

2.呼吸迫促,张口抬肩者,加厚朴、杏仁宣肺平喘;

3.兼有浮肿者,加车前子、茯苓利水浮肿;

4.胸膈满闷者,加桔梗、枳壳行气化痰;

5.若表证明显者,可加桂枝、杏仁配麻黄以疏散表邪。

临证参考表寒里饮,寒象明显者,用

小青龙汤;麻黄9克(包)桂枝9克炙甘草9克白芍9克细辛9克干姜9克五味子12克半夏12克

1.如果口渴则去半夏,加入栝蒌根9克

2.如果轻微下痢则去麻黄,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黄,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黄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证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则改用炙麻黄。

6.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

8.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

9.痰涌喘逆不得卧;加葶苈子泻肺涤痰,并可酌加杏仁、苏子、白前、橘皮等化痰利气。

10.咳逆上气,汗多:加五味子、白芍,配麻黄使散中有收,以敛肺气。

酌配杏仁、苏子、白芥子等药。小青龙汤与射干麻黄汤中,麻黄、细辛、干姜等辛散之药,在严寒潮湿地区,用量可稍重,尤其细辛之用量不必拘于“细辛不过钱”之说,可与麻黄、干姜等量用之。若顽痰久踞肺经,哮鸣经久不止,且寒热不显者,可用皂荚丸(皂荚不拘量(去子,酥炙)(上药研成粉末,炼蜜为丸,每丸3克,红枣汤送服,每日二次。甚则每日三次。禁生冷、粘滑、酒酪、臭恶变质等食物)),亦可在辨证用药基础上,加竹沥、姜汁以“透穴巢之痰”;如沉寒瘤冷,顽痰不化者,可在密切观察下服用紫金丹以劫痰定喘,但应严格掌握剂量,每次不超过150mg,冷茶送服,忌饮酒,连服5~7日,密切观察服药后反应,不可久服,服药后见呕吐、腹泻等症者应立即停药。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酌加杏仁、苏子、白前、陈皮以化痰理气。

2.痰涌喘逆不得卧,可加葶苈子、洋金花以泻肺涤痰。

3.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加桂枝、干姜,或改用

小青龙汤;麻黄9克(包)桂枝9克炙甘草9克白芍9克细辛9克干姜9克五味子12克半夏12克

1.如果口渴则去半夏,加入栝蒌根9克

2.如果轻微下痢则去麻黄,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黄,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黄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证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则改用炙麻黄。

6.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

8.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

9.痰涌喘逆不得卧;加葶苈子泻肺涤痰,并可酌加杏仁、苏子、白前、橘皮等化痰利气。

10.咳逆上气,汗多:加五味子、白芍,配麻黄使散中有收,以敛肺气。

解表化饮。

4.痰盛,气短,肢体倦怠,舌苔白滑者,加苏子、陈皮、厚朴、苍术,以燥湿化痰,或改用

苏子降气汤;苏子3克橘皮3克半夏3克当归3克前胡3克厚朴3克沉香1.5克炙甘草1.5克生姜2片肉桂1.5克(冲服)

1.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难卧者,酌加沉香以增强降气平喘之力;

2.兼有表证者,加麻黄、杏仁等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

3.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益气补虚;

4.若肾阳虚较甚者,可加附子、补骨脂等以助温肾纳气之功;

5.肾气虚,动则气短难续,加胡桃肉、紫石英、沉香、诃子以摄纳肾气。

6.若无明显腰酸腿软,气短浮肿等下虚之象者,桂心亦可去之。

加减

1.肺气虚,气短声低神疲,加党参补益肺气。

2.肾气虚,动则气短难续,加胡桃肉、坎炁、紫石英、沉香、诃子摄纳肾气。

3.阳虚明显,怕冷,汗出,肢冷,加附子、补骨脂、钟乳石温补肾阳。

5.病久阴盛阳虚,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可加附子、补骨脂、淫羊藿、钟乳石等温阳散寒。若声低气短者,可酌减麻黄、细辛用量,加党参、胡桃肉、紫河车、紫石英、沉香、诃子等纳气。

加减.

1.痰涌喘逆不得卧;加葶苈子泻肺涤痰,并可酌配杏仁、苏子、白前、橘皮等化痰利气。

2.咳逆上气,汗多。加五味子、白芍,配麻黄使散中有收,以敛肺气。

3.喘哮剧甚,恶寒背冷,痰白呈小泡沫,舌苔白而水滑,脉弦缓有力,体无虚象,寒实证明显者,吞服紫金丹,劫痰定喘,每服米粒大5—10粒(<150mg),临卧冷茶送下,连服5--7天。有效如需续服,停药数日后再服。热哮,旰肾病及出血者忌用,服药期间忌饮酒,并需严密观察其毒副反应。

【按语】

1.本方适用于寒饮郁肺,肺气上逆之证。若肺虚或肾不纳气之哮喘,均非所宜。

2.冷哮剧甚时,可考虑在密切观察下服用紫金丹。

3.若痰涎涌盛,喉中痰鸣如曳锯,痰粘难咯,舌苔厚浊,脉滑实者,当涤痰利窍,降气平喘,可予控涎丹(甘遂10克紫大戟10克白芥子10克)泻其壅痰。

4.哮证若大发作持续不已,喘急鼻煽,胸高气促,张口抬肩,汗出肢冷,面色青紫,甚则肢体浮肿,烦躁昏昧者,提示喘脱危象,需及时抢救。

;外用药方;白芥子20克延胡索20克甘遂10克细辛10克麝香0.6克(另包)

(上药研成粉末,加入麝香,和匀,分三次用生姜汁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每次约1-2小时)

2.寒痰哮证以表寒里饮,寒象显著,喘咳痰多,粘白夹沫,恶寒发热者。内服药方

(小青龙汤);麻黄9克(包)桂枝9克炙甘草9克白芍9克细辛9克干姜9克五味子12克半夏12克

1.如果口渴则去半夏,加入栝蒌根9克

2.如果轻微下痢则去麻黄,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黄,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黄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证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则改用炙麻黄。

6.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

8.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

9.痰涌喘逆不得卧;加葶苈子泻肺涤痰,并可酌加杏仁、苏子、白前、橘皮等化痰利气。

10.咳逆上气,汗多:加五味子、白芍,配麻黄使散中有收,以敛肺气。

外用药方;白芥子20克延胡索20克甘遂10克细辛10克麝香0.6克(另包(上药研成粉末,加入麝香,和匀,分三次用生姜汁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每次约1-2小时)

【本证引用资料】

一、冷哮证

【主症】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咳痰稀白,面色晦滞。或有恶寒、发热、身痛。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常用方】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射干、细辛、半夏、紫菀、款冬花各9g,麻黄、生姜各12g,五味子3g,大枣7枚。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酌加杏仁、苏子、白前、陈皮以化痰理气。

2.痰涌喘逆不得卧,可加葶苈子、洋金花以泻肺涤痰。

3.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加桂枝、干姜,或改用小青龙汤,解表化饮。

4.痰盛,气短,肢体倦怠,舌苔白滑者,加苏子、陈皮、厚朴、苍术,以燥湿化痰,或改用苏子降气汤。

5.病久阴盛阳虚,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可加附子、补骨脂、淫羊藿、钟乳石等温阳散寒。若声低气短者,可酌减麻黄、细辛用量,加党参、胡桃肉、紫河车、紫石英、沉香、诃子等纳气。

【按语】

1.本方适用于寒饮郁肺,肺气上逆之证。若肺虚或肾不纳气之哮喘,均非所宜。

2.冷哮剧甚时,可考虑在密切观察下服用紫金丹。

3.若痰涎涌盛,喉中痰鸣如曳锯,痰粘难咯,舌苔厚浊,脉滑实者,当涤痰利窍,降气平喘,可予控涎丹泻其壅痰。

4.哮证若大发作持续不已,喘急鼻煽,胸高气促,张口抬肩,汗出肢冷,面色青紫,甚则肢体浮肿,烦躁昏昧者,提示喘脱危象,需及时抢救。

5.据报道:采用本方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120例,对照组用抗生素、解痉平喘剂等西药治疗42例。结果:显效7l例(59.08%),有效38例(31.67%),无效11例(9.25%),总有效率为90.75%。对照组显效8例(19.05%),有效21例(50%),无效13例(30.95%),总有效率为69.05%。两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

【参用方】

1.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9g,芍药9g,细辛3g,干姜3g,甘草6g,桂枝6g,半夏9g,五味子3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解表化饮,宣肺平喘。主治:表寒里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等症。据报道:采用本方治疗哮喘39例,其中支气管哮喘26例,慢性支气管炎9例,急性支气管炎4例,均为喘息型。结果:临床痊愈12例,显效20例,有效6例,无效1例【2】。

2.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苏子、半夏各9g,前胡、厚朴、当归各6g,肉桂3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1个,紫苏叶5片。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主治:上实下虚。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等。

3.冷哮丸(《张氏医通》):麻黄30g,川乌30g,细辛30g,蜀椒30g,白矾30g,皂角30g,半夏30g,胆南星3g9,杏仁30g,紫菀60g,款冬花60g,甘草30g。共为细末,姜汁调神曲末打糊为丸,发作时服之,每服6g,早晚各1次,生姜汤或温开水送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散寒涤痰,降气定喘。主治:背受寒邪,遇冷即发喘哮,胸膈痞满,倚息不得卧。

4.紫金丹(《普济本事方》):砒霜(水飞)4.5g,豆豉45g。依法制成小丸,如麻子大,每服10丸,清茶送下。功用:劫痰定喘。主治:适用于多年寒喘冷哮,秋冬严重者。本品有毒,不可多服与久服。服药后如出红疹者,应停服。肝脏有病者忌服。

5.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份。研为细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1~3g,温开水送服。功用:祛痰逐饮。主治:痰涎壅盛,喉中痰鸣,喘哮不已等症。

(1)冷哮

证候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咯痰稀白,面色晦滞,或有恶寒、发热、身痛,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

证候分析寒痰留伏于肺,为诱因所触发,痰气交阻,搏击有声,故喉中哮鸣有声;肺气闭郁不得宣畅,故胸膈满闷,咯痰稀白;阴盛于内,阳气不能宣达,则面色晦滞,形寒肢冷;外寒引动内饮,则感寒易发;若风寒束表,则有恶寒、发热、身痛等表证;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为痰饮内伏,外受风寒之象。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利气。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射干麻黄汤加减。药用射干、炙麻黄、干姜、细辛、清半夏、陈皮、紫菀、款冬花、苏子、甘草。

方中射干、麻黄宣肺平喘,豁痰利咽,为主药;辅以干姜、细辛、半夏温肺蠲饮降逆;佐以紫菀、款冬花、陈皮、苏子宣肺化痰止咳;使以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重在温化痰饮而降肺气,故能除寒痰哮鸣之症。

②加减痰壅喘逆不得卧者,合三子养亲汤,也可加葶苈予以降气涤痰;呼吸迫促,张口抬肩者.加厚朴、杏仁宣肺平喘;兼有浮肿者,加车前子、茯苓利水消肿;胸膈满闷者,加桔梗、枳壳行气化痰;若表证明显者,可加桂枝、杏仁配麻黄以疏散表邪。

⑧临证参考表寒里饮,寒象明显者,用小青龙汤,酌配杏仁、苏子、白芥子等药。小青龙汤与射干麻黄汤中,麻黄、细辛、干姜等辛散之药,在严寒潮湿地区,用量可稍重,尤其细辛之用量不必拘于“细辛不过钱”之说,可与麻黄、干姜等量用之。若顽痰久踞肺经,哮鸣经久不止,且寒热不显者,可用皂荚丸,亦可在辨证用药基础上,加竹沥、姜汁以“透穴巢之痰”;如沉寒瘤冷,顽痰不化者,可在密切观察下服用紫金丹以劫痰定喘,但应严格掌握剂量,每次不超过150mg,冷茶送服,忌饮酒,连服5~7日,密切观察服药后反应,不可久服,服药后见呕吐、腹泻等症者应立即停药。

1.寒哮

症状及分析.

喘憋气逆,喉中哮鸣有声一寒痰伏肺,遇寒触,发,痰升气阻,壅塞气道,肺失升降。

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咯痰量少一一肺气闭郁,不得宣畅。

痰色白、稀薄而有泡沫,或呈粘沫状一一痰从寒化为饮。.

面色晦滞带青,形寒怕冷一一阴盛于内,阳气不得宣达。

口不渴,或渴喜热饮一一病因于寒,内无郁热。

天冷或受寒易发一一外寒引动伏饮。.

或兼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脉浮紧一一兼有风寒表证。

舌苔白滑,脉弦紧一一寒痰内盛。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

(!)方解

射干麻黄汤。宣肺散寒,化痰降逆,治饮咳喘。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射干,麻黄,宣肺平喘,豁痰利咽,生姜、细辛、半夏,温肺蠲饮降逆,紫苑、款冬花,化痰止咳,五味子、大枣,敛肺补气。

小青龙汤,发表温里。用于表寒里饮,寒象显著,喘咳痰多,粘白夹沫,恶寒发热者。

麻黄,桂枝,解表宣肺平喘,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干姜,半夏、细辛,温化寒饮,五味子,收敛肺气。

两方均为温肺化饮剂,但前者用于喘咳哮鸣为主而表证不著者,后者以表里皆寒为宜,各有侧重。’

(2)加减.

痰涌喘逆不得卧;加葶苈子泻肺涤痰,并可酌配杏仁、苏子、白前、橘皮等化痰利气。、.

咳逆上气,汗多。加五味子、白芍,配麻黄使散中有收,以敛肺气。

喘哮剧甚,恶寒背冷,痰白呈小泡沫,舌苔白而水滑,脉弦缓有力,体无虚象,寒实证明显者,吞服紫金丹,劫痰定喘,每服米粒大5—10粒(<150mg),临卧冷茶送下,连服5--7天。有效如需续服,停药数日后再服。热哮,旰肾病及出血者忌用,服药期间忌饮酒,.并需严密观察其毒副反应。

变证。气虚痰盛

症状及分析;

发作频繁一.久病正虚。

发时喉中痰鸣如鼾一一肺虚痰蕴。

声低,气短不足以息一一肺不主气,肾不纳气。

咳痰清稀一一气不化津,津液成痰。

面色苍白,汗出肢冷一一阴盛阳虚,卫阳不固。

舌苔淡白,脉沉细一一阳虚之征。

治法。温阳补虚,降气化痰。.

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

(1)方解本方用于上盛下虚,而以上盛为主,.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闷,肢冷等症。

苏子、半夏、前胡,降气化痰平喘,厚朴、陈皮,理气降逆,甘草,调中,肉桂,当归,温养肾气。.

①加减

肺气虚,气短声低神疲,加党参补益肺气。

肾气虚,动则气短难续,加胡桃肉、坎炁、紫石英、沉香、诃子摄纳肾气。

阳虚明显,怕冷,汗出,肢冷,加附子、补骨脂、钟乳石温补肾阳。

【中药名厂与中成药】

1.中成药

(1)复方Jkthh片(华山牌,河北邯郸制药厂):每次3~6片,每日3次。用于寒哮。

(2)止喘灵注射液(苏中牌,江苏扬州苏中制药厂):每次2ml,每日2~3次,肌内注射。用于哮喘,见有咳嗽、有痰、气喘、气短或伴有胸部胀闷,以及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而见上述症状者。

(3)止嗽定喘膏、止咳喘热参片、麻杏止咳糖浆、蛤蚧定喘丸(见喘病篇)。

若顽痰久踞肺经,哮鸣经久不止,且寒热不显者,可用皂荚丸(皂荚不拘量(去子,酥炙)),亦可在辩证用药的基础上,加竹沥、姜汁。(上药研成粉末,炼蜜为丸,每丸3克,红枣汤送服,每日二次。甚则每日三次。)

寒哮兼气虚盛证:发作频繁;发时喉中痰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咳痰清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苔淡白,脉沉细。

苏子降气汤加减;苏子3克橘皮3克半夏3克当归3克前胡3克厚朴3克沉香1.5克炙甘草1.5克生姜2片肉桂1.5克(冲服)

1.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难卧者,酌加沉香以增强降气平喘之力;

2.兼有表证者,加麻黄、杏仁等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

3.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益气补虚;

4.若肾阳虚较甚者,可加附子、补骨脂等以助温肾纳气之功;

5.肾气虚,动则气短难续,加胡桃肉、紫石英、沉香、诃子以摄纳肾气。

6.若无明显腰酸腿软,气短浮肿等下虚之象者,桂心亦可去之。

加减

1.肺气虚,气短声低神疲,加党参补益肺气。

2.肾气虚,动则气短难续,加胡桃肉、坎炁、紫石英、沉香、诃子摄纳肾气。

3.阳虚明显,怕冷,汗出,肢冷,加附子、补骨脂、钟乳石温补肾阳。

2.热哮:喘而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孔,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粘浊稠厚,排吐不利,或黄或白;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不恶寒;或兼发热,微恶寒,汗少,头痛等表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热哮1(定喘汤):白果9克(炒黄)麻黄9克苏子6克甘草3克款冬花9克杏仁4.5克桑白皮6克(蜜炙)黄芩4.5克(微炒)法半夏9克

1.若无表证,麻黄用量可减,或用炙麻黄,取其宣肺定喘之功;

2.若痰稠难出者,可酌加全瓜蒌,胆南星等以增强化痰之力;

3.若胸闷较甚者,可加枳壳、厚朴以理气宽胸;

4.若肺热较甚者,宜合入金荞麦、鱼腥草等以增强清肺之效。

5.痰鸣息涌不得卧,肺气壅实,加葶苈子、地龙或大黄、芒硝等以通腑利肺;

6.痰吐稠黄胶粘,痰热内盛,酌加知母、海蛤粉、射干、鱼腥草等加强清化之力,或吞服礞石滚痰丸(金礞石6克酒大黄16克酒黄芩16克沉香2克)(研成粉末,分为4服,用水和丸,生姜煎汤,用姜汤送服。空腹服下,服药过咽即便仰卧,令药徐徐而下,半日不可饮食行动,侍药气自胃口渐下二肠,然后动作饮食,服药后喉间稠粘壅塞,乃药病相拒故也。少顷,药力到自愈)以清热涤痰。

7.若见风寒外束,痰热内郁之寒包热证,如恶寒、发热、身痛、烦躁、口渴等,加石膏、配麻黄解表散寒,表寒重者酌配桂枝。

【辨证加减】

1.兼见风寒外束,恶寒发热,身痛者,麻黄用生麻黄,加桂枝、生姜以解表散寒,或用

越婢加半夏汤;麻黄18克(包)石膏24克生姜9克红枣15枚半夏12克

加减:

1.痰鸣息涌不得卧,肺气壅实,加葶苈子,广地龙或大黄、芒硝通腑利肺。

2.痰吐稠黄胶粘,痰热内盛,酌配知母、海蛤粉、射干、鱼腥草等加强清化之力,或吞服礞石滚痰丸以清热涤痰。

3.若见风寒外束,痰热内郁之寒包热证,如恶寒、发热、身痛、烦躁、口渴等,加石膏、配麻黄解表散寒,表寒重者酌配桂枝。

2.痰多黄稠胶粘者,加胆南星、海蛤壳、竹沥、鱼腥草等加强清化之力。

3.肺热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平卧,重用黄芩,加石膏、葶苈子、地龙、天竺黄等。以清热泻肺,化痰定喘。

4.大便秘结者,减白果,加全瓜蒌、大黄、芒硝,亦可酌加礞石滚痰丸(金礞石6克酒大黄16克酒黄芩16克沉香2克),通腑涤痰以利肺。

5.病久热盛伤阴,虚中夹实,气急难续,痰少质粘起沫,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减苏子、半夏,加麦冬、沙参、五味子、川贝母、天花粉,以养阴清热,敛肺化痰。

【按语】

1.本方苦泻寒凉,适用于痰热壅盛,肺失肃降之热哮。若寒饮伏肺的冷哮,或肺肾气虚的虚哮,以及阳虚欲脱者,均忌用。

加减:

1.表热甚者,加连翘、薄荷以清热解表;

2.肺气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卧者,加葶苈子、瓜蒌皮、地龙泻肺降气,化痰平喘;

3.便秘者,加大黄、枳实以通腑利肺;

4.痰黄粘稠难咯者,加用黛蛤散、知母、鱼腥草以清热化痰;

5.痰多色黄胸痛者,加桃仁、薏苡仁、冬瓜仁、芦根以化痰通络。

临证参考:

定喘汤用于痰热郁肺而表证不著者。

若肺热内盛,复感外寒,则寒束卫表,出现咳喘无汗、身痛、恶寒发热之外寒内热证,即所谓寒包热哮,可用越婢加半夏汤或大青龙汤。

对于寒包热哮,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喘》提出未病先治热,进行预防性治疗,“八九月未寒之时,先用大承气汤下其热”,“至冬寒时无热可包,自不发者是也”。

加减:

1.痰鸣息涌不得卧,肺气壅实,加葶苈子,广地龙或大黄、芒硝通腑利肺。

2.痰吐稠黄胶粘,痰热内盛,酌配知母、海蛤粉、射干、鱼腥草等加强清化之力,或吞服礞石滚痰丸以清热涤痰。

3.若见风寒外束,痰热内郁之寒包热证,如恶寒、发热、身痛、烦躁、口渴等,加石膏、配麻黄解表散寒,表寒重者酌配桂枝。痰热郁肺为主,而表证不著;喘哮气逆,胸膈烦闷,咳痰稠黄者。

热哮2(越婢加半夏汤)麻黄18克(包)石膏24克生姜9克红枣15枚半夏12克

加减:

1.痰鸣息涌不得卧,肺气壅实,加葶苈子,广地龙或大黄、芒硝通腑利肺。

2.痰吐稠黄胶粘,痰热内盛,酌配知母、海蛤粉、射干、鱼腥草等加强清化之力,或吞服礞石滚痰丸以清热涤痰。

3.若见风寒外束,痰热内郁之寒包热证,如恶寒、发热、身痛、烦躁、口渴等,加石膏、配麻黄解表散寒,表寒重者酌配桂枝。

.肺热内郁,外有表证者。喘哮遇感触发,喘咳上气,目如脱状,寒热,脉大等症。

【本证引用资料】

二、热哮证

【主症】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胸膈烦闷,呛咳阵作,痰黄粘稠,面红,伴有发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常用方】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白果仁21枚,麻黄、款冬花、桑白皮、半夏各9g,苏子6g,甘草3g,杏仁、黄芩各5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兼见风寒外束,恶寒发热,身痛者,麻黄用生麻黄,加桂枝、生姜以解表散寒,或用越婢加半夏汤。

2.痰多黄稠胶粘者,加胆南星、海蛤壳、竹沥、鱼腥草等加强清化之力。

3.肺热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平卧,重用黄芩,加石膏、葶苈子、地龙、天竺黄等。以清热泻肺,化痰定喘。

4.大便秘结者,减白果,加全瓜蒌、大黄、芒硝,亦可酌加礞石滚痰丸,通腑涤痰以利肺。

5.病久热盛伤阴,虚中夹实,气急难续,痰少质粘起沫,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减苏子、半夏,加麦冬、沙参、五味子、川贝母、天花粉,以养阴清热,敛肺化痰。

【按语】

1.本方苦泻寒凉,适用于痰热壅盛,肺失肃降之热哮。若寒饮伏肺的冷哮,或肺肾气虚的虚哮,以及阳虚欲脱者,均忌用。

2.据报道:采用本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8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病程最长者36年,最短8个月。结果:临床症状控制,随访半年内未发咳喘者为临床治愈,共18例;临床症状消失,随访半年内病情基本控制,虽有时病情发作,但临床症状较轻,服药后很快得到控制为有效,共75例;治疗2~3月,症状仍无明显改善为无效,共5例。总有效率为93.75%。

3.据报道:本方显著抑制小鼠脾脏空斑形成细胞数和溶血素生成,可显著抑制2,4一二硝基氯苯所致小鼠迟发型皮肤过敏反应,降低小鼠免疫器官胸腺的重量,但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炭粒廓清速率无明显影响。

【参用方】

1.越婢加半夏汤(《金匮要略》):麻黄12g,石膏25g,生姜9g,大枣15枚,甘草6g,半夏9g。水煎服,每日l剂。功用:清热化痰。主治:咳而上气,其人喘。

2.礞石滚痰丸(《丹溪心法附余》):煅青礞石、芒硝各30g,大黄、黄芩各240g,沉香15g。共为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9g,清茶送下。虚人、孕妇慎用。

功用:清热涤痰。主治:实热老痰,喘咳痰稠,胸脘痞闷,大便秘结等。

3.黄芩泻肺汤(《痘疹仁端录》):黄芩12g,栀子lOg,枳壳lOg,甘草6g,薄荷6g,连翘lOg,杏仁6g,大黄4g,桔梗12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清热泻肺。主治:哮病肺热里实证,症见发热,喘促,喉间痰鸣,大便干结等。

4.麻杏石甘汤(《伤寒论》):麻黄5g,杏仁9g,甘草6g,石膏18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主治:热邪壅肺,发热,咳嗽,喘促痰多,甚则鼻翼煽动。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肺心病58例。结果:经观察此药对心动过速、肺型P波、顺钟向转位、左室流出道宽度、左室内径以及氧分压、二氧化碳结合率都具有显著的疗效。另据报道:运用本方治疗小儿感咳喘100例,全组均有咳喘气促,多伴发热、舌红苔黄,中医辨证为实热型。结果:治愈72例,好转25例,无效3例[6J。又据报道:本方可提高细胞免疫功能,调整T淋巴细胞亚群间的比例关系。能提高小白鼠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和血清溶菌酶含量,促进淋巴细胞转化,从而使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所提高。

二、热哮证

证候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胸膈烦闷,呛咳阵作,痰黄粘稠,面红,伴发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肺内素有热痰蕴伏,外邪侵犯,肺失清肃,上逆而致痰气搏击,则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呛咳阵作;痰热交结,则咯粘稠黄痰;痰火郁蒸,则胸膈烦闷、面赤、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之象。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降逆。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定喘汤加减。药用炙麻黄、杏仁、黄芩、生石膏、桑白皮、款冬花、清半夏、白果、甘草。

方中麻黄宣肺平喘,配白果敛肺气,化痰浊,定喘嗽,二药一开一收,则使宣散不致太过,收敛不致留邪,制止哮喘发作,共为君药;臣以桑白皮、黄芩、生石膏清泄肺热;佐以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咳祛痰;使以生甘草调和诸药。九药合用,使痰浊祛而肺气宣,肺热清而喘自平。

②加减表热甚者,加连翘、薄荷以清热解表;肺气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卧者,加葶苈子、瓜蒌皮、地龙泻肺降气,化痰平喘;便秘者,加大黄、枳实以通腑利肺;痰黄粘稠难咯者,加用黛蛤散、知母、鱼腥草以清热化痰;痰多色黄胸痛者,加桃仁、薏苡仁、冬瓜仁、芦根以化痰通络。

③临证参考定喘汤用于痰热郁肺而表证不著者。若肺热内盛,复感外寒,则寒束卫表,出现咳喘无汗、身痛、恶寒发热之外寒内热证,即所谓寒包热哮,可用越婢加半夏汤或大青龙汤。对于寒包热哮,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喘》提出未病先治热,进行预防性治疗,“八九月未寒之时,先用大承气汤下其热”,“至冬寒时无热可包,自不发者是也”。

2.热哮

症状及分析。

喘而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一一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阻塞气道。

咯痰粘浊稠厚,排吐不利,或黄或白一一热蒸液聚生痰,痰热胶结于肺。

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一一痰火郁蒸所致。

口渴喜饮,不恶寒一一病因于热,肺无伏寒。

或兼发热、微恶寒,汗少,头痛等表证一一感受风寒触发,故见外寒内热之侯。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一一痰热内盛之征。,’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1)方解

定喘汤:清肺泄热,化痰平喘。用于喘哮气逆,胸膈烦闷,咳痰稠黄者。麻黄,宣肺定喘,黄芩、桑白皮,清泄肺热,杏仁、半夏、款冬花,苏子,化痰降逆,白果,收敛肺气而平喘,甘草,调和诸药。

越婢加半夏汤:宣肺清热,化痰降逆。用于喘哮遇感触发,喘咳上气,目如脱状,寒热,脉浮大等症。

麻黄,解表宣肺,半夏,温化痰饮,生石膏,清肺热,除烦躁,生姜、大枣、甘草,和中,调营卫。

两方主要区别在于;前方以痰热郁肺为主,而表证不著,后方则以肺热内郁,外有表证者。.

(2)加减

痰鸣息涌不得卧,肺气壅实,加葶苈子,广地龙或大黄、芒硝通腑利肺。

痰吐稠黄胶粘,痰热内盛,酌配知母、海蛤粉、射干、鱼腥草等加强清化之力,或吞服礞石滚痰丸以清热涤痰。

若见风寒外束,痰热内郁之寒包热证,如恶寒、发热、身痛、烦躁、口渴等,加石膏、配麻黄解表散寒,表寒重者酌配桂枝。

变证,阴虚痰热.

症状及分析.

喘急气促,或喘哮持续,咳呛痰少质粘起沫一一病久热盛伤阴,肺阴不足,夹有痰热。

口燥咽干,烦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一一肺阴亏耗,虚火上炎.

治法。养阴清热,敛肺化痰。:

方药.麦门冬汤加减。

(1)方解本方清润降火,化痰下气,治哮喘热盛伤阴,气欠上逆,呛咳气急,痰少质粘。

麦冬、人参,益气养阴,清养肺金,半夏,化痰下气,配麦冬可缓减燥性,甘草、大枣、粳米,益胃生津养肺。

(2)加减

阴虚显著,去人参,加沙参、冬虫夏草,五味子、天花粉加强养阴生津,敛肺平喘。痰粘难咯,加川贝母润肺化痰。

肾虚气逆,动则喘甚,配地黄、当归、山萸肉、胡桃肉、紫石英、诃子补肾纳气。

阴虚痰热证:喘急气促,或喘哮持续,咳呛痰少质粘起沫;口燥咽干,烦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麦门冬汤加减;麦门冬42g半夏6g人参9g甘草6g粳米6g大枣4枚

1.阴伤甚者,加沙参、玉竹等;人参改用生晒参,或酌加沙参、冬虫夏草、五味子、天花粉加养阴生津,敛肺平喘;

2.咳逆较甚者,加百部、款冬花等;

3.呕吐较甚者,加竹茹、生姜等;

4.方中用西洋参代人参,则益气养阴之功更佳。

5.痰粘难咯,酌加川贝母润肺化痰;

6.肾虚气逆,动则喘甚,配地黄,当归、山萸肉、胡桃肉、紫石英、诃子补肾纳气。

加减

1.阴虚显著,去人参,加沙参、冬虫夏草,五味子、天花粉加强养阴生津,敛肺平喘。

2.痰粘难咯,加川贝母润肺化痰。

3.肾虚气逆,动则喘甚,配地黄、当归、山萸肉、胡桃肉、紫石英、诃子补肾纳气。

3.痰哮:喘咳胸满,不能平卧;痰涎壅盛,喉如曳锯,痰粘难咯;舌苔厚浊,脉滑实。

三子养亲汤加减;炒白芥子9克炒苏子9克炒莱菔子9克

1.以食滞脘满为主,则重用莱菔子,酌加枳实、白术、神曲等以助化食行滞;

2.如以气滞气逆为主,则重用苏子,酌加厚朴、杏仁、沉香等以助行气降逆;

3.如以寒痰凝滞为主,则重用白芥子,酌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助温化寒痰。

4.胸闷,苔浊腻,加川厚朴、半夏、杏仁,燥湿化痰利气;

5.咯吐浊痰,另吞皂荚丸利窍涤痰,宣畅气机;

6.痰壅喘急,不能平卧,暂予控涎丹以泻其壅。

加减

1.胸闷,苔浊腻,加川朴、半夏,光杏仁,燥湿化痰利气,

2.咯吐浊痰,另吞皂荚丸利窍涤痰,宣畅气机,

3.痰壅喘急,不能平卧,暂予控涎丹以泻其壅。

此外,久病正虚,大发作时邪少虚多,肺肾两虚,痰浊壅盛,甚至出现张口抬肩,鼻煽气促,面青,汗出肢冷,脉浮大无根等喘脱危候者,可从喘证辨治。

【本证引用资料】

3.痰哮哮证发作以痰气壅实为主,寒与热俱不显著。

症状及分析。

喘咳胸满,不能平卧一一痰阻气道,肺气不降。

痰涎壅盛,喉如曳锯,痰粘难咯一一痰浊壅阻于肺。

舌苔厚浊,脉滑实一一痰浊之征。

治法。涤痰利窍,降气平喘。

方药;三子养亲汤加味。

(1)方解豁痰利气。用于痰壅气实,咳逆息涌,痰多之哮喘。苏子、白芥子、莱菔子,顺气降逆化痰。

(2)加减

胸闷,苔浊腻,加川朴、半夏,光杏仁,燥湿化痰利气,

咯吐浊痰,另吞皂荚丸利窍涤痰,宣畅气机,

痰壅喘急,不能平卧,暂予控涎丹(甘遂10克紫大戟10克白芥子10克)(.上药研成粉末,每服1~3克,生姜汤泛为丸,晨起,生姜汤送服,以下利为度,下痢后要食白粥保养身体)以泻其壅。

此外,久病正虚,大发作时邪少虚多,肺肾两虚,痰浊壅盛,甚至出现张口抬肩,鼻煽气促,面青,汗出肢冷,脉浮大无根等喘脱危候者,可从喘证辨治。

4.虚哮:反复发作,甚者持续哮喘,咯痰无力,声低气短,动则尤甚,口唇爪甲紫绀,舌质紫暗,脉弱。用

生脉散合人参蛤蚧散;蛤蚧一只茯苓6克丹参6克桑白皮6克炙甘草5克地龙6克陈皮3克半夏6克麦冬6克生晒人参6克(焗服)五味子6克

加减:

1.痰多胸闷者,加瓜蒌、桔梗化痰利气;

2.喘甚者,加白果、芡实、罂粟壳敛肺固肾;

3.阳虚者,加肉桂温补肾阳;

4.阴虚者,加熟地、山药补肾养阴;

5.气阴将竭者,加山萸肉、龙骨、牡蛎敛汗救阴。

临证参考若痰多哮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咯痰清稀,汗出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此为痰浊壅盛于上,肾阳亏虚于下,故须温阳补虚,降气化痰,可选

苏子降气汤化裁;苏子3克橘皮3克半夏3克当归3克前胡3克厚朴3克沉香1.5克炙甘草1.5克生姜2片肉桂1.5克(冲服)

1.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难卧者,酌加沉香以增强降气平喘之力;

2.兼有表证者,加麻黄、杏仁等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

3.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益气补虚;

4.若肾阳虚较甚者,可加附子、补骨脂等以助温肾纳气之功;

5.肾气虚,动则气短难续,加胡桃肉、紫石英、沉香、诃子以摄纳肾气。

6.若无明显腰酸腿软,气短浮肿等下虚之象者,桂心亦可去之。

加减

1.肺气虚,气短声低神疲,加党参补益肺气。

2.肾气虚,动则气短难续,加胡桃肉、坎炁、紫石英、沉香、诃子摄纳肾气。

3.阳虚明显,怕冷,汗出,肢冷,加附子、补骨脂、钟乳石温补肾阳。

若痰瘀互结,哮喘痰鸣,面色晦暗,爪甲青紫,可选

血府逐瘀汤化裁;当归9克生地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柴胡3克甘草6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9克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若心肾阳衰、哮鸣甚,以上方送服黑锡丹(黑锡9克(另包)硫磺9克(另包)胡芦巴1.5克沉香1.5克熟附子1.5克肉桂1.5克茴香3克破故纸3克肉苁蓉3克金铃子3克(去核)木香3克)(.黑锡、硫磺同炒至结砂,研至无声为度;其它药研未,酒煎面糊为丸,每丸5克。生姜汤送服)、蛤蚧粉。黑锡丹内含铅,只宜急救,不宜久服

【本证引用资料】

三、虚哮证

【主症】反复发作,甚者持续喘哮,咯痰无力,声低气短,动则尤甚,口唇爪甲紫绀。舌质紫暗,脉弱。

【治法】扶阳固脱,镇肾纳气。

【常用方】参附汤(《妇人大全良方》)。

人参99,熟附子69,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l剂。

【辨证加减】

1.汗多气逆者,加黄芪、龙骨、牡蛎,以敛汗固脱。

2.若伴躁烦内热,口干颧红,汗出粘手,为气阴俱竭,可加麦冬、西洋参、五味子等益气敛阴。

3.口唇、爪甲青紫明显者,可加丹参、红花、川芎、桂枝、薤白、瓜蒌皮,以化瘀通阳、复脉。

【按语】

1.本方为益气回阳救脱的代表方。凡哮、喘及失血、泻、痢等各种疾病过程中出现阳气外脱者,均可采用本方急救回阳。

2.本方已制成注射液供静脉滴注,为中医急症的必备药品;亦有口服液制剂,供临床选择使用。

【参用方】

1.真武汤(《伤寒论》):茯苓9g,芍药9g,白术6g,生姜9g,炮附子9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温阳利水。主治:哮病,小便不利,四肢不温,沉重疼痛,肢体浮肿等。

2.独参汤(《景岳全书》):人参60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益气固脱。主治:哮病,痰涎上涌,手足逆冷,汗出面青,脉微欲绝。

3.参芎汤(《类编朱氏集验方》):人参15g,川芎15g,甘草15g,白术15g,白茯苓,芍药15g,豆蔻仁15g,当归15g,黄芪15g,肉桂15g,罂粟壳30g,五味子30g。研为细末。每服9g,用水一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2个,煎至8分,空心服。或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益气,敛肺,止哮。主治:虚证冷哮,喘促无力,手足不温。

(3)虚哮

证候反复发作,甚者持续哮喘,咯痰无力,声低气短,动则尤甚,口唇爪甲紫绀,舌质紫暗,脉弱。

证候分析哮病反复发作,正气日虚,痰邪深伏,致成难以缓解之虚哮。肺气大损,痰浊泛溢,肺失肃降,故喘促痰鸣,反复发作,甚则持续喘哮;肺肾气虚,故咯痰无力,声低气短,动则尤甚;病久及心,心气、心阳受累,血行瘀滞,故口唇爪甲紫绀,舌质紫暗;脉弱为虚。

治法补肺益肾,化痰活血。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生脉散合个人参蛤蚧散加减。药用人参、麦冬、五味子、丹参、蛤蚧、茯苓、桑白皮、地龙、陈皮、清半夏、甘草。

肺为主气之脏,肾为纳气之根,今肺肾气虚,以人参大补元气,蛤蚧补肾纳气,共为君药;虚则肺气易于耗散,故臣以五味子、麦冬养阴敛肺;肺主宣肃,为贮痰之器,故佐以桑白皮、陈皮、半夏化痰平喘;肺朝百脉,气虚易致血瘀,故再使丹参、地龙活血、平喘,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肺肾同治,气血同调,使肺有所主,肾有所纳,升降有序,哮喘自平。

②加减痰多胸闷者,加瓜蒌、桔梗化痰利气;喘甚者,加白果、芡实、罂粟壳敛肺固肾;阳虚者,加肉桂温补肾阳;阴虚者,加熟地黄、山药补肾养阴;气阴将竭者,加山萸肉、龙骨、牡蛎敛汗救阴。

③临证参考若痰多哮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咯痰清稀,汗出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此为痰浊壅盛于上,肾阳亏虚于下,故须温阳补虚,降气化痰,可选苏子降气汤化裁;若痰瘀互结,哮喘痰鸣,面色晦暗,爪甲青紫,可选血府逐瘀汤化裁;若心肾阳衰、哮鸣甚,以上方送服黑锡丹、蛤蚧粉。黑锡丹内含铅,只宜急救,不宜久服。

若痰多哮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咯痰清稀,汗出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此为痰浊壅于上,肾阳亏虚于下,故须温阳补虚,降气化痰,可选

苏子降气汤化裁;苏子3克橘皮3克半夏3克当归3克前胡3克厚朴3克沉香1.5克炙甘草1.5克生姜2片肉桂1.5克(冲服)

1.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难卧者,酌加沉香以增强降气平喘之力;

2.兼有表证者,加麻黄、杏仁等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

3.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益气补虚;

4.若肾阳虚较甚者,可加附子、补骨脂等以助温肾纳气之功;

5.肾气虚,动则气短难续,加胡桃肉、紫石英、沉香、诃子以摄纳肾气。

6.若无明显腰酸腿软,气短浮肿等下虚之象者,桂心亦可去之。

加减

1.肺气虚,气短声低神疲,加党参补益肺气。

2.肾气虚,动则气短难续,加胡桃肉、坎炁、紫石英、沉香、诃子摄纳肾气。

3.阳虚明显,怕冷,汗出,肢冷,加附子、补骨脂、钟乳石温补肾阳。

若痰瘀互结,哮喘痰鸣,面色晦暗,爪甲青紫,可选

血府逐瘀汤化裁;当归9克生地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柴胡3克甘草6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9克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2.缓解期:若能将大量的粘痰畅利地咳出,则窒闷之势得以渐减,呼吸渐感通畅,痰鸣气喘隋之缓解;或病程日久,经常反复发作,导致正气虚弱,可常有轻度喘哮,大发作时甚至持续难平

1.肺虚:平时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前打嚏、鼻塞流清涕;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或喉中常有哮鸣声;面色光白,脉象虚细。玉屏风散、桂枝加黄芪汤加减。或玉屏风散合人参定喘丸

肺虚证1(玉屏风散):卫气虚弱,自汗,畏风,易于感冒。

防风10克黄芪10克白术10克

1.汁多者,加浮小麦、牡蛎、麻黄根等以加强固表止汗之效;

2.表虚外感风寒,头痛鼻塞,汗出恶风,脉缓者,可与桂枝汤合用,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

【辨证加减】

1.本方可加人参、五味子、蛤蚧、钟乳石、白石英等,以益气敛肺。

2.若怕冷畏风明显,加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等调和营卫。

3.兼咳嗽痰多者,可加紫菀、款冬花、前胡、杏仁、贝母,以宣肺化痰。

4.兼胸脘痞闷、便溏、苔腻者,可加茯苓、白术、半夏、陈皮、苍术、厚朴,以健脾化痰。

5.若气阴两虚,呛咳,痰少质粘,口咽干,舌质红者,可加北沙参、。玉竹、五味子,或加用生脉散益气养阴。

【按语】

1.本方为益气固表的代表方。凡气虚卫表不固,易感外邪而诱发哮喘、咳嗽诸疾者均可使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的缓解期,以及肺炎等多种感染性疾病的恢复期。

临床以怕冷轻重为主要区别,轻者用玉屏风散,重者用

桂枝加黄芪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甘草6克黄芪6克红枣12枚)

肺虚证2(桂枝加黄芪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甘草6克黄芪6克红枣12枚营卫空虚,自汗,怕冷,常易感冒。

肺虚证3(生脉散加味):麦冬9克生晒人参9克(焗服)五味子6克黄芪9克玉竹9克北沙参10克咳呛,痰少质粘,口咽干燥,舌质红,脉细数,气阴两虚者。

肺气亏虚证4(玉屏风散合人参定喘汤加减):

人参6克黄芪9克白术6克防风6克半夏6克五味子6克罂粟壳6克炙甘草3克

加减:

1.外感表寒者,加麻黄、生姜祛风散寒;

2.脾气虚者,加茯苓、陈皮健脾益气;

3.兼痰热者,加桑白皮、贝母清热化痰。

【本证引用资料】

缓解期

一、肺气亏虚证

【主症】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作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濡。

【治法】补肺固卫。

【常用方】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防风6g,黄芪30g,白术12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本方可加人参、五味子、蛤蚧、钟乳石、白石英等,以益气敛肺。

2.若怕冷畏风明显,加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等调和营卫。

3.兼咳嗽痰多者,可加紫菀、款冬花、前胡、杏仁、贝母,以宣肺化痰。

4.兼胸脘痞闷、便溏、苔腻者,可加茯苓、白术、半夏、陈皮、苍术、厚朴,以健脾化痰。

5.若气阴两虚,呛咳,痰少质粘,口咽干,舌质红者,可加北沙参、。玉竹、五味子,或加用生脉散益气养阴。

【按语】

1.本方为益气固表的代表方。凡气虚卫表不固,易感外邪而诱发哮喘、咳嗽诸疾者均可使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的缓解期,以及肺炎等多种感染性疾病的恢复期。

2.据报道:经过对210例患者(治疗组127例,对照组83例)的临床治疗,结果表明:玉屏风散具有与人体丙种球蛋白相似的效应。采用玉屏风散能明显降低感冒、流感发生率,防止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反复发作,并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治疗后leA、IgG、T-淋巴细胞转化率、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显著升高。

3.据报道:经动物实验,观察本方对PFC类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免疫反应偏低时,玉屏风散及其主药黄芪使之提高;反应偏高时,不仅未有增强,反使之降低,提示药物对PFC类免疫反应具有双向调节效果L10j。4.据报道:玉屏风口服液能完全和部分对抗免疫抑制剂的免疫抑制效应,对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均有一定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5.玉屏风口服液能促使小白鼠胸腺明显增重,提示该制剂有促进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因此可认为该制剂是一种有效的免疫促进剂。

【参用方】

1.补肺散(《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人参30g,五味子15g,桑白皮60g,款冬花15g,蛤蚧1对。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益气补肺,平喘止咳。主治:喘咳不止,肺痿。

2.五味子散(《太平圣惠方》):五味子30g,白石英30g,钟乳石30g,桂心30g,桑白皮30g,苏子30g,麦门冬30g,紫菀1g,陈皮45g,杏仁30枚。上为散。每服12g,以水一中盏,加生姜5片,大枣3枚,糯米50粒,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用:养阴敛肺,降气平喘。主治:肺气不足,心胸烦满,气短喘促,喉间痰鸣等症。

3.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人参lOg,麦冬15g,五味子6g。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益气养阴。主治:哮病,呛咳少痰,气短自汗,口干舌燥,苔薄少津等。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肺心病缓解期患者42例,结果:①治疗前静息时气喘者18例,体力活动后明显者13例,不能活动者11例;治疗后能进行一般体力活动者25例,静息时气喘者10例,仍不能活动者7例。②咳嗽、咯痰:治疗前明显者32例,8例较重;治疗后咳嗽不明显者18例,咳嗽明显者14例,仍有7例较重。治疗前后心电图、感冒及肺心病发作次数均有显著差异。

4.补肺丸(《圣济总录》):钟乳粉15g,人参15g,白石英15g,阿胶30g,五味子30g,甘草9g,细辛6g。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20丸,甘草汤送下,每日2~3次。或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功用:益气养阴,敛肺平喘。主治:肺虚喘咳少气。

2.缓解期

(1)肺气亏虚

证候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哮喘,发病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濡。

证候分析肺主表卫外,肺气亏虚,故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外邪从口鼻、皮毛犯肺,故发病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濡为肺气亏虚之象。

治法补肺益气。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玉屏风散合人参定喘汤加减。药用人参、黄芪、白术、防风、半夏、五味子、罂粟壳、甘草。

方中人参、黄芪补肺益气为君;臣以白术、甘草健脾补中,益气血生化之源,以加强君药补肺益气之力;佐以半夏化痰降逆,五味子、罂粟壳敛肺定喘,防风归脾经,开宣散邪,以防收敛太过;甘草调和诸药,兼使药之功。全方扶正不忘祛邪,补肺不忘敛肺,使肺之宣降得复,清肃得司,哮病可愈。

②加减外感表寒者,加麻黄、生姜祛风散寒;脾气虚者,加茯苓、陈皮健脾益气;兼痰热者,加桑白皮、贝母清热化痰。

③临证参考本证患者需长期服药,亦可应用丸散缓图之。若平素肺气虚弱突出,或有微喘,易发哮鸣者,可服用人参蛤蚧散,临证时可加地龙等平喘降逆之品。

(二)缓解期

由于哮证反复发作,正气日见亏虚,故在缓解期应予培补正气,从本调治,以冀减轻、减少甚至控制其发作,根据体质和脏器的不同证候,分别从肺脾肾着手。

1。肺虚

症状及分析.

平时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一一卫气虚弱,卫阳不能充实腠理,故外邪易侵。

发前打嚏、鼻塞流清涕一一外邪犯肺,肺气失宣。

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一一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化津,痰饮内蕴。

或喉中常有哮鸣声一一痰饮伏肺,气道不利。

面色咣白,舌苔淡白,脉象虚细一一肺气虚弱之征.

治法,补肺固卫。

方药。玉屏风散、桂枝加黄芪汤加减。

(1)方解;

玉屏风散。益气固表。用于卫气虚弱,自汗,畏风,易于感冒。

黄芪,益气固表,防风,助黄芪实表固卫,白术,健脾补中益气。

桂枝加黄芪汤调和营卫,补气固表。用于营卫空虚,自汗畏风,怕冷,常易感冒。黄芪,益气固表,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营卫。

两方同属益气固表剂,前方以卫气虚弱,易于感冒者为宜,后方以营卫空虚,卫阳不足者为宜。临床以怕冷轻重为主要区别,轻者用玉屏风散,重者用桂枝加黄芪汤。

(2)加减

咳呛,痰少质粘,口咽干燥,舌质红,脉细数,气阴两虚者,用生脉散加黄芪,玉竹,北沙参等益气养阴.

若平素肺气虚弱突出,或有微喘,易发哮鸣者,可服用

人参蛤蚧散;蛤蚧一对人参60克茯苓60克知母60克桑白皮60克炙甘草150克杏仁180克(包,服前再另研)

1.若无热者,去桑白皮、知母;

2.兼阴虚者,加麦冬、沙参等以养阴润肺;

3.咳吐脓血或痰中带血者,加白茅根、地榆炭、黑侧叶等以清热凉血止血。

临证时可加地龙等平喘降逆之品。

2.脾虚:饮食减少、脘痞、大便不实,食油腻易腹泻,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倦怠、气短、语言无力;痰多质稠;舌苔薄腻或白腻,质淡,脉象细软。

六君子汤加味;

人参3克(焗服)白术4.5克茯苓3克炙甘草3克陈皮3克半夏4.5克干姜3克细辛1.5克(后下)五味子3克生姜3片红枣2枚

1.气虚较甚者,重用人参、白术;

2.痰多壅盛者,重用半夏、陈皮;

3.畏怕冷者,加炮姜、附子、干姜、桂枝以温中祛寒;

4.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以温肺化饮。

加减:

1.兼气滞纳呆、脘胀者,加木香、厚朴、砂仁行气消滞;

2.兼脾阳不振,形寒怕冷,肢冷便溏者,加桂枝、干姜温脾化饮。

【辨证加减】

1.气短乏力明显者,可重用党参,加炙黄芪、升麻,以加强益气升阳之功。

2.痰多、胸脘痞闷,便溏,苔白腻者,可酌加苍术、厚朴、木香、砂仁、大腹皮等,以加强健脾化痰之功。

3.若脾阳不振,形寒肢冷,便溏,痰涎清稀者,可加桂枝、干姜以温脾化饮。

4.兼自汗,易感外邪而诱发者,可加黄芪、防风,以益气固表。

【按语】

本方为益气健脾化痰的代表方。临床常采用本方与玉屏风散合方,补益脾肺,以绝生痰之源,作为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缓解期扶正固本常用方

【本证引用资料】

二、脾气亏虚证

【主症】平素痰多,倦怠无力,食少便溏,每因饮食失当而诱发。舌苔薄白,脉濡缓。

【治法】益气健脾化痰。

【常用方】六君子汤(《医学正传》)。

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各9g,半夏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气短乏力明显者,可重用党参,加炙黄芪、升麻,以加强益气升阳之功。

2.痰多、胸脘痞闷,便溏,苔白腻者,可酌加苍术、厚朴、木香、砂仁、大腹皮等,以加强健脾化痰之功。

3.若脾阳不振,形寒肢冷,便溏,痰涎清稀者,可加桂枝、干姜以温脾化饮。

4.兼自汗,易感外邪而诱发者,可加黄芪、防风,以益气固表。

【按语】

本方为益气健脾化痰的代表方。临床常采用本方与玉屏风散合方,补益脾肺,以绝生痰之源,作为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缓解期扶正固本常用方。

【参用方】

1.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白芍90g,当归30g,陈皮30g,黄芪30g,桂心30g,人参30g,煨白术30g,炙甘草30g,熟地黄20g,五味子20g,茯苓20g,远志15g,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益心脾。主治:呼吸少气,行动喘息,心虚惊悸,咽于唇燥等。

2.人参补脾丸(《证治准绳》):人参60g,黄芪60g,茯苓180g,天花粉18g9,炒杏仁70g,炒半夏曲120g,炒皂角300个。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每日3次。食后嚼细,用紫苏汤送下;如喘急,用桑白皮汤送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功用:补脾益肺,止嗽化痰平喘。主治:久病喘哮,耗气伤阴,脾肺两虚,气短乏力、痰粘,动则喘息不已。

(2)脾气亏虚

证候平素痰多,倦怠乏力,食少便溏,每因饮食失当而引发哮喘,舌苔薄白,脉细缓。

证候分析脾主生化气血而运湿,脾气亏虚,聚湿生痰,上贮于肺,故平素痰多;脾主肌肉,气虚则倦怠乏力,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则食少便溏,每因饮食失当而引发;舌、脉象均为脾虚之征。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六君子汤加减。药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为君;辅以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陈皮、半夏燥湿化痰;佐以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而止喘哮。全方补气而不滞气,行气而不耗气,补中有清,收中有散,促进脾胃运化以建功,温化痰饮哮喘自平。

②加减兼气滞纳呆、脘胀者,加木香、厚朴、砂仁行气消滞;兼脾阳不振,形寒怕冷,肢冷便溏者,加桂枝、干姜温脾化饮。

2.脾虚

症状及分析。

饮食减少,脘痞,大便不实,食油腻易腹泻,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一一脾虚健运无权。

倦怠、气短、语言无力一一中气不足。

痰多质稠一一脾虚不能化水谷为精微,反而聚湿生痰。、

舌苔薄腻或白腻,质淡,脉象细软一一脾虚气弱之候。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加味。

1)方解本方补脾化痰。用于脾虚食少,痰多脘痞,倦怠无力,大便不实等症。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陈皮、半夏,理气化痰。

(2)加减形寒怕冷,肢清便溏,脾阳不振者,加桂枝、干姜温脾化饮。

3.肾虚:短气喘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痰吐起沫,或痰少质粘;心慌;脑转耳鸣,腰痠腿软,劳累易发;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淡白,舌苔淡白,质胖嫩,脉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质红,少苔,脉细数。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偏于肾阳虚者(金匮肾气丸):

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熟地24克丹皮9克泽泻9克茯苓9克肉桂3克(焗服)炮附子3克(先煎)

1.阳虚明显,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茸等;

2.肾不纳气,酌加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或配人参蛤蚧散。

3.喘甚加用参蛤散;

4.咳吐粘痰,配瓜蒌皮、茯苓、枇杷叶或陈皮、苏子等;

并可常服紫河车粉,以补肾元、养精血。

加减

1.阳虚明显者,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温肾助阳;

2.阴虚明显者,用七味都气丸加麦冬、当归、龟板胶益肾养阴;

3.肾不纳气,配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或合用人参蛤蚧散补肾纳气;

4.痰多者,加陈皮、苏子化痰。

临证参考由于肺脾肾三脏在生理病理上互有联系与影响,故临床每多错杂并见,表现为肺脾、肺。肾气虚,或肺肾阴虚、脾肾阳虚,或肺脾肾三脏皆虚等不同证候,治疗上应区别主次,适当兼顾。

加减

1.阳虚明显,肾气丸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

2.阴虚明显,

都气丸加麦冬、当归、龟版胶;山萸肉6克山药6克熟地12克丹皮4.5克泽泻4.5克茯苓4.5克五味子6克

1.阴虚明显者,加麦冬、当归、龟胶等;

2.肾不纳气,酌加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或配人参蛤蚧散。

3.喘甚加用参蛤散;

3.喘甚加用参蛤散;蛤蚧一对人参60克茯苓60克知母60克桑白皮60克炙甘草150克杏仁180克(包,服前再另研)

1.若无热者,去桑白皮、知母;

2.兼阴虚者,加麦冬、沙参等以养阴润肺;

3.咳吐脓血或痰中带血者,加白茅根、地榆炭、黑侧叶等以清热凉血止血。

4.咳吐粘痰,配瓜蒌皮、茯苓、枇杷叶或陈皮、苏子等;

并可常服紫河车粉,以补肾元、养精血。

加减

1.阳虚明显,肾气丸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

2.阴虚明显,都气丸加麦冬、当归、龟版胶。

3.肾不纳气,配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喘甚者加用参蛤散。

4.咳吐粘痰,配瓜萎皮、茯苓、枇杷叶等.

5.咳痰如沫,加半夏、苏子、橘红。

6.并可常服紫河车粉,以补肾元,养精血。

由于肺脾肾三脏在生理,病理上互有联系与影响,故临床每多错杂并见,表现为肺脾、肺肾气虚,或肺肾阴虚、脾肾阳虚,或肺脾肾三脏皆虚等不同证候,治疗上应区别主次,适当兼顾。

如平时无明显症状,可用平补肺肾之剂,如党参、黄芪、五味子,胡桃肉、冬虫夏草,紫河车等补肺纳肾,同时适当加入

二陈汤类化痰药;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9克炙甘草2.4克生姜6克红枣2枚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15.感冒鼻炎,鼻涕多且青浠者,加细辛1.5克(后下)、桂枝4.5克,桔梗6克、辛荑花6克。(小儿更效),也可合小青龙汤。

【辨证加减】

1.偏于阳虚者,生地黄改熟地黄,加补骨脂、淫羊藿、鹿角胶。

2.偏于阴虚者,酌加当归、龟甲胶、胡桃肉、冬虫夏草、紫河车等。

3.肾虚不能纳气者,加胡桃肉、冬虫夏草、紫石英,并可常服紫河车粉。

【按语】

1.本型属哮病缓解期,症状未发之时,本方可加人参、黄芪长期服用,亦可用平补肺肾之剂,如党参、黄芪、五味子、胡桃肉、冬虫夏草、紫河车之类,有扶正治本,防止复发效果。

3.肾不纳气,配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喘甚者加用参蛤散。

4.咳吐粘痰,配瓜萎皮、茯苓、枇杷叶等.

5.咳痰如沫,加半夏、苏子、橘红。

6.并可常服紫河车粉,以补肾元,养精血。

由于肺脾肾三脏在生理,病理上互有联系与影响,故临床每多错杂并见,表现为肺脾、肺肾气虚,或肺肾阴虚、脾肾阳虚,或肺脾肾三脏皆虚等不同证候,治疗上应区别主次,适当兼顾。

如平时无明显症状,可用平补肺肾之剂,如党参、黄芪、五味子,胡桃肉、冬虫夏草,紫河车等补肺纳肾,同时适当加入二陈汤类化痰药.

腰痠腿软,畏寒,气短,动则为甚。

偏于肾阴虚者(七味都气丸):山萸肉6克山药6克熟地12克丹皮4.5克泽泻4.5克茯苓4.5克五味子6克

1.阴虚明显者,加麦冬、当归、龟胶等;

2.肾不纳气,酌加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或配人参蛤蚧散。

3.喘甚加用参蛤散;

3.喘甚加用参蛤散;

4.咳吐粘痰,配瓜蒌皮、茯苓、枇杷叶或陈皮、苏子等;

并可常服紫河车粉,以补肾元、养精血。

加减

1.阳虚明显,肾气丸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

2.阴虚明显,都气丸加麦冬、当归、龟版胶。

3.肾不纳气,配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喘甚者加用参蛤散。

4.咳吐粘痰,配瓜萎皮、茯苓、枇杷叶等.

5.咳痰如沫,加半夏、苏子、橘红。

6.并可常服紫河车粉,以补肾元,养精血。

由于肺脾肾三脏在生理,病理上互有联系与影响,故临床每多错杂并见,表现为肺脾、肺肾气虚,或肺肾阴虚、脾肾阳虚,或肺脾肾三脏皆虚等不同证候,治疗上应区别主次,适当兼顾。

如平时无明显症状,可用平补肺肾之剂,如党参、黄芪、五味子,胡桃肉、冬虫夏草,紫河车等补肺纳肾,同时适当加入二陈汤类化痰药.

【辨证加减】

1.偏于阳虚者,生地黄改熟地黄,加补骨脂、淫羊藿、鹿角胶。

2.偏于阴虚者,酌加当归、龟甲胶、胡桃肉、冬虫夏草、紫河车等。

3.肾虚不能纳气者,加胡桃肉、冬虫夏草、紫石英,并可常服紫河车粉。

【按语】

1.本型属哮病缓解期,症状未发之时,本方可加人参、黄芪长期服用,亦可用平补肺肾之剂,如党参、黄芪、五味子、胡桃肉、冬虫夏草、紫河车之类,有扶正治本,防止复发效果

肾阴不足,气失摄纳,气喘,盗汗,手足心热,咽干等症。

【本证引用资料】

三、肾气亏虚证

【主症】平素气息短促,动则为甚,腰酸腿软,头晕耳鸣,不耐劳累,下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

【治法】补肾摄纳。

【常用方】七味都气丸《医宗己任编》)。

生地黄24g,山萸肉、淮山药各12g,丹皮、茯苓、泽泻各9g,五味子6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偏于阳虚者,生地黄改熟地黄,加补骨脂、淫羊藿、鹿角胶。

2.偏于阴虚者,酌加当归、龟甲胶、胡桃肉、冬虫夏草、紫河车等。

3.肾虚不能纳气者,加胡桃肉、冬虫夏草、紫石英,并可常服紫河车粉。

【按语】

1.本型属哮病缓解期,症状未发之时,本方可加人参、黄芪长期服用,亦可用平补肺肾之剂,如党参、黄芪、五味子、胡桃肉、冬虫夏草、紫河车之类,有扶正治本,防止复发效果。

2.据报道:采用本方所治咳嗽30例,男女各15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16天,最长92天。结果:痊愈(3剂为1疗程,1疗程咳止者)26例(86%),显效(2个疗程咳止者)4例(13.3%)。服药最少1剂,最多5剂。

3.重视预防,注意防寒保暖,防止感冒诱发,忌吸烟,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饮食忌生冷、肥腻,以杜绝生痰之源,防止过度疲劳及情志刺激,以冀减少发作机会。

【参用方】

1.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当归、半夏、茯苓各6g,熟地黄9~15g,陈皮4.5g,炙甘草3g,生姜4~7片。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肺益肾,化痰平喘。主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喘逆多痰。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咳喘36例,病程为半月至50年。结果:治愈26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7%。

2.肾气丸(《金匮要略》):干地黄240g,山药120g,山萸肉120g,附子30g,桂枝30g,茯苓90g,泽泻90g,牡丹皮90g。混合碾细,炼蜜和丸,每丸重15g,早、晚各服1丸,开水送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功用:温补肾阳。主治:哮病日久,腰痛脚软,头晕耳鸣,小便清长。

3.河车大造丸(《活人方》):紫河车2具,熟地黄240g,人参120g,白术120g,当归120g,枸杞120g,茯苓120g,芍药120g,黄芪90g,川芎90g,杜仲90g,牛膝90g,山药90g,肉桂90g,甘草90g。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15--25g,早晚空心白汤吞服。或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功用:益气补肾,止咳定喘。主治:咳喘日久,精气虚衰,头目眩晕,肢体赢瘦等。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老年肾咳47例。结果:显效32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服药最长54剂,最短17剂。总有效率为91.5%。

4.人参胡桃汤(《济生方》):人参8g,胡桃5个。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肺肾,定喘逆。主治:肺肾两虚,咳嗽气喘,呼多吸少。

(3)肾气亏虚

证候平素气息短促,动则为甚,腰酸腿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下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

证候分析久病气虚,摄纳失常,气不归元,故气息短促,动则为甚;肾虚精气亏乏,不能充养,故腰酸腿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元阳虚衰,故下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

治法补肾摄纳。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金匮肾气丸。药用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反。

肾主纳气,方中附子、肉桂温补肾阳,鼓舞肾气,虽为君药,用量宜轻,取其少火生气之义;臣以熟地、山药、山萸肉滋补肾阴,阴中求阳;佐以泽泻、茯苓、丹皮泻火渗湿,寓补于泻之中。诸药合用则益火之源,温肾纳气。

②加减阳虚明显者,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温肾助阳;阴虚明显者,用七味都气丸加麦冬、当归、龟板胶益肾养阴;肾不纳气,配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或合用人参蛤蚧散补肾纳气;痰多者,加陈皮、苏子化痰。

③临证参考由于肺脾肾三脏在生理病理上互有联系与影响,故临床每多错杂并见,表现为肺脾、肺。肾气虚,或肺肾阴虚、脾肾阳虚,或肺脾肾三脏皆虚等不同证候,治疗上应区别主次,适当兼顾。

3。肾虚

症状及分析.

短气喘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一一久病肾虚,摄纳失常,气不归元。

痰吐起沫,或痰少质粘一一肾虚水泛或虚火灼津为痰。

心慌一一肾虚水泛为痰,水饮凌心。

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劳累后易发一一肾虚精气亏乏,不能充养。

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嫩,脉沉细一一阳虚外寒。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质红,少苔,脉细数一一肾精亏虚,阴虚则生内热.

治法。补肾摄纳。

方药;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1)方解

金匮肾气丸:温补肾气。用于腰酸腿软,畏寒,气短,动则为甚。

附子;肉桂,温补肾阳,鼓舞肾气,地黄、山药、萸肉,滋养肾阴,泽泻、茯苓,丹皮,泻火渗湿,诸药合用则益火之源,温肾纳气;

七味都气丸。滋肾纳气。用于肾阴不足,气失摄纳,气喘,盗汗,手足心热,咽干等症。

地黄、山药、萸肉,滋养肾阴;泽泻、茯苓,丹皮,渗湿泄热,五味子,酸敛纳肾。

两方均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具有补肾之功,但偏于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偏于阴虚者用七味都气丸。.

(2)加减

阳虚明显,肾气丸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

阴虚明显,都气丸加麦冬、当归、龟版胶。

肾不纳气,配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喘甚者加用参蛤散。

咳吐粘痰,配瓜萎皮、茯苓、枇杷叶等.

咳痰如沫,加半夏、苏子、橘红。

并可常服紫河车粉,以补肾元,养精血。

由于肺脾肾三脏在生理,病理上互有联系与影响,故临床每多错杂并见,表现为肺脾、肺肾气虚,或肺肾阴虚、脾肾阳虚,或肺脾肾三脏皆虚等不同证候,治疗上应区别主次,适当兼顾。

如平时无明显症状,可用平补肺肾之剂,如党参、黄芪、五味子,胡桃肉、冬虫夏草,紫河车等补肺纳肾,同时适当加入二陈汤类化痰药.

预防药:1.肺脾气虚者:

玉屏风散;防风10克黄芪10克白术10克

1.汁多者,加浮小麦、牡蛎、麻黄根等以加强固表止汗之效;

2.表虚外感风寒,头痛鼻塞,汗出恶风,脉缓者,可与桂枝汤合用,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

【辨证加减】

1.本方可加人参、五味子、蛤蚧、钟乳石、白石英等,以益气敛肺。

2.若怕冷畏风明显,加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等调和营卫。

3.兼咳嗽痰多者,可加紫菀、款冬花、前胡、杏仁、贝母,以宣肺化痰。

4.兼胸脘痞闷、便溏、苔腻者,可加茯苓、白术、半夏、陈皮、苍术、厚朴,以健脾化痰。

5.若气阴两虚,呛咳,痰少质粘,口咽干,舌质红者,可加北沙参、。玉竹、五味子,或加用生脉散益气养阴。

【按语】

1.本方为益气固表的代表方。凡气虚卫表不固,易感外邪而诱发哮喘、咳嗽诸疾者均可使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的缓解期,以及肺炎等多种感染性疾病的恢复期。

临床以怕冷轻重为主要区别,轻者用玉屏风散,重者用桂枝加黄芪汤。

补中益气汤;黄芪3克炙甘草1.5克人参0.9克升麻0.9克柴胡0.9克橘皮0.9克酒当归身0.9克白术0.9克

1.烦乱,腹中或周身有刺痛,为血涩不足,加当归身0.9-3克;精神短少,加人参1.5克、五味子2粒。

2.头痛,加蔓荆子0.9克,痛甚,加川芎1.5克;头顶痛、脑痛,加蒿本1.5克、细辛0.9克;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1.5克、生姜0.9克。

3.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兼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3克、防风2.1克、蒿本2.1克、甘草1.5克,通其经血;加黄芩0.9克、黄连0.9克消其肿;人参1.5克、黄芪2.1克,益气而泻火邪,另作一服与之

4.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0.9克、甘草0.9克、桔梗2.1克;口干咽干者,加葛根1.5克,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

5.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25个,麦门冬1.5克(去心);冬月咳嗽者,加不去根节麻黄1.5克,秋凉也加;春月天温咳嗽,只加佛耳草1.5克、款冬花1.5克;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

6.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0.9克、木香0.9克、陈皮1.5克,如冬月,再加益智仁0.3克、草豆蔻仁0.3克;如夏月,少加黄芩1.5克、黄连1.5克;如秋月,加槟榔1.5克、草豆蔻1.5克、白豆蔻1.5克、砂仁1.5克;如春初犹寒,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之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仁、草豆蔻可也。

7.心下痞,夯闷者,加白芍3克、黄连3克;如痞腹胀,加枳实0.9克、木香0.9克、砂仁0.9克、厚朴2.1克;如天寒,少加干姜、肉桂以温中;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3克、黄连3克;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3克、陈皮3克;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1.5克、枳实0.9克;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3克、黄连3克;脉弦,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1.5克、柴胡2.1克、甘草0.9克。

8.腹中痛者,加白芍1.5克、甘草0.9克,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1.5克;如恶热喜寒而腹痛者,于已加白芍甘草二味中,更加生黄芩0.9-0.6克;如夏月腹痛而不恶热者亦然,治时热也。

9.如天寒时腹痛,去白芍,加半夏、益智仁、草豆蔻之类;胁下痛,或缩急,俱加柴胡0.9克,甚则1.5克,甘草0.9克。

10.脐下痛者,加熟地黄1.5克;如不已,乃大寒也,加肉桂1.5克。

11.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加柴胡1.5克;如淋,加泽泻1.5克。

12.大便秘涩,加当归3克、酒大黄1.5-3克;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药,先用清者一口,调玄明粉1.5-3克,大便行则止。

13.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少加黄柏1.5克,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已1.5克;脉缓,沉困怠惰无力者,加苍术1.5克、人参1.5克、泽泻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五味子1.5克。

14.热甚者,少加黄柏以泻下焦之阴火;心烦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火旺而心火自降;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

2.脾肾阳虚者:

金匮肾气丸、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熟地24克丹皮9克泽泻9克茯苓9克肉桂3克(焗服)炮附子3克(先煎)

1.阳虚明显,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茸等;

2.肾不纳气,酌加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或配人参蛤蚧散。

3.喘甚加用参蛤散;

4.咳吐粘痰,配瓜蒌皮、茯苓、枇杷叶或陈皮、苏子等;

并可常服紫河车粉,以补肾元、养精血。

加减

1.阳虚明显者,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温肾助阳;

2.阴虚明显者,用七味都气丸加麦冬、当归、龟板胶益肾养阴;

3.肾不纳气,配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或合用人参蛤蚧散补肾纳气;

4.痰多者,加陈皮、苏子化痰。

临证参考由于肺脾肾三脏在生理病理上互有联系与影响,故临床每多错杂并见,表现为肺脾、肺。肾气虚,或肺肾阴虚、脾肾阳虚,或肺脾肾三脏皆虚等不同证候,治疗上应区别主次,适当兼顾。

加减

1.阳虚明显,肾气丸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

2.阴虚明显,都气丸加麦冬、当归、龟版胶。

3.肾不纳气,配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喘甚者加用参蛤散。

4.咳吐粘痰,配瓜萎皮、茯苓、枇杷叶等.

5.咳痰如沫,加半夏、苏子、橘红。

6.并可常服紫河车粉,以补肾元,养精血。

由于肺脾肾三脏在生理,病理上互有联系与影响,故临床每多错杂并见,表现为肺脾、肺肾气虚,或肺肾阴虚、脾肾阳虚,或肺脾肾三脏皆虚等不同证候,治疗上应区别主次,适当兼顾。

如平时无明显症状,可用平补肺肾之剂,如党参、黄芪、五味子,胡桃肉、冬虫夏草,紫河车等补肺纳肾,同时适当加入二陈汤类化痰药.

右归丸;大怀熟地12克炒山药6克山茱萸4.5克枸杞子6克鹿角胶6克菟丝子6克姜杜仲6克当归4.5克肉桂3克(粉冲服)炮附子3克(先煎)

1.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3-6克(焗服);

2.如阳虚滑精,或带浊便溏,加酒补骨脂6克;

3.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吸虚寒之证,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阴虚阳痿,加巴戟天6克、肉苁蓉6克,或狗鞭一条。

右归饮;大怀熟地12克炒山药6克枸杞子6克山茱萸6克酒川牛膝6克盐菟丝子6克鹿角胶6克(焗)龟胶6克(焗)

1.滑精者,去川牛膝;

2.无火象者,去龟胶;

3.真阴不足,虚火上炎者,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麦门冬以养阴清热;

4.火?烁肺金,干咳少痰者,加百合以润肺止咳;

5.夜热骨蒸者,加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蒸;

6.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水渗湿;

7.大便燥结者,去菟丝子,加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8.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

保元汤等;人参6克(焗服)炙甘草3克黄芪9克肉桂(春夏用1克、秋冬用2克)

3.肝肾阴虚者:

六味地黄丸;山萸肉6克山药6克熟地12克丹皮4.5克泽泻4.5克茯苓4.5克

滋水清肝饮;熟地黄10克山药10克山茱萸10克牡丹皮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白芍10克山栀子10克酸枣仁10克当归10克柴胡6克

治疗慢性肾炎时,如见蛋白明显,可加玉米须、料仁根、芡实、鹿衔草等。

血尿明显者,加仙鹤草、茜草、大蓟、小蓟等。

高血压、头晕头痛明显,加天麻、钩藤、石决明、菊花等。

左归丸;大怀熟地12克炒山药6克枸杞子6克山茱萸6克酒川牛膝6克盐菟丝子6克鹿角胶6克(焗)龟胶6克(焗)

1.滑精者,去川牛膝;

2.无火象者,去龟胶;

3.真阴不足,虚火上炎者,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麦门冬以养阴清热;

4.火?烁肺金,干咳少痰者,加百合以润肺止咳;

5.夜热骨蒸者,加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蒸;

6.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水渗湿;

7.大便燥结者,去菟丝子,加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8.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

【定义】

哮病系脏气虚弱,宿痰伏肺,复因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过激、劳倦过度等触动,以致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而发病,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的顽固发作性肺系疾病。

【范围】

西医学中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其它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心原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等具有本病证候特点者,皆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的产生是在脏腑功能失调的基础上,复加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过激、劳倦过度等因素而诱发

一、病因

1.脏气虚弱禀赋薄弱,易受邪侵,如婴幼儿患哮病者多因于此,其脏气虚弱多,以肾虚为主。此外,病后体弱,伤于肺脾肾,致痰饮留伏,成为宿根。

2.外邪侵袭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与外界气候有密切的关系。哮病属于肺系痰患,故在气候突变,由热转寒之时,深秋寒冬季节,发病率较高。

(1)外感风寒、风热或暑湿等邪气,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气不布津,聚液成痰。

(2)嗅吸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致使肺气宣肃失常,津聚痰生。

3.饮食不当过食生冷,伤及脾阳,津液凝聚,寒饮内生;嗜食酸咸肥甘厚味,痰热内蕴;进食海膻鱼蟹虾等,引动宿痰而发病。

4.情志、劳倦所伤情志抑郁,惊恐恼怒,或月经期前,或剧烈运动后,劳累乏力,皆可致气机失调,肺失宣肃而发病。

上述各种病因,既是导致哮病的原因,也是哮病发作的诱因。

二、病机

1.发病由于哮有“夙根”,一般认为,主要是痰,但与水饮、瘀血、气滞、火郁以及本虚等密切相关,故在哮的发病过程中,痰、瘀、虚最为主要,每因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而诱发本病。发病前可有喷嚏、鼻塞等先兆,亦有骤然起病而无先兆者。

2.病位病位在肺,涉及脾肾。肺主气,司呼吸,上通气道、咽喉而开窍于鼻。“肺为贮痰之器”,若肺有宿痰,必为诱因所触发,以致痰气交阻,壅塞气道,肺失宣肃,喘促痰鸣,发为哮病,故哮病的主要病位在肺。肺与脾、肾关系密切,生理上相互资生,病理上也互有影响。如脾为生痰之源,痰伏于肺,便可成为发病的夙根。而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若哮病日久,肺虚及肾,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助肺纳气,每可加重发作。

此外,哮病反复发作,日久则痰瘀互结,病及于心。

3.病性哮病有寒热、虚实之不同。

(1)发作期以邪实为主因痰邪壅肺,痰阻气闭所致。邪气盛则实,故呼出尤为困难,而自觉呼出为快,由于病因不同,可有寒痰冷哮、热痰热哮等不同。

(2)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哮病久发,气阴日伤,肺脾肾俱衰,故以正虚为主。

(3)大发作期正虚与邪实并见,肺肾同病,病及于心,甚则脱闭。

4.病势病势随正气强弱、病邪盈衰、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以及治疗是否及时得当而不同。一般病邪不盛,治疗及时,则病势缓,多趋于邪外解而向愈。若邪盛或正虚较著,治疗不当,病势急,多趋于邪内伏而恶化。

5.病机转化若因于寒或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则发为冷哮;病因于热,或素体阳盛,痰从热化,则发为热哮;若痰热内郁,风寒外袭,则发为寒包火证。寒热之间可相互转化,寒痰可以化热;热证久延或治不得法可病从寒化。哮证反复发作,寒痰每伤脾肾之阳,热痰耗灼肺肾之阴,常互为因果,如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布津,则痰浊内蕴,肃降无权,并因卫外不固而易招致外邪侵袭。脾虚失运,积蕴生痰,上贮于肺,影响到肺气升降。肾虚摄纳失常,呗0阳虚水泛为痰,或阴虚虚火灼津为痰,上干于肺。由于肺脾肾三脏相互影响,可致合病或并病,表现为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肺肾阴虚,更致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病情严重时,因肺不能朝百脉,六脉运行不畅,‘命火不能上济于心,或痰饮凌心,痰浊蒙闭心窍,心气心阳受累,则可发生喘脱危候。气机不运,气血瘀闭,则可发生喘闭昏厥之危候。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3.有过敏史和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哕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二、鉴别诊断

1.辨虚实本病属邪实正虚,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并可从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辨别虚实。

实证多为新病,喘哮气粗声高,呼吸深长,呼出为快,脉象有力,体质不虚。

虚证多为久病,喘哮气怯声低,呼吸短促难续,吸气不利,脉沉细或细数,体质虚弱。

2.辨寒热在分清虚实的基础上,实证需辨寒痰、热痰以及有无表证的不同。寒痰证内外皆寒,谓之冷哮。除有实证的表现外,多伴胸膈满闷,咯痰稀白,面色晦滞,或有恶寒、发热、身痛等表证,苔白滑,脉浮紧。

热痰证痰火壅盛,谓之热哮。除有实证的表现外,常伴有胸膈烦闷,呛咳阵作,痰黄粘稠,面红,或伴发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辨脏腑虚证有肺虚、脾虚、肾虚之异。肺气虚者,证见自汗畏风,少气乏力;脾气虚者,证见食少便溏,痰多;肾气虚者,证见腰酸耳鸣,动则喘乏。此外,还应审其阴阳气血之偏虚,详加辨别,分清主次。

三、治疗原则

发作期以豁痰利气祛邪为主,寒痰当温化,热痰当清化,表邪明显者兼以解表,缓解期以扶正固本为主,正虚邪实者,当标本兼顾。

1.豁痰利气祛邪

(1)温化“肺如钟,撞则鸣”,若寒犯肺金,闭遏肺气,引动伏痰,发为哮鸣,欲使金鸣之声静,当施温肺化痰定哮法,使寒去痰除,气机宣肃有序,哮病乃止。

(2)清化肺为娇脏,不耐寒热,遇寒则气闭,遇热则气沸。若热炽肺经,气沸津郁,痰阻气道,发为哮喘。单一清之,胶痰难化,只投化痰,火不能息。故法当以清热化痰定哮法,使肺热泄,痰热除,气道畅通,壅塞之逆气归于肃降,哮鸣乃止。

(3)散寒泄热若风寒紧束于外,邪热痰火久盘于内,致肺气外闭内壅发为哮鸣,施散寒泄热定哮法方为正路,融辛温与寒凉于一炉,外散风寒,内清里热,肺气以畅,哮鸣乃止。

此外,若因痰胶气道,结为巢囊,阻塞肺气,发为哮鸣者,谓之痰哮,治当劫痰畅肺定哮;若寒饮内宿,气道不畅之水哮,则当采用祛除水饮定哮法;痰瘀互结者,则又当化痰活血。

近年来,针对哮有夙根,使用利气祛痰消瘀定哮法、化湿泄毒拨根定哮法、蠲除痰浊定哮法等,取得了较好疗效。

2.扶正固本若肺气虚为主,治当补肺益气,用药宜注重甘温润剂,因肺喜温润,为生水之脏,甘温能滋生肺气,润则略生肺津,甘补温润,能生气而保清肃之性;若以脾气虚为主,治当健脾益气,投药宜重甘温燥剂,因脾喜温燥而为中运之脏,得甘则补,温燥能升运脾湿,甘补温燥,能振奋中气以持燥土之性;若以肾气虚为主,治当补肾纳气,常纳阴柔养阴诸品于温热壮阳药物之中,藉以使阴生阳长,元阳振复,下施固摄之权,上以温助肺金。

四、应急措施

严重的哮病发作,采用一般治疗措施仍难缓解;或发作持续过久,呼吸困难,呼长吸短,气息急促,唇甲紫绀,颈脉怒张,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意识模糊,或烦躁不安,额汗淋漓,皮肤潮湿,脉细弱或沉伏。可选用下列急救措施:

(1)紫金丹米粒大5~10粒(少于150mg),冷水送下。

(2)砒矾丸绿豆大5~10粒,温水送服。

(3)十枣汤红芽大戟(醋制)、甘遂(醋制),芫花(醋制)。上药各等分,共研细末,每服29,儿童减半,以大枣10枚煎汤送下,每日1~2次。得快利即停药。

(4)雾化吸入选用复方银黄气雾剂雾化吸入。

(5)止喘灵注射液4ml,肌内注射,4小时1次。

(6)艾灸肺俞、膈俞20分钟。

(7)吸氧。

五、分证论治

1.发作期

(1)冷哮

证候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咯痰稀白,面色晦滞,或有恶寒、发热、身痛,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

证候分析寒痰留伏于肺,为诱因所触发,痰气交阻,搏击有声,故喉中哮鸣有声;肺气闭郁不得宣畅,故胸膈满闷,咯痰稀白;阴盛于内,阳气不能宣达,则面色晦滞,形寒肢冷;外寒引动内饮,则感寒易发;若风寒束表,则有恶寒、发热、身痛等表证;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为痰饮内伏,外受风寒之象。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利气。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射干麻黄汤加减。药用射干、炙麻黄、干姜、细辛、清半夏、陈皮、紫菀、款冬花、苏子、甘草。

方中射干、麻黄宣肺平喘,豁痰利咽,为主药;辅以干姜、细辛、半夏温肺蠲饮降逆;佐以紫菀、款冬花、陈皮、苏子宣肺化痰止咳;使以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重在温化痰饮而降肺气,故能除寒痰哮鸣之症。

②加减痰壅喘逆不得卧者,合三子养亲汤,也可加葶苈予以降气涤痰;呼吸迫促,张口抬肩者.加厚朴、杏仁宣肺平喘;兼有浮肿者,加车前子、茯苓利水消肿;胸膈满闷者,加桔梗、枳壳行气化痰;若表证明显者,可加桂枝、杏仁配麻黄以疏散表邪。

⑧临证参考表寒里饮,寒象明显者,用小青龙汤,酌配杏仁、苏子、白芥子等药。小青龙汤与射干麻黄汤中,麻黄、细辛、干姜等辛散之药,在严寒潮湿地区,用量可稍重,尤其细辛之用量不必拘于“细辛不过钱”之说,可与麻黄、干姜等量用之。若顽痰久踞肺经,哮鸣经久不止,且寒热不显者,可用皂荚丸,亦可在辨证用药基础上,加竹沥、姜汁以“透穴巢之痰”;如沉寒瘤冷,顽痰不化者,可在密切观察下服用紫金丹以劫痰定喘,但应严格掌握剂量,每次不超过150mg,冷茶送服,忌饮酒,连服5~7日,密切观察服药后反应,不可久服,服药后见呕吐、腹泻等症者应立即停药。

(2)热哮

证候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胸膈烦闷,呛咳阵作,痰黄粘稠,面红,伴发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肺内素有热痰蕴伏,外邪侵犯,肺失清肃,上逆而致痰气搏击,则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呛咳阵作;痰热交结,则咯粘稠黄痰;痰火郁蒸,则胸膈烦闷、面赤、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之象。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降逆。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定喘汤加减。药用炙麻黄、杏仁、黄芩、生石膏、桑白皮、款冬花、清半夏、白果、甘草。

方中麻黄宣肺平喘,配白果敛肺气,化痰浊,定喘嗽,二药一开一收,则使宣散不致太过,收敛不致留邪,制止哮喘发作,共为君药;臣以桑白皮、黄芩、生石膏清泄肺热;佐以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咳祛痰;使以生甘草调和诸药。九药合用,使痰浊祛而肺气宣,肺热清而喘自平。

②加减表热甚者,加连翘、薄荷以清热解表;肺气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卧者,加葶苈子、瓜蒌皮、地龙泻肺降气,化痰平喘;便秘者,加大黄、枳实以通腑利肺;痰黄粘稠难咯者,加用黛蛤散、知母、鱼腥草以清热化痰;痰多色黄胸痛者,加桃仁、薏苡仁、冬瓜仁、芦根以化痰通络。

③临证参考定喘汤用于痰热郁肺而表证不著者。若肺热内盛,复感外寒,则寒束卫表,出现咳喘无汗、身痛、恶寒发热之外寒内热证,即所谓寒包热哮,可用越婢加半夏汤或大青龙汤。对于寒包热哮,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喘》提出未病先治热,进行预防性治疗,“八九月未寒之时,先用大承气汤下其热”,“至冬寒时无热可包,自不发者是也”。

(3)虚哮

证候反复发作,甚者持续哮喘,咯痰无力,声低气短,动则尤甚,口唇爪甲紫绀,舌质紫暗,脉弱。

证候分析哮病反复发作,正气日虚,痰邪深伏,致成难以缓解之虚哮。肺气大损,痰浊泛溢,肺失肃降,故喘促痰鸣,反复发作,甚则持续喘哮;肺肾气虚,故咯痰无力,声低气短,动则尤甚;病久及心,心气、心阳受累,血行瘀滞,故口唇爪甲紫绀,舌质紫暗;脉弱为虚。

治法补肺益肾,化痰活血。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生脉散合人参蛤蚧散加减。药用人参、麦冬、五味子、丹参、蛤蚧、茯苓、桑白皮、地龙、陈皮、清半夏、甘草。

肺为主气之脏,肾为纳气之根,今肺肾气虚,以人参大补元气,蛤蚧补肾纳气,共为君药;虚则肺气易于耗散,故臣以五味子、麦冬养阴敛肺;肺主宣肃,为贮痰之器,故佐以桑白皮、陈皮、半夏化痰平喘;肺朝百脉,气虚易致血瘀,故再使丹参、地龙活血、平喘,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肺肾同治,气血同调,使肺有所主,肾有所纳,升降有序,哮喘自平。

②加减痰多胸闷者,加瓜蒌、桔梗化痰利气;喘甚者,加白果、芡实、罂粟壳敛肺固肾;阳虚者,加肉桂温补肾阳;阴虚者,加熟地黄、山药补肾养阴;气阴将竭者,加山萸肉、龙骨、牡蛎敛汗救阴。

③临证参考若痰多哮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咯痰清稀,汗出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此为痰浊壅盛于上,肾阳亏虚于下,故须温阳补虚,降气化痰,可选苏子降气汤化裁;若痰瘀互结,哮喘痰鸣,面色晦暗,爪甲青紫,可选血府逐瘀汤化裁;若心肾阳衰、哮鸣甚,以上方送服黑锡丹、蛤蚧粉。黑锡丹内含铅,只宜急救,不宜久服。

2.缓解期

(1)肺气亏虚

证候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哮喘,发病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濡。

证候分析肺主表卫外,肺气亏虚,故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外邪从口鼻、皮毛犯肺,故发病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濡为肺气亏虚之象。

治法补肺益气。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玉屏风散合人参定喘汤加减。药用人参、黄芪、白术、防风、半夏、五味子、罂粟壳、甘草。

方中人参、黄芪补肺益气为君;臣以白术、甘草健脾补中,益气血生化之源,以加强君药补肺益气之力;佐以半夏化痰降逆,五味子、罂粟壳敛肺定喘,防风归脾经,开宣散邪,以防收敛太过;甘草调和诸药,兼使药之功。全方扶正不忘祛邪,补肺不忘敛肺,使肺之宣降得复,清肃得司,哮病可愈。

②加减外感表寒者,加麻黄、生姜祛风散寒;脾气虚者,加茯苓、陈皮健脾益气;兼痰热者,加桑白皮、贝母清热化痰。

③临证参考本证患者需长期服药,亦可应用丸散缓图之。若平素肺气虚弱突出,或有微喘,易发哮鸣者,可服用人参蛤蚧散,临证时可加地龙等平喘降逆之品。

(2)脾气亏虚

证候平素痰多,倦怠乏力,食少便溏,每因饮食失当而引发哮喘,舌苔薄白,脉细缓。

证候分析脾主生化气血而运湿,脾气亏虚,聚湿生痰,上贮于肺,故平素痰多;脾主肌肉,气虚则倦怠乏力,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则食少便溏,每因饮食失当而引发;舌、脉象均为脾虚之征。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六君子汤加减。药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为君;辅以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陈皮、半夏燥湿化痰;佐以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而止喘哮。全方补气而不滞气,行气而不耗气,补中有清,收中有散,促进脾胃运化以建功,温化痰饮哮喘自平。

②加减兼气滞纳呆、脘胀者,加木香、厚朴、砂仁行气消滞;兼脾阳不振,形寒怕冷,肢冷便溏者,加桂枝、干姜温脾化饮。

(3)肾气亏虚

证候平素气息短促,动则为甚,腰酸腿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下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

证候分析久病气虚,摄纳失常,气不归元,故气息短促,动则为甚;肾虚精气亏乏,不能充养,故腰酸腿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元阳虚衰,故下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

治法补肾摄纳。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金匮肾气丸。药用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反。

肾主纳气,方中附子、肉桂温补肾阳,鼓舞肾气,虽为君药,用量宜轻,取其少火生气之义;臣以熟地、山药、山萸肉滋补肾阴,阴中求阳;佐以泽泻、茯苓、丹皮泻火渗湿,寓补于泻之中。诸药合用则益火之源,温肾纳气。

②加减阳虚明显者,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温肾助阳;阴虚明显者,用七味都气丸加麦冬、当归、龟板胶益肾养阴;肾不纳气,配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或合用参蛤散补肾纳气;痰多者,加陈皮、苏子化痰。

③临证参考由于肺脾肾三脏在生理病理上互有联系与影响,故临床每多错杂并见,表现为肺脾、肺。肾气虚,或肺肾阴虚、脾肾阳虚,或肺脾肾三脏皆虚等不同证候,治疗上应区别主次,适当兼顾。

六、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复方Jkthh片(华山牌,河北邯郸制药厂):每次3~6片,每日3次。用于寒哮。

(2)止喘灵注射液(苏中牌,江苏扬州苏中制药厂):每次2ml,每日2~3次,肌内注射。用于哮喘,见有咳嗽、有痰、气喘、气短或伴有胸部胀闷,以及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而见上述症状者。

(3)止嗽定喘膏、止咳喘热参片、麻杏止咳糖浆、蛤蚧定喘丸(见喘病篇)。

2.单验方

(1)干地龙研粉,每次3g,每Et 2次,或装胶囊开水吞送。现已有地龙注射液,每次2ml,首次用0.5ml,隔El 1次,肌内注射。用于发作时主要表现为热证者。

(2)曼陀罗叶制成细卷状,发作时燃吸,可缓解哮喘。

(3)露蜂房30g,食醋90g,加水煎,每Et 3次。

(4)玉涎丹:蛞蝓(蜒蛐)20条,大贝母lOg,共捣为丸。每服1.5g,每El 2次,或用蛞蝓加糖水化服。治热哮。

(5)皂角15g,煎水,浸白芥子30g,12小时后焙干,研粉,每次1~1.5g,每1-3次。用于痰壅气逆之证。

(6)乌贼鱼骨,刮削,研细末。每次2g每日2次,白开水送服。

(7)治醋哮方:甘草60g,去皮,作一寸段中半劈开,以猪胆汁5枚,浸3日,取出,火上炙干为末,炼蜜为丸。每日1次,每次4丸,临卧服。适用于每因食用添加醋类的食品而诱发哮病者之预防治疗。

(8)治酒哮方:白矾30g(研),杏仁250g。二味同熬,矾溶化将干,取出,摊新瓦上,露一宿,砂锅内炒干。每晚饭后细嚼杏仁10~15枚。适用于每因酒精饮入诱发哮病发作者的预防和治疗。

(9)平喘汤小蝌蚪用凉水洗净,成人每日服10个,小儿酌减,连服10日。主治过敏性哮喘。

3.食疗方

(1)胡桃肉1个,生姜1片,每晚同嚼后服下。适用于虚证哮喘,可减少复发。

(2)治盐哮方:豆腐1块,加水煮开,加糖少许,每日服1碗,不间断服百日。适用于过食咸物而诱发哮病发作者的预防和治疗。

(3)五味子蛋:五味子250g,水3.5L,煮30分钟,待凉时用新鲜鸡蛋20只,浸入汤内,7天后,待蛋壳变软,即可取服,早晚各1只,热水中浸5分钟后去壳服下。感冒发热忌服。

(4)人胞,用新鲜者煮服。或焙干研粉,每次吞服1.5--3g,每日3次。用于哮喘缓解期治疗。

4.针灸疗法

(1)体针发作期取穴定喘、天突、内关。咳痰多加孔最、丰隆。每次选2--3个腧穴,重刺激,留针30分钟,每隔5~10分钟捻针1次,每日或间日1次。缓解期取穴大椎、肺俞、足三里。肾虚加肾俞、关元;脾虚加脾俞、中脘。每次选2~3个穴,用轻刺激,间日治疗1次。在发作前的季节施针。

(2)耳针发作期取定喘、内分泌、皮质下,未发时可埋压豆于脾、肾、内分泌等穴。

5.敷贴法

(1)白芥子敷贴法白芥子21g,细辛21g,延胡索12g,甘遂12g,人工麝香10~15g,均研细末,用姜汁调和,做成小薄圆饼状外贴。夏三伏季节中,分3次敷贴肺俞、膏肓、大柱等穴,约1~2小时去之,每10日敷1次。

(2)三健膏天雄、川乌、附子、桂心、官桂、桂枝、细辛、川椒、干姜各等分,麻油调熬,加黄丹收膏,摊贴肺俞穴,3日1换。

6.割治疗法取膻中或手掌(掌侧第二、三或三、四掌骨间)割治,常规消毒,局麻后作0.5~1.5cm切口,摘除少量皮下脂肪组织,或在切口周围进行一定的机械刺激,切口处用拨毒膏贴敷,覆盖消毒纱布包扎。一般割治1~3次,两次治疗间隔为7天,可在原处旁开lcm处或另选部位进行。亦可取膻中及鱼际穴(男左女右)。常规消毒后,作0.3cm长切口,剪出显露的皮下脂肪后,把酒精消毒的白胡椒剪成楔形埋入穴位,愈后,白胡椒可被溶化吸收。

7.埋线疗法取穴:定喘,膻中,中府透云门,肺俞透厥阴俞,及孔最、足三里,每次选其中1~2穴。选定穴位后,常规消毒,局麻,用埋线钩针或三角缝针穿入羊肠线,快速刺入皮肤,埋于所需深度(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线头不可暴露于皮肤外,针孔涂以碘酒,覆消毒纱布,胶布固定。也可在上述部位埋入少量兔脑垂体代替羊肠线。一般3~4次开始见效,每两次间隔20~30天,用于反复发作之久哮者,需注意过敏反

应。

【转归与预后】

一、转归

哮病发作期以实证为主,缓解期以虚证为主。实证如反复发作或失治误治,可渐次向虚证或虚中夹实证转化;虚证如感外邪或有其它诱因,亦可转为实证或虚实夹杂之证。冷哮日久,或治疗中长期过用温燥,在里之寒痰、湿痰亦有化燥化火的可能,而为寒热夹杂或外寒里热之证;热哮日久,或屡用凉下,损伤中阳,也可能转为冷哮。无论冷哮、热哮,由于病邪久留不去,哮喘屡愈屡发,都会使人体正气日耗,由实证向虚证方向转化,成为正虚邪恋或正虚邪实之证。在病程中,因痰浊伏于内,痰阻气壅,血行不畅,可转为痰瘀互结之证,日久病及于心,正气衰微。

二、预后

哮病难治,迄今仍无特效的根治方法。正确的辨证论治,对及时缓解病情有肯定的疗效。但欲控制复发,达到彻底根治,尚属难度较大的研究课题。若体质强,邪浊不重,治疗及时,一般预后良好。治疗得法者,一般服药后,哮鸣胸憋症状即可减轻,3~7天内基本缓解。若体质弱,病邪深伏,诱因不除,可反复发作,易转为肺胀等病。严重者,可发生闭脱危证,预后不良。

【护理与调摄】

让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寻找并祛除发病诱因。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避免接触到刺激性气体、灰尘、花粉等。饮食宜清淡而富营养,忌生冷肥甘厚味、海膻发物、辛辣等食物,并戒除烟酒。

密切观察哮喘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加重时间及昼夜变化规律,以了解病情轻重,决定治疗和护理措施。

对于喘闭、喘脱危候者,采取中西结合法抢救,必要时予一级护理或特级护理,给氧或机械通气,记出入量,采取鼻饲、导尿等措施。

根据哮、喘、咳、痰四症之特点分别护理,哮鸣咳嗽痰多,痰声漉漉或痰粘难咯者,用拍背、雾化吸入等法,助痰排出;对喘息哮鸣,心中悸动者,应限制活动,防止喘脱。

【预防与康复】

一、预防

1.加强体质锻炼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选择太极拳、内养功、八段锦、慢跑、呼吸体操等方法长期锻炼。

2.药物预防可根据具体情况辨证用药。肺脾气虚者,宜常服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脾肾阳虚者,可常服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右归饮、保元汤等;肝肾阴虚者,可常服六味地黄丸、滋水清肝饮、左归丸等方药。

3.避免接触诱因如过敏药物、食物及其它异物。

4.预防感冒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二、康复

1.药物康复在康复阶段可继续使用扶正固本方药。如六君子汤、麦门冬汤、金匮肾气丸、十全大补汤等。

2.食疗康复可辨证选用羊蜜膏、人参粥、羊脊骨粥等。

(1)肺肾阴虚者,可选羊蜜膏。方用熟羊脂150g,熟羊髓50g,白沙蜜150g,生姜汁200ml,生地黄汁1500ml。先以羊脂煎令沸,次下羊髓又令沸,再下蜜、生姜汁、地黄汁,不停搅拌,微火熬数沸成膏。每日空心温酒调服1匙,或作姜汤,或作粥食之亦可。

(2)肺肾气虚者,可用人参粥。人参末5g,或党参末15g,姜汁15g,米lOOg,煮粥,空腹服。

(3)脾肾阳虚者,可用羊脊骨粥。羊脊骨1具(全者、捣碎),肉苁蓉50g,洗切作片,草果3个,荜茇9g,水煎成汁,滤去渣,入葱白、五味,作粥食之。

3.自我疗法自我按摩足三里、合谷、后溪、昆仑等穴。

【医论提要】

由于哮必兼喘,故本病又称作哮喘。哮喘之名,首见于宋代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元代《丹溪心法》中朱丹溪则首先将哮喘作为独立的病名成篇。《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素问·阴阳别论》及《素问·通评虚实论》中的“喘鸣”,《素问·太阴阳明论》中的“喘呼”,均是对本病特征的最早记载。《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等记载,则描述了本发作时的典型症状。综观历代医籍,古人对本病的命名繁多,而大致可分为以症状特征为名、以病因为名和以病理性质为名3类。以症状特征为名者,如呷嗽、哮吼、粕耠(h6K)、驹喘、粕觳(xi丘)等;以病因为名者,如寒哮、冷哮、热哮、风寒哮、食哮、鱼腥哮、酒哮、水哮、盐哮、糖哮、年久哮等;以病理性质为名者,有实哮、虚哮之分。

在朱丹溪正式把“哮”作为一个独立的病名以前,医家大都将哮病与喘证混论,统称为喘,由于哮必兼喘,故一直未能将两者作出明确的分证论述。到了明代虞抟的《医学正传·哮喘》,才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属不能以息者,谓之喘”。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更详细描述了二者见症之异:“喘者,促促气急,喝喝息数,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哮“与喘相类,但不似喘开口出气之多。……以胸中多痰,结于喉间,与气相击,随其呼吸呀呷于喉中作声。……待哮出喉间之痰去,则声稍息;若味不节,其胸中未尽之痰复与新味相结,哮必更作。”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哮》亦指出:“喘证之因,若由外邪壅遏而致者,邪散则喘亦止,后不复发……;若夫哮证,……邪伏于里,留于肺俞,故频发频止,淹缠岁月。”

对于哮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以清代医家李用粹《证治汇补·卷五》之概括最为精辟:“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本病病机的关键在于痰,如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哮病》所云:“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一般认为,伏痰为本病之“夙根”,而痰之生成,责之于肺不能布津液,脾不能运输水精,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伏藏于肺。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本病之发与痰有关。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之“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已经指出伏饮、痰浊与本病的发病直接有关。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上气鸣息候》阐述本病病机时说:“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并于同书《咳嗽病诸候·呷嗽候》中指出:“其胸膈痰饮多者,嗽则气动于痰,上搏咽喉之间,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一》也认为:“凡遇天阴欲作雨便发,……甚至坐卧不得,饮食不进,此乃肺窍中积有冷痰,乘天阴寒气从背、口鼻而入,则肺胀作声。此病有苦至终身者,亦有母子相传者”,既阐发了寒痰伏肺为本病之宿根,又强调了本病的难治性与遗传性。到明代,丹溪弟子戴元礼在《证治要诀·哮喘》中,才明确提出了本有“宿根”之说,“喘气之病,哮吼如水鸡之声,牵引胸背,气不得息,坐卧不安,此谓嗽而气喘,或宿有此根……,遇寒暄则发……”。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喘促》亦持此说,认为:“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作者,亦名哮喘。”

在哮病的辨证论治方面,以金元时代的朱丹溪和明代张介宾的贡献为最大。《丹溪心法·哮喘》认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并将治法精辟概括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此论一直为后世医家所宗。《景岳全书》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提出“扶正气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攻邪气须分微甚,或温其寒,或清其痰火;发久者,气无不虚.故于消散中宜酌加温补,或于温补中宜量加消散,此等证候当眷眷以元气为念,必使元气渐充,庶可望其渐愈,若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另外,在他们之前,张仲景创立的许多方剂,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皂荚丸、葶苈大枣泻肺汤等,为后世治疗哮病所常用;《诸病源候论》虽未载本病之治疗方药,但对本病有“应加消痰破饮之药”的原则性提示;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一》载有治哮专方“紫金丹”,开砒剂治哮之先河。明代还有许多医家,在总结前人治疗哮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如《杂病证治准绳》对于哮之属冷而发者,属中外皆寒,用东垣参苏温肺汤合紫金丹劫寒痰;属寒包热,宗仲景、丹溪用越婢加半夏汤;遇厚味而发者,用清金丹。李中梓《医宗必读》认为治疗“禁用凉剂,恐风邪难解;禁甩热剂,恐痰火易升。理气疏风,勿忘根本”,主张用苏子、枳壳、桔梗、防风、半夏、瓜蒌、茯苓、甘草之类药,冬加麻黄,夏加石膏,寒加生姜。清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又有所发展。《王旭高医案·痰喘》指出“喘哮气急,……治之之法,在上治肺胃,在下治脾肾,发时治上,平时治下。”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哮》华岫云按云:“阅先生之治法,大概以温通肺脏,下摄肾真为主。久发中虚,又必补益中气,其辛散苦寒、豁痰破气之剂,在所不用,此可谓治病必求其本者矣。”强调了在治疗上对对脾、肾二脏的重视,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民国以降之医家,对本病的治疗亦有发挥。程门雪先生,善于化裁古方治哮:认为《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为哮证之祖方,此方合辛开、苦泄、酸收为一体,应为治哮之专方;认为王旭高治疗小儿哮病,用六君、平胃加川贝、榧子为本,塞入大枣中,葶苈同煎,意甚巧妙,可资取法;曾用外科阳和汤法(熟地30g,白芥子3g炒研,鹿角胶9g,姜炭、麻黄各1.5g,肉桂、生甘草各3g,水酒各半煎,加五昧子1.5g)治儿童阳虚哮证,获良效;对于阴虚痰热之哮,认为用定喘汤似未尽符合,杏轩《医述》所载一方,可资参考,药用:熟地15g,当归3g,茯苓4.5g,半夏4.5g,橘红4.5g,金沸草4.5g,麦冬4.5g,甘草1.5g,淡豆豉3g,黑山栀3g.海浮石6g。黄文东认为,哮病的治疗,以表、攻、补三法为主,哮喘患者多为本虚而标实,发作时,以治标为主,用表法或攻法。表法即表散风邪,因哮病患者多为体虚,表卫不固,易受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而发病,此时当以祛邪为主,属风寒用小青龙汤,偏风热以小青龙汤加生石膏、黄芩。干姜改用生姜;攻法,即攻其有形之痰,用温化痰饮或清化痰热。缓解期用补法,即温补脾肾,以培其本,偏阳虚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等,偏阴虚用生脉散、七味都气丸等。钱今阳则提出,治疗哮喘当顾调肝。钱氏认为,对于哮喘的治疗,治标多以宣肺祛痰为主,治本多从肺、脾、肾着手,但还应注意到肝在本病发病中的作用。盖肝属木,肺属金。金本克木,而一旦肺金病变,则又常易受木气反侮,慢性反复的肺病患者,尤其如此;或肝失调达,一身气机升降乖乱,肺失肃降;或木郁化火,火性上炎克伐肺金;或肝阴不足,下吸肾水,子盗母气,肺少清润。故临证每于一般常用的治疗哮喘方法基础上,配合以清肝、疏肝、养肝之法,临床应用比较得心应手。董漱六防治哮病的体会,认为治哮必先祛痰,祛痰首当宣肺达邪,使邪去痰消,哮病自然平息;麻黄治哮,必须善为配伍,寒哮配用桂枝,热哮配用石膏,清肺配用桑白皮,下气配用葶苈,化痰定喘常与射干同用,理气宽胸常与厚朴并投,麻黄合党参益气平喘,合熟地滋肾定喘,合北沙参养肺阴,定哮喘,合附子温肾阳,止痰喘;哮病在静止期的调治,每以内服药物和外敷贴法缓图治本,使正气日见充沛,外御病邪,从而控制哮病发作。胡建华指出,哮病往往来势急骤,病情多变,时起时伏,时虚时实,因此如何正确掌握相应的治则,或以攻为主,以补为先,或虚实兼顾,攻补兼施,确非易事。如果能随病势的变化而作适当的应变措施,则可使临床疗效有明显提高。

【医案选粹】

案一

耳姓妇,回族,患哮,自以为寒,频饮烧酒,不但病加,更兼呕吐泄泻。两脚筋掣,既不能卧,又不能坐。孟英诊日:口苦而渴乎?泄出如火乎?小溲不行乎?痰粘且韧乎?病者日:诚如君言,想为寒邪太重使然。孟英日:汝何愚耶?见证如是,犹谓受寒,设遇他医,必然承教,竞当此小寒之候,而哮喘与霍乱,世俗无不硬指为寒者。误投姜、附,汝命休矣。予北沙参、生苡仁、冬瓜子、丝瓜络、竹茹、石斛、枇杷叶、贝母、知母、栀子、芦根、青果、.海蜇、莱菔汁为方,一剂知,二剂已。

(选自《王氏医案》)

案二

江某,男,68岁。1986年5月6日初诊。哮喘史5年,1年来持续发作,西药不能缓解,喘时咳甚,不喘则无咳痰,动辄气促,口燥咽干,胸胁不舒,胃纳尚可,舌质稍红,舌苔薄腻,脉来弦数。证属肝阴不足,木火内燃,肺失肃降。治拟润肺平喘,养血柔肝。处方:

南沙参10克,玄参10克,大生地15克,蜜炙麻黄10克,蜜炙紫菀10克,大贝母10克,苦杏仁10克,款冬花10克,前胡10克,杭白芍10克,葶苈子10克,莱菔子10克,枇杷叶10克(包)。

复诊:上药连服20余剂,气喘平,形神朗,药已应症。宗上法调理而愈。

(选自《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咳喘专辑》)

案三

巫妇。梅夏宿哮屡发,痰多喘咳,显系湿痰郁热为寒邪所遏。暂用加减麻黄汤温散。

麻黄三分,桂枝五分,杏仁二钱,苏叶、半夏(制)各钱半,橘红一钱,桔梗八分,姜汁三匙。

二服后随用降气疏痰:栝蒌皮、桑皮(俱炒)一钱,贝母、杏仁(俱炒研)各二钱。海浮石三钱,前胡、枳壳各八分,苏子(炒研)六分,茯苓二钱,姜汁三匙。数服哮嗽降。

(选自《类证治裁》)

【现代研究】

近年来开展中医对哮病的研究,在治疗上发作期采用清热、活血、涤痰、解痉、降气、解表等法,缓解期采用扶正固本,同时均配合埋线、割治、针灸、灌肠、雾化吸入等综合疗法,取得了疗效。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等也有所丰富和完善。现综述如下:

一、病因病机研究

强调内外因相合为患。古今医家一直认为哮喘病因当分内外,内因是肺脾肾三脏亏虚,表卫不固,痰浊内生;外因是六淫、七情、饮食、劳倦及与病人不相容的某些物质等。近年来更加强调内外因的共同作用,认为哮病反复发作是机体内外因素和体外诱因相结合的病理反应。

发展了宿根学说,历代医家多认为痰饮伏肺为哮喘之宿根。近年来某些学者对此提异议,提出痰瘀伏肺为“夙根”,肺脾肾不足是宿根的见解。如洪广祥认为,宿痰伏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为痰阻于肺,气机郁滞,而致瘀血内停,痰夹瘀血,结成窠臼,潜伏于肺,遂成哮病的宿根。气候突变、饮食不当等诱因,均可导致肺气宣降失常,而引起哮病发作。发作期以肺实为主要矛盾,痰瘀气壅是其主要病机。在治疗上遵循“气顺痰自消”、“气行血亦活”的理论,确立疏畅气机的基本治法,创制“蠲哮汤”(葶苈子、青皮、陈皮、槟榔、牡荆子、鬼箭羽、大黄、生姜)用于临床,疗效显著(中医杂志,1988,(3):7~9)。

重视风邪为患。晁恩祥针对哮病发病迅速、时发时止、反复发作、发时痰鸣气喘的特征,认为此与风邪善行数变的性质相符,提出“风盛痰阻,气道挛急”是本病急性发作主要病机的观点,祛风解痉为发作期的基本治法(中国医药学报,1992,(4>:55~56)。需指出的是,不仅外风侵袭可导致哮喘,而内生肝风,夹痰犯肺,风摇钟鸣,哮喘亦作。

病连五脏,以肺肾为要。哮病之发,虽病位在肺,而连及脾肾心肝,病初在肺,渐及肝脾,日久心肾受累。肺主宣降,司呼吸,哮喘之作总不离乎肺;肾寓元阳,主纳气,肾阳衰微则五脏俱虚,气不归元,故哮喘与肾关系至密;脾为生痰之源,脾运不健,痰饮留伏,或肺气亏虚,卫外不固,皆可导致哮喘迁延反复。近年来,提出哮喘与肝相关的论述渐多,认为肝可通过气郁、气逆、木火刑金等病机引起哮喘发作。重症哮喘所见之心悸汗出、唇甲青紫、面色晦黯等心血不畅之证,与肝火疏泄亦密切相关。

二、辨证论治研究

临床上一般采用分期分型论治。如包培蓉总结吕同杰哮证论治经验:①发作期:实痰冷哮证,用青龙三石汤(桂枝、干姜、五味子、麻黄、杏仁、甘草、胆南星、白芍、细辛、皂角炭、半夏、苏子、鹅管石、海浮石、代赭石、葶苈子、石韦);实痰热哮证用养阴清肺汤;虚哮用固摄纳气汤(熟地、枸杞子、鹅管石、玄参、麦冬、附子、炮姜、苏子、葶苈子、麻黄、杏仁、鹿角胶、阿胶、沉香粉、甘草)。②缓解期:实哮用挟风散(瓜蒌、炙百部、皂角炭、黄芩、紫菀、川I贝、苏子、葶苈子、半夏、胆南星、麻黄、杏仁、甘草、鹅管石、黄连、明矾,制水丸);虚哮用化痰丸(台参、黄芪、白术、炒山药、半夏、云苓、苏子、葶苈子、枸杞子、鹅管石、天冬、熟地、阿胶、鹿角胶、桔梗、沉香粉、橘红、甘草)。随症加减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中国中医急症,1995,(1):29~30)。赖祥林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255例。痰热阻肺型治以清热化痰,止哮定喘,用定喘汤合麻杏石甘汤为主方;痰浊恋肺型治以化痰降浊,止咳平喘,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苏子降气汤或射干麻黄汤为主方;肺气不足型治以益气养阴,补肺定喘,用生脉散、补肺汤或补中益气汤为主方;肾不纳气型治以补肾纳气,用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或七味都气丸合人参胡桃汤加减。并用西药对症处理。结果痊愈62例,临床控制76例,显效72例,有效4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8%(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8(10>:588~589)。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根据哮喘病的基本病理变化确立相应的治法及基本方药,随证加减治疗本病发作期,这亦是本病辨证论治的一大趋势。①祛风解痉平喘:喻平瀛等以麻黄地龙汤(麻黄、杏仁、浙贝母、丹参、川厚朴、苏子、炙桑白皮、地龙、甘草、白果)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53例,总有效率为92.5%(甘肃中医,1995,(3):13~14)。刘洁以自拟定喘方(麻黄、蝉蜕、杏仁、葶苈子、川贝母、钩藤、乌梅、石韦、甘草)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本病38例,总有效率89.4%(山西中医,1995,(6):11~12)。②活血化瘀:王学东以天地哮灵治疗支气管哮喘50例,基本方为:制大黄、桃仁、莪术、地鳖虫、天龙(壁虎)、地龙、白芍、炙黄芪、熟地、川朴、生甘草。寒哮加制附子、干姜;热哮加生石膏、桑白皮。总有效率为94%(新中医,1996,(1):24~26)。王炳文等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顽固性哮喘52例,基本方为炙麻黄、赤芍、丹参、虎杖、生山楂、僵蚕、降香、泽兰、广地龙。随证加减,配合丹参、川芎嗪、藻酸双酯钠针剂静滴。总有效率为94%(国医论坛,1995,(5>:38)。③标本兼治:陈超以补肾益肺法治疗哮喘病300例,基本方为太子参、麦冬、五味子、陈皮、姜半夏、乌梅、地龙、磁石、补骨脂、胎盘、桃仁。气虚甚加黄芪,阴虚加沙参、生地;阳虚加附子、肉桂;血瘀加丹参、川芎;痰多咳甚加瓜蒌仁、川贝母。结果:总有效率91%;疗程长、年龄小、病情轻者则疗效好;治疗后甲皱微循环明显改善(中医函授通讯,1993,<6):14~17)。张月珍等以紫蛤散(紫河车、蛤蚧、冬虫夏草)、白龙汤(白果、地龙、苏子、五味子、炙麻黄、磁石)随证加减,治疗哮喘36例,总有效率为92%(云南中医杂志,1995,(4>:20~21)。沈祖法以温阳逐饮汤(白芥子、炙苏子、炙麻黄、射干、鹿角片、仙茅、菟丝子、莱菔子、生赭石、黑丑、沉香、细辛、干姜、槟榔、桂枝、制半夏、淫羊藿、生地、熟地),随症加减,治疗晚间哮喘31例,结果痊愈5例,临床控制8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1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7(2>:88~89)。薛西林等以哮宁

汤防治哮喘季节性发作70例,基本方为锁阳、炒白术、橘红、巴戟天、红参、附片、肉桂、黄芪、山萸肉、炙甘草,随症加减,总有效率为84.29%(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6,(1):29~30)。许得盛等对扶正法缓解哮喘的作用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标本兼治优于单纯治标(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4):198~199)。

哮喘缓解期的治疗,多主张从肺、脾、肾虚进行分证论治,扶正固本。洪广祥认为,缓解期多为虚中有实,既有正气虚弱的一面,又有痰瘀伏肺的一面,主张“补虚不忘实,扶正不碍邪,力求补而不壅,滋而不腻,寒温适当,食疗与药疗并重”的固本原则(中医杂志,1988,(3>:8~9)。许得盛等主张“发时治肺,平时治肾”,对缓解期患者每年从7月底至10月底服用温阳片(附子、生地、熟地、仙灵脾、补骨脂、菟丝子等),连续治疗5~10年,进行远期疗效观察,142例患者,总有效率93.7%,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显著(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II):14~15)。邵长荣等对25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缓解期补虚后作气道反应测验。药用补肾方:补骨脂、杜仲、桑寄生、款冬花、枸杞、藿香。随症加减。经治1月半后,气急、痰多、胸闷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气道反应性测验: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和FEV。下降至20%(PC:。)值与治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表明补肾法对根治本病有良好作用(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10):21~22)。

哮病系宿痰伏肺,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致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而发病。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相当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诊断依据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喘息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哕音。

5.血嗜酸粒细胞可增高。

6.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7.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证治概要

哮病的病位在肺,与脾、肾密切相关。哮病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所致。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因痰伏于肺,遇感诱发。发作时痰阻气道,肺气失于肃降,表现邪实之证;一旦大发作时,每易持续不解,邪实与正虚错综并见,甚至发生“喘脱”危候。如哮病反复久发,气阴耗损,则在平时表现为脾、肺、肾三脏虚损之证。辨治根据发作期与缓解期辨别虚实施治。发作期以邪实为主,当攻邪治标,分别寒热,予以温化宣肺或清化肃肺;病久虚实夹杂者,又当攻补兼顾,不可单纯拘泥于攻邪。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当扶正治本,审察阴阳,区别脏器,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法。此外,临证还应注意寒热虚实的相兼、转化,分清主次,兼以治之。

分证选方

发作期

一、冷哮证

【主症】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咳痰稀白,面色晦滞。或有恶寒、发热、身痛。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常用方】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射干、细辛、半夏、紫菀、款冬花各9g,麻黄、生姜各12g,五味子3g,大枣7枚。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酌加杏仁、苏子、白前、陈皮以化痰理气。

2.痰涌喘逆不得卧,可加葶苈子、洋金花以泻肺涤痰。

3.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加桂枝、干姜,或改用小青龙汤,解表化饮。

4.痰盛,气短,肢体倦怠,舌苔白滑者,加苏子、陈皮、厚朴、苍术,以燥湿化痰,或改用苏子降气汤。

5.病久阴盛阳虚,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可加附子、补骨脂、淫羊藿、钟乳石等温阳散寒。若声低气短者,可酌减麻黄、细辛用量,加党参、胡桃肉、紫河车、紫石英、沉香、诃子等纳气。

【按语】

1.本方适用于寒饮郁肺,肺气上逆之证。若肺虚或肾不纳气之哮喘,均非所宜。

2.冷哮剧甚时,可考虑在密切观察下服用紫金丹。

3.若痰涎涌盛,喉中痰鸣如曳锯,痰粘难咯,舌苔厚浊,脉滑实者,当涤痰利窍,降气平喘,可予控涎丹泻其壅痰。

4.哮证若大发作持续不已,喘急鼻煽,胸高气促,张口抬肩,汗出肢冷,面色青紫,甚则肢体浮肿,烦躁昏昧者,提示喘脱危象,需及时抢救。

5.据报道:采用本方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120例,对照组用抗生素、解痉平喘剂等西药治疗42例。结果:显效7l例(59.08%),有效38例(31.67%),无效11例(9.25%),总有效率为90.75%。对照组显效8例(19.05%),有效21例(50%),无效13例(30.95%),总有效率为69.05%。两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

【参用方】

1.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9g,芍药9g,细辛3g,干姜3g,甘草6g,桂枝6g,半夏9g,五味子3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解表化饮,宣肺平喘。主治:表寒里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等症。据报道:采用本方治疗哮喘39例,其中支气管哮喘26例,慢性支气管炎9例,急性支气管炎4例,均为喘息型。结果:临床痊愈12例,显效20例,有效6例,无效1例【2】。

2.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苏子、半夏各9g,前胡、厚朴、当归各6g,肉桂3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1个,紫苏叶5片。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主治:上实下虚。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等。

3.冷哮丸(《张氏医通》):麻黄30g,川乌30g,细辛30g,蜀椒30g,白矾30g,皂角30g,半夏30g,胆南星3g9,杏仁30g,紫菀60g,款冬花60g,甘草30g。共为细末,姜汁调神曲末打糊为丸,发作时服之,每服6g,早晚各1次,生姜汤或温开水送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散寒涤痰,降气定喘。主治:背受寒邪,遇冷即发喘哮,胸膈痞满,倚息不得卧。

4.紫金丹(《普济本事方》):砒霜(水飞)4.5g,豆豉45g。依法制成小丸,如麻子大,每服10丸,清茶送下。功用:劫痰定喘。主治:适用于多年寒喘冷哮,秋冬严重者。本品有毒,不可多服与久服。服药后如出红疹者,应停服。肝脏有病者忌服。

5.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份。研为细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1~3g,温开水送服。功用:祛痰逐饮。主治:痰涎壅盛,喉中痰鸣,喘哮不已等症。

二、热哮证

【主症】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胸膈烦闷,呛咳阵作,痰黄粘稠,面红,伴有发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常用方】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白果仁21枚,麻黄、款冬花、桑白皮、半夏各9g,苏子6g,甘草3g,杏仁、黄芩各5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兼见风寒外束,恶寒发热,身痛者,麻黄用生麻黄,加桂枝、生姜以解表散寒,或用越婢加半夏汤。

2.痰多黄稠胶粘者,加胆南星、海蛤壳、竹沥、鱼腥草等加强清化之力。

3.肺热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平卧,重用黄芩,加石膏、葶苈子、地龙、天竺黄等。以清热泻肺,化痰定喘。

4.大便秘结者,减白果,加全瓜蒌、大黄、芒硝,亦可酌加礞石滚痰丸,通腑涤痰以利肺。

5.病久热盛伤阴,虚中夹实,气急难续,痰少质粘起沫,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减苏子、半夏,加麦冬、沙参、五味子、川贝母、天花粉,以养阴清热,敛肺化痰。

【按语】

1.本方苦泻寒凉,适用于痰热壅盛,肺失肃降之热哮。若寒饮伏肺的冷哮,或肺肾气虚的虚哮,以及阳虚欲脱者,均忌用。

2.据报道:采用本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8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病程最长者36年,最短8个月。结果:临床症状控制,随访半年内未发咳喘者为临床治愈,共18例;临床症状消失,随访半年内病情基本控制,虽有时病情发作,但临床症状较轻,服药后很快得到控制为有效,共75例;治疗2~3月,症状仍无明显改善为无效,共5例。总有效率为93.75%。

3.据报道:本方显著抑制小鼠脾脏空斑形成细胞数和溶血素生成,可显著抑制2,4一二硝基氯苯所致小鼠迟发型皮肤过敏反应,降低小鼠免疫器官胸腺的重量,但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炭粒廓清速率无明显影响。

【参用方】

1.越婢加半夏汤(《金匮要略》):麻黄12g,石膏25g,生姜9g,大枣15枚,甘草6g,半夏9g。水煎服,每日l剂。功用:清热化痰。主治:咳而上气,其人喘。

2.礞石滚痰丸(《丹溪心法附余》):煅青礞石、芒硝各30g,大黄、黄芩各240g,沉香15g。共为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9g,清茶送下。虚人、孕妇慎用。

功用:清热涤痰。主治:实热老痰,喘咳痰稠,胸脘痞闷,大便秘结等。

3.黄芩泻肺汤(《痘疹仁端录》):黄芩12g,栀子lOg,枳壳lOg,甘草6g,薄荷6g,连翘lOg,杏仁6g,大黄4g,桔梗12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清热泻肺。主治:哮病肺热里实证,症见发热,喘促,喉间痰鸣,大便干结等。

4.麻杏石甘汤(《伤寒论》):麻黄5g,杏仁9g,甘草6g,石膏18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主治:热邪壅肺,发热,咳嗽,喘促痰多,甚则鼻翼煽动。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肺心病58例。结果:经观察此药对心动过速、肺型P波、顺钟向转位、左室流出道宽度、左室内径以及氧分压、二氧化碳结合率都具有显著的疗效。另据报道:运用本方治疗小儿感咳喘100例,全组均有咳喘气促,多伴发热、舌红苔黄,中医辨证为实热型。结果:治愈72例,好转25例,无效3例[6J。又据报道:本方可提高细胞免疫功能,调整T淋巴细胞亚群间的比例关系。能提高小白鼠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和血清溶菌酶含量,促进淋巴细胞转化,从而使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所提高。

三、虚哮证

【主症】反复发作,甚者持续喘哮,咯痰无力,声低气短,动则尤甚,口唇爪甲紫绀。舌质紫暗,脉弱。

【治法】扶阳固脱,镇肾纳气。

【常用方】参附汤(《妇人大全良方》)。

人参99,熟附子69,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l剂。

【辨证加减】

1.汗多气逆者,加黄芪、龙骨、牡蛎,以敛汗固脱。

2.若伴躁烦内热,口干颧红,汗出粘手,为气阴俱竭,可加麦冬、西洋参、五味子等益气敛阴。

3.口唇、爪甲青紫明显者,可加丹参、红花、川芎、桂枝、薤白、瓜蒌皮,以化瘀通阳、复脉。

【按语】

1.本方为益气回阳救脱的代表方。凡哮、喘及失血、泻、痢等各种疾病过程中出现阳气外脱者,均可采用本方急救回阳。

2.本方已制成注射液供静脉滴注,为中医急症的必备药品;亦有口服液制剂,供临床选择使用。

【参用方】

1.真武汤(《伤寒论》):茯苓9g,芍药9g,白术6g,生姜9g,炮附子9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温阳利水。主治:哮病,小便不利,四肢不温,沉重疼痛,肢体浮肿等。

2.独参汤(《景岳全书》):人参60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益气固脱。主治:哮病,痰涎上涌,手足逆冷,汗出面青,脉微欲绝。

3.参芎汤(《类编朱氏集验方》):人参15g,川芎15g,甘草15g,白术15g,白茯苓,芍药15g,豆蔻仁15g,当归15g,黄芪15g,肉桂15g,罂粟壳30g,五味子30g。研为细末。每服9g,用水一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2个,煎至8分,空心服。或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益气,敛肺,止哮。主治:虚证冷哮,喘促无力,手足不温。

缓解期

一、肺气亏虚证

【主症】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作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濡。

【治法】补肺固卫。

【常用方】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防风6g,黄芪30g,白术12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本方可加人参、五味子、蛤蚧、钟乳石、白石英等,以益气敛肺。

2.若怕冷畏风明显,加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等调和营卫。

3.兼咳嗽痰多者,可加紫菀、款冬花、前胡、杏仁、贝母,以宣肺化痰。

4.兼胸脘痞闷、便溏、苔腻者,可加茯苓、白术、半夏、陈皮、苍术、厚朴,以健脾化痰。

5.若气阴两虚,呛咳,痰少质粘,口咽干,舌质红者,可加北沙参、。玉竹、五味子,或加用生脉散益气养阴。

【按语】

1.本方为益气固表的代表方。凡气虚卫表不固,易感外邪而诱发哮喘、咳嗽诸疾者均可使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的缓解期,以及肺炎等多种感染性疾病的恢复期。

2.据报道:经过对210例患者(治疗组127例,对照组83例)的临床治疗,结果表明:玉屏风散具有与人体丙种球蛋白相似的效应。采用玉屏风散能明显降低感冒、流感发生率,防止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反复发作,并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治疗后leA、IgG、T-淋巴细胞转化率、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显著升高。

3.据报道:经动物实验,观察本方对PFC类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免疫反应偏低时,玉屏风散及其主药黄芪使之提高;反应偏高时,不仅未有增强,反使之降低,提示药物对PFC类免疫反应具有双向调节效果L10j。4.据报道:玉屏风口服液能完全和部分对抗免疫抑制剂的免疫抑制效应,对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均有一定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5.玉屏风口服液能促使小白鼠胸腺明显增重,提示该制剂有促进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因此可认为该制剂是一种有效的免疫促进剂

【参用方】

1.补肺散(《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人参30g,五味子15g,桑白皮60g,款冬花15g,蛤蚧1对。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益气补肺,平喘止咳。主治:喘咳不止,肺痿。

2.五味子散(《太平圣惠方》):五味子30g,白石英30g,钟乳石30g,桂心30g,桑白皮30g,苏子30g,麦门冬30g,紫菀1g,陈皮45g,杏仁30枚。上为散。每服12g,以水一中盏,加生姜5片,大枣3枚,糯米50粒,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用:养阴敛肺,降气平喘。主治:肺气不足,心胸烦满,气短喘促,喉间痰鸣等症。

3.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人参lOg,麦冬15g,五味子6g。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益气养阴。主治:哮病,呛咳少痰,气短自汗,口干舌燥,苔薄少津等。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肺心病缓解期患者42例,结果:①治疗前静息时气喘者18例,体力活动后明显者13例,不能活动者11例;治疗后能进行一般体力活动者25例,静息时气喘者10例,仍不能活动者7例。②咳嗽、咯痰:治疗前明显者32例,8例较重;治疗后咳嗽不明显者18例,咳嗽明显者14例,仍有7例较重。治疗前后心电图、感冒及肺心病发作次数均有显著差异。

4.补肺丸(《圣济总录》):钟乳粉15g,人参15g,白石英15g,阿胶30g,五味子30g,甘草9g,细辛6g。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20丸,甘草汤送下,每日2~3次。或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功用:益气养阴,敛肺平喘。主治:肺虚喘咳少气。

二、脾气亏虚证

【主症】平素痰多,倦怠无力,食少便溏,每因饮食失当而诱发。舌苔薄白,脉濡缓。

【治法】益气健脾化痰。

【常用方】六君子汤(《医学正传》)。

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各9g,半夏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气短乏力明显者,可重用党参,加炙黄芪、升麻,以加强益气升阳之功。

2.痰多、胸脘痞闷,便溏,苔白腻者,可酌加苍术、厚朴、木香、砂仁、大腹皮等,以加强健脾化痰之功。

3.若脾阳不振,形寒肢冷,便溏,痰涎清稀者,可加桂枝、干姜以温脾化饮。

4.兼自汗,易感外邪而诱发者,可加黄芪、防风,以益气固表。

【按语】

本方为益气健脾化痰的代表方。临床常采用本方与玉屏风散合方,补益脾肺,以绝生痰之源,作为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缓解期扶正固本常用方。

【参用方】

1.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白芍90g,当归30g,陈皮30g,黄芪30g,桂心30g,人参30g,煨白术30g,炙甘草30g,熟地黄20g,五味子20g,茯苓20g,远志15g,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益心脾。主治:呼吸少气,行动喘息,心虚惊悸,咽于唇燥等。

2.人参补脾丸(《证治准绳》):人参60g,黄芪60g,茯苓180g,天花粉18g9,炒杏仁70g,炒半夏曲120g,炒皂角300个。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每日3次。食后嚼细,用紫苏汤送下;如喘急,用桑白皮汤送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功用:补脾益肺,止嗽化痰平喘。主治:久病喘哮,耗气伤阴,脾肺两虚,气短乏力、痰粘,动则喘息不已。

三、肾气亏虚证

【主症】平素气息短促,动则为甚,腰酸腿软,头晕耳鸣,不耐劳累,下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

【治法】补肾摄纳。

【常用方】七味都气丸(《医宗己任编》)。

生地黄24g,山萸肉、淮山药各12g,丹皮、茯苓、泽泻各9g,五味子6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偏于阳虚者,生地黄改熟地黄,加补骨脂、淫羊藿、鹿角胶。

2.偏于阴虚者,酌加当归、龟甲胶、胡桃肉、冬虫夏草、紫河车等。

3.肾虚不能纳气者,加胡桃肉、冬虫夏草、紫石英,并可常服紫河车粉。

【按语】

1.本型属哮病缓解期,症状未发之时,本方可加人参、黄芪长期服用,亦可用平补肺肾之剂,如党参、黄芪、五味子、胡桃肉、冬虫夏草、紫河车之类,有扶正治本,防止复发效果。

2.据报道:采用本方所治咳嗽30例,男女各15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16天,最长92天。结果:痊愈(3剂为1疗程,1疗程咳止者)26例(86%),显效(2个疗程咳止者)4例(13.3%)。服药最少1剂,最多5剂。

3.重视预防,注意防寒保暖,防止感冒诱发,忌吸烟,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饮食忌生冷、肥腻,以杜绝生痰之源,防止过度疲劳及情志刺激,以冀减少发作机会。

【参用方】

1.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当归、半夏、茯苓各6g,熟地黄9~15g,陈皮4.5g,炙甘草3g,生姜4~7片。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肺益肾,化痰平喘。主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喘逆多痰。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咳喘36例,病程为半月至50年。结果:治愈26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7%。

2.肾气丸(《金匮要略》):干地黄240g,山药120g,山萸肉120g,附子30g,桂枝30g,茯苓90g,泽泻90g,牡丹皮90g。混合碾细,炼蜜和丸,每丸重15g,早、晚各服1丸,开水送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功用:温补肾阳。主治:哮病日久,腰痛脚软,头晕耳鸣,小便清长。

3.河车大造丸(《活人方》):紫河车2具,熟地黄240g,人参120g,白术120g,当归120g,枸杞120g,茯苓120g,芍药120g,黄芪90g,川芎90g,杜仲90g,牛膝90g,山药90g,肉桂90g,甘草90g。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15--25g,早晚空心白汤吞服。或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功用:益气补肾,止咳定喘。主治:咳喘日久,精气虚衰,头目眩晕,肢体赢瘦等。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老年肾咳47例。结果:显效32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服药最长54剂,最短17剂。总有效率为91.5%。

4.人参胡桃汤(《济生方》):人参8g,胡桃5个。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肺肾,定喘逆。主治:肺肾两虚,咳嗽气喘,呼多吸少。

疗效评定

1.治愈:哮喘控制,哮鸣音消失。

2.好转:临床缓解,或发作次数较少。

3.未愈:症状无变化。

证治概要

哮病的病位在肺,与脾、肾密切相关。哮病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所致。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因痰伏于肺,遇感诱发。发作时痰阻气道,肺气失于肃降,表现邪实之证;一旦大发作时,每易持续不解,邪实与正虚错综并见,甚至发生“喘脱”危候。如哮病反复久发,气阴耗损,则在平时表现为脾、肺、肾三脏虚损之证。辨治根据发作期与缓解期辨别虚实施治。发作期以邪实为主,当攻邪治标,分别寒热,予以温化宣肺或清化肃肺;病久虚实夹杂者,又当攻补兼顾,不可单纯拘泥于攻邪。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当扶正治本,审察阴阳,区别脏器,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法。此外,临证还应注意寒热虚实的相兼、转化,分清主次,兼以治之。

一、治疗原则

发作期以豁痰利气祛邪为主,寒痰当温化,热痰当清化,表邪明显者兼以解表,缓解期以扶正固本为主,正虚邪实者,当标本兼顾。

1.豁痰利气祛邪

(1)温化“肺如钟,撞则鸣”,若寒犯肺金,闭遏肺气,引动伏痰,发为哮鸣,欲使金鸣之声静,当施温肺化痰定哮法,使寒去痰除,气机宣肃有序,哮病乃止。

(2)清化肺为娇脏,不耐寒热,遇寒则气闭,遇热则气沸。若热炽肺经,气沸津郁,痰阻气道,发为哮喘。单一清之,胶痰难化,只投化痰,火不能息。故法当以清热化痰定哮法,使肺热泄,痰热除,气道畅通,壅塞之逆气归于肃降,哮鸣乃止。

(3)散寒泄热若风寒紧束于外,邪热痰火久盘于内,致肺气外闭内壅发为哮鸣,施散寒泄热定哮法方为正路,融辛温与寒凉于一炉,外散风寒,内清里热,肺气以畅,哮鸣乃止。

此外,若因痰胶气道,结为巢囊,阻塞肺气,发为哮鸣者,谓之痰哮,治当劫痰畅肺定哮;若寒饮内宿,气道不畅之水哮,则当采用祛除水饮定哮法;痰瘀互结者,则又当化痰活血。

近年来,针对哮有夙根,使用利气祛痰消瘀定哮法、化湿泄毒拨根定哮法、蠲除痰浊定哮法等,取得了较好疗效。

2.扶正固本若肺气虚为主,治当补肺益气,用药宜注重甘温润剂,因肺喜温润,为生水之脏,甘温能滋生肺气,润则略生肺津,甘补温润,能生气而保清肃之性;若以脾气虚为主,治当健脾益气,投药宜重甘温燥剂,因脾喜温燥而为中运之脏,得甘则补,温燥能升运脾湿,甘补温燥,能振奋中气以持燥土之性;若以肾气虚为主,治当补肾纳气,常纳阴柔养阴诸品于温热壮阳药物之中,藉以使阴生阳长,元阳振复,下施固摄之权,上以温助肺金。

二、应急措施

严重的哮病发作,采用一般治疗措施仍难缓解;或发作持续过久,呼吸困难,呼长吸短,气息急促,唇甲紫绀,颈脉怒张,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意识模糊,或烦躁不安,额汗淋漓,皮肤潮湿,脉细弱或沉伏。可选用下列急救措施:

(1)紫金丹米粒大5~10粒(少于150mg),冷水送下。

(2)砒矾丸绿豆大5~10粒,温水送服。

(3)十枣汤红芽大戟(醋制)、甘遂(醋制),芫花(醋制)。上药各等分,共研细末,每服29,儿童减半,以大枣10枚煎汤送下,每日1~2次。得快利即停药。

(4)雾化吸入选用复方银黄气雾剂雾化吸入。

(5)止喘灵注射液4ml,肌内注射,4小时1次。

(6)艾灸肺俞、膈俞20分钟。

(7)吸氧。

[辨证论治]

一、一般症状

哮喘的证候具有发作性的特点,发无定时,以夜间为多见。发作时喘咳痰鸣有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缓解后似如常人。至于病势的轻重.发作频度的稀密、发作时间的长短,则随人而异,各有不同,发作短者仅几分钟或几小时,甚者则持续数天。一般说来,发作和缓解均迅速。发病时表现有如下经过。

(一)先兆

多为突然发作,亦可先感鼻喉作痒,喷嚏,鼻流清涕,呼吸不畅,胸中不适,嗳气,呕吐,情绪不宁等症状.

(二)发作

咽塞胸闷,微咳干呛,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喉中痰鸣有声,痰粘量少,咯吐不利,甚则张口抬肩,旨胀晴突,端坐俯伏较舒,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唇甲青紫,颈脉怒张,额汗淋漓,或伴有寒热。

(三)缓解

若能将大量的粘痰畅利地咳出,则窒闷之势得以渐减,呼吸渐感通畅,痰鸣气喘随之缓解。

若病程曰久,.经常反复发作,导致正气虚弱,可常有轻度喘哮,大发作时甚至持续难平。

二、辨证要点,

本病属邪实正虚,发作期以邪实为主,未发以正虚为主。并可从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辨别虚实.

实证:新病,喘哮气粗声高,呼吸深长,呼出为快,脉象有力,体质不虚。

虚证:久病,喘哮气怯声低,呼吸短促难续,吸气不利,脉沉细或细数,体质虚弱。

在分清虚实的基础上,实证需分寒痰、热痰以及有无表证的不同,虚证应审其阴阳之偏虚、脏腑之所属。

三、治疗原则

宗朱丹溪。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之意,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区分寒热虚实,分别施治。正如《景岳全书。喘促》中说;。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攻邪气者,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痰火,然发久者,气无不虚…¨。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证治汇补。哮病》说。。实邪为哮,固宜祛散,然亦有体弱质薄之人,及曾经表散、屡用攻劫、转致脉虚形减者,治当调补之中,兼以清肺利气。。

说明。

1.病程曰久,反复发作,发时正虚邪实者,宜权衡邪正主次,兼顾治疗,不可单纯拘泥于攻邪。

2.如寒热虚实错杂者应联系处理。

3.。扶正治本,补益脏器,可以减轻,减少或控制共发作。

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临床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

解释,哮,呼吸时喉间发出的喘鸣声。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喘咳疾病。别名:.古人对本病的命名较多,有的以病因为名,或以症状特点、病理性质为名,

主要有以下三类.

1。以特征为名

(1)呷嗽

指咳嗽气急,呀呷有声。《证治准绳.喘门》.。呷者口开,呀者口闭,乃开口闭口.尽有其声。。

(2)哮吼

夫哮吼以声音名,喉中如水鸡声是也。。(《寿世保元。哮》)田)韵舶(hou侯,he呵)韵及舶的字意均指气喘时鼻息声高气粗而言。韵船,病证名,指哮喘发作时痰鸣,喉间如曳锯声。其他尚有购喘、韵艰(xia虾)等病名,其意与韵始同。

2.以病因为名

寒哮、冷哮、热哮、风痰哮,食哮、鱼腥哮、酒哮,水哮,盐哮,糖哮,年久哮等.以病理性质为名

实哮一一初病。

虚哮一一久病。

(历史沿革)

《内经》中无哮证病名,但类似哮证的特征有散在的记载。如《素问.阴阳别论》说。“…起则熏肺,使人喘鸣”,喘鸣即指呼吸急促而有痰鸣声,虽系泛指由多种疾病所引起的症状,但亦当包括哮证在内。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明确指出哮证发作时的特征及治疗。并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证。在痰饮咳嗽病》篇中指出;“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困剧,必有伏饮.”具体描述了哮证发作时的典型症状。

《诸病源候论.呷嗽候》,“呷嗽者,……其胸膈痰饮多者,嗽则气动于痰,上搏喉咽之间,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又《上气喘鸣候》;“肺病令人上气,兼胸膈痰满,气行壅滞,喘息不调,致咽喉有声,如水鸡之鸣也。”此后《圣济总录》、《普济方》中均有上气、呷嗽之称。由此可见呀呷有声及木鸡声当属哮证无疑。

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并阐明病理因素“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把本病从笼统的“上气”、“喘促”,“喘鸣”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统称哮喘,简名“哮证”。

明.孙一奎《赤水玄珠》一书中阐述了本病的原因起自童幼年食味酸咸太过,伤脾呛肺所致。张景岳还提到病有。夙根。。叶桂据哮证发病因素的不同,分为“痰哮、咸哮、醋哮、遗食生冷及幼稚天哮”等类别.这些论点可以作为辨证治疗的参考。

范围

本篇讨论的哮证,是指一种发作性的疾病,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证。包括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嗜酸性细胞增多症(或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引起的哮喘。若因肺系或其他多种疾病引起的痰鸣气喘症状,则属于喘证,肺胀等病证范围,但亦可与本篇辨证施治内容联系互参。

[病因病机]

哮喘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的产生是在脏腑阴阳失调的基础上,复加外感、饮食,病后等因素,影响津液的运行,停积凝聚而成。每因气候,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发。

《症因脉治。哮病》说;“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

一、病因

1.外邪侵袭哮证属于肺系疾患。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与外界气候有密切关系,故气候突变,由热转寒,在深秋寒冬季节,发病率较高。

(1)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失于表散,邪遏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吸入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影响肺气的宣降,津液停聚,痰浊内蕴。

《临证指南.哮》。“宿哮沉痼,起病由于寒入肺腧,内入肺系,宿邪阻气阻痰。”

2.饮食不当由于个体素质的不同,对各类食物还有一定的特异性。

(1)过食生冷,津液凝聚,寒饮内停。

(2)嗜食酸、咸或甘肥甜腻之类,积痰蒸热。

(3)进食海膻鱼蟹虾等发物。

凡此种种均能影响脾之运化功能,脾失健运,饮食不当,悉为痰浊,上千于肺,壅阻肺气,成为哮证的发病原因,故古有食哮、鱼腥哮,咸哮、糖哮等名。

《医碥.喘哮》。。哮者……得之食味酸咸太过,渗透气管,痰入结聚,一遇风寒,气郁痰壅即发。。

3.体虚、病后体虚既可出现于病后,也可为先天不足,素质薄弱。

(1)素质不强多为先天不足,肾气虚弱。因素质不强,易受邪侵。如幼儿哮症往往由于禀赋不足所致,故有称。幼稚天哮。者。

(9)病后体弱指幼年患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曰久等导致肺虚。肺气不足,阳虚阴盛,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阴虚阳盛,热蒸液聚,痰热胶固。

一般而言,素质不强者多以肾为主,而病后所致者多以肺为主。.

上述各种病因,既是导致哮证的原因,也是每次发病的诱因,如气候、饮食、情志、劳累等俱可诱发,这些诱因每多错杂相关,其中尤以气候变化为主。.

二、病机

(一)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痰的产生责之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输水精,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而成,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潜在因素一一。夙根”。每遇诱因触及即可发作。.

《景岳全书.喘促》;。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作者,亦名哮喘。夙根,指过去即有旧的病根。以哮证而言,伏痰为其主因,故一般认为痰为本病之。夙根。。但痰之生成,在于脏腑阴阳失调所致,因此究其本质,实与个体素质密切相关。

(二)病位在肺系,关系到脾肾

1,病位在肺系《医学实在易.哮谭》说;。发时肺腧之寒气,与肺膜之浊痰,狼狈相依,窒塞关隘,不容呼吸,而呼吸正气转触其痰,鼾出有声。。其中肺腧、肺膜、关隘(指气道)均为肺系所属,故哮证的病位主要在肺系。、

2.关系到脾肾肺与脾、肾在生理上有相互资生的关系,在病理上也互有影响。如脾、肾均为生痰之源,痰伏于肺,便可成为发病的夙根。而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若哮病曰久,肺虚及肾,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助肺纳气,每可加重发作.

(三)发病机理

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

哮证发作期为内伏之痰,遇感触发,发时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气不利,肺气升降失常;同时气体的呼吸出入,又复引动停积之痰,以致痰鸣吼响,气急短促。如《证治汇补。哮病》说:。……因内有瓮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四)病理性质

发作期以邪实为主,间歇期以正虚为主,大发作期正虚与邪实并见。

1.发作期以邪实为主因痰邪壅肺,痰阻气闭,以邪实为主,故呼出尤为困难,而自觉呼出为快.由于病因不同,可有寒痰、热痰、寒包热哮之分。寒热之间且有转化与夹杂。

(1)病因于寒(素体阳虚,痰从寒化)一一寒痰一一冷哮。

(2)病因于热(素体阳盛,痰从热化)一一痰热一一热哮。

(3)痰热内郁,风寒外束一一寒包热哮.

(4)寒痰内郁化热,热证久延转从寒化。,

2。间歇期以正虚为主哮证久发,气阴日伤,肺脾肾俱衰,故以正虚为主。

①从实转虚病久反复发作,寒痰伤及三阴之阳,痰热耗灼肺肾之阴,则由实转虚。肺病损及脾肾,故在平时可表现肺脾肾脏气虚弱证候,如短气、疲劳,或常有轻度喘哮等症状。

2)虚实互为因果由于肺脾肾脏气虚弱,因虚生痰,因痰发病,以致愈发愈虚。如肺虚不能主气,肃降无权,气不化津,痰浊内蕴,且肺虚卫外不固,更易受外邪侵袭而诱发。脾虚不能化水谷为精微,反而积湿生痰,上贮于肺,影响肺气的升降,肾虚精气亏乏,摄纳失常,则阳虚水泛为痰,或阴虚虚火灼津为痰,上千于肺,而致肺气出纳失司。由于三脏之间的交互影响,故可合并同病,表现为肺脾肾的气虚及阳虚,或肺肾的阴虚。

3.大发作期正虚与邪实并见,肺肾同病,.病及于心,甚则喘脱。

因平时正虚较著,或病邪鸱张,致正气急剧受损,可见肺肾两虚而痰浊壅盛的虚实错杂现象,表现为哮证大发作,势急而持续不解。严重者由于肺不能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命门之火不能上济于心,或痰饮凌心,蒙蔽心神,而致心气或心阳受累,甚至发生。喘脱。危候。

三、预后

1。本病经常反复发作,病情顽固,迁延难愈,尤其中年,老年、体弱病久、肾气渐衰、发作频繁者不易根除,或在平时亦有轻度哮鸣气喘。

2、部分儿童、青少年至成年发育时,肾气日盛,正气渐充,配合药物治疗,可以自行停止发作。

3。久病大发作时正虚邪实,喘急鼻煽,胸高气促,张口抬肩,汗出肢冷,面色青紫,甚则肢体浮肿,烦躁昏昧者,为喘脱危象,可按。喘证。篇辨治。

[类证鉴别]

一、哮与喘的鉴别与联系

1.区别哮指声响言,为喉中有哮鸣音,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两者虽有类似之处,但在发病机理方面又有各自的特殊情况。

《医学正传.哮》。。夫喘促喉间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临症指南.哮》,。喘证之因,若由外邪壅遏而致者,邪散则喘亦止,后不复发……,若夫哮证,……,邪伏于里,留于肺俞,故频发频止,淹缠岁月。。

2.联系由于哮必兼喘,哮病反复久延,又可发展成持续性的痰喘,故有将哮列入喘证范围者。

二、哮与咳喘,支饮的区别

慢性咳嗽经久反复,发展而成咳喘、支饮,虽然也有痰鸣气喘症状,但多逐渐进行加重,病势时轻肘重,发作与间歇的界限不清,咳和喘重于哮吼声。而哮证每为反复间歇发作,突然发病,迅速缓解,哮吼声重而咳轻,两者均有显著的不同。

[辨证论治]

一、一般症状

哮喘的证候具有发作性的特点,发无定时,以夜间为多见。发作时喘咳痰鸣有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缓解后似如常人。至于病势的轻重.发作频度的稀密、发作时间的长短,则随人而异,各有不同,发作短者仅几分钟或几小时,甚者则持续数天。一般说来,发作和缓解均迅速。发病时表现有如下经过。

(一)先兆

多为突然发作,亦可先感鼻喉作痒,喷嚏,鼻流清涕,呼吸不畅,胸中不适,嗳气,呕吐,情绪不宁等症状.

(二)发作

咽塞胸闷,微咳干呛,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喉中痰鸣有声,痰粘量少,咯吐不利,甚则张口抬肩,旨胀晴突,端坐俯伏较舒,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唇甲青紫,颈脉怒张,额汗淋漓,或伴有寒热。

(三)缓解

若能将大量的粘痰畅利地咳出,则窒闷之势得以渐减,呼吸渐感通畅,痰鸣气喘随之缓解。

若病程曰久,.经常反复发作,导致正气虚弱,可常有轻度喘哮,大发作时甚至持续难平。

二、辨证要点,

本病属邪实正虚,发作期以邪实为主,未发以正虚为主。并可从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辨别虚实.

实证:新病,喘哮气粗声高,呼吸深长,呼出为快,脉象有力,体质不虚。

虚证:久病,喘哮气怯声低,呼吸短促难续,吸气不利,脉沉细或细数,体质虚弱。

在分清虚实的基础上,实证需分寒痰、热痰以及有无表证的不同,虚证应审其阴阳之偏虚、脏腑之所属。

三、治疗原则

宗朱丹溪。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之意,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区分寒热虚实,分别施治。正如《景岳全书。喘促》中说;。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攻邪气者,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痰火,然发久者,气无不虚…¨。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证治汇补。哮病》说。。实邪为哮,固宜祛散,然亦有体弱质薄之人,及曾经表散、屡用攻劫、转致脉虚形减者,治当调补之中,兼以清肺利气。。

说明。

1.病程曰久,反复发作,发时正虚邪实者,宜权衡邪正主次,兼顾治疗,不可单纯拘泥于攻邪。

2.如寒热虚实错杂者应联系处理。

3.。扶正治本,补益脏器,可以减轻,减少或控制共发作。

四、证治分类

(一)发作期

1.寒哮

症状及分析.

喘憋气逆,喉中哮鸣有声一寒痰伏肺,遇寒触,发,痰升气阻,壅塞气道,肺失升降。

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咯痰量少一一肺气闭郁,不得宣畅。

痰色白、稀薄而有泡沫,或呈粘沫状一一痰从寒化为饮。.

面色晦滞带青,形寒怕冷一一阴盛于内,阳气不得宣达。

口不渴,或渴喜热饮一一病因于寒,内无郁热。

天冷或受寒易发一一外寒引动伏饮。.

或兼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脉浮紧一一兼有风寒表证。

舌苔白滑,脉弦紧一一寒痰内盛。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

(!)方解

射干麻黄汤。宣肺散寒,化痰降逆,治饮咳喘。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射干,麻黄,宣肺平喘,豁痰利咽,生姜、细辛、半夏,温肺蠲饮降逆,紫苑、款冬花,化痰止咳,五味子、大枣,敛肺补气。

小青龙汤,发表温里。用于表寒里饮,寒象显著,喘咳痰多,粘白夹沫,恶寒发热者。

麻黄,桂枝,解表宣肺平喘,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干姜,半夏、细辛,温化寒饮,五味子,收敛肺气。

两方均为温肺化饮剂,但前者用于喘咳哮鸣为主而表证不著者,后者以表里皆寒为宜,各有侧重。’

(2)加减.

痰涌喘逆不得卧;加葶苈子泻肺涤痰,并可酌配杏仁、苏子、白前、橘皮等化痰利气。、.

咳逆上气,汗多。加五味子、白芍,配麻黄使散中有收,以敛肺气。

喘哮剧甚,恶寒背冷,痰白呈小泡沫,舌苔白而水滑,脉弦缓有力,体无虚象,寒实证明显者,吞服紫金丹,劫痰定喘,每服米粒大5—10粒(<150mg),临卧冷茶送下,连服5--7天。有效如需续服,停药数日后再服。热哮,旰肾病及出血者忌用,服药期间忌饮酒,.并需严密观察其毒副反应。

变证。气虚痰盛

症状及分析;

发作频繁一.久病正虚。

发时喉中痰鸣如鼾一一肺虚痰蕴。

声低,气短不足以息一一肺不主气,肾不纳气。

咳痰清稀一一气不化津,津液成痰。

面色苍白,汗出肢冷一一阴盛阳虚,卫阳不固。

舌苔淡白,脉沉细一一阳虚之征。

治法。温阳补虚,降气化痰。.

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

(1)方解本方用于上盛下虚,而以上盛为主,.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闷,肢冷等症。

苏子、半夏、前胡,降气化痰平喘,厚朴、陈皮,理气降逆,甘草,调中,肉桂,当归,温养肾气。.

①加减

肺气虚,气短声低神疲,加党参补益肺气。

肾气虚,动则气短难续,加胡桃肉、坎炁、紫石英、沉香、诃子摄纳肾气。

阳虚明显,怕冷,汗出,肢冷,加附子、补骨脂、钟乳石温补肾阳。

2.热哮

症状及分析。

喘而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一一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阻塞气道。

咯痰粘浊稠厚,排吐不利,或黄或白一一热蒸液聚生痰,痰热胶结于肺。

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一一痰火郁蒸所致。

口渴喜饮,不恶寒一一病因于热,肺无伏寒。

或兼发热、微恶寒,汗少,头痛等表证一一感受风寒触发,故见外寒内热之侯。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一一痰热内盛之征。,’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1)方解

定喘汤:清肺泄热,化痰平喘。用于喘哮气逆,胸膈烦闷,咳痰稠黄者。麻黄,宣肺定喘,黄芩、桑白皮,清泄肺热,杏仁、半夏、款冬花,苏子,化痰降逆,白果,收敛肺气而平喘,甘草,调和诸药。

越婢加半夏汤:宣肺清热,化痰降逆。用于喘哮遇感触发,喘咳上气,目如脱状,寒热,脉浮大等症。

麻黄,解表宣肺,半夏,温化痰饮,生石膏,清肺热,除烦躁,生姜、大枣、甘草,和中,调营卫。

两方主要区别在于;前方以痰热郁肺为主,而表证不著,后方则以肺热内郁,外有表证者。.

(2)加减

痰鸣息涌不得卧,肺气壅实,加葶苈子,广地龙或大黄、芒硝通腑利肺。

痰吐稠黄胶粘,痰热内盛,酌配知母、海蛤粉、射干、鱼腥草等加强清化之力,或吞服砾石滚痰丸以清热涤痰。

若见风寒外束,痰热内郁之寒包热证,如恶寒、发热、身痛、烦躁、IZl渴等,加石膏、配麻黄解表散寒,表寒重者酌配桂枝。

变证,阴虚痰热.

症状及分析.

喘急气促,或喘哮持续,咳呛痰少质粘起沫一一病久热盛伤阴,肺阴不足,夹有痰热。

口燥咽干,烦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一一肺阴亏耗,虚火上炎.

治法。养阴清热,敛肺化痰。:

方药.麦门冬汤加减。

(1)方解本方清润降火,化痰下气,治哮喘热盛伤阴,气欠上逆,呛咳气急,痰少质粘。

麦冬、人参,益气养阴,清养肺金,半夏,化痰下气,配麦冬可缓减燥性,甘草、大枣、粳米,益胃生津养肺。

(2)加减

阴虚显著,去人参,加沙参、冬虫夏草,五味子、天花粉加强养阴生津,敛肺平喘。痰粘难咯,加川贝母润肺化痰。

肾虚气逆,动则喘甚,配地黄、当归、山萸肉、胡桃肉、紫石英、诃子补肾纳气。

3.痰哮哮证发作以痰气壅实为主,寒与热俱不显著。

症状及分析。

喘咳胸满,不能平卧一一痰阻气道,肺气不降。

痰涎壅盛,喉如曳锯,痰粘难咯一一痰浊壅阻于肺。

舌苔厚浊,脉滑实一一痰浊之征。

治法。涤痰利窍,降气平喘。

方药;三子养亲汤加味。

(1)方解豁痰利气。用于痰壅气实,咳逆息涌,痰多之哮喘。苏子、白芥子、莱菔子,顺气降逆化痰。

(2)加减

胸闷,苔浊腻,加川朴、半夏,光杏仁,燥湿化痰利气,

咯吐浊痰,另吞皂荚丸利窍涤痰,宣畅气机,

痰壅喘急,不能平卧,暂予控涎丹以泻其壅。

此外,久病正虚,大发作时邪少虚多,肺肾两虚,痰浊壅盛,甚至出现张口抬肩,鼻煽气促,面青,汗出肢冷,脉浮大无根等喘脱危候者,可从喘证辨治。

(二)缓解期

由于哮证反复发作,正气日见亏虚,故在缓解期应予培补正气,从本调治,以冀减轻、减少甚至控制其发作,根据体质和脏器的不同证候,分别从肺脾肾着手。

1。肺虚

症状及分析.

平时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一一卫气虚弱,卫阳不能充实腠理,故外邪易侵。

发前打嚏、鼻塞流清涕一一外邪犯肺,肺气失宣。

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一一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化津,痰饮内蕴。

或喉中常有哮鸣声一一痰饮伏肺,气道不利。

面色咣白,舌苔淡白,脉象虚细一一肺气虚弱之征.

治法,补肺固卫。

方药。玉屏风散、桂枝加黄芪汤加减。

(1)方解;

玉屏风散。益气固表。用于卫气虚弱,自汗,畏风,易于感冒。

黄芪,益气固表,防风,助黄芪实表固卫,白术,健脾补中益气。

桂枝加黄芪汤调和营卫,补气固表。用于营卫空虚,自汗畏风,怕冷,常易感冒。黄芪,益气固表,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营卫。

两方同属益气固表剂,前方以卫气虚弱,易于感冒者为宜,后方以营卫空虚,卫阳不足者为宜。临床以怕冷轻重为主要区别,轻者用玉屏风散,重者用桂枝加黄芪汤。

(2)加减

咳呛,痰少质粘,口咽干燥,舌质红,脉细数,气阴两虚者,用生脉散加黄芪,玉竹,北沙参等益气养阴.

2.脾虚

症状及分析。

饮食减少,脘痞,大便不实,食油腻易腹泻,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一一脾虚健运无权。

倦怠、气短、语言无力一一中气不足。

痰多质稠一一脾虚不能化水谷为精微,反而聚湿生痰。、

舌苔薄腻或白腻,质淡,脉象细软一一脾虚气弱之候。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加味。

1)方解本方补脾化痰。用于脾虚食少,痰多脘痞,倦怠无力,大便不实等症。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陈皮、半夏,理气化痰。

(2)加减形寒怕冷,肢清便溏,脾阳不振者,加桂枝、干姜温脾化饮。

3。肾虚

症状及分析.

短气喘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一一久病肾虚,摄纳失常,气不归元。

痰吐起沫,或痰少质粘一一肾虚水泛或虚火灼津为痰。

心慌一一肾虚水泛为痰,水饮凌心。

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劳累后易发一一肾虚精气亏乏,不能充养。

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嫩,脉沉细一一阳虚外寒。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质红,少苔,脉细数一一肾精亏虚,阴虚则生内热.

治法。补肾摄纳。

方药;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1)方解

金匮肾气丸:温补肾气。用于腰酸腿软,畏寒,气短,动则为甚。

附子;肉桂,温补肾阳,鼓舞肾气,地黄、山药、萸肉,滋养肾阴,泽泻、茯苓,丹皮,泻火渗湿,诸药合用则益火之源,温肾纳气;

七味都气丸。滋肾纳气。用于肾阴不足,气失摄纳,气喘,盗汗,手足心热,咽干等症。

地黄、山药、萸肉,滋养肾阴;泽泻、茯苓,丹皮,渗湿泄热,五味子,酸敛纳肾。

两方均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具有补肾之功,但偏于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偏于阴虚者用七味都气丸。.

(2)加减

阳虚明显,肾气丸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

阴虚明显,都气丸加麦冬、当归、龟版胶。

肾不纳气,配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喘甚者加用参蛤散。

咳吐粘痰,配瓜萎皮、茯苓、枇杷叶等.

咳痰如沫,加半夏、苏子、橘红。

并可常服紫河车粉,以补肾元,养精血。

由于肺脾肾三脏在生理,病理上互有联系与影响,故临床每多错杂并见,表现为肺脾、肺肾气虚,或肺肾阴虚、脾肾阳虚,或肺脾肾三脏皆虚等不同证候,治疗上应区别主次,适当兼顾。

如平时无明显症状,可用平补肺肾之剂,如党参、黄芪、五味子,胡桃肉、冬虫夏

┏━━━━━━┳━━━━━━━━━━┳━━━━━━━━━━━━━━━┳━━━━━━━━━┳━━━━━━━━━━━┓

┃┃寒哮┃热哮┃痰哮┃虚哮┃

┃┣━━━━━━━━━━╋━━━━━━━━━━━━━━━╋━━━━━━━━━╋━━━━━━━━━━━┫

┃辨证论治\┃寒饮伏肺肺失宣畅┃痰热壅肺肺失清肃┃痰气壅肺肺失肃降┃阴虚痰热或气虚痰盛┃

┣━━━━━━╋━━━━━━━━━━╋━━━━━━━━━━━━━━━╋━━━━━━━━━╋━━━━━━━━━━━┫

┃┃喘憋气逆,呼吸急┃喘而气粗息涌,喉┃喘急胸满,但坐不┃哮喘持续,喉中痰鸣┃

┃呼吸┃促,喉中哮鸣有声,┃中痰鸣如吼,胸高┃得卧┃如鼾,声低,气短,┃

┃┃胸膈满闷如窒┃胁胀┃┃动则喘甚┃

┣━━━━━━╋━━━━━━━━━━╋━━━━━━━━━━━━━━━╋━━━━━━━━━╋━━━━━━━━━━━┫

┃┃咳不甚,咳痰色白,┃咳呛阵作,痰黄或┃痰涎壅盛,喉如曳┃咳痰无力不爽,痰少┃

┃┃稀薄,泡沫,或粘┃白,粘浊稠厚,咳┃锯,咯痰粘腻难出┃质粘起沫,或痰液清┃

┃咳痰┃┃┃┃稀┃

┃┃腻咯吐不爽,量少┃吐不利┃┃┃

┃┃或多、┃┃┃┃

┣━━━━━━╋━━━━━━━━━━╋━━━━━━━━━━━━━━━╋━━━━━━━━━╋━━━━━━━━━━━┫

┃┃口不渴,或渴喜热┃口渴喜饮┃口不渴┃咽干口渴或不渴┃

┃渴┃┃┃┃┃

┃┃饮┃┃┃

┣━━━━━━╋━━━━━━━━━━╋━━━━━━━━━━━━━━━╋━━━━━━━━━╋━━━━━━━━━━━┫

┃┃、┃┃┃烦热,或畏风自汗,┃

┃┃怕冷,或有恶寒发┃烦热汗出,不恶┃┃┃

┃寒热┃热,无汗,头痛身┃寒,或发热恶寒,┃无┃甚者形寒肢冷┃

┃┃痛表证┃汗少,头痛(外寒┃┃┃

┃┃┃内热)┃┃┃

┣━━━━━━╋━━━━━━━━━━╋━━━━━━━━━━━━━━━╋━━━━━━━━━╋━━━━━━━━━━━┫

┃面色┃┃┃┃者口唇紫绀┃

┃┃晦滞带青┃面赤、┃、无明显特征┃颧红或面色苍白,甚┃

┣━━━━━━╋━━━━━━━━━━╋━━━━━━━━━━━━━━━╋━━━━━━━━━╋━━━━━━━━━━━┫

┃┃苔白滑或白腻.脉┃苔薄黄腻,舌质┃苔厚浊,脉滑实┃苔少质红,脉细数,┃

┃┃弦紧或浮紧┃红,脉浮数(弦)┃┃或苔白质淡,脉沉┃

┃苔脉┃┃┃┃细,甚者舌质隐┃

┃┃┃┃┃紫┃

┣━━━━━━╋━━━━━━━━━━╋━━━━━━━━━━━━━━━╋━━━━━━━━━╋━━━━━━━━━━━┫

┃┃┃┃┃┃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清热宣肺,化痰平┃涤痰利窍,降气平┃补肺益肾,降气化痰┃

┃┃喘.┃喘┃喘┃┃

┃┃┃d┃┃┃

┣━━━━━━╋━━━━━━━━━━╋━━━━━━━━━━━━━━━╋━━━━━━━━━╋━━━━━━━━━━━┫

┃┃射干麻黄汤、小青┃定喘汤、越婢加半┃三子养亲汤加味┃麦门冬汤、苏子降气┃

┃主方┃┃夏汤┃┃汤┃

┃┃龙汤.┃┃┃┃

┗━━━━━━┻━━━━━━━━━━┻━━━━━━━━━━━━━━━┻━━━━━━━━━┻━━━━━━━━━━━┛

┏━━━━━━━┳━━━━━━━━━━━━┳━━━━━━━━━━━━┳━━━━━━━━━━━━┓

┃气卜分类┃肺虚┃脾虚’┃肾虚┃

┃┣━━━━━━━━━━━━╋━━━━━━━━━━━━╋━━━━━━━━━━━━┫

┃。汰┃卫气虚弱,外邪易侵,┃┃┃

┃┃或气阴两虚,肺失肃降┃健运无权,痰浊内生┃精气亏虚,摄纳失常┃

┣━━━━━━━╋━━━━━━━━━━━━╋━━━━━━━━━━━━╋━━━━━━━━━━━━┫

┃┃气短声低,喉中常有轻度┃气短不足以息,语言无力┃短气息促,难以接续.动┃

┃呼吸┃┃┃┃

┃┃哮鸣声┃┃则为甚,吸气不利┃

┣━━━━━━━╋━━━━━━━━━━━━╋━━━━━━━━━━━━╋━━━━━━━━━━━━┫

┃┃清稀色白,或咳呛痰少质┃痰多质稠色白┃咳逆。痰吐起沫,或质粘┃

┃咳痰┃┃┃┃

┃┃粘┃┃量少┃

┣━━━━━━━╋━━━━━━━━━━━━╋━━━━━━━━━━━━╋━━━━━━━━━━━━┫

┃┃面色皖白,自汗,怕风,┃倦怠食少,脘痞,大便不┃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动┃

┃┃易感冒或口咽干燥┃实,或食油腻易腹泻┃则心慌,腰痠腿软,头晕┃

┃伴有症状┃┃┃┃

┃┃┃┃耳鸣,遗精,早泄,或颧┃

┃┃┃┃红烦热,汗出粘手┃

┣━━━━━━━╋━━━━━━━━━━━━╋━━━━━━━━━━━━╋━━━━━━━━━━━━┫

┃┃气候变化易发作,发前打┃饮食失当易发┃劳累后易发┃

┃诱因┃┃┃┃

┃┃嚏,鼻塞流涕┃┃┃

┣━━━━━━━╋━━━━━━━━━━━━╋━━━━━━━━━━━━╋━━━━━━━━━━━━┫

┃┃舌苔薄白,脉细弱或虚┃舌淡苔白或腻,脉细软┃舌苔淡白,质胖嫩,脉沉┃

┃苔脉┃大,或舌质红,脉细数┃┃细数,或舌质红少津,脉┃

┃┃┃┃细数┃

┣━━━━━━━╋━━━━━━━━━━━━╋━━━━━━━━━━━━╋━━━━━━━━━━━━┫

┃治法┃补肺固卫,益气养阴┃健脾化痰┃补肾摄纳┃

┣━━━━━━━╋━━━━━━━━━━━━╋━━━━━━━━━━━━╋━━━━━━━━━━━━┫

┃┃玉屏风散,桂枝加黄芪汤┃六君子汤┃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主方┃或生脉散加味┃┃┃

┗━━━━━━━┻━━━━━━━━━━━━┻━━━━━━━━━━━━┻━━━━━━━━━━━━┛

草,紫河车等补肺纳肾,同时适当加入二陈汤类化痰药.

五、其他治法

(一)简验方

在辨证施治原则下选择应用。

1。曼陀罗叶制成卷烟状,发作时点燃吸入,可以缓解哮喘。

2.地龙焙干、研粉,装胶囊,每服3克,一日二次,或制成30%地龙注射液,每次用2毫升,肌肉注射,每日一次,用于热哮。

3.玉涎丹蛞蝓(蜒蚰)20条,大贝母10克,共捣为丸,每服1.5克,一日二次,或用活蛞蝓加糖水化服。治热哮。

4.皂角15克,煎水,浸白芥子30克,12小时后焙干,每次1—1.5克,曰三次,用于发作时痰涌气逆之症。

5.僵蚕5条,浸姜汁,晒干,瓦上焙脆,和入细茶适量,共研末,开水送服。

6。紫河车粉60克,蛤蚧粉45克,地龙粉75克,五味子24克,蜜丸或水丸,每服5克,一日两次。平时治本,可以减少发作或不发。

(二)敷贴法(白芥子涂法)

白芥子、延胡索各20克,甘遂、细辛各10克,共为末,加麝香0.6克,和匀,在夏季三伏中,分三次用姜汁调敷肺俞,膏盲,百劳等穴,约1—2小时去之,每十曰敷一次,可以减少发作。

(三)针灸

发作期取定喘、天突、内关穴。咳嗽痰多加孔最、丰隆,每次选用1—2个腧穴,用重刺激,留针30分钟,每隔5—10分钟捻针一次,每日或间日治疗一次,背部可加拔火罐。

缓解期取穴大椎,肺俞、足三里。肾虚加肾俞,关元,脾虚加中脘、脾俞。每次选用2--3个腧穴,用较轻刺激,间日治疗一次。在发作前的季节针灸,可作预防性治疗,有减少发作或减轻症状的效果。

(四)割治疗法

取膻中穴或手掌(食指第一指节掌面正中,或掌侧第二,三或三、四掌骨间)割治.选定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局麻后切开皮肤,切口长约0.5—1.5厘米,摘除少量皮下脂肪组织。或在切口周围进行一定机械刺激,切口处用拔毒膏药贴敷,覆盖消毒纱布包扎。一般割治1一3次,两次割治间隔时间为7天,可在原割治部位左右旁开约1厘米处或另选一部位进行.用于哮喘反复发作者,可以缓解,减少发作,也有根治者。

(五)埋线疗法

取穴定喘、膻中、中府透云门、肺俞透厥阴俞、孔最、足三里、八华穴等,每次选1—3穴。选准穴位后进行常规消毒局麻,用埋线钩针或三角缝针穿入羊肠线,快速刺入皮肤,埋于所需要的深度(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线头不能暴露在皮肤外面,针孔涂以碘酒,盖上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一般要埋3"-4次后才开始见效,两次埋线间隔时间为20---30天。用于久哮、反复发作不已者,可以减少发作。

(预防与护理]

对本病应重视预防,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减少发作机会,具体内容如下.

1.注意气候影响,做好防寒保暖,尤其转寒时,防止感受外邪诱发乙

2.忌吸烟,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灰尖,花粉。

3.饮食宜薄滋味,忌生冷、肥腻,以绝生痰之源;并忌辛辣,海腥鱼虾等发物。

4.避免过度劳累和情志刺激。.

5.观察对患者个体易于诱发的因素,避免其影响.

6.平时常服扶正固本及脱敏的药物。

[结语]

一、概念

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为特征.

二、发病机理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伏于肺,遇感诱发。发作时痰阻气道,肺失升降,以邪实为主,如反复久发,气阴耗损,肺脾肾渐虚,则在平时表现正虚的情况,而当大发作时,则见正虚邪实的错杂现象。.

三、辨治原则

根据巳发、未发分虚实施治。

四、临证要点

(一)注意寒热的相兼、转化

痰热内郁,风寒外束一一寒包热证一一解表清里,温清并施

寒痰冷哮,久郁可以化热一一热哮一一转从清化

小儿、青少年哮证以热证为多(小儿纯阳之体),但久延至成年、老年,阳气渐衰,每可转成寒证。

(二久病邪实与正虚每多错杂为患

一般病史不长者,以邪实为主,或兼虚象。

(三)重视平时治本

区别肺、脾、肾的主次,在抓住重点的基础上,适当兼顾。其中尤以补肾为要着。因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精气充足则根本得固。补肺可加强卫外功能,防止外邪入侵。补脾可杜生痰之源。

近代用补肾法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绩,从理论土有较大进展。上海第一医学院脏象研究室通过临床机理研究,初步认为哮喘患者肾上腺皮质的代谢或分泌巳受到潜在的影响,当发展到肾阳虚时,下丘脑一一垂体一一肾上腺皮质功能已有不同程度、不同环节的改变,用补肾法能调节下丘脑一一垂体一一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提高神经内分泌的兴奋性,从而调节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获得哮喘的近期疗效,并防止其季节性复发。

(文献选录]

《症因脉治.哮病》:“哮病之症,短气倚息,不能仰卧,伛偻伏坐,每发六、七日,轻则三,四时,或一月或半月,起居失慎,则旧病复发,.此哮病之症也。”

《医宗必读。喘》;“喘者,促促气急,喝喝痰声,张口抬肩,摇身撷肚。短气者,呼吸虽急,而不能接续,似喘而无痰声,亦不抬肩,但肺壅而不能下。一哮者与喘相类,但不似喘开口出气之多,而有呀呷之音。……三者极当详辨。。

《医学统旨》;“大抵哮喘,未发以扶正为主,已发以攻邪为主。亦有痰气壅盛壮实者,可用吐法,大便秘结,服定喘药不效,而用利导之药而安者。必须使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亦不可多服砒毒劫药,倘若受伤,、追悔何及。”

《赤水玄珠》:“有自童幼时,被酸咸之味,或伤脾,或呛肺,以致痰积气道,积久生热,妨碍升降而成哮证,…遇风寒即发”

《张氏医通。哮》:“凡哮证见胸凸背驼者,此肺络散,为痼疾,不治。”

《王旭高医案.痰喘》;“喘哮气急……治之之法,在上治肺胃,在下治脾肾,发时治上,平时治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jt叔叔经方本草 笔记18
哮喘古今名方选介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哮病
咳嗽----证治汇补
治疗哮喘,中医有哪些思路
名医讨论:慢性支气管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