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麻黄汤临证运用 – 经方派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临床多用于风寒表实证。在温病的治疗中,麻黄汤属于禁用之方,这似乎早已成了定论。然而细阅《伤寒论》,以及参证临床实战中的认识,原作者觉得此论是否定得适当,还是值得商讨的。

《伤寒论》第五十八条明文写道:“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这里说到的浮数之脉,无疑指的是风温在表之脉。这虽然不是麻黄汤的主症,而且带有一定的伸缩性,但是即使如此,却足以证明麻黄汤的应用范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延伸。这里说到的条件表现为以下2点:

1.必须是邪未入里,表邪欲散的无汗之症。

2.要讲究舌诊。如舌尖甚红,白苔薄润,则投之不妨。

典型病例

蕲某,女,3岁。2012年11月14日初诊。家长诉患儿在半月前大叶性肺炎初愈。因护理不周,体质未健,今又患感冒。初起咳嗽无汗,子时热起,体温38.2℃。经询问,患儿在就诊前,曾服辛凉解表之药,并已经注射青霉素2次,口服发汗退烧西药等,仍无汗发热。西医诊断为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其母自述患儿此次外感情况和上次完全相同,所以忧心忡忡,生怕再次引发肺炎。患儿就诊时,体温仍为38.2℃,咳嗽有痰,咽喉肿。其脉浮数,左小右大,舌尖甚红,苔薄白而润根腻,此时只有解表,方可望愈。

处方:麻黄9g,桂枝6g,杏仁6g,苏子6g,莱菔子6g,甘草3g。1剂。

上药服后,汗出热退,体温降至37℃。余热未传,舌尖已转红少苔,脉数略减。效不更方,传解为治。

处方:羌活6g,蒲公英10g,板蓝根10g,牛蒡子6g,建曲6g。1剂。

药后几个小时体温已降至36.1℃。咳嗽痰多,食欲不振,舌已不红,苔白根厚脉缓。转以调理脾胃而愈。

此诊用药不过2剂,价值几元钱。却收到了极好的效果。由此可见,麻黄汤在温病治疗中,也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而不能视其为异途,将其完全排斥在外。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5版》,作者张志励,宁夏和泰堂中医研究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在印尼用经方】误为麻附草汤证的达原饮发热案
【医案分享】真武汤治疗小儿高热医案一则
疑似流感高热,小柴胡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建奇功 – 经方派
山东泰安李贵明伤寒病案
【少白中医】伤寒论大青龙汤
麻黄汤证病性寒热探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