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英国历史剧《都铎王朝》的历史背景

关于英国历史剧《都铎王朝》的历史背景

英国历代王朝

1、诺曼王朝(1066—1154年)
   
征服者威廉登基后称一世,在位21年。王位先后传给他的两个儿子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如此历经三王之后,“绝嗣断统”,也就是说这个家庭继绝了男性继承人。然而出自女系的继承人还有两系。先是威廉一世的外孙斯蒂芬登上王位。另一系不答应,结果爆发了一场夺位战。双方打得精疲力竭,议定斯蒂芬死后,由另一系继位。

2、金雀花王朝(1154—1399年)
   
斯蒂芬命归西天后,亨利一世的外孙继位,称亨利二世。他本是法国的安茹伯爵,纹章以金雀花为图案,王朝也因而得名。英法相争的百年战争就是在这个朝代爆发的。此王朝传八世而终,其中包括约翰王。  

3、兰开斯特王朝(1399—1464年)
   
金雀花王朝最后一位国王理查二世被他的堂弟策动宫廷政变废黜秘裁,演出了一幕“煮豆燃豆萁”的惨剧。新上台的亨利四世是兰开斯特公爵之子,王朝因此而得名。这个王朝历亨利四、五、六三世,被约克公爵的后裔推翻。这两个家族本是同根,兰开斯特家族以红玫瑰为徽号,约克家族以白玫瑰为标志。两家争夺王位的战争就叫作“玫瑰之战”。

4、约克王朝(1461—1485年)
   
这个朝代最短,只有25年,大部分时间都是爱德华四世在位。

5、都铎王朝(1485—1603年)
   
这个王朝以创始者命名。都铎是兰开斯特家族一支的后代,夺得王位后称亨利七世。他与约克家族的公主结婚,两家族从此合一。这个王朝依靠新兴的工商业主和新贵族巩固了统治。亨利八世因婚姻问题与罗马教皇决裂,结果建立了英国国教。最后一位君主是伊丽莎白一世女王。

6、斯图亚特王朝(1603—1649年,1660—1714年)
   
第一代君主詹姆斯一世是亨利八世妹妹的后人,原为苏格兰国王,因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死后无嗣,得以到伦敦继承大统。此王朝1649年被国会军推翻,查理一世被处死。国会军首领克伦威尔自任护国主。1660年,王朝复辟,后来改行君主立宪制。

7、汉诺威王朝(1714—1901年)
  
斯图加特王朝的安妮女王去世时,根据“王位继承法”应由詹姆斯一世的孙女索菲亚继位。但她已死去,王位就由其子德国的汉诺威选侯继承,称乔治一世,从此开始了汉诺威王朝,一直延续到维多利亚女王。这个王朝的前四位君主都命名为乔治,即一世至四世。所以,有时也把他们在位的时期(1714—1830年)称为乔治时代(Georgian)。

8、温莎王朝(1910年至今)
   
维多利亚女王去世后,其子爱德华七世登位。他以其父艾伯特在德国的封地萨克森科堡与哥达为王室名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朝野反对德国,情绪激昂,迫使英王乔治五世宣布以行宫所在地温莎作为国王家族新名。温莎王朝已有五位君王: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爱德华八世,乔治六世及现在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英国史简述

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亚人,比克人,凯尔特人,先后来到不列颠。公元1-5世纪大不列颠岛东南部为罗马帝国统治。罗马人撤走后,欧洲北部的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相继入侵并定居。7世纪开始形成封建制度,许多小国并成七个王国,争雄达200年之久,史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

  829年威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统一了英格兰。8世纪末遭丹麦人侵袭,1016年至1042年为丹麦海盗帝国的一部分。其后经英王短期统治,1066年诺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兰。1215年约翰王被迫签署大宪章,王权遭抑制。

  1338年至1453年英法进行“百年战争”,英国先胜后败。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树立海上霸权。1640年英国在全球第一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国。1660年王朝复辟,166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

  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衰败。英国于1920年设立北爱兰郡,并于1921年至1922年允许爱尔兰南部脱离其统治,成立独立国家。1931年颁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认其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独立自主,大英帝国殖民体系从此动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济实力大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随着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继独立,到60年代,英帝国殖民体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欧共体。

TOP

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生于1491年6月28日–卒于1547年1月28日)是英国都铎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亨利七世次子。他自1509年4月22日开始在位,这时英国已经逐渐从一个欧洲偏远蛮荒的小国发展成为有影响的大国,他的父亲亨利七世在位时,执行睦邻友好政策,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苏格兰和法国的王储,为自己长子娶西班牙公主凯瑟琳为妻。但婚后不久他的长子因病去世,当时西班牙和法国不和,他为了维持中立不得罪西班牙王室,力图挽留长媳,经向教皇请示,(根据天主教教规夫妻结合是上帝的旨意,不允许离婚再嫁娶,丧偶再嫁也需要教皇批准。)教皇批准可以再嫁他的次子,当时只有12岁的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18岁即位并娶寡嫂凯瑟琳,但他妻子只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玛丽(后来的玛丽一世)以后几次生育的孩子都早夭,此前英国尚未有过女王,而且有迷信说法说弟娶兄嫂不吉,他又和女侍官产生了婚外情,他让自己的主教宰相向教皇申请离婚,因为他这次婚姻是教皇亲自批准的,这为教皇出了一个难题,因为当时教廷亦不想得罪有强大势力的西班牙。教廷迟迟不能批准他离婚,而他的女侍官已经怀孕。他着急采取了多次措施,先把宰相撤职拘禁,再下令停止向教廷交纳教税,最后直至没收教会财产,迫使教皇开除他的教籍。在当时受宗教改革思潮影响者的鼓吹下,他宣布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自任英国教会最高权威。从此英国教会成为圣公会,基督新教的一个单独教派。圣公会是新教中改革最不彻底的一个教派,因为它和天主教没有任何理论原则的分歧,只是不承认教皇的权威,以及只有部份礼仪简化了。

亨利八世的第二个妻子也只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伊丽莎白(后来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他一怒将第二个妻子以通奸罪处死,因为他离婚再也不需要教皇批准了,第三位为他生了一个儿子爱德华(后来的爱德华六世国王)又因病去世。他先后娶了6位夫人,全部没有好结果:第一位逼迫离婚,第四位德国新教公主协议离婚,第三位因病去世,最后一位因他去世幸免于难,另外两位被他处死。

他临死时设下遗嘱,由爱德华和他的后代继位;如果爱德华没有后代,爱德华死后由玛丽和她的后代继位;如果玛丽没有后代,玛丽死后由伊丽莎白和她的后代继位。他没有想到如此严密的安排,最后三位继承人都没有后代,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后,都铎王朝也终结了,王位传给伊利莎白表姐的儿子。

TOP

亨利五世 Henry V(1387年8月9日或9月16日—1422年8月31日)英格兰兰卡斯特王朝国王(1413年—1422年在位)。在他短暂的九年统治期间,他取得了中世纪任何一位英格兰国王都未取得过的军事辉煌。

亨利五世是英王亨利四世之子,母为玛丽·德·伯翰。生于蒙茅斯(在威尔士)。在他出生时他父亲还只是德比伯爵。当德比伯爵被放逐期间,亨利被国王理查二世收养,并得到很好的教育。德比伯爵篡位後,即封亨利为威尔士亲王。1413年3月20日,亨利五世加冕为英格兰国王。

亨利五世重燃百年战争战火,而他甚至取得了比爱德华三世更大的胜利。当时法国内部矛盾重重:国王查理六世长期患精神病;两大贵族集团奥尔良派与勃艮第派流血冲突。亨利五世一一加以利用。实际上,他使勃艮第公爵无畏的约翰背叛自己的国家转而支持英国。

1415年亨利五世正式侵入法国。事实证明,他是比爱德华三世更善于发挥英格兰长弓手威力的指挥官。他首先攻下埃夫勒,继而向沿海重镇加来进军。在这期间,亨利五世宣称他要得到法国的王冠。以少胜多的阿让库尔战役(1415年)几乎摧毁法国人的斗志。此後英军不断取胜,1419年全部征服诺曼底,随即法国北部第一重镇鲁昂投降。

1420年亨利五世迫使查理六世签订特鲁瓦条约。这份条约对英格兰来说是难以置信的巨大胜利:条约规定,亨利五世与查理六世的女儿瓦卢瓦的凯瑟琳(法语读卡特琳)结婚,并且查理六世死後其法国王位由亨利五世继承(剥夺了法国王太子夏尔的继承权)。亨利五世实际成为法国的摄政。

此时的亨利五世可谓青云得意,然而他的辉煌转瞬即逝。当他在政治上达到权力的顶峰时,死神悄悄走近了他。1422年,在万塞讷附近的一次战斗中,斑疹伤寒夺走了亨利五世年轻的生命。

家庭

妻子:凯瑟琳(瓦卢瓦的),1420年6月20日结婚

子女:亨利六世(独生子)

TOP

玛丽一世
玛丽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理论上她是从1553年7月6日, 实际上从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时)。 她是都铎王朝的第四任君主,极其虔诚的天主教徒。 她主要事迹是曾努力把英国从新教恢复到罗马天主教(1555年)。 为此,她曾处决了差不多三百个反对者。于是而被称为“血腥玛丽”(Bloody Mary)。从此以后, Bloody Mary在英语中就成了女巫的同义词。 但是她的宗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她的继任者伊丽莎白一世所颠倒。

玛丽一世的早年生活非常不幸。她的父亲亨利八世对她的母亲阿拉贡公主凯瑟琳失去兴趣之后,决心和凯瑟琳离婚。但夫妻俩都是倔强的脾气。凯瑟琳坚持认为自己是王后,而且决心与亨利八世抗争到底。事实上,凯瑟琳从烹饪到女工针织,再到打理国务无一不通,她唯一的错误就是上了年纪。为了和凯瑟琳离婚,然后把他心爱的安妮·博林拱上王后的宝座,亨利八世不惜和不准许他离婚的天主教廷决裂,成立了英格兰圣公会。

此后玛丽公主的命运就更为坎坷。她不被允许和母亲见面,在各种场合,她的称呼是“玛丽·都铎”小姐而不是公主,父亲对他百般排挤,她的侍女被撤换,然后她被软禁、被剥夺了一切称号,但她还是倔强的称自己为国王的合法的女儿,而不是什么私生女。这是的亨利八世十分愤怒。他取消了女儿所有可能的亲事,包括当时最强大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他是玛丽的表哥)和富庶的法国国王弗朗索瓦。

但是厄运在亨利八世死后基本结束。1553年,玛丽推翻了九天女王简·格雷郡主的统治,成立了天主教政府。正是早年不幸的生活造成了她对新教的怨恨和暴戾的脾气。她嫁给她的侄子、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通过这桩不得人心的婚姻来加强天主教的势力,但是新郎几乎根本没在英格兰居住过,那就谈不上什么后代了。所以1558年,玛丽女王死后,她的妹妹伊丽莎白公主就理所应当的成了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

几乎在同一时期,还有一个叫玛丽的女王,那就是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

她的统治结束后,新教徒伊丽莎白一世登上王位,天主教统治结束。

TOP

伊丽莎白女王一世
Queen Elizabeth I
公元1533~公元1603

伊丽莎白女王一世被普遍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在她当政的45年期间,英国的经济繁荣昌盛,文学璀灿辉煌,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在她生活的时代英国国王不是只充当傀儡的角色,因此英国黄金时代所取得的成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应归功于她。

伊丽莎白于1533年出生在英国的格林威治。她父亲是领导英国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她的母亲安娜·布琳是亨利的第二个妻子。1536年安娜被斩首,几个月以后英国国会宣布当时三岁的伊丽莎白是私生子(这一直是大多数英国天主教徒的看法,因为他们认为亨利和原配妻子离婚是非法的)。尽管遭到了英国国会的这种挫折,伊丽莎白还是在皇室中哺育成人,受到良好的教育。

1547年当伊丽莎白13岁的时候,亨利八世死了。在随后的十一年中英国统治者的功绩并不是特别突出。伊丽莎白同父异母的兄长爱德华六世从1547年执政一直到1553年。在他的统治下,政府推行坚决支持英国新教的政策。玛丽女王一世在其随后当政的五年期间,支持罗马教皇的至高权力,恢复了罗马天主教。

在玛丽统治期间,英国国教徒遭到迫害,约有300人被处以死刑(这使女王有了一个不光彩的绰号“血腥玛丽”)。伊丽莎白被逮捕,并被押在伦敦塔,虽然后来被释放,但在一个时期内生命仍处于危险之中。1558年当玛丽死去由25岁的伊丽莎白继位时,举国一片欢腾。

年轻的女王即刻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法国的战争;与苏格兰和西班牙的紧张关系;尤其突出的是英国国内的宗教派别之间的尖锐矛盾。

后一个问题首先得到了解决。伊丽莎白执政不久就通过了“至高权力与同一性法案”(1559年),确立英国圣公教为正式的英国宗教。这使温和的英国国教徒感到满意,然而清教徒想要进行一场更激进的改革。但是伊丽莎白在其整个统治期间使1559年的折中法案得到了坚决的贯彻执行。

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处境使宗教形势复杂化了。玛丽被迫离开苏格兰,来到英格兰避难。在那里她很快就发现自己成了伊丽莎白的阶下囚。伊丽莎白没有采取武断行为。玛丽是罗马天主教徒,也完全有权继承英国王位。这意味着在叛乱或暗杀得逞的情况下,英国还会再有一个天主教女王。事实上在玛丽被监禁的19年期间,发生了几起反对伊丽莎白的阴谋,而且有大量的证据表明玛丽参与了这些阴谋。1587年玛丽终于被送上了断头台。伊丽莎白勉强在死刑执行书上签了字。她的大臣和大多数议员巴不得早就把玛丽处以死刑。

宗教斗争不可避免地给伊丽莎白带来了危险。1570年教皇庇护五世把她逐出教会,下令废除她的王位。1580年格列哥里教皇八世宣布暗杀伊丽莎白不算犯罪。但是形势也有对伊丽莎白有利的一面。她执政期间英国教徒总是担心天主教会在英格兰复辟,而伊丽莎白对此有所防御。这确实是她受广大教徒欢迎的主要原因。

伊丽莎白开展灵活多变的对外政策。1560年她缔结了爱丁堡条约,该条约提出了一个与苏格兰和平解决争端的办法。英国与法国的战争结束了,而且两国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但是形势却迫使英国与西班牙发生了冲突。伊丽莎白企图避免战争,但是由于16世纪西班牙有好战的天主教势力,西班牙和新教徒的英国之间的战争大概是无法避免。发生在荷兰的一场反对西班牙统治的叛乱是起积极作用的一个因素。荷兰的叛乱分子大多数是新教徒,西班牙企图平息这场叛乱,于是伊丽莎白就对荷兰叛乱分子予以援助。伊丽莎白本人并不十分热衷于战争,但是大多数英国人以及她的大臣和议会倒比她更热衷于战争。因此当与西班牙的战争最终在16世纪80年代末期爆发时,英国人民是坚决支持伊丽莎白的。

伊丽莎白长年不断地发展英国海军。西班牙国王菲力普二世为了入侵英国迅速发展了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无敌舰队。无敌舰队所拥有的舰只几乎和英国舰队相差无几,但是水兵的数目却比后者少得多;况且英国水兵训练有素,船只的质量较好,并拥有更多的火力装备。1588年双方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海战,以无敌舰队的彻底失败而告终。英国的这场胜利牢固地树立起了作为世界头号海军大国的地位,直到20世纪它还保持着这种海上霸王的地位。

伊丽莎白总是勤俭持国。在她早期执政的岁月里,英国国王政府的财政状况很好。但是由于与西班牙战争耗资巨大,在她晚期执政的岁月里,国库状况不佳。但由于国王政府保持廉洁,整个国家还是比她登基时繁荣昌盛。

伊丽莎白在位的45年(从1558到1603年)被认为是英国的黄金时代。一些最著名的英国作家如威廉·莎士比亚就产生在这个时代。这一成就中当然包含着她的一份功劳:她不顾伦敦地方当局的反对,支持莎士比亚剧院。但是音乐和绘画却不如文学那样光彩夺目。

伊丽莎白时代也是英国探险的时代。有开往俄国的探险,有马丁·弗罗比歇和约翰·戴维斯发现通往远东的西北之路的创举,有弗朗西斯·德克雷爵士路过加州的环球航行,有沃尔特·罗利爵士和其他人在北美无意中发现了英国移民的奇遇。

伊丽莎白的最大过错也许就是她不愿意提出王位继承人。她不仅仅一生未嫁,而且总是回避指定继承人。这也许是因为她担心无论谁被指定为继承人都会很快成为她的危险对手。不论伊丽莎白未提继承人的理由是什么,她假如早亡(假设真的死在苏格兰的玛丽之前任何时候),英国也许会为继承人问题陷入一场内战。但是英国是幸运的,因为伊丽莎白一直活到70岁。她在临终遗嘱中指定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苏格兰玛丽之子)为她的继承人。虽然这使英格兰和苏格兰并属于一个国王的统治之下,但却是一个前途未卜的选择。詹姆斯和他的儿子都是独裁者,在大不列颠不得民心,结果在该世纪中期爆发了一场内战。

伊丽莎白是个智慧超群的女子,敏捷过人的政治家。她保守谨慎。她显然讨厌战争和流血,但是需要时她毫不犹豫。她同父亲一样是通过与议会合作而不是与它对立来掌握政权。她公开宣称操守贞洁终身不嫁是有可能的,但因此认为她是异性的憎恨者是完全错误的。恰恰相反,她喜欢男子,愿意和他们在一起。伊丽莎白在挑选大臣方面颇具匠心。当然她的功绩的一部分应归功威廉·塞梭(伯弗利勋爵),他从1558年直到1598年死时一直是她的首席顾问。

伊丽莎白的主要功绩可归纳如下。第一,她领导英国在没有严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了宗教改革的第二阶段。这与德国形成了特别鲜明的对照,那里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使百分之二十五之多的人口丧生。由于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除了英国天主教和新教徒之间的深仇大恨,她成功地保持了民族的统一。第二,她执政的45年是世界上伟大民族之一的黄金时代。第三,在她执政期间,英国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列强国,在随后的几百年间一直保持着这种列强国的地位。

伊丽莎白在本册中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本书列入的人物基本上是伟大的发明家和创立新思想或改变政策的人物。伊丽莎白不是发明家,她的政策基本上谨慎保守,但是在她的统治下所取得的进步远远超过了那些认真实行改革的大多数统治者在当权中所取得的进步。

伊丽莎白无心处理议会和国王之间相对权力这个棘手的问题。她从不当暴君,这对于发展不列颠民主也许比她颁布一部民主宪法更有利。伊丽莎白不追逐军事功勋,对建立庞大帝国也不感兴趣。的确,在伊丽莎白的统治下,英国不是一个帝国。但是她给英国留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为随后发展起来的大不列颠帝国奠定了基础。

不列颠在海外众多附属国是在伊丽莎白死后获取的──大多数是在她死后很久获取的。许多其他人为大不列颠帝国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无论如何都可以看作是欧洲的全盘扩张和英国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应该注意到,在大西洋海岸的其它重要的欧洲国家(法国、西班牙以至葡萄牙)也成为巨大的海外帝国。

同样,伊丽莎白在反对西班牙的威胁、保卫英国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也容易被夸大。回过头来看,西班牙似乎未曾对英国的独立构成真正严重的威胁。我们应该记得英国舰队和无敌舰队之间的战斗根本没有完结(英方未损失一只军舰)。进一步来说,即使西班牙军队在英格兰登陆成功,也极不可能会征服该国,西班牙军队在欧洲其它地区也未取得显著的成功。如果西班牙未能平定小小的荷兰所发生的一场叛乱,实际上它就不会有征服英国的机会,这看来是显而易见的。到了16世纪英格兰的民族主义非常强大;西班牙人的征服是不可能的。

那么应该给伊丽莎白排个什么名次呢?她基本上是一个区域性人物,与俄国彼得大帝相比较似乎是合情合理的。考虑到彼得的创造精神远比伊丽莎白要大以及他将俄国引上了崭新的行程,我觉得要把伊丽莎白排在彼得之上就难于说服一个不偏不倚的俄国人。但是考虑到英国和英国人自从伊丽莎白以来几百年所起的重要作用,把伊丽莎白远远排在彼得之后也是错误的。历史上只有少数几个帝王所取得的成就才能和他俩相匹敌,这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如此,现代的研究表明,伊丽莎白一世的功绩显然没有人们所料想的那样伟大。一方面,英西战争未能真正使英国成为海上霸主,西班牙无敌舰队虽然受到了重创,但它并没有真正被消灭。西班牙依靠它庞大的殖民体系和富庶的经济轻易的弥补了战争造成的财政损失。西班牙真正退出历史舞台是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之后。另外,伊丽莎白在处理新教和天主教的矛盾问题上也有失偏颇。1603年伊丽莎白去世之前,由于信仰新教英格兰已经成为英伦地区的绝对主宰,伊丽莎白女王本人又因为信仰新教而被罗马教皇开除教籍,她就不得不采取一些极端方法迫害天主教徒,这引发了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强烈不满。此后英格兰和爱尔兰矛盾连连,直到1921年英国政府承认南爱尔兰地区独立,而北爱由双方共管。

无论如何,伊丽莎白女王为后来的英国留下了一笔不小的宝贵遗产。1603年,女王去世于格林尼治,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儿子詹姆斯六世兼领英格兰国王,苏格兰和英格兰出现了短暂的统一。而英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王朝斯图尔特王朝的开始也宣告着封建时代的结束。

TOP

爱德华六世
爱德华六世(英文名Edward VI,1537年10月12日~1553年7月6日),英国国王,1547年1月28日到1553年7月6日在位。

亨利八世独子。母亲是其第三个妻子,死于难产。九岁即位,舅父萨默塞特公爵爱德华·西摩(Edward Seymour, 1st Duke of Somerset)摄政。坚持其父亲的国教政策。1549年萨默塞特公爵在宫廷斗争中失势,诺森伯兰公爵(John Dudley, 1st Duke of Northumberland)摄政。由于国王年轻病弱,在位六年便去世。

爱德华六世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他对近代英国的影响很大。爱德华巩固了亨利八世所建立的英格兰圣公会,基本上完成了英国的宗教改革。这些措施虽然在玛丽一世(爱德华德异母姐姐,女王,1553——1558年在位)时期被基本推翻,但实际上已经深入人心。所以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位之后迅速得到了恢复。

TOP

伊丽莎白一世——英国的崛起

    

   1558年11月17日,英国女王“血腥玛丽”去世,第二天,她的宗教助手坎特伯雷大主教波尔去世,看来,英国注定将成为一个新教国家。

    

   伊丽莎白终于登上了英国王位,开始了她对英国长达四十五年的统治。

    

   在讲述伊丽莎白女王的伟大业绩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她的青少年时代是怎样渡过的。

    

   伊丽莎白出生于1533年,在她还不到三岁的时候,她母亲安妮 ;波琳就以通奸罪被处死。国会在亨利八世的授意下,宣布安妮 ;波琳与亨利八世的婚姻无效,于是,伊丽莎白继玛丽之后,也成了私生女。

    

   不过,在爱德华六世出生以后,亨利八世心情大好,大发慈悲,很快又恢复了玛丽和伊丽莎白的公主身份。与玛丽不同的是,这一切,都是在伊丽莎白童年时发生的,那时她的年纪还很小,所以受的罪比玛丽少。

    

   伊丽莎白成为第三位王位继承人。10岁时,她被亨利八世的第六位妻子凯瑟琳 ;帕尔抚养。

    

   伊丽莎白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语言,历史,哲学方面得到名师传授,精通拉丁语,希腊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她还对神学有浓厚的兴趣。

    

   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他唯一的儿子,比伊丽莎白小四岁的爱德华登上英国王位,成为爱德华六世。爱德华六世的大舅,萨莫塞特公爵爱德华 ;西摩,成为首席大臣,摄政的护国公。在爱德华六世当政期间,伊丽莎白遇到了她此生中第一次政 治 风 波,她差点被卷进一桩政 治 案件。

    

   亨利八世最后一位妻子,凯瑟琳 ;帕尔,改嫁给了爱德华六世的二舅,海军大臣托马斯 ;西摩。伊丽莎白一直由凯瑟琳 ;帕尔抚养,所以就住在帕尔家里。护国公爱德华 ;西摩和海军大臣托马斯 ;西摩,都是亨利八世第三位王后珍 ;西摩的哥哥。从伊丽莎白后来的多幅肖像来看,她的容貌属于俊美一类,所以,她在少女时代,应该也是属于美少女一类。而她的继父托马斯 ;西摩,显然喜欢美少女,所以这位英俊的继父,经常在早晨,闯进伊丽莎白的卧室,将这位还不到十五岁的美少女又抱又拍,还说一些脏话。

    

   凯瑟琳 ;帕尔听到了一些风言风语,于是将伊丽莎白安排到别处居住。凯瑟琳 ;帕尔死后,托马斯 ;西摩立即向伊丽莎白求婚。

    

   如果仅仅是继父向养女求婚,虽然有些怪异,但是,尚可另当别论,问题是,托马斯 ;西摩是个野心家,要夺他大哥爱德华 ;西摩的大权,而如果他娶了伊丽莎白,以后就有可能染指英国王位,这问题可就大了。托马斯 ;西摩很快阴谋败露,被投进伦敦塔监狱,很快被送上断头台。摄政大臣,萨莫塞特公爵爱德华 ;西摩还不罢休,还想把伊丽莎白卷进这个案件里去。

    

   尽管十五六岁情窦初开的伊丽莎白的确有些喜欢英俊的托马斯 ;西摩,但是,伊丽莎白具有与生俱来的沉稳与冷静,她给摄政大臣爱德华 ;西摩写了一封信,义正词严地驳斥了对她的指责,声明她与托马斯 ;西摩毫无关系。

    

   少女伊丽莎白依靠自己的智慧,摆脱了人生第一次大的危机。

TOP

1549年,英国爆发了两次大的起义,起义被镇压下去,而萨莫塞特公爵也垮了台,被他的政敌沃里克伯爵约翰 ;达得利推翻并被处死,达得利升任诺森伯兰公爵,继续辅佐爱德华六世,消灭天主教的残余势力。

    

   当爱德华六世患上肺结核后,他知道已不久人世,为了防止虔诚的天主教徒玛丽在他死后登上英国王位,他和诺森伯兰公爵合谋,颁布了新的《继承法案》,宣布玛丽和伊丽莎白“为非嫡系后代,依法不得拥有王位继承权”。爱德华六世将王位继承权授予他的表外甥女珍 ;格雷,而珍 ;格雷又是诺森伯兰公爵的儿媳妇。

    

   1553年,16岁的爱德华六世去世,“十日女王”珍 ;格雷登上英国王位还不到十天,就被玛丽斩首。玛丽成为第一位英国女王,是为玛丽一世。

    

   这一年,伊丽莎白二十岁。

    

   玛丽一世带着唯一的妹妹,参加了她的登基大典和欢庆游 行。不过,虽然安妮 ;波琳对玛丽的迫害不能算到伊丽莎白头上,但是,也很难让玛丽对伊丽莎白有太大的好感。

    

   玛丽一世在伊丽莎白身上看到了安妮 ;波琳的影子,这令她感到讨厌。她有时会说,伊丽莎白有着英俊的斯密顿的面容,这并不是她在夸奖伊丽莎白,因为斯密顿是安妮 ;波琳通奸案的男主角之一。玛丽一世在讥讽安妮 ;波琳,当然也是拿伊丽莎白的身世在说事。

    

   不过,开始的时候,玛丽一世对伊丽莎白还算过得去,安妮 ;波琳的话题也就到此为止。不过,伊丽莎白是一位新教徒,如果她以后作为新教徒登上英国王位,那问题可就严重了。而西班牙驻英国大使也一再提醒玛丽一世,如果今后伊丽莎白即位,将对天主教在英国的统治造成极大威胁。这的确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机敏的伊丽莎白,看到了危险。狂热的天主教徒玛丽一世可不是吃素的,她执政期间,数百天主教徒命丧火刑柱,血腥玛丽的称号不是闹着玩的,她那犀利的眼神,果断的语气,和毫不妥协的原则,都表明了这位女王对待异教徒是极为严厉的。

    

   伊丽莎白比当年面对亨利八世时的玛丽要聪明多了,她主动改信了天主教。玛丽一世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伊丽莎白突然改弦易辙,但是,对于妹妹改信天主教,玛丽一世还是非常高兴的,她赏赐给伊丽莎白大量珠宝,以示奖励。

    

   但是,伊丽莎白很快就露了马脚,因为,她毕竟只是假装改信天主教,所以很难装得一点也不走样,比如,在前往天主教堂做弥撒的路上,她会一路抱怨肚子疼,做痛苦状,这可是对天主教的大不敬。

    

   玛丽一世很快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她开始考虑彻底解决伊丽莎白的问题。

    

   伊丽莎白在玛丽一世面前,极为驯服,恭顺,玛丽一世一时还抓不到什么把柄。不过,机会很快来了。1554年,英国爆发了怀特领导的新教徒起义。怀特等人,声称拥护伊丽莎白为英国女王。于是,原本经玛丽一世同意,已经搬到乡下居住的伊丽莎白,立即被召回,严加审讯。

    

   怀特叛乱很快被镇压下去,而怀特在临上断头台前,终于承认伊丽莎白与叛乱毫无关系。不过,在玛丽一世看来,伊丽莎白仍难脱嫌疑,于是,玛丽一世下令,将伊丽莎白关进了伦敦塔。

    

   安妮 ;波琳在伦敦塔被送上断头台的恐怖阴影重现,令伊丽莎白感到极为恐惧。她竭尽全力,写了一封极为恳切的信给玛丽一世,发誓说自己从未听取过任何企图颠覆女王统治的阴谋,也决不允许有任何对女王和国家有害的事情发生。她还希望姐姐不要受小人蛊惑,使姐妹手足相残。

    

   但是,这封言辞恳切的信并未起到作用,伊丽莎白还是被用船押解到了伦敦塔前的河岸边。在瓢泼大雨中,伊丽莎白拒绝进入塔内,她宣布:“我作为囚犯在这里登岸,但是,我是忠诚正直的。”在场的许多人都被落难的都铎朝公主仍然保持的那种高贵和尊严感动得流下热泪。

    

   为了不让大家难过,伊丽莎白昂首进入塔内,开始了她的囚徒生活。

    

   经过一段时间,玛丽一世实在找不到伊丽莎白谋反的证据,只好将伊丽莎白从伦敦塔里放了出来,但是,立即又将她软禁在玛丽一世自己的庄园内,其看守严密程度,尤甚于在伦敦塔。

    

   伊丽莎白忍无可忍,给玛丽一世写了一封表示愤怒的信,玛丽一世回信将伊丽莎白严厉斥责了一顿,此后,她继续寻找伊丽莎白谋反的证据,以图剥夺伊丽莎白的继承权,一劳永逸地解除这个对天主教最大的威胁。

    

   但是,任玛丽一世如何绞尽脑汁,想方设法,伊丽莎白谋反的证据一直没有找到,所以,玛丽一世一直无法剥夺伊丽莎白的王位继承权。另一方面,如果玛丽一世生下一男半女,伊丽莎白的继承权也就可以立即剥夺,但是,玛丽一世又迟迟不见生育,所以,也就无法将伊丽莎白彻底从王位旁赶走。

    

   1558年,玛丽一世最终也没能剥夺伊丽莎白的继承权,在遗憾中离开了人世。经过艰苦的等待,伊丽莎白终于等到了胜利的到来,在举国欢庆声中,她登上了英国王位,成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一世一登上英国王位,立即宣布重立英国国教,她在议会的支持下,先后颁布《至尊法案》和《顺从法案》,重新确定英王为英国教会的领袖,不承认罗马天主教廷的权威,要求一切教职人员和所有官员,都必须宣誓效忠英王。伊丽莎白一世的法令,语气比较温和,满足了大部分人的愿望,在最大程度上,尽可能争取了对英国国教的较广泛的支持。

    

   伊丽莎白一世即位之初,面对的形势非常严峻,玛丽一世追随西班牙对法国开战,结果丢掉了加来,英国在国际上威信扫地;而英国在苏格兰也非常失败,法国势力控制了苏格兰,古老的法苏同盟联手对付英国的威胁重现,当时的英国人说,法国国王,“一只脚立足加来,另一脚踏在苏格兰,横跨在英国头上”;而天主教认为安妮波琳与亨利八世的婚姻非法,所以普遍质疑伊丽莎白一世即位的合法性;在财政上,爱德华六世和玛丽一世,给伊丽莎白一世留下了二十万英镑的巨额债务,英国的财政状况深陷危机。

    

   面对如此混乱局面,伊丽莎白一世不慌不忙,以惊人的智慧,逐一解决。她首先解决了宗教问题,使英国恢复了英国国教,首要的方向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可以放手解决其他的问题。

    

   紧接着,伊丽莎白一世改组了枢密院,驱逐了把守要津的那些天主教徒,起用了一批忠诚能干的新教徒。伊丽莎白女王以男人的理智和女人的直觉,选择了今后的助手,如首要的大臣塞西尔,掌玺大臣尼古拉斯 ;培根,坎特伯雷大主教帕克等。当时38岁的塞西尔,忠心耿耿为女王效力四十年,深得信任,死后还由其子接任。女王对他的信任被很多人嫉妒,如女王的宠臣达得利就多次说塞西尔的坏话,但是,女王把感情和事业分得很清楚,并不听信谗言,始终信任塞西尔。

    

   然后,伊丽莎白一世开始解决与法国和苏格兰的外交问题。伊丽莎白一世的运气也很不错,她在位时,法国正是弱主弗朗索瓦二世在位,大权旁落,权力落在天主教贵族吉斯家族手中。女王敏锐地发现,虽然法国吉斯家族在法国和苏格兰都有很大的权势,但是,它们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法国,属于新教的胡格诺派,与吉斯家族势不两立,法国内战一触即发;在苏格兰,已接受新教的苏格兰人,对朝廷掌握在法国天主教势力手里,极为不满,起兵反抗。这样的形势,使伊丽莎白女王看到了解决与苏格兰关系问题的曙光。她利用这种形势,暗中支持苏格兰起义军。而面对法国和苏格外兰的质问,伊丽莎白女王使出她几十年外交的第一件法宝,耍赖,不认帐。法国和苏格兰一时倒也无可奈何。

    

   到后来,女王干脆直接出兵支持。而这时,法国爆发了严重的危机,1560年3月,法国胡格诺派发动起义,遭到天主教贵族吉斯家族的残酷镇压,长达三十六年的法国内战,到了一触即发的边缘,法国自顾不暇,哪里还顾得上管苏格兰的事?而当时欧洲最强大的西班牙的斐立普二世,虽然不希望新教英国兼并苏格兰,但更不希望世敌法国兼并苏格兰。伊丽莎白一世利用这种有利的国际形势,派出重臣塞西尔出使爱丁堡。塞西尔不辱使命,1560年7月16日,英法苏三国签订《爱丁堡条约》,承认伊丽莎白一世的英国女王地位。这是英国外交的重大胜利。这时,伊丽莎白女王刚刚即位不到两年,这年她二十七岁。

    

   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逐步稳定下来。

TOP

此后,伊丽莎白一世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支持下,推行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富强和资本原始积累的政策。她在政治上,强化专制王权,重用塞西尔等大臣 ,逐渐把议会变成专制统治的工具;在经济上,伊丽莎白一世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保护和发展本国毛纺织业和其他新兴工场手工业。她特别鼓励造船和航海业,鼓励建立各类海外贸易公司,扩大英国呢绒等商品的海外市场。继续鼓励圈地运动,颁布各项法令,力图用国家政权控制或干预社会经济变革。在国际上,伊丽莎白一世统治的早期,采取使法国和西班牙两大强国互相牵制的政策,使英国一度较少卷入欧洲大陆纠纷,这有利于英国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全力以赴发展国力。

    

   伊丽莎白一世,摸索出了一套她独有的统治方法。她耐心地倾听,但是,牢牢掌握着最后的决定权;她信任臣下,让他们放手做事,但是,她不会把最后的权力完全交给他们;女王对待议会,也是笑脸与蛮横相结合,女王善于将坚持与宽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与大臣们打交道时,她善于将政治化为感情攻势,利用女性优势,使那些绅士们自动放弃意见;女王融合了男性和女性的特点,这大大有利于她的统治;女王是宽容的,而在触犯了女王的权威时,她则会勃然大怒。

    

   即使是对女王最宠爱的来斯特伯爵达得利,在他与女王发生争吵时,女王也会大怒道:“我一手提拔起来的人,也可以一手把他打下去!”其语气与亨利八世如出一辙。

    

   伊丽莎白女王的一个特点是犹豫不决,这并不是她的弱点,反而是她的过人之处,因为站得高,看得远,所以才能比常人发现更多的问题,要把这些问题都考虑清楚,才能最后做决定,所以,女王经常面对问题长时间犹豫。不过,我们不妨认为这是女王的深思熟虑,因为,如果草率决定,结果是错的,那后果可就严重了。所以,在没有明确的根据之前,女王通常不会轻易下决断。这也与女王的经历有关,她的王位得来不易,所以她做任何事都格外小心,不敢稍有疏忽,以免酿成大错。

    

   英国的发展和国家安全,取决于王位的顺利传承,所以,从伊丽莎白女王登基开始,她的婚姻大事,就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她对这个问题,显示了她性格的坚强与复杂。因为都想得到英国,所以,各国的国王和王子纷纷向伊丽莎白女王求婚。

    

   最先向伊丽莎白女王求婚的,就是强大的西班牙国王斐立普二世,他还在女王加冕礼之前,就派西班牙驻英大使,代他向伊丽莎白女王求婚。这倒不是说斐立普二世是个好色之徒,妻子一死就急着娶小姨子,斐立普二世之所以急于向伊丽莎白女王求婚,还是因为他担心在玛丽一世去世后,天主教在英国会立即遭到打击,如果能娶到伊丽莎白一世,他就可以统治英国,那么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对于斐立普二世的求婚,身为新教徒的伊丽莎白一世,从一开始就明白,她是绝对不可能与斐立普二世成婚的。但是,她并未明确拒绝斐立普二世,而是采取了她外交活动中的第二个法宝,拖延。她先是答应认真考虑,之后就没了下文。

    

   伊丽莎白女王之所以没有拒绝斐立普二世,是因为当时她正在与法国和苏格兰进行谈判,有斐立普二世这样强大的男朋友,法国和苏格兰都会畏惧三分,这对英国的谈判,是大有好处的。直到《爱丁堡条约》订立前夕,伊丽莎白一世才明确通知斐立普二世,因为教会不允许姐夫娶姨妹,所以她不能和斐立普二世结婚。后来,斐立普二世很快娶了法国的尤金妮娅公主,伊丽莎白还为不能继续利用强大的西班牙而感到遗憾。

    

   继西班牙之后,先后有十几个欧洲国家向伊丽莎白女王求婚,其中包括法国国王查理九世,亨利三世,阿朗松公爵,这三兄弟,还有,瑞典国王埃里克十四世,奥地利大公查理等,都是欧洲声名显赫的王室贵族,但是,均无结果。

    

   女王长期单身,对王位的传承和英国的国家安全极为不利,因此,英国的议会也数次请求女王结婚。外国的不行,于是,国内的贵族也使尽浑身解数,想赢得女王的芳心。而伊丽莎白女王对国内的那些世家大族,根本不予考虑,她在议会上提醒大家:“你们不是想再来一次玫瑰战争吧?”

    

   伊丽莎白女王有自己的心上人。当年,血腥玛丽上台,诺森伯兰公爵父子和珍 ;格雷被杀,而诺森伯兰公爵的另一个儿子罗伯特 ;达得利,则被玛丽一世关进了伦敦塔,和伊丽莎白成了难友。伊丽莎白对这个英俊的小伙子产生了感情,即位后,立即升其为来斯特伯爵,达得利成为枢密院成员。女王和达得利难分难解,但是,问题是达得利已经结婚了。而1560年,女王与达得利出外打猎期间,达得利的妻子突然身亡,顿时人们议论纷纷。女王派人调查,虽然调查的结果表明此事与达得利无关,但是,女王却再也不能和达得利结婚了,否则就是给人们的猜测火上加油,这是女王所不能接受的。

    

   此后,法国的安茹公爵亨利,即后来的法国国王亨利三世,又和女王断断续续地进行了几年求婚,结果也是不了了之。

    

   伊丽莎白女王的最后一个追求者是法国王子阿朗松公爵。此事发生在1579年,那时,女王已经46岁了,而阿朗松还只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这个稀里糊涂的小伙子,为了取得女王的欢心,自告奋勇地要到尼德兰战场上去,进攻那些反叛的新教徒,建立战功,以引起女王的重视。后来,他发现女王正在支持那些新教徒反对西班牙的统治,立即又想倒戈帮着尼德兰人去打西班牙人。而伊丽莎白一世想的是,利用与阿朗松的关系,亦即利用法国,可以牵制西班牙人,至少不会使法国出兵去打击尼德兰人,这样有利于英国在尼德兰的利益。

    

   1579年,阿朗松秘密到英国向女王求婚,女王对这个英俊小伙非常满意,但是,英国的大部分人普遍担心会再来一个天主教国王,多持反对意见。因此,女王一直犹豫不决,没有明确表态。1581年,阿朗松再次秘密前往英国求婚,这次女王答应了他的求婚,还把订婚戒指给了他,但是,女王实际上还是没有最后下决心,所以她不同意马上举行婚礼,她给了阿朗松几万英镑,让他回去等信儿,小伙子欢天喜地地回去听信。1584年,阿朗松得热病死去,处于两难境地的伊丽莎白女王和一直提心吊胆的英国臣民,都大大松了一口气。但是,这一年,伊丽莎白女王已经51岁了,她是喜欢阿朗松的,她知道,此生今后是再无婚姻的可能了,想到此,女王的心里还是泛起了难言的酸楚和凄凉。

    

   因为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婚,被称为“处女女王”,就在这一年,英国航海家雷利,在北美发现一快新土地,献给了女王,这块土地命名“弗吉尼亚”。

TOP

伊丽莎白女王的未婚,并不是她事先计划好的,而是一直犹豫,就这么拖下来了。之所以犹豫不决,是因为,当时欧洲国际形势异常复杂,女王如果与欧洲的任何一国结成婚姻,都会使英国身陷旋涡之中,当时英国还只是一个二等国家,经不起有任何闪失。所以,只有不结盟,才最符合英国的利益。既然怎么做都是错,那么还不如不做。玛丽一世嫁给西班牙国王,使英国被绑上西班牙的战车,这个深切的教训,伊丽莎白女王一直记忆犹新。

    

   另外,伊丽莎白女王的王位来之不易,与任何人结婚,都将和女王分享王位,这也是极其看重自己的权力的女王从心里难以接受的。

    

   伊丽莎白女王经常犹豫不决,对于她的婚姻大事,她更不想因为一时的决断错误,造成自己的王位不稳,或是造成英国的政局动荡,那可就得不偿失了。所以,至关重要的婚姻大事,女王是更难下决心走出这一步了。

    

   至于利用各国求婚,使英国在各国之间游刃有余,从而捞取好处,则应该算是女王有意无意之间的副产品吧(有时是有意利用)。

    

   伊丽莎白即位后,重立英国国教,玛丽一世时期天主教在英国的短暂恢复,彻底被推翻,所以,在欧洲的天主教势力自然视伊丽莎白一世为眼中钉肉中刺,

    

   自1568年起,天主教势力在英国又有所抬头。1569年,天主教在英国北部发动叛乱,都被镇压。1571年,英国情报部门又破获一起有国际背景的颠覆阴谋。而这两起事件,都与苏格兰玛丽有关。

    

   说到苏格兰玛丽,就不能说说苏格兰,说起苏格兰,这话可就长了。

    

   苏格兰是位于不列颠岛北部的一个古老的小而强的国家,那里最早的居民之一是伊比利亚人中的比克人。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伊比利亚人从地中海地区来到不列颠岛定居。他们给不列颠带来了新石器文化,同时征服了先前在那儿居住的旧石器人。

    

   后来,公元前六世纪起,凯尔特人(Celts)开始入侵不列颠。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初,凯尔特人中的高特尔部落侵入不列颠。大约两个世纪后,另一支凯尔特人,不列顿部落随后而来,他们已经使用铁器,比较先进,武力占优,遂将还在使用青铜器的高特尔部落驱逐到了不列颠北部的今苏格兰等地。

    

   早期移居苏格兰的还有皮克特人,他们通常也被认为是凯尔特人的一支。

    

   公元前一世纪,最后一支移居不列颠的凯尔特人,比尔盖部落,也来到不列颠。

    

   大体上说,高特尔人和皮克特人,生活在北部(今苏格兰地区),不列颠人和比尔盖人,生活在南部(今英格兰地区)。

    

   这些凯尔特人在不列颠组成了早期社会:“氏族”和“部落”。凯尔特人的部落氏族有着维系着社会的稳定。不同的亲族集团互相交换货物,也互相交换配偶。部落氏族是凯尔特人在经济上唯一可以依靠的群体,也是生活中唯一可以依靠的组织,当一个人遭到另外一个亲族集团成员的伤害时,本部族就要援助他,帮助他复仇。凯尔特人部落氏族的亲族关系在这些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苏格兰延续了很久,直到近代才逐渐失去意义。

    

   凯尔特人最初居住在今天的德国南部地区,是欧洲最早学会制造和使用铁器及金制装饰品的民族;在征服不列颠之前,他们曾征服了今天的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地区;来到不列颠后,一部分凯尔特人在今天的爱尔兰和苏格兰定居下来,其余的一部分占领了今天的英格兰的南部和东部。凯尔特人每到一处,都对当地的伊比利亚人进行残酷的杀戳(后来,盎格鲁萨克森人入侵时,凯尔特人和伊比利亚人一同被盎格鲁萨克森人同化。

    

   罗马人同化了高卢的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同化了不列颠凯尔特人,法国境内的残余的凯尔特人后代不列塔尼人在后来也逐渐融入法国主体社会,目前只有高地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和一部分不列塔尼人仍然坚持使用凯尔特语,即:盖尔语,威尔士语,不列塔尼语,并以自己的凯尔特人血统而自豪。)

    

   苏格兰的凯尔特人,直到罗马时期,还一直住在窝棚里,他们赤身裸体,披头散发,以采集水果干果野菜,以及狩猎为生。这与在英格兰的凯尔特人不同,南部的凯尔特人,多住在山寨里,在英格兰地区有大约两三千个凯尔特人的寨子,还有一些英格兰的凯尔特人则住在村落里。凯尔特人的社会,是一种军事贵族制。在罗马人到来以前,凯尔特人实行“王”制,“王”是军事首领,以王为中心,周围团结着一批武士。凯尔特部落的民众分为三等:祭司,武士,普通民众。

    

   (按:这里的“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称呼,都是不准确的,因为那时还没有英格兰和苏格兰,为方便读者理解,暂且这样称呼)

    

   在罗马人征服了高卢的凯尔特人之后(据说罗马人在高卢屠杀了一百万凯尔特人,还把一百万凯尔特人俘作奴隶),不列颠的凯尔特人又成为罗马人征服的目标。公元前55年开始,罗马军团开始进攻不列颠。公元43年,罗马人终于攻入不列颠,将其变成罗马帝国的行省。罗马人在不列颠的统治延续了四个世纪。罗马军队曾进攻苏格兰,将战线推到了苏格兰高地的边缘。但是,就在这里,罗马帝国的扩张达到了极限,无力实现对苏格兰的征服,于是,罗马人在北部边界构筑了防御工事,保护境内的居民。罗马帝国的北部边界防线在公元一世纪基本形成,到二世纪时进一步建成了哈德良长城。但是,不列颠的罗马化一直没有蔓延到今天的苏格兰地区,所以,凯尔特人的古老社会组织、古老的法律以及古老的风俗习惯在苏格兰地区得以长期保存下来,这是苏格兰与英格兰不同的地方。

    

   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陷入了全面的危机,罗马不列颠也面临挑战。日耳曼野蛮人开始从欧洲东部向罗马帝国,包括向不列颠进犯。一直保持独立的苏格兰凯尔特人也开始从不列颠岛的北部进攻罗马不列颠,与那些日耳曼的盎格鲁—萨克森人在不列颠东海岸的骚扰遥相呼应。公元367年,苏格兰凯尔特人从北方向罗马的防御军队发起进攻,攻破了北部边界防御体系。公元398年,为了抵抗日耳曼的哥特人对罗马本土的入侵,不列颠的罗马军队被调回去保卫本土。公元407年,不列颠罗马军团统帅君士坦丁被军队推举为罗马皇帝,是为君士坦丁三世,他率领罗马驻军渡海前往欧洲大陆,企图夺取帝位。此后,罗马军队再也没有回到不列颠,罗马永远结束了在不列颠的统治。

    

   匈人引起了欧洲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裘特人、盎格鲁人,萨克森人一批接一批地涌向不列颠。公元429年,这些日耳曼人开始深入不列颠内陆,此后,一批批的日尔曼人不断来到不列颠,并持续向纵深发展,在不列颠渐渐形成英格兰人。历经两个世纪的混战和征服,盎格鲁萨克森人征服了凯尔特人的强烈反抗,建立起一些独立的日尔曼“蛮族”小国,公元650年,英格兰进入“七小国时期”。

    

   英格兰的七小国强悍一时,不过却与苏格兰的凯尔特部落没什么关系,苏格兰的凯尔特人继续保持独立。基督教也开始从爱尔兰传到了不列颠的北部。

  

  在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最早接受基督教的是爱尔兰。在此之后,公元563年,爱尔兰传教者圣哥伦布和他的门徒们把基督教传到苏格兰广大地区,并深深地扎下了根。最后,公元596年,教皇格利高里派圣奥古斯丁把基督教传播到今天的英格兰地区。

    

   盎格鲁——萨克森人的七小国,与苏格兰无关。九世纪时,爱尔兰岛上的斯科特人渡海来到不列颠岛的这块土地上。他们也是凯尔特人的一支,他们征服和同化了皮克特人,将这块土地以他们部落的名字命名,于公元843年建立了苏格兰王国。苏格兰王国的开国之主名叫肯尼斯 ;麦卡宾,他建立了苏格兰王国的麦卡宾朝。在麦卡宾朝时期,苏格兰王国又称为阿尔班王国。当时,英格兰地区是七小国,苏格兰地区,则是三小国。除了阿尔班王国,还有一个不列颠小国和一个盎格鲁小国。

       

   在此后近二百年的时间里,一代又一代的阿尔班国王不断地与另两个小国作战,企图统一苏格兰地区。

    

   这些性如烈火的苏格兰国王一方面对外作战,另一方面,兄弟子侄之间,为了争夺王位,也互相残杀。在肯尼斯之后,继位的历代阿尔班国王依次是:唐纳德一世(860-863年在位),肯尼斯之弟,死于战场;君士坦丁一世,(863-877年在位)肯尼斯之子,死于战场;艾德(877-878年在位),君士坦丁一世之弟,在叛乱中被杀;欧彻德 (878-889年在位)肯尼斯之外孙,艾德的外甥;唐纳德二世,(889-900年在位)君士坦丁一世之子,在抵抗维京人入侵时被杀;君士坦丁二世,(900-942年在位)艾德之子,曾经和盎格鲁-萨克森人作战。942年退位,进入圣安德鲁修道院隐居;马尔科姆一世,(942-954年在位)唐纳德二世之子,在镇压叛乱时阵亡;英多尔夫(954-962年在位)君士坦丁二世之子,杜夫,(962-967年在位)马尔科姆一世之子;科林,(967-971年在位)英多尔夫之子;肯尼斯二世,(971-995年在位) 马尔科姆一世之子,杜夫的弟弟。在争执中被科林之子君士坦丁杀害;君士坦丁三世,(995-997年在位),科林之子,被杜夫之子肯尼斯三世杀害;肯尼斯三世,(997-1005年在位)杜夫之子。1005年在与肯尼斯二世之子马尔科姆的交战中失败被杀。他的孙子也被马尔科姆杀害。

    

   苏格兰的多山地形,因高山和沼泽的阻隔,使得苏格兰的凯尔特人氏族部落向统一王国的过渡,乃至以后的封建化,都比西欧其他地区要缓慢得多。直到1005年,苏格兰地区才出现第一个统一的苏格兰王国国王,他就是麦卡宾朝的马尔科姆二世(1005-1034年在位)。马尔科姆二世在位三十一年。公元1018年,马尔科姆二世统率数量庞大的苏格兰军队,在卡罕之战中,击败了盎格鲁人,从而征服了盎格鲁小国。

    

   就在同一年,不列颠小国的国王去世,没有后代,根据继承关系,马尔科姆二世吞并了不列颠小国,在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了苏格兰地区。

    

   此后的苏格兰国王分别是:邓肯一世,(1034-1040年在位),修道院长库里南之子,马尔科姆二世之曾外孙,被其远房表兄弟苏格兰大将麦克白杀害;麦克白,(1040-1057年在位),他也是马尔科姆二世的曾外孙,后在王位斗争中被马尔科姆 ;坎莫尔所杀;(1057-1058);鲁拉迟,麦克白之子,被马尔科姆 ;坎莫尔所杀。

    

   马尔科姆 ;坎莫尔登上苏格兰王位,是为马尔科姆三世(1058-1093年在位),他建立了坎莫尔朝。

    

   马尔科姆三世在位时,1066年,大征服者威廉,发动战争,征服了英国,不少英国的男女老少逃到苏格兰,其中,有一位玛格丽特公主,她就是力战威廉而死的英国国王哈罗德的大女儿。她很快和马尔科姆三世结婚,成了苏格兰王后。通过这次联姻,玛格丽特王后逐渐将英国的语言,文化,和基督教都带到了苏格兰,使苏格兰逐步英国化。她鼓励封闭落后的苏格兰发展对外贸易,还在宫廷里推行文明礼仪。当时的苏格兰教会,与爱尔兰教会一样,有世俗化的倾向,教士随随便便,结婚生子,和老百姓差不多。玛格丽特王后极力使苏格兰教会与西欧教会达到一致,促进苏格兰教会的改革,在她的努力下,天高皇帝远的苏格兰教会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密切了很多。

    

   马尔科姆三世于1093年去世后,苏格兰又历经了以下各代国王,各王纷争不休,苏格兰内乱不断:先是唐纳德(1093-1094年)在位,他是马尔科姆三世幼弟,被马尔科姆三世之子邓肯二世和英格兰援军放逐;邓肯二世(1094年在位)即位,他是马尔科姆三世和第一个妻子之子,结果还不到一年,就被卷土重来的叔父唐纳德和异母弟埃德蒙所杀;唐纳德和埃德蒙叔侄(1094-1097年)共同执政,又被埃德蒙的兄弟埃德加和英格兰援军击败,唐纳德被刺瞎双眼,终生关押。埃德蒙进入修道院;埃德加(1097-1107)也是马尔科姆三世之子,统治十年,死后无子,由其弟亚历山大一世(1107-1124年在位)继承王位。

    

   1124年,玛格丽特王后和马尔科姆三世之子大卫一世(1124-1153年在位)即位。当年力敌诺曼人入侵的哈罗德国王,虽然没有保住英格兰,但是,他的后代在另一片土地上成为统治者。

    

   大卫一世是苏格兰的一代英主,他在位时,英国正值诺曼底朝和安茹朝之间,史地文在位的混乱期。英国国王亨利一世去世后,大卫一世反对史地文继承王位,拥立亨利之女玛蒂尔达,一度侵入英格兰北部,在1138年的大旗之战中,苏格兰人虽然作战英勇,但因装备简陋,被顶盔贯甲的英军击败。大卫一世回到苏格兰,痛定思痛,决心彻底改革,于是,他大力招徕英国的诺曼底贵族,英国的人才纷纷投奔苏格兰,诺曼底贵族充斥大卫一世的宫廷。直到此时,迟至十二世纪初,苏格兰才完成封建化。苏格兰成为一个诺曼底式的封建国家:古老的凯尔特部落的土地租佃制为封建采邑制所取代;伯爵的封号取代了旧的凯尔特军事贵族的称号;郡守成为国王在各地的代表,全国土地皆归国王,大大加强了王权;大卫一世还大大加强了和罗马教廷的联系,进一步改革苏格兰教会,大力捐资修建教堂和修道院,被尊为基督教圣人。

    

   大卫一世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他再次出兵英国,夺占了坎伯兰等英国北部大片地区。苏格兰王国强盛一时。

    

   大卫一世在位近三十年,于1153年去世,终年68岁。其长孙马尔科姆四世(1153-1165年在位)继位。

    

   马尔科姆四世十四岁即位,英国金雀花朝的开国之主亨利二世。以武力相威胁,逼迫苏格兰就范,马尔科姆二世屈服于亨利二世的强大压力,不但退出了祖父占领的土地,而且还于1157年向英王亨利二世俯首称臣。马尔科姆四世的软弱,引起了苏格兰大贵族们的强烈不满。1165年,马尔科姆四世被其弟威廉击败并被杀。威廉即位为苏格兰国王,是为威廉一世(1165-1214年在位)。威廉一世统治苏格兰近五十年,人称“狮王威廉”。

    

   “狮王威廉”不甘心向英国屈服,不过,他在位时,苏格兰王国曾一度失去独立。“狮王威廉”支持法王路易七世在大陆与英国的战争。1173年,他轻率进军英国,结果战败被俘。苏格兰人用爱丁堡等五大城堡和一批苏格兰大侯爵,才把狮王威廉换回。苏格兰也彻底沦为英国的附属国。

    

   1189年,新即位的英国“狮心王理查”,为准备十字军东征需要大笔金钱,苏格兰人送上当时堪称巨款的一万马克,才赎回了苏格兰的独立。

    

   苏格兰王国恢复独立,“狮王威廉”对“狮心王理查”的慷慨大度非常感激,两人真正成了好朋友,所以在理查后来被德皇亨利六世监禁期间,其弟约翰挑动威廉趁机作乱,不但被狮王威廉拒绝,狮王威廉还多次捐款帮助赎救狮心王理查。不过他因此也得罪了约翰。

    

   1209年,英王约翰率领庞大的军队出现在苏格兰的国土上,狮王威廉被俘,后来,他交出大笔金钱,并献出两个女儿,才获释放。

  

    1214年,狮王威廉以七十二岁的高龄去世,其子即位,是为亚力山大二世(1214-1249年在位)。

    

   亚力山大二世 和亚力山大三世父子二人先后在位期间,是苏格兰的黄金时期。亚力山大二世,支持英格兰贵族反对“失地王约翰”的叛乱,帮助他们在1215年迫使约翰签署了《大宪章》。亚力山大二世还趁英王亨利三世在位期间,英国发生西门 ;孟德福特内乱,而趁机对英国用兵,强要了诺森伯兰和坎伯兰两郡之地。1221年,经与亨利三世讨价还价,他与亨利三世的妹妹乔安 ;金雀花结婚。 当乔安于1238年去世后,亚力山大二世再次结婚,娶法国的玛丽。玛丽于1241年生下了后来的亚力山大三世。 1237年,亚力山大二世与亨利三世签订《约克和约》,确定了苏格兰和英格兰的边界。 亚力山大二世在苏格兰国内加强王权,并把自己的统治扩张到苏格兰的边远地区。

  

    1249年,亚力山大三世即位(1249-1286年在位)。亚力山大三世年富力强,使繁荣稳定的时代一直维持了近40年。

    

   1286年,亚力山大三世意外坠马身亡,他的子女都死在他的前头,这样,按血缘排,继承苏格兰王位的就应该是亚力山大三世还不到三岁的外孙女,“挪威女孩”玛格丽特,她是十六岁的挪威国王埃里克二世的女儿。1290年,挪威女孩渡海来苏即位时,不幸身亡。坎莫尔朝绝嗣,这下,苏格兰王位成了苏格兰各家大贵族争夺的焦点。

    

   在要求获得苏格兰王位的人中,有两人最有资格,其一是狮王威廉之弟大卫的外孙,16岁的青年贵族约翰 ;巴利奥尔,一个是狮王威廉之弟大卫的外甥,年近八十的老贵族罗伯特 ;布鲁斯。双方的支持者们势均力敌。

    

   此时的英王,就是那位征服了威尔士,号称“威尔士之鞭”“苏格兰之锤”的爱德华一世,他自称对苏格兰有宗主权,遂以仲裁者自居,介入了这场苏格兰王位之争。穷乡僻壤的苏格兰,不少贵族都与英国有联姻关系,或在英国置办了产业,所以不得不考虑英国的意见。

    

   1292年,经过一番考虑,爱德华一世选定青年贵族巴里奥尔为苏格兰国王。他的用意非常明显,就是认为巴里奥尔年轻,听话,好控制,选他做苏格兰国王,可以真正确立英国的宗主权。但是,爱德华一世这次是真正打错了算盘。爱德华一世的傲慢无礼,使得苏格兰民族情绪高涨。苏格兰大贵族们组成委员会,以控制国王,维护苏格兰人的权利。而巴里奥尔也并不买爱德华一世的帐。整个苏格兰民族同仇敌忾地反对英国。

    

   未选上国王的老贵族罗伯特 ;布鲁斯退出政坛。他的长子,卡里克伯爵一世罗伯特 ;布鲁斯则将爵位禅与18岁的长子罗伯特 ;布鲁斯,自己到欧洲大陆云游去也。而这位18岁的小布鲁斯,日后成为了苏格兰民族的抗英大英雄,苏格兰王国布鲁斯朝的开创者。

    

   此时,英法矛盾也非常激烈,在爱德华一世向苏格兰提出宗主权要求的同时,法兰西国王斐利四世也向英王爱德华一世提出宗主权的要求。爱德华一世在大陆是法王斐利四世的附庸。英国比苏格兰庞大,而法国则比英国更为庞大。为了对抗爱德华一世,苏格兰人同法国人结成了同盟。爱德华一世大怒,挥师进剿苏格兰。英军血洗了苏格兰的贸易中心克贝里克,这个原为欧洲贸易中心之一的城市,沦为一个普通的小港。

    

   贝里克惨案之后,爱德华一世继续进军,巴里奥尔出降,退位,被押往英国,关进了伦敦塔。短暂的只有四年的巴里奥尔朝覆灭。爱德华一世自认为大功告成,留下一位伯爵统治苏格兰,自己率军转战法国。英国人的残暴统治,激起了苏格兰人的强烈反抗。巴里奥尔退位还不到一年,苏格兰人的反抗已成星火燎原之势。1297年9月,苏格兰民族英雄华来士的领导的起义军,在斯特林桥围歼了英军5000人,随后又攻占许多英军的要塞,迫使英军退守到苏格兰的南部。

  

    爱德华一世,闻听英军战败,急忙抛下法国战事,率领九万人的庞大军队,再度进军苏格兰,1298年,爱德华一世虽然打败华来士的军队,但是苏格兰起义军没有放下武器,而是继续战斗。为了全力对付苏格兰人,英王爱德华一世急急与法国讲和,解除了苏格兰与法国的同盟关系,于1303年,与法国缔结了《巴黎和约》。爱德华一世于1300年、1301年和1303年数度出兵苏格兰。1305年8月,华来士被俘。

    

   华来士拒绝对他的指控。8月23日,在伦敦城外,爱德华一世下令,以极残酷的酷刑将华来士活活处死。爱德华一世想用酷刑彻底摧毁华来士,以达到威吓和征服苏格兰人的目的。结果却适得其反,华来士的悲壮就义使他从此成了人们心中的殉道者和永恒的英雄。爱德华一世想通过虐杀华莱士来扑灭苏格兰的反抗之火。结果却使苏格兰人的仇恨之火烧得更旺,抵抗更加强烈。英国人虐杀华来士,彻底激怒了苏格兰人民,苏格兰人团结在新领袖罗伯特 ;布鲁斯的反英大旗下,抗英斗争很快又高涨起来。

    

   小罗伯特 ;布鲁斯接过了华来士手中的民族反英火炬。他于1306年即位为苏格兰国王,是为罗伯特一世(1306-1329年在位),建立了布鲁斯朝,爱德华一世这时年事已高且重病缠身,最后死于行军途中。对苏格兰问题的处理不当是爱德华一世一生中最大的失误。在他之前,英国与苏格兰已有一个多世纪未发生过大的冲突。爱德华一世却制造了两个王国间的严酷敌对,并持续了两个半世纪之久,一直延续到十六世纪伊丽莎白女王和玛丽 ;斯图亚特女王统治时期。爱德华一世没有想到苏格兰是那样难以征服,苏格兰人民是那样顽强。

    

   爱德华一世的继承人,就是那位同性恋国王爱德华二世。爱德华二世为了挽回在国内同贵族斗争遭到的挫折,企图用征服苏格兰来摆脱困境。1314年夏天,他调动了全部军队进攻苏格兰。庞大的英国军队有2.5万人,包括3000名全副盔甲的骑士和重甲骑兵。苏格兰这时大约有一万人的军队,主要是长矛步兵。在6月24日的班诺克本河战役中,英军在苏格兰人的奋勇打击下全线溃退,被杀得尸横遍野。班诺克本河畔战役,给英国人造成沉重打击,即使在后来玫瑰战争的陶顿战役中,英国骑士也没有遭受过如此惨重的损失。这次战役使得英国武力合并苏格兰的企图成为泡影。

    

   班诺克本之战是罗伯特一世军事生涯中最具决定性的战役,使他从此成为苏格兰新的民族英雄。这一战使苏格兰人欢欣鼓舞。

    

   为了迫使英国承认苏格兰的独立和罗伯特一世的国王地位,在班诺克本战役之后的四年中,除了继续从侵略者手中夺回国土,罗伯特一世还派他的将领“黑”道格拉斯和兰道夫反复袭击英格兰北部,兵锋远及约克郡。1318年,英军盘踞的最后据点贝里克被收复,英国侵略者被彻底赶出了苏格兰。

    

   1322年8月1日,爱德华二世再次入侵。罗伯特一世采取了25年前华来士用过的战略,坚壁清野,焦土抗战。英军遭遇饥荒和痢疾,大量减员,不得不于9月8日撤回。罗伯特一世发动反攻,在约克郡击败英军。

    

   1324年,教皇约翰二十二世表态承认罗伯特一世称王的合法性。同年,50岁的罗伯特一世喜得贵子大卫。英王爱德华二世,则于1327年1月被王后伊莎贝尔赶下了台,并遭虐杀。

    

   趁英国大乱,罗伯特于1327年2月再度发兵攻打英国。

    

   1328年3月17日,筋疲力尽的英国人,终于同罗伯特一世签定了《北安普顿条约》,最终承认苏格兰国家的独立地位和罗伯特的王位。但是,长达半个世纪的残酷的苏格兰战争,在不列颠岛的南北之间,造成了长久的隔阂和伤痛,几百年后也无法消除。

    

   罗伯特一世统治下的苏格兰,是一个小而强悍的国家,在对英斗争中,全面占据上风。1329年,老英雄罗伯特一世去世,年五十六岁。苏格兰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大卫二世(1329-1371年在位)。强有力的老国王去世,苏格兰国势转衰。大卫二世6岁即位,王权处在大贵族们的威胁之下。他在位42年,有18年是在国外度过的,先是在法国逃避苏格兰内战的战乱,随后又为了表示对法国的忠诚,追随法军作战,在英法百年战争中的克雷西战役中,被爱德华三世和黑太子率领的英军俘获,当了11年的囚徒。大卫二世的继承人是他的外甥,当时担任王室总监的斯图亚特家族的罗伯特。1371年,大卫二世去世,他没有后代,他年已五十五岁的外甥罗伯特继位,是为罗伯特二世(1371-1390年在位),从此开始了斯图亚特朝在苏格兰的漫长统治。

    

   斯图亚特朝的统治开始并不顺利,因为它无法建立起一种能够有力地制服大封建贵族势力的集权制度。1390年,开创了斯图亚特朝的罗伯特二世去世,年84岁,其子罗伯特三世即位(1390-1406)。罗伯特三世,本名约翰,因为叫约翰的国王运气不好而改名。罗伯特性格懦弱,幼年被马踢伤,一生都处在其弟奥尔巴尼公爵的阴影之下。其长子大卫于1402年被奥尔巴尼公爵暗害。为了保护第二个儿子詹姆斯不受伤害,遂将其送往法国。詹姆斯途中被被英国海员逮捕,时年才12岁。一个月后,罗伯特三世去世,詹姆斯名义上成为苏格兰国王,是为詹姆斯一世(1406-1437年,实际在位1424-1437年),苏格兰的王位从此空缺了18年。詹姆斯一世被关押于伦敦塔等处达18年。他曾随一代天骄英王亨利五世远征法国。

  

  经过多年交涉,英国政府最后同意苏格兰人赎取詹姆斯,将其放回苏格兰。18年的英国生活,詹姆斯一世深为英王亨利五世的英雄气概所吸引和折服,使他情不自禁地崇拜英国君主的权力和地位。因此,他一回到苏格兰就尽全力来加强自己的君主地位。回国后立即着手清除奥尔巴尼公爵势力。

    

   詹姆斯一世在13年的有效统治期间,对外,加强了与法国的同盟,1436年,苏格兰和法国实现了政治联姻,苏格兰的玛格丽特公主嫁给了法国的王太子路易,即后来著名的完成法国统一大业的路易十一;对内,则使用武力制服了苏格兰的封建大贵族们,还镇压了他在奥尔巴尼家族中的几个堂兄弟,这个家族曾经趁他不在国内的时候窃取了朝政。在加强君主权力的过程中,詹姆斯一世杀了许多贵族,没收了大量的土地和财产,招致一些愤怒的贵族们决定进行报复。1437年,这位苏格兰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国王,被他的亲戚,大贵族奥尔巴尼派暗杀。

      

   苏格兰王位再次由一个幼童继承,年仅7岁的詹姆斯二世继位。在詹姆斯二世即位之初,主少国疑,他长大成人以后,成为一位颇得人心的强有力的统治者,颇似后来东方的康熙。詹姆斯二世因脸上有一块大胎记而被人称为“火脸”。

    

   詹姆四二世能巩固自己的统治,才干不凡,因为 前朝罗伯特一世老国王的忠实骑士“黑”道格拉斯的后代已经十分强大,对国王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黑”道格拉斯家族控制着苏格兰的西南部地区,而东部的广大土地则由他们的亲戚“红”道格拉斯家族统治。更为严重的是,他们还提出了继承王位的要求,而且得到了一部分贵族的承认和拥护。

    

   一个多世纪以来,道格拉斯家族一直是苏格兰的重要保卫者之一。1388年,在斯图亚特朝开国君主罗伯特二世统治期间,苏格兰军队曾在道格拉斯伯爵的指挥下大败英军,使得这个家族的声望和人气迅速上升,开始对王权构成威胁。他们不断地在国内和与远方的英国宫廷策划阴谋,图谋不轨,因此激怒了血气方刚的国王。1452年,年仅21岁的詹姆斯二世将“黑”道格拉斯请到斯特林会谈。言语之间起了冲突,道格拉斯被杀。刚烈的苏格兰人有血亲复仇的传统,此后,詹姆斯二世受到道格拉斯家族的猛烈进攻,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1455年,詹姆斯二世才取得最后的胜利。国王焚毁了道格拉斯家族的城堡,洗劫了他们的领地,将这个家族的主要人物统统赶过英格兰边界。这个家族的人在英国生活多年,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策划了一系阴谋,极力扰乱斯图亚特朝在苏格兰的统治。

    

   詹姆斯二世达到了权力的顶峰,可是好景不长。1460年,英国爆发玫瑰战争,詹姆斯二世以援助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六世为名,出兵包围了被英国占据的罗克斯堡。自斯图亚特朝开国以来,苏格兰人多次出兵袭扰英格兰,但多为偷袭。而这次大不相同了,苏军此次携带大炮,君主御驾亲征,所以敢于堂堂正正地打攻坚战,强攻城池。他们将英军的重要据点罗克斯堡团团包围,大炮摆开阵势猛烈轰击,炸得英国守军魂飞魄散,眼看苏格兰失落了127年的国土就要回归,詹姆斯二世亲自站在最大的一门火炮前亲自指挥,不料那门大炮突然爆炸,詹姆斯二世当场毙命,时年仅30岁。他的遗孀最终攻下了城堡,使苏格兰恢复了祖先留下的版图。英国则忙于内战,派不出解围的援军。对苏格兰人的抵抗是英国边防部队自觉的行为,英国中央政府,则正忙着玫瑰战争,他们还要请苏格兰人帮忙哩。

    

   苏军理直气壮长驱直入英国,于1460年12月,帮助王后玛格丽特杀死了约克公爵理查。苏军随王后直扑伦敦,但是,对英国人有深仇大恨的苏格兰人,在英国本土,一路烧杀抢劫,引起了英国人的愤恨,他们拒绝王后的军队进入伦敦,反而是约克家族的爱德华进入伦敦,成为英王爱德华四世。

    

   再说苏格兰,年仅9岁的詹姆斯三世继承了苏格兰王位(1460-1488)。他是苏格兰在一个世纪中第四位幼年登位的君主,也是斯图亚特朝第三位幼年继位的国王,由其母亲和肯尼迪主教摄政,娶妻丹麦公主玛格丽特。詹姆斯三世长相俊美,但是对女性没有多少兴趣。这是位“艺术家”国王,平易近人,酷爱音乐,对建筑艺术也很感兴趣;但是却严重缺乏前两代国王那样的才干,实在是位不称职的国王。他执政时间一直延续到了英国的都铎朝时期。在詹姆斯三世不合格的统治下,苏格兰政局动荡,内战迭起,纷争不断。但是,詹姆斯三世也非一无所获,他同丹麦国王的女儿结婚时,从嫁妆中得到了奥克尼群岛和设德兰群岛,这是他对国家最大的贡献。

    

   1488年,苏格兰贵族中的内讧再度发生,国王詹姆斯三世也卷入其中,不幸被害,14岁的詹姆斯四世即位(1488-1513)。詹姆斯四世即位之后,当时法国正支持冒牌的小王子对英国作战。英国都铎朝正忙于巩固统治,无暇干涉苏格兰内政。因此,詹姆斯四世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在国内迅速平定了贵族的叛乱,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亨利七世希望结束苏格兰人和英国人之间永无休止的战争,并且想彻底解除法国人和苏格兰人同盟所造成的对英国的长期威胁。于是,亨利七世将他的一女二子分别与苏格兰王

TOP

室以及西班牙王室联姻。1501年,英国王太子亚瑟娶了西班牙公主凯瑟琳。五个月后,亚瑟去世。英国国王亨利七世不愿意失去与一等强国西班牙的同盟,于是提议由亚瑟的弟弟亨利王子即未来的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结婚。经过教皇的特批,婚礼在1509年举行。而早在1502年,亨利七世就把女儿玛格丽特嫁给了詹姆斯四世,在联合苏格兰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为一个世纪后的英苏合并埋下了伏笔。

    

   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英苏两国的隔阂和仇恨太深,联姻的效果,一时间还没有那么立竿见影。南方庞大邻国的阴影,始终在苏格兰的头顶上笼罩。谨慎如亨利七世者,也未能免俗。亨利七世经过贝里克向反对国王的苏格兰贵族不断地运送武器,并且多次同苏格兰反对势力策划阴谋,以此来削弱詹姆斯四世的地位。而詹姆斯四世也和法国支持冒牌小王子与都铎朝作对。

    

   詹姆斯四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毕生都在为捍卫苏格兰的主权而同英国作斗争。

    

   1509年,英王亨利八世即位,1511年,他加入他西班牙岳父阿拉贡国王费尔南多二世一伙,即西班牙和教皇国及威尼斯的反法同盟,同法国的路易十二争夺意大利。焦头烂额的路易十二不惜使出美人计,让他漂亮的王后摘下手上的一枚戒指,派人送给苏格兰的詹姆斯四世,王后表达了她对詹姆斯四世骑士精神的崇拜,恳求他出手帮助法国。正当壮年的詹姆斯四世,对于法国王后的请求,自然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更主要的是,法苏两国古老的战略同盟源远流长。而一贯反英的詹姆斯四世又哪里肯放过这个打击英国的好机会?他不顾王后玛格丽特的苦苦哀求,于1512年,率领用法国金钱和武器装备起来的庞大的苏格兰混合部队,侵入英国的诺森伯兰。詹姆斯四世的庞大部队,有说五万的,有说十万的,总之,规模庞大。对于人烟相对稀疏的苏格兰来说,这样庞大的军队可谓规模空前,倾巢而出。

    

   在庞大的苏格兰军队猝不及防的打击下,英国边防城堡纷纷陷落。亨利八世出征大陆后,留在英国担任摄政王的凯瑟琳王后主政,面对苏格兰人的进攻,她立即委派萨里伯爵托马斯 ;霍华德为帅,率军迎敌。霍华德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宿将,战斗经验十分丰富。他在英国兵力处于一比二的劣势的情况下,果断地下令绕过苏格兰军队,穿插到敌军身后进行迂回包围。1513年9月9日,一场血战在伏洛登菲尔德爆发。苏格兰人动用了全部力量英勇奋战,各地的贵族带着随从们在国王詹姆斯四世的周围列成传统的却早巳落后的长矛圆阵。

    

   会战爆发,双方展开激战。苏军人数众多,而英军在武器上占优。英军的矛枪有锋利的两刃,在近战搏斗中远比苏军的长矛要精良,能刺能劈,可以穿透铠甲一击致命,甚至能削掉苏军长矛的头,而苏军长矛自班诺克本之战以来就没有改进过。英国军队的大弓手则利用他们的传统利器——大弓,连续向苏格兰军队长时间地发射密集的弓箭,杀伤了大量的苏格兰人。短兵相接时,英格兰步兵手中的战斧和矛枪则又成了苏格兰长矛的克星。而英格兰骑兵则伺机楔入到苏格兰人中由于伤亡所造成的空隙,将苏格兰人冲得七零八落。

      

   苏格兰人渐渐落了下风,被英军包围。被围困的苏格兰人围成一圈,矛尖朝外拼死抵抗。但最后,长矛阵还是被英军攻破。詹姆斯四世亲自上阵,率军冲向萨利伯爵的帅旗,身负两伤,最终被英军的矛枪刺翻在地。

    

   战斗一直到次日才结束。这是欧洲中世纪少有的一次歼灭战,1至1.2万苏军战死,包括国王和12位伯爵、15位爵士、50多位部落头人。这是自爱德华一世以来,苏格兰人败得最惨的一次。据说战后苏格兰每一个重要家族都戴孝举哀。

      

   这次战役在战争史上也被认为是大弓时代的结束。尽管在本次战斗中大弓仍有不俗的表现,但大炮更有威力。16世纪的战争已经进入了火器时代,火枪火炮大行其道。多年来深得大弓之利的英国人也不能不关注火器,1500年他们率先制造出火绳枪。连大弓手们自己都越来越热衷于尝试火枪。从杀伤力上看,火枪火炮都比大弓更为有效。

    

   英军大胜,萨里伯爵由于这次重大胜利重新获得英格兰诺福克公爵领地,以作为对他的奖赏。而在苏格兰,又一个周岁的婴儿继承了苏格兰王位,他就是詹姆斯五世(1513-1542)。他的母亲、英王亨利八世的姐姐玛格丽特太后担任了摄政。

    

   伏洛登之战后,亨利八世因为是其姐姐摄政苏格兰,而放弃了趁苏格兰大败之后举国动摇之机彻底攻取苏格兰的大好机会。此后,法国人在苏格兰的影响不断增强。1515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即位,他相继派人到苏格兰去辅助年幼的詹姆斯五世,夺了玛格丽特的摄政权。詹姆斯五世成年后,由于受到法国的教育以及苏格兰民族主义的熏陶,变成了一个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爱国者。长大成人后的詹姆斯五世,比詹姆斯四世更强壮,更勇敢。他强烈地反英亲法,詹姆斯四世还娶了个英国妻子,而詹姆斯五世则在1538年娶了法国大贵族吉斯家族的玛丽 ;吉斯公主。

    

   1541年,亨利八世企图再度入侵法国,他希望事先防止苏格兰人的进攻。亨利八世原想利用谈判来达到其目的,于是,他拣起了历代英王的老话题,重提对苏格兰的宗主权,要求苏格兰人放弃与法国人的同盟。面对亨利八世的淫威,詹姆斯五世挺身而出,断然拒绝。亨利八世暴跳如雷,急命诺福克公爵率英军入侵苏格兰。勇猛的苏格兰人击退了诺福克所率的英军,把战争推回到英国境内。然而,在索尔维,内部意见不合的苏格兰军队10000多人被一支仅有3000名士兵的英国军队赶进了沼泽地带。这一仗英军大胜。失败的消息传来,詹姆斯五世羞愤而死,年仅30岁。生下来刚7天的女儿玛丽 ;斯图亚特,成为苏格兰女王。

    

   玛丽 ;斯图亚特出生于1542年8月12日,正值16世纪,这正是欧洲和世界发生剧烈变革和动荡的世纪。面对激烈动荡的新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面临着选择和考验。对一个君主来说,更应该充满智慧,深谋远虑,适应历史潮流,做出符合国家利益的明智决策。但玛丽 ;斯图亚特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才能,她只是一个小女子而已,面对复杂的局面,她一再做出错误的选择,终于淹没在历史洪流之中,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玛丽 ;斯图亚特一出生,立即成为英法两国争夺苏格兰的焦点。不少人想让英国王子爱德华娶玛丽为妻,以结束两国长期以来的敌对状态,但是,亨利八世却想利用这个机会将苏格兰划入英国的势力范围,这大大激起了苏格兰的民族情绪。苏格兰太后玛丽 ;吉斯以及苏格兰天主教亲法势力,都反对亨利八世的无理要求。为了保证苏格兰的独立,防止英国人的入侵,他们转向和法国人谈判,准备把玛丽嫁给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孙子、亨利二世的儿子小弗朗索瓦王子。

    

   1547年,英王爱德华六世即位,摄政的护国公,萨莫塞特公爵爱德华 ;西摩,派出英军,再一次入侵苏格兰。但是这一次,形势不同了,应苏格兰人的邀请,1548年,6000名法军在苏格兰登陆,与苏格兰军队并肩作战,英军被迫撤回。为了使英国人不再以玛丽的婚姻为借口挑起事端,玛丽 ;吉斯太后遂决定将玛丽送到法国与法国王太子弗朗索瓦成亲,而法军则继续留在苏格兰协助其统治。

    

   1548年这年,刚满五岁的苏格兰小女王被带到法国,这时,她的小未婚夫弗朗索瓦王子还不到四岁。两个小孩儿倒是青梅竹马一起长大。法国宫廷的生活对玛丽很合适,她的舅舅是吉斯公爵弗朗索瓦,吉斯家族在法国权倾朝野。

    

   十年后,玛丽与弗朗索瓦结婚,第二年,也就是1559年,弗朗索瓦登上法国王位,是为弗朗索瓦二世。弗朗索瓦二世的祖父,就是与皇帝查理五世征战多年的法王弗朗索瓦一世,他的父亲,就是和西班牙国王斐立普二世杀得难解难分的法王亨利二世。亨利二世与王后凯瑟琳 ;美第奇生有四子,其中三个做了国王,弗朗索瓦二世是长子,其后的三个儿子,查理九世,亨利三世,阿朗松公爵,都曾向伊丽莎白女王求过婚。

    

   弗朗索瓦二世矮小肥胖,生殖系统还有问题,不能生育,但是,玛丽和他感情很好,他俩的感情,倒象是手足之情。

    

   1560年,年仅十六岁的弗朗索瓦二世去世,其弟即位。是为查理九世。玛丽这年已经十八岁了,她回到了苏格兰,正式就女王之位。

    

   几年后,当年的纯洁小姑娘已长成一个欲望齐全的成熟女青年,她这才发现,当年与弗朗索瓦二世的婚姻有名无实,于是,女青年春心萌动,爱上了同为斯图亚特家族的英俊堂弟,达恩利勋爵亨利。这个23岁的傻姑娘很快就和达恩利于1565年结了婚,婚后才知道嫁错了郎。

    

   原来,这位达恩利,是绣花枕头一包草。他什么本事也没有,唯一的爱好就是在爱丁堡逛窑子嫖娘们儿。玛丽失望极了。她家庭不幸,而她在苏格兰的统治也极为艰辛。苏格兰是个新教国家,又是个闭塞落后的国家,那些保守傲慢的大贵族们,对这个外国天主教宫廷长大的黄毛丫头十分不屑,玛丽经常暗自垂泪。而终日阴雨绵绵寒气逼人的穷乡僻壤苏格兰,也让在法国高雅宫廷长大的玛丽很不习惯。为了解除精神压力,她开始找情人,这更让民风保守的苏格兰人看不惯她。

    

   1566年3月,一伙贵族和达恩利软禁了已经怀孕的玛丽,玛丽寻机逃出宫殿,平息了叛乱。

    

   1567年2月,达恩利公爵被杀。达恩利之死,是千古之谜,但是,当时有人一口咬定是玛丽所为,而玛丽又很快嫁给了她的情人博斯韦尔伯爵,这下局势更坏了,那些保守的苏格兰大贵族们都认为玛丽不守妇道,于是联起手来,一举推翻了苏格兰玛丽,并把博斯韦尔抓了起来,后来一直囚禁到死。

    

   玛丽刚出生的儿子詹姆斯被立为苏格兰国王,是为詹姆斯六世(1567-1625年在位,1603年兼英格兰国王,在英格兰是詹姆斯一世)。

    

   1568年,被推翻的玛丽逃出苏格兰,这个糊涂女人,关键时刻,又出昏招,竟去投奔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一世候个正着,立即将这位对自己王位威胁最大的苏格兰女王,关了起来,这一关就是十九年。

    

   因为苏格兰玛丽是亨利七世的曾外孙女,而天主教势力又不承认伊丽莎白女王的合法性,所以,欧洲的天主教势力,都认为苏格兰玛丽才是合法的英国王位继承人。

    

   自1568年伊丽莎白一世软禁苏格兰玛丽开始,天主教的活动就日益频繁。1569-1572年间,英国充满了阴谋和动 乱。

    

   1570年,教皇开除了伊丽莎白的教籍。1571年,英国针锋相对地最后完成宗教改革,最终建立了独立的英国国教。

    

   被软禁的苏格兰玛丽整日靠绣花打发时间,看起来,倒也没有谋反的迹象。

    

   1580年,教皇宣布,清除异教徒不算罪恶。于是,此后几年,针对伊丽莎白女王的暗杀密谋频繁起来。面对这种状况,女王意识到,决不能让玛丽一世的失误在自己身上重演,导致身后江山变色。用一句今天的话来讲,这真是两条路线的你死我活的斗争。

    

   1586年,苏格兰玛丽与西班牙驻英大使和教皇驻英代表,以及与英国旧贵族和天主教教士勾结,谋杀女王的证据,由英国情报部门呈送伊丽莎白女王。伊丽莎白女王思考了三个月,最终决定,把苏格兰玛丽,送上了断头台。

    

   苏格兰玛丽之死,震动了欧洲的天主教势力,也激怒了一个人,他决心要为苏格兰玛丽报仇,这个人,就是强大的西班牙国王斐立普二世。

  

  且说十六世纪,几乎可以说是西班牙世纪。早在斐立普二世的曾外祖母,统一西班牙的伊莎贝拉女王时代,西班牙就开始了海外探险。1492年,在伊莎贝拉女王的支持下,热那亚人哥伦布开始远航探险,发现了美洲新大陆。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皇帝查理五世)的支持下,开始海外远航,他们一行人,用了四年时间,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行世界。而西班牙人的邻居葡萄牙人,也同时进行海外远航,1486年,在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的支持下,葡萄牙人迪亚士,到达了非洲最南端的天涯海角,葡萄牙国王亲自命名为“好望角”。1497年,在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支持下,达 ;迦马到达了印度。1500年,葡萄人又发现了巴西。西班牙和葡萄牙掀起了铺天盖地的扩张浪潮。为了避免两国因为争夺而发生战争,罗马教皇特于1494年颁布敕令,将世界分为两部分,分界线位于佛得角群岛以西,线西属西班牙,线东属葡萄牙,这条分界线,被称为“教皇子午线”。以此为界,两大国几乎瓜分了世界,至16世纪中期,西班牙已经攻灭印加帝国和阿兹特克帝国,征服了美洲大部分地区,来自美洲的金银财宝源源不断流入西班牙;葡萄牙则占据了巴西,还在西非、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建立大批贸易据点,垄断了丝绸、香料、茶叶等东方奢侈品的贸易。西班牙和葡萄牙,各自建立了庞大的帝国,而西班牙比葡萄牙更为庞大。1580年,西班牙吞并了葡萄牙,西班牙帝国占据了世界大部分地区,极为庞大,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西班牙帝国是当时的世界霸主和欧洲霸主,是历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斐立普二世,是当时世界上最显赫的君主,从1543年斐立普十六岁开始,他就在父亲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出征后担任摄政。1556年,他即位为西班牙国王,为斐立普二世。斐立普二世和法王亨利二世延续了他们的父辈,皇帝查理五世和法王弗朗索瓦一世之间的长期战争。1557年,斐立普二世率军出征法国,在圣昆丁打败法国国王亨利二世,至1559年,斐立普二世胜利结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和法国之间长达六十多年的意大利战争,哈布斯堡家族彻底占据意大利。随后,斐立普二世将力量转向土耳其,1571年,在勒颁多海战中,以西班牙为首的天主教联合舰队战胜土耳其,取得地中海霸权。1580年,斐立普二世又兼任葡萄牙国王。他统治的庞大的西班牙帝国,领土遍及世界大部分地区。

    

   16世纪的欧洲,西班牙是当之无愧的霸主,独力支撑着广大的天主教世界的天空,远非今天的西班牙可比。1570年,第四次威尼斯—土耳其战争爆发,为援助威尼斯,称霸地中海,西班牙出兵助战。1571年,由西班牙、威尼斯共和国和教皇国等国组成的天主教联合舰队的217艘战舰,与土耳其阿里帕夏指挥的275艘战舰激战于希腊勒颁多海域。斐立普二世派其异母弟唐 ;璜担任联合舰队司令。唐 ;璜是皇帝查理五世兼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的私生子,颇有才干。他把各国舰队拆散,重新混合编队,此举有利于各国舰队的合作和互相监督,提高了联合舰队的战斗力。双方成千上万的将士互相砍杀,将士们的鲜血染红了海水。联合舰队在此战中大胜土耳其海军,土耳其军队损失舰只224艘、军队4万人,这是奥斯曼帝国横行欧洲两百年来第一次战败,此战打破了奥斯曼帝国不可战胜的神话,经此一战,西班牙登上世界霸主的宝座。

    

   顺便提一句,创作了不朽名作《唐 ;吉诃德》的西班牙伟大作家塞万提斯,也作为一名军人参加了这次海战,并在战斗中失去左臂。

TOP

与庞大的西班牙帝国相比,当时的英国,在欧洲政治版图上则有些无足轻重,只是个偏远地区的二等国家。但是,在伊丽莎白女王的有力统治下,英国也在一步步增强实力。另外,这一时期风起云涌的宗教革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新教与天主教全面对抗。英国作为新教国家,是新教阵营中的重要成员,这也大大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伊丽莎白女王上台以后,对内巩固英国新教的地位,对外支持荷兰等新教国家取得民族独立,于是,英国和西班牙在政治上发生越来越多的冲突。

    

   在经济上,英西也发生严重冲突,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在地理大发现之后,西班牙和葡萄牙,由教皇批准,几乎瓜分了世界,而1580年西班牙吞并葡萄牙之后,更是独霸天下,独占世界海上贸易,这当然损害了后起的海洋国家英国的商业利益。第二,西班牙对尼德兰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残酷镇压和压榨,也损害了英国与尼德兰的传统贸易联系。尼德兰是西班牙领土,但是,却是英国羊毛的重要出口市场。这一地区对英国一直非常重要,在后来的年代里,即使羊毛贸易已不再重要了,这一地区也因为它处于英国门户的重要地理位置,而倍受英国重视。在欧洲,这里是大陆离英国最近的地方,是英国的门户,谁占领了这一地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威胁对岸的英国海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是因为德国进攻这一地区的荷比卢三小国,英国因而参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更是因为德国占领了荷比卢三小国而出兵大陆与德国拼命,造成后来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若不是希特勒看在同为日尔曼人的份上放了一马,英国几乎全军覆没。

    

   英国残余的天主教势力,与西班牙和天主教法国相勾结,企图支持苏格兰玛丽成为英国女王。因此,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安排苏格兰玛丽的婚事。自1568年开始,国内外的天主教势力极力促成诺福克公爵与苏格兰玛丽的婚事,并企图进一步拥立苏格兰玛立为英王。伊丽莎白女王在塞西尔等人的帮助下,于1569年和1571年平息了北方天主教贵族的暴动,并于1572年处死了诺福克公爵,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势力。

    

   1566年,反抗西班牙统治的尼德兰革命爆发。1567年,西班牙名将阿尔伐公爵率领五万人的庞大军队,前往征讨尼德兰。阿尔伐公爵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时期的主要军事统帅,贵族出身的老将。1525年,他随卡洛斯一世参加了帕维亚战役,大破法军,并俘虏了法王弗朗索瓦一世。1535年,他又随卡洛斯一世出征北非,打败土耳其人的附庸,攻占突尼斯。1547年在缪尔贝格战役中,打败德国新教诸侯联军,为皇帝立下汗马功劳。1557年,他在意大利阿布鲁齐—莫利泽打败罗马教皇的军队,再立大功。1567年,阿尔伐公爵任尼德兰总督,受命讨伐尼德兰革命。

    

   阿尔伐公爵迅速打败尼德兰人,攻占布鲁塞尔,扭转战局。但是,他是个出色的军事家,却不是个合格的政治家。他严厉镇压尼德兰人,连那些还希望维持西班牙统治的尼德兰人,他也不分青红皂白一起镇压。他设立特别法庭,屠杀了数千尼德兰人。阿尔伐公爵恶狠狠地说:“宁给上帝和国王留下一个破坏了的穷国,也不给魔鬼及其仆从留下一个完整的富国。”

    

   阿尔伐公爵的高压政策导致了1572年尼德兰革命的再次爆发,次年。他被撤换。1580年,他率军进入葡萄牙,完成了西班牙对葡萄牙的吞并。阿尔伐历来以残酷著称,但作为常胜将军,其军事素养在当时的欧洲堪称一流。

    

   尼德兰革命的领导人是奥伦治亲王、拿骚 ;迪伦伯格伯爵威廉。威廉年轻时曾任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的秘书,后来被西班牙国王斐立普二世委派代理统治荷兰、泽兰、乌德勒支三省,被任命为三省执政。但是,做为新教徒,威廉于1565年成为反对西班牙统治政策的“贵族同盟”核心成员。1566年,尼德兰革命爆发。1567年,阿尔伐总督镇压革命后,威廉流亡德国。1568年率3万雇佣军攻入尼德兰,失败。后多次组织雇佣军进攻均告失败。1572年革命再次爆发,北方荷兰等省选其为总督。1577年威廉成为革命的领导人,并招来法国和德国新教诸侯的队与西班牙军队作战,在混乱局势中,尼德兰南北分裂。1581年北方成立联省共和国,威廉当选首任执政。1584年,威廉在家中被斐立普二世派出的刺客刺杀。威廉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具有卓越的组织才能、机智和耐心,但他不是一个出色的将军,几乎每战必败。但他坚忍不拔地在每次失败后又卷土重来,最终取得成功。

    

   早在1567年阿尔伐公爵征讨荷兰时,就已经引起了英国的不安。但是,伊丽莎白女王和塞西尔都认为,尽管西班牙迟早要成为英国的敌人,但是,现在英国的实力还不大,还不能够从正面向庞大的西班牙帝国发起挑战,所以,英国采取的措施是,不断蚕食西班牙的海外利益,逐步地削弱这个大国。

    

   同时,伊丽莎白女王还和法国向她求婚的安茹公爵及阿朗松公爵周旋,前后12年,拖住了法国,没有让天主教法国介入尼德兰。

    

   而逐步削弱西班牙海外利益的有效途径,就是派海盗去抢劫。本来海盗行径是要上绞刑架的,当然不应由政府支持,但是伊丽莎白女王出于政治目的,不拘一格,大力支持海盗,还给这些海盗船长们颁发“海盗许可证”。这种“许可证”是政府授权本国民船在战争时期可以攻击和劫掠敌国商船。“私掠”在国际法上的合法地位一直持续到1856年。有了这种许可证,海盗被抓获后就可以作为战俘,不用上绞刑架了。西方史学家们有时将这些有证书的海盗船长们称为“公民海盗”,以区别于纯粹的海盗。

    

   说起这些“女王海盗”,其中最有名的两个大海盗就是霍金斯和德雷克表兄弟俩。

    

   约翰 ;霍金斯,生于1532年,死于1595年,英国著名海盗,航海家,探险家,海军中将。他是第一个向西班牙挑战的英国人,也是首开贩卖黑奴之先河的人。1562年,他第一次将一船非洲黑人走私贩卖到美洲的西班牙殖民地,收益颇丰。1564年,他再次重复其航行,一举成为英国最富有的人。

    

   弗朗西斯 ;德雷克,生于1541年,死于1596年,英国著名海盗、航海家、探险家、骑士、海军中将。他生于德文郡的农民家庭,13岁就到海船上做水手学徒,1567年,他作为船长加入其表哥约翰 ;霍金斯的船队,贩卖黑奴到美洲的西印度群岛。

    

  这些“女王海盗”,人数不过数千,却是举国关注的焦点人群。英国上至女王,下到地主乡绅,都踊跃资助,全力支持他们的劫掠行动。西班牙海上贸易的繁荣,令两手空空的英法看了十分眼红,妒火中烧。英国也曾进行海外探险,却一事无成。于是,干脆动用海盗对赚得盆满钵满的西班牙进行抢劫。英国人早就不承认西葡对世界的瓜分。西班牙国王斐立普二世坚决反对英国人与西班牙美洲进行贸易,而伊丽莎白女王则针锋相对,用海军的战舰支持海盗的活动,声称“英国商业需要英国战船来保护”。

    

   而之所以伊丽莎白女王动用海盗和西班牙人作对,而不是动用海军,也是她没有办法的办法。西班牙是典型的极权制度,王权至高无上,来自殖民地的财富全部落入国王的私囊,因而西班牙国王打起仗来完全没有财力或政体的限制,可以大把花钱。而英国国王则要受议会限制。英国法律规定没有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虽然伊丽莎白在历代英王中权力算是很大的,但是,由于连年作战,她的经济很紧张,无法象亨利七世那样完全可以不依靠议会。由于财力紧张,伊丽莎白女王只有依靠民间力量同西班牙争霸。

    

   由于财政的掣肘,伊丽莎白女王一直无法大展宏图,她的王室收入一直很小,而爱德华六世和玛丽一世又给她留下巨额债务。因为缺钱,皇家海军一直不是十分强大,更不要说动用大笔资金去出动海军作战了,于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女王绕过议会,直接与海盗联手,依靠海盗的抢劫,大大改善了经济状况,同时,海盗的抢劫还打击了西班牙,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

    

   表面上看起来,英国政治权力的分散和互相制衡似乎是一个致命的弱点,但是,这才是日后英国后来居上的主要原因之一。连英王都要受议会的制约,可见议会之权威性,所以,议会和法律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是很有效的,这样才能使英国的有产阶级可以放心大胆地投资兴办产业,而正是他们追逐利润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正是英国比老牌帝国西班牙先进的地方。

    

   1567年,霍金斯进行第三次远航,去抢劫西班牙美洲,伊丽莎白女王将皇家海军的两艘战舰“耶稣”号和“米尼翁”号借给了他。德雷克第一次加入表哥的船队,指挥一艘较小的战舰。他们在西非海岸捕得一批黑奴,然后前往西班牙美洲的西印度群岛,因遭遇风暴,被迫停靠西班牙美洲的港口圣胡安港,结果遭到西班牙舰队的突袭,许多英国水手被杀,霍金斯和德雷克毕竟身手不凡,各驾一船,逃出生天,直到1569年才回到英国。英国军舰“耶稣”号等四船,落入西班牙人之手。英国朝野,发出一片对西班牙开战的呼声。伊丽莎白女王考虑到双方实相差悬殊,没有头脑发热,只是扣留了一搜因风暴停靠英国港口的西班牙运饷船,获得了十五万英镑。霍金斯和德雷克这两个漏网之鱼,发誓要报被西班牙人袭击之仇,从此终生成为西班牙人的心腹大患。

    

   此后,伊丽莎白女王命霍金斯专门从事海军建设,从此,自1570年起,德雷克开始了他独立的海盗生涯。1572年,德雷克开始他的第二次独立远航,率领霍金斯出资购置的两艘武装商船和73名水手,再闯加勒比海,此后十数年间,德雷克的海盗船队令西班牙人闻风丧胆,被尊称为“猛龙”。

    

   当时,美洲西海岸的金银财宝,通常是用船沿太平洋海岸,运送到巴拿马地峡太平洋一侧,然后,用马帮驮过地峡,来到大西洋一侧,再装船,经大西洋运回西班牙本土。德雷克见西班牙人在港口的防守十分严密,无机可乘,于是上岸,在骡马道上设下埋伏,在几次失败之后,终于伏击成功,虎口拔牙,抢劫了西班牙人的运输队。此次他抢得五万英镑。回到英国后,英国人心鼓舞。德雷克初战告捷。

    

   而德雷克最著名的一次劫掠则是他1577年的那次远征。这也是他第三次前往西班牙美洲进行抢劫。1577年,在伊丽莎白女王的资助下,德雷克率领“金鹿”号等战舰,再次前往西班牙美洲。此时,西班牙人已在美洲大西洋沿岸大大加强了防守兵力,德雷克一靠近西班牙美洲,就遭到强大的西班牙舰队的追击,他率领仅存的“金鹿”号,绕过美洲南端,发现了宽阔的德雷克海峡,来到太平洋上。西班牙根本没想到还会有人跑到美洲后面去进行抢劫,他们在美洲西海岸毫无防备,于是,德雷克大显身手,在未设防的美洲西海岸大肆抢劫金银财宝,此次远航最为重要的战绩是,他成功地抢劫了西班牙宝船“卡卡弗戈”号,获得了大量金银财宝,事后估算,此次抢劫所得,价值高达五十万英镑,这在当时是惊天巨款。

    

   抢劫得手后,德雷克知道西班牙人正在美洲大西洋一侧严阵以待,布下天罗地网等着他自投罗网,于是,一贯善于出奇制胜的德雷克,干脆向西航行,利用缴获的西班牙人的海图,穿越太平洋和印度洋,于一年后,亦即1580年9月26日回到英国普利茅斯。他是第一个环行世界的英国人,这也是人类第二次环行世界。英国举国欢腾。

    

   次年,伊丽莎白女王亲自登上“金鹿”号,授予德雷克骑士称号,并任命他为普利茅斯市长。伊丽莎白女王的举动表明,德雷克的远航行动,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抢劫行为,而是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打击西班牙海上霸权的商业战争。

    

   德雷克也很乖巧,将全部所得财富的三分之一献给女王,女王此次投资,获得了四十七倍的回报。

    

   德雷克献给女王的财宝中,有五颗绿宝石,女王爱不释手,于是把这个五颗绿宝石镶嵌在王冠上,这五颗绿宝石成了女王王冠上的宝石。1581年新年,女王戴着镶嵌这五颗绿宝石的王冠,大大方方地出现在新年庆典上。

    

   正当德雷克在海上神出鬼没地劫掠西班牙商船之时,他的表兄霍金斯正在另一条战线向西班牙复仇。伊丽莎白女王任命霍金斯为财政大臣,前面我们说过,建设海军需要钱,所以,伊丽莎白女王的财政大臣的真正使命是建设海军。霍金斯出手不凡,他召集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航海家,开始设计一种全新的战舰,以打破西班牙的海上霸权。

    

   十六世纪的西班牙,独霸海上,西班牙的海军和战舰,威震欧洲。西班牙式战舰又称“巨舰”,船身宽阔,前后建有高大的船楼,高大巍峨,可以容纳数百士兵。西班牙巨舰重心高,航速慢,灵活性差,但异常坚固,航行平稳,抗风浪能力很强,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巨人。

    

   不过,霍金斯等人慧眼独具,看出了西班牙海军的弱点,即,西班牙的海战战术仍然是中世纪的接舷战,即先用火炮破坏敌舰的风帆和缆绳,使敌舰失去行动能力,然后靠拢上去,由士兵登上敌舰实施攻击。这种设计,体现出西班牙的海战理念仍未摆脱中世纪陆战的思维模式。西班牙巨舰其实就是海上的移动堡垒,是陆军的大型运兵船而已。西班牙老式海战的主要作战力量是接舷作战的士兵,而不是火炮。而霍金斯等人高瞻远瞩地认为,火炮将主宰未来的海战,这种观念上的革命性突破,是皇家海军后来居上的根本原因。

    

   于是,霍金斯等人完全推翻了西班牙巨舰的设计原则,设计出完全新式的战舰。霍金斯等人设计的新型战舰又称“快舰” 。和巨舰相比,快舰型号要小很多,体型窄长,船舷较低,完全取消了前船楼,而缩小了后船楼,这样,战舰的重心大大降低,可以装备大口径重炮而不至於影响船身的稳定性。快舰的航速高,灵活性好,不过,此类舰的船舷低矮,如果被敌人接舷则必输无疑。但是,快舰赌的就是一个“快”字,如果被西班牙巨人逮住,当然不是对手,但如果逮不住,那快舰就有的一打。而且快舰的火力超过了西班牙巨舰。如果说西班牙巨舰是大象的话,那英国快舰就是凶猛的虎豹。

    

   英国新一代快舰的代表作当属“复仇号”。复仇号是德雷克在抗击西班牙“无敌舰队” 的1588年海战中乘坐的旗舰,一战成名。

    

   “复仇”号于1574年建造,排水量500吨,长36米,宽9.6米,是一艘四桅帆船。复仇号有两层甲板,最底层甲板装备18门十八磅重炮(口径约14公分),通过船身的射窗发射实心炮弹;上一层甲板装备同样数量的十磅火炮(口径约为11公分),这些大炮都是远射程大炮,火力大,数量多。另外,在战舰前后和船舷还装有一些小口径火炮。所有这些加强式装备,使得吨位并不很大的“复仇”号,火力却十分强大,炮火之猛烈,远远超过西班牙战舰。

    

   英国的舰队建设,一直比较落后,但是,经过霍金斯等人的积极努力,英国海军有了明显进步,战斗力大为提高。

    

   英国人的海盗行径让西班牙大感头疼,西班牙驻英国大使多次向伊丽莎白女王提出抗议,伊丽莎白女王又使出那招,耍赖,她此时还并不愿意和西班牙公开交恶,因而矢口否认和海盗们有任何关联。

    

   1585年5月,忍无可忍的斐立普二世,下令扣留了停靠在伊比利亚各港口的所有英国船只,这促使了伊丽莎白女王与西班牙公开决裂。伊丽莎白女王正式同意援助尼德兰革命,于这一年8月,正式与荷兰结盟。此时西班牙名将、帕尔马公爵法尔尼斯正率领三万西班牙精兵围剿独立不久的荷兰新教政权,西班牙不但是头号海军强国,也是头号陆军强国,荷兰在勇猛善战的西班牙军队的打击下屡战屡败,危在旦夕,这使得同为新教徒的伊丽莎白女王颇有唇亡齿寒之感。而荷兰执政威廉被斐立普二世刺杀,也使伊丽莎白一世更加坚定了与西班牙斗争到底的决心。伊丽莎白同时派出两路人马,援助尼德兰。陆上,她派遣来斯特伯爵率领英国远征军到尼德兰助战,海上,她派遣德雷克率领一支舰队再闯加勒比海,袭击西印度群岛。

    

   西班牙“欧洲霸主”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达得利率领的英军,在尼德兰一败涂地,达得利羞愧难当地回到英国,很快就去世了。

    

   只有充满激情的德雷克,才真正是西班牙人的克星。此次出征,他被女王任命为皇家舰队副司令,率领一支小型舰队,一口气摧毁了西班牙的圣多明戈和卡塔赫纳两个港口,掠夺了大量财富,大胜而归。

    

   德雷克的远征,意味着英国和西班牙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1587年2月,在伊丽莎白女王思考了三个月之后,被关押十九年,44岁的苏格兰玛丽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她临终前最后的话是:“主啊,我已经回到你的身边。”

    

   伊丽莎白女王给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写信,声称她从来不想这样做,至于是不是她的心里话,还是善意的谎言,就只有她自己知道了。而年已二十一岁的詹姆斯六世,一心想继承英国王位,不敢得罪这位姑奶奶(他是伊丽莎白一世的表侄孙),于是只是象征性地抗议了两句,就不吱声了。本来,他从记事起,就没见过母亲,他是在那些联手推翻苏格兰玛丽后共同执政的苏格兰大贵族们的教育下长大的新教徒,对那位天主教母亲,实在也没有多少感情可言。

    

   而斐立普二世就不同了,伊丽莎白一世即位后,欧洲的天主教势力就一直把希望寄托在苏格兰玛丽身上,希望能拥立她为英国女王,恢复天主教在英国的统治,作为天主教坚强堡垒的西班牙,其国王斐立普二世对在英国恢复天主教势力的愿望,尤为迫切。多年来,欧洲天主教势力想尽办法,企图拥立苏格兰玛丽,包括多次密谋刺杀伊丽莎白一世,都遭到了失败。伊丽莎白一世在英国推行新教,天主教势力必欲除之而后快。16世纪80年代初,斐立普二世与法国天主教贵族吉斯公爵亨利密谋,准备刺杀伊丽莎白一世,并计划由亨利率领法军入侵英国,后来,由于法国国内再次爆发胡格诺战争,计划作罢。但是,密谋刺杀伊丽莎白一世的密谋,一直在进行。其目的,都是为了拥立苏格兰玛丽,恢复英国的天主教江山。现在,伊丽莎白一世处死了苏格兰玛丽,斐立普二世多年的希望彻底破灭了,怎不叫他痛心疾首?!现在,已别无选择,要在英国恢复天主教,就只有西班牙亲自出马,武力入侵英国,推翻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

    

   斐立普二世宣布,伊丽莎白一世处死苏格兰玛丽是对天主教的公开挑衅,同时,他宣布,詹姆斯六世作为异教徒,无权继承英国王位,他决定,立即派遣无敌舰队进攻英国。欧洲天主教和新教的决战,英西战争,正式爆发。

TOP

年过六旬的西班牙老国王斐立普二世和他的谋臣们制定了入侵英国的计划。西班牙在葡萄牙的里斯本集结起130艘战舰组成的庞大的“无敌舰队”,舰队搭载七千名水手和两万名士兵。无敌舰队将前往尼德兰海岸和帕尔马公爵的两万七千军队会合,然后护送这支五万人的庞大军队登陆英国。这是自罗马帝国入侵不列颠和诺曼征服战争以来,英国面临的最严重的一次威胁。

    

   而英国的皇家舰队此时只有区区23艘战舰,而且长久以来一直奉行近海防御战略,从来没有远离英国海岸作战。在伊丽莎白女王召开的军事会议上,海军司令霍华德等大部分贵族主张在英国沿海严阵以待。伊丽莎白女王一如既往地犹豫不决,在这种重大决策尤其是吉凶未卜的战争决策面前,她比以往更加谨慎。

    

   但是,虽然英国海军从未出海作过战,而英国海盗却早已纵横四海,天下闻名。满怀豪情的德雷克坚决反对消极防御的战略,他认为,应该主动出击,将敌舰消灭在其停泊的码头旁。1587年,英国议会在一片争论声中,终于决定,派德雷克出征西班牙,去阻止西班牙舰队。

    

   1587年4月2日,德雷克率领他的海盗式舰队出发。4月19日,德雷克舰队突袭西班牙重要港口,无敌舰队第二基地加的斯。德雷克舰队一举摧毁西班牙舰船31艘,俘获六艘西班牙巨舰,并焚烧了大批军用物资。西班牙损失惨重,损失了大约100万英镑。接下来,德雷克前往无敌舰队第一基地里斯本,向西班牙舰队挑战,但是,西舰队司令圣克鲁兹坚守不出。德雷克返航,途中又在亚速尔群岛附近,抢劫了一艘西班牙宝船,截获价值十万英镑以上的财宝,相当于此次出征费用的两倍。德雷克此次出征,使西班牙损失惨重,用德雷克的话来说,这次行动,侮辱了西班牙国王。无敌舰队因这次重大损失,出征英国的行动被推迟了一年多。

    

   1588年春,西舰队司令,富有海上作战经验的圣克鲁兹去世,德雷克再次请战。伊丽莎白女王终于明确了与西班牙决战的决心。英国海军的势力大为扩充。霍金斯和德雷克都被任命为海军中将。

    

   西班牙的国力毕竟强过英国很多,经过一年的准备,无敌舰队终于在1588年7月离开里斯本港,向英吉利海峡杀来。虽然无敌舰队拥有131艘舰船,规模庞大,但是,无敌舰队也有不少缺陷,舰队中,只有3艘葡萄牙战舰和4艘那不勒斯战舰是专为海战而制造的战舰;另外17艘巨舰来自加勒比海的护航舰队,平时身兼运输和护航双重任务,实际上属于大型运兵船,而其余的就都是加装火炮的武装商船了(当时,葡萄牙,那不勒斯,和美洲,都是西班牙领土)。除了战舰少,另外,西班牙舰队的火炮都是近射程炮,火力远远比不上装备多门远射程大炮的英国战舰。

    

   无敌舰队的统帅是麦第拿公爵西多内亚,他是一流的管理人才,将无敌舰队的筹建工作做得井井有条。但是,西多内亚的弱点是缺乏海战经验,他对此也颇有自知之明,几次向斐立普二世请辞,但是,由于他建设无敌舰队的工作非常出色,斐立普二世实在看好他,认定他是继圣克鲁兹之后最合适的人选,所以他的请辞未被批准。

    

   虽然英国海军寡不敌众,但在伊丽莎白女王保卫祖国的号召下,大约有一百多艘民船云集普利茅斯港,主动请战,其中包括海盗船主们的三十多艘新式快舰。海军司令霍华德将英国军民一百多艘战舰分为四个舰队,由他自己、德雷克、霍金斯和弗洛毕歇分头指挥。霍华德以800吨的“皇家方舟号”战舰作为他的旗舰;霍金斯坐镇800吨的“胜利号” ;弗洛毕歇指挥1110吨的“凯旋号”,这是英国海军为数不多的西班牙式巨舰之一;德雷克则指挥著名的500吨的“复仇”号。

    

   与此同时,英国实行全民皆兵,16岁到60岁的男子都接到了征召令,加入正规军或民兵武装,分兵把守全国各个可能被敌人登陆的地点。英国军民在泰晤士河从伦敦到入海口90公里长的河段两岸修建了堡垒,敌人胆敢入侵,就把他彻底埋葬。55岁的伊丽莎白女王身披盔甲,骑白马,在贵族和卫队的簇拥下四处巡视,到处发表演说鼓舞士气,在场的军民无不群情振奋,斗志昂扬。

    

   表面上看起来,西班牙是大国,英国是小国,似乎胜负已定,其实不然。英国实际上拥有真正不可估量的潜力:岛国的性质,统一的政治,使得英国能集中使用力量;女王政府唤起了民众的热情,英国上下,同仇敌忾,士气高涨;亨利八世起就一直不断壮大的英国海军,和伊丽莎白时代先进的海军作战战术相结合;霍金斯德雷克等富有作战经验的海战专家对战舰的突破性改革;英国海军那海洋般的宽广,自由,灵活变通,还有个人权利,所有这些,都是古老僵化狭隘落伍的西班牙政府和舰队所远远不及的。

    

   无敌舰队离开里斯本以后不久,就遭遇风暴,一些船只受到损伤,不得不在西班牙北部的科卢那港停留几天,进行休整。德雷克得知这个情况以后立刻提议突袭科卢那港。此时,女王和议员们都决心冒险一战,大家全力支持英国海军。

    

   1588年7月7日,霍华德和德雷克率领90艘战舰,驶离普利茅斯港,向比斯开湾进发,当他们接近西班牙北海岸时,风向转为西南,将他们又吹了回来。

    

   强劲的西南风在把英国舰队送回普利茅斯的同时,也驱动着离开科卢那港的无敌舰队,一步步向英国进发,向英吉利海峡驶来。庞大的无敌舰队排成一个7海里宽的新月形队列,实力最强的巨舰,排在两翼,较小的舰船,行驶在中间,阵势极为壮观。无敌舰队的任务,,是沿英吉利海峡北上,与尼德兰总督帕尔马公爵的军队会师,然后合兵进攻英国。而英国舰队的使命是,阻止两支西班牙军队的会师,并阻止其建立作战基地的企图。

    

   7月19日,无敌舰队逼近普利茅斯港。无敌舰队统帅西多内亚,发现英国舰队都集中在普利茅斯港内,于是他和部将商议,打算把英舰队堵在港内,来一个翁中捉鳖,一举全歼。英国人发现了发现无敌舰队的企图后,当即有65艘英国战舰冲出普利茅斯港,逆风航行,迅速绕到无敌舰队的侧后方,占据了上风向。这是英国人出色的航海技能和英国快舰的速度起了作用。航速缓慢的西班牙舰队,只好眼睁睁看着英舰突破围堵。无敌舰队只好折向东北,按原计划,去和尼德兰的帕尔马公爵的军队会师。

    

   英国舰队在后紧紧追击。霍金斯和弗洛比歇压阵,德雷克发动攻击。英国战舰采用了日后被称为“战列线战术”的全新海战战术,以纵列向无敌舰队逼近,依次从西班牙队列旁驶过,英国快舰一侧舷炮齐发,然后迅速掉转头来,再发射另一侧舷炮,这样周而复始,不间断地炮轰无敌舰队。西班牙两翼的战舰则以一侧舷炮和尾炮进行还击,但由于西班牙火炮射程短,而英国战舰目标小、速度快,西班牙人很难命中英舰。经过一天的激战,西班牙两翼的战舰创伤累累,人员伤亡数百,但是,西班牙巨舰非常坚固,无一击沉。

    

   西班牙无敌舰队继续缓慢地向尼德兰前进,而英国舰队每天以相同的方式尾随攻击,迫使西班牙人错过一个又一个能够登陆英国的地点。但是,英国舰队始终不能冲散西班牙舰队的阵形。就这样经过8天相持不下的航行,无敌舰队来到法国加来外海。这时,西班牙入侵计划中最大的疏忽出现了,无敌舰队大多数战舰吃水太深,只有停靠深水港,而离无敌舰队最近的深水港弗拉辛,却在荷兰人和英国人的手里,无敌舰队无法靠近尼德兰海岸。万般无奈之下,西多内亚犯了致命的大错,命令舰队在加来外海抛锚,同时派人送信给帕尔马公爵,让他尽快前来会合。但是,英国舰队兵分两路,西路是主力,主要是打击无敌舰队,东路则负责打击帕尔马公爵的运兵船,所以,没有海军的护航,帕尔马公爵的运兵船根本不敢离开尼德兰。而西多内亚,原本还是应该想方设法去接应帕尔马公爵才对,而不应该停留在加来外海空等。只有两军会师,合成庞大的部队,才能在英国登陆,而如此庞大的军队,只要踏上英国国土,征服英国,就只是时间问题了。但是,英国海军的努力,阻止了这一切的发生。

    

   无敌舰队就在这里停留了三天,等待帕尔马公爵。在这三天里,英国舰船源源不断地从英国各地汇集而来,使总数最后达到136艘,已经超过了无敌舰队。而帕尔马公爵的运兵船队,当然是不可能出现了。西班牙人在配合上,出现重大失误,这直接导致了此次侵略英国计划的破产。

    

   为防备英国人火攻,西班牙人部署了一条由快艇组成的警戒线,用以拦截英国人的火船。霍华德和德雷克果然打算在夜里实施火攻。英国人挑选了8艘老式战舰,在船舱里塞满易燃物品,桅杆和风帆上都涂了柏油,火炮装填弹药上了引信,着火后能自动发射。入夜,英军驾船乘风快速冲向无敌舰队,快接近西班牙快艇警戒线时,英军点着火船,然后跳上小艇离去。

    

   英国火船都是几百吨的军舰,西班牙人部署的快艇拦截起来相当吃力。结果,有6艘英国火船成功突破警戒线,冲向西班牙舰队。在冲阵的过程中,由于风向突变,这些英国火船并没有能够火烧西班牙舰船,它们偏离了预定的冲击方向,最后都在法国海滩上搁浅烧毁,但是,这些火船起到的威胁作用极大,西班牙舰船看见火船冲了过来,惊慌失措,纷纷手忙脚乱地开船躲避,一直保持得很严整的无敌舰队,阵形大乱。英国火船,冲乱了无敌舰队的阵形,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天亮以后,无敌舰队的舰船,乱七八糟地散布在敦刻尔克附近的海面上,而一些战舰在黑夜里慌不择路,冲到岸边搁浅。无敌舰队散乱的舰船,借着风力向格勒夫林海面驶去,他们仍然幻想着与帕尔马公爵的运兵船会合。英国人终于等到了无敌舰队阵形被冲乱,于是,他们开始向无敌舰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双方两百多艘战舰在格勒夫林海面上展开混战,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

    

   英国战舰装备大量远射程大炮,炮火猛烈,西班牙人死伤惨重。但西班牙巨舰相当坚固,往往中弹上百颗,伤痕累累而依然不沉。如西多内亚的旗舰“圣马丁号”被英舰围攻,浑身弹洞密布,仍然能坚持战斗。西班牙战舰按照古老海战的传统,企图钩住英舰登舷攻击,但英舰机动灵活,没有一艘被西班牙战舰接上舷。西班牙士兵,是当时欧洲战斗力最强最为勇猛善战的士兵,其第一流的战斗力,绝对在英军之上,但此时,英雄无用武之地,西班牙士兵非但不能杀敌立功,而且连与敌作战的机会都没有,只能窝在船里被英国大炮炸得血肉横飞。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英舰队弹药打完,撤出战场,此战无敌舰队被击沉、俘虏16艘战舰,准备作战的西班牙士兵死伤惨重,而英舰无一损失。

    

   入侵英国的计划已成泡影,无敌舰队驶向回国的归途。但是,强劲的西南风使他们无法在英吉利海峡转弯往回走,只好向北行驶,英国舰队穷追不舍,西班牙舰队边打边撤,一路损兵折将,英国舰队一直追到苏格兰附近,才停止追击。无敌舰队进入北海,然后绕过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回国。俗话说,祸不单行,倒霉的无敌舰队在爱尔兰停靠补充淡水时,又不幸遭遇到风暴的袭击,一些舰船被冲到岸边触礁沉没,不少水手、士兵溺毙,而侥幸游上岸的西班牙人又遭到当地人的袭击,被当地人杀死。直到九月底,残余的无敌舰队才回到西班牙,而此时,这些残兵败将只剩下一半的舰船了,出发时的两万七千人,只剩下不到一万人。而英国人在此战中,战舰无一损失,战死人员不到一百。

    

   英国大获全胜,战胜了庞大的西班牙,这在英国人看来简直是奇迹,胜利的捷报传到英国,英国的新教徒们欣喜若狂,不停地祈祷,感谢上帝拯救了英国。在圣保罗大教堂前,英国人举行了庆祝胜利的盛大游 行。

    

   1588年击败无敌舰队之战,英国海军异军突起,一战成名,威震欧洲,英国从此由一个二等国家,开始跻身一等强国之列。西班牙的霸权开始动摇。英国从此走上了海外扩张之路。

    

   英国在1588年海战中的胜利,是海战史上的一场革命,以火炮为主要武器的英国近代化海军,击败了以陆军人员为主要战斗力的西班牙中世纪海军,这是历史的进步,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英西战争并未结束,这场战争,一直打到了斯图亚特朝建立之后。西班牙太庞大了,不是一战就可以完全击垮的。英国要取代西班牙称霸欧洲,还要等一个世纪。但是,英国咬西班牙的这一大口,虽不致命,却也给西班牙留下了长久的伤痛。此战给西班牙造成的经济损失实在是太大了。16世纪40年代,西班牙每年从美洲得到的财富是20万金币,到了80年代,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00万金币。但是,西班牙历经多年,花费了1000万金币建立起来的无敌舰队,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消失了一半。1596年,西班牙国王斐立普二世在他去世的前两年,宣布破产。他去世时,给后人留下了巨额的债务。斐立普二世需要大量的金钱,在1574年时,他的庞大舰队已经拥有146艘战舰,但还不够,他需要更多的舰队去保护西班牙在各大洋上的商船队,他还需要更多的舰队去保护西班牙的美洲领土,防止英国法国荷兰对美洲沿岸的侵蚀,他更需要更多的舰队保护西班牙本土,抗击英国人的威胁,但是,随着1588年无敌舰队的战败,西班牙多年的努力,尽付东流。

    

   1588年海战之后,伊丽莎白女王在国内外的声望,如日中天。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进入全盛时期。

    

   整个16世纪,在欧洲,天主教和新教的斗争,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双方都杀红了眼。各国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都互相支持和帮助自己的同一阵营,与敌对阵营进行殊死搏斗。双方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欧洲头号强国西班牙,多少年来一直是天主教的擎天柱,势力庞大,凶恶无比,令新教徒万分痛恨,用一句现在的话来说,那真是恨得要死,怕得要命,现在这个天主教巨魔居然被英国击败,遭到重创,欧洲的新教徒们,自然是欣喜若狂。

    

   欧洲各地的新教徒们,都把伊丽莎白女王当作大救星,纷纷向女王求援。伊丽莎白女王的英国,成为了欧洲新教各国的盟主。伊丽莎白女王派出各路人马,去支援各地的新教徒。在荷兰共和国,女王派出6000英军,帮助莫里斯王子巩固统治;在法国,刚刚即位的法国国王亨利四世被天主教贵族吉斯家族和西班牙人逼得走投无路,连连向女王紧急求援,伊丽莎白女王考虑数月之后,派出4000将士去支援亨利四世的胡格诺派,为了支援亨利四世的胡格诺派与天主教作战,女王先后派出五支英军去支援他;在爱尔兰,西班牙国王斐利普二世派出100艘战舰和一万军队,支持那里造反的爱尔兰天主教徒,女王又派出军队去爱尔兰进行反对天主教的作战。

    

   英国战胜西班牙,动摇了西班牙的海上霸权,英国自己,也逐步开始了海外扩张,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东印度公司,是一个负有政治军事职能的公司,它先以贸易开道,继以武力征服,历经两个半世纪,于1849年最终征服了印度,对第二大英帝国的建立,居功至伟。印度是第二大英帝国最重要的部分,为帝国贡献了巨额的财富,为帝国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为帝国提供了广大的市场,其重要程度,不但远在其他部分之上,而且超过了不列颠。

    

   1588年大海战之后,英西争霸战争继续进行。

    

   1589年夏天,有消息说西班牙又开始在里斯本组建一支舰队,于是,伊丽莎白女王派遣德雷克为帅,率领一支150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舰队和一万七千士兵出征西班牙,英军的计划是,袭击拉科鲁尼亚,攻占里斯本,使葡萄牙脱离西班牙的统治,将已故葡萄牙末代国王塞巴斯地安的叔叔唐 ;安东尼奥扶上葡萄牙王位,在西班牙的后方为其树立一个敌人。但是,德雷克此次远征损失一万多人,最后以惨败告终。

    

   1591年,伊丽莎白女王又派出一支包括1588年海战头号功臣“复仇”号在内的舰队,去拦截西班牙的一支运输船队。英国舰队在亚速尔群岛附近遭遇西班牙船队,结果发现护航的西班牙战舰多达30艘。英舰队司令霍华德情知不敌,遂下令撤退。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复仇”号却单独留了下来,在舰长格兰威尔的指挥下,独自挑战西班牙舰队。在几个小时的鏖战中,“复仇”号经过奋战,击沉4艘西班牙巨舰,重创16艘,而这些受伤的西班牙战舰在随后而来的一场风暴中悉数沉没。“复仇”号一直战斗到弹药告罄,两座主桅杆被打断,船身弹洞密布,船上只剩下20个水手,身负重伤的格兰威尔才宣布投降。第二天格兰威尔因伤重不治死去,而战伤累累的复仇号也在风暴中沉没。

    

   远征里斯本失利后,德雷克消沉了6年没有出海。为了重振雄风,德雷克最后还是拾起了他的老本行,组织海盗舰队,去抢劫西班牙美洲的西印度群岛。他说服伊丽莎白女王出资帮他组建了一支海盗舰队,由他率领远征加勒比海,前去抢劫西班牙人的运输船。伊丽莎白女王勉强同意,但是命霍金斯和德雷克同往,分任指挥。伊丽莎白知道德雷克性格暴躁,而霍金斯老成持重,二人可以互相帮助。1595年,舰队出发。这一年,德雷克55岁,霍金斯63岁。他们的舰队离开了英国,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他们最后一次看到英国海岸。

    

   此次出征,形势已今非昔比。为防止英国海盗的侵掠,西班牙美洲的防守力量已大大加强。西班牙人在加勒比海一带修建了大批据点和堡垒,护航舰队的实力也大为增强。德雷克的舰队先是攻击波多黎各的圣胡安港,被击退,霍金斯在此病逝。接下来,德雷克又去攻击巴拿马地峡的贝罗港,又被击退。德雷克在贝罗港外海得了坏血病,于1596年1月23日去世。两大海盗,双双毙命,这次远征使英国失去了两位最伟大的航海家。

    

   1596年,伊丽莎白女王派她晚年的宠臣埃克塞斯伯爵对西班牙本土组织了一次大规模远征,一度占领了德雷克曾袭击过的西班牙重要港口加的斯,但是,对于庞大的西班牙来说,西班牙克星,不是谁都能当的,埃塞克斯伯爵显然还差得远。此次出征,英军劳师糜饷,铩羽而归。

    

   在英军一连串的出师不利之后,1597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再次起航,准备远征英国,但是,东风不与周郎便,这次无敌舰队遇到了风暴,只得返回。

    

   十年之间,英西两国你来我往,多次交手,总的看来,还是英国占了上风。

    

   1598年,为了西班牙帝国的霸权贡献了毕生精力的斐立普二世,与世长辞,年七十一岁。斐利普二世,毕生以天主教的胜利为最高目标,为此奋斗不息。他在南尼德兰,保住了天主教的统治,在意大利,阻止了新教的传播,在法国,使亨利四世改信了天主教。他也遭到过不少失败,但是,在他去世时,他的庞大帝国仍处在巅峰时期。

    

   斐立普二世死了,西班牙克星德雷克,比他早死了两年。德雷克并不是皇家海军的缔造者。皇家海军要等到数十年后的斯图亚特朝才形成建制。德雷克也没有为英国海军贡献出一套系统的战术理论。但是,德雷克是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在他身上,浓缩了那个时代英国人野心勃勃、发奋图强、积极向上,勇于进取,打破束缚,力争改变命运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德雷克对英国海军的影响是深刻的。在德雷克之前,英国海军几乎只是个内河舰队,从没敢想过到大洋上去一争长短。是德雷克,改变了英国海军的气质,为英国海军注入了凶狠的攻击性和强烈的进取心,以后皇家海军的战略思想深深地打上了德雷克个性的烙印。以拿破仑战争时期为例,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主动出击,封锁直布罗陀海峡,这才保证了特拉法加海战的胜利。纳尔逊此举,其攻势之犀利,用兵之大胆,与德雷克突袭加的斯港如出一辙。后世皇家海军称霸世界,究其根源,实来源于伊丽莎白时代英国海军脱胎换骨的深刻变化。

    

   德雷克成为当时无数出身寒微的英国青年崇拜的榜样,他出身贫寒,经过奋斗,成为女王的元勋重将,他的事迹激励了以后几代海盗。英国使用“女王海盗”同西班牙争霸成了以后一百年的国策。

    

   海盗政策在一定时期内是有效的,英国也因此一步步发展起来,西班牙也一点点被削弱,从1585年到1604年,英国每年有至少一百、多到两百的武装商船出海,专门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西班牙运输船队,每年的掳获平均可达20万英镑。

    

   但是,海盗政策只能逞强于一时,这只是英国扩张的第一步,不能永远靠抢劫来推动英国的发展。随着形势的发展,英国还需要找到更正确的道路,作为长期发展的长久之计。而真正的根本性的发展道路,是进行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发达,以及后来的工业革命,导致了英国的强大。这些都是后话,而当时的海盗政策,为今后英国的发展,起到了打开局面的作用。

    

   当时以伊丽莎白女王的重臣伯利男爵威廉 ;塞西尔为代表的商人势力,极力主张通过贸易实现海外扩张,而不是去劫掠别人的财富,但是,他们的超前意识并未得到当时人们的响应。这些有识之士的声音淹没在英国上下急功近利的战争喧嚣之中。直至一百年后,英国人才逐渐找到了最正确的发展道路。

    

   看一下西班牙是如何衰落的,就可以更清楚地看清这一点。西班牙的衰落,并不是因为英国的抢劫。西班牙的衰落,有很多原因,英国的抢劫,固然起到了一些削弱的作用,但这并非主要原因。西班牙人,在从阿拉伯人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光复战争中,养成了好战的传统,傲慢的西班牙人以战争征服和掠夺为最高荣誉,对手工劳动则极为蔑视。在西班牙称霸欧洲的年代,他们把制造业交给欧洲北部,即使是重要的海上贸易,在他们看来,也不是最荣耀的。他们心目中最重视的,还是征服和掠夺,就象他们在美洲对印第安人所做的那样。西班牙人不但没有意识到他们这种落后的思维方式中潜在的严重危机,还以此为荣。西班牙人这种落伍的意识一直保持了很久,直到1690年,还有人观察到“很少能看到西班牙人象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那样,为从事商业而奔走海外,这个国家还蔑视手工业,自认为与其他基督教国家相比,它高人一等……”在贸易和制造业上的落后,最终导致了西班牙的全面衰落。到今天,西班牙早已彻底衰落,今天的西班牙,只是欧洲偏远地区的一个无足轻重的中等国家。

    

   回过头来再说英国,在1588-1688这一百年里,西班牙、葡萄牙继续他们的海外扩张,而独立不久的荷兰后来居上,超过西、葡、英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并在十七世纪中后期同英国发生三次争霸战争。荷兰拥有强大的财力和占世界总数四分之三的庞大船队,这个后起之秀,依靠其强大的财力,和英国打了一个平手,并几乎将英国拖垮,这才迫使英国深刻反思自己的战略失误。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 ,来自荷兰的奥伦治公爵威廉登上英国王位,英、荷合为一国,英国才真正找到最正确的发展之路,而此时距离英国击败无敌舰队已经整整一百年。人们总是在不断摸索中,逐步找到最正确的发展方向。

    

   在英国对西班牙的战争中,埃塞克斯伯爵德沃罗,是伊丽莎白后期的主要将领。

    

   埃塞克斯伯爵是伊丽莎白女王晚年的宠臣,比女王小三十多岁。他是女王早期的宠臣来斯特伯爵达得利的继子。父子两人都是女王的宠臣。伊丽莎白女王,喜欢英俊的男子。据《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伊丽莎白女王,一生最钟爱四个人,他们是:来斯特伯爵达得利,埃塞克斯伯爵德沃罗,贴身卫士威廉 ;哈顿,卫队长罗利。他们都是英俊强壮的男子。当年的诺森伯兰公爵,他们祖孙三代还真是都与英国王室有缘,诺森伯兰公爵约翰 ;达得利,是爱德华六世的权臣,他一个儿子是“十日女王”珍 ;格雷的丈夫,他另一个儿子罗伯特 ;达得利,则父子两人都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宠臣。

    

   在埃塞克斯伯爵十八岁时,1585年,他随继父罗伯特 ;达得利,作为女王向西班牙挑战的两路人马之一,率领一支英军去尼德兰与西班牙人作战,结果大败而回。达得利羞愧难当,不久死去。而从尼德兰回来后,埃塞克斯就进宫陪伴女王。这个英俊的年轻人把53岁的女王给迷住了。自1587年起,十年之间,埃塞克斯官运亨通,一路青云直上,自御马监一直升到监礼大臣,他还成为枢密院的重要成员,是伊丽莎白后期的一大权臣。

    

   作为伊丽莎白后期的主要将领,埃塞克斯伯爵对西班牙作战,战绩不佳,他的升迁,主要是由于女王对他的宠爱。

    

   在五支援助法王亨利四世的英军中,有一支是由埃塞克斯伯爵率领的。1591年,埃塞克斯率领第一批英军4000人,来到法国。鲁莽而急躁的埃塞克斯伯爵,只带了几个人,就穿越天主教军队的营地,去会见亨利四世,险些被天主教军队俘虏。在他的率领下,在法国作战的英军连死带逃,只剩下一千多人了。残余的英军,仍然发动了对诺曼底首府鲁昂的进攻。正在此时,西班牙名将帕尔马公爵,率领西班牙军队自南尼德兰杀来,前来法国援助天主教徒,英军只得撤回国内。

    

   1596年,强大的西班牙军队攻占了法国的加来要塞。法王亨利四世再度向女王求援。伊丽莎白女王考虑再三,决定派军远征西班牙本土。这支军队由埃塞克斯伯爵和海军大臣霍华德共同担任司令官。埃塞克斯伯爵指挥陆军,霍华德指挥舰队。这两个人,矛盾重重。1588年海战的功臣霍华德当然看不起凭借外表获得女王青睐的小白脸埃塞克斯伯爵,而埃塞克斯伯爵也看不上霍华德。1596年6月,英国舰队起航,经过航行,突然出现在西班牙加的斯湾。此时统治加的斯的安达卢西亚总督,又是那位倒霉的麦第拿公爵西多内亚,霍华德的手下败将。

    

   英国舰队奋勇争先,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激战,一举歼灭西班牙舰队,攻占了加的斯。当时,加的斯港内还停泊着一支西印度船队,有五十多艘舰船,满载着从美洲运来的金银财宝。被英军吓破了胆的西印度船队,逃进内港。西多内亚下令放火烧毁了这支船队,总算没使船上的财宝落到英军手里。

    

   英军在加的斯停留了两周,埃塞克斯伯爵和霍华德发生了分歧,就英军的下一步去向,争论不休,埃塞克斯伯爵主张深入西班牙内陆,霍华德可不想被强大的西班牙军队包围,他认为打击西班牙的目的已经达到,主张返航。霍华德的意见得到大部分将领的支持。于是,英军向加的斯居民勒索了一笔赎金,起程返航。此次出征,花费了五万英镑,除了带回来一万英镑的赎金和一些西班牙人质,其他一无所获。

    

   几个月后,西班牙国王斐立普二世派出一百艘战舰,运送了一万士兵,在爱尔兰登陆,援助那里发动起义的爱尔兰天主教徒。

    

   1597年,新任炮兵司令的埃塞克斯伯爵,率领英国舰队,从普利茅斯港出发,再次出征西班牙,此次出征,他的助手是霍华德和女王另一个宠臣,卫队长罗利。但是,英军在海上遇到了风暴,被迫返航。

    

   埃塞克斯伯爵并不甘心这次远征就这样不了了之,风暴过后,在他的强烈要求下,女王勉强同意他率领实力大减的舰队再次起程。此时,西班牙正在准备无敌舰队的再次出征。一直以来,斐立普二世委派卡斯提利亚总督德 ;帕迪里亚为无敌舰队司令官,在费罗尔港积极重建无敌舰队,帕迪里亚的工作兢兢业业,卓有成效,到1597年,无敌舰队的重建工作基本完成。

    

   埃塞克斯伯爵不敢去碰无敌舰队的基地费罗尔,他想在亚速尔群岛一带抢劫西班牙运宝船。但是,亚速尔的中心岛屿壁垒森严,很难攻打,他们严密保护着来自美洲的运输船队,埃塞克斯伯爵无机可乘,只好带着舰队无功而返,回到英国。

    

   无敌舰队尾随而来,再度发动对英国的远征,但是遇到了风暴,也只好返航。这就是前面提过的那次无敌舰队的第二次出征英国。

    

   伊丽莎白女王对遭遇风暴后英军的此次出征,本来就不同意,经埃塞克斯伯爵力争,才勉强同意。埃塞克斯伯爵此次出征,花费了巨额军费,劳师糜饷,一无所获,还差点把无敌舰队给引来,伊丽莎白女王勃然大怒。面对女王的发怒,恃宠而骄的埃塞克斯伯爵感到屈辱,一怒之下,遂离开宫廷,回到他的乡间别墅。

    

   狂妄自大的埃塞克斯伯爵,这一赌气,连女王11月17日的登基纪念日庆典也没有来参加,给女王造成了很大的遗憾。64岁的女王,没了埃塞克斯伯爵,吃饭都不香。于是,众人纷纷劝说埃塞克斯伯爵不要赌气,劝他尽快回到宫廷。终于,快到年底的时候,埃爱克斯伯爵回到了宫廷。女王立即升他为监礼大臣。

    

   就在英西两国你来我往,频频交手之际,法国那边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在伊丽莎白女王的扶持下,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稳定了他的统治。在收复了亚眠之后,亨利四世开始有了想和西班牙讲和的想法,于是他派了使者,前往英国解释他的意图。

    

   那法国国王亨利四世,是法国胡格诺派的首领,他的家族,长期与法国天主教势力作战。1589年,法王亨利三世去世,没有后代,法国瓦卢瓦朝绝嗣。按照继承关系,理应继承亨利三世王位的,竟然是与瓦卢瓦朝长期血战的死敌,胡格诺派的首领亨利。

    

   那位瓦卢瓦朝的末代国王亨利三世,他的祖父是与皇帝查理五世交战多年的法王弗朗索瓦一世,他的大哥,就是苏格兰玛丽的丈夫弗朗索瓦二世,他二哥查理九世在位时,他是法国的安茹公爵,率领法国的天主教军队,长期与胡格诺派交战,杀得你死我活。他曾追求过伊丽莎白女王。1572年,他曾被推举为波兰国王。查理九世去世后,他放弃了波兰王位,回到法国,继承了查理九世的王位,成为法王亨利三世。1589年8月,亨利三世去世,胡格诺派的首领亨利,按照继承关系,登上法国王位,是为亨利四世,他开创了法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波旁王朝。

    

   亨利四世即位之初,全法国只有五个城市承认他是法国国王。法国的“天主教同盟”占据着全国大部分地区,并且巴黎也在“天主教同盟”手中。而且,天主教同盟还有强大的西班牙军队的援兵。亨利四世向伊丽莎白女王求援。在英军的帮助下,加上亨利四世久经沙场,本身也有相当的军事才能,所以,胡格诺派在战场上取得了不少胜利。不过,在法国,天主教徒占90%,胡格诺派占10%。所以,单靠军事胜利,并不能使全法国都承认亨利四世的国王地位。在进攻巴黎时,亨利四世遭到了巴黎人民的激烈抵抗,久攻不下。这使得亨利四世认识到,即使用军事手段取胜,也未必能收服人心,于是,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讲出一句名言:“为了巴黎,做弥撒还是值得的。”1593年7月,亨利四世宣布改信天主教。很快,天主教同盟和胡格诺派初步停战。1594年3月,亨利四世在欢呼声中进入巴黎,成为全国公认的国王。此后,在英军的援助下,亨利四世继续与天主教的顽固势力吉斯家族和西班牙军队作战,连连获胜,逐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在巩固统治之后,亨利四世觉得,与西班牙讲和的时机到了,法国应该早日实现和平。于是,他派人去英国,想说服盟友英国人和荷兰人,与西班牙实现全面和平。伊丽莎白女王派埃塞克斯伯爵告诉法国使者,英国不可能与西班牙讲和。并且,伊丽莎白女王派出重臣老塞西尔的儿子罗伯特 ;塞西尔,前往法国,企图阻止亨利四世与西班牙讲和。与此同时,英国坎伯兰勋爵的一支分舰队,在法国加来外海击沉了十几艘西班牙战舰,使得其余的西班牙舰队躲进内港不敢出来。

    

   但是,塞西尔的劝说,难以阻止法国人民对待和平的渴望。1598年4月13日,亨利四世发布著名的“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法国国教,恢复天主教原有的特权,同时宣布,胡格诺派有信仰自由,胡格诺派成员可以担任政府公职,胡格诺派可以保持两万人的独立军队,并统辖75个武装城镇。“南特敕令”极大地缓和了法国的宗教矛盾,彻底结束了长达三十几年的法国内战,使法国实现了民族和解,恢复了国家的统一。亨利四世因为他的功绩,成为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后来有人把他称为亨利大王。

    

   5月,亨利四世与西班牙签订了《韦尔瓦条约》,与西班牙实现了和平。

    

   再顺便说一句,亨利四世的第一个妻子就是著名的玛尔戈王后,后来,在大仲马的小说《玛尔戈王后》中,以玛尔戈王后为主人公,对那段时期的历史,做了精彩的演义。

    

   亨利四世几乎是伊丽莎白女王一手扶持起来的,如果说,法国的天主教军队,是西班牙的附属国的话,那么,亨利四世的胡格诺派,就是英国的附属国。但是,亨利四世最终还是背叛了伊丽莎白女王。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此话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法国的历史上,多次出现分裂为两个敌对阵营的情况,双方斗得你死我活,势不两立。但是,法国终究是伟大的统一的民族,每一次分裂,哪怕时间再长,最后总是会恢复统一,这已成了历史规律。在亨利四世时代,法国长达三十多年的胡格诺战争,使得法国长期陷于内战,用当时人的话说,亨利四世即位时,“法国已不存在”,这使得法国在世界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地理大发现时代,在西欧列强竞相向海外扩张的浪潮中,被远远抛在后面。法国民族当时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恢复民族的统一,实现和平。亨利四世在伊丽莎白女王的帮助下,实现了法国的统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法国就一直要绑在英国的战车上,做英国的马前卒,与西班牙死战到底。恢复统一后,法国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尽快实现和平,获得和平的环境,以发展国力,重新振兴法国。所以,为了民族利益,亨利四世只有背弃与伊丽莎白女王的同盟,与西班牙讲和。与西班牙讲和后,法国摆脱了内战,又重新走上发展之路,到亨利四世的孙子路易十四在位时,法国成为欧洲霸主,如日中天,波旁王朝威震欧洲。

    

   且说伊丽莎白女王,见西班牙与法国讲和,立即下令枢密院,讨论如何采取措施进一步打击西班牙。埃塞克斯伯爵与众人吵做一团,莫衷一是,却始终拿不出个结果来。

    

   实际上,伊丽莎白女王在法国的政策,基本上已经是取得了胜利。英国援助胡格诺派,使法国的天主教势力统治法国的企图彻底破产,而亨利四世统治法国后,西班牙势力退出了法国。所以,总的来说,英国在法国的努力,已经达到了目的。

    

   一波既平,一波又起,法国的事情刚刚告一段落,爱尔兰那里,再起波澜。

    

   1598年5月,英国驻爱尔兰总督博罗,突然去世,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人,在其领袖狄龙的领导下,再次起兵,反击英国,并大闹都柏林。这一年6月,狄龙率领爱尔兰重兵,保卫了英国在爱尔兰的重要据点,黑水河要塞,要塞的英军处境十分危急。

    

   面对爱尔兰局势的恶化,伊丽莎白女王召开枢密院会议,讨论由谁出任爱尔兰总督,以镇压爱尔兰军队的暴 乱。经过一番讨论,最后,伊丽莎白一世拿出女王的权威,做了最后决定,任命诺利斯爵士为新任爱尔兰总督。此人是埃塞克斯伯爵的舅舅,埃塞克斯伯爵对此十分不满,因为诺利斯离开英国去爱尔兰上任,会削弱埃塞克斯一派在朝廷的势力。狂妄自大的埃塞克斯伯爵,为了表示不满,竟转过身去,背对女王。这是对女王的大不敬,伊丽莎白女王大怒,挥掌狠狠打了这个狂妄家伙一记耳光。被女王宠坏了的埃塞克斯伯爵竟欲拔剑相向,众人大惊,急忙将他推走。

    

   此事震动宫廷。饱经风霜的伊丽莎白女王则若无其事。而埃塞克斯又回到了他的乡间别墅。

    

   此后,接连发生了几件大事。先是女王多年的重臣,伯利男爵威廉 ;塞西尔,以七十高龄去世,使女王失去了一位多年的能干老臣。接着,爱尔兰又发生了灾难,前往救援黑水河要塞的英军,遭到狄龙的截击,英军大败,英军统帅巴奇纳勋爵战死,英军死伤惨重。此战之后,整个爱尔兰北部直至都柏林,再也无人可以挡得住狄龙。

    

   爱尔兰人获胜的捷报火速传到西班牙,已经奄奄一息的西班牙老王斐立普二世,在听到爱尔兰人胜利的消息后,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他口授了一封给狄龙的贺信,然后平静地去世了,终年七十一岁。这是1598年9月的事。

    

   听到英军惨败的消息,埃塞克斯伯爵在乡间在也坐不住了,他急匆匆赶到宫廷,向女王请战,但是,却被女王拒绝。埃塞克斯伯爵再次怒冲冲地回到乡下。

    

   10月,爱尔兰的局势越发混乱,埃塞克斯伯爵再度请战,这次伊丽莎白女王答应了他的请战,他又回到了女王的身边,但是,两人之间以前的那种相互信任,已不复存在。

    

   伊丽莎白女王任命埃塞克斯伯爵为新任爱尔兰总督,率领英国军队,前往爱尔兰,与狄龙的军队作战。1599年4月,埃塞克斯伯爵率军来到都柏林,然后,开始进剿狄龙的军队,7月,他回到都柏林,数月的征战,他的军队只剩下一半。这些残兵败将,能否击败狄龙的军队,埃塞克斯伯爵实在心里没底。

    

   而女王此时一再催促埃塞克斯进兵。埃塞克斯伯爵实在没有把握,被催急了,这位胆大妄为的伯爵,竟抛下军队,擅离职守,擅自回到英国。他急于想见到女王,于是不经通报,就擅闯女王卧室。埃塞克斯伯爵如此狂妄,伊丽莎白女王不由大怒,遂下令将埃塞克斯伯爵监禁一年,还剥夺了赏赐给他的甜酒专卖权。

    

   监禁期满,埃塞克斯伯爵被释放。他不思悔改,竟铤而走险,疯狂地发动了反对女王的叛乱,这无疑是一次以卵击石的自取灭亡,女王的军队带着大炮,将埃塞克斯伯爵逮捕。在对埃塞克斯伯爵的审讯中,曾经投靠他的弗朗西斯 ;培根,就是说出传世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的那位,落井下石,扮演了忘恩负义的角色。1601年2月,埃塞克斯伯爵在伦敦塔被送上了断头台。

    

   人性是复杂的,弗朗西斯 ;培根如此,而那位喊出“羊吃人”,写出《乌托邦》的托马斯 ;莫尔亦如此。在他担任大法官,审判异教徒时,其严厉程度与其他天主教徒无甚区别。《乌托邦》著作中表现出的那种人文主义精神的宗教宽容,消失得无影无踪。不过,托马斯 ;莫尔在面对亨利八世的淫威时,坚持自己的观点,决不屈服,在人品上要比培根好得多了。

    

   无论如何,培根和托马斯 ;莫尔,作为在人类精神生活领域中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在人类历史上,还是占有重要位置的。

    

   埃塞克斯伯爵是伊丽莎白女王晚年时最亲密的伴侣,最钟爱的宠臣,将这样一位最宠爱的伴侣杀死,给了年老的女王重重一击。女王忍受着感情的煎熬,性格更加孤僻多疑,反复无常,女王的内心,充满凄苦。

    

   年老的女王又以顽强的毅力撑了两年,她依旧处理各种事务,但是,大家都看出来,女王越来越衰老了。

    

   伊丽莎白女王一生精明,即使衰老了,也仍然不乏精彩之笔。她任命蒙乔伊为新的爱尔兰总督,女王慧眼识人,用对了人。蒙乔伊以顽强的毅力,硬是将狄龙的军队拖垮。欧洲各地的天主教徒都在为狄龙祈祷,西班牙新国王斐立普三世急忙派来三千西班牙军队援助狄龙。但是,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在蒙乔伊率领下的强大英军,击败了西班牙军队。狄龙走投无路,最后只得向英国投降。爱尔兰的天主教战乱,被最终平定。

    

   平定爱尔兰,是伊丽莎白女王做的最后一件大事。此后,她就越来越近地走向她的人生终点。

    

   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期,各种矛盾暴露出来,日益激化。粮食歉收,商业停滞,通货膨胀,失业人口增多;1602年爆发了瘟疫,使得局势更加动荡;女王对外连年作战,费用浩大,经济十分紧张,女王只好靠出售王室土地来维持开支;另外,逐步形成的乡绅阶层,在议会下院的席位日益增多,而乡绅们多为清教徒,即比英国国教更为激进的新教徒。而伊丽莎白女王,自1570年起,就一直严厉对待清教徒,所以,议会下院的清教徒们,在宗教方面对女王形成挑战。

    

   1603年3月24日,伊丽莎白女王,在指定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为王位继承人之后,在郁郁寡欢中,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七十岁。伊丽莎白女王去世,结束了她对英国长达45年的统治,而统治英国118年的都铎朝,也宣告结束,取而代之的斯图亚特朝,即将登上历史舞台。

    

   后来有人这样形容伊丽莎白女王对英国的统治,说她象“一只凶狠的老母鸡,不动声色地蹲坐着,在她的羽翼下,英国的初生的力量,快速地成熟和壮大。”

    

   伊丽莎白女王,在她的统治下,英国从一个二等国家,摆脱困境,积极发展,一跃成为一流强国,从此开始走上了向外扩张的道路。英国人称颂伊丽莎白女王为“荣耀之神,世界凤凰”。伊丽莎白女王的丰功伟绩,彪炳史册。伊丽莎白女王,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留下了成堆的问题和惊人的债务。

    

   伊丽莎白时代的政治和军事成就,我们已经讲了不少,而都铎朝和伊丽莎白时代,英国社会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上,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首先看看物质生活方面。

    

   都铎朝时期和伊丽莎白时期,是英国社会各阶层住房条件获得极大改善的重要时期,在1530年到1569年,平均每个家庭有三间住房,而1570年到伊丽莎白统治结束,平均住房提高到四到五间。在1500年时,英国小农只有一间茅舍,而到1570年以后,较富裕的自耕农,一般都拥有6到8间住房。他们家中一般都有客厅和卧室。至伊丽莎白晚期,一个普通的英国农民家里,通常都有3间住房,3间谷仓,和1间厨房。在伊丽莎白时期,无论是英国的富裕家庭,还是中下层家庭,其财产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都铎朝时期和伊丽莎白时期,英国的上层人士的住宅已相当豪华。上层阶级的豪宅,都非常重视舒适和清静。其结构通常是,一楼是会客厅,家庭成员都住在楼上,楼梯用结实的木头制成。以前用来看家护院的门房,壕沟,护墙,这时都已成了装饰品。在都铎朝时期,家庭中淡水的供应和处理污水的卫生设施,都大为改善。

    

   据统计,在埃塞克斯,萨莫塞特等郡,在1570-1620年的半个世纪中,新建的乡村住宅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以前的任何一个五十年。

    

   在伊丽莎白时代,英国已开始出现各种作为制造业中心的近代化城市,如制帽业中心考文垂,刀具制造中心谢菲尔德,精呢纺织品中心诺威奇等。当时,伦敦成为欧洲数一数二的大城市,人口达二十万,英国其他五大城市,考文垂,谢菲尔德等,人口在两万左右。城市中心的街道,热闹繁忙,而城市外围,则出现了城郊。

    

   在都铎朝时代,英国的各个大小城市,纷纷进行了铺设道路,改善照明,清洁环境等城市建设,一片生机勃勃的兴旺繁荣景象。

    

   再说一说当时英国的精神生活。

    

   都铎朝时期,是欧洲和英国文艺复兴蓬勃开展的时期。伊丽莎白女王更是把英国文艺复兴运动推向高潮,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其哲学,文学,艺术,和建筑等领域,出现一片兴旺繁荣景象。以那个时代为特征的建筑和时装,都以伊丽莎白命名。伊丽莎白时代,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英国伟大的学者和文学家,如斯宾塞,莎士比亚和培根等,都涌现于伊丽莎白时代。

    

   1503年,生活在英国的最杰出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出版了《基督教骑士手册》,吹响了西欧和英国人文主义改革的号角。

    

   在伊拉斯谟之后,英国最杰出的人文主义代表是托马斯 ;莫尔。1516年,他用拉丁语写成的名著《乌托邦》正式出版。书中虚构了一个理想社会,在那里没有私有财产,没有任何不平等现象的存在,在此著作中,表达了开明的宗教宽容,提出了一些空想社会主义的理念。托马斯 ;莫尔因反对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王后离婚而被杀。

    

   伊丽莎白时代,英语在诗歌和散文的推动下进一步向标准化发展,并日益大众化。自乔叟以后,对英语诗歌做出最大贡献的是埃德蒙 ;斯宾塞。他于1579年发表的组诗《牧人日历》,是英语诗歌史上的里程碑。他在1589-1596年发表的《仙后》,对伊丽莎白时代进行了歌颂。

    

   伊丽莎白时代,英国还涌现了伟大的剧作家莎翁和马洛。马洛生于1564年,死于1593年。马洛曾在剑桥大学受过高等教育。1587年,他的名剧《铁木尔大帝》在伦敦上演,使他一举成名。

    

   威廉 ;莎士比亚,生于1564年,死于1616年。莎士比亚虽然只在法语学校读过书,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是,他才华横溢,成名较早。1592年,他只身闯伦敦,凭借他的名气,很快就成了伦敦的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他在伦敦的戏剧界和文化界,都有着很高的名望。莎士比亚创作的最多的是历史剧。1589-1599年,他连续创作了《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等剧,其中《亨利四世》最为出色。

    

   1599-1608年,莎士比亚又创作了三部罗马历史剧《尤利乌斯 ;凯撒》,《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等。

    

   1595-1602年间,莎士比亚还创作了《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等一系列喜剧。

    

   1600-1606年间,莎翁创作了他最著名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其中,《哈姆雷特》以英国丹麦时期的丹麦为背景,《李尔王》以古代不列颠为背景,《麦克白》以古代苏格兰历史为背景。

    

   都铎朝时期,英国的世俗教育也很取得了重大进展,教育的宗旨从培养牧师和学者,转为培养为国家服务的各种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不再仅仅是文科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出现了许多学院,开设了物理学,几何学,天文学等科目。而在此时期,英国的印刷出版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大量教科书的印刷出版,对英国的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一时期,英国还出版了不少重要的历史著作和地理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1577年出版的由拉斐尔 ;霍林希德主编的《编年史》,还有约翰 ;斯托于1580年完成的《英格兰综合编年史》,托马斯 ;莫尔的《理查三世传》,弗朗西斯 ;培根的《亨利七世传》,以及哈克卢特所写的《英吉利民族的航海与发现》,等等。

    

   都铎朝时代,伊丽莎白时代,灿烂辉煌,光照千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了不起的女子丨伊丽莎白一世:嫁给英格兰,开启帝国黄金盛世
100位世界名人(29)——伊丽莎白一世
腓力二世救了伊丽莎白,伊丽莎白却打败了无敌舰队,走进黄金年代
托起“日不落帝国”的女人:伊丽莎白一世
母仪天下:东西方合璧的宫廷折扇说源
(五)说一说英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