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修身之圭臬,智慧之源泉28

——每天读几句《菜根谭》

中条山客

养喜召福 去杀远祸

【原文】

福不可徼,养喜神以为召福之本而已;

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而已。

【今译】

世人的福气并非强求所能得到,唯有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招祥纳福的根本。世人的祸患并非没有办法避免,如果消除仇恨怨憎的念头,自是趋吉避凶的良方。

【品味】

老子李聃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福与祸是相互依存的。福气通常是修来的,祸害往往是自己的利己心吸引来的。知足常乐并不是与世无争,而是能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泯消怨恨并不是爱憎不分,而是“检讨自己,修身养性”。果能如此,幸福不必争抢而自来,祸患不必规避而远去。

少事是福 猜忌惹祸

【原文】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

【今译】

一个人的福气莫过于安宁无事,一个人的祸患莫过于疑神疑鬼。但要领会安宁无事才是福,只有那些整天奔波劳碌、琐事缠身的人才能体会;如要洞悉疑神疑鬼便是祸,只有那些经常心如止水、宁静安祥的人才能知道。

【品味】

何谓福气?何谓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如何避灾?如何躲祸?千人千方,万事万法。经历过大风大浪、大起大落的人会认为平安无事、子孙满堂是人间最幸福的事情。看透了是是非非、缘起缘灭的人会认为时常多疑猜忌、心起邪念就是人世最大祸患的根源。所以古语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才有“大智若愚、大巧似拙”,君子四守:守愚,守静,守时,收信。

素琴横月 短笛吟风

【原文】

斗室中,万虑都捐,说甚画栋飞云,珠帘卷雨;

三杯后,一真自得,唯知素琴横月,短笛吟风。

【今译】

回到狭小的屋子里,对世间的一切忧愁烦恼都该忘掉,本不该奢望“画栋飞云,珠帘卷雨”的奢华居所。饮过三杯酒后,对人性的一切爱恨情仇都懂得趋避,“素琴横月,短笛吟风”才是真正的逍遥哪!

【品味】

人的超脱豁达,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参悟出的。在贫困的状态下能表现出高雅情趣的人终非池中之物。豁达与超脱并不是缺乏追求,而是抱定目标默默耕耘、小积跬步而已。

动中求静 苦中作乐

【原文】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

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今译】

求静是儒家、道家和释家的君子们都追求的目标,但在已经非常安静的时刻求得宁静并非真正的宁静,只有在闹市中保持宁静,才能达到人类禀性中的壶天真境;仙乐飘飘可称得上是乐的极致,但在此时的快乐并非真正的快乐,只有在苦闷中还能寻得快乐,才能悟透人生的真谛。

【品味】

事物的真谛往往不是在参照物的对比下求得高低,而是在相对事物的承托下更加彰显。一个隐士在远离纷扰世界的幽谷深山中练就一颗禅定的心态,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宁静;然而这个隐士如果在兵荒马乱、混乱不安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宁静。一个人在丰衣足食、春风得意的生活中拥有一份快乐的心情,我们可以说他是在享受生活,但如果他能在饥寒交迫内忧外患的时候还能保持一种快乐的心情,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动静合宜 道悟真体

【原文】

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心体。

【今译】

一个内心充满热情的人,心态就像风驰电掣一般雷厉风行,行动又如烛光灯火一样温暖光明;一个内心饱受孤寂的人,心态就像死灰枯树一般支离委绝,行动又如死水沼泽一般了无生趣。倘若在云淡风轻、水止浪平的情景下,能够感受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那才是真正的高人胸怀。

【品味】

动和静是相对的,人们的心态和行动也应该如此,在快意人生时,要懂得收敛,学会静下来;在失意征途中,要适当放松,不时动起来。也就是在逆境中,仍能鼓足勇气从事创造,发挥最大潜力;处在风口浪尖上,也能适应环境寻求生存,体现最大韧劲。融会贯通“处乱不惊,宁静思远”的动静整体观后,就会迈入“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自由世界里了。

处喧见寂 有我无我

【原文】

水流而境无声,得处喧见寂之趣;

山高而云不得,悟出有入无之机。

【今译】

处在流水的旁边,而不被潺潺水声所困扰,这样的意境便能使人从喧嚣之地发现寂静之真趣。走在高高的山顶上,却触摸不到白云的浮动,这样的景观便可使人从有我之境悟出无我的玄机。

【品味】

在嘈杂的环境中能够不受外在环境的干扰,这种定力非普通人所能及,而且还可练就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在山巅能够排除内心世界的烦躁,这股忍劲非寻常人所能有,而且还是一种无欲则刚的心理素养。换句话说,能够掌握“动静合宜”的奥妙,就能忘机。能参透“出入无碍”之玄机,必能达到“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之界。

德在人先 利居人后

【原文】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

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

【今译】

追名逐利莫要抢人先,进德修业不要落人后。享受生活不要超越规章制度,越轨则生险;修养品德不要媚世俗,媚俗必失真。

【品味】

人的品质往往是在各种利益、诱惑中体现和磨练出来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德在人先,利居人后”,是一种修身的境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一种励品的境界。

去留无系 静躁不干

【原文】

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

【今译】

漂浮的云彩从山边划过,观景人的离开和留下皆与其毫无关联;明媚的圆月在空中悬挂,人间的恬静与喧嚣躁动与它毫不相干。

【品味】

人的生活要是能够像云彩一般去留无意,像明月一般静躁不干,那么就没有什么放心不下了。然而,人从基因上讲都是自私的,让人们一无所系、了无牵挂谈何容易!能够做到者非神即圣。于是人们开始心灵修炼,希望内心能够得到平衡与调节,获得心如流云,心如朗月,使人世间的静躁与我无关,借以保持一份悠闲雅致。

少抑其躁 老振其惰

【原文】

少年的人,不患其不奋迅,常患以奋迅而成卤莽,故当抑其躁心;

老成的人,不患其不持重,常患以持重而成退缩,故当振其惰气。

【今译】

对于年纪轻轻的人,不担心他不行动迅速,却常担心他因为过于迅速而导致粗疏鲁莽,故而应当抑制他的浮躁之心;对于上了年纪的人,不担心他不稳重谨慎,却常担心他因为过于稳重而导致畏缩不前,故而应当振奋他的衰惰之气。

【品味】

人之性情各有不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一定都和年龄相关。少年未必皆能奋迅、皆有躁心,年长者也未必皆能老成、皆有惰气,此处所谓“少年”、“老成”,与其说是指年龄,不如说是指心态。《论语·先进》中说:子路问老师孔子:“听到什么道理,就立即行动起来吗?”孔子回答说:“你有父亲兄长在,怎能听到什么道理就立即实行呢?”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两个学生请教同一个问题,孔子给出的答案却截然相反,这让公西华迷惑不解,去向老师请教,孔子解释说:“冉有为人懦弱,做事缩手缩脚,所以我鼓励他勇于行动;子路勇武过人,一个顶俩,所以我要让他谦虚退让,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是“知行”之道,“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对两个学生的性格十分了解,抑子路之躁心、振冉有之惰气,可谓恰到好处。

2022年1月17日星期一,上阳书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座右铭20篇
省心录原文+译文
383 [原文] 两惠无不释之怨,两求无不合之交,两怒无不成之祸。 [译文] 两人都对对方施以恩惠,没有不可消释的怨恨,两人都求全没有不能和好的友情,两人都发怒没有酿不成的祸患。
论语诗化150首(36——37)《父母之年》和《古者言不出》
《增刪卜易》——随鬼入墓章第三十
金人铭 :(黄帝) 原文与译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