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成长是生命的特征

 ——再读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有感


好的经典著作值得一读再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受和体会。尽管有很多新出版的好书等着,本周还是重新拿起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在字里行间找寻教育的智慧。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构成了贯穿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主旋律。限于篇幅,我仅就人的成长这一话题,谈一些自己的阅读体会。

 

一、成长的含义

说起成长,我们或许会联想起庄稼、树木等的生长。每一粒种子,每一棵禾苗都有内在的成长意愿和渴望,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下,这种内在的成长意愿会化为真实的成长历程,贯穿整个生命的过程。人的成长与此类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类似之处在于人的成长也要尊重规律,是依照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实现的成长;不同之处在于人是整个社会的一分子,社会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社会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会对个体的发展方向加以指引,以此来影响个体的未来,而个体的未来又决定着社会自身的未来。无论是个人成长的内驱力还是社会对个体成长的指引,这种面向未来的结果的累积行动,就是成长的含义。

个体的成长既需要依靠别人的帮助(依赖性),也需要借助于自己的可塑性。

先说依赖性。幼儿对家庭的依赖,大家都非常熟悉。因为自身的无能为力,方方面面都要依靠家庭的呵护和支持。在青少年时期,除了家庭的支持之外,学校成了孩子成长子需要依赖的教育场所,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和教育信念,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非常大,往往会对学生一生的成长产生重要作用。在工作和生活的整个过程中,我们也时时刻刻需要依赖别人的帮助:要有人给你生产适宜的食品,保障你的生存;要有人为你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你衣食无忧;要通过阅读、实践等多种方式获取工作的智慧,创造新的经验……到了晚年,更是需要依赖社会和家庭的呵护,让自己不断成长。

依赖是一种相互的关系,而不是单方面的施舍。就知识的学习、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而言,儿童要依赖成人,借助成人的智慧而获得成长;就富有同情心和好奇心、不偏不倚的敏感性和开放的心灵而言,成人则应该像儿童一样成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成人把自己对孩子所做的一切看作是一种施舍,那么无论对成人还是儿童,成长的步履、成长的方向等都会受到影响。“啃老族”就是一种典型的事例,家长总想包办代替孩子的成长,将诸多原本应该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做掉了,结果所导致的就是孩子没办法成长,成了家庭需要“供养”的对象。

再说可塑性。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看,可塑性指的就是神经回路的丰富性以及神经之间联结的丰富性,人的智力发展就取决于此。人通过各种感官和外界发生相互作用,这些信息都会通过大脑进行处理和加工,并触发神经系统的各种运动,在不同的神经元之间建立联结、构成神经回路。经常开车的人,对一个地区的道路状况了如指掌,常做手术的人,对人体某一部位的结构烂熟于胸,这从一个方面体现了人的成长的可塑性特征。杜威认为,可塑性就是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是以先前经验的结果为基础从而改变行为活动的力量,是发展各种倾向的力量。

虽然说可塑性是人发展自我的内在潜能和力量,但也需要适宜的环境,帮助个体将这种潜能和力量激发出来。所谓“适宜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要注重给孩子创设丰富的环境世界,让他浸润其中,在和环境充分作用的过程中实现最大可能的智力发展。一个只关心孩子温饱的家庭,与一个注重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家庭,孩子成长的可能性是大不相同的。另一方面指的是要给孩子提供符合社会道德和伦理、促使孩子向善的正向社会环境,让孩子在与环境“共舞”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同步发展。我们当下面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这些孩子和城市里的儿童一样,有发展自我的内在潜能和力量,但因为缺少良好的生长环境,很多社会需要的、促使他们向善的潜能没有得到激发,反倒是那些社会反对的、恶的一面在他们的身上滋长。这样的一个群体在逐渐走向社会,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很多的麻烦。

 

二、学校是特殊的成长环境

从依赖性的角度看,人的成长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在外界的帮助下来实现自身的发展;从可塑性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的潜质,都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力量,但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长,环境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孩子来说,外界的力量以及成长的环境通常来自三个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

家庭是孩子成长最为重要的环境,同时也是最难控制的成长环境。说重要,是儿童成长诸多关键阶段和孩子的人格特征,基本上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家庭的物质环境、文化传统、亲子关系等,直接影响着孩子今后的发展。说难以控制,是很多家长在成为父母之前,基本上都没有育儿的经验,需要自己摸索着去做,而养育孩子又是如此的劳神和艰苦,时刻考验着每一个父母的耐心和信心,一不留神就会做出有碍孩子成长的行为,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多负面的效应。

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多方面的体现,比如人的语言习惯,在上海这个城市生活的人,需要听得懂沪语,在广州和香港生活,需要了解粤语。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不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语言习惯,就很难融入到这个社会之中去。比如说待人接物,在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中生活,每个人都会变得彬彬有礼,而生活在在一个嘈杂混乱、暴力冲突不断的社区,人们也会变得粗俗野蛮。比如说美感或对美的欣赏,在那些艺术之都,人们常有机会去欣赏高雅的艺术,每次去之前都会换上礼服,以示对艺术的尊重。而在那些精神世界匮乏的社区中,即使将高雅艺术送上门,也常常门可罗雀。社会环境是一种不加修饰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会通过个体的各种活动来塑造其行为、知识、能力倾向和情感倾向。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是一种特定的成长环境,它既不同于家庭那样针对个体的小环境,也不等同于社会那样针对所有群体的大环境。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面向未来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的一种特殊环境。这种教育环境有很强的目的性,是对社会环境的一种简化,按照儿童循序渐进地成长的原则和规律,有序地安排学习内容和相关的活动,把先期学习的内容作为后面领会更加复杂的问题的基础和手段,让孩子们在其中循序渐进地开展学习。同时,尽可能地排除现实环境中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防止学生的心智习惯等收到这些负面环境的影响。换句话说,学校教育环境是一种简化的环境、净化的环境,同时也是平衡社会各种因素的环境。

作为一种特殊的成长环境,学校教育最为关注的是社会的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体的智力发展和道德成长。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随机性的特点不同,学校教育目的性很强,设计的意图非常明显,面对儿童本能的冲动和所在群体的生活习惯存在差异的现实,借助认同兴趣和达成共识等方式,来实现对孩子的内在影响,让孩子成为对社会有作用的、能维持民主主义社会良性运转的人。

学校要帮助个体实现最大可能的发展,必须要对自己的价值和作用有充分的认识。比如说最近一段时间就有一种观点,说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处处能学、时时能学的新的学习方式已经来临,学校将不再是教育的主战场。持这样观点的人,或许对学校在人的成长中的特殊价值没有正确的认知。在社会愈加复杂多元的环境下,更需要学校发挥教育的主渠道以及价值引领作用,发挥指引孩子前行方向的作用。有了正确的认识,就会知道今后的学校应该如何办了。

 

三、通过经验重组实现成长

杜威认为,“成长的能力大小即依靠别人的帮助,也需要借助自己的可塑性。”可塑性或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就是形成习惯的意思。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发现大人可以就着绘本讲出很多有趣的故事来,慢慢地就在书本、精彩的故事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结,不断地要求大人反复地讲书本上的故事给他听,并自己尝试着在图画和语言描述之间建立关联。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逐渐培养起了喜欢阅读的好习惯。这就是从经验学习,根据经验来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并最终形成习惯的一个事例。

习惯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习以为常,每天起床后的刷牙洗脸,吃饭之前先喝一杯温开水,课前精心准备……,都是习以为常的习惯;二是主动调整自己的行动,以便能够应付新情况的习惯。今天的教育,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有来自信息渠道方面的,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带来的,有课程教学的改革,有综合素养的新要求,等等,要求教师不能故步自封,按原来的传统和习惯来教学,要主动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来适应时代的新要求。这两种形式的习惯对人都是有价值的,前一种习惯是人成长的背景,养成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习惯之后,可以让人自动化地处置一些事情,而不必让大脑将注意力集中在此;后一种习惯构成了持续不断的成长,其中隐含着人的思维、创造发明和运用各种能力实现新目标的主动精神。仔细观察一下那些名师,他们之所以能够出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做习以为常的事情,喜欢不断地调整自己,改变自己。不光教师如此,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物,大体上都有类似的特点。

由此可以,学校教育价值和标准,就是看是否激发了师生持续成长的愿望,能否为师生提供实现这种愿望的平台和方法。既然“教育就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成长过程,每个成长阶段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强成长能力”,那么,我们就应该想方设法“塑造未成年人的经验,使其不复制现有的习惯,而是形成更好的习惯,使将来的成人社会更上一层楼。”

杜威说,“生命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成长,就是生命。用教育术语来讲,就是(1)教育过程本身就是目的,教育过程之外不存在目的了(2)教育过程是一个持续重组、持续建构和持续转变的过程。”这是一项缓慢的工作,通过学校有目的的教育设计点点滴滴、一步一个脚印地来实现。

 

《民主主义与教育》  []约翰·杜威/ 陶志琼/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0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真的吗?学生屡教不改!学校教师怎么教育
超常儿童教育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基础
教育属于概率性的工作,基数越大出成果的概率越大
孩子教育全靠老师?其实父母才是第一责任人!
人能坏到什么程度?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若烹小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