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文本中留连 在语言中涵泳(原创)


文/朱刘江

 

小学语文六上第14课《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这篇课文语言凝练,一读就让人感觉到气势盎然,字里行间都透射出那种生机勃勃。对于这样的文本,如果我们不从语言上入手,只是简单地去分析内容,去感受安黄土高原后生带给我们的粗犷、豪迈、开放的形象,就着实浪费了这么精彩的文本,着实浪费了一次非常好的语言学习的机会。那么,这篇课文的语言有哪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借鉴的呢?我认为有两点可以作为教学的内容去设计:

一、排比手法的运用贯穿全文

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手法,有句子间的排比,有句子中的排比,这些排比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对于表现安塞腰鼓的壮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教学时,可以先找出一段运用排比的句子,先让学生读一读,理解内容,再把排比手法改写成一般的叙述,再让学生去读一读。这样,在不改变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两种表现手法的不同,从而体会排比句式对于增强文章表达效果上的作用。有了这样的认识,再让学生自己去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排比手法,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读一读,同桌或小组之间去赏析,交流自己从中体会到了排比手法的哪些作用。第三步,出示一个片段,让学生试着用排比手法来表达,从而夯实排比手法的运用技巧。通过这样的反复涵泳,强化了学生对于排比手法的认识,提高了学生运用排比手法的能力。

二、反复手法加强了文章内在的结构

这篇课文中,作用用了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四次分散在文中的四处,都是通过先叙述安塞腰鼓的特点,再来这么一句总结,这四处总结其实也加强了文本的内在结构,使整个文本浑然一体,也加强了文本表达上的气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付家堰中学 余春兰 )
安塞腰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说课稿(转)
关注 | 李 燕:这样的语文“变了味”
《安塞腰鼓》的说课稿
以学定教 (人教版七年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