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焦虑何时休?
       暑期到了,比天气更炎热、焦灼的是人心。

  随着中、高考的结束,考试分数的公布,各种“考后焦虑症”纷纷涌现,不少学生出现了紧张、失眠,甚至抑郁、自闭等情况。

  其实,这种焦虑不是中、高考后才有的,早在准备考试之前就已经出现。而在一些家长那里,这种焦虑甚至已经延伸到更早之前,体现为各种各样的选择性焦虑,比如“入园难”、“小升初”、“初升高”等,尤其是到了考试的关键阶段,这种焦灼和痛苦就显得更为强烈。与中国孩子的“考试焦虑症”相比,中国家长患上的“集体焦虑症”显然时间跨度更大,影响更深。

  是因为有了家长的“集体焦虑”,才促成了孩子的“考试焦虑”?

  但家长也有矛盾和苦衷,归根结底指向——“怕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输在幼儿园,不能输在小学,不能输在初中,更不能输在高中。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家长试图“放手”,为孩子“减速”,力图为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但这种“放手”到了考试的关键时期,都会在无形的社会压力和现实面前“低头”。

  然而,即使这些都赢了,是否就意味着一个美好的开始、灿烂的未来?

  学业负累,频繁加班,情绪郁闷……“压力山大”成为公众挂在嘴边的话语,当“你幸福吗”成为2012年最热门的词汇时,各种各样的调侃和自嘲的背后,已经不仅仅是家长们的“集体焦虑症”那么简单,更是整个社会的集体性焦虑。

  为什么人们普遍感觉压力过大、社会失调,追根溯源,还在于人的发展和权利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人的尊严和幸福没有得到足够关注。当人们习惯把进入一个好学校、考出一个好分数、谋求一个好职业作为“成功”的标签时,其实在本质上已经输掉了,输掉了对幸福生活的理解,输掉了对社会公平和个人价值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分高就是硬道理”和“钱多就是硬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片面追求一种畸形的价值观,看似赢了物质与体面,却失去了灵魂与精神。

  “中国式焦虑”可休矣,我们需要的是,真正关照自己的内心,寻求内心的平静。教育,不是制造焦虑的行业,而应该是抚平和消弭焦虑最好的良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让孩子摆脱考试焦虑症
重要考试前,家长怎么办?
家长也有考前焦虑症!该如何调整?
高考倒计时:专家详解高考体检你不知道的事
破解:中小学生亲子关系杀手排行No.1
家长鼓励孩子在考试中不要紧张,不要焦虑,但孩子还是紧张和焦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