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育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醒管理者经常向自己做三个追问:“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

我以为,作为理性的小学教育管理者,我们应该经常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小学教育?今天的小学教育缺失了什么?孩子成长的密码是什么?我以为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小学教育。教育最初的含义,就是把穴居的人从蒙昧中唤出来。我们都知道,教育的原点是“育人”,“育人”就是对完满、完美、完善的追求,对智慧、理想、幸福的瞻望,对人性、生命、灵魂的思考。现在很多有识之士在呼吁:教育要回归原点,追求本真。由此可见,当下的教育跑得太快太远,以至于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都迷茫了。

在当下教育集体迷失在以分数为追求的过程之中,迷失在以物质为基础的功利主义的庸俗环境之中的背景下,高中教育很难独善其身,他们必须在近乎“血腥”的高考战场上,痛苦地“厮杀”,不仅要追求“量”,即让更多的孩子考上大学,还要追求“质”,即让更多的孩子考上理想大学,更要追求“品质”,即让孩子们以轻松愉悦的姿态,考上理想的大学。我认为,小学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历程离起点最近的地方,如果我们在起点就开始“跑偏”,后果是相当可怕的。我也一直以为,小学教育是当下基础教育体系中可以偏偶一方、可以宁静地思考、可以仰望教育理想天空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追寻理想教育的“桃花园”,可以营造幸福教育的“终南胜境”,可以建设捍卫童年的“巴学园”。

我们需要的小学教育,应该成为儿童的一段快乐旅程。

佛家说:有生命就应该有快乐。这就告诉我们,人生应该以快乐为本,生活里没有快乐,就变得黯淡无光。既然“快乐”是人生之本,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让每个学生快乐”作为小学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布莱克早在两百年前就在《小学生》一诗中,为在枯燥、压抑的学校里的儿童的“颓丧”境况,写下了愤愤不平的诗句:“为了欢乐而出生的小鸟儿,怎能坐在笼中歌唱?”扪心自问,我们今天的小学教育能给学生快乐吗?为什么孩子上学时步履沉重,而放学时却脚步轻松?我们学校所施予给学生的教育行为,有多少能撩动学生快乐的神经?特别值得警惕的,有些行为不仅毫无快乐可言,还给学生带去了痛苦,如羞辱、体罚、偏心、滥布置作业、拖课等等。

我们也知道,环境(主要是家庭环境)、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压力(家庭过高的期待压力、过重的课业负担压力)、成功体验等是影响小学生快乐的主要因素。其中家庭的因素,我们只能施加积极的影响而已,但学校内部的因素完全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改变。

让学生过一段快乐的小学生活,应该还他们以自由。儿童存在的本质是自由的。我十分欣赏实小南校区“享受自由生长的童年”的办学理念,这里面“自由生长”和“童年”这个两个关键词,触及到了小学教育最敏感、最温暖的部位。说到“童年”,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假如儿童没有了“童年”,漫漫人生将留下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假如家庭没有“童年”,再富裕的家庭也终究不像个家,假如学校没有了“童年”,再好的设施、再高的分数、再多的奖牌都不能换来孩子对学习、对学校的真心向往;假如社会没有了“童年”,那成人社会就失去了最真实、最纯净的镜子;假如人类没有了“童年”,那我们永远无法理解我们是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还学生以自由,不是提倡“无政府主义”、“毫无秩序”的混乱,而是要创造一个充满自由的秩序。罗斯福说:“没有自由的秩序如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给学生以自由我们有很多的实践和思考的空间,如班干部是学生选出来还是老师指定的?班级规章、学校纪律是学生们共同制定还是成人规定的(行知小学的《生师约定书》就是有自由的秩序的典范)?学校的图书室(馆)有没有实现开架借书?特殊学生可不可以每周有大约半天时间不上学校统一的课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校园里呆久了,面对成千上万的孩子,我们特别渴望秩序,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须的。但是,有时恰恰是过度的秩序毁掉了“童年”。我们应该知道,一个靠权威钳制学生的学校,是无法培养出具有独立精神的学生的。

让学生过一段快乐的小学生活,应该还他们以自信。我认为智慧的教师,给予学生最好的礼物是面向未来的自信。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说:“更好的教育,应是一扇大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孩子们带来自信、快乐,引导学生自觉地生长。”还学生以自信,最重要的是带着“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一位诗人说:“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请欣赏它的叶子;如果叶子不美,就请欣赏它的枝干;如果它的枝干不美,就请欣赏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不能使你产生情感的冲动,那么你总该为它是一株蓬勃的生命而讴歌!”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也曾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其实,任何一个孩子都像小树一样,具有向光性,要朝着光明、美好的方向发展,我们无法苛求每位学生都成为杰出人才,但我们有责任让每位学生尽可能获得最大的发展。今年以来,我们推进完美教室的建设,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为更多孩子成长营造一个找回自信的“发展场”:在教室的布置上,留出更多的空间让学生随时随地陈列自己的“得意之作”;在师生交往中,我们期待着师生之间少一份挑剔,多一份欣赏。我要请各位校长回答:在你的学校,“完美教室建设”会以什么方式出现?达成完美教室的目标还要等多久?教育不能等,也等不起!

让学生过一段快乐的小学生活,应该还他们以自强。自强,当然包括精神的强大与身体的强健。关于身体的强健,我后面还要说,这里只想说说小学生精神世界的强大问题。我们应该承认,我们的教育确实培养出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分数考得很高,算是有知识有学问,但他们缺乏健朗充实的精神内涵,缺乏正确、积极的价值取向,缺乏对人的关怀和对自然的尊重,崇尚个人主义,唯我独尊,一旦遇到挫折就报复他人,报复社会。他们作为人的很重要的一部分缺失了,他们并不能拥有真正意义上幸福快乐的人生。帮助学生建立起强大的精神世界,这就需要我们有勇气、有智慧办好基于分数又超越分数的教育,这也就是我们喊了多年“素质教育”。有人将素质教育的目标概括为追求“十个一”的境界:一流好品德,一身好习惯,一股好精神,一门好才艺,一副好口才,一种好能力,一生好体魄,一手好书法,一方好人气,一个好成绩。我想,只要我们致力追求这“十个一”的境界,一定会带给学生一生的财富。我还觉得,学生精神世界的丰盈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有一本书的书名叫《艺术,让人成为人》,这是对艺术教育在人的精神世界建构方面最精辟的概括。南美国家委内瑞拉并不富裕,但这个国家在贫穷孩子群体中推行音乐教育,不仅催生176个儿童乐团、216个青年乐团、400多个歌舞团和合唱团,使得乐队就像国旗一样,成为该国象征。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的熏染,贫民窟的孩子们找到了生命的出路,摆脱了与偷窃、贩毒为伍的命运。音乐,不再是有钱人或上层社会享乐的专利;音乐,可以改变世界,可以助推公序良俗的构建,让社会更美好。有一所学校设计这样一个“以美育德”的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欣赏100首名曲、100幅名画,100本名著、100个游戏。这样的设计,是超越分数之上的,会带给学生内心世界强大的,我不知道对校长有没有启发。我还要告诉各位校长的是,儿童精神世界的生长,是需要独立空间的,只在课桌椅围成的方寸之地蜷缩着,想成长身体和心灵是何其困难?孩子的生长空间有时是需要静静的,没有同学打扰、父母的唠叨、老师的要求,只有自己的心跳,沉醉在自我的世界里,静观自我,寻找真我,超越前我,这个空间是偏于一偶的,一窗阳光,一本书、一杯水、一段舒缓的音乐,便是整个世界。这个时间段里,缓慢、懒散,也许没有知识的产出,也没有分数的增加,但就在这看似无所事事的状态中,儿童的生命内涵悄然地丰富着。

我们需要的小学教育,应该能为儿童远行点亮几盏灯。

我们终究要把这些孩子送上人生的轨道,每个孩子都要带着自己的人生使命去远行。我们的小学教育就应该为他们的远行之路点亮几盏灯。

好习惯这盏灯,可以让学生走得更从容。“穿石之力,习惯始成。”好习惯会带来受用一生的利息,坏习惯会留下一辈子偿还不了的债务。著名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习惯养成不仅要养“好”,更要养“早”,错过孩子习惯养成的“黄金期”,终生再难弥补。小学阶段无疑是习惯养成的“黄金期”。我们有责任按年龄差异排出在小学阶段应该养成的习惯“菜单”,这比起“小学生守则”要管用得多。B孙云晓在《习惯决定孩子一生》一书中强调:“培养孩子仁爱、学习、自理、尊重、负责的习惯,孩子会幸福一生。”我以为在众多学习习惯中,我们要特别关注的是阅读的习惯的养成。读书,能把最有分量的东西沉淀下来。当下,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一再放风要取消小学生书面家庭作业,在姜堰这类社会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我们应该思考学生空出来的时间如何支配?我以为组织好学生课外阅读,是不错的选择。在这个问题上,谁醒得早谁先得益。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方法、路径很多,不少学校都在进行有益的探索。有一所学校组织学生读书的“七个一”活动值得借鉴:每天上学带一本课外书,每天一次在学校集中阅读;每天和父母交流一次读书收获,每天记一点读书笔记,每周背一首古诗,每月上一次书店,每学期写一篇高质量的读书感司。我想,我们下一阶段必须要下决心将四件事落实到位:一是学校的图书室要实现开架借阅。二是班级图书角要真正建起来,而且所列图书不能仅仅是作文书之类功利化阅读的东西。三是指导每个家庭,找一个属于孩子读书、作业的空间。四是以班级为单位定期让学生交流读书的感悟。我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学生就餐习惯的培养问题。我留心观察过一些小学食堂就餐的情形,浪费、嘲杂、无序的现象比较普遍。我一直认为,对一个学校来说,食堂是生活的课堂,人格的考场。在就餐现场,学生的文明素养程度可以一览无遗。“吃饭不语”、“饭菜不剩”,不要仅仅是贴在食堂墙上的口号,要内化成学生的行动。

好德性这盏灯,可以让学生走得更完美。一个人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为人处世的态度,如果没有良好的对人对事的态度,即使知识、技能学得再好,也不会有大作为。“育德”与“增智”彼此交融、不可分割,只有同步才能互相促进。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要让学生与美好的情感为友,以高贵的心灵为师。让小学与高贵的心灵为伍,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生动的美德经典故事。我想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但缺的是学校留给孩子们听故事的时间。当然,现在小学阶段的德行教育,缺少的不是理念,而是务实的行为。我认为德性教育,关键要从小事情做起,从学习、生活的细节入手,培养学生善良柔软的心。如感恩父母的教育,可以设计出一些规定的内容(记住父母的生日、帮妈妈做一些家务等);尊重他人的教育,可以从改“绰号”为“雅号”、夸夸自己的同伴等活动做起;礼仪教育,可以从推广文明用语、组织礼仪之星评比等做起。很多学校的实践表明,中华传统经典承载了“仁、义、礼、智、信”等德性的核心元素,组织小学生诵读经典不失为德性教育的好途径。我强调这一点的目的,是要告诉大家:小学教育,分数绝不是最重要的事,一种美好德性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

好体质这盏灯,可以让学生走得更轻松。伊顿公学十分注重体育教育,每周的体育课时几乎与文化课时平分秋色。这所名校的教育理念是:“体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学生在学校提供的充裕的体育课程中不仅锻炼了强健的体魄,而在体育场上培养的自信心、团队合作、纪律性。这所重视体育的名所造就了20名英国首相、37名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获得者和无数社会精英。现在有不少专家学者呼吁,学校应当“运动第一,学习第二”。胖子多、眼镜多,是当下学生群中一道十分刺眼的风景。学生体质下降,板子当然不能仅打在学校的身上,但我们真的能辞其咎吗?我们应该知道,活动为儿童的自由生长提供了可能,儿童渴望运动,生命在于运动,人在运动中舒展身体乃至灵魂。儿童更要在身体舒展中生长机体,在身体律动中协调成长,在汗水挥洒中成为意志坚定的人。我们还应该知道,玩耍和游戏是儿童的一项权利,他们这种权利只有得到尊重和呵护,学校才有可能成为孩子向往与留恋的精神家园,它弥散的魅力才会成为萦绕在孩子们心头永远温馨的回忆。20113月的《中国教育报》发表一篇文章《教育:从身体出发》。文章的最后有这样一段后记语,值得我们好好揣读:“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生命是教育的基础,而身体是生命的基础,忽视身体就是忽视生命。我们的教育竟然忘记了这一基本常识,试图在忽视身体的情况下创造智力教育的奇迹。然而,不尊重生命的教育怎能培养出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人。不仅如此,健康也是一个人幸福的基础,也是我们教育本身的重要目的。没有身体的健康也就很难有完整幸福的人生,更谈不上培养身体健康、心智健全的现代公民。到了彻底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的时候了,回归生命的本源——身体,是完成这一反思的第一步。因此,我觉得我们姜堰的小学教育应该向学生作出这样的承诺:体育课,绝不会缩水!每天运动一小时绝不打折!小学生的近视率逐年递减!每个学生都有至少两个体育特长!

我们需要的小学教育,应该留给儿童最美好的回忆。

傅斯年对理想的教育是这样描述的:有房子住,有书念,有好玩的东西。如果能够让每一个孩子在未来的日子里,回忆起今天的小学生活时,心中仍然充满恋意,这才是对我们所施予教育最好的评价。

给儿童最美好的回忆,要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起。有一个小学生在家长面前说了这一句话:“老师只喜欢有钱和有权的。”这样的话出身一个小学生之口,实在令人震惊。小小年纪,居然以成人的口吻,用交易和货币的思维推演师生关系,而且说得自然而然,不假思索。在这个孩子的眼里,老师早就走下了神坛,不再是什么灵魂的工程师,充其量不过像个城管人员。我们不禁要问,教师阵线为沦陷得如此迅速,如此狼狈?由此可见,太功利的老师,不会被学生喜欢。关于“好教师”的标准应该太多的版本,浏览之后我们会发现“爱心、公平、责任、风趣”等要素是学生最认可的。上课拖堂、占用学生休息时间、课堂懈怠、对学生没有耐心、向家长告状等行为在学生们的眼中也是好老师绝不能有的毛病。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的建立,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也需要老师自觉实践。我想,每个学校都应该做这样一件事: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满意老师的测评。教师的政治学习,多让一些老师交流自己的教育艺术。如果能让更多的教师注意用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肯定的颔首,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驱散学生积聚在心底的阴影,唤醒学生尘封的潜能,师生关系也就“阳光灿烂”。

给儿童最美好的回忆,要从建设有品位的校园文化做起。“只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这是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大门的横幅。这话告诉我们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其实学校也一样,文化是学校的魂,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元素。由于一个学校所特有的特性,从那个学校毕业的学生,在他的脸上就印了一个商标,一个徽章,一看就知道他是哪一个学校毕业的。我们今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并没有探讨教学管理方面的技术问题,而是确定“文化改造学校”这样一个主题,其目的就是通过各学校文化建设成果的展示、交流,进一步唤醒学校层面依靠文化提升办学品位的意识,用有品位的文化给生活校园里的师生烙上鲜明的“学校印记”。如何建设有品位的学校文化?区内不少学校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他们的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化无所不在。我请大家欣赏一所学校教师彩铃声:“来吧,我在学校门口那棵石榴树下等你好久了。你现在听到的是我们这个家园的歌,是我们培育的600多只小鸟的欢笑。这是个五彩缤纷的天地,也是个能让你学会快乐的童话世界。赶快来吧,我们大家都在等着你呢!”这样的彩铃会给每个拨电话者带去童年的记忆。这其实就是学校文化。我认为,当前学校文化建设有三大任务:首先,要提出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要有自己的“教育定义”或“教育哲学”,并据此架构自己的理念文化体系,然后围绕理念文化建构制度、环境、课程、课堂和活动文化,寻找实现自己教育目标的路径,最后努力实践自己建构的教育策略,完善教育思想,促进理念内化为师生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转变成师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一种成熟的文化,应有一个明确的理念统摄着学校生活的一切领域。这个理念就像一轮太阳照射到学校生活的每个角落,学校的各种生活总是这个灵魂的体现与实现,是朝向这个灵魂的一种努力。因此,没有完成核心理念确定的学校,还不能算走上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正途。其次,要营造校园环境,要用诗化的校园带给学生文明的体验与追求,力争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处流水都唱歌,每一棵树木都育人,每一片景致都写意。我们在对校园各种景观设计时都要秉持这样的理念:学校是孩子的,千万不要用成年眼光去设计它。我建议,校长们在进行学校文化环境建设时,不要忘记给校园里栽上几棵大树。绿树葱茏,就应该是每一所学校递给来者的第一张名片。不难想象,当学生每天清晨走进校园,迎面是满眼大树,心情会是何等舒畅,这才是他们向往沉浸的地方;课间午间,他们能在大树下读书玩耍、细数阳光、静听花开,那是多么富有诗意的成长。李镇西说:“我认为,如果一定要说我在武侯实验中学有什么‘政绩’的话,那就是我为教师们留下一块可以散步和晒太阳的地方,为现在和以后的一届又一届学生留下了可以撒欢的空间。”在他看来,一大片充满野趣的土地是校园里比任何现代化的建筑都更为珍贵的“奢侈品”。第三,要设计丰富多彩的让学生喜欢的活动。现在不少学校不缺少活动,但学生们不喜欢。我认为学校应该建立这样的活动观:为了促成儿童的自由生长。如果站在这样的立场去建构活动,学校就温暖常在。比如开学典礼,价值取向是引导孩子成为快乐天使,让他们知道如何快乐地进校,快乐的上课,已然地游戏,快乐地思考。如果典礼变成了校长、老师的训话、警告,这样的活动学生肯定不会感到快乐。

给儿童最美好的回忆,要从改造家长的教育方式做起。输不起的心理,让越来越多的家长成为了自己孩子快乐成长的“绊脚石”。孩子读闲书,他们会因为与考试无关而制止;孩子帮助做些家务,他们认为分数比劳动更重要。相当数量的父母,一方面在无休无止地指责、抱怨自己孩子,一方面又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人断言,每一个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作为有专业素养的教育行业,我们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家长的见识,我们有责任“改造家长”,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者、同路人,让家长从学校大门之外的“教育看客”,变成学校教育的“当事人”。每一位家长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资源。实验小学一直推行家长听课周制度,这不失为改造家长的良策。我认为家长走进教室,意味着家长资源开始融入学校的核心地带。各学校的家长会不能当作可有可无的事情,也不能把家长会开成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告状会,对家长的训斥会。姜堰有位家长在网上真实记录了一位“优秀教师”对一位家长发飚的情形:“你瞧你儿子干的好事儿!平时成绩还行,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全班就他一个人的作文没写完,导致全班都被他拖了后腿。我们班所有学生的付出都毁在你儿子的手上了,平时看他老老实实,没想到关键时刻这么愚蠢,整个班都被他拖累了,遇到他算我倒霉!”该同学的妈妈看着老师挥舞的手,显得局促不安地站在一旁,一边责怪儿子不长进,一边不停地向该老师道歉。“他平时速度就慢,又是七老八十的老头,强调了好多次,就是记不住,真是木头脑袋,不知应变!”老师不依不饶地继续对那位妈妈大吐怨言,“真的对不起,老师,我们回家一定好好教育孩子,让他以后提高速度!”那位妈妈反复说,简直就是低声下气!给我的感觉,那位妈妈就差下跪了!“以后!哼!什么以后!向他这样拖拉,还能够考到好的学校吗?我这一年算是白干了!同样教的学生,为什么其他人都不像他呢?教这样的学生,把我的名声都给毁了!”该老师使劲拍着教室里的讲台,提高嗓门说着。家长会开成这样,是家长的悲哀,也是老师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悲哀。我觉得这样家长会,还不如不开的好。我觉得我们小学的家长会是应该结束学校人员一言堂的局面,变成让优秀家长介绍经验的交流式,让家长来分享孩子成功的展示式,请高层次专家给家长作讲座的报告式,教师、学生、家长一起表演互动的联谊式,期待着姜堰小学的家长会“变脸”,让“变脸”的家长会带给儿童更多快乐的回忆。

今天,我只是站在儿童立场来谈小学教育的责任与担当。我们还可以站在教师立场、校长的立场、家长的立场、社会的立场来说。但我以为站在儿童的立场谈教育,我们才能看清楚的教育的方向和旨归。期待着所有的小学教育同仁一起向着儿童生长方向,用我们的努力为他们营造一段幸福的时光。

后记: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经常不切实际地幻想着如何办理想的教育、办理想的学校。今年,我开始分工小学教育。到任以来,我一直在想,在我任职这段岁月里,我该以什么的价值观来为小学教育服务。恰逢召开全区小学教学工作会议,自己远离讲台多年,没有太多的本钱说那些关于教学管理事儿,于是无所顾忌地做了以上的发言。我知道自己的所言所思,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是何其容易!我之所以发出这样的声音,是期待着更多的教育同仁一起守望、追逐教育梦想,让姜堰的小学教育多一份幸福的表情。也许,在我的任期内,我所思所想的很难企及,但我觉得只要我们遥望了远方,只要我们在路上,就会心存一份欣慰。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育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醒管理者经常向自己做三个追问:“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

我以为,作为理性的小学教育管理者,我们应该经常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小学教育?今天的小学教育缺失了什么?孩子成长的密码是什么?我以为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小学教育。教育最初的含义,就是把穴居的人从蒙昧中唤出来。我们都知道,教育的原点是“育人”,“育人”就是对完满、完美、完善的追求,对智慧、理想、幸福的瞻望,对人性、生命、灵魂的思考。现在很多有识之士在呼吁:教育要回归原点,追求本真。由此可见,当下的教育跑得太快太远,以至于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都迷茫了。

在当下教育集体迷失在以分数为追求的过程之中,迷失在以物质为基础的功利主义的庸俗环境之中的背景下,高中教育很难独善其身,他们必须在近乎“血腥”的高考战场上,痛苦地“厮杀”,不仅要追求“量”,即让更多的孩子考上大学,还要追求“质”,即让更多的孩子考上理想大学,更要追求“品质”,即让孩子们以轻松愉悦的姿态,考上理想的大学。我认为,小学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历程离起点最近的地方,如果我们在起点就开始“跑偏”,后果是相当可怕的。我也一直以为,小学教育是当下基础教育体系中可以偏偶一方、可以宁静地思考、可以仰望教育理想天空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追寻理想教育的“桃花园”,可以营造幸福教育的“终南胜境”,可以建设捍卫童年的“巴学园”。

我们需要的小学教育,应该成为儿童的一段快乐旅程。

佛家说:有生命就应该有快乐。这就告诉我们,人生应该以快乐为本,生活里没有快乐,就变得黯淡无光。既然“快乐”是人生之本,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让每个学生快乐”作为小学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布莱克早在两百年前就在《小学生》一诗中,为在枯燥、压抑的学校里的儿童的“颓丧”境况,写下了愤愤不平的诗句:“为了欢乐而出生的小鸟儿,怎能坐在笼中歌唱?”扪心自问,我们今天的小学教育能给学生快乐吗?为什么孩子上学时步履沉重,而放学时却脚步轻松?我们学校所施予给学生的教育行为,有多少能撩动学生快乐的神经?特别值得警惕的,有些行为不仅毫无快乐可言,还给学生带去了痛苦,如羞辱、体罚、偏心、滥布置作业、拖课等等。

我们也知道,环境(主要是家庭环境)、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压力(家庭过高的期待压力、过重的课业负担压力)、成功体验等是影响小学生快乐的主要因素。其中家庭的因素,我们只能施加积极的影响而已,但学校内部的因素完全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改变。

让学生过一段快乐的小学生活,应该还他们以自由。儿童存在的本质是自由的。我十分欣赏实小南校区“享受自由生长的童年”的办学理念,这里面“自由生长”和“童年”这个两个关键词,触及到了小学教育最敏感、最温暖的部位。说到“童年”,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假如儿童没有了“童年”,漫漫人生将留下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假如家庭没有“童年”,再富裕的家庭也终究不像个家,假如学校没有了“童年”,再好的设施、再高的分数、再多的奖牌都不能换来孩子对学习、对学校的真心向往;假如社会没有了“童年”,那成人社会就失去了最真实、最纯净的镜子;假如人类没有了“童年”,那我们永远无法理解我们是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还学生以自由,不是提倡“无政府主义”、“毫无秩序”的混乱,而是要创造一个充满自由的秩序。罗斯福说:“没有自由的秩序如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给学生以自由我们有很多的实践和思考的空间,如班干部是学生选出来还是老师指定的?班级规章、学校纪律是学生们共同制定还是成人规定的(行知小学的《生师约定书》就是有自由的秩序的典范)?学校的图书室(馆)有没有实现开架借书?特殊学生可不可以每周有大约半天时间不上学校统一的课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校园里呆久了,面对成千上万的孩子,我们特别渴望秩序,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须的。但是,有时恰恰是过度的秩序毁掉了“童年”。我们应该知道,一个靠权威钳制学生的学校,是无法培养出具有独立精神的学生的。

让学生过一段快乐的小学生活,应该还他们以自信。我认为智慧的教师,给予学生最好的礼物是面向未来的自信。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说:“更好的教育,应是一扇大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孩子们带来自信、快乐,引导学生自觉地生长。”还学生以自信,最重要的是带着“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一位诗人说:“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请欣赏它的叶子;如果叶子不美,就请欣赏它的枝干;如果它的枝干不美,就请欣赏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不能使你产生情感的冲动,那么你总该为它是一株蓬勃的生命而讴歌!”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也曾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其实,任何一个孩子都像小树一样,具有向光性,要朝着光明、美好的方向发展,我们无法苛求每位学生都成为杰出人才,但我们有责任让每位学生尽可能获得最大的发展。今年以来,我们推进完美教室的建设,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为更多孩子成长营造一个找回自信的“发展场”:在教室的布置上,留出更多的空间让学生随时随地陈列自己的“得意之作”;在师生交往中,我们期待着师生之间少一份挑剔,多一份欣赏。我要请各位校长回答:在你的学校,“完美教室建设”会以什么方式出现?达成完美教室的目标还要等多久?教育不能等,也等不起!

让学生过一段快乐的小学生活,应该还他们以自强。自强,当然包括精神的强大与身体的强健。关于身体的强健,我后面还要说,这里只想说说小学生精神世界的强大问题。我们应该承认,我们的教育确实培养出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分数考得很高,算是有知识有学问,但他们缺乏健朗充实的精神内涵,缺乏正确、积极的价值取向,缺乏对人的关怀和对自然的尊重,崇尚个人主义,唯我独尊,一旦遇到挫折就报复他人,报复社会。他们作为人的很重要的一部分缺失了,他们并不能拥有真正意义上幸福快乐的人生。帮助学生建立起强大的精神世界,这就需要我们有勇气、有智慧办好基于分数又超越分数的教育,这也就是我们喊了多年“素质教育”。有人将素质教育的目标概括为追求“十个一”的境界:一流好品德,一身好习惯,一股好精神,一门好才艺,一副好口才,一种好能力,一生好体魄,一手好书法,一方好人气,一个好成绩。我想,只要我们致力追求这“十个一”的境界,一定会带给学生一生的财富。我还觉得,学生精神世界的丰盈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有一本书的书名叫《艺术,让人成为人》,这是对艺术教育在人的精神世界建构方面最精辟的概括。南美国家委内瑞拉并不富裕,但这个国家在贫穷孩子群体中推行音乐教育,不仅催生176个儿童乐团、216个青年乐团、400多个歌舞团和合唱团,使得乐队就像国旗一样,成为该国象征。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的熏染,贫民窟的孩子们找到了生命的出路,摆脱了与偷窃、贩毒为伍的命运。音乐,不再是有钱人或上层社会享乐的专利;音乐,可以改变世界,可以助推公序良俗的构建,让社会更美好。有一所学校设计这样一个“以美育德”的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欣赏100首名曲、100幅名画,100本名著、100个游戏。这样的设计,是超越分数之上的,会带给学生内心世界强大的,我不知道对校长有没有启发。我还要告诉各位校长的是,儿童精神世界的生长,是需要独立空间的,只在课桌椅围成的方寸之地蜷缩着,想成长身体和心灵是何其困难?孩子的生长空间有时是需要静静的,没有同学打扰、父母的唠叨、老师的要求,只有自己的心跳,沉醉在自我的世界里,静观自我,寻找真我,超越前我,这个空间是偏于一偶的,一窗阳光,一本书、一杯水、一段舒缓的音乐,便是整个世界。这个时间段里,缓慢、懒散,也许没有知识的产出,也没有分数的增加,但就在这看似无所事事的状态中,儿童的生命内涵悄然地丰富着。

我们需要的小学教育,应该能为儿童远行点亮几盏灯。

我们终究要把这些孩子送上人生的轨道,每个孩子都要带着自己的人生使命去远行。我们的小学教育就应该为他们的远行之路点亮几盏灯。

好习惯这盏灯,可以让学生走得更从容。“穿石之力,习惯始成。”好习惯会带来受用一生的利息,坏习惯会留下一辈子偿还不了的债务。著名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习惯养成不仅要养“好”,更要养“早”,错过孩子习惯养成的“黄金期”,终生再难弥补。小学阶段无疑是习惯养成的“黄金期”。我们有责任按年龄差异排出在小学阶段应该养成的习惯“菜单”,这比起“小学生守则”要管用得多。B孙云晓在《习惯决定孩子一生》一书中强调:“培养孩子仁爱、学习、自理、尊重、负责的习惯,孩子会幸福一生。”我以为在众多学习习惯中,我们要特别关注的是阅读的习惯的养成。读书,能把最有分量的东西沉淀下来。当下,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一再放风要取消小学生书面家庭作业,在姜堰这类社会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我们应该思考学生空出来的时间如何支配?我以为组织好学生课外阅读,是不错的选择。在这个问题上,谁醒得早谁先得益。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方法、路径很多,不少学校都在进行有益的探索。有一所学校组织学生读书的“七个一”活动值得借鉴:每天上学带一本课外书,每天一次在学校集中阅读;每天和父母交流一次读书收获,每天记一点读书笔记,每周背一首古诗,每月上一次书店,每学期写一篇高质量的读书感司。我想,我们下一阶段必须要下决心将四件事落实到位:一是学校的图书室要实现开架借阅。二是班级图书角要真正建起来,而且所列图书不能仅仅是作文书之类功利化阅读的东西。三是指导每个家庭,找一个属于孩子读书、作业的空间。四是以班级为单位定期让学生交流读书的感悟。我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学生就餐习惯的培养问题。我留心观察过一些小学食堂就餐的情形,浪费、嘲杂、无序的现象比较普遍。我一直认为,对一个学校来说,食堂是生活的课堂,人格的考场。在就餐现场,学生的文明素养程度可以一览无遗。“吃饭不语”、“饭菜不剩”,不要仅仅是贴在食堂墙上的口号,要内化成学生的行动。

好德性这盏灯,可以让学生走得更完美。一个人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为人处世的态度,如果没有良好的对人对事的态度,即使知识、技能学得再好,也不会有大作为。“育德”与“增智”彼此交融、不可分割,只有同步才能互相促进。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要让学生与美好的情感为友,以高贵的心灵为师。让小学与高贵的心灵为伍,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生动的美德经典故事。我想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但缺的是学校留给孩子们听故事的时间。当然,现在小学阶段的德行教育,缺少的不是理念,而是务实的行为。我认为德性教育,关键要从小事情做起,从学习、生活的细节入手,培养学生善良柔软的心。如感恩父母的教育,可以设计出一些规定的内容(记住父母的生日、帮妈妈做一些家务等);尊重他人的教育,可以从改“绰号”为“雅号”、夸夸自己的同伴等活动做起;礼仪教育,可以从推广文明用语、组织礼仪之星评比等做起。很多学校的实践表明,中华传统经典承载了“仁、义、礼、智、信”等德性的核心元素,组织小学生诵读经典不失为德性教育的好途径。我强调这一点的目的,是要告诉大家:小学教育,分数绝不是最重要的事,一种美好德性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

好体质这盏灯,可以让学生走得更轻松。伊顿公学十分注重体育教育,每周的体育课时几乎与文化课时平分秋色。这所名校的教育理念是:“体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学生在学校提供的充裕的体育课程中不仅锻炼了强健的体魄,而在体育场上培养的自信心、团队合作、纪律性。这所重视体育的名所造就了20名英国首相、37名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获得者和无数社会精英。现在有不少专家学者呼吁,学校应当“运动第一,学习第二”。胖子多、眼镜多,是当下学生群中一道十分刺眼的风景。学生体质下降,板子当然不能仅打在学校的身上,但我们真的能辞其咎吗?我们应该知道,活动为儿童的自由生长提供了可能,儿童渴望运动,生命在于运动,人在运动中舒展身体乃至灵魂。儿童更要在身体舒展中生长机体,在身体律动中协调成长,在汗水挥洒中成为意志坚定的人。我们还应该知道,玩耍和游戏是儿童的一项权利,他们这种权利只有得到尊重和呵护,学校才有可能成为孩子向往与留恋的精神家园,它弥散的魅力才会成为萦绕在孩子们心头永远温馨的回忆。20113月的《中国教育报》发表一篇文章《教育:从身体出发》。文章的最后有这样一段后记语,值得我们好好揣读:“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生命是教育的基础,而身体是生命的基础,忽视身体就是忽视生命。我们的教育竟然忘记了这一基本常识,试图在忽视身体的情况下创造智力教育的奇迹。然而,不尊重生命的教育怎能培养出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人。不仅如此,健康也是一个人幸福的基础,也是我们教育本身的重要目的。没有身体的健康也就很难有完整幸福的人生,更谈不上培养身体健康、心智健全的现代公民。到了彻底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的时候了,回归生命的本源——身体,是完成这一反思的第一步。因此,我觉得我们姜堰的小学教育应该向学生作出这样的承诺:体育课,绝不会缩水!每天运动一小时绝不打折!小学生的近视率逐年递减!每个学生都有至少两个体育特长!

我们需要的小学教育,应该留给儿童最美好的回忆。

傅斯年对理想的教育是这样描述的:有房子住,有书念,有好玩的东西。如果能够让每一个孩子在未来的日子里,回忆起今天的小学生活时,心中仍然充满恋意,这才是对我们所施予教育最好的评价。

给儿童最美好的回忆,要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起。有一个小学生在家长面前说了这一句话:“老师只喜欢有钱和有权的。”这样的话出身一个小学生之口,实在令人震惊。小小年纪,居然以成人的口吻,用交易和货币的思维推演师生关系,而且说得自然而然,不假思索。在这个孩子的眼里,老师早就走下了神坛,不再是什么灵魂的工程师,充其量不过像个城管人员。我们不禁要问,教师阵线为沦陷得如此迅速,如此狼狈?由此可见,太功利的老师,不会被学生喜欢。关于“好教师”的标准应该太多的版本,浏览之后我们会发现“爱心、公平、责任、风趣”等要素是学生最认可的。上课拖堂、占用学生休息时间、课堂懈怠、对学生没有耐心、向家长告状等行为在学生们的眼中也是好老师绝不能有的毛病。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的建立,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也需要老师自觉实践。我想,每个学校都应该做这样一件事: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满意老师的测评。教师的政治学习,多让一些老师交流自己的教育艺术。如果能让更多的教师注意用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肯定的颔首,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驱散学生积聚在心底的阴影,唤醒学生尘封的潜能,师生关系也就“阳光灿烂”。

给儿童最美好的回忆,要从建设有品位的校园文化做起。“只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这是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大门的横幅。这话告诉我们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其实学校也一样,文化是学校的魂,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元素。由于一个学校所特有的特性,从那个学校毕业的学生,在他的脸上就印了一个商标,一个徽章,一看就知道他是哪一个学校毕业的。我们今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并没有探讨教学管理方面的技术问题,而是确定“文化改造学校”这样一个主题,其目的就是通过各学校文化建设成果的展示、交流,进一步唤醒学校层面依靠文化提升办学品位的意识,用有品位的文化给生活校园里的师生烙上鲜明的“学校印记”。如何建设有品位的学校文化?区内不少学校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他们的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化无所不在。我请大家欣赏一所学校教师彩铃声:“来吧,我在学校门口那棵石榴树下等你好久了。你现在听到的是我们这个家园的歌,是我们培育的600多只小鸟的欢笑。这是个五彩缤纷的天地,也是个能让你学会快乐的童话世界。赶快来吧,我们大家都在等着你呢!”这样的彩铃会给每个拨电话者带去童年的记忆。这其实就是学校文化。我认为,当前学校文化建设有三大任务:首先,要提出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要有自己的“教育定义”或“教育哲学”,并据此架构自己的理念文化体系,然后围绕理念文化建构制度、环境、课程、课堂和活动文化,寻找实现自己教育目标的路径,最后努力实践自己建构的教育策略,完善教育思想,促进理念内化为师生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转变成师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一种成熟的文化,应有一个明确的理念统摄着学校生活的一切领域。这个理念就像一轮太阳照射到学校生活的每个角落,学校的各种生活总是这个灵魂的体现与实现,是朝向这个灵魂的一种努力。因此,没有完成核心理念确定的学校,还不能算走上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正途。其次,要营造校园环境,要用诗化的校园带给学生文明的体验与追求,力争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处流水都唱歌,每一棵树木都育人,每一片景致都写意。我们在对校园各种景观设计时都要秉持这样的理念:学校是孩子的,千万不要用成年眼光去设计它。我建议,校长们在进行学校文化环境建设时,不要忘记给校园里栽上几棵大树。绿树葱茏,就应该是每一所学校递给来者的第一张名片。不难想象,当学生每天清晨走进校园,迎面是满眼大树,心情会是何等舒畅,这才是他们向往沉浸的地方;课间午间,他们能在大树下读书玩耍、细数阳光、静听花开,那是多么富有诗意的成长。李镇西说:“我认为,如果一定要说我在武侯实验中学有什么‘政绩’的话,那就是我为教师们留下一块可以散步和晒太阳的地方,为现在和以后的一届又一届学生留下了可以撒欢的空间。”在他看来,一大片充满野趣的土地是校园里比任何现代化的建筑都更为珍贵的“奢侈品”。第三,要设计丰富多彩的让学生喜欢的活动。现在不少学校不缺少活动,但学生们不喜欢。我认为学校应该建立这样的活动观:为了促成儿童的自由生长。如果站在这样的立场去建构活动,学校就温暖常在。比如开学典礼,价值取向是引导孩子成为快乐天使,让他们知道如何快乐地进校,快乐的上课,已然地游戏,快乐地思考。如果典礼变成了校长、老师的训话、警告,这样的活动学生肯定不会感到快乐。

给儿童最美好的回忆,要从改造家长的教育方式做起。输不起的心理,让越来越多的家长成为了自己孩子快乐成长的“绊脚石”。孩子读闲书,他们会因为与考试无关而制止;孩子帮助做些家务,他们认为分数比劳动更重要。相当数量的父母,一方面在无休无止地指责、抱怨自己孩子,一方面又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人断言,每一个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作为有专业素养的教育行业,我们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家长的见识,我们有责任“改造家长”,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者、同路人,让家长从学校大门之外的“教育看客”,变成学校教育的“当事人”。每一位家长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资源。实验小学一直推行家长听课周制度,这不失为改造家长的良策。我认为家长走进教室,意味着家长资源开始融入学校的核心地带。各学校的家长会不能当作可有可无的事情,也不能把家长会开成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告状会,对家长的训斥会。姜堰有位家长在网上真实记录了一位“优秀教师”对一位家长发飚的情形:“你瞧你儿子干的好事儿!平时成绩还行,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全班就他一个人的作文没写完,导致全班都被他拖了后腿。我们班所有学生的付出都毁在你儿子的手上了,平时看他老老实实,没想到关键时刻这么愚蠢,整个班都被他拖累了,遇到他算我倒霉!”该同学的妈妈看着老师挥舞的手,显得局促不安地站在一旁,一边责怪儿子不长进,一边不停地向该老师道歉。“他平时速度就慢,又是七老八十的老头,强调了好多次,就是记不住,真是木头脑袋,不知应变!”老师不依不饶地继续对那位妈妈大吐怨言,“真的对不起,老师,我们回家一定好好教育孩子,让他以后提高速度!”那位妈妈反复说,简直就是低声下气!给我的感觉,那位妈妈就差下跪了!“以后!哼!什么以后!向他这样拖拉,还能够考到好的学校吗?我这一年算是白干了!同样教的学生,为什么其他人都不像他呢?教这样的学生,把我的名声都给毁了!”该老师使劲拍着教室里的讲台,提高嗓门说着。家长会开成这样,是家长的悲哀,也是老师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悲哀。我觉得这样家长会,还不如不开的好。我觉得我们小学的家长会是应该结束学校人员一言堂的局面,变成让优秀家长介绍经验的交流式,让家长来分享孩子成功的展示式,请高层次专家给家长作讲座的报告式,教师、学生、家长一起表演互动的联谊式,期待着姜堰小学的家长会“变脸”,让“变脸”的家长会带给儿童更多快乐的回忆。

今天,我只是站在儿童立场来谈小学教育的责任与担当。我们还可以站在教师立场、校长的立场、家长的立场、社会的立场来说。但我以为站在儿童的立场谈教育,我们才能看清楚的教育的方向和旨归。期待着所有的小学教育同仁一起向着儿童生长方向,用我们的努力为他们营造一段幸福的时光。

后记: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经常不切实际地幻想着如何办理想的教育、办理想的学校。今年,我开始分工小学教育。到任以来,我一直在想,在我任职这段岁月里,我该以什么的价值观来为小学教育服务。恰逢召开全区小学教学工作会议,自己远离讲台多年,没有太多的本钱说那些关于教学管理事儿,于是无所顾忌地做了以上的发言。我知道自己的所言所思,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是何其容易!我之所以发出这样的声音,是期待着更多的教育同仁一起守望、追逐教育梦想,让姜堰的小学教育多一份幸福的表情。也许,在我的任期内,我所思所想的很难企及,但我觉得只要我们遥望了远方,只要我们在路上,就会心存一份欣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调查研究
小学家长学校培训材料
开学了,小学一年级新生要注意事项
2012年秋季小学家长会上的讲话稿
"幼小过渡期"的班主任工作
教育儿童的最后黄金期——答小学班主任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