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2)兴国风水先生
附:

       风水文化第一村——三僚(转载)

 

   三僚,古称僚溪,是江西兴国县东部梅窖镇的一个偏远山村,距兴国县城60多公里,现有人口4600余人,分居在18个自然村,均为曾、廖两姓后裔。其中曾姓人口略多于廖姓,且均系曾文辿的后代,自称是由于都县的曲洋迁居此地,现分为五大房派。廖姓分为三大房派,他们的祖先则是在不同时期从不同地点迁来的,其中操风水术的均是廖瑀的后代,自称系由宁都县的黄陂迁居此地。据当地人说,在这个人口不到5千的小山村里,长年活跃在赣、闽、粤、台、港、澳乃至东南亚各地的风水师就有200多人,从而在海内外留下了“风水不到三僚不灵”的美好声誉。

 

   三僚风水之出名,盖源于风水祖师杨筠松。

 

   相传,杨筠松晚年,因自己无后,想给自己和徒弟们找一块安居的好地方,以便将自己创立的风水术代代传扬下去。于是,带着两个徒弟曾文辿、廖瑀四出物色安身之处。当师徒三人走到僚溪时,环视四周,眼前不禁为之一亮:此地群山环抱,水口密闭,明堂开阔,正是理想的安居之所。于是,杨筠松堪定此地,并随即让其弟子曾文辿从于都曲洋迁来;又亲自对三僚地形勘测了一番,并留下钳记曰:

 

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山峦;

甲上罗经山顶起,西北廉幕应;

南方天马水流东,仙客拜朝中;

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

今卜此地为尔居,代代拜皇都。

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

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

兔马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

今钳此记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职显。

 

   钳记中对三僚村的地形地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每个地形对曾氏的影响也进行了预测。如,“出土蜈蚣”是三僚东北面的一座山名,其形状如一只蜈蚣横亘在三僚村东北面,这个山形可使曾氏前十代“官职旺”;“天马水流东”,故三僚人能够“仙客拜朝中”(即成为钦天监灵台博士)。三僚曾氏初期人丁不旺,各房往往单传,原因是“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三僚村明清时期名扬全国,“白衣承诏”,堪测明十三陵、修建故宫,原因是“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故现在海外许多风水研究者都是拿着杨筠松的这个钳记到三僚村一一验证。

 

   以上虽系传说,不足为信。但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看,它提供给我们的却是一则有价值的资料,揭示出三僚村可能就是形势派风水术的发源地。关于这一点,从曾、廖两姓族谱中的迁徙资料和宗族发展史以及三僚村现存的诸多风水文化遗迹可以得到有力地佐证。

 

   据《兴国三僚武城郡曾氏重修族谱》(1995)、《兴邑僚溪清河廖氏首届联修族谱》(1996)、《兴国三僚清河廖氏专修族谱》(1895)等谱籍的记载,曾氏的开基始祖是曾文辿,于唐代末年迁居三僚。曾氏迁入三僚之后,直至明代初年,一直“人丁不旺”。而廖氏三房派中,最早的一支据说是唐代末年从宁都蔡江乡胡坊村迁来的;最晚的一支,亦是现今从事风水行业人数最多的一支,则是北宋中期从宁都黄陂镇中坝迁来的。族谱记载,其开基祖是形势派风水传人廖瑀的第3代侄孙邦公(一说为邦公之子禄舍)。

 

   三僚风水既由杨筠松及曾文辿、廖瑀等师徒肇始,遂渐成风气,代有名师。至明代,三僚风水师足迹遍布全国,甚至闻达于朝廷。其中最负盛名者莫过于明代初年的风水大师廖均卿和曾文政。

 

   据三僚曾、廖两姓族谱记载,廖均卿、曾文政从小酷爱风水,长大后并对其有很深的研究。明永乐五年(1407年),经礼部尚书赵翊的推荐,从三僚来到京城,面见当朝皇帝,并奉旨为朝廷堪定了天寿山皇陵(即十三陵),因功受封为钦天监灵台博士,领四品职官月俸。

 

   继廖均卿、曾文政之后,嘉靖十五年(1536年),廖文政、曾邦旻、曾鹤宾又奉诏晋京,为朝廷相看献陵,并奉旨治理黄河,兼通漕运,从而受到嘉靖皇帝的一再封赏。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曾氏后人曾永章再次晋京,奉诏相视陵园,受封钦天监灵台博士。

 

   由于三僚曾、廖两姓的风水术一再为朝廷所看重,恩宠和封赏有加,所以,明清时期,曾、廖两姓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也迅速提高,人才随之大批涌现。据统计,明代以前,该两姓不仅人丁稀少,且族中读书之人,寥寥无几。而明代永乐、嘉靖之后,随着其社会地位的提高,两姓呈现出一派丁多财(才)旺的局面。仅明清两代,两姓取得贡生、增生、廪生资格的便达到375名,经科考入仕的有11名。在曾姓取得生员资格的175人中,注明专修《易经》的就有16名。与此同时,村中具有崇高威望的风水大师也蜂拥而出,其中仅见于(清)同治《兴国县志》记载的就达到21个,而见于两姓族谱记载的更有六、七十人之多。在这些大师中,有廖均卿、曾文政、廖绍定、廖绍宠、廖胜概、廖邦明等一批人,他们不仅在实践上有很大作为,而且在理论上也有不少创新,整理出诸如《阳宅简要》、《地理指迷》、《向水指南》、《地理心得》等一批有价值的风水著作,使得三僚这一江西形势派风水发祥地愈显其彰。

 

   三僚留下了许多风水文化遗迹。走进三僚,犹如走进了一座“易学博物馆”。站在曾、廖两姓交界的“和合石”上看,三僚村地形状如一个太极图形。整个村子座落在盆地上,盆地中间一座条状石恰如罗盘中的指针,故称“罗经吸石”。曾姓村和廖姓村分居指针两侧,就像太极图中的两仪。盆地四边各有东华、西竺、南极、北斗四座寺庙和御屏帐、活龙脑、九尾杉、和合石、多士石、章罡士、七星池、甘泉井等八个景点,仿佛在演绎着《易经》中“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的原理。

 

   走进三僚,又如走进了一座巨大的风水文化陈列馆。在这个不足2平方公里的古老山村,布满了历代风水师们留下的独具匠心的风水文化建筑。如,这里有大小祠堂42座,典型的有“挂壁天井”、“蛇形祠”、“龟蛇会”、“狗形祠”、“半坑祠”、“无蚊祠”、“万方祠”、“月洲祠”、“美女照镜祠”等等,每一座祠堂都蕴藏着高深的玄机和包含着神奇的故事。

 

   又如,三僚现存明清以前古墓几百座,其大者如皇陵,座座皆有风水说道,诸如“鹅形”、“蜈蚣形”、“观音望海”、“夫子弹琴”、“凤凰翘尾”、“上水鲤鱼”、“侧面卧虎”、“猛虎回头”、“五虎下山”等等。该村北面的罗山墓(明代曾邦旻之墓),座落在一片开阔的平地上,前面有低矮的小山坡,但后面却非常空旷(风水上称其为“座空向满”),左前方还有一条很长的山坑,正对着墓址(风水上称其为“坑煞嶙峋”)。针对这种环境,三僚的风水大师们将该墓设计为鱼形,以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即把平地比喻成江湖,取“鱼水之欢”之意)。同时又在墓的后面筑起一条与左边山丘相连接的小山梁,它一方面可作为墓的靠背,另一方面又可把山上的龙脉接引下来。为了缓解来自山坑的冷风与水流,并加强整座墓的美学效果,他们又运用文学创作中的比喻手法,在墓的左前方开挖了12口大小、形状、深浅不一的池塘,并在最后一口池塘的塘边上做出一个圆形小墩,以象征鱼儿吐出的气泡。整座阴宅,既庄严肃穆,又给人以简洁、明快的感觉。

 

   在三僚村,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人工开挖的池塘,这便是有名的“七星池”和“百口塘”。据说,这是风水师们针对所居屋场犯“四煞嶙峋”而采取的“消水”“制煞”的措施,不免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是,池塘开挖以后,与屋场周边小溪相连贯通,使排水通畅,气韵回旋,可谓“藏风得水”,居住环境更加宜人、美妙。

 

   三僚村曾、廖二姓各建有一座杨公祠,供奉杨公金身,并将本姓先祖与杨公并列同祭。曾姓的杨公祠毁于“文革”,但偶像仍留存了下来,现今贡奉在曾姓屋场的关帝庙内,神台上左为杨公像,右为曾文辿公像,香火不断。廖姓的杨公祠一直保存了下来,并于1995年重修。现神台上贡有杨公、廖瑀仙师等神位,神台两边并立有牌匾等,香火亦十分兴旺。

 

   此外,在三僚村的西边,还有一株千年古杉,树杆中空如半轮残月,树冠则枝叶婆娑。据说此树壮年时有九个分支,故名“九尾杉”。相传此树亦为杨公亲手所植,因而成为一棵神树,引得许多杨公信徒前往顶礼膜拜。

 

   总之,三僚村历史悠久,神奇无限,处处可见风水文化的“活化石”,不愧是“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寻龙点穴 中国堪舆第一村
揭开三僚中国风水第一村的神秘面纱
走进江西兴国三僚-林方文
三僚村的风水文化考察
风水文化第一村的4A级景区被摘牌了
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兴国县神秘的三僚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