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猛人杜甫:一个小号的逆袭





公元735年,一个很平静的历史年头。在大唐帝国的东都洛阳,一个24岁的小伙子唉声叹气——他刚刚查了高考成绩,400分。

这个落第的学渣,叫作杜甫。那时的高考是很残酷的,没有调剂,只能乖乖买火车票回河南老家补习吧。

这一年,和落魄的杜甫相比,许多同时代的诗人都已经扬名立万,在诗坛翻江倒海。

当时,大名鼎鼎的张九龄正在当宰相,并酝酿着他的新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他的公众号每次更新,一群人都“顶!”“中书令大人好棒,么么哒”。

一个叫王维的学霸作为高考状元,已经做到监察御史,他的粉丝正飞快增长,包括玉真九公主。

一个叫王昌龄的同学已中了博学宏词科,被当代人称作“超绝群伦”。他的公众号也十分活跃,经常和各路大V互推。

即便是混得最不好的李白同学,也已经在帝都隆重发布了《乌栖曲》和《蜀道难》,名声大噪,他还拥有贺知章等一群高端精英粉。

虽然杜甫也开了一个微信公号“子美的诗”,但是人气惨淡,粉丝少得可怜,阅读量总在个位数徘徊。

杜甫默默地关注了他们的微信公号。唉,要是能和这些土豪们一起玩耍就好了。

在群星灿烂的唐诗俱乐部里,因为他是小号,每当有大V走进来,他都要慌忙起立,给人家让座,努力地和别人做朋友。

某年某日,一个走路带风的大V潇洒地推门进来,一屁股坐下,把脚放到了茶几上。他叫李白。

这时的李白已经被玄宗大大取消了关注,赶出了帝都,但人家毕竟供奉过翰林,比起杜甫还是牛了一大截。

杜甫连忙起身迎了上去,诚恳地说:“李老师,我们……能做朋友吗?”

后世的人们拼命渲染这一次握手,说是“四千年历史上继孔子见老子之后最伟大的相遇”。然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小号杜甫根本就是大V李白的粉丝。

那些日子里,他陪着李白游山玩水、喝酒撸串,不时向旁边这个人投去敬慕的眼神。事实上,终其一生,他都始终崇拜、记挂、思念着李大V: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等等。

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他对李白的思念就倍加强烈:“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对杜甫其实也不错,偶尔也给他回个帖,但他从来没有对杜甫的作文夸过一个字、点过一个赞。唯一有关的一句话是调侃杜甫“作诗苦”,意思是:“嗯,小杜这个人啊,写诗也是蛮拼的……”

这时,又一个大V推门进来了。他脸上带着刀疤,浑身散发着杀气,他的名字叫高适。高适很酷地坐下,点燃一支烟,思考着他的新作《从军行》。

高适比杜甫年纪小,出道也晚,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杜甫对他的推崇。他认真地履行着一个小号的责任,陪高适游山玩水,喝酒撸串。

这甚至成为杜甫最珍贵的人生记忆之一,后来,每当回想起和高适、李白愉快玩耍的日子,他都很自豪: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后来高适的官越做越大,混到了大军区正职了。杜甫则颠沛流离地跑到了成都,人穷志短,时不时要吃高适的救济。

杜甫只有道谢,反复地道谢:“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好像不经常在诗里提几句这事,就会显得自己忘恩负义一样。

高适拍拍他的肩膀:兄弟,别客气,咱们是朋友。

高适和李白一样,都拿杜甫当朋友,但却从来没注意过杜甫的诗。在他们的眼里,杜甫真的只是个小号。

时间一年年过去,热闹的唐诗俱乐部里,一个又一个大V们穿梭往来,其中有王维、岑参、储光羲、孟浩然、李邕……他们互相握着手,愉快地聊天喝酒,不时发出轻松的笑声。

作为小号,杜甫常常插不上话,他只能站在一边,带着拘束而恳切的笑,聆听大V们高谈阔论。

对这里的每个人,他都送上最真诚的赞美。对于王维,他夸奖说是“高人王右丞”“最传秀句寰区满”。

对于岑参,杜甫夸他是“海内知名士”,连大文学家沈约、鲍照也不能望其项背。

还有一些大V,明明原创作品很不咋地,都是一些垃圾号、经营号,比如贾至、薛据之类,杜甫也对他们由衷赞美。

有意思的是,当时文人互相唱和非常普遍,互相夸几句很常见,但杜甫的那些大V偶像们没有片言只字表扬他的诗,连客套性的表扬都没有。

渐渐地,杜甫老了。公元770年冬天,寒风刺骨。在由湖南潭州去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杜甫病倒了,再也无法起身。

他艰难地撑着右手,最后一次点亮了手机,看着自己的公号“子美的诗”。

是的,这一生,我终于没什么成就,一直到死,我的粉丝也就三五十个人。

年轻的时候,我也轻狂过,但和什么李白呀、高适呀、岑参呀、王维呀相比,我真的差远了,他们都好有才。

不过,对朋友,我做到了仗义、友爱、感恩、有始有终。

对粉丝,我做到了坚持更新,我写了1500多首诗。

我做了一个小号该做的事。

他闭上了眼睛,“子美的诗”也永远停止了更新。

当时,几乎没有人在意他的离去。群星璀璨的大唐诗坛,谁在乎一颗暗弱的六等星呢?去翻翻当时唐人编的诗歌集、名人录、作家大全之类,根本就没有杜甫的名字,连几本最重要的集子,《玉台后集》《中兴间气集》《河岳英灵集》都不收杜甫的诗。

历史的灰尘,正在慢慢把这个小号埋葬。

很多年后,有一个叫元稹的人,没错,就是那个“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多情种子,偶然发现了这个小号。他随手戳了进去,连读了几篇,不禁大吃一惊:神迹!这是神迹啊!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诗人啊!

这1500多首诗连起来,已经不是诗,而是关于整整一个时代的伟大纪录片。

这里面有王朝的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也有时代的不公:“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有恐怖的战乱:“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也有胜利的狂喜:“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有老友重逢的感动:“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也有孤芳自赏的矜持:“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还有惊心的花,有欢喜的雨;有青春的泰山,有苍凉的洞庭;有公孙大娘的剑器,有曹霸的画笔……

元稹呆住了,他发现了一个事实——原来最伟大的诗人不是四杰,不是王孟,不是沈宋,不是钱刘,不是高岑,而是上世纪那个默默无名、穷困潦倒的小诗人。

有人告诉元稹:“那个作者很可怜的,客死异乡,被孙子千里迢迢送回河南老家埋葬,连个墓志铭都没有。”

元稹挽起了袖子:“没有墓志铭是吗?我来写!”

我们至今还可以读到这篇墓志铭:“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杜甫是770年死的。到公元九世纪,中国才兴起了读杜诗的风潮。当时连文坛最大的大V韩愈都改了自己的微信签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死去整整半个世纪后,杜甫终于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场伟大的逆袭。

每当想起这段故事,我都有点疑惑:他真的一点都不知道自己诗歌的价值吗?

我忽然想起了他《南征》中的两句诗: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这是他临近去世前留下的诗句。看来友谊是公平的,李白、高适、岑参们,你们从不把我当作天才,所以,老子我也从来没有把你们当作知音。■

(《青年文摘·彩版》,图/小黑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杜甫:一个小号的逆袭
高适:半生潦倒,半生逆袭
少年说‖亚亚(143):话剧《杜甫》观后感
唐朝大诗人中最显达的他,晚年人生开挂封侯,跟李白杜甫分道扬镳
在唐代杜甫真的就只是个小号吗
高适乐观,杜甫悲观,李白颠覆三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