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耀州窑 青釉刻花凤穿牡丹纹梅瓶
 耀州窑 凤穿牡丹纹梅瓶
高15.5 口径3 底径5cm

口小而项短,肩较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底部施釉、圈足可见香灰胎质;形制规整典雅,釉色滋润如玉,纹饰出神入化,整体精致灵秀。 優雅的造型、簡約的線條、品瑩剔透、襯托出脫俗的尤物。

宋代瓷器工艺的发达,使凤纹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宋代凤鸟装饰纹样,可以从瓷器上找到许多优秀作例。耀州瓷是宋代北方青瓷的代表,凤穿牡丹纹梅瓶上的凤凰,饰有立体感的缠枝牡丹花、海水纹、莲瓣纹无不生动的艺术魅力,其精湛细腻流畅的刀法,无不显示出作者神来之笔的独具匠心之创造天才;乃不可多得之珍品也......

宋代装饰艺术在观念形态上偏重寓意,凤鸟纹样便也多吉庆如意的民俗思想愿望和气息,凤凰寓意美好的内涵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发挥。

宋代凤纹比较清秀,比较写实细腻,喜用柔和的线条,显示怡然自得的情调。具体表现在凤鸟头上的冠是如意形的,嘴巴短粗,眼睛细长,长腿,散条长尾,每片鳞羽都细致地描绘出来。

纹饰:海水纹、莲瓣纹、凤穿牡丹纹。

梅瓶纹饰注解:
凤,作为中国传统纹饰题材并非鲜见;双凤同时出现并不多。
然而,青釉凤穿牡丹莲瓣纹梅瓶如此清晰剔透、舞韵跃然的双凤交尾纹饰却非常罕见。
所以说,“双凤交尾”纹饰在瓷器实物上的应用,可以说是她的独特与唯一性!

可供参考的不多:
1.《伏羲女娲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的一幅唐代名画。图略):画幅上下以墨线勾绘日月星辰,纵长220厘米,横长116.5厘米,描绘了伏羲女蜗相拥交缠的景象,表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人类始祖的形象以及未知的宗教含义......
2.《两凤交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画。图略):图案中的葫芦、鱼鸟等,无不显示人们对生存繁衍的本能理想。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讲,它是弥足珍贵的古老遗产;从宗教学的角度来考察,它保留下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宗崇拜甚至性崇拜等上古时期遗存的种种精神符号,是人们研究中华上古时期的宗教源流的珍贵的活化石;从民族学、民间工艺的角度来考察,它是一个庞大的载体,汇聚了丰富的工艺生产各个环节要素,为研究苗族工艺美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梅瓶”一名最早见于清末寂园叟的《陶雅》,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则对“梅瓶”有较详尽的描述:“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

如果说宋代的梅瓶造型挺秀、俏丽,富于女性的特征的话,那么明代的梅瓶则是雄健、敦厚,富于男性的特征。至于清代的梅瓶,由于造型比例不当,给人以不谐调和不完整的感觉,不及明代的水平......

最初梅瓶是装酒的容器。梅瓶很美,但贮酒仍是它首要的实用功能。为了盛酒多,又不失“窈窕淑女”之美姿,制瓷艺人把它最大的直径往上提高,这样加大了盛酒的容量,又不失瓶体优美的形象。梅瓶上部重大,下部窄细。这样重心较高,日常使用时容易倾倒。为了保持瓶体稳定,制作者在成型时,往往巧妙地将瓶体下部加厚,致使底足厚重不易碰倒,保障了它的实用功能。搬动时,梅瓶形体适合捧在怀里,和置放在安定架上。美酒美器,让人喜闻乐见。由于梅瓶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后来人们不再拿它来装酒,而是摆设在家中,供人欣赏。由此可知,陈设瓷(美术瓷)是由日用瓷发展而来的。

梅瓶,从造型到装饰,无不表现出古代汉族工匠的才能和智慧,还有他们那朴实无华的艺术语言。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仿效的。

耀州窑 在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唐宋时代属耀州治,故名耀州窑。该窑唐代开始烧陶瓷,经五代、宋、金、元几朝。早期(唐代)时主要烧制黑釉、白釉、青釉、茶叶末釉和白釉绿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五代时大量烧制黑釉器,亦有少量精美的白胎青釉瓷器,也就是目前备受瞩目的“准柴窑器”。中期(宋、金)以烧青釉瓷为主。北宋是耀州窑的鼎盛时期,据记载且为朝廷烧造“贡瓷”。后期(金、元)开始衰落,终于元代......
耀州窑在文献中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记载,刻花纹饰曾受越窑,龙泉窑刻花青瓷的影响。刻花题材丰富,牡丹纹是常见的装饰题材之一,在瓶、盘、碗、罐等器物上都可见到,纹饰采用刻花、划花、模印和堆塑多种形式。刻花和划花主要是用金属或竹做成的工具,在未完全干透的器皿坯胎上刻划出各种花纹,用不同的纹饰衬托形象的立体感,该瓶器身满布缠枝牡丹纹,以神鸟凤凰为主题,展翅飞翔,姿态优美,布局严整。刀法生动流畅,犀利洒脱,刚劲有力。造型为小口、短颈、溜肩,身秀长,是宋代梅瓶标准样式,可算是耀瓷中的珍品......
  
凤穿牡丹 古代传说,凤为鸟中之王;牡丹为花中之王,寓意富贵。丹、凤结合,象征着美好、光明和幸福。民间常把以凤凰、牡丹为主题的纹样,称之谓“风穿牡丹”、“凤喜牡丹”及“牡丹引凤”等,视为祥瑞、美好、富贵的象征......

凤穿牡丹 俗称“穿花凤”是中国传统陶瓷纹样之一。

《说文》曰:“凤,神鸟也。”山海经说凤“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所以是祥瑞之象的神鸟。
晋郭璞《凤鸟赞》曰:“凤凰灵鸟,实冠羽群。八象其体,五德其文。附翼来仪,应我圣君。”

“凤穿牡丹”在唐代已经成为工艺制作的选题。而后的两宋明清,频频出现在服饰、金银器、陶瓷、玉器、木雕等工艺品上。虽然“凤穿牡丹”的图案,起初是在宫廷艺术中流行,但后来渐渐演变成普通百姓也十分喜爱的艺术形式。

“得凤者得天下”三国时期刘备曰:得卧龙,风雏,可得天下。(凤雏是庞统,卧龙为诸葛亮)......

中国凤鸟图案源流及其民俗性

太阳鸟造型源于上古时期人们用动物表时令、时辰的观念,借以表达初民对生命延续的追求。
其中鸟蛇同绘的样式反映了部落文化的融合,由此诞生了凤凰这种吉祥和平的想象之鸟。
凤凰被誉为“美丽的神鸟”,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艺术载体上,表现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由于凤鸟图案蕴含吉祥长生的美好寓意,因此被普遍应用于各类民间绘画形式当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表现得愈加民俗化。

凤纹源流:

在图腾时代消失后,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图腾形象加以改造,鸟禽被改造成凤凰的形象,这种鸟中之王的产生,象征着皇权观念,同时也是对生命的化解,凤凰是变化再生之鸟。

又是对战争的化解,凤凰是祥和之鸟。

从此,中国的鸟信仰观念进入了稳定时期,而作为自然形态的花鸟画中的鸟也随之产生。当然,蛇的图腾转化为龙的形象,与凤并列延续至今。

凤的原始形态,是作为神鸟出现的,是一种由火、太阳和百鸟的复合。

关于凤的起源:

1.是玄鸟图腾说。诗曰:“天生玄鸟,降而生商。”所谓玄鸟即是凤鸟。就是说天上神凤降临而商朝出现。新石器时期的原始社会彩陶上描绘的一些鸟纹,就是凤的形象的雏形。

2.是彩鸟祥瑞说。此说源于《山海经·南次山经》:“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异物志》也说:“其鸟五色成文,丹喙赤头,头上有冠,鸣曰天下太平,王者有道则见。”

后世人便一直认为,五彩鸟如果一出现,就是凤无疑,它象征祥瑞,如《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及《晋书》中都曾记载五彩鸟出现之事。

古记称,有凤来仪”“凤凰于飞”,让我们知道,这种理想的灵禽,被人民和当时贵族统治者当成吉祥幸福的象征和爱情的比喻,也是来源已久,早可到三千年前,至迟也有二千七八百年。

凤,尽管是一种不存在的生物,却一直是中国古代先民崇拜的对象,人们认为它象征光明、祥瑞,它的出现可预兆天下太平,又是“百鸟之王”,美丽无比。

因此,数千年来,中国人一直把凤看作是美丽和幸福的化身。由此而来的凤纹,便更加是一种人造艺术,一种神化了的想象生物。

事实上,凤的形象是人们汇集了各种禽鸟中最美的富有特征的部分,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加以综合和统一,融汇成一个和谐美的典型,象征和平、安宁、幸福和祥瑞。

从色彩上看,它不是单一色彩的鸟,而是五彩缤纷,史书记为“五彩之鸟”。从形体上看,它体有鳞片,与水族有关,头足部似猛禽类,尾部如孔雀。

它的步态像鸡,但并非家禽中的鸡,而是锦鸡、雉的变化。

凤的整体形象是各种鸟禽并结合蛇的形象的想象组合。

新石器时期的河姆渡文化象牙蝶形器上,刻画了一组对称的鸟纹,可认为是一对凤纹样。它们相对朝着一个光圈形,昂首扬尾,神采奕奕。画中双凤欢欣喜悦的向往和追求的神情,可说是我国原始先民对美好愿望的表现和写照。《诗经》曰:“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而在民间流传至今的“丹凤朝阳”图案,正与此诗寓意相通。

因此在装饰的“凤鸟向阳”图案这里完全可以解释为以蚕化表变化的抽象意义,这可以看作是凤凰的初步造型。商周时期,凤凰被看作是一种神鸟,故这一时期玉器和青铜器上的凤纹刻画,突出表现了统治者的“天命”观念。这时的凤纹几乎都作花冠状,丰满的翅膀和长长的尾羽,宽大有力的爪,显示出勇武健硕的情态。这时的凤纹完全是鸟类的神秘化和艺术的夸张。形象多为侧面,在青铜器上则多作对称式的排列。凤冠有多齿冠、长冠和花冠三种,凡有钩喙的鸟体都可称之为凤,且绝大部分鸟喙呈闭合的弯钩形。头部的眼大多为正圆或椭圆形,凤体都作鸟体或鸡体形。长短的比例常常根据装饰的部位而有不同的变化。

凤纹变化最多的是尾羽,有长尾、垂尾、分尾和对称尾等形式。

长尾凤纹的尾部最长的可达鸟体的四分之三,夸张的手法令人赞叹。商周时期的凤纹,大多以雄浑、肃穆、稳健见长,显示了奴隶制社会的等级森严、凝重保守的风气和当时的审美情趣。

战国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且诸子百家争鸣,凤纹展现了秀丽、柔美、多姿的新风格。

秦汉以来,凤鸟的形象就多是这种神化的美丽巨鸟。汉代的《山阳麟凤碑》上刻有凤凰形状,下面注曰:“天有其鸟,名曰凤凰。”

四川出土的“凤凰出”砖,在长方形砖体上镌刻一只娟秀美丽的长尾大鸟,“凤凰”两字在头部前方,“出”字在尾后下角处,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渴望见到凤凰出现的善良愿望。这一时期,除凤凰形象的描绘以外,还有朱雀、鸾鸟、亦鸟、长离、鹏等各种神鸟,形象大小异同,都是凤鸟的变体和异化,是凤纹丰富多彩的不同表现形式。

汉代“四灵”说法:
1.是麟、凤、龟、龙,
2.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凤凰或朱雀均为“四灵”之一,代表南方方位。

《春秋演礼图》中说:“凤为火精,在天为朱雀。”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凤,南方朱鸟也。可见,凤凰、朱雀、朱鸟实际上指的是同一种神鸟。

由于凤凰、鸾鸟、朱鸟、朱雀等一类神话的瑞鸟纹饰能给人们带来祥瑞和兆庆,汉代的各种工艺品和装饰物上多采用这些图案。这时的凤鸟图案注意动态与气势,表现出整体的容量感、线形的速度及变化的力量。风格雄伟而不强悍。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佛教的盛行使得凤鸟形象有了新的精神理念。装饰题材扩大了,花卉缠枝纹样广泛应用,凤纹多采取在清新的花卉图案之中展翅飞翔之形象,风格潇洒飘逸,轻盈曼妙。

唐代凤鸟纹装饰的形式感就更加强烈了。造型更加“鸟体”化,许多铜镜上的凤纹,都轻歌曼舞、生机盎然,充满愉悦快乐情趣。成双成对的“鸾凤”,嘴上衔着一条打有“同心结”的飘带,和鸣祝颂,象征着美满幸福。这自然与辉煌盛唐的物质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反映出升平的气象。

另外,我们从唐代头饰及敦煌石窟中出现的凤鸟图案上,可看到唐代凤纹进一步与人们的生活情趣相结合的现象。如女性头部装饰的金钗花冠上,凤纹以特有的丰腴容姿,反映出时代的品位和爱好,中国瓷器工艺的发达使凤纹有了更广阔的发展。

宋元两代凤鸟装饰纹样多表现在瓷器上,线条柔和,风格优雅。在观念形态上偏重寓意,表达吉庆如意的民俗思想愿望和气息。

而到了明清时期,凤纹装饰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造型,无论在圆形、方形或各种各样的装饰形体内,纹样构成都各具其内在形式,而凤纹的共性形态,也进一步规范化。

凤鸟图案的民俗性

所谓民俗,其实是一种民间创造,又是在民间代代相习、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社会上则表现为世代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俗”指民间的自我教化,是一种人相习,代相传的东西。

民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传承千载的民俗文化,像生生不息的一泓清泉,是我们民族化不掉的根。尽管民俗事象看上去似乎很琐碎、很肤浅、很通俗,但实际上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却很博大、很深刻、很重要。因为生活就是由这些所谓表面的东西构成的。

一个民族真正的文化精神,正是溶解在大多数人这种最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中。

古老的民俗之所以代代传承延续下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适应各个时代人们生活和思想的要求,而成为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

凤鸟图案的民俗性在明清时期表现最为广泛。南京织造云锦的老艺人,在长期的实践设计中,总结出一套画凤口诀:“凤有三长,眼长、腿长、尾长”。并要“首如锦鸡,冠似如意,头如腾云,翅如仙鹤”。这代表了明清工艺美术品上凤鸟纹样成熟的装饰特征。

这一时期装饰艺术中,最富有生气的作品就是大量的民间工艺品。民间的蓝印花布、刺绣、挑花、木雕、石雕、砖雕和民间剪纸等作品中,形式感更加强烈,手法也更为丰富多样。比如在民间,凤凰图案与牡丹这一花中之王,在艺术形式上有了新的结合。

由唐代的云凤转成“凤穿牡丹”“丹凤朝阳”,并反映到工艺图案各部门,因此逐渐独占春风,象征光明、幸福、爱情和美好,等等。形式上也越来越秀美华丽,同时又成为人民吉祥图案中的主题画时期。

在20世纪中后期的民间绘画中,应用极为普遍。

凤鸟图案由远古神秘传说发展到为民间广泛普遍运用的题材,自然是由于其所蕴含的生殖崇拜和吉祥美好的寓意,符合民间绘画朴素、祈福的创作意图,因此自然地融入民间,在人们心中扎根落户,成为幸福美好的永恒象征。被广泛地运用于器物、建筑、服饰等当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民间,为了表示爱情幸福,会赠给情人手帕和抱兜,其中绣凤穿花更加常见。

至于民间俚曲唱本,则开口离不了凤凰。

“鱼水和谐”“鸳鸯戏荷”“彩凤双飞”同属民间刺绣主题,深入人心到不易形容。

凤的图案已不是封建主所独有,早成为人民共同的艺术主题。正是因为凤接近人民,人民因之丰富了凤的形象和内容。凤给广大人民以幸福生活的希望。

事实上,凤早已融入人民感情,特别是在民间妇女刺绣中简直是赋予其无限丰富的艺术生命,使之不朽,使之永生。俗话说凤凰不死,死后还会再生。这个传说极有意趣。

凡是深深活在人民情感中的东西,尽管历史悠久,总会在新的时代,和广大人民艺术创造热情重新结合,得到不朽和永生。据笔者2005年2月实地考察所见,凤鸟图案在陕北榆林地区的家具装饰画中运用极为普遍。作品大多以红色或深红色为底,构图饱满,设色浓艳,造型夸张生动。比如有意识缩小凤鸟头的比例,而夸张地表现其尾羽的华美,艺术风格朴拙靓丽。

另外,凤鸟图案在建筑装饰彩绘中也体现了较明显的民俗化风格。

笔者2008年4月在考察陕西昭陵博物馆时,发现其正门建筑装饰彩绘中的凤纹图案极具民俗风格。构图分侧面和正面两种形式,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其足部和尾羽,造型稚拙生动,设色柔和淡雅,运用勾线平涂和晕染相结合的技法表现,艺术风格秀美优雅。这与传统古建彩绘中和玺彩绘的凤纹图样,在艺术风格上有明显的不同。

突破陈规旧俗,表现得更加生活化、意趣化。这种绘画作品艺术形式自由、奔放,表达了现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发展

人们对艺术精神的追求不再受传统因袭的束缚,而是大胆追求朴素、本真的美,表达自己对幸福生活的纯朴向往。

凤鸟图案随着不同历史时代的文化演变着,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不断创造着新的形式,最终成为一个被民众广泛接受和认同的民俗化符号。

这些崭新的凤鸟纹样不仅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同时也保存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更具有旺盛的民族生命力....

凤穿牡丹 古代传说,凤为鸟中之王;牡丹为花中之王,寓意富贵。丹、凤结合,象征着美好、光明和幸福。民间常把以凤凰、牡丹为主题的纹样,称之谓“风穿牡丹”、“凤喜牡丹”及“牡丹引凤”等,视为祥瑞、美好、富贵的象征......

凤凰于飞 出自诗经中的词语,原意为凤与凰在空中相偕而飞,一般用来祝福婚姻新人的生活幸福美满,本是用于婚礼的祝词,后来却由于周璇的著名同名歌曲而家喻户晓。 亦作“ 凤皇于飞 ”。亦作“ 凤皇于蜚 ”。 凤和凰相偕而飞。喻夫妻相亲相爱。亦常用以祝人婚姻美满之辞。《诗·大雅·卷阿》:“凤皇于飞,翙翙其羽。”《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齐懿仲 欲妻 完 ,卜之,占曰:‘是谓凤皇于蜚,和鸣锵锵。’” 唐 李白 《早夏于将军叔宅与诸昆季送传八之江南序》:“前 许州 司马 宋公 ,蕴冰清之姿,重 傅侯 玉润之德,妻以其子。凤凰于飞, 潘 杨 之好,斯为睦矣。” 唐 颜真卿《和政公主神道碑》:“凤凰于飞,梧桐是依。噰噰喈喈,福禄攸归。”

鸾飞凤舞《山海经 海内经》:“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见则天下和。”
况兰亭定武,更宣和书谱,老笔霜花艳吐,写得鸾飞凤舞。(清 吴梅《霜厓曲录 北越调斗鹌鹑 黄蔷薇》)
形容祥瑞和平的环境。

舞鸾歌凤 明·孙梅锡《琴心记·金闺荣返》:“曾共锦帏闲哄,一曲舞鸾歌凤。”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长短句》:“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欲别时,残月落花烟重,如梦,和泪出门相送。
鸾:传说像凤凰一类的鸟。比喻男女间情爱深切

凤凰来仪 《尚书 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自魏即位以来,麒麟降生,凤凰来仪。(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回)
仪:容仪。凤凰来舞,仪表非凡。古代指吉祥的征兆。
......

彩虹人家
20180822 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拾遗·宋代耀州窑瓷器(2)
宋耀州窑青釉刻花卷枝牡丹纹瓶
“天下第一刀” 耀州名瓷欣赏
宋代的耀州窑及其青釉瓷
耀州窑
陶瓷,素胚勾勒出青花(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