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饶毅 | 中国的科学教育弱在哪?


饶毅:中国的科学教育弱在哪?


我在美国工作22年后回国,除了已经强调的归属感外,也因为对中国的远景有信心。但近期,我和很多人一样有诸多担忧。作为科学研究者,我担心中国科学的基础不够坚实。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教育强调普及与提高的兼顾,有许多成效。但是综观多年历程,可以看到一个问题: 尖端人才培养的缺乏。一方面,中国的中小学似乎是世界上第一,经常在各种世界科技大赛和能力测试中获得第一名;另一方面,在前沿科技层面,我们缺少有创造性的科学家。   


尖端人才的缺乏,使中国科学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很大。差距的存在,给人警示、引人思考,如何完善中国的科学教育体制,才能保障各个环节有序畅通,培养出更多的未来科学家呢?其实,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粒科学的种子,天生就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着好奇和敬畏。教育所要做的,就是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让这粒科学的种子不断成长,最后成为真正的科学家。

  

中美小学生没有差别   


2008年,我曾去北大附小讲了一堂课。很好玩。五年级的孩子们,很开心、很活跃。一堂课从头到尾欢欢喜喜。孩子们提问非常踊跃:“人为什么要有两个眼睛?”“有没有红霉素?”……不到一个小时,我们讨论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老虎厉害不厉害,但是互相打起来怎么办?老虎怎么建设和谐社会?”“小婴儿看不见,听不到,怎么吃得到奶?”我提问:“什么是基因?”有孩子说:“好像是和DNA有关,转圈,好像还有两个圈。”五年级学生差不多知道DNA双螺旋。我提问:“有没有人知道青霉素?”一个孩子讲出青霉素发现的故事,除了不记得Fleming的名字,基本都知道。我在幻灯片上显示果蝇,还没有解释完两个正常眼睛,一个孩子已经发现我用的不是正常果蝇,触角上还有一个小眼睛。我告诉他们,现在科学家已经可以用基因来制造多个果蝇的眼睛,希望他们中有人长大了能做人的器官。从孩子们身上,可以看到:他们很爱动脑筋,大大方方,无拘无束。小学的孩子们,本质上,中美没有看到差别。


培养?禁锢?   


缺乏对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视,是历史上一直存在的问题。中国传统教育重视“读书”,“读书人”是“知识分子”的代名词。即便是现代父母、学校和社会对中小学生的褒奖也是说谁“读书好”“学习好”,国家也通过高考规范化地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来要求和检验中小学教育的结果。这些都反映了中国的教育严重缺乏对创造能力的重视。这个问题当然也不只是中国独有,亚洲各国都存在这个问题。  

 

这样造成的问题,在中国中小学教育完成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显示出来,因为中小学分别以毕业生的中学、大学录取率来检验教学效果,而这个检验本身有同样的问题,即两厢形成封闭循环,造成自我满足,忽略了社会发展、国际竞争对创造能力的要求。到研究生学习阶段,创造能力问题明显暴露出来后,中小学教育系统又不能得到反馈信息。


中小学会自豪于有多少毕业生都读了国内或国外的研究生,殊不知国内研究生因为思维方式已定,创新性研究能力短期难以得到培养;到国外留学的研究生,很多在创新能力方面也有明显不足,常常只能在别人指导下做研究,而不能独立工作或领导一个实验室开创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领域。也就是说,由中国中小学教育提倡、培养和选拔出来的“好学生”心态、习惯和行为模式进入到科学研究前沿时,将暴露出很大问题。  

 

另外,中国现有的高校也留有明显传统教育的印记。教学是以学生获得已有知识为主要目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多半是运用已有知识的能手,但常缺乏开拓新领域的能力。已有知识的教学只是教育中最基础的一部分,而更有特色的是使学生有探索学科前沿的能力。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方针,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主要区别。   


总体来说,我们认为中国教育改革有两个重要目标:一是继续坚持普及义务基础教育,把重心放到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二要发现和培养特色人才和高水平人才。粗放和初步的发展,一般普及教育的人才可以起很大作用。要赶上和在某些方面领先国际前沿,逐步掌握发展的主动和一些主导权,发现和培养在世界范围堪称高水平的人才尤为重要。


不仅要结论,还要思想与过程


做研究最重要的是动力和才能,要成为科学家首先要有“科学兴趣”,只有那些真正对科学感兴趣的学生,毕业之后才应该继续选择科研道路。但是因为过去二十多年的社会影响,很多大学生将步骤变成了目的。把上重点学校、出国误认为就是目的,以至于读研究生、出国后不知道干什么好,找不到自己的理想、抱负,成为迷茫的一代。 


所以,我们安排暑期社会活动,让学生可以去国内外的实验室、企业和行政机关,让他们在自己可能感兴趣的行业去获得感性认识。我们请来作学术报告的生物学家多半是国外的。报告之前我会要求学生先读同领域的文献。我们要让学生看到科学的前景,看到科学有趣的部分,并接触深层的科学,他们才能往这个方向努力。经历这样的体验,学生自己就能体会到底喜不喜欢科学、要不要做科学、要做什么科学,这是他们在自己花了工夫、有基础之后的决定。


另一方面,为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教学上也要进行改革,要教经典的实验,而不是结论。让学生知道科学不仅仅是一个结论,还有思想和过程。比如,返回1960年,你来设计实验——怎么破解遗传密码。课程的深度可以加强。我们要把课程设置得有差别,这样一些学生的潜力才能显现出来,才能发现自己的特长。  


科学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未知性,而不是给学生一个答案。真正的科学研究,多数时间都是失败的,所以我认为实验不能全是基础性的,要有一部分是探讨性、不确定、对智力有挑战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往创新型人才的方向走。总之,我觉得培养创造性人才关键需要在四个方面做努力:发现特色、不避争议、支持青年、坚持理性。  

 

发现特色的意思是,我们从中小学到大学,都是以总分来选拔人,但是有些人偏科,有些人的能力在功课里面反映不出来,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各种其他的方法来鼓励发现和发挥不同人的特性。每个人的杰出都是在某些方面,甚至某一个方面,所以我们要在特色人才上下工夫。保护争议也一样,越超前的工作争议越大,争议是进步必然伴随的一件事情,所以在科学上一定要允许、支持争议。


当然,培养是一方面,有时科研的阻力也在于自己有多高的智力、多大的决心、多强的耐心,成为科学家可遇而不可求。追求科学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如果不是出于纯粹的科学好奇心,是坚持不下来的。我鼓励学生去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我让学生想清楚他们自己想做什么项目和实验,我只是提供建议、意见和指导,而由他们自己来做决定。期待中国出现越来越多的年轻科学家,构建中国科学的未来。

(《环球科学》2015年8月26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大最牛毕业演讲: 不到4分钟,9次满场掌声!
如何做好中小学科学教育
中小学教师资格面试预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机器人教育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饶毅:比起创新我们更缺乏的是坚持
饶毅最新演讲稿: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