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个家族最鼎盛的时候,几乎占了半个苏州城


姑苏好时光,每天听见有趣的苏州。

在苏州,提到潘家,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古城区里能找出“潘宅”的小巷子,就有钮家巷、南石子街、悬桥巷、蒋庙前、卫道观前……不过虽然都姓“潘”,实际上却是两家人。

清朝年间,苏州曾有“富潘”和“贵潘”两个潘姓世家,鼎盛之时,两个潘家可以说占了半个苏州城。

今天我们先来讲讲贵潘一家。

“贵潘”的祖上是明末徽州的盐商,因为生意常来苏州,后来索性把家就安在了苏州城。

从徽州迁居苏州后,潘家人的兴趣突然从做生意赚钱,转到了科举考试,毕竟科举做官是那个年代光宗耀祖的唯一出路。但科举这事就像现在的高考,努力、勤奋是必须的,但还得有那么一丢丢的运气。

潘家奋斗了三代人,不仅没有一个中举,还把祖上的老本都吃得差不多了。眼看科举大业前途茫茫,于是潘家第四代潘冕就死了心,回归老本行做生意挣钱去了。

哪想到此后柳暗花明,潘家子弟居然接二连三出学霸,产生了9名进士

最有名的是潘冕的孙子潘世恩,乾隆五十八年,潘世恩状元及第, “贵潘”家族“一状元、八进士、十六举人”的望族篇章就此打开。

潘家排名第一的学霸潘世恩,被后人称为“三百年中第一福气中人”。他做官,一路做到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太傅;做人,为人正直,外柔内刚;最后,八十六岁高龄寿终正寝——真是完美的一生。

潘世恩的孙子潘祖荫,是潘家第二大学霸,科举中了探花,虽然比起状元祖父差了那么一点点,但潘祖荫后来做官做到军机大臣,刑部尚书、工部尚书,位高权重也可比肩祖父。

在苏州,至今还流传着潘家人会读书的故事。据说潘氏弟子去念书时,都要带一个铜壶,装上炒熟后的梧桐树结的籽,因为梧桐树能招来金凤凰,有钱人家、读书人家,屋前房后都会种上梧桐

苏州人过年有个习俗,茶水里放青橄榄,称元宝茶,讨口彩。潘家的元宝茶里要放三颗橄榄,意思是“连中三元”——潘家后代的压力也很大啊。

如今钮家巷的苏州状元博物馆,就是选在潘家老宅基础上建造的,毕竟在读书这件事上,没有哪家能望潘家之项背。

潘家弟子在读书之余,最大的兴趣就是收藏。比如潘祖荫精通古籍整理和校勘,他收藏的金石图书之富,甲于天下,许多重要的文物典籍在他手中成为潘氏的家藏之物。

经过百余年的积累,潘家人不遗余力收藏的历代古籍、青铜器、书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万物盛极则衰,辉煌的顶峰后就是衰弱的开始。潘祖荫一直无后,弟弟潘祖年将自己的两个儿子过继给他,没想到两个孩子相继夭折。

后来潘家后代潘承镜被过继给潘祖荫和潘祖年,成为两家的孙子。然而,潘祖荫似乎命中注定无后,潘承镜年纪轻轻就亡故了,只留下一个新婚才三个月的妻子潘达于,并没有子嗣。

潘祖荫去世前,曾将所有收藏的文物移交于弟弟潘祖年。1923年18岁的潘达于嫁入潘家成为潘祖年的孙媳,丈夫去世的第二年,祖父潘祖年也去世了,于是不到20岁的潘达于就挑起了掌管门户、守护家藏的重任。

之后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了,潘达于严遵祖训,付出了相当的精力妥善保存祖上传下来的文物典籍,这些国宝经历了兵火战乱,损失相当严重,但大克鼎、大盂鼎,却躲过了偷盗和战争。

鼎,辞海上的解释是青铜器之王。大克鼎、大盂鼎和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并称为“海内三宝”。

当年,大克鼎和大盂鼎被潘达于巧妙地堆在屋角,里面放上破衣杂物,外面遮以旧家具,再将这一进房屋钉死,不住人也不能走人,稀世珍宝就这样一直被静静保存在苏州的陋巷旧屋中。

解放后,经历了几十年坎坷的潘达于,将大克鼎和大盂鼎捐献给了国家。之后,她又陆续将自己精心守护的大量潘家藏品捐赠给国家收藏。她说:我要为我的“女儿”找个好归宿,她做到了。

大克鼎目前保存在上海博物馆,成为上博的镇馆之宝,大盂鼎则被转到北京,成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重要藏品。

▲80年代潘达于带着自己的曾孙在上海博物馆看大克鼎

因这些国宝,人们记住了潘达于,以及她代表的苏州潘家。

什么是望族?就是即使大部分的家族成员早已故去,或已离开这座城市,他们的传说仍然在街头巷尾流传。

潘家的历史和苏州城,早已不可分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看老学霸家里都收藏什么?
贵潘”家族的尘封往事
家国情怀的诗意呈现——苏剧《国鼎魂》观后
“苏州贵潘”——藏家潘达于和她的旷世宝鼎
富潘、贵潘和两只鼎
捐赠国宝大克鼎的苏州潘家,是个什么样的家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