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   联  入   门

       

一、字数相等。

四字联:伐薪作炭;合束为柴。

五字联:逐去千家冷;迎来万户春。

七字联: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十字联: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卧薪尝胆,三千兵甲定吞吴。

对联字太少难以表达完整的意思,字太多了又不易驾驭,不便使用。当然,少到一两个字、多到数百个字的对联也有,但属个例。

二、句式一致。

所谓句式一致,是指上下联句子的节奏必须一致。节奏指联语的顿挫,相同字数的句子诵读时有不同的停顿节奏,上下联的这种节奏必须一致。下面举几副五字联为例,各联节奏就不同:

二三式:逐去¦千家冷;迎来¦万户春。

二一二式:挥毫¦¦锦绣;落纸¦¦云烟。

一四式: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其他字数的对联也有不同的节奏,恕不列举。但要提醒的是,几十字数百字的对联也要做到节奏一致,不可出现错杂的情况。这要特别注意,不要字数一多,就忽略了节奏。

三、词性相当。

词性,也可称词类,就是词语的性质分类。现代汉语把把词语分成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其中实词又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类别,虚词又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感叹词等类别。对联要求词性相当,就是指在上下联对应位置的词性原则上应当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我这里说词性相当或原则上相同,有两个意思、两种情况:一是对联的对仗要求有时候更严格,仅仅依从现代汉语词语的分类还不行。由于对联起源于古代,古人对词语的分类跟现在不同,我们创作对联,原则上要遵循古人的分类,以传承对联古雅的格调。比如古人就把名词分为天文、地理、时令、宫室、国号、伦道、姓名、身体、衣帛、文史、珍宝、器皿、食馔、果品、蔬菜、毳食、茶酒、草木、药石、鸟兽、水介、虫名等二十多个门类,创作对联时大致要按这样的分类去对,否则就被视为失对。二是有时候对仗的要求又比较宽松,无需过分拘泥于词性。比如虚词就不必刻意追求词性一致,通常把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看作一类词互对便可。还有古人对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别不很严格,对仗时常常可通融。前一种要求严格的情况一般称为工对,后一种要求交较宽松(还可更宽松)的情况一般称宽对。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例一:新水影摇双槛碧;旧山光映四围青。(西湖湖心亭联)

例二:一县[][][];五溪[][][]。(林则徐赠某知县联)

我们把例一的七字联上下联分别拆成七个词,对应的词性完全相同,无一失对,此为工对;后一副也是七字联,如果也把上下联拆成对应的七个词,则有三处(上[ ]号)词性不同,上联第三字对下

联第三字是形容词对名词,上联第五个字对下联是动词对介词,句尾处

是动词对形容词,但我们在欣赏时,为什么没有失对的感觉?原因之一是全联文笔优美老辣,立意高远,人们看到时只会赞叹其艺术的感染力而不会注意到形式上的不足,瑕不掩瑜是也;二是联语除了词性上的微瑕,其它方面都完全符合对联规则。

四、语言结构相同

所谓结构相同,是指上下联的词、词组、语法的结构要相同。汉语言的词或词组的构成方式多种多样,如联合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补结构等等;还有汉语的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成分。创作对联时,上联使用的是哪种结构的词或词组,下联对应的位置上也要用哪个结构的词或词组。上联是主语,下联对应的位置上也必须是主语,上联是谓语,下联对应的位置也必须是谓语,以此类推。举例如下:

例一: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于右任赠蒋经国联)

例二:著作最严谨,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蔡元培挽鲁迅联)

我们把例一按句式二二三的节奏分成三节,是这样的: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上联计利是动宾结构,做主语;当计的偏正结构,作谓语;天下利是偏正结构,做宾语,全句三个词组组成了一句完整的主、谓、宾句子。下联的词组结构和句子结构与上联完全相同。

例二字数稍多,略微复杂一些,但上下联对应的词或词组的结构、句子的成分结构也完全一致,读者可按例一的方法自己分析,此不赘述。

需要了解的是,对联一般字数不多,语言较凝练,有时候只是由人名、地名、专用词汇或短语构成,并非完整的句子,句子成分隐藏或省略了,所以我们主要把握住词性和词的结构便可。

五、平仄相对

汉字的读音有四种基本声调,叫做四声。四声又有古四声与今四声之别,古四声称作平、上、去、入,今四声称作阴、阳、上、去,即一般所说的一二三四声(两处的皆读作 /shǎng/”),四声又分平声仄声两类。

古四声的即平声(大致是今四声的阴平和阳平),其余上、去、入三声皆归仄声。今四声的阴平、阳平通称平声,上声、去声统归仄声,古四声里的入声在今天的多数语音里都已消失,但部分方言里仍由保留,那些古入声字在今四声里都有分布。

创作对联,我主张仍应使用古四声,至于不了解又不愿意学习古四声者,使用今四声也无妨。但我们见到的文学性较高的楹联,尤其是楹联最兴盛的明清和民国时的楹联,都是依古四声的作品,我们鉴赏时,不可用今四声揣度,以免闹出笑话。

我们说对联的平仄相对,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上下联的每一句要平仄相间,就是说一句话不管多少个字,平声字与仄声字要变换着使用,不可平声到底,也不可仄声到底,一般应当是两字一换,最多三字一换,要尽量避免四连平或四连仄的情形。如果是五七言句式,称作律句,平仄基本遵循律诗的平仄律即可;另一方面是说上下联同一位置对应的字,必须平仄相反,就是说上联平声字的位置,下联必须以仄声字相对,反之亦然。当然,平仄相间又不是绝对的,有些位置的字可平可仄,并不算出律。一般来说,不论律诗还是对联,每一句句首的字是可以不论平仄的,还有第三第五个字在大部分条件下也可不论平仄,但个别时候又必须论平仄,这个比较复杂,不是此次入门知识要说的,此处搁置不谈。

我们将上面的规则编成便于记忆的口诀: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一三五,可不论,二四六,要分明。举几副例联如下:

例一:[][]时犹有骨(仄仄仄平平仄仄)

[][]处便成灰(仄平平仄仄平平)(题薪炭联)

例二:[][][]何益(仄平平仄仄平仄)

入木三分骂亦精(仄仄平平仄仄平)(郑燮自题联)

例三:闲看[]水心无事(平平平仄平平仄)

静听天和兴自浓(仄仄平平仄仄平)(梁章钜自题联)

例四:疏松影落空坛静(平平仄仄平平仄)

细草春香小洞幽(仄仄平平仄仄平)(王原祁贺友人寿联)

一般人都比较熟悉七字联,所以上面联例都选用七字联,其中例一、二、三都有应平而仄,应仄而平的情况(有[ ]标记的字),但皆在一三五的位置上,可以不论,不算不工。例四是典型的律句,极工。

识平仄,调平仄是创作律诗和对联的难点,上面谨就一般规则而言,实践中特殊情况非常多,限于篇幅,今后有机会再说。

作者的楹联大赛得奖登报

六、几个特别规则。

第一,上仄下平。是指对联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用仄声,下联联尾的字必须是平声,这是古今一致认可的铁律,不可更改。有上平下仄的个例,过去或现在的楹联都属偶见,切不可作为常例,但上下联尾全平或全仄的对联绝无先例。比如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上下联尾字都是平声,是绝不可以的。有朋友以为是工对,就是因为不懂这一规则。

第二,对联由上下联构成,上下联的意思可以是平行递进的,也可以是正反对立的,但不能是相同的,就是说上下联只是变换了词汇,但表达出来的意思是一样,是重复的,这种情况叫做合掌,两只手掌合起来,都还是手,这是联语大忌。比如天天日日”“年年岁岁”“家家户户”“神州华夏”“耕夫农人等等,这种情况要力求避免。

第三、一副对联中,不要出现重复的字,就是说同一个字在一副对联里不要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但叠字词、同位虚词和处于某种修辞的需要可以例外。

最后,简单地说说对联的分类。称对联为对联或楹联是总称,类乎诗歌是诗的总称,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名称,如古诗、新诗,格律诗、自由诗等等,小说亦然。对联也有不同的分类和名称。最早为对联分类的是清人梁章钜,他在道光年间编纂的《楹联丛话》将对联分为故事、应制、庙祀、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等十类,但梁氏分类的依据偏重于创作目的和应用范围,标准不统一,后人多不采信。今人一般以对联的用途和内容分类,前者如春联、婚联、寿联、挽联、致贺联、胜迹联、居室联、题赠联、杂言联等等;后者如写景状物联、叙事咏史联、抒情励志联、格言哲理联、讽谏谐谑联等等。除此之外,有人从鉴赏、研究、介绍的角度归集、引用、说明某些对联,有必要就对联涉及的对象进行分类,给予某个称谓,比如要介绍和鉴赏有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对联,将相关内容的对联分别称为“柴联”“米联”“油联”等,在明确的特定的语境下,读者都能理解所指,不至于误读或曲解,是完全可以的。但这是一种特定需要的称谓,不会作为固定或专用的词汇被《辞书》收录,这也是完全正常、合乎语言习惯的作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联格式的要求
楹联创作基本规则
学联撰联赏联析联知识要点
对联百科
对联、对句语法技巧的一些知识(二)
略谈七言嵌字联的作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