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理论逻辑与发展路径

作者:郑建

摘 要:着眼于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阐释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作用机制,梳理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主要在于: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制度创新;推进“数商兴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攻克关键技术,培养科技人才;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新型农业劳动者;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未来产业;推进技术应用,发展智慧农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农业不仅是基础、是支撑,更体现强国建设的速度、质量和成色。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还是明显短板弱项。要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摆在优先位置,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在农业领域要提前布局,谋划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新技术,为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提供强大物质技术基础。本文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理论遵循,阐释了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分析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一、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自新质生产力提出之后,学术界对其内涵及实践路径进行了丰富探索,但与农业发展相关的论述较少。

有关新质生产力内涵及实践路径的研究:张乐(2023)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培育和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支撑,从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要建设创新型人才梯队、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未来产业,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动能。高帆(2023)提出,新质生产力具有多个维度的内涵,表现在:结果方面主要满足人的发展型需要、享受型需要;要素范围包括数据要素等;推动要素组合的组织、技术复杂程度更高;出现了新的产业形态。戴翔(2023)认为,新质生产力体现在“新”“质”“力”三个维度。其中,“新”表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新起点;“质”表现为超越传统的“物质变换”范畴;“力”表现为从热力、电力、网力到算力的升级。徐政等(2023)提出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构想:逐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补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短板,利用数字融合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红利”以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有关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研究:王琴梅和杨军鸽(2023)提出,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三要素包括数字农业劳动者、数字农业劳动资料和数字农业劳动对象。数字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农产品质量提高、协调农村产业和城乡结构,以绿色理念引领农业低碳发展、开放拓展农业资源和市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秦云龙(2023)认为,科技创新助力农业现代化、加快种业创新攻关、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均有利于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胡方玉(2023)提出,应聚焦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形成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塑造农业发展新动能。

因新质生产力提出时间较短,研究新质生产力助推农业现代化的文献几乎没有。本文从如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其他角度梳理相关文献,以期为本文研究提供一定参考。王娜(2023)强调,通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依靠建设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促进农业数据要素合规高效流通、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等。傅华楠和李晓春(2023)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经营体系现代化、生产体系现代化均有驱动效应。王进等(2023)提出,利用数字经济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路径:深化绿色有机农业理念,制定数字化管理战略,广泛采用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根据当地特色促进本土农产品品牌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刘长全(2023)提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要依靠颠覆性农业技术,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两方面作用。金丽馥和吴震东(2022)指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业科技现代化。王刚和王迪(2023)认为,农业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提高农业机械化产品使用率、以农田水利建设为核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等对策。

综上,以往有关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多是从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等某个发展侧面来进行探索,较少有从我国生产力目前的发展水平、生产要素新变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探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新质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研究新质生产力如何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方面发力,提出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二、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作用机制

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具有新属性与新动能;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的产业体系,其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最新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为途径,以新产业为主导,建立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以往的经济增长模式,摒弃高污染的产业,转变资源与能源高消耗的生产方式,以数字化改造生产流程与管理模式,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赋能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从农业发展的角度,新质生产力的“质”对于农业现代化而言,既体现在对耕地的保护与土质的优化,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又体现在智慧农业的发展,将新兴技术与材料的应用、生产效率的提升与绿色低碳农业的发展相结合。

(一)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力是指人们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一次生产力水平的跃迁,也是生产方式的革新2。新质生产力是一种适应新发展阶段、遵循新发展理念的新型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之“新”,在于其涵盖新技术、新材料、新产业及新模式,成为创新新型产品、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不断提升生产力的先进程度与发展水平,突破传统生产方式与增长模式,开辟发展新领域与路径,赋予经济发展新的动力与优势。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党领导下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

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孕育先进生产力。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和融合度不断提高,形成了涉及领域新、科技含量高、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

2. 绿色发展:新质生产力还体现在绿色发展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这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表现。

3. 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体现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推动供给侧改革和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进一步释放生产力。

(二)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制

从农业发展的角度,完善产业布局,推动传统产业向先进产业与未来产业转型,要实现农业质的飞跃也需要新质生产力。

1. 提高生产效率。

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运用,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生产效率的提高。新型农业机械的应用、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实现大规模、高效地生产作业。这些设备和技术在播种、施肥、灌溉、收割等环节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提高了作业速度和准确度。此外,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农业模式的探索,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例如,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模式的推广,充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 推动种业发展。

新质生产力对种业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分子育种等前沿科技手段,培育出抗逆性更强、产量更高、营养价值更丰富的农作物新品种。这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还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等。同时,新品种的研发和推广也有助于提升我国种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3. 改良土壤。

新质生产力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科技有助于更深入地分析检测土壤的性质和结构,从而制定更为合理的土壤管理方案。例如,通过精准施肥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养分状况,避免过度施肥造成的环境问题。此外,土壤生物技术的引入也为土壤改良提供了新的可能,如通过生物工程方法修复退化土壤、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等。

4. 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新质生产力在农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的功能和定位也在不断拓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同时也为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夯实基础。例如,通过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农业可以发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提供更多样化、更具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此外,新质生产力也推动了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其不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种业发展、改良土壤状况,还助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多元化发展。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应用,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影响和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更为强大的技术支持。

三、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世界经济中,无论是以机械化大农场规模化生产的农业模式,还是以化学与生物技术驱动生产效率、集约化经营的农业模式,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积极探索以信息化与智能化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新发展模式。我国在探索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智慧农业和精准农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虽然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率、农业技术水平相比农业强国仍有差距,近年来我国在数字化技术普及与应用、智能化农业生产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实现生产力现代化。目前实现农业生产力现代化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农业产业链条较短,产业融合发展不足;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资源能源消耗较大;农业基础设施有待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仍需改善;农业研发投入不足,农业创新平台较少,农业科技人才相对匮乏。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农业产业链条较短,产业融合发展不足

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分散,产业集聚不足,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导致农业产业链仍处于从农民到企业的单一联系,抗自然灾害能力与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对于产业链环节而言,农业产业链较短,往往注重产中的种植、养殖与粗加工环节,却缺乏产前的科学育种与产后的产品销售、品牌管理等环节的延伸,导致农业产业效率较低。对于产业价值链而言,农业以提供初级农产品为主,深加工不足、产业附加值较低,导致农民总体收入增长较为缓慢。对于产业链的技术开发与应用而言,目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农业的技术应用场景较少,已开发的农业科技应用项目不足,农业产业链标准化程度较低。

(二)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资源能源消耗较大

近年来,我国化肥、农药使用的数量减少,化肥与农药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呈现逐步减少的态势。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杜志雄,2021)。此外,我国化肥、农药使用强度高于国际安全上限标准和世界平均水平,表明我国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势在必行。

(三)农业基础设施有待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仍需改善

虽然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但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对数据与信息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应用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网络通信、仓储物流等设施未实现全覆盖。国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带动农业水利、农田防护等设施的兴建,但现实情况中“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仍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田基础设施前建后坏、边建边坏等问题较为突出,实际缩短了使用寿命和限制了功能发挥(郭晓鸣和丁延武,2022)。此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的配套垃圾与污水处理厂、固废处理等生活配套设施仍存在不足。

(四)农业研发投入不足,农业科技人才缺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但对农业领域的研发投入略显不足。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相关数据:截至2020年,现拥有52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与农业领域78个,占比约14.21%3。所以,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比例来看,农业领域的比例不高。我国若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加大研发资金投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新技术的应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此外,从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来看,应进一步推进人才振兴,夯实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支撑。

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一)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制度创新

1. 做好顶层设计。

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农业技术领域重大技术攻关项目,规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要建立以党政为主导的、企业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科研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研发经费投向“三农”领域的基础研究,鼓励各类企业把“三农”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技应用项目或高科技产品,以科技创新支撑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升级。同时,建立中央与地方协同发力的共建机制,统筹推进农业领域的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力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2. 大力推进制度创新。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同时生产关系会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摒除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持续在制度上创新。长久以来,农业一直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短板。因此,加大对我国的高标准农田和农业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的投入;制定农业投资法、农业发展保障法、农业保险制度等相关法律制度,为农业资本投入与运营、增加农业信贷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风险等提供法律保障;加大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力度,鼓励金融机构探索解决农业领域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为农业经营者购买农机设备提供低息贷款或免息贷款;探索农业保险制度创新,降低农业生产与经营中的风险。大力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让科学知识与技术方法进入农村,深入农业一线。同时,鼓励农业科研机构与农业院校到农村推广技术。

(二)推进“数商兴农”,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以数字化改造农业产业链,搭建农业产业发展的数据采集、分析与共享的平台,促进产业链各个环节信息的动态监测与实时分享,促进产业内部与跨产业的协同合作。拓展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冷链物流等产后环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培育或引入农业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或科技企业,促进产业链从智慧化生产、运营、物流到销售的全产业链的一体化发展,降低各个环节资源与成本消耗,提高整体产业效率,带动整个产业链的集聚与结构的优化。应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创新成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三)加强成果转化,以新质生产力培育未来产业

加强农业领域的基础性研究,不仅要注重从0到1的原始创新,而且要重视从1到10和从10到100的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农业多场景的应用,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构建政府主导、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参与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创新平台。我国不仅要以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产业链,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与产业集聚,实现全产业链的一体化发展,还要积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农业领域战略性的重大技术攻关成果进行产业化。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着力推动生物育种的技术成果转化,以此促进农业产业变革。这不仅符合国内种业振兴的需要,而且也是将科技创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需求。尽管我国的分子育种技术与世界领先国家在底层科研技术水平上差距不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全基因组选择以及基因编辑技术整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在技术应用方面,整体而言国内作物分子育种产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与种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4。所以,加快科技前沿技术的产品转化,既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又可以从市场中获取的部分利润继续投入科技创新研发,形成产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良性循环。

(四)强化创新主体,培养能够发展和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农业领域人才

1. 攻克关键技术,加强科技人才培养。

种子作为农业发展的“芯片”,是面对未来的新兴产业,对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种业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期与挑战期。生物育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驱动力,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要加强在这一关键性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加快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要持续加强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与师资资源的匹配,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生态,培养一批攻关关键性技术、引领科技前沿发展的尖端人才。同时,加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培养熟练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并将之应用于企业平台或产业场景中的应用型人才,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快速转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此外,为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创业平台、资金支持与人才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产品与服务,实现科技成果的利润回报,进而促进科研的再投入与再创新。

2. 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要大力扶持善于将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新型农业劳动者。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在联农带农推动农业绿色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价值实现方面的作用日渐凸显,已成为推动农业全面绿色转型的“领头雁”,其主要指标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因此,要进一步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科技成果应用领域的作用,带动农户积极投身新兴农业技术的应用场景中,以高科技的工具与方法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五)发展智慧农业,推动技术要素市场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次提出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精准农业。所谓智慧农业,是以数字化技术采集并动态跟踪农业生产过程,以精准化与智能化生产作业,以大数据分析与科学化决策,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全面智慧化管理。目前全球各国都在加快智慧农业布局,加深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我国智慧农业起步较晚,农业机械化、作业智能化程度远低于其他领先国家,依旧处于成长初期,市场空间广阔。因此,对于我国而言,要立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自主创新,搭建大型农业生产数据平台与农业经济数据平台,通过大量数据采集与分析,发布区域性的农业动态信息、预测农业经济发展趋势,为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策略的及时调整、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数据与信息支撑和参考,避免生产上的盲目性与滞后性。更重要的是: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开发农业先进技术,形成新质生产力,健全农业技术体系、农技推广体系,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综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劳动者层面,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与经营主体的培育,创新研发前沿农业科学技术,培育农业科研技术人才,发挥新型劳动者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不断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形成新产业,构建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劳动资料层面,要开发与突破农业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同时,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其他学科或产业技术的最新成果,融入农业领域的技术场景应用,以具有科技含量的新型劳动工具来进一步提升农业领域的生产力水平。在劳动对象层面,从传统的人工参与一线农业生产的方式,不断转化为新型的以智能化、信息化手段为主参与一线农业生产的新方式,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构建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因此,要多措并举地推进农业生产力的提升,需要党和政府的顶层设计、产业布局、科研技术投入、法律与金融制度的保障等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强国梦。

作者:郑建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来源:《价格理论与实践》期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村振兴亟需科技赋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锚定三“新”三“产”三“化”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和形成路径
建设科技创新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学习强国
以数智化催生农业新质生产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