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血战常州8

第十九章   战溧阳赵淮再披挂  银树坝英烈昭天目

 德佑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十一月中旬元军最精锐的铁骑由西路军参政阿剌罕、四万户总管奥鲁赤元帅率领,从建康出发向广德、高淳、溧阳、独松关进发。行至高淳东坝银林处,遭到溧阳守将赵淮所率宋军的拼死抵抗。

 赵淮,字元辅,号静斋,南宋重臣赵葵的侄子。青年时曾随叔父平定“红袄军”之叛,屡立战功。因理宗帝赐第赵葵于溧阳,故赵淮也随赵葵徙家迁溧阳定居。《溧阳县志》记载当年赵葵府邸位于城南曰:“南府”,赵淮府邸位于城北曰:“北府,时人号称南、北二府。赵淮在度宗朝咸淳年间曾掌管“无为军”,退职告老还乡后一直居住溧阳。①

 元军进攻溧阳,在此国家危难之际,宋廷将已经退职的赵淮重新起用,诏命他为太府寺丞,并派他会同常州通判陈煜,在高淳县境内溧阳城西南的东坝银树(亦称银林)地方,设防抵御元军。

 常州知州姚訔、通判陈炤委派武功高强的爱国高僧莫谦之长老任溧阳尉,与赵淮一起组织二万义军,在长荡湖制造战船,训练水军。并倚山势,居高临下囤聚粮草,设置营寨,以阻挡建康方向进犯之敌。

 溧阳地处建康至临安之间的要冲,是年冬十月,元军西路军集中军力,骑兵一万,重甲步兵三万进攻溧阳。宋朝廷加封赵淮为淮东转运使,设衙门于溧阳县城。银林至溧阳县西八十里,高淳县东五十里,东坝旧街至银林五堰十八里,此地属于天目山脉,山峦重叠,地势险要。五堰为苏常水利之锁钥,五堰通则苏常安,太湖地区有民谚:“东坝一倒,性命难保”,东坝之蓄水,可淹没阳湖,安阳山顶文笔峰成揽船桩。战国时吴大夫伍子胥为征楚开凿胥溪河,北通建康,西至芜湖,南达临安,东临苏常,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赵家王室南府、北府在溧阳家喻户晓。赵淮为人忠厚仁义,喜欢结交江湖朋友,北府募军七十余名弓马娴熟,武艺高强的义士为将,其中不乏有许多赵家宗人府弟子,家国有难时,苏、浙二地赵家宗室也有许多爱国志士加入抗元队伍。

 赵淮虽年越五旬,习武之人,体格强健,为人谦和有礼,胸怀宽广。朝廷又任命他为太府寺丞,他不喜穿朝服,换上甲胄,披挂上阵。赵淮头衬平巾帻,戴凤翅战盔,前盔饰有凤翅护额盖耳,顶饰红缨散盖,枪尖银白铮亮,全身披挂重甲,上有盆领雍颈,胸套两挡甲,护心镜,上臂覆将披甲,内穿战袍,琵琶袖口,宽口战裤,外披膝甲,足着战靴,跨棕色战马,腰系满壶羽箭,五络长须,手提大刀。将军出征,溧阳城西门百姓夹道洒泪相送。

 银林以堰水和山势隘口筑寨,居险坚守,不可正面与元军交锋。溧阳义军将士大都血气方刚,列队出阵交战。

 元军彪悍的蒙古兵横扫欧亚各国后,攻襄阳,沿长江东进以来从未打过一仗,芜湖、丁家州、镇江焦山战役,都是水军立战功。蒙古铁骑主力集中在西路军,这次银林宋元交战,骑兵冲杀在前,手舞弯刀,嗷嗷喊叫,似潮水般汹涌滚滚向宋军压来。密集的箭雨过后,终于二军交接相撞,战鼓声、号角声、喊杀声响彻山谷,长枪与弯刀飞舞。

 激烈的混战中,宋军渐处下风。元军三万重甲兵跟在骑兵后追杀,宋军队形被元军铁骑冲散分开,只能各自为战,顷刻间漫山遍野已是尸体横阵,流淌的鲜血染红了山谷溪水、卵石。受伤军士凄惨的哀嚎声,还在厮杀的将士怒吼声,交织成一片战争恐怖景象。

 赵淮将军被元军重重包围,身中二箭,血染战袍,手舞大刀左冲右突。赵淮骑战马冲杀至小山顶上,这时宋军七十余名将校、二万余名士兵尽皆战死,仅有三、四名将校追随其后。终因寡不敌众,赵淮被俘,元军将其五花大绑,重枷加身,押解至江北瓜州(今扬州市邗江区)。当离别溧阳时,城门口两侧,老弱妇幼不畏元军驱赶,长长的队伍跪地为赵淮送行。赵淮面无惧色,口占一首《辞家庙》,诗云:

祖父有功王室,德泽沾及子孙。

今淮计穷被执,誓以一死报君。

刀锯置之不问,万折忠义常存。

急告先灵速引,庶几不辱家门。

 赵淮一心求死成仁。赵淮被押至瓜州中军帐中见元帅阿术,阿术左右校尉喝令赵淮下跪,赵淮置之不理,傲然挺立不跪。自古以来英雄惜英雄,阿术敬重赵淮是条汉子,顿生招降之意,取来军中调兵虎符为凭信物,欲收赵淮为帐下大将,赵淮坚决不受。阿术更觉赵淮是英雄,亲自给他松绑,希望他去扬州招降据城死守的李庭芝,并许诺招降成功后将委以重用。

 赵淮假意允承,待到扬州城下,赵淮对着城楼上的李庭芝将军高喊:“李庭芝,你是男子汉大丈夫耳,马革裹尸毋降也!”

 阿术顿时气得咆哮如雷,恼羞成怒,即刻下令斩杀赵淮,并抛尸扬子江边,英雄赵淮慷慨就义于扬州城下。

 同与赵淮在溧阳被元军俘虏的有一位赵淮小妾,这位小妾之死同样十分悲壮(宋史、野史、地方志均有传)。赵淮被杀后,她被元军掳到一军校营帐中,她解开包裹取出银两分给军校和士兵,并对军校说:“妾身一直跟随侍奉赵运使,今他死了,尚未入土安葬,妾实不能忘他对妾之情意,如大人将他掩埋,奴家将终身侍奉大人。”军校闻言,起了怜悯之心,命人将她送至扬子江边,为赵淮殓尸,这位小妾架起柴堆将赵淮尸体火化,将骨灰装入瓦罐,而后抱瓦罐划小船至江心急流处,跳入江中而死。②

《溧阳县志》将这位不知名的小妾记成翠莲、绿云二人,并且后世将二人的牌位迁入史贞女的史贞女祠内。③

“一贞二烈”被后人一直祭拜。赵淮的正妻赵余氏(抗金名将余玠之女)得知赵淮殉难亦呕血而死(清,嘉庆《溧阳县志》,淑贤),赵淮一家可谓满门忠烈。

元西路军于十一月下旬攻陷溧阳,中路军正在围攻常州城,通判陈炤、溧阳县尉莫谦之长老率城内义军、和尚兵守城,无力顾及溧阳之战。

阿剌罕元帅攻陷溧阳后,稍作休整,即率军攻打临安的最后天险隘口-独松关。

 【注释】

①宋史]列传二百九]忠义五  赵淮传

②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九  烈女

赵淮妾,长沙人也,逸其姓名。德佑元年,从淮戌银树坝。淮兵败,俱执至瓜州。元帅阿术使淮招李庭芝,淮阳诺,至扬城外,乃大呼曰:“李庭芝,男子汉死耳,毋降也。”元帅怒,杀之,弃其尸江滨。妾俘一军校帐中,乃解衣中金遣其左右,且告之曰:“妾夙事赵运使,今其死不葬,妾诚不能忘情。愿因公言使掩埋之,当终身事相公无憾矣。”军校怜其言,使数兵与如江上。妾聚薪焚淮骨置瓦缶中,自抱持,操小舟至急流,仰天恸哭,跃水而死。

③《溧阳县志》 史贞女

周景王二十三年,楚平王七年(公元前522年)楚平王杀死大臣伍奢及其长子伍尚,次子伍员(字子胥)逃往吴国。经过濑水,遇见在永边浣沙的史贞女,向她讨食,史贞女把浆沙的半桶面糊给他吃了。伍子胥临走时再三叮嘱史贞女,不要讲出他到过这里,以免追兵知道他的去向。史贞女为了使伍子胥放心并保全自己的贞节,立即抱着一块大石头,投水身亡。她的尸体学至上游三里的木杓兜村(今溧阳市南渡镇广丰村),由村民捞起安葬。后来伍子胥打败了楚国,报了大仇,凯旋回师,经过溧阳濑水,要报答史贞女百金,但寻不到她的住所,于是把金子投入水中才离去,此地名为“投金濑”。史贞女建有祠,赵淮妾亦入史贞女祠。



第二十章   无一言降纸城铁人  以纸代饼同仇敌忾

 德佑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农历十一月十六日,元军围困常州城猛攻硬打已四个月了,仍未能进入城内半寸,久攻不下,伯颜绞尽脑汁,无计可施,终于又想起元帝制定的“怀柔”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伯颜招来吕城降将张彦,命他去劝降常州守城将领。张彦本是宋廷殿前都指挥使,在宋将中是一位老资格将军。在吕城兵败后马陷泥坑被元军抓住后降元。

 张彦骑马来到常州城门外劝降宋军将领,陈炤、刘师勇指着张彦痛骂:“你身为宋朝将官,受国家厚禄不思图报,竟然还有脸面来见我们。”张彦被骂得满脸通红,羞愧而归。伯颜见张彦无功而返,仍不死心,再派降将吕文焕来城下劝降。

   吕文焕常山,小名吕六,霍丘县(今安徽霍邱)人。是南宋有名大将,原是宋朝廷殿前都指挥,吕文焕在宋蒙襄樊之战后期任襄阳守将,与蒙元相持达6年之久。1273年,襄阳兵尽粮绝吕文焕投降元朝,并为元朝策划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汉),自请为先锋。元世祖忽必烈封吕文焕为昭勇大将军、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襄汉大都督,赐其将校有差。随后为伯颜向导,引元军东下,时沿江诸将多是吕氏旧部,争相望风款附,投降元朝。

   当吕文焕到城下劝降时,城楼上刘师勇将军一眼就认出了这个宋朝最大的叛贼,拿起了他惯用的铁臂弓,搭上羽箭,拉满弓弦,一箭射去,正中吕文焕右臂,刘师勇要吕文焕转告伯颜:“常州城中,上自将领官吏,下至黎民百姓,无一人言降者。”

原来,伯颜采取攻心战术,曾派弓箭手绑书信射入城内劝降,书信上写道:“勿以已降复叛为疑,勿以拒敌我师为惧。”企图分化瓦解城内义军,动摇军心,但常州义军将领不予理采。

   当初伯颜从镇江北固山大本营到达常州后,看到常州城墙破败不堪,这座四十里方圆的古城,大而难守。自从936年南吴

杨溥为了割据一方在常州修建城墙,已度过了三百五十余年的风霜,城墙既矮且破旧,许多地方有缺口,守军用树枝、毛竹为栅栏补城墙缺口。伯颜骑在蒙古马上,马鞭一指道:“一座纸城。”而今常州军民数月来凭此纸城顽抵抗,无一人言降,不禁叹曰:“城是纸城,人是铁人。”

   伯颜很相信问卦占卜,亲自回镇江到金山寺找长老占卜问计,如何才能攻克常州?因为伯颜知道了城内守将刘师勇在城楼上对守城将士说:“吾城即破,金山长矣!”其实刘师勇将军意思是说常州城即将被攻破,但祖国的山河长在!刘将军用此言激厉将士死守常州。而伯颜听到金山二字,不知里面有何玄机,故去金山寺占卜问计。金山寺僧人说道:“常州城形如龟状,龟头是南门,攻其头可破,断其粮自破矣。”伯颜当即派人混入城中,烧去二处粮栈。

   常州城被困数月,平江援军无望,城中粮食将断,又遭火焚粮栈,在胡应炎、包圭的建议下“计划定粮”。军队三顿干饭改成二干一稀,百姓中减少妇幼老弱者供粮数量。围攻城池的元军在城外造饭,煎饼、鱼肉炒菜,大吃给城上宋军看,白米饭、煎饼的香味飘至城内,惹得城内小孩哭闹喊饿。

   姚訔、刘师勇、陈炤等商议对策,一时无良策以对,沉默了一会,姚訔道:“幼时读过四书五经,历史上有剪纸代鱼以礼的典故,不知此典故可用来作破敌之计否?”众将齐道:“此计甚妙!”

   第二天临近中午,常州守城将士都接到姚知州的密令。到了开饭时分,每一个士兵手里都捧着一只盆子,里边放着一只只“大饼”,一个个都津津有味的吃着。刘师勇、陈炤等将校在城楼上摆上一桌,放满丰盛酒菜,一边饮酒,一边谈笑作乐。刘师勇手里拎一只烧鸡,大声责骂身旁兵士,将咬了一口的整只鸡抛下城楼,像是嫌弃鸡味道不好。

 城下元军急报元帅唆都,唆都拿着那只烧鸡翻来复去看了良久,又看了看城头上宋军大吃煎饼的情景,摇摇头走了。这一招“以纸代饼”之计果然奏效,伯颜、唆都认为常州城内粮食充足,只得另想新的战术进攻。

   伯颜、张弘范下令强征常州城周围百姓,挖土装包,连人带土堆成攻城土垒。宋军弓箭手看是常州百姓,不忍放箭伤害,土墙越垒越高,宋军一时无可奈何。 刘师勇命弓箭手远射攀登云梯上城头的元军,义军已将城内靠城墙的民房拆光,用砖瓦代替已打光的石头,甚至拆去瓮城,用城砖能代替炮石,用民房木料钉上铁钉代替滚木,将正在爬城墙的元军打下去。

一连数日,元军还是未能攻上城头。伯颜怒气冲天,命将城周边的妇女掳来杀死,剐取乳房,熬煎成油膏,名曰:“人油炮”,将人油膏绑在箭头上点燃,射入城头及城内,顿时城墙上的树枝毛竹栏栅鹿角,全都着火燃烧起来,城内民房也起火燃烧,到处是熊熊烈火,烟雾弥漫。城内百姓大乱,到处是呼天喊地的哭叫声。城外也是尸横遍地,无数妇尸坦胸无乳,惨绝人寰。

常州城里,虽然战前收集了一些粮食,但是,本来在南宋王朝残酷掠夺下已十分贫困的常州人民,经过四个月围困,粮食已快吃光了,他们除了手中的长矛、大刀、木棍和石块之类武器外,几乎一无所有的,南宋统治者在江南的横征暴敛,在史书中事有可证。但是,正是这群“宁就屠戮而不愿甘为臣仆”的人民,手操原始的武器,坚持与元兵浴血奋战。

又是一天激烈的鏖战,元军仍未攻入城内,只得鸣金收兵,战场上顿时寂静无声。“鼓衰兮力尽,矢竭兮弦绝。”守城义军疲惫不堪,口中大骂“鞑靼贼子,丧心病狂。”相互包扎裹伤,斗志不减。

伯颜又令士卒用牛马皮遮箭矢和石块,拼命攻城,伯颜亲率军急攻北城,城头上军士怒火中烧,满头烟灰,双眼血红,只顾与元军拼杀,奋力击退元军进攻。

元军探子来报伯颜,阿剌罕、奥鲁赤率领的西路军正在发起攻取独松关之战。此消息使得伯颜心情更加烦躁,攻取常州城看来必须使用“回回大炮”这个杀手锏了。伯颜一直催调攻取襄阳用的回回大炮,正要遣军校骑快马去催,忽见军士来报:“襄阳回回大炮已到。”伯颜大喜过望,重赏押运大炮之军校。

元军进攻襄阳时用的回回炮,是较为先进的抛石机,不是火炮,因宋时尚未发明火炮弹药。

 回回炮,又名西域炮,襄阳之战第一次使用,一炮轰塌襄阳城楼,一战成名,故此又称襄阳炮。

伯颜这次发起总攻是下了最大的决心,他将步军兵力的大部分调至中路军,西路军仅剩少量步军。以元军最精锐的一万多铁骑为主力,东路军以范文虎军一千多艘水军战船参加攻城。伯颜统帅的中路军云集战将千员,总兵力近二十万。

 进攻常州的元将,有“才略过人”的中书右丞相阿塔海;

 有惯于征战的“权枢密院事”怀都;

 有都元帅张拔都;

 有进攻樊城以勇猛闻名的宣武将军高阔儿和“刚猛有志”的武节将军四家奴;

 有“勇冠三军”的武义将军完者拔都和“骁勇惯战”,进攻樊城“勇敢出诸军右”的完者都;

 有大败宋大将夏贵的昭武大将军帖木儿不花和总督的李庭;

 有在焦山战斗中“冒流矢沿江麈战八十里,身负数伤,裹伤殊死战”的昭勇大将军忽剌出和宣武将军八十八;

 有进攻樊城的监军、定远大将军谒只里和元世祖忽必烈赏识的管军总把百家奴;

 有提升为炮水手元帅的张君佐和“久居宋,险固备知”的襄樊镇抚沙全;

 有武略将军石祖兴和屡有战功的忙兀台;

 有元建康镇抚唆都;

 还有叛将吕文焕,降元的原宋殿前指挥使范文虎。

 元朝攻宋的主要元帅和大将都被调来对付常州了。

 伯颜一身戎装,头戴翻边狐皮帽,身披毛皮大裘,骑一匹蒙古高头大马,中指扣红缨马鞭,在凛冽的西北风中,双眸犹冒怒火,下令元军攻城。只见在北风呼啸声中,战鼓震天,旌旗乱舞,战马嘶鸣,杀气弥漫。

 德佑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十一月十八日,元军向常州城发起总攻,人油炮火箭如飞蝗般射入城头和城内,城周围数百台四轮抛石机,石块(每块十斤左右)似冰雹从天而降,砸向城头和城内。回回大炮一炮一百斤左右的大石块入地,一个大坑深七尺。大炮连连轰击城内,声震云霄,百姓惊慌,四处乱窜。城下旌旗遍野,尘土遮天,两军擂鼓呐喊声传出几十里外,冲车无数次猛烈地反复撞击城门,数十辆三丈多高的楼车从四个城门一起隆隆抵近城楼。重甲步兵潮水般地席卷而来,涌向城墙。密集的箭雨射向城头,带油的火箭射向城内,城内火海又起。百姓除妇幼外,都上了城头,他们抬着家中的门板上城头,挡住如蝗箭雨。老弱妇孺也投入战斗中,他们将倒塌房屋的瓦片,用箩筐抬至城头,将瓦片当石块砸向攻城元军,想尽一切办法阻挡元军攻城。

 元军将攻城塔推向城墙,这种攻城塔十分沉重,配有大量攻城士兵,塔顶有铁钩,一旦靠近城墙,塔顶的攻城士兵用铁钩钩住城墙,即使百人也休想推到,守城军民只得用檑木石块挡住爬上攻城塔的元军。

 伯颜听从张弘范的建议,备足了火箭,这次攻城集中射向用竹木加高城墙的寨栅,城头四周起火,减弱了守军的力度。张弘范根据虞桥之战取胜的战术,弓弩手备足“八牛弩”,箭杆为坚硬的有韧性的木材做成,箭矢用铁片做成。伯颜命弓弩手五千集中在南门,一声令下,五千弓弩手近距离朝南门城墙齐射,弓弩队将城墙分成若干段,弓弩手又细分上、中、下三个城墙部位,瞬间南门城墙上布满了分布均匀的箭杆,牢牢地钉在城墙上。

 然后伯颜命令重甲步兵攻城,手握弯刀盾牌,用绳梯甩上城墙勾住箭杆,步兵拉住绳梯爬上攻城,宋军从未遇到过几万兵士一下子从城墙爬上来,虽然仍拼命用弓箭、檑木、炮石砸下去,但元军人数众多,砸退一批,又是一批往上爬。

 申时(下午四时左右),伯颜调五万步军集中在南门攻城,采取土攻战术,士兵用沙包填土,阶梯式堆高至城头,常州外城墙本就不足二丈高,步兵很快就可以从沙包上冲上城头。

 攻城越来越激烈,元军纷纷从土包、绳梯、塔车上如蚁般地爬上城头。铁汉的搏击,死不旋踵,狰狞的面孔,带血的刀剑,百姓们竖起了门板为守城军士挡着箭雨。二百多台五人拉抛石机集中在南门,十余斤的石块飞向城头,砸向宋军。

 姚字纛旗被箭雨、炮石打得残破褴褛,城头上牺牲的义军横七竖八铺满城头,还活着的义军来不及掩埋死去的战友,忍着悲伤,挥舞着刀枪,继续与元军浴血奋战

 城头上原先加高的竹木栅栏城墙,被火箭击中熊熊燃烧,城头上似有一条火龙发出浓浓的烟火,熏呛得人张不开眼睛,透不过气来。

 姚訔满脸烟灰,脸上只能看到二只布满血丝的眼睛,身上战袍已被鲜血染红,背上中了二支箭,他手提宝剑,指挥着大刀队,冲杀在城头,哪里有元军爬上城头,他就带着大刀队赶到,砍杀敌人。

 回回大炮一炮击中南门城楼,将城楼击塌,大樑倒下砸伤姚訔一只左臂,他咬牙撕下战袍包扎好伤囗,另一右手提剑,仍在指挥身边八个传令兵。传令兵每个城门二名,各城门由传令兵联络保持战斗命令的通畅。姚訔令身边传令兵,不得把他受伤的消息传出去,以免动摇军心。又是一箭射中姚訔的右腿,实际上伯颜已令一小队弓箭手专门射击南门城楼上指挥战斗的姚訔,他深知擒贼先擒王的道理。腿上一支箭很深,暂时不能拔,姚訔已是站立不住,只能用剑支撑着身体来指挥战斗了。

 突然回回大炮又响了,一炮将一百五十斤左右的大石块以雷霆万钧之势飞向城中,城中百姓一片惊慌。这时城头上已有一

小队元军攻上,有几名军士把中军帐的赤旗插到城头,元兵以为伯颜已经登城了,狂叫“丞相已登城楼!”军心大振,元军冲车一下将城门冲开,大队元军蜂拥而入。

 姚訔一看南门已失,败局不可逆转,“城在人在,城亡人死”的誓言在常州城家喻户哓。看着城内一片火海,听到老人孩子凄厉的惨叫声,虎目中泪如雨下。他用剑支撑着一条伤腿,另一条爬跪朝东南方,双手抱拳躬身打揖道:“皇上,太皇太后,罪臣訔无能,未能守住常州,巳无面目再见皇上矣!罪臣以死谢罪铭节,追随先帝去也。”说完,他怀抱被烧焦的姚字旗,纵身跳入熊熊火海之中。

 这次进攻常州之战,元军二十万水陆大军,16名元帅级别的元朝将领在城墙外指挥战斗。仅三万士兵和常州百姓与几倍于己身的元军主力鏖战,坚守四个多月,最终援绝粮尽,寡不敌众,失陷。伯颜不得不惊呼这真是“纸城铁人!”

 “城如守不住,唯一死而已”'这是姚訔最后的誓言,当元军攻破城池后,姚訔写下了5首殉难诗,从容自焚殉国。

第二十一章  失南门姚訔殉国  忠义城巷战喋血

 “常州南城门失陷,姚知州殉国。”宋军士兵急报镇守东城门刘师勇、北城门陈炤、西城门王安节等将军。刘师勇将军传达军令:“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驱杀鞑虏,誓同城在。”东、西、北三门尚在宋军手里,城楼上弓箭手向潮水般涌入城里的元军激射,射完壶中之箭,将士们操起长矛、朴刀冲向元军杀去,激烈、悲壮、血腥、残酷的巷战开始了。

 伯颜、唆都冲进城来,自进攻南宋以来,还从未遇到破城之后还拼死抵抗的军民,不由大怒,吩咐元帅唆都下达屠城的命令。唆都拔出了那把跟随了他几十年戎马生涯的战刀,向前一指,厉声叫道:“冲进常州城,杀光那些汉人,全军无军纪放假七天!”“呵呵呵!”蒙元军爆发出野兽般的兴奋吼声,无军纪放假是他们最乐意听到的命令。他们在樊城、襄阳和以前横扫欧亚各国时多次听到过这样的命令,这意味着他们可以任意强奸那些水灵灵的汉族江南姑娘,可以毫无顾忌地把汉人的头砍下来,可以把汉人的金银珠宝古玩任意掠夺一空。

 元军在城里见人就杀,见房点火就烧,本已被扑灭的火焰尚余火未尽,城内又到处燃起冲天大火,映红夜空,凄惨的哭喊声,被利刃砍杀的惨嚎声,响不绝耳,腥风血雨,尸横遍地。(赵翼《陔余丛考》载文:“常州屠戮之惨,自开辟以来未有也。”)①

 突然元军大喊:“神兵助宋军从天而降!”莫谦之、万安长老率五百僧兵,身披袈裟,高举“降魔”大旗,各操三十斤重的镔铁禅杖向元军冲来。当时元兵是异常尊敬佛教的,“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而自成吉思汗征服西域后,“欲因其俗,以柔其人”,就更加推崇佛教,甚至定了凡殴打和尚者要截其手,凡骂和尚者要断其舌的法律。因此,一旦当和尚也毅然舍身取义,参加抗元斗争行列时,人们的激昂情绪真可冲贯云霄了。元军一时目瞪口呆,还以为是天兵天将从天而降,吓得他们连连大叫“神将助宋军。”调头就逃。伯颜不信,亲率众将赶到,看到威武的僧人个个如金刚罗汉一般,他也笃信佛教,末进常州寺庙敬佛礼佛,心里也胆怯几分,遂下令吕文焕率以前的降元宋军上前与和尚兵厮杀。

 挑选组成的和尚兵,均有武功基础,内功修为很高的僧人,加上莫谦之、万安两长老功夫十分了得,禅杖飞舞,碰到重则脑浆飞溅,轻则手断腿折,元军重甲步兵不敢近身,范文焕的降元宋军也畏畏缩缩不敢向前。唆都、张弘范见状不妙,急调弓箭手、长枪队前来将僧兵团团围住,数千名弓箭手齐射,和尚兵舞动禅杖飞转如风轮,拨去箭矢,毕竟禅杖沉重,箭密似雨,难免力竭中箭。不一会,大部分僧兵中箭倒地,张弘范命长枪队冲锋,重甲步兵紧随其后,向余下的一百余名武艺高强的僧兵逼近。莫谦之、万安长老两人背靠背,扎住马步,镔铁禅杖横扫元军,左冲右突,终因寡不敌众,僧兵越战越少,无一僧兵畏惧,无一言降,直至最后一名僧兵战死。

 万安长老面露微笑,对莫谦之兴老道:“杀身成仁,死得其所,和尚我先去也!”说完反手一杖,砸在自己头上,宁死不屈,一缕忠魂飞向佛国,照耀常州,千秋永垂!②

 “大师,你已尽力,不如降我大元,如何?”看到僧兵只剩下莫谦之长老一人,素来敬重僧人的元军元帅唆都劝说道。

 莫谦之长老大笑道:“吾徒有言'不念佛来不吃斋,和尚生平把人杀。’可惜今天杀不尽你们这些鞑子,他日一定有人为我们报仇雪恨!”说完双膝盘地坐下,莫谦之将禅杖放在膝前,降魔旗怀抱胸口,双掌合十,闭着双眼,对周围鞑子不理不睬,唆都走近细看,莫谦之长老已咬舌自尽。③

 “汉人,汉人,这些汉人难道连和尚都不怕死吗?”唆都喃喃自语,连连摇头,怎么也不相信眼前所发生的一切。

   陈炤在东城门的瓮城内用弓箭射死了许多元军,大队重甲步兵尚没有围困瓮城之际,贴身亲随对陈炤说:“情况十分危急,瓮城被围住后很难突围,现在只有小东门敌军防守薄弱,可以突围冲出去。”陈炤道:“走出一步非死所!我的职责是守住常州,冲出去流落他乡不是我陈炤的死所。”烈火识真金,岁寒知劲松。”义军见将军身先士卒拼死守城的决心,都誓言跟随将军奋勇杀敌,与常州共存亡。④

 陈炤见元军围上来,丢去长剑,换一支镔铁长柄红缨枪,一招“罗汉夺命”直刺为首元将咽喉,只见血光一闪,元将被挑飞丈余。张弘范闻信赶来,命“天山四枪”的长枪队围住陈炤。陈炤虽知兵,平时喜爱习武,但毕竟不是江湖上的大侠,不敌“天山四枪”,双拳难敌四手,“天山四枪”使出夺命狠招“八卦绝命枪”,四个人八枝红缨短枪从四面八方同时飞掷过来,陈炤自知今日要命丧于此,手指张弘范骂道:“汉贼,不得好死。”中枪身亡,英雄战死疆场。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胡应炎在北城门率领义军巷战。他家在城中有许多店铺,平时喜结交天下朋友,人称“赛孟尝”,好侠仗义,所以他招募义军数日便招得三千人马。他城内陆形熟悉,游刃在街巷之间,伺机杀敌。元军唆都元帅闻报城北巷战死伤千余人,当即赶至青山门,带领三千步兵围捕,包围圈逐步缩小,胡应炎在州学(今常州第二中学)前力尽被执。唆都闻报大喜,纵马赶至,指着五花大绑的胡应炎道:“你就是杀我许多部下将校之人吗?”胡应炎将头昂起,面不改色回答:“我想杀你和伯颜,恨我力不能及!”唆都闻言恨极,又是个不怕死的,被俘虏还这样凶悍,挥起马刀将胡应炎腰斩而死,时年二十六岁。⑤

 王安节将军,朝廷诏封东南第七战将,浙西兵马副都监。刘师勇光复常州,朝廷封刘师勇为常州统制,王安节为常州副统制,守常州。城破,王安节守西城门,率领宋军与元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双刀王,锐莫当”,王将军冲入敌群,如入无人之境,双刀飞舞之处,元军非死即伤,血肉横飞,鬼哭狼嚎,元军避其刀锋而纷纷闪避倒退。混战之中,王安节发现了元军元帅阿术,从那副甲胄华丽精细的外貌看出此人必是非富即贵地位超然的元军将领,如果能杀了这傢伙,我死亦可暝目了。便将马腹一夹,双刀扬起,直朝阿术冲去。

 阿术手握长枪注视着王安节,挺枪来刺,等待两马和刀枪相交之时,只见双刀架住长枪,火花飞溅,两马瞬间就要相撞。

 阿术部下想从两侧予以夹击相助,围攻王安节,但被王安节巧妙地驾着坐骑避开。王安节迅即一招“盘龙吐信”,转身反劈阿术,刀尖划过阿术甲胄,使阿术身体在马上直晃。

 正在王安节使出绝技刀法“青龙探爪”,刀口反转,双刀直取阿术颈项之时,元大将陈奕(宋降将)忽然从王安节身后掷出一条铁链,铁链缠住王安节颈部,王安节顿时翻身落马跌落地上,被元军将校一拥而上砍伤左臂左腿。王安节临危不惧,仍曲着伤腿,继续死战,“杀敌如刈草”,右手舞刀,使一招“怒杀五关”,将涌上来的元军砍翻四、五个,此时,数十名长枪手围上来,王安节最后力竭被捉,死里逃生的阿术惊恐万分,骑马过来喝问:“你是何人?”王安节将军道:“吾乃合州名将王坚之子王安节是也!”阿术敬其神勇,劝其降元,王安节哈哈大笑道:“我王家世代忠良,岂能投降鞑虏!”⑥

 被牢牢捆绑的王安节被元军拖到伯颜马前,这位差一点要了阿术性命的勇士,臂上腿上的刀伤还直淌鲜血。伯颜两侧军校喝令王安节下跪,王安节昂起头,强忍腿上剧痛挺身而起道“堂堂大宋战将只跪皇上、父母、师长,岂能向鞑虏屈膝!”

 伯颜以汉语叱喝道:“汝为何不及早投降?”“别妄想了,丑虏!”王安节辱骂伯颜是难看野蛮的鞑虏,不说一句话。伯颜无法降伏这位勇将,只得命将王安节斩首处死。

 刘师勇将军在南门巷战,已击退四、五次元军的围攻,古铜色凤翅盔已是沾满血迹,盔顶红缨被血凝在一起,满身及脸上鲜血淋淋,已成血人,只有二只精光四射的眼睛,从敌群中见到熟悉的脸,此人正是大宋襄阳守将吕文焕。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刘师勇指着这个贪生怕死,投降元军,又领着元军军侵犯自己国家的叛徒大骂道:“卖国求荣,背叛祖宗的贼子,有何面目面对江东父老?”刘师勇向昔日同朝为官,品位比自己高的大将吕文焕冲了过去。

姑且不论二将武艺之高低,就气势上就压倒了吕文焕。交锋了十余个回合,刘师勇将吕文焕长枪击落,狼狈不堪的吕文焕纵马而逃,刘师勇长枪直刺其背心,眼看吕文焕即将命丧于此,却不料元将忽剌从旁侧猛出长枪挡住,并纵马上前,刘师勇挡住忽剌长枪,回手一招“回马枪”,矛头直刺忽剌,将忽剌挑落马下,忽剌受伤在地上连续翻滚,逃过了刘师勇第二枪。刘师勇不再理会忽剌,打算继续追击吕文焕,不料吕文焕已没入元军队伍之中,不见人影。

 刘师勇且战且走,直至北门,紧跟着他的仅存八骑。北门是元军兵力比较薄弱之处,刘师勇决定突出常州重围去平江。于是带着八骑人马向北城门而去,正欲冲出城门,只见刘师勇弟弟紧追而来,将要接近时,忽然马失前蹄,刘师勇弟弟坠落马下。刘师勇见元军大队人马烟尘滚滚即将来到,无法下马救其弟弟,只得在马上举手示意,向兄弟告别,含泪催马,八骑呼啸冲出城外,向平江方向绝尘而去。⑦

 武进县令包圭在义军巷战中始终没有离开粮栈,城陷后,虽竭力奋战元军,毕竟寡不敌众,力竭被杀倒地身亡,粮栈内仅存一点粮食也被元军点火烧毁。⑧

 城东天庆观,已被元军重兵包围,见徐道明道长焚香正襟危坐,胸捧老子“道德经”书。元军将校命他下拜,道明置之不理,元军用刀架在颈项命他下拜,道明言道:“贫道平生只拜三人,一拜天子,二拜老子,三拜父母。”说完不屑一顾,元军挥刀杀之,道明遂遇害。⑨

 龙城硝烟弥漫,大火焚烧月余,城内民房仅存十八间(今古村巷),妇女老幼一个不留,屠杀殆尽,血流成河,尸横遍地,腥秽数十里可闻,惨不忍睹,天地为之色变。躲在破旧桥洞下幸存七人躲过浩劫 留下了常州成为忠义城的历史见证。

 元军屠常州城遇难的有宋朝廷大臣霍超龙,霍超龙,字升霄,吏部侍朗霍端友(北宋常州第一位状元)的六世裔孙。弱冠成进士,授翰林院待诏,理宗喜其年少俊雅,敕建“早科坊”以荣之。是时贾似道行买公田法,超龙在差中,称病不行,拂贾似道意,欲置之法,科道文章救免。度宗立覃恩授都洽事。咸淳十年,似道以天子仪仗葬其母,超龙上疏论之,似道怒,置超龙于狱。德佑元年,贾似道被郑虎臣杀死在木绵庵,超龙官复原职,从狱中释放回家归常州,正值元兵屠常,超龙与妻及次子炽并宗族男妇数十人皆遇难,时年四十岁。长子从师他邑,得以幸免。谢唐民,字文熙,宋咸淳中以茂才登宏词科,授儒学教授,国子监学录。阖门三十人自焚死。⑩

 由于常州的拼死抵抗,牵制元军长达四月之久,因此恼羞成怒的伯颜决心屠城,德佑元年(1275)十一月十八日,元军攻破常州城,血腥屠城,见人就杀,见房就烧。也因为元军的屠城,紧挨的平江府,偌大的一个人口重镇,一箭未放举城投降,故而后来伯颜在进入平江城后,心生感慨道:“铁打的常州,纸糊的平江。”从此,铁打的常州由此得名。此后满清入关,常州也遭屠城,太平天国时期,又遭屠城,常州百姓命运何其多舛!

【注释】

①赵翼撰《陔余丛考》全文     常州忠义祠

常州有忠义祠,祀宋末守城死事诸臣。是时元兵至常,郡守赵与鉴先遁,郡人钱訔以城降,刘师勇复之,朝议以姚訔知常州事,王安节率兵守元,自夏及冬拒守数月。伯颜驱城外,居民运土填堑,土至,并人筑之。城破,官民尽杀无遗类,得免者仅七人(事见《续资治通鉴)。常州屠戮之惨,自开辟以来未有也。伯颜因常州拒守,至平江疑有备,乃不烦兵而下,因笑曰:“常州纸城铁人,平江铁城纸人。”祠中神位首文天祥,时为安抚大使,知平江,遣兵来救者也。次姚訔,次王安节,一文臣,一武臣,皆城主也。次陈炤,郡人,为通判助守者也。次师勇,先复常州,后城陷遁去,卒死于闽中者也。次判官郡人胡应炎,次知武进县包圭,皆城破身死者也。次巡检尹玉,麻士龙,即信国公遣来援,士龙战死虞桥,玉战死五牧者也。次知无锡县应得,其子亦从父投水死,常州城破后,兵至无锡,亦殉节者也。次僧人万安、道士徐道明、巡检方允武、溧阳县尉莫谦之,皆同守常州,同死节者也。而元末守土死事之武进县令刘榕亦祀焉,从其类也。今以宋、元二史考之,尚有遗漏者。《陈炤传》:钱訔以城降,后有淮民王通居常州,明以书约师勇为内应,师勇遂复常州。则王通宜增祀也。《伯颜传》:常州守判既降,师勇与张彦、王安节复之,彦被执于吕城,不能完节,因难以祀。而《安节传》常州既复,命安节与张詹共守,则张詹宜增祀也。《尹玉传》谓师勇复常州后即赴平江,而《张世杰传》则云师勇守常州,城陷拔栅出走,其弟马堕堑不能出,师勇举手示决而去。惜其弟名不传,此亦宜增祀者也。《宋史》又谓莫谦之,宜兴僧人,起义兵,歿于战,赠武功大夫,则谦之官号所谓溧阳尉者宜改书也。《元史刘良传》:良为常州万户府知事(明),张士诚来攻,城陷,良赴水死。武进县尹刘榕战于葛仙桥亦死,是与榕同战死者尚有刘良,今榕既附祀,则良亦宜增祀也。录四库全书《陔余丛考·赵翼》

②万安,宋史第四百五十五卷,忠义十载原文:时万安僧亦起兵,举旗曰:“降魔”,又曰:“时危聊作将,事定复为僧。”旋亦败死。

③莫谦之,宋史第四百五十五卷,列传二百一十四,忠义十载原文:莫谦

之,常州宜兴僧人也,德佑元年,纠合义士捍御乡间,诏为溧阳尉,是冬,没于战阵,赠武功大夫。

④陈炤、宋史第四百五十卷,列传二百九十卷 忠义五。

⑤胡应炎,宋史第四百五十卷,列传二百九十卷 忠义五。

⑥王守节,宋史第四百五十卷,列传二百九十卷 忠义五。

⑦刘师勇,宋史第四百五十一卷,列传二百一十。

刘师勇者,庐州人。以战功历环卫官。鲁港师溃,贾似道欲东入海,师

勇赞之入扬州图再举,似道然之。时姚訔复常州,似道命师勇以淮兵取吕

城,朝廷加师勇常州防御使,助訔守常,而以张彦守吕城,合兵拒大军。战失利,彦马溺,陷淖泥中见执,吕城失守,常州势益孤。元大军置彥城下招降,师勇伏弩射走之。常受围数月,援兵绝。有群鸱飞鸣绕城,众恶为不祥,俄而城陷,师勇拔栅,战且行,其弟马堕堑,跃不能出。师勇举手与决而去,淮军数千人皆斗死。有妇人伏积尸下,窥淮军六人反背相柱,杀敌十百人乃殆。师勇以二王至海上,见事不可为,忧愤纵酒卒,葬于鼓山。刘师勇祠  恽次远侍郎题联云:(赤溪铜鼓山)石难填海,同志三忠,溯义师曾驻吾乡,白首能谈青史事。戟已沉沙,独留孤冢,知毅魄乐栖茲土,丹心常照赤城霞。

⑧包圭,宋史第三百八十五卷,列传一百七十七,本纪四十七卷(原文):

十一月战虞桥五牧,十一月癸酉,赠尹玉濠州团练使,麻士龙高州刺史,免张全、朱华临阵退师罪。甲申大元军破常州,攻二日,破之,屠其城,知州姚訔、通判陈炤、都统王安节皆死,刘师勇溃奔平江。

⑨徐道明,宋史第三百八十五卷,列传(原文)

常州天庆观道士也,为管辖赐紫。德佑元年,北兵围城,道明谒诚守姚(姚訔)请曰:“事危矣,君候计将安出?”曰:“内无食,外无援,死守而已。”道明还,慨然告其徒曰:“姚公誓与城俱亡,吾属亦不失为义士。”乃取观之文籍置石函坎中,兵屠城,道明危坐炳香,读《老子》书兵使之拜,不顾,诵声朗然,以刀胁之,不为动,遂死焉。

⑩霍超龙、谢唐民,录江苏省地方志《常州府志》第六十二卷忠节



第二十二章  骨成墩忠魂长存  将军庙祭祀二将

 虞桥宋元大战,宋军战败,麻士龙殉国,尹玉率残部五百余突围,去五牧会合张全、朱华的宋军再战,行至徐桥(今饮马桥,位于横林镇林南村委徐桥头村),尹将军委托夏士林留下负责掩埋虞桥战死将士的任务。士林、凤至兄妹俩虽然不愿意离开恩师,但又不能违抗师命,只得含泪拜别道:“师父保重。”他们都知·道五牧再战,决无取胜的可能,也无生还的希望,此一别已是生离死别。

 三更时分,夏士林兄妹已进夏家头村,村中一片寂静,往常听惯的狗吠声也没有了,好在战前已将村民疏散至安阳山区藏匿,只有义军尚留在家里。村中一片狼藉,房屋大都门窗被砸毁,有数十户的房屋被焚烧,余火未尽,缕缕黑烟散发出难闻的烟焦味,村南关王庙被烧成一堆瓦砾,村西祖坟(后称大松坟)被掘成许多土坑。士林府上是官宦大户人家,值钱的财物被元军洗劫一空。兄妹俩整理了一个时辰,东方发白已近天亮,二人都感到十分疲惫,但想到阵亡的麻士龙将军及宋军将士都阵尸荒野,怎可安心歇息,即使想睡也是难以入睡。

 正准备去找村上的义军幸存者,不料有人闯入府门,只见文杰背着血人一样的夏菱儿,吕娴、吕斌姐弟满身血污,手中仗剑跟在后面进得门来。夏凤至急忙将夏菱儿放在她的闺房床上躺下,菱儿还是昏迷不醒,口中说着胡话:“师父当心,师父快走!”吕娴、夏凤至看到好姐妹如此模样,流泪满腮。夏士林招呼着文杰、吕斌坐下歇息,自己进房取出干净衣服与文杰、吕斌更换,一会夏凤至也取出服装将自己及吕娴、菱儿的血衣换好,擦去菱儿脸上的灰尘与血垢。

 将这几位生死战友安顿好后,士林出门找到村上几位幸存的民军,他们年长,只参加推土垒城,不去战场。他们听说士林已回家,很是欣慰。相互转告,不一会来了数十个人。

 元军在虞桥取胜后,连夜收军回到横林宿营,第二日拂晓,元大军进攻五牧宋军,故此夏家头和虞桥战场周围已无元军。

 士林是虞桥民军的首领,他知晓夏家头三百民军和邻村殷坂、孟墅三百民军的编队花名册,急忙派人通知邻村的民军队长到夏士林府中商议大事。下午未时,五十余人聚集夏府。此时传来了五牧战场朱华兵败、张全逃逸的消息,群情悲痛,义愤填膺,大骂鞑子凶狠。无需说服动员,士林转达了尹玉将军的生前重托,含泪道:“赣州将士不远千里而来援常,驱逐鞑子,救我大宋,英雄杀敌,以身殉国。我们同为大宋子民,怎能看着赣州兄弟的遗体抛尸荒野吗?”众人异口同声道:“不能!”“掩埋忠骨,告慰英魂!”

埯埋宋军将士忠骨的大坟选择在有望敌楼的大土墩上,民军们将青龙、黄龙宋军的尸体全部抬到大土墩上,一排排整理放端正,面朝安阳山向西南方(赣州在虞桥的西南方,眺望故乡赣州的意思)。

数天以后,尹将军战死五牧的消息传到虞桥,周绮、周繐、姚让、连捷、严氏五兄弟全部殉难,众人大恸,立即决定将掩埋宋军将士遗体之事扩大到五牧。他们用民间小木船,将萎积田间的遗体,浮在河边的遗体,再到运河下游五里被河水冲走的遗体,捞至船上,运至虞桥归葬。

 尹将军的遗体在彭村西芦荡滩火化(后人称化尹滩),将其骨灰装入瓦罐,一起运至虞桥大土墩。尹、麻二将军的骨灰和遗体葬在土墩顶中央,两边放姚让、周绮、周繐、严氏五兄弟、连捷、丁大汉等。因为遗体是浅埋,生怕日久风雨冲刷土墩,议定取土堆坟,在墩左挖潭深二丈余,面积有三、四亩地。墩东西长约八十米,南北约五十米,比土墩高三十米,墩顶种上松柏树(后人称骨成墩)。①

 大坟堆好后,虞桥义民请僧人做法事道场三日,超度为国捐躯将士亡灵。里人捐款为尹、麻二将军在骨城墩下建“将军庙”,塑尹玉、麻士龙神像,祭祀香火极盛。五牧南彭郎村里人建“双忠祠”,祀尹玉、麻士龙两位将军。夏士林、文杰急着要去平江见文天祥。待夏菱儿身体完全康复,一行六人赶去平江见文天祥,要查处张全的退师罪,告慰死难将士。

 朱华是第一个从五牧战场上逃回平江的,他领着在五牧大战中幸存的四名尹玉部下赣军为人证,向文天祥哭诉张全不发一兵一卒,不发粮饷,见死不救的三大罪状。

 天祥大怒,要派兵去捉拿张全问罪。旁边赣将刘洙上前劝阻道:“文大人不可造次,这张全是陈宜中右相派遣的朝廷将领,文大人是朝廷的文职官员,擅杀朝廷将官是有欺君之罪的。”

 文天祥沉思片刻,立即提笔写下给左相留梦炎递交朝廷一道奏折,命朱华至临安,向朝廷指控张全,请求朝廷问责张全退师罪。几日后,朱华将军从临安回到平江,向文天祥报告:因张全率水军援常是太皇太后谢道清批准的诏书,由右相陈宜中下达,所以处置张全退师罪必须要谢道清批准。陈宜中将文天祥的奏章请谢太皇太后御批,谢道清道:“现今元大军压境,国家正需用人之际,怎可擅杀大将,张全未曾向元军投降,未损兵将,没有死罪,令其出资赎罪,戴罪立功。”

文天祥早就预料会是这个结果,苦笑一声道:“贾似道阴魂不散,朝廷无望了。夏士林兄妹、吕娴姐弟、菱儿、文杰等众人忿忿不平,朝廷不杀张全,文大人无可奈何,但我们又不是朝廷将官,不受国法节制,我们自己去为死去的赣军兄弟报仇,为师父尹麻二位将军报仇,杀张全,杀张弘范!”

 他们六人在平江文庙勤王军大营,设灵堂祭奠尹玉、麻士龙将军的英魂。他们在灵前发下重誓:“杀张全报师仇,杀弘范雪国耻!”三对生死与共的情侣面对尹玉、麻士龙二位师父的灵牌发下重誓“不杀二张,决不成家!”祭奠二位将军的英灵过后,夏菱儿犹自忿恨不已,催促夏士林定夺,马上去临安刺杀张全。士林、吕娴在六人中比较年长,论江湖资历,也是二人老练,所以四人望着夏士林、吕娴,究竟应该怎么办?士林道:“国恨家仇,愚兄不敢有忘,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们不在乎急着几日内报仇雪恨。眼前常州失守,元军马上要兵临平江城下。我们去文大人中军帐,一切以文大人号令为准。”众人认为此言甚是,打退元军是眼前唯一要务,其它事都应先暂时放下。

【注释】

①骨成墩遗址: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虞桥村委章家头村旁,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墩顶有松柏古树。洛阳镇人民政府立“骨成墩纪念碑”,墩上原古庙“将军庙”已湮,清时移迁,止虞桥桥堍,重建“忠孝祠”。墩下有“重建忠孝祠”古碑,有碑文可见。


第二十三章  独松关张濡逃遁 幽岭关冯骥尽忠

 1275年农历十一月下旬,元西路军统帅阿剌罕率军攻打“独松关”。①

 青同治版《安吉县志》记载:“独松关,宋建炎年间(1127-1130)兵起,垒石为关,名曰独松关”。该关隘为块石砌筑,长23.5米,宽13米,高约6.6米,占地面积305.5平方米,现仅存山溪以西部分。

 独松关是南宋京城临安西北关隘(位于今浙江省安吉县境內,南与杭州市余杭区交界,北距城关递铺镇八公里)。历史上独松关及位于余杭县境内的幽岭关、百丈关合称独松三关,是南宋京城临安北侧的主要天险屏障。守住独松关,也就挡住了北来的元军,古时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独松关东西有高山幽涧,南北有狭谷相通,为古代临安经广德通建康之咽喉要此地曾是鼓角争鸣的古战场,独松关自唐至清在独松关发生的战事不下十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志通据余杭郡,在独松关垒石为关,关南五公里左有百丈关,右有幽岭关。独松关东南至溪口为溪径谷地,长二十公里,溪口通谷口,谓三关要道。李志通,被唐高宗任命的江淮安抚大使、上柱国杜伏威派遗大将王雄诞讨伐,李志通以精兵守独松岭,王雄诞遣副将率千人乘高据险,布设疑兵,李志通惧怕退兵离去。

 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兀术自广德过独松关,见无人把守,谓其部下道:“南朝若以精兵数百守关,吾等岂能过得!”

 清咸丰十年,太平军将领李秀成、李世贤曾多次出入独松关与清军周旋。同治三年,太平军晚期将领列王徐郎、佑王李远继,也多次凭借独松关,与清军和民团激战。现距关五华里有地名"大白地"者,据说就是清军大败太平军的地方,"大白地"原名应是"大败地"。至今还常有人在河滩挖出锈烂的刀、矛、剑、戟。独松关雄踞在独松岭上,十分峻险。关旁原有一棵千年古松,关以松名,故曰"独松关"。明代诗人凌说《独松冬秀》诗云:

撞破关门山势开,树头云起唤龙来。

擎天老干高千丈,傲雪贞标压众材。

岁久根节坚作玉,风生岩壑响成雷。

苍颜不改浑依旧,万古相期竹与梅。

 这棵松树与其它松树不同,是一棵独针松,松针独根,十分奇特。据说这棵松树枯死,与《水浒传》张清那一枪有关,那一枪刺得太深,独松元气大伤,才慢慢枯死。

 《水浒传》宋江率梁山好汉征方腊,在独松关大战,一百零八将中有三位将士死在独松关:没羽箭张清、双枪将董平、小霸王周通。②

 元军攻打独松关,临安朝野震惊。太皇太后谢道清在辰拱殿召开御前会议。大宋盛世时文武百官上早朝是何等的威仪,但如今仅到七人,能扛鼎御敌之将已一个都不在朝中了。谢道清还是有些主见的,看到右相陈宜中、左相留梦炎这二人是靠不住的,都是主和派,可自己也是主和派,前不久遣使向元媾和,忽必烈派使廉希贤等到临安和谈,到独松关被守将张濡所杀,忽必烈大怒,以此为由,断绝了两国和谈的一切渠道,命令伯颜兵进独松关,打下临安的最后一道屏障。谢道清是左右为难,和谈之门已紧闭,二位丞相和谈很起劲,打仗往后退,只会内斗,相互争权,把张世杰、文天祥、李庭芝这三个“抗元三杰”分隔三处,不许他们进京畿勤王卫戍临安。谢道清想起了文天祥和张世杰的勤王军,就不再与陈宜中、留梦炎商量抗元大计了,直接下诏:“任命张世杰为保康军节度使知平江,召文天祥率五万勤王军入卫京畿临安。”

 文天祥终于等到这一天了,捧诏泪流满颊,他忠于朝廷,散财募军勤王,但处处受排挤,不让他靠近临安,所写给朝廷的抗元救国之策奏章到不了皇帝那里。但现在国家危亡,大厦将倾,他什么都不再想,什么人也不怨,他义无反顾,立即率勤王军星夜急驰往独松关赶去。

 谢道清想起了一位忠臣-唐震。元军攻打饶州,饶州驻军只有一千八百人,饶州知州唐震发动百姓登城防守,天未亮就出去整治军队,直至半夜才入睡。他上书朝廷救援,没有得到回复。元军派人进入饶州,来取表示投降的款项,通判万道同暗中派使筹集百金、牛酒,备办投降的礼物,寓居饶州的士人尽皆唯命是从。万道同劝说唐震投降,唐震大声呵斥道:“吾能忍心苟且偷生,辜负朝廷吗?”城中的青年义士被唐震感动,杀了元军使者。元大军攻饶州,都大提举邓益逃遁,知州唐震据城抗击元兵,拿出所有家财,募敢出战者以赏,众人心生畏惧,不能应战。元兵登众人就溃散了情况危急,他的仆人上前请求:“番江门敌军尚未合围,现在迅速出去还可脱身。”唐震大怒:“城中百姓命运都与我连在一起,我如果听从你的话可以不死,可百姓死了,我有何面目活在世上?”左右仆人不敢再劝。元军攻进城内,进入府衙大堂,拿文书铺在桌面上,让唐震签字投降,唐震将笔掷在地上,不肯屈服,遂为元军所杀。后张世杰寻复饶州,判官邬宗节求唐震之尸葬之,宋廷淮奏,诏封:“赠唐震华文阁侍制,谥忠介,庙号褒忠,官其二子。”谢道清想到的是唐震二位门客:冯骥、何新之,有为将之才,且是忠义之士,于是诏命:“冯骥任大理丞转任统制守独松关,何新之守闽之新垒。”

   冯骥奉诏回到家中,守独松关的诏书是祸不是福,只有官号“统制”,而没有兵马可调,朝廷虽然想尽一切办法调兵,但远水难解近渴。冯骥与弟弟冯骐商量召集志士组织义军五百,朝廷拼凑一千步军归冯骥节制,兄弟二人临危受命,领兵出征,死守独松关。妻子至临安北门为冯骥送行,鼓励丈夫救国杀敌,不要牵挂她和家小,家中有她照应,叫他放心,切勿分心,心无旁骛为国尽忠,讲的都是没有国哪有家的大义,气氛真似“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犹如生离死别。妻子回到家中,遣散家丁、贴身丫鬟,怀抱幼儿和细软包裹,离开临安,投大山中亲戚而去。冯骥得报大恸,发誓死守独松关为国尽忠。③

张濡是朝廷镇守独松关的重臣,身为浙西路军安抚使,自然是自己守独松关,命冯骥守百丈关,冯骐守幽岭关。张濡犯了一个分兵的错误,三关之中独松关员是天险隘口,应当重兵把守,兵力不能分散,其它二关是左右呼应,只需派少量兵力配合独松关。

  伯颜大军西路军统帅阿剌罕在攻陷溧阳城后,稍作休整,率军经广德向临安最后一道屏障-独松关进军。西路军步兵总兵力少,骑兵是蒙古军的精锐,一万彪悍的铁骑沿建康(今南京)至临安(今杭州)的古道滚滚而来,步兵三万紧随其后,烟尘蔽天,战车、炮车(抛石机)等跟随行进,至独松关前列阵待命。

  守将张濡懊悔自己一时头脑发热,将元祖忽必烈派到临安的和谈特使廉希贤杀死,成为忽必烈灭宋进攻临安的借口,他是罪魁祸首。以元军攻打独松关关的军力,自己仅有守关军士四百余名,三关总共兵力不足二千人,简直是以卵击石。张濡越想越怕,最后下定决心,逃命为上,连夜走岭上小路,逃离独松关大营。

  翌日,独松关前元军推上五十多辆木制抛石机,其中有二台“回回炮”。攻关开始,弓箭手齐射一阵箭雨,将城楼上的宋军射死近半,然后二台回回炮开炮,一炮击中关上箭楼,将箭楼轰塌,炮声响彻山谷,隆隆之声在山谷回荡,声似惊雷,吓得宋军四散逃命。数十名元军抬着撞车,撞开城关大门,元骑兵呼啸冲进关门,独松关失守。

  元军马、步军分别围住百丈关、幽岭关,冯骥、冯骐只得自保死守关险,兄弟俩率领宋军拼死抵抗,奋勇杀敌,但终究寡不敌众,刀枪难敌抛石机的炮石,石块如下冰雹般砸向宋军,冯氏兄弟先后被石块砸伤,死于元军乱刀之下(宋合州钓鱼城之战,蒙古大汗被抛石机抛出的炮石所伤,死于营中)。

 文天祥率勤王军星夜兼程赶赴独松关,平江至独松关相距近八百里,大军调防,锱重粮草等随行,需四、五天才能到达独松关。行至嘉兴地界,前面探子来报“独松关失守”,无奈之下只得改道直奔临安。

 张世杰接朝廷诏命,率保康军赶往平江,路途千里之遥,行至半路,前军已探得来报:“平江失陷,守将开城降元”。原来,文天祥一离开平江城,平江府通判王矩之、都统制王邦杰立即遣人快马至常州向巴延献城投降。伯颜大喜,急遣万户怀都率军从无锡进入平江城。

 中路军伯颜攻陷常州后,即派都元帅阇里帖木儿、万户怀都率军攻打无锡。无锡县令阮应得率三千义军在无锡梁溪惠山脚下老城拼死抵抗,终因双方兵力悬殊,同时经不住回回大炮的轰击,义军溃败,知县阮应得携子赴水而亡,以身殉国,无锡城被攻陷,平江城已降,伯颜留元将守平江。中路军从湖州、德清、余杭到达三军会师之地-皋亭。

【注释】

①《安吉县志》载文:“独松关在州南三十五里,宋建炎年间叠石为关,关墙上原有箭楼,关内有兵营房六间,关墙原长约六十米,高五米,厚十米。关门宽十五米,高五米,关门如洞,深十米,高三米。洞顶上部有二米长一米宽大洞,像巨大的天窗,打仗时,敌人进入关洞,守兵可以从头顶击之,敌人无处躲藏。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②《水浒传》第一百十五回原文:

 宋江在寨中,惟不知独松关、德清二处消息,便差戴宗去探,急来回报。戴宗去了数日,回来寨中,参白先锋,说知卢先锋已过独松关了,早晚便

到此间。宋江听了,忧喜相半,就问兵将如何。戴宗答道:“我都知那里

杀的备细,更有公文在此。先锋请休烦恼。”宋江道:“莫非又损了我几个弟兄?你休隐避我,与我实说情由。”戴宗道:“卢先锋自从去取独松关,那关两边,都是高山,只中间一条路。山上盖着关所,关边有一株大树,可高数十余丈,望得诸处皆见。下面尽是丛丛杂杂松树。关上守把三员贼将,为首的唤做吴升,第二个是蒋印,第三个是卫亨。初时连日下关,和林冲厮杀,被林冲蛇矛戳伤蒋印。吴升不敢下关,只在关上守护,次后厉天闰又引四将到关救应,乃是厉天佑、张俭、张韬、姚义四将。次日下关来杀,贼兵内厉天佑首先出马,和吕方相持,约斗五、六十合,被吕方一戟刺死厉天佑,贼兵上关去了,并不下来。连日在关下等了数日,卢先锋为见山岭峻,却差欧鹏、邓飞、李忠、周通四个上山探路,不提防厉天闰要替兄弟复仇,引贼兵冲下关来,首先一刀,斩了周通。李忠带伤走了。若是救应得迟时,都是休了的。救得三将回寨。次日,双枪将董平焦躁要去复仇,勒马在关下大骂贼将,不提防关上一火炮打下来,炮风正伤了董平左臂,回到寨里,就使枪不得,把夹板绑了臂膊。次日定要去报仇,卢先锋当住了不曾去。过了一夜,臂膊料好,不教卢先锋知道,自和张清商议了,两个不骑马,先行上关来。关上走下厉天闰、张韬来交战。董平要

捉厉天闰,步行使枪,厉天闰也使长枪来迎,与董平斗了十合。董平心里只要杀,争奈左手使枪不应,只得退步。厉天闰赶下关来,张清便挺枪去搠厉天闰。厉天闰却闪去松树背后,张清手中那条枪,却搠在松树上。急要拨时,搠牢了,拽不脱,被厉天闰还一枪来,腹上正着,戳倒在地,董平见搠倒张清,急使双枪去战时,不提防张韬却在背后拦腰一刀,把董平剁做两段。卢先锋得知,急去救应,兵已上关去了,下面又无计可施。得亏孙新、顾大嫂夫妻二人,扮了逃难百姓,去到深山里,寻得一条小路,引着李立、汤隆、时迁、白胜四个,从小路过到关上,半夜里却摸上关,放起火来。贼将见关上火起,知有宋兵已透过关,一齐弃了关隘便走。卢先锋上关点兵将时,孙新、顾大嫂活捉得原守关将吴升,李立、汤隆活捉得原守关将蒋印,时迁、白胜活捉得原守关将卫亨。将此三人,都解赴张招讨军前去了。收拾得董平、张清、周通三人尸骸,葬于关上。卢先锋追过关四十五里,赶上贼兵,与厉天闰交战,约斗了三十余合,被卢先锋杀死厉天闰,止存张俭、张韬、姚义,引着败残军马,勉强迎敌,得便退回,只在早晚便到。主帅不信,可看公文。”宋江看了公文,心中添闷,眼泪如泉。

③独松关守将张濡、冯骥。

宋史卷四十七,本纪四十七赢国公二王附载文:十一月丁卯朔,己丑,独松关破冯骥死之,张濡遁,邻邑望风皆遁。

宋史卷四百五十,列传二百九忠义五,唐震传:……震客冯骥、何新之。骥后守独松关,新之守闽之新垒,皆战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话《明史》徐达传一
影响溧阳的历史名人(18)赵淮:碧血丹心耀溧阳
江苏省通志稿人物志 第六十四卷 忠节 八
王翦之孙王离水平如何,为何打不下巨鹿?
第八回 投真定得婚郭女 平邯郸受封萧王
攻打太原城失利,李自成心里犯难,宋献策说出一句话,他连声称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