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向与世界的和解:陶渊明的行役诗
走向与世界的和解:陶渊明的行役诗
(本文刊于《古典文學知識》2014年第3期)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出来作江州祭酒起,到四十一岁从彭泽令上辞归为止,断断续续一共作了13年的官,前后担任的官职有江州祭酒、镇军参军、桓玄参佐、建威参军和彭泽令(镇军参军的问题请参阅笔者《陶渊明做过刘裕的参军吗》一文)。这里面江州祭酒与建威参军在本地,其它则在外地,不过作建威参军时也曾奉使建康。这样他做官的时候,基本是漂流在他乡的,于是有了不少的行役诗。今存的诗作主要包括:《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辛丑岁七月中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乙巳岁三月为建军参军使都经钱溪》,此外《饮酒》其十、《杂诗》其九、其十、其十一也都是描述行役生涯的作品。
徐公持先生在《魏晋文学史》中分析这批诗歌,指出《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是这些作品中最早的一首,“诗中对于出仕,尚无强烈厌恶态度流露,与若干年后弃官时明显不同,总体上心态尚称平稳。尤应注意者‘时来茍冥会,宛辔憩通衢’二句,含有委运顺化之意,视出仕为时运体现,不无欣然接受心情……而‘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二句,则透露一种轻快情绪,对于前程显示信心,可知其时陶渊明少年‘猛志’,有所保留,至少尚未消蚀殆尽。然而未几,陶渊明即对官场生活表现出明显抵触情绪……退隐之心,日有所增。在出仕稍后时期,所撰诗文几乎每篇皆述归意。”这个把握与概括是非常准确的。
显而易见,所有的这些诗歌,大都表现身心的交战,表达归去的渴望。《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的“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的“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辛丑岁七月中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的“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乙巳岁三月为建军参军使都经钱溪》的“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无一例外,都出现在诗歌的结尾处。


行役、飘泊而思念家园亲人,这是人之常情,也是自《诗经》以来的文学传统题材。《诗经》里有名的行役诗,如《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都是行役者由眼前之景而设想家人情形,由此反衬思家之切。汉乐府中有《长歌行》一首:“岧岧山上亭,皎皎云间星。远望使心思,游子恋所生。驱车出北门,遥观洛阳城。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黄鸟飞相追,咬咬弄音声。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汉末《古诗十九首》其六:“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也都是游子因眼前所见而触动思亲之愁肠。这是游子思乡这类诗歌的一般模式,陶渊明的行役诗却是有所不同的。
首先引起注意到的是,陶渊明诗歌的模式除了“眼前景-故园情”这种二重模式以外,他还有另一类写作模式,是由追忆从前的田园生活开始,然后描写此刻的景象,最后刻画自己必将回归田园的意志。即过去-现在-未来的三段式。比如《辛丑岁七月中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俗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叩栧新秋月,临流别友生。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昭昭天宇阔,皛皛川上平。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诗歌中,过去与将来的田园生活都是真的、善的、美的,而现在的行役与仕宦生涯则相应是假的、恶的、丑的。这时行役不是简单飘泊的痛苦,而是在价值判断上作为负值的一极与田居构成一条完整的价值链。
现实中诗人的情感模式应该是因为现在行役的情境而追想从前,进而展望将来;但是表现在诗歌中,却是在时间上展开的一种类似于正反合的辩证法模式的结构。时间之流发源于真善美之乡,却在此际流经恶的土地,但是它的源头在冥冥之中指引方向,决定了时间的河流必将重新流入善的海洋。“林园无俗情”,说明善自心出,“怀役不遑寐”是心的扰乱,最后“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则是心的回归。而这也是与儒家、道家的思想相吻合的。因此,陶渊明的这类诗歌不会只是以情动人,而是同时充满一种思考的力量,原因即在于此。


更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行役诗中,山川基本是一种外在于己的、充满障碍的形象。如“我行岂不遥,登陟千里余。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势翳西山巓,萧条隔天涯”(《杂诗》其九),“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沉阴拟熏麝,寒气激我怀”(《杂诗》其十)等等。这些动荡的意象显然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动荡。内在的波动除了“以心为形役”的悔恨、厌倦之外,又何尝没有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呢?心中本有起伏,便注定了他不会安于平静无事的田园,一定要到人海与江湖中走上一遭,得失与苦乐都尝过之后,才会清理内心、反省自我、看淡得失,而后由驿动而重归平静。
罗素在名文“How to Grow Old”中说道:“人生一世,如彼江河。其始也涓涓然,为溪为涧,曾不盈溢;继而惊涛裂石,瀑落千尺;渐则江岸空阔,江水沉沉无声;及其终程,茫茫乎无涯无际,消泯大海中,无知觉,终无尔我之别。”(An individual human existence should be like a river--small at first, narrowly contained within its banks, and rushing passionately past boulders and over waterfalls. Gradually the river grows wider, the banks recede, the waters flow more quietly, and in the end, without any visible break, they become merged in the sea, and painlessly lose their individual being.)其实这种空阔无声只是人生的境界,未必一定要老了才能体会。有些人终身不能企及这种境界,陶渊明却在中年时已庶几近之。
庶几近之的标志便是最后一首行役诗《乙巳岁三月为建军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中,诗人与山川和解了,行旅途中的风云草木非但不再险恶凄凉,反而生机勃勃、让人难以为怀,自然已经与内心彼此融摄。诗歌云: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眷彼品 物存,义风都未隔。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归(壑)舟,谅哉宜霜柏。

乙巳是义熙元年,这年春天,四十一岁的陶渊明作了江州刺史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之后受命出使建康,在途中写了这首诗。诗人说,我上次经过这里之后,时间已经过了好久。“岁月好已积”的“积”字就是长久的意思。不过“积”的本义与常用义是聚积、累积,词语积年、积日就是累年、累日的意思。那么,这些累积起来的岁月都去了哪里呢?“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分明江山形胜如昨,草木依前繁盛,看来岁月只能沉淀在人的身上了。这层意思诗人并未说出,却已包含在诗句中,意蕴可谓深厚。岁月积淀,智慧渐增,过去不能相亲相近的自然,到了此际便生出无尽滋味来。林木经细雨洗刷,尘埃都尽,而空气清爽,便有飞鸟乘着清风云间翱翔。云行雨施,和畅之气盈溢于天地之间,万物森然欣然,让人念念动怀。江山风物皆自在,诗人问,何以偏我不得自由而要被迫行役如此呢?不过形体看似受到拘束,我的襟怀却不会改变。田园日思夜想,回归之日,大概不远了吧?我的归志不可动摇,真的就像那可经霜雪的松柏一样。
附带说明一下,“在归舟”,有异文作“在壑舟”。壑舟,是《庄子·大宗师》的一个典故:“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这里借来比喻短暂而倏忽的生命。如果是“在壑舟”,那末两句该解释成:最让我触动的还是岁月如流,人生苦短,但我会像松柏那样坚挺,最后实现我的夙愿的。这时,“终怀在壑舟”呼应一开始的“岁月好已积”,也避免与“素襟不可易”重复,同时使得全诗的意蕴与层次更加丰富。
诗中,诗人观看山川之眼已经颇不同于以往。《辛丑岁七月中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虽然写到新秋月夜的景色,“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昭昭天宇阔,皛皛川上平”,很是空灵阔大;但是美景当前,这份空阔之感不能真正浸润胸怀。诗人紧接着写自己的感受竟是“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忧伤、焦虑之感瞬间吞没眼前景色。显然,诗人能欣赏此刻夜景之美,但并未能平复其心境而驱散焦虑。风景与欣赏者之间并未融合无间,此时的诗人与自然之间还有隔膜。
《乙巳岁三月为建军参军使都经钱溪》却大有不同。微雨、高林、清飙、云翮,凡此种种,呈现出“义风都未隔”的景象。前面“清飙”已经是风了,所以这里的“义风”不是具体的东风春风,而是天地之间无私化育的风气。“义风未隔”是造化作育万物,无差无别的意思。而“眷彼品物存”则是天地无私,风云舒卷而草木生长的景象让诗人有动于中怀,而特别感念。我们从诗歌中可以感知,曾有那么一段时刻,宇宙生生不息的图景与诗人心中生生不息之意相应和。此后,诗人突然意识到,天地万物元气淋漓,自在自为,那我为什么不得自由?于是诗歌自然转入回归的主题。只是这一次,诗人被没有被焦虑感吞噬。所以他除了表达将最终归隐的的愿望外,更在结句前所未有地强调“谅哉宜霜柏”。以霜柏自喻,是坚韧与自信的表现。为什么突然坚韧自信乃尔?古语云“无欲则刚”,虚淡无欲方能容纳万物而不挠于己。而恰好,“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正是诗人品物观化,吐纳宇宙的感悟。由此虚静自然之心,自然能有坚毅不挠之志。
诗歌让人感到,陶渊明最后归隐的时刻指日可待了。因为他已经与外在的世界和解,物与我不再是那么对立的存在。当人生境界达到这个层次时,外在的官爵、俸禄再不可能真正束缚他了。心灵的自由必将导致行动的自由。所以陶渊明永归田园不可能在此之前,而只能是在这年年底,这绝非偶然。心挣脱了束缚,人生的境界有了质变,那生命轨迹的改变也就是迟早的事了。《古尊宿语录》卷四十七曾经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深、明二上座同行,见捕鱼。忽见一鱼跳出网。深云:‘俊哉,一似个衲僧相似。’明云:‘争似当时不入他网。’深云:‘你犹欠悟在。’明行三十里方省。”叶嘉莹先生在分析《饮酒诗》时曾经引用过这个故事,然后说:“只有被网住又能够跳出来,那才是真正得到了大自由、大解脱,今后再也没有什么东西把他网住了。同样,陶诗之所以丰富、深刻,也是因为他经过了这样的矛盾挣扎,而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一个立足之地。”彼时,站在钱溪江岸俯仰宇宙的陶渊明,就是那条积蓄力量,准备跳出罗网的鱼吧。
对于陶渊明诗歌的写作来说,这首诗也是一个标志。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分析陶渊明的人品与诗品说:“渊明打破了现在的界限,也打破了切身利害相关的小天地界限,他的世界中人与物以及人与我的分别都已化除,只是一团和气,普运周流,人我物在一体同仁的状态中各自徜徉自得,如庄子所说的‘鱼相与忘于江湖’。他把自己的胸襟气韵贯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这种物我的回响交流,有如佛家所说的‘千灯相照’,互映增辉。所以无论是微云孤鸟,时雨景风,或是南阜斜川,新苗秋菊,都到手成文,触目成趣。渊明人品的高妙就在有这样深广的同情;他没有由苦闷而落到颓唐放诞者,也正以此。中国诗人歌咏自然的风气由陶、谢开始,后来王、孟、储、韦诸家加以发挥光大,遂至几无诗不状物写景。但是写来写去,自然诗终让渊明独步。许多自然诗人的毛病在只知雕绘声色,装点的作用多,表现的作用少,原因在缺乏物我的混化与情趣的流注。自然景物在渊明诗中向来不是一种点缀或陪衬,而是在情趣的戏剧中扮演极生动的角色,稍露面目,便见出作者的整个的人格。这分别的原因也在渊明有较深厚的人格的涵养,较丰富的精神生活。”
后来罗宗强先生在《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中也说:“陶渊明常常达到物我一体、与道冥一的人生境界。……金谷宴集的名士们,他们是带着一种占有者的心态,让自然在他们的宴乐生活中增添一点情趣,成为他们生活的点缀,使他们在歌舞宴乐之中,得一点赏心悦目,使他们的过于世俗化过于物质化的生活得一点雅趣。兰亭修禊的名士们……他们仍然是欣赏者,他们站在自然面前,赏心悦目,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得到感情的满足。大自然的美在他们的生活中虽然占有重要位置,但是,他们与自然之间,究竟还有距离。山阴道上行,觉景色自来亲人,应接不暇。我们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他们在大自然中的一种主客关系的心态。陶渊明与他们不同的地方,便是他与大自然之间没有距离。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他成了自然间的一员,不是旁观者,不是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自然是如此亲近,他完全生活在大自然之中。”
朱光潜与罗宗强两位先生都指出陶渊明“的世界中人与物以及人与我的分别都已化除,只是一团和气,普运周流,人我物在一体同仁的状态中各自徜徉自得”,“陶渊明常常达到物我一体、与道冥一的人生境界”,这正是陶诗在质朴的外表后面深藏丰厚意蕴的原因,因为他的诗歌包含的整个的宇宙。当然这也是陶渊明高出其它山水、田园诗人的缘由。而陶渊明现存的诗歌作品中第一个达到并表现出这个境界的,我们认为就是《乙巳岁三月为建军参军使都经钱溪》。孔子云“四十不惑”,看来陶渊明的确是在四十岁的时候,人生进入了不惑的境界,这使得他的物欲更加淡泊,人格由此变得更加深厚,心灵也更加空寂,于是物与我的分别与隔膜便较之从前日渐稀淡。从这首诗之后,陶诗的杰作便开始不断涌现了。
当然,我们讲陶渊明日后还会遇到精神危机,这也并不矛盾。他要纵浪大化中,便免不了随着人生的浪涛起起伏伏,免不了心境的百转千回。但每经历一次困顿与痛苦,陶渊明的人生便蜕化一次,境界便深广许多,直至最后,一叶浮萍归大海,再没有任何尔我别了。朱光潜说:“渊明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我们读他的诗,都欣赏他的‘冲澹’,不知道这‘冲澹’是从几许辛酸苦闷得来的。”这话是最有见地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歌百练:访陶公旧宅(白居易)
中国诗歌的“意境说”
陶渊明《杂诗》诗歌意象结构管窥
诗人样本||浙江雨落山川:诗词精选
陶渊明向往的回归自然境界 (图)
【经典论述】——陶诗是对田园生活还是士大夫闲情的表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