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类心理的生物性
       人作为一种生物,其具有天生的“一切为了生存”的生物性,这种生物性是具有生命性物种的共同的特质。而作为具有意识的人,这种生物性的表现形式就更加多样性,而且同时还受到人类文化、历史、情境的影响。

       人类的这种生物性,表现在生理方面,我们称其为生理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其实是人类在不断的进化中所形成的肌肉记忆,更多的表现于群体的共性之中,因为在一个大的环境中或者说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但会因地理的隔离等原因存在显著差异,比如,哥伦布发现美洲时,美洲土著与欧洲工业社会人群会有一定的差异)。其实作为有意识的人,在其精神或者说是意识方面,同样具有条件反射,暂且称其为意识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相对于生理条件反射具有更加强的个性化,因为它与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环境具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它更多的是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是一个人长期应对外部环境而形成的意识记忆,这种记忆(意识条件反射)的集合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个人的性格。

          无论是生理条件反射还是意识条件反射也都遵循了生物性的特质——能量最省原则。即这种条件反射会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适应个体所需要应对的绝大多数外部刺激和环境,这样人类就可以花费较少的能量应对较多的外部刺激。这也是为什么当一个人突然遇到剧烈的刺激之后,会表现出不同以往的行为,因为这种突发的刺激在人的意识记忆中是没有模板的,这种超出模板的特殊情况会使个体产生一种不确定和不安全的感受,这种不确定以及不安全的失控感会促使机体表现出非常反常,不同以往的行为,其实无论个体表现出多么剧烈的反应,都是一种意识或心理的自我保护措施,这种情况下,个体通常会表现出剧烈的攻击性,就像动物在遇到威胁时的虚张声势或者攻击性行为是一样的。

         上面说到人具有“一切为了生存”的天性,作为人来说他除了客观的外在世界之外,还活在自我意识的世界之中,而人类的行为是人类自我意识世界对于外在客观世界刺激的反应,它更多的是针对外在客观世界的刺激在人的自我意识世界中所造成“影像”的反应,这种“影像”中有着个人成长中的经验、历史事件、文化等的影响。而在个体针对“影像”做出应对和反应之前,会对于自身和“影像”做出评价和评估,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做事情之前会对其有一个预期,其实预期就是由对自我的评价和“影像”的评估所得出的结论,而这种结论有会反过来印证和纠正自我的评价,但实质上,个体对于自我的评价只存在两种:我是好的;我是不好的。

        生物性的趋利避害,会使个体始终都愿意处在一种“我是好的”这样的自我评价中,这样在自我的意识世界中会反应出“我是安全的”这样的感受。所以个体出于生物性的自我保护,会更加倾向于做或者接收“我是好的”这样的信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听好话,喜欢被人拍马屁的原因。其实这种“我是好的”“我是安全的”感受是一种“影像”,它并不是外在世界的客观评价,而是个体在自我意识世界中对于自我所形成的“影像”,即主观的自我评价。但是,这种自我评价却是个体最真实的体验,这种真实的自我体验就是个体心理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当这种环境变得恶劣时,个体会产生“我是不好的”这样的体验,这是的个体就会为了更好的生存,或者说是为了改善心理生存环境,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这种攻击性跟个体对于心理环境的评价有关,这种针对环境的评价越恶劣,表现出的攻击性就越强。这种攻击性是为了缓解个体优于心理生存环境而产生的焦虑感和失控感。


          “影像”是个体意识之中所形成的观念、评价的总和,是个体意识世界中所形成的所有意识集,需要注意的是,个体对于自身已有“影像”会进行再次评价和纠正,进而会形成进一步“影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未来人体打入纳米机器人,人类可以永生吗?
《自由新论》(2)“生物性自由”-上
打破霍金预言,AI真的会是人类的终结者吗?
(4)我与非我之十四:知识体系的建立、发展与完善
人死亡之后,经历了一辈子的意识去哪里了?会不会存在宇宙的某个角落?
怕死是人的“出厂”基本设置!也是因为死亡恐惧,才有现代文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