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邵国田:内蒙古敖汉旗发现的青铜器及有关遗物

内蒙古敖汉旗发现的青铜器及有关遗物

邵国田(敖汉旗博物馆)

最近几 年 , 在 内蒙古敖汉旗 陆续 出土 了 一批青铜器 及陶器 、 石 器 , 在 山湾 子 、 热 水 汤等 地 的夏 家店上层文 化 的墓葬中 , 还成组地 出土 了 曲刃短剑 等 资料 图一 。 现将 其中 的部分材料介绍 如 下 。

一 、 山湾子 墓地 出土 的,铜兵 器和 陶器

山湾子村 位于敖汉旗 政府所 在地一 一新 惠之 东约 公 里 的教 来河左 岸 。 山 湾子夏 家店上层 文 化墓葬在 与 山湾子村 相对 应 的教来河右岸 的坡 地 上 , 西距 山 湾子村约 公 里 。 教 来河是西 辽河上游一 个较大 的支流 , 源 于敖汉旗 南部 的努鲁 儿虎山 。 向东北流 去 至奈曼旗北部 注入 老 哈河 。1974 年 , 在教来河流经 的山湾 子村东 , 修建 了 座 中型水库 。 水库施 一 〔 中 , 在 位 于教来河右岸 的等子 山东侧 修 筑 溢洪道 时 , 发 现 了夏 家店 下层 文 化 和 夏家店上层 文 化 的墓葬数座 , 可知 溢洪 道 经过 的 山坡是 一处含有两种 青铜文 化 的墓地 。 墓地西依 等子 山 。 等子 山 的整 个 北坡是 一 座 长340 、 宽150 米 的夏家店下 层 文 化 的山城 。 墓 地东侧隔 沟 的缓坡 地 上 , 是 一处夏家店上层 文 化 的遗 址 。

图一

在这处墓 地 中 , 除 了出土 一批夏家 店 下层文 化 的陶器 外 , 还 出土 了一 批夏 家店 上层 文 化 的遗物 , 有 陶器 、 石器 和 青 铜 器 等 。 现将 山湾 子墓地 出 土 的夏 家店上层文 化 的部分 器物分述 如 一 。

一 陶器4壶 件 。 分3 式 。I 工式 件 。196 标本 , 夹砂褐 陶 , 侈 」 方唇 , 直颈 圆肩 , 阔腹平底 。 腹 部 附加 等距

图二

图三 山湾子出土 的青铜 短剑 、 短剑石范

图四 短剑石范拓片

(三)石器
与青铜兵器有关的,出土了曲刃短剑石范2扇。标本103,滑石刻制而成,长方形,两侧和茎孔端微外弧,锋端平直,并在锋端两侧各刻一道合范标|记,茎端一侧刻一道合范标记。外侧漫圆。内面磨平斤,正中刻一曲刃剑范腔。范腔的剑刃两侧中部起尖节,节前后曲弧,节后时较宽垦椭圆形。中刻脊槽,機至刃的尖节处下凹,并起棱至锋部。尖节后部的棱槽渐逝并外弧,至茎端呈扁圆状。茎部槽至端孔两侧微收。内面锋端刻有气槽。范长37、宽8.5~7.5、厚2.5厘米;腔长36、叶长30.5、最宽 5.9 厘米(图三:4图四)。
标本155,青灰色页岩刻制而成。上下两面均刻范腔,一面的柄部是另一面的锋。现只存中部。厚 3.4、宽7.1、残长7厘米(图五:5)。其它石器共8件。有斧、镰、臼和棒形器。

图五

磨制石斧 3件。平面呈长方形,近内端一孔两面穿,刃部有使用痕。标本 404,两侧弯弧。长8、刃宽3.7、厚1.3厘米(图五:2)。石刀 4件。均半月形,穿双孔,刀部有使用痕,横截面呈楔形。标本 409,通长15.7、最宽5.4厘米(图五:3)。砺石 1件。上端扁平穿一孔,下端磨平,橫截面呈椭圆形。长16.6、最宽 2.2 厘米(图五:1)。石臼 1件。乳白色砂岩制成,壁厚外鼓。高 12.4、口径15、底径16、内深 9.2厘米(图五;6)。

二、热水汤夏家店上层文化
墓葬出土的铜器1981年冬,在新惠镇之南约50公里的林家地乡热水汤村,一个农民打井时,发现了一座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土坑竖穴墓。墓东西向,长方形墓圹。墓底距地表3.2米。这座墓出土的青铜器有剑、刀、镞、铃首等。镞4件。其中柳叶三棱镞2枚。1件长6.3、翼宽0.8厘米,另1件残长7.9厘米(图六:3、4)。有翼三棱镞1枚,翼端有血槽。通长4厘米,茎残(图六:12)。两翼镞1件,锋边起刃,中起棱,扁茎。锋长3.5、茎长2、翼宽 1 厘米(图六:11)。铜泡 5件。凸面无纹饰,正面存明显的编织痕,背面有桥状钮。直径3.2厘米(图六:2)。铜斧 1件。方錾,上端三道突箍,宽刃。高5.5、刃宽3厘米(图六:9)。
凿 1件。方鋆,上端有两道突箍。斜刃。高7.5、刃宽0.7、鋆宽2.2厘米(图六:7)。铃式杖首 1件。首为两个对称的扁桃状铃相联结。每铃下侧各镂空5个三角形孔。鋆部椭圆。高4.5、鎏径1.7~1、7厘米(图六:10)。

图六

图七

马首刀 1件。弧背,刃微凹,马首小空。双目的瞳孔和嘴部均镂空.目前视,双耳直立。近马首的柄部有皮革缠缚痕。柄部两面为三角形几何纹。尖部残,刃部有较明显的使用痕。残长16.2厘米(图七:1)。剑 1件。残断,中起圆脊。根据仅存的锋部分析,此剑应为鋆柄式短剑(图六:8)。
镜形饰 1件。两面均存皮靠痕,巾有桥状钮。直径9.6厘米(图七:3)。双尾形饰 2件。尾部均残(图六:1)。护牌 1件。正面正小起一网棱,宽端似饰一兽面纹,双目突起。背面一端和中间缘部有两桥状鼻,鼻残作革条两条,两鼻间和两侧有突起的铆钉。背面存经纬较显的编
织纹。长31.6、上端宽7.6、中宽6.2、下端宽 5 厘米(图七:2)。
矛 1件。圆錾,錾两侧对穿双孔,圆脊两侧出三角形锋叶,起刃。长 15、锋长9.2厘米(图六:6)。
三、东井墓葬出土的遗物
东井村位于热水汤东南约10公里。1982年本村农民在村西侧取土时,发现了一座墓葬,出土的随葬品如下。曲刃短剑 1件。剑叶尾斜收,茎部缠缚痕延至叶尾部。柄部有枕状加重器,加重器正中扣一铜条,铜条系切割成,两端各凿一圆孔。剑长32.4、叶最宽5厘米(图八:
4。铜徉 1件。宽刃方鋆,銮端一道圆棱箍。斧身两面饰网格纹,一面有孔。高5.9,刃宽4.3厘米(图八:3)。

铜刀 1件。弧背,柄端有两个尖突齿。长12.5厘米(图八:11)。磨光黑陶罐 1件。小口外侈,灌肩阔腹。高15.2、口径7.8、底9厘米(图八:1)。还出土1件夹砂灰陶罐,形制与黑陶罐
同。

四、零星出土的直刃剑和铜刀
激汉旗除了上述三批曲刃剑的材料外,还零星发现了一些直刃剑和一些铜刀。现将其中的一部分介绍如下。鋆柄式直刃短剑 2件。1件出土于金厂沟梁镇小梁前村。红铜质。漫圆脊,尾叶铸出翼状装饰图案。鋆部饰圆棱纹。长32、剑叶长23.2厘米(图九:2)。另1件出土于大甸子乡新地村一座墓中。剑中部起圆脊,椭圆鉴。刃部平直。柄与剑叶的交界处出斜格。
通长39.4、剑叶长30厘米(图九:1)。树身及加重器联铸Y刃短剑 1 作。1984年出土于萨力巴乡的黄花甸子村。中部起脊,后部脊漫圆,前部脊起棱,两叶尾部圆

图八

图九

收。柄前有剑格。长35.4、剑叶长24.5厘米(图九:3)。铃首曲刃短剑 1件。1986年出土于王
家营子乡水泉村,忙牛河南岸坡地的墓葬中。剑身中部起圆脊。柄身交界处起齿状格。扁圆柄向一侧弯曲。柄两面均饰三排双联珠纹,近格与柄下端各横饰竖排三联珠纹。柄端为镂空成四瓣花形铃首。通长31.2、身长19,格宽6、刃最宽4.5厘米(图八:5).与此同出大小铜泡4件。大铜泡直径5.6~6厘米,小铜泡直径2.5厘米(图八:7、9)。小铜刀1件,长10.2、宽1.9厘米(图八:10)。
铜刀共5件。羊首刀 1件。出土于玛尼罕乡五十家子村。柄端为羊首,双角盘于头顶上,双目较圆大而内凹,内凹部分原应有镶嵌物,嘴微张开。弧背,尖上翘。残长18.7厘米(图儿:4)。卷尖刀 1件。出土于玛尼罕乡五十家子村。尖部上卷为半圆形。柄端一孔。长13.2厘米(图九:7)。
兽纹刀 1件。1981年出土于贝子府乡后坟村后山。弧背翘尖凹刃。柄一面为奔犬纹,另一面为几何纹。柄端一侧有横鼻。长17厘米(图九:5)。
环首刀 1件。1985年出于牛古吐乡千斤营子。宽斜刃,尖上翘。残长9.5厘米,同出的还有铜斧和铜泡各1件(图八:2.6.8)。
另 1 件铜刀出土于敖润苏莫苏木的李家营子村。柄端一孔,弧背,凹刃,尖部残。残长15.2厘米(图九:6)。

五、小结
到目前为止,散汉旗所出土的这批青钢器相有关遗物,均不是清理发掘品,改失去了地层关系,其出土情况不甚明了。尽管如此,这批材料对于考察本地区青铜时代的有关问题,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一)关于直刃短剑和羊首铜刀等材料。这批短剑和铜刀与当地习见的夏家店上层文化的曲刃短剑、带有尖齿柄的铜刀有别。比较明显的是铃首曲柄短剑和羊首刀等。铃首曲柄短剑过去曾在内蒙古西部的伊金霍洛旗①,山西和河北等地出土过②。敖汉水泉村是出土間类短剑较靠东的一个地点。水泉所出土的较之其他地点出土的剑柄部弯曲度略小,因此,这件铜剑可能是商代晚期北方系的短剑③。有的同志结合赤峰一带出土的青铜重器以及收集的铃首铜刀和环首刀,并根据小库伦在解放前收集的2件花边鬲,认为“任夏家店下,上层文化的共闭区域内……都可以分析出商周之际前后的文化遗存”⑧。敖汉旗地处这两种青铜文化中心分布区域内,在以往的田野调查中,共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遗址2000余处,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遗址
300余处。在这些遗址中,日前尚难分辨出与辽宁地区的魏家营子类型相同的性质唯一
的文化遗址。但在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其中一部分以红陶为上,绳纹也显良落,介
的红陶钵也如朝阳和尚沟 M1 出 上:的钵,继纹直施至口沿面。这些调查结果相水泉,
赤峰地区累出相当于商代青铜器的情况,表明这一地区存在尚未被全部认识的相当商周前斤文化遗存,这无疑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材料。过去在敖汉旗李家营子出土的管銮战斧范、及鋆两侧加半环鼻的斧范,都具有商代北方斧的特征。山此看来,赤峰地区所出的相当商末周初的青铜器,一部分是当地所铸造的。已见报导的出土于内蒙古东南部的这一批青铜器资料,均缺乏共生的陶器等遗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对过去田野调查材料的整理并进一步对相关的遗址进行发掘。
柄身联铸的直刃剑,过去在辽宁省的建平二十家、内蒙古南山根等地出土过@。黄花甸子出土的直刃短剑,柄端联铸的加重器又与上述出土短剑有所区别。鋆柄式直刃剑曾在翁牛特旗的大泡子出土过1件。大泡子墓被认为是夏家店上层文化的早期墓。敖汉旗所出土的 2 件与大泡子的短剑相比较,有一一些相似之处。如果以铜质和形式分析,小梁前的铜为红铜,应早于新地村所出土的1件。但这2件的共同特征是圆銮,而大泡子的是方鑒,二者又有一些区别。
(二)关于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青铜器和台关遗物。较为有价值的应是山湾子墓地所出的资料。若将山湾子出土的陶器与j夏家上层文化的典型陶器相比较,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尤以半轮修而成的Ⅲ式壶为突出。所出的8件陶器中,有7件系夹砂灰陶或磨光黑陶,壶的领部高,鬲为圆腹袋足。东井所出2件陶罐,灰,黑陶各1件,其火候较高,溜肩小口,磨光程皮类似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器。这些特点与之较近的一个发掘地点——激汉旗北部的周家地墓所出的陶器相比较,其差异也是明显存在的回。由于缺泛系统的发掘材料,目前解释这些差异尚很困难。山湾子墓所出土的Ⅲ式壶与沈阳郑家洼子墓所出土高领壶相类似。因此,可能是受其影响而产生的差异。通过山湾子、东井等地的材料分析,即在敖汉南北,属于曲刃短剑系统
的青铜文化分布有不同的类型。
山湾子出土的曲刃短剑滑石范的茎端为浇口,边缘有熏黑痕。说明此范经多次使用过。此类剑范曾在朝阳出土过@。我们在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遗址也曾采集一些石范标本。这些情况说明,当时普遍存在看相当发达的铸造业。
范刻制甚规整,刃及刃部尖节的斜面,脊部的槽棱面及凹突节均精细刻制。过去一般认为,这种曲刃短剑的的脊棱的一段为磨锉而成。但从这件范的脊槽观察,短剑的棱脊并非铸后磨锉而出,是先铸出的棱脊,且棱脊的两斜面与刃部斜面保持在一个平面之上,脊巾部的凸起与后段的稍内弧均先铸造出来。而脊上的这些变化皆与两侧刃部相关,使刃面与脊棱面相一致,这样在磨刃时使砺石前后保持平衡,刃部受力均匀,既不使刃部变形,还能使两侧的曲刃的各部位均能磨得锋利。而这些均事先设计在范腔上。同墓地所出土的体态修长,石质细腻的砺石,应是专门为磨这类曲刃剑所制造的。通过这些材料可以看出,属于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先民对于武器的重视和在设计制造这些武器时的高超技术。

(三)关于热水汤墓的材料。这座墓未见陶器出土.在我们调查此墓时,墓圹大部破坏,虽残存墓底,但确知其深度。按其深度推测,这是座规模较大的墓.所出土的青铜器比较丰富,其中双桃形铃首杖首似乎标志了墓主人的生前身份较高。铃首杖首、马头刀、铜斧以及三棱镞等应为一组,这一组铜器在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墓葬很少见。类似的铜刀过去曾在建平石砬山出过1件,那1件是牛首,背略折,刃与柄界不显。河北昌平白浮出土的马首剑,其首部与热水汤略同。这两器均被认为是周初北方系的典型器物。以此相比较,这一组青铜器不是夏家店上层文化本器物特征,应是受到北方或西北文化的影响产生,或是传入的@.由此判断此墓应属于夏家店上层早期的墓葬,其相对的时间应与宁城南山根 101 号墓大体一致。敖汉旗出土青铜器的地点已近20处,遍及全旗。这些青铜器大部分是墓中的随葬品。在时间上,早到商或周初,晚的到春秋。在文化面貌上出现了多种因素,既反映出地域的差别,也反映出时间早晚的差别。这些青铜器及有关材料的发现,对系统地认识这一地区的青铜文明的发展及其与周围的关系是有一定意义的。
注释:
①见内蒙古博物馆藏品。
②此类剑分别在山西的林遮峪、活红,河北的张北县出土过。分别见吴振禄:《保德县新发现的股代背俩器》,《文物》1972年第4期;杨绍舜:《山西柳林县高红发现的商代铜器》,《考古》1781年第3期;“河北省文物展览”的展品中张北县出上.件。
③乌恩:《殷至图初的北方背铜器》,《考古学报》1985年第2期。
⑷郭大顺:《试论魏家营子类型》,《:考古学文化论文集》第1集。
⑤放汉旗博物馆普查材料。
⑹内蒙古敖汉旗李家营子出土青铜器石范》,《考古文学报》1984年第1期。
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队:《宁城南山根石椁墓》,《考古学报》1973年第5期;建平县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建平的背钢时代墓葬及相关遗物》,《考古》1983中第8期。
⑻贾洪恩:《翁牛特旗大泡子青铜短剑墓》,《考古》1984年第2期。
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周家地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5期。
⑽靳例毅:《论中国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文化
遗存》,《考古学报》1987年第4期。
⑾田广金、郭崇新:《鄂尔多斯式青洞器的渊源》,
《考古学报》1988年第3规。


邵国田:原敖汉旗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曾任内蒙古自治区考古学会理事,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任内蒙古红山文化学会理事。1972年从教育调到文化系统的40余年间,致力于文物保护、考古调查、抢救发掘、征集文物、筹建博物馆等。

重要是在1981-1988年,组织开展了敖汉旗的文物普查,共发现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址和墓地3800余处,居全国之冠,创造出普查的“敖汉模式”。其中发现的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等新石器时期考古学文化以及柳南墓地、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址和墓地,填补了我国北方考古编年的空白。参加了小河沿、大甸子、兴隆洼、兴隆沟、撒水坡、四分地等遗址的考古发掘。主持清理了草帽山红山文化积石冢、西山小河沿文化墓地、乌兰堡铁匠沟战国墓、康家营子、北三家、沙子沟、大横沟、英凤沟、姚家沟、皮匠沟、下湾子、喇嘛沟、娘娘庙、七家、羊山、水泉、台吉营子、喇嘛洞梁等辽墓百余座,揭取墓中壁画50余幅。多次受到赤峰市和旗政府的奖励,并分别于1986、1989、1996、1999年评为全区文物战线先进工作者,全区思想理论战线先进工作者,受到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和内蒙古文化厅的表彰。2002年被国家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国家级“文博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铜剑飞舞:剑气纵横山影乱
青铜短剑大墓的主人到底是谁?沈阳这处轰动考古界的遗址,有许多未解之谜
山西发现西周时期倗国贵族墓 出土楚公逆短剑
深度博物馆游览·青铜器·兵器
触摸草原的青铜记忆:2700年前就出现的古铜矿
[深度]4000年前的青铜时代:辽宁历史上的精美篇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