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明杰:风药增效论

风药增效论

王明杰 黄淑芬

泸州医学院,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 四川泸州646000,四川泸州646000

说明:本文摘自王明杰,黄淑芬.风药增效论[J].新中医,2006(01):1-4.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摘要:风药是一类具有类似风作用的特性药物。其性能可用“升、散、透、窜、通、燥、动”加以概括。风药可内可外, 能上能下,舒畅一身气机,鼓舞人体气化,不仅长于发散祛邪,而且善于调畅气机,开发郁结,更能引经报使,宣导百药,与其他药物适当配伍后具有良好的协同增效作用,并重点对风药增效健脾益气、补肾益精、清热泻火、利水除湿、活血化瘀的作用加 以讨论。

关键词:风药;中药配伍;增效;

风药是一类具有类似风作用的特性药物,现代多指临床用于祛风或治疗风病的药物[1]。由于以“风”冠名,或称作“表药”,一般对其认识与应用多停留于各种风证或表证治疗的范畴。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颇大的误区。长期的医疗实践证明,风药的功用远不限于治风或解表,其在调节人体脏腑经络、畅达气血津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尤其在多种配伍中的独特增效作用,值得认真总结研究。鉴于有关系统论述尚少,兹就管见所及作一浅述。

1风药性能概说

“风药”之名,源于金代张元素《医学启源》。张氏首创“药类法象”理论,取法天地五运之象,谓“药有气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主治之法,各各不同”,而把常用药物归纳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其中“风升生”一类,收载有防风、羌活、升麻、柴胡、葛根、威灵仙、细辛、独活、白芷、牛蒡子、桔梗、藁本、川芎、蔓荆子、秦艽、天麻、麻黄、荆芥、薄荷、前胡等20味,可谓后世风药之滥觞。此后,其弟子李东垣明确提出“风药”之名称,并广泛运用于内伤脾胃诸病治疗,“风药”一词遂为后世医家所常用,包含的药味逐步有所增加,但其内涵并不很确定。近世多指用于祛风或治疗风病的药物为风药,其涵义已与张李二氏的初衷有别。虽然所指药物差异不大,但张李归类是着眼于药物气味厚薄、阴阳升降特性,而不全是功用主治。现代《中药学》以功效分类,将大部分风药归入解表药中,突出了它们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作用,却淡化了其他一些重要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风药的应用范围,殊有以偏概全之虞。

风药以“风”冠名,具有类似风的特性。诸如“风性轻扬”、“风性开泄”、“善行数变”及“风能胜湿”等,在风药性能中均有所体现。风药特性,可以用“升、散、透、窜、通、燥、动”加以概括。升,即升浮上行,所谓“高巅之上,唯风药可及”;散,即发散,解表祛邪;透,即透泄,开郁畅气,透络开窍;窜,即走窜,走而不守;通,即宣通,风药善于通阳化气,通络行经;燥,即燥湿,风药多燥,能燥湿化痰;动,是对上述特性的总括,即活动、流动、运动,还有变动不居之意。风药在临床上的功用甚多,归纳起来,约有以下五方面。

一是调畅气机。“风药”以“风升生”归类,味薄气轻,其性升浮发散,犹如春气之生发,具有舒畅一身气机,鼓舞人体气化的作用,所谓“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阴分”。与一般理气药相比,风药对气机的调节,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作用部位广,既能宣肺气,又能疏肝气,尤能升脾气,从而使三焦气机得以通畅,全身阳气得以振奋;二是以升散为主,善于畅通由下而上、由里达表的气机,因而最能启发肝胆的春升之性,引提人体生发之气,资助清阳之气升腾。但风药并非只升不降,如张仲景常以桂枝平冲降逆,张元素称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均表明风药有升有降,不过以升为主

二是开发郁结。风药辛散、走窜、宣通之性,具有开启玄府腠理、开通经络窍道、开发郁结闭塞之功,能疏通各种瘀滞而使脉道畅利,津液通达,营卫和调,血流畅行,东垣谓之“风药行经”。需要指出的是,风药不仅能开发体表肌肤的玄府孔窍,而且能开发体内脏腑的腠道纹理。正如徐灵胎论麻黄所说:“轻扬上达,无气无味,乃气味中之最轻者,故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积痰凝血之中,凡药力所不能到处,此能无微不至。”

三是祛邪外出。风药具有发散祛邪的作用,能使各种入侵之邪从表而解。由于“风为百病之长”,是多种外邪致病的先导,寒、热、燥、湿诸邪常依附风而为患,故风药不仅祛风,亦能散寒、泄热、祛燥,更因风药多燥,尤能胜湿。风药凭借其透泄之性,不仅祛除表邪,亦能祛除里邪,包括某些内生之邪,如内湿、内热,尤其是郁火,非风药不能取效,所谓“火郁发之”。

四是引经报使。风药辛窜善行,走而不守,最宜作引经之用,以引药直达病所。张元素《洁古老人珍珠囊》所列引经药,风药占其大半,几乎涵盖了手足三阴三阳。东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在诸多方剂中广泛应用风药引经以直达病所,对后世影响甚大。风药引经,以引药上行、引药达表及引入三阳经最为临床常用。

五是配伍增效。基于上述多动善行的独特性能,风药在与其他多种药物的配伍中,常可产生良好的增效作用。其结果往往不仅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产生1+1>2、甚至是相乘的效应,颇有画龙点睛之妙

2增效作用举要

风药的配伍增效作用,前人有过探索与实践。清·龙之章在《蠢子医》中多次指出:“治病须要兼风药”,“治病风药断不可少”,并形象地描述说:“必加此味始通灵,好如熊经鸱顾在眼前;必加此味始有力,好如抽坎填离在心间……但置风药三两味,便是卢医到身边。”龙氏对风药增效作用的高度评价,应是实践得来的经验之谈。现结合个人体会,就几种常用的增效配伍略加讨论。

2.1增效健脾益气

健脾药配风药以增强益气补虚之力,可谓李东垣的一大发明。风药与健脾益气药相伍,在《脾胃论》中极为常用,补中益气汤即其著名代表。由于此类方剂不仅补气,而且升阳,风药在方中是专为清阳下陷而设,还是有辅助健脾益气的作用?对于脾气虚弱而未陷者是否适用?值得认真分析。从生理上来说,脾为五脏之一,体阴而用阳,其气机活动以升为主,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以化生气血,营养全身。病理上,脾病多见清阳不升,水谷失化,气血生化无源,表现为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腹胀、泄泻等症。在治疗上,脾气虚弱不仅宜补,而且应升。李东垣多次指出:“脾胃不足之证,须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阳气行于阳道及诸经,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气之和也。又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行,充实腠理,使阳气得卫外而为固也”。后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脾宜升则健”,“健脾宜升”,“治脾以燥药升之”等论治经验,均已得到普遍遵循。据此,可以认为,健脾益气宜佐风药,应是东垣用药心法,亦为历代众多医家实践所证实。风药在脾虚证中的运用,不独适用于气陷证,亦适用于诸多脾气虚证

一般说来,风药并无补益作用,且其性发散,似有耗气之嫌,但与健脾益气之品相配合,却可以增强补药之力。其机理有三:第一,风药之性升浮,既能助脾气上升,又能疏达肝气,资助清阳之气升腾,正如东垣所云:“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若用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第二,风药性燥,有以风胜湿、振奋脾运的功能。当脾运气馁、湿浊中阻时,在健运脾胃药中,加入适量祛风药,可以鼓动中阳,苏醒脾气,加强健脾药的功效;第三,风药引经,能引领甘温益气之品上行布散,更好地发挥其补益肺脾、充养营卫之功,所谓“参术补脾,非防风白芷行之,则补药之力不能到”。此外,风药流动之性,还能防止补气之品甘壅滞运,从而体现方剂的动静配伍原则。总之,在补气健脾药为主的方中略参1-2味风药,不仅是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配伍经验,而且符合中医理论,有其应用依据。如玉屏风散以防风配合黄芪、白术,七味白术散以葛根等配合四君等,均属此类。

2.2增效补肾益精

风药多辛燥升散,一般认为肾精亏损者不宜,所谓“阴虚于下者不宜升”。然而,眼科领域运用风药配合补肾益精之品明目却是由来已久。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明睛地黄丸(生地黄、熟地黄、牛膝、石斛、枳壳、防风、苦杏仁),《兰室秘藏》益阴肾气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当归尾、五味子、柴胡、茯神、泽泻),《寿世保元》壮水明目丸(山药、熟地黄、知母、黄柏、菟丝子、独活、枸杞子、川牛膝、沙苑子、茯苓、川芎、蔓荆子、菊花、黄连)以及至今临床常用的杞菊地黄丸等方中,所用防风、柴胡、独活、川芎、蔓荆子、菊花等均为风药。究其用意,即东垣所谓“肝肾之病同一治,为俱在下焦,非风药行经不可也。”此种配伍,近年眼科有学者称作“益精升阴法”[2]。据笔者经验,小剂量风药加入大队补肾药中可产生增效效应,常较单用补肾之品效捷,其应用亦不限于眼科。内障眼病用之,意在升达五脏精气上注于目以为精明之用;内科杂病用之,意在鼓舞气化以收阳生阴长之功。且风药有助于运行药力,补肾药多阴柔滋腻,容易碍胃,伍以风药可行其滞,使滋腻之品无呆补之弊;而少量风药与补肾药同用,亦不致有伤阴之弊。两类药物配伍,颇有动静相伍之妙,符合制方大法。

2.3增效清热泻火

风药在火热病证治疗中的作用值得重视。《伤寒论》麻杏石甘汤一方,仲景以麻黄石膏配伍,其用意历代注家看法不一,多认为麻黄得石膏则温性去而取其用,石膏得麻黄其寒性也会减弱。笔者意见则相反,方中麻黄应当是增强石膏清泄肺热之力,正如李时珍所指出:“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此中机理在于对于火热壅盛病证的治疗,除了寒凉清泻外,尚需注重开郁通阳。因为火热与气郁关系十分密切。郁能生火,火能致郁。火热盛则气机郁遏,气机郁遏又反过来促使火热更盛,从而形成火愈炽则郁愈甚、郁愈甚则火愈炽的恶性循环。因此,火热病证治疗需注重开郁通阳,尤其在郁结较甚的情况下,单凭寒凉清泄效果不佳,适当配伍风药在所必须[3]。同时,祛风药辛散开泄,还有防止寒凉药冰伏病邪的作用,故即使辛温之品亦可选用,少量用之,与大队清热泻火药相伍,但见其利,未见其弊。《小儿药证直诀》泻青丸(当归、川芎、羌活、防风、栀子、龙脑),泻黄散(藿香、栀子、石膏、防风、甘草)中所用风药亦是同样道理。有学者研究《深师方》石膏汤(石膏、黄连、黄芩、黄柏、麻黄、淡豆豉)对内毒素热毒证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通过拆方研究表明,全方无论在改善热毒的客观指标上,还是在症状改善上,均好于清法组(石膏、黄连、黄芩、黄柏)与汗法组(麻黄、淡豆豉)[4]。可以认为,该实验从一个侧面证实了风药对清热泻火药的增效作用。

2.4增效利水除湿

仲景在五苓散中以桂枝增强茯苓等利水渗湿功效,堪称风药配伍增效经典。但不仅桂枝一味,许多风药均可选用。因为诸风药俱有通达阳气之功,且能胜湿,对于膀胱气化失常及肝失疏泄、肺失宣通、三焦气机郁滞所致水液停聚,小便不利,风药与利水药相伍均可发挥增效作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类似的用法还不少,如苓桂术甘汤、防己茯苓汤等。至于华氏五皮饮以生姜皮与茯苓皮配伍,亦应作如是观。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更以五皮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化裁制成麻附五皮饮(麻黄、附子、细辛、陈皮、生姜皮、茯苓皮、大腹皮、五加皮),用治一身尽肿。笔者临床作为治水通用方,以之加减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水肿,不论有无表证,俱有良效。笔者治疗眼底水肿,亦常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杏苡甘汤之类,对于消除水肿,恢复视力,效果十分显著。笔者体会,以上均得力于风药的增效作用。近年肾病从风论治日益受到重视,不论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还是肾性蛋白尿,皆主张适当配伍风药,祛风利水,认为从风论治作为新法可以提高治疗肾病的疗效[5]

2.5增效活血化瘀

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风药在血瘀证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风药气轻味薄,开泄宣通,不仅能祛邪外出,而且善于畅达阳气,活跃血行,通利血脉,疏通血络,因而能从多方面增强活血化瘀药的治疗效果,这是笔者提出“治血先治风”的依据之一[6]。风药与血药的配伍方式尽管早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其增效作用尚未得到充分认识。骨伤科治疗损伤血瘀的方剂多配伍风药,此中机理,伤科传统的认识一直是肢体受伤后风邪会乘虚而入,所谓“有伤必有风”,因而治疗需注重驱逐风邪。其实不论有风无风,风药咸宜。实践证明,加用风药与不用风药,其活血化瘀、消肿疗伤的功效确实有别

头面居人体高位,为诸阳之会。前人认为,“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头部易受风邪侵袭,治疗需配合祛风。而风药多轻清上扬,善走头部,所谓“巅顶之上,唯风药可及”,其升发阳气之功,既能引营卫气血畅行于头部经脉,又能引其他药物上行头面发挥治疗作用。因而风药在头面五官血瘀病症治疗中的增效作用尤为显著。近代沪上名医石氏伤科治疗脑震荡的祖传秘方柴胡细辛汤(柴胡、细辛、薄荷、当归、地鳖虫、泽兰)、当代四川骨科名家郑怀贤治疗脑震荡的脑震散(羌活、桂枝、细辛、牛蒡子、木瓜、天麻、红花、当归、乳香、没药、麝香等),均是以风药与活血化瘀药配伍为主,用于临床效果卓著。眼科治疗眼外伤的名方除风益损汤(防风、藁本、前胡、川芎、当归、熟地黄、白芍)亦是如此。

风药对血药的增效作用,已在动物实验中得到初步验证。笔者曾先后用家兔制作寒凝血瘀、外伤血瘀与气滞血瘀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造模组,治风方组(由羌活、细辛.、白芷、防风等风药组成)、活血方组(由当归、桃仁、红花、三棱等血药组成)、治风活血方组(由治风方与活血方各半组成),观察动物的血液流变学7项指标等。结果表明,3方均能使血液流变学7项指标及微循环障碍明显改善,而其作用均以治风活血方为最佳[78]

风药配伍增效的用法甚多,以上仅列举了主要的五种。需要指出的是,风药毕竟性燥发散,临床应因人因时因证灵活运用。对于使用的时机、药物的选择.药味的多少、剂量的轻重以及用药时间的长短等,都应认真对待,不宜久用或过量,以免伤阴耗气。同时,每味风药各有其个性,临证尚需根据具体病情加以选择,方能收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晓阳.浅论风药[J].中医杂志,2003,44(3):227,

[2]高健生,张凤梅,张殷建.论益气升阳举陷与益精升阴敛聚治法[J].中医杂志,2004,45(7):485.

[3]王明杰,黄淑芬.试探火热病证中辛温开通法的运用[J].新中医,1984,(10):9.

[4]李明富.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家专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51.

[5]王钢,曾安平,周恩超.从风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73例临床分析[J].江苏中医药,2003,24(5):12.

[6]黄淑芬,试论治血先治风[J].中医杂志,1997,37 (1):9.

[7]王艳,郑国庆,王明杰,等.治风活血法的机理及对家兔血瘀模型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2, 20(5):591_

[8]王艳,郑国庆,王明杰,等.治风活血法对微循环气滞血瘀模型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 (13):168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芪和它们一起吃,药效可发挥到极致!(只有10%的人知道)
风药的临床应用
乌头汤及其配伍抗风湿的机理研究
1.1,[扁鹊汇]风药的副作用,及其在皮肤病的应用
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20)
中医如何运筹帷幄,用好方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