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见不得孩子大哭?那是你不知道孩子发脾气的好处

作者|筱泓

01

在机场候机的时候,

一位妈妈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坐我对面,

妈妈一坐下就拿出一大包零食,

孩子找出一粒泡泡糖塞到嘴里嚼着,

在座位上开始爬上爬下的玩。


刚开始的时候,妈妈告诉他不要乱动,

好好坐着。

小男孩儿安分了一会儿,没多久,

就离开座位在候机大厅里自由行动了。

妈妈喊他几回,也不回来,

后来看孩子没有闹出多大的动静,就任由他去了。


可是没过一会儿,他就哭丧着脸跑回来,

惊慌失措地对妈妈说:

“妈妈,我把泡泡糖吞到肚子里去了。”

原来,他跑去喝水,忘了把泡泡糖先吐出来,

直接连水喝进去了。


妈妈一下子就火了:

“告诉你别乱跑,你就是不听。

现在泡泡糖吃进肚子里,

肚子会被泡泡糖糊住,烂掉,

看你以后敢不敢不听话。”


后来,这孩子就安静地坐在座位上,

两只手一直捂着自己的肚子,

显然是被妈妈的那句话给吓到了,

真的担心自己会烂肚子。


上机时,孩子乖乖地拉住妈妈的手,

随着母亲往前走,

脸上的神情再也没有刚才的兴奋激动,

取而代之的是害怕与惊慌。

 

孩子陷入害怕惊慌中不可自拔。

 

其实当孩子吞下泡泡糖后,

已经意识到错误了,

此时心里充盈着难过、害怕的情绪,

情感上正处于受挫状态,

回来找妈妈是想寻求情感支持。

 

可妈妈却先责备他不听话,又恐吓他会烂肚子,

在孩子的伤口上生生地撒了一大把盐。

孩子的情绪还没有来得及表达出来,

就被妈妈的话堵在那里,

剩下的满是恐惧、害怕、惊慌。

 

02

心理学上往往把情绪分为原生情绪和派生情绪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曾说:

原生情绪就是事件发生时最初产生的感受,

而派生情绪,

就是为了压抑或逃避原生情绪

而发展出的升级了的情绪。


原生情绪是最自然的情绪,比如:喜怒哀惧

它的特点是:和事情相伴而出,生起自如,

不夸张。


当原生情绪发生时,应该让它自然地表达出来,

而后就会自然终结,从而导致建设性的行动,

并对他人有感染力。

所以,接纳和顺从原生情绪都不会导致失控。


《爸爸去哪儿》第五季中,

嗯哼随着杜江前往海上拿鱼竿时,

在浮筏上掉下海的时候,

极端的恐惧致使他大声呼救:

“爸爸救我、爸爸救我”,

这都是属于原生情绪的自然表达。

此时杜江安慰他:“没事、没事,

你有救生衣的。”


他在爸爸的安抚下,情绪很快地安稳下来,

看到爸爸重新上了浮筏,就对他说:

“爸爸,拉我上去。”

上了木筏之后,极有礼貌地说:“谢谢爸爸!”

此时,他的原生情绪已经结束,

情感已经归位为正常状态。


所以,原生情绪在伴随着突发事件出现的时候,

应该让他流动疏通,一旦疏通完毕,

很快就会结束,完成最终的分离。


所有的原始情绪总是很短,毫不夸张,

表达完后它就会很快消失。

这是一种干净的情绪,顺随它,

不压制、不打击。

 

03

可是,我们与孩子之间,

往往用派生情绪来表达沟通。


带着孩子去超市的时候,

我们经常在购物中忘乎所以,等回过神来,

发现孩子不见了,这时我们的原生情绪反应是:

着急、担心、害怕。


可是当我们提心吊胆地找遍商场后,

终于找到孩子时,

发现他正乐呵呵地看着一个玩具时,

我们对孩子的表达却是: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

你总是这样不听话!下次不带你来了!

也有的直接说:

回家揍你一顿你才能记住出门不乱跑!

你就是个不懂事的孩子!

甚至会直接开打,让孩子当众受辱。


于是,我们的孩子一点都感受不到我们的担心

和爱护,

他所能感受到的只是我们的指责与愤怒,

甚至是抛弃。


此时,孩子的想法是:

我错的,妈妈不爱我了……

母子的情感是分离的。


我们错误的表达引出孩子错误的想法。

正如上文吞泡泡糖孩子的母亲,

在面对孩子吞下泡泡糖的时候,

如果能表达出她当时的原生情绪,那么就是:

吞下没有关系,可以随大便排出来。


那么孩子所有的害怕与难过都能得到安慰,

原生情绪就得以疏通消散。

 


04

派生情绪一般是压抑了原生情绪后产生的,

所以往往比较夸大,超过事实的程度,

甚至会发展成和事情无关的过度暴力

(语言暴力或行为暴力)。


我们爱我们的孩子,

为他们付出一切都是心甘情愿。

可是我们在他们犯错或者离开我们的目标时,

在教育他、训斥他、甚至打他骂他,总是会说:

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但如果我们一直用派生情绪表达,

那么孩子就一点都感受不到爱和联结,

真的无法感受到我们的“好”。


他们只能感受到我们的愤怒与厌恶,

不会感受到我们的爱与关心。

 

正确向孩子表达我们的感受

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

是让孩子知道我们的原生情绪,

此时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与关心。


带着情绪表达,

往往都会是我们对事件

或是对孩子的评价与看法,

孩子所能感受到的是我们的派生情绪。

 

所以,我们要学会如此地表达原生情绪:

当你这么做的时候,我很生气,是因为……

我感到伤心,我们来看看发生了什么……

当我找不到你的时候,我担心……。

 

而不是这样带着派生情绪的表达:

你想把我气死啊!没有我你怎么办?

你怎么这么没用!

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你就不能乖乖呆着!

 

邀请孩子表达情绪,而不是要求

“邀请”和“要求”的区别在于:

前者不强求结果——

即使对方没有满足,也不失望;

后者则带着控制对方的预设。


一个4岁的小男孩,

兴冲冲地跑着追飞舞的泡泡,

路上被树枝绊倒了,孩子哇地哭了。


爸爸说:男孩子要坚强要勇敢,不许哭,

马上爬起来!——这就是要求


妈妈说:你想哭就哭吧,哭完了再爬起来,

好吗?——这就是邀请


让孩子及时的表达情绪不等于骄惯他们,

喜怒哀乐本是人之常情。


要相信孩子自己有走出情绪的能力,

只要我们不去压制和扼杀,

耐心地、安静地陪伴也是最好的“药”。

 


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需要引导解决,

这与表达原生情绪不能相提并论,

此时,无论是伤害自己还是伤害他人,

都需要成年人进行干预、疏通、引导。

 

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父母与子女之间,

也都是在悠长的岁月中建立起美好的关系,

让彼此都能成为对方的温暖所在。


给孩子足够的信心,关怀他们的需要,

关注他们的原生情绪,就会发现,

我们与他们,彼此都能温柔以待。


愿我们的孩子,在幸福中慢慢成长,渐渐懂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三:说一个秘密,你的身上存着你的前世,一摸就知道
一块泡泡糖
美国教授问我: 你们如此深爱孩子, 为什么却总在伤口上撒盐?
中国家长:一边为孩子倾其所有,一边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
你说话可以直,但对孩子请三思!
PS同样是秀娃狂魔,这些妈妈不但没被屏蔽,反而得到了无数点赞,因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