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味”的诱惑--【康泰时】铭镜

  毒性的特征:
1、鏡筒手感冰凉、絲滑、沉重、結實,鏡片晶瑩透剔,鍍膜斑斕魔幻;
      藏家一類如數家珍,玩家一類測試搗騰,如癡如醉; 一圈純銅夾幾片玻璃,讓世間多少豪傑設壇魔拜,盡折腰!
2、對焦完全靠手,構圖基本靠走,廢片時常都有;
      貼圖變成放毒,品圖變為品毒;
      傳奇與傳說,在百年曆史中縱橫穿越、升華傳承;
3、攝影回歸本真、浮華逐漸沉靜、指尖旋動純粹、眼眸見證清澈、創作賦予靈性;
      一旦擁有,則遁入鏡界修煉的如來空門,水鏡而鑒,火映而朗,禪鏡一心。
【蔡司的历史就是contax的历史】
       
 蔡司,这个创造了无数传说的光学巨人,在制作了一大批具有极高水准的高端产品的同时,对其低端产品仍然保持一丝不苟的态度。有蔡司以后,享受超高成像质量不再是富人俱乐部的专利。一支P50/1.7足以让你一窥摄影的精彩世界,仅仅千余元的P45/2足以和价格几倍于它的镜头抗衡!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生产厂商,一分钱一分货本无可厚非,但是蔡司做到了一分钱三分货。以下是蔡司系列产品中历史最辉煌的传奇系列——康泰时最经典的镜头感言:
【Y/C经典】
Distagon T* 25mm F2.8
Distagon 取名于Distance(距离),和Gonio(角度)。由于SLR的特有的反光镜结构,所以不得不增加法兰距离,由Erhard Glatzel博士(同时也是Hologon的设计者)设计。在Distagon的家族里有D16,D15,D18,D21, D25, D28和D35等。这支Distagon 25/2.8 被称为“素人好きなレンJn7;”,行家里手的最爱!那谁谁,大师寇德卡不就是就是用D25吗!D25/2.8,早在Contarex时代就存在的老设计,80度的视角,仅仅比26mm稍微大一点点。奇了怪了,视角和D28mmF2.8相近,光圈也一般大,相比之下D28mm还要锐利一些,可偏偏就要贵出近一倍的价钱?如果评论一张作品仅仅限于锐度的话,那么就说明你还处于初级阶段:一幅油画,凑到跟前看,仅仅是一笔一笔的油彩而已,后退几步以后它才是艺术。D25在光圈全开时画面中央超过220pl/m的解像度,由中心至周边解像度渐次下降。利用这个特性可以创造出它特有的立体感,适合人文题材的拍摄。实际上蔡司的D18,D25,D28都存在[像场面弯曲]的情况,但是在蔡司的神来之笔下,却创造出它独特的魅力,不得不佩服这位光学巨人才华! D25的光圈收到F8的时候,周边的解像度和反差大幅度改善,又是拍风景的好头。此头暗部层次丰富,不死白不死黑,动态范围大,用于黑白摄影时,随着光圈大小不同,成像的立体感迥异,令 人玩味。摄影家筑地仁在谈到D25/2.8的时候曾经说过,如果蔡司只让他选三支的话,那么这支D25/2.8一定是三套马车中的一套!
Distagon T* 28mm F2
这是一支很老的镜头,拿在手上你有可能会误认为它是一支中长焦。最短摄影距离24cm,和Distagon 35/1.4一样,有专门为近摄校正用的浮动镜片。被摄影家折戸收入他的专著《蔡司神话的传说》中。有着欧洲油画般的色彩,在蔡司的三支28mm镜头(Biogon 28/2.8,Distagon 28/2.8)里面它的色彩应该是首屈一指!与此同时它的动态范围也是最广的,具有超高的细节成像。黎明前的天空,昏暗的街角都是展示它功力的绝好战场。论实力说不定还在Distagon 35/1.4之上。 如果说 Planar是温文尔雅的妙龄女子的话,那么Distagon 28/2就应该是力猛刀沉的征西大将军!
Distagon T* 28mm F2.8
人们常说28mm是广角的起点,又是终点。比如21mm, 16mm等轻而易举地就能表现出超广角的冲击力。而28mm就不一样,更加接近人眼的视角,玩它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技巧。D28/2.8成像比较接近它的同门兄弟Biogon 28mmF2.8,在像场中央的解像度甚至还要略高一些,另外25cm的最短对焦距离也是B28/2.8无法比拟的。在折戸的《zeiss神话的继承》里有几幅D28/2.8的样片。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在京都清水寺拍的夜景。从价格上来讲绝对算不上顶级的D28/2.8,却能把黑暗中木纹刻画的清清楚楚!不得不令人赞叹:zeiss无弱旅!Zeiss头经常产产停停,但是对 D28/2复出的声音却并不是那么响亮,或许是D28/2.8的表现过于出色吧。
Distagon T* 35mm F1.4
D35/1.4是文武全才的完美主义者!是世界上第一支使用非球面镜片,为当时对非球面镜片效果还疑神疑鬼的工业设计界打了一剂强心针。1.4 的光圈,1:5的放大倍率,Distagon在焦内和焦外做到完美平衡。在F1.4既是实用光圈,微光下既有超高表现,人常说放大出来的作品有中幅的风格。一镜走天涯几乎就是用来专门形容这支头的。F1.4拍出来的散景让你仿佛是中焦所为,收小光圈又能获得超广角的效果。用一句定性的话来讲,它是一支具有空间切取功能的广角。明明是广角,拍出来的成像却有Planar的柔风,对于喜爱35mm视角的朋友来讲这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铭镜,对于还不太适应35mm 视角的朋友来讲,我说这是一支超越35mm的怪物。在摄影爱好者当中专门为这支35mm而更换门庭的大有人在。
PC Distagon T* 35mm F2.8
Contax 唯一的一支移轴镜头,一直都由德国生产,定价也高达40万日元!这支镜头的MTF和Distagon 35/1.4极为相似,但是由于要保证移轴以后的成像质量,像场却要大很多!一般镜头的MTF范围只到22.5mm,而PC Distagon却大到30mm以上!在18mm处D35/1.4的MTF即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而PC-D35/2.8却仍然保持平直,表现在画质上的话,就是边边角角都无比锐利!充分满足了建筑摄影的需要!PC-D35提供了365度,各方向可移轴1cm。加上相应的机位移动的话,还可以玩有趣的拼接,以35mm镜头的超高加工精度,在加上拼接以后的画幅,一举超过中画幅相机的成像,满足巨幅放大的要求!
Planar T* 50mm F1.7
蔡司镜中最廉价的一支,成像的风格和P55mmF1.2有些相似,是蔡司镜中的优等生之一。和他的兄长P50/1.4相比,除了在光圈小半档,最短对焦距离略长以外,几乎找不出任何缺点(做工可能塑料一些)。但是他绝对不是为了填补产品线而生产的“狗头”。因为对焦比P50/1.4容易而被广泛的好评。在色彩方面比他的兄长略微素雅一些。对于才中毒影友来讲是最值得推荐的。
Planar T* 50mm F1.4
1896 年,由天才数学家Paul Rudolph设计, 双高斯结构,取名Planar,为平坦之意,是现在所有标准镜头的鼻祖。而这支Planar 50mm F1.4,是蔡司镜头里水最深的一支,Planar的代表作,被称为“标准镜头的帝王”,超过人的眼睛,“黑中有黑,白中有白”......无数的赞美之辞,但是玩好他需要足够的技量——毕竟是帝王,不是任何人都能够驾驭的。说到水深,是因为它的成像随批次号的不同,变化实在太多。正式成品里面就有6个版本,再加上以57*****开头的试制版(光圈叶片有8枚,比现在的MMJ的叶片形状还要好看),令人眼花缭乱。总的来讲,58*****,59*****,60*****这几个批次中的一部分(传说镜片都是由德国运到日本的,而且是非环保玻璃,含有大量的过渡金属)在成像上焦内锐利,焦外柔美和新的MM镜相比对背景的“溶解度”是不一样的。这种迷人的“溶解度”对喜欢玩散景的人可是说是无法抗拒的。于是就有了买了又卖,卖了又买这样反反复复的过程。从成像表现上来讲582****到583****之间的镜头表现尤其突出。最近一段时间日本yahoo auction上这个批次的镜头价格持续走高,应该和这个不无关系。但是也有不法之徒老瓶灌新酒,用老的镜身套上新的镜头出售,所以这支镜头是最难玩的。另外想玩好这个镜头还有一个瓶颈,那就是对焦。contax的机身对焦屏做得出色的只有RTSII,其他的(包括RTSIII)都很难发挥蔡司大光圈头的实力。但是RTSII的配件已经全部告罄,无法做维护,现在下手RTSII风险相当大。目前的最佳选择是为RTSIII另配talberg对焦。
S-Planar T* 60mm F2.8
S 代表的是Special Purpose,也就是特殊用途的意思。S-planar一共有两只,一支是S-Planar 100mm F4,只能接皮腔使用;另外一支就是S-planar 60mm F2.8。S-planar 自90年代开始改名为Makro-planar ,放大倍率均为1:1,之后还演化出“c”版,镜头结构不变,放大倍率变为1:2,镜头缩小一圈,便于携带。S-planar 60mm F2.8于1978-1989年之间生产,其间又细分为3代。第一代的镜桶结构里有一个消光作用的金属桶,在后期的S-planar里面这一结构都被省略掉了。S-planar 60/2.8曾被作为工业用镜头使用,在玩家的眼里,他被誉为2米内的王者,在这个范围内没有哪支镜头可以与之争锋。他的表现尤以F11的时候为佳,解像度最高,变形几乎为零。其实S-planar 60/2.8在无限远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在无忌上曾经转载过用这支头拍摄的星空图案,对彗星收差的补正近乎完美,在所有Y/C口蔡司镜头里完全可以算到4个手指里面!他的成像锐利、细密且带暖调,超越人的视觉,是镜头中的魔鬼。
Planar T* 85mm F1.4
蔡司的铭镜,最前端的镜片几乎占据了整个镜桶,感觉能一下子把人给吸进去!单就她的外表就足以激起你购买的欲望。但同时她又是一匹难以驯服的烈马,有不少色友被她玩的团团转。于是买进了又卖出,市场保有量相当大。整体来讲相同光圈下planar的景深要比sumilux来得浅,造成的结果就是在F1.4 时对焦超级不准。再加上Contax机身的对焦屏做的不尽人意,于是对付这匹烈马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但是她的F1.4光圈是如此的迷人,于是乎好多人都想斗胆一试。由于Planar 85/1.4在光圈全开时光渗现象严重(1-2m范围比较突出),导致主体就像蒙上了一层薄纱一般。个人认为,这时接一个外闪,增加一些反差,看起来会比较锐利一些。P85mmF1.4收到F2.8后,风格突变(其实也是景深在作怪),成像犀利且极富立体感(注意散景的二线性)。P85mmF1.4是典型的一镜两用,脸部有小缺陷的可以用大光圈,省了一片柔光景;皮肤完美的,可以收小光圈,保证皮肤的质感一等一的好。再加上P85mmF1.4的暖色调,保证MM的皮肤健康水嫩。由于变形极小,她又是拍摄建筑题材的一把好手。P85/1.4的成像和P50/1.4一样,讲究序列号。P85/1.4也有光圈全开时就非常锐利的个体,能不能寻觅得到就要看下的工夫如何了。比如580****的镜头,成像堪比P85/1.2的50周年纪念版......
Planar T* 100mm F2
如果说P85/1.4是当红偶像的话,那么P100/2就是具有超凡实力的实干家。P100/2一度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上有 MP100/2.8打压,下有P85/1.4的围堵,显得默默无闻,以至于一度被迫停产。如果你觉得P85/1.4很难驾驭的话,那么这支P100/2就是为你设计的。这支P100/2,深紫色的镀膜,比P135/2的颜色还要令人陶醉,握在手里沉甸甸的。实际拍摄来看,F2的时候就非常锐利,一扫 P85/1.4那样软嗒嗒的感觉,色彩也比P85要清丽透明一些。在《蔡司神话的传说》中把P100和法国神镜Kinoptik Apo100F2做了一番比较,结果两者锐度相当,而且P100/2在焦外上没有令人头晕目眩的漩涡散景,更容易创造出主体突出且富于立体感的作品。相对于Kinoptik Apo 100的3万人民币的售价,P100/2仅有其1/3的价格,不得不再次为蔡司而欢呼。P100/2比较容易吃光,利用这个特点,在逆光下,再稍加控制又可以拍出锐中有柔的作品,也算一头两用的一例。
Makro Planar T* 100mm F2.8
上文已经讲到P100/2之所以被打压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这支MP100/2.8! 这是一支以微距摄影为主要目的的镜头,微距摄影的本行就不用多表了,一般认为不太适合人像领域,居然能够把人像镜头的优等生打的满地找牙,足以证明这支镜头的实力。论实力这支头似乎还在S-planar 60/2.8之上,从微距到人物再到风光,拍什么都一级棒!生硬不是他的本色,柔中带锐才是他的真颜。柔中的透明感,柔中的立体感,柔中的空气感,柔软中的致密描写,就是对这支头的评价。经常会有人把MP100和徕卡的APO Elmarit100/2.8一同相提并论。其实MP100和Apo Elmarit 100的风格迥异,MP100给人的感觉是写意,而Apo Elmarit 100的感觉是纪实。后出的Apo Elmarit100似乎是以MP100为假想敌而专门设计的,单纯比较数据而言,较为早期的MP100要稍微吃一些亏。这支镜头也有德日之分,而且镀膜的色彩也相差甚多。本以为他们两者的成像会如D35mmF1.4德日之差的一样,可是比较的结果两者却非常的接近。MP100/2.8光圈全开的时候就有足够的锐度,但是要想领略微距的小宇宙,收小光圈还是基本中的基本。
Planar T* 135mm F2
硕大的镜身,比Planar 100mmF2又要大出一号,而且口径达到72mm,同时也是焦距最长的Planar,蔡司的镜头群里属于比较另类的。加上5号金属遮光罩并与 RTSIII相配的话,刚勇威猛无比,足以吸引MM的眼球,在车展等场合下相信能够赢得麻豆们更多的青睐。但是两者相加近两公斤的重量,在享受摄影乐趣的同时,亦可练成铁臂膀的独门功夫(蔡司的设计者有没有站在使用者的立场上考虑过?!)。谈到他的成像特点,堪称Planar中的Planar。和Planar 85/1.4相似,但是最大光圈比P85/1.4要容易掌握的多,由于焦距较长,背景的整理更加容易一些。虽然随着光圈的增加解像度不断增高,但是成像依然柔美,绝无生硬之感(F5.6以后稍有些偏硬的嫌疑)。另外由于镜片数量少而带来的通透感无与伦比,弱光下既有超高的表现,独特讨好的色调更是他独门武器。对红,兰,绿等原色就不用多讲了,这支头对浅色的再现简直就是绝品!在《蔡司神话的传说》里,中焦入围的仅有P85mm F1.2和这支P135mm F2。蔡司的设计能力太强,仅仅用5枚镜片就造就了P135/2!镜片越少对装配的精度要求也就越高,5枚镜片的结构,不仅表明了蔡司设计上的大胆,也显示出蔡司对镜片的装配精度极大的自信。反观佳能在他的 EF135L里镜片的数量就 多出一倍,仅这一点就令人叹为观止。同Distagon 28/2一样Planar 135/2过早的从Contax的产品线上消失,实在令人扼腕。不过作为Contax的60周年纪念再版也足见蔡司对这支头的青睐。要充分发挥 P135/2的特性一支较好的遮光罩是必不可少的。
Mirotar T* 500mm F8
要想获得500mm以上的焦距要么VS100-300(或TT300mm)+Mutar*2,要么就是Mirotar 500/8。要讲究小巧轻盈的话就数M500/8了。在contax的历史上还出现过3只Mirotar型的镜头。分别为M500/4.5,M1000/5.6和N-Mirotar 200。M500,M1000都是巨无霸,光重量就十几公斤,集蔡司望远镜技术之大成,超超高的成像质量和超超高的价格令人望而生畏,不敢问津。N- Mirotar 更是特殊用途,内含光电倍增管放大,在月光下400度的底片快门速度达1/500秒,相当于0.03的光圈!M500/8在减少进光量的同时廋身成功,造价也来了一个大跳水。配合高速底片手持即可拍摄,这是折返镜头最大的魅力。由于是折返镜头,从结构上来讲完全地无色差,这是它的优点;无法安装光圈调节光量和donut形的散景是它的缺点也是特色。如果能够包容这两项不足的话,那么M500/8一定是蔡司用家超长焦的不二之选!
contax 的Mutar也就是一般所讲的增距镜,一共有3种。Mutar I是万能帖,两倍增距,任何一支Y/C口镜头上都可以使用。MutarII和MutarIII专门为长焦优化,只能使用在长焦上。从结构上可以看得出,优化以后的 Mutar比万能帖要少两个空气接触面,由此可以猜测成像应该会提高不少。MutarII为两倍增距,MutarIII为1.4倍,把MutarII接在Mirotar 500/8上,变成1000mm F16的超长焦,焦距到了1000mm以后对三角架的要求非常严格,只要人在脚架附近走动或微风吹过都能从取景器里感到丝丝地抖动,在三脚架的基础上再添一支独脚架,对镜头和机身作两点支撑后,稳定度就提高不少。
【变焦镜头】
相比日本厂家,Contax YC口的变焦镜头并不算多,这并不是说Zeiss公司不擅于设计变焦镜头,恰恰相反,由于蔡斯对于变焦镜头的设计是非常严谨的,因而使得其变焦镜头几乎每支都是独霸一方的角色,而且,它们都有一个非常统一的名字——Vario-Sonnar。这其中的Vario,就是变化的意思,意味着这支镜头是变焦镜头,这种人性化的命名方式,更是为蔡司使用者津津乐道。
Contax前后一共生产过8支变焦镜头,它们分别是:
Vario-Sonnar T* 28-85/3.3-4
Vario-Sonnar T* 28-70/3.5-4.5
Vario-Sonnar T* 35-70/3.4
Vario-Sonnar T* 35-135/3.3-4.5
Vario-Sonnar T* 40-80/3.5
Vario-Sonnar T* 80-200/4
Vario-Sonnar T* 100-300mm F4.5-5.6
Vario-Sonnar T* 70-210mm F3.5
这里只重点品位三支顶级变焦
Vario-Sonnar T* 70-210mm F3.5
拥有这支VS变焦的人可谓凤毛麟角,此头生产于1979-1989间,镜组12群15枚,重量为1145g。口径67mm。和VS40-80mm F3.5同时推出,在高光和暗部的表现上都可圈可点。焦内焦外成像风格接近定焦,以著名的"3D effect"而著称!其秉承老蔡头的特点,成像醇厚,结实饱满,极富立体感,当时主要针对专业及高级发烧友市场。此镜推拉式变焦,与一般有所不同的是,向外推焦距变短,往回拉焦距变长。而且拽住镜身的两个小耳朵往回拉到微距模式既可实现70-210mm全程微距(1:2)。20年以上的老头,现在已经是芳踪难觅,品相好的更是少得可怜。记得厂家好像推荐3号遮光罩,可是老镜比较容易吃光,用5号遮光罩表现更好。
Vario-Sonnar T* 100-300mm F4.5-5.6
这是一支设计比较新的望远变焦,内含3枚高折射镜片来改善色差,在以设计取胜的蔡司镜头群里面算是比较少见。同Distagon 21/2.8一样蔡司很吝惜地没有给他戴上Apo的头衔。这支头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浓郁且锐利,从F4.5开始就引擎全开,尤以100mm端更为突出!这支头非常讨人喜欢,只要曝光准确,没有失焦或抖动,那么就是一幅好作品,要好过不少定焦。虽然焦距达到300mm,但是镜长比VS70-210要短不少,放在小包里也绰绰有余。 900多克的重量比 VS70-210的1100多克来得亲切的多,对焦和变焦都比VS70-210要轻快一些,且保持着丝一般的柔顺。放大倍率1:4,不算太差,接上 extension tube后有超过1:1的放大功力。因为工作距离长,简直比MP100还要好用(一来不容易打草惊蛇,二来布光也要容易的多)。有人抱怨没有配三角架接环,但是我宁愿把三角架架在机身上,因为更容易抑制快门的震动。
Vario-Sonnar T* 35-135/3.3-4.5
YC口变焦镜头中有一支传奇的VS35-135,这支镜头是康泰时唯一的一支大变焦比镜头,集大,重,猛,贵于一身。蔡友们对此镜头往往用到了最高级别的褒扬,比如超乎想象的微细节,蔡司味很重,全焦段接近或达到甚至超过定焦水准等等,有传言说:这是蔡司工程师们最自豪的杰作,都认为这是他们制造的最好的变焦镜头。此镜虽然最近对焦距离颇远,但是在35段可以进入微距模式,增强了功能上的灵活性。
       
35-135是康泰时的极品镜头,成像明锐度高,暗部表现非凡。色彩浓艳、通透、油润,继承了蔡司的典型风格!其重量860g,口径82mm,镜片结构15群16枚(其中采用了高折射重金属玻璃 ),35mm至135mm的最近对焦距离是1.3米(zeiss为了维持所有焦段一贯的高解析而牺牲最近摄影距离,这种设计上的坚持是zeiss的特色,不会为了帐面上的数字好看而作出妥协)。然而,可圈可点的是在35mm端加入了1:4的微距,使用微距时把第二对焦环推开卡住,露出红圈,此时就是微距档了,微距时最近对焦距离26cm,不用微距时再推回去就回到变焦镜头了。
       
该镜头于1986年设计生产,当时出厂价定在40w日元。它的价格比28-85那支贵不少,而且比传说中的35/1.4还贵3000多。全焦段中光圈在F3.3-F5.6的成像都非常出色;其中,于F4光圈、50—100mm焦段的MTF中心值最高,竟然超越了同品牌D35/2.8,P50 1.4,S85/2.8,S135/2.8的几只定焦甚至部分牛头。另外,在35端变形矫正也相当优异,不论空气感、立体感以及明暗部层次的表现都相当优秀;唯逆光拍摄时会有少许光斑出现。这是一只风光旅游摄影的好镜,适合一镜走天涯!
【旁轴上的经典】
Sonnar T* 90mm F2.8
Sonnar 命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取名于蔡司依康在德国南部的生产地,又说取名于德语太阳的发音(Sonne),具体是哪一个不得而知。最早的Sonnar由 Ludwig Bertere设计于1930年代,以鲜锐的成像而风靡一世。Sonnar 90mm F2.8是一支G头,“G头无弱旅”这句话在这支镜头上又一次得到了体验!美国的P.P.摄影杂志把这支头评为135里的最佳中焦。感觉这支头介于 SLR 镜头Planar和Sonnar之间,兼顾两者的特色与长处,在色彩,锐度,立体感上都无可挑剔。好多人抱怨S90/2.8不好用,其实都是错怪了它,问题都在机身上。G2虽比G1的对焦快,准了不少,但根本性的缺点是没有办法确认对焦点的位置。广角好办,用景深覆盖就可以了,但是长焦就不好办了,因为实在是不知道焦点到底是在眼睛上还是在鼻子上。因为S90的成像实在太好,有不少玩家把它改成L39口,再接回M42的单反机身。因为S90的像场大,甚至更有人把它接到contax 645上当微距!
Planar T* 45mm F2
这是一支G系列的标头。由于从法兰距的束缚解脱出来,这支廉价(定价倒数第二)的标头一跃成为蔡司的顶级。典型的一分钱三分货!被人称为“在野的天才”。在野,是因为它虽然是Planar的直系但是却非SLR镜头,说它是天才,是因为它不凡的成像,即便是莱卡的招牌镜头苏米克隆50mmF2,除了在变形控制方面它略显不足外,其它方面均不谦让。所有的赞美之词,空气感,立体感等等都可以用来描述这支镜头。光圈收到F4,即便是100年纪念镜 P55mmF1.2也会自愧不如!据日本“朝日相机”的MTF测试,在40pl/m的时候仍然有超过0.8的超高解像力。在135的镜头里,macroswiter,kinoptik等超高价的电影镜头除外,还有能有更好的吗?它的成像和contax 645的P80mmF2的风格极其相近。说到遗憾,因该说最大光圈才到F2,在散景能力方面有些欠缺。
Biogon T* 28mm F2.8
还有比他更好的28mm吗?小小的Biogon 28/2.8足以和价钱高于他2—3倍镜头一比高下的实力,四两拨千斤一举跨入顶级28mm的行列,有着超越135的性能。从C/P的角度来讲它和 P45mmF2在contax镜头群中都属最高的。镜头本身的畸变几乎被完美的矫正,在蔡司的28mm镜头群里面没有人能够望其项背,像场的平整度也是首屈一指!它的成像风格明快且锋利。风景,建筑,人文物所不能,无所不精。snap摄影有它和P45/2两颗足矣!试想一下,把它装在G1上,手动对焦调到1.5米,接上快门线,快门线的另一端揣在口袋里用手捏着。这样的no-finder盲拍,简直是杀人于无形!Biogon 28/2.8本身即可独当一面,同时又是Biogon 21/2.8的最佳替代品。B28/2.8在老蔡手上是不幸的,因为那个B21/2.8总是赖在G2上不走,搞得英雄无用武之地!
Biogon T* 21mm F2.8
Biogon取名于Bio(生命)和Gonio(角度)的合成语。把Biogon解释为“生命之镜”应该更为贴切一些。Biogon以光圈为中心,前后对称,也就是广角版的Planar。由于法兰距离短,不能被用到SLR系统上。由于Contax的停产,当时大名鼎鼎的Distagon21mmF2.8的价格也象坐火箭一般直线上升,二手从停产前8-9万日元一直飙升到近30万日元!然而, contax的G系里还有一颗Biogon 21mm F2.8,同样是鼎鼎大名,二手价格才6万日元出头,加G2机身也才Distagon 21/2.8的1/3价格。由于旁轴镜头不受反光镜的限制,在设计上有很大的空间, Biogon 21/2.8在变形控制方面就比有Apo构造的Distagon 21/2.8还要优秀,实际拍摄中如果不用直尺来测量的0.5%话,根本觉察不出来。
Biogon 21/2.8的前身为为contarex设计的Biogon 21/4.5。G口的B21/2.8和前任相比,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口径大了2倍,但是在其他方面并没有做任何妥协。在描写能力方面,无论是解像度还是反差等方面都堪称完美。从光圈全开就开始Top gear ! 另外,在抗逆光方面也比Distagon 21/2.8要高出一筹。
Hologon T* 16/8      神之眼!
看着这轻盈小巧,散发着蓝色幽光的半球体,产生的第一联想就是“眼睛”,带有德国纯正血统的眼睛!她晶莹透亮,好似弱不禁风,但是她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只因为她是神的眼睛。106度的超超广角,几乎为零的畸变,这个世界上除了Hologon,再也没有任何一支镜头配得上这样惊世骇俗的参数。
摄影家折戸是这样描述Hologon的:
——用Hologon拍出来的照片,其它镜头都无法完成!
——它除了个性还是个性
——如果在Hologon拍摄的照片上发现直线弯曲了,那么一定是被摄体原来就是弯的!
——但凡被Hologon的瞳孔捕获的人,要想再逃出它的诱惑势比登天!
——或许它不是神的眼睛,而是恶魔的眼睛!
Hologon 镜头,5枚3组,与空气的接触面只有6面,从而决定了它超强的抗逆光性。用它拍出来的照片,色彩通透且浓郁。好像世上的万物都用清油刷过一遍。通常所说的 “油润”,在这个神之眼的作品里可以找到最佳答案!固定光圈F8,看上去好像不利于暗光下手持拍摄。但是结果却非常令人吃惊。即便是在1/4,1/8这样的速度下,Hologon仍然能保持非常高的锐度。不知道还有Hologon存在的人是幸福的,认识到Hologon以后便如恶魔附体一般念念不忘,因为 Hologon并不是轻易就能到手的。小的不能再小的一枚镜头官方定价28万(G口),莱卡口的Hologo 15/8要到100万日元,还有价无市!Hologon hologon holo gon, gon gon on……
P.S. 最早的Hologon由3枚高精度研削镜头构成,并且和机身一体化,价格非常的昂贵!80年代这支神镜从蔡司的产品线上消失。96年随着G1的推出,菜司同时复活了这支Hologon.镜头的构成也由原来的3枚改成现在的5枚,并且有两处胶合。改进的结果就是在不损失画质的情况下,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当然也不便宜)。
【康泰时的便携PS相机】
Sonnar T* 38mm F2.8 (Contax T2)
1990 年作为高档AF傻瓜机的鼻祖横空出世,定价12万日元,在 其发布的十年间曾经创下了20万台的佳绩。再往前追溯到1984年 Contax T,那更是由保时捷的工程师为其良身定做,即便是现在仍然人气依旧!两者都共用同一只S38/2.8镜头,不同的是T1手动对焦,T2改进为AF。T2的巨大成功,在日本市场上掀起了一股高档PS机的狂潮。之后日本的各大厂家推出的各自PS机,比如美能达的TC-1,理光的GR系列等这些机型都以T2 为假想目标,在外观上也或多或少与T2有些相似之处。T2除了一般的钛版以外还有黑钛,镀金,60周年纪念,白金等变化版本。随着T3的推出那么T2是不是就退出历史舞台了呢?好像并不是这样。T2镜头的浓郁的色彩,反差,把玩性都和T3差别巨大。T3不是T2的升级版,它们代表蔡司两个时代的产物,代表着不同的设计理念,二者是不可替代的。
Sonnar T* 35mm F2.8 (Contax T3)
2001 年,T3是作为高档AF傻瓜相机T2的后续改良机登场。改良的第一点,由原来的Sonnar 38mmF2.8换成现在的Sonnar 35mm F2.8;第二,最短摄影距离由原来的70cm到现在的35cm;第三,最高快门速度由原来的1/500到1/1200。T3于T2相比,除了体积明显减小更加便于携带以外,是拍摄的自由度增加不少,战时能出,出即能胜。在镜头的成像方面,加入了3块超低分散镜片,在F2.8的时候的成像即相当于T2在F5.6的效果。与T2的浓郁与厚重相比,T3呈现更加通透和明亮的现代色彩。T3在设计上考虑更多的是负片的使用,因此有略微过曝的倾向,因此在装入反转片的时候都预先减曝0.3以上。T3常常作为备用机别在腰带上,其实有独当一面的功力。虽然,T3身躯娇小,在人群中不引人注目,但在一般的摄影圈内足以令大型SLR咂舌。
【Contax历史】  
Saale河仍然流过德国工业城镇耶拿(Jena),这是Carl Zeiss基金会的故乡,耶拿就像那河流一样,尽管时光流逝,容颜未改。
1846年,Zeiss先生在这里创建了他的工作室,为耶拿大学制造高质量的放大镜片,就从这寒酸的陋室开始,Carl Zeiss作坊逐渐成长为世界上最大和最为领先的光学公司。
Carl Zeiss于1816年9月11日出生在图林根州(Thuringia States)的魏玛市(Weimar)。他父亲是魏玛王朝时代一个车削车间的工厂管理人员。卡尔在魏玛高级中学就读,并完成了六级课程。毕业后不久,他自愿给Frederick Koerner博士做学徒,Koerner博士当时正在研究用于望远镜目镜的玻璃。在学徒期满后,卡尔被耶拿大学短期聘用,并作为大学的旁听生。
从此,Zeiss开始了镜片制造的理论研究。在随后的几年里,Zeiss访问了斯图加特(Stuttgart)、达木斯塔特(Darmstadt)、韦恩(Wein)和柏林(Berlin)等城市里玻璃和镜片制造商,做了大量的笔记,内容涉及玻璃熔炼、材料、烧制温度和任何与玻璃制造、显微镜和其他光学仪器有关的题材。
他回到曾经在那里学习化学和数学的耶拿大学后,1846年,Zeiss刚满30岁,他开始在耶拿建立了工作室,有20个雇员,早期产品是放大镜片和简单的显微镜。1858年开始生产复合型显微镜。Carl Zeiss赢得了高质量产品的声誉,并于1861年在图林根州的展览会上获得了金牌。
Carl Zeiss所有的工作都是凭经验,既试错法来完成的。显然这种生产方法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浪费大量的材料。Zeiss相信会有种科学的方法,能够更精确、可预见和更经济地生产镜片。Zeiss对此进行了五年的努力,最终无功而返。于是在1866年,他访问了耶拿大学,在那里遇到了当时在大学作讲师的Ernst Abbe.
Ernst Karl Abbe生于1840年元月23日,出生在Eisenach。Abbe在21岁时就毕业于Goettengen大学,1863年到耶拿大学工作,于1870年成为物理和数学教授。1878年成为天文和气象台的主管。1866年Abbe就以研究导师的身份加入了Zeiss的工作室,两人开始研究生产光学产品的科学基础结构。经过六年对新型光学玻璃的研究,终于在1872年制造出无与伦比的复合显微镜。这台仪器是今天所有现代复合显微镜的鼻祖。
在开始生产Carl Zeiss复合显微镜的第二年,1873年,Abbe发表了一篇科学论文,对如何设计完美的复合式显微镜的数学方法作了详细的描述,第一次详细地叙述了光学设计中的像差、衍射、慧型像差等内容。Abbe对光学过程描述得如此详细,以至于这篇论文成为了现代光学的基础。作为其发明的奖励,Carl Zeiss于1876年邀请Abbe作为合作者。
1879年,Abbe邀请了第三个合作伙伴Freidrick Otto Schott加入其阵营,共同致力于改进显微镜。当时Freidrick Otto Schott正在研究将锂加入到一种新型的光学玻璃,并致函给Abbe,说明其进展。Abbe博士立刻对这种新型玻璃产生了兴趣,随即对玻璃进行了测试,并高度地赞扬了Schott的研究结果。他们两人很快见了面,并形成了维系他们后半生的协议。Schott专门生产用于新型Carl Zeiss显微镜的玻璃,1884年建立了一个全面的工厂,其所有权归属于Carl Zeiss、Ernst Abbe和Freidrick Otto Schott,称为Jena Schott & Genossen光学工厂。Schott研制出100多种不同类型的光学玻璃,还有多种用于装饰及功能性玻璃。从此耶拿玻璃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玻璃。
Ernst Abbe博士兴趣广泛,兴趣之一是社会改善事业。1888年,Carl Zeiss去世,根据遗嘱将其在Carl Zeiss的股权转移给儿子Roderick。年轻的Zeiss又将股权出售给Ernst Abbe,一年后即1889年,Ernst Abbe成立了Carl Zeiss基金会。该基金会又成立了一个新的集团,作为Carl Zeiss公司的所有者。绝大部分资产都立契转移到耶拿大学,大学的股权由教育系来管理。在花了两年研究社会学和法律后,Abbe制定了一系列条例。财产的结余部分则赠予给Carl Zeiss的雇员。这种对待员工的仁慈做法在19世纪末的确是不同寻常的。Abbe规定了雇员享受如下的福利:带薪假期、公费医疗、每日工作八小时、工人本人及家庭享受伤残抚恤金和老年退休金、放弃种族、宗教信仰、政见及生活方式等歧视。
Ernst Abbe博士无疑是一个天才,他在许多领域里都有很深的造诣,感谢上天,他将一生中最多的时间花费在光学上,对光学系统和实用产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现代摄影和显微镜设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Abbe博士推导出了当镜头光圈收小时清晰度会随之降低的原因,这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衍射效应的现象。他还利用特殊配方光学玻璃用几何光学方法计算出如何设计一个没有球差的镜头,还解释了慧形像差现象,现在校正慧形像差就是使用Abbe的正弦条件。而且,Abbe还将萤石引进镜头设计中,以消除色散。在消除色散研究中,Abbe研制出了复消色散镜头,使其研究达到了顶点。
Abbe发明的显微镜辅台聚光镜照明系统,至今仍在应用。还有与Armand Fizeau合作发明了晶体折射计,Abbe自己发明了光学膨胀计,用来测量固体的热膨胀。这些成就足以表明Abbe是个天才,但他还做得更多。
Abbe研制出一套至今仍在沿用的数值光圈系统,用来表述显微镜目镜的分辨能力和集光能力。该系统能够对目镜进行比较,以确定它们最适合使用的场合。Abbe还发明了显微镜用的浸没透镜,将水或甘油滴在显微镜载片,让目镜前端的光学元件浸没在水或甘油,就可以使用数值光圈更大的目镜了。
1890年,Carl Zeiss基金会开始研制和生产照相机摄影镜头。光学数学家Paul Rudolph博士开发了Carl Zeiss的第一支摄影镜头Protar。Protar的特点是视场随着光圈而变化,在大光圈时视场是正常的,光圈越小,视场越宽。
1896年,Rudolph博士研制出传奇性的Planar,以现代的标准,这支摄影镜头光学性能仍然是很优秀的。Planar现在广泛应用在Contax单反机、Contax G系列旁轴取景照相机和Hasselblad中幅照相机系统中。通过采用对称光学结构,完美地解决了球面像差和像散问题。
在进入20世纪之初,Schott工厂研制出了许多稀有材料玻璃,如镧系氧化物,具有非常高的折射指数和低色散特性,都在Carl Zeiss里得到广泛的应用。1901年,由Carl Zeiss基金会的M. Von. Rohr博士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非球面镜头。请注意,一些其他制造商在广告中的强调之词实际上是Carl Zeiss在本20世纪初的成果的广泛应用。
1902年,Rudolph通过计算设计了Carl Zeiss Tessar镜头,由于它的高解像力和优秀的反差,在面向市场不久就获得了“鹰之眼”的美誉。Tessar镜头结构为相对简单的四片三组形式,实际上全球几乎所有的镜头制造商都仿制过这支镜头。Tessar镜头今天仍在使用的理由还是同过去一样:设计简单、高解像力、高反差和畸变很小。
在公司成长为工业巨人后,Ernst Abbe于1905年去世。1919年,Frederick Otto Schott将其名下的Schott & Genossen玻璃工厂的全部股份捐献给Carl Zeiss基金会。至此,全部运作的所有权均在基金会的控制之下。
1912年,Carl Zeiss成立了眼镜部和科学仪器部,以完善其生产线,而眼镜部则是整个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
1925年,Leitz公司创造了35mm照相机,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轰动,这是一种新颖的小型照相机,很快得到了普及。Carl Zeiss基金会在1926年对Leica的成功作了回应,通过收购Ica、Contessa-Nettel、Ernemann和Goerz等四家小型照相机商,组建了Zeiss Ikon AG公司。Zeiss Ikon在这段时期内制造了许多类型的照相机,但都未能开发出能够与Leica相抗衡的机种。
最终于1932年,Zeiss Ikon推出了Contax,这是Zeiss Ikon全线产品中最为优美的机种。它与制造Leica 照相机的Leitz公司的策略不同,Leica照相机中有简单和复杂的,但Contax代表着Zeiss Ikon的最顶级机。
1932年的Contax的功能与当今的顶级旁轴取景器照相机都差不多,还有黑机身,它具有最长的测距基线(100mm)。第一台Contax的快门是纵走式焦平面快门,由11片金属片组成,靠转盘可以设定快门速度,最高达1/1000s。采用了特殊的镜头卡口,可以更换镜头,可使用最大光圈达f/1.5的镜头。Contax的后背还可以拆卸。Contax I的生产时期为1932~1938年间,到1934年,已经有了从28mm开始到500mm共12支镜头。
如前面所说,镜头镀膜技术(TCOATING)是由Carl Zeiss公司首开先例于1935年发明的,并于1943年开始应用于旁轴镜头上,降低镜片的反射率而提高透光效率。镀膜技术一直是德国秘而不宣的秘密,直到在二战前有一船镀膜镜头运到瑞典,才揭开了这个秘密,这也是二战前唯一的一次镀膜镜头出口到德国外。1936年ZEISS,发展出镜头镀膜,
Contax II于1936年开始生产,并加入了世界上第一个测距取景器,快门速度最高达1/1250s。Contax II有自拍机和镀铬机身,一直生产到1945年。
Contax III于1936~1945年间生产,在机身顶部有内置测光表,包含了Contax II的所有功能。
大约在1936或1937年间,Carl Zeiss的工程师开始研制一种新型的基于35mm反光取景的照相机。这种照相机是在Contax II的基础上加反光镜的。这种设计的取景非常暗,后来加上一块视场透镜,影象还是很暗。照相机上有个五棱镜,用来校正左右和上下颠倒的影象,后来又加入了一片菲涅尔透镜到五棱镜中。
到了1937年,由于战争缘故,要优先生产枪炮瞄准器和轰炸瞄准器,民用产品的生产减缓乃至停止。据说工程师们利用午餐和休息时间仍在继续研制Contax单反机。不幸的是,在战争中所有Contax单反机的样机都丢失了。
1945年2月14日晚上,德累斯顿照相机工厂被盟军炸毁,这次轰炸开创了Carl Zeiss基金会历史上的另一个时代。在二战将近结束时,巴顿将军的第三军团占领了耶拿以及它的骄傲:Carl Zeiss工厂,本来打算让工厂重新开工,由于Yalta条约规定美军的位置必须后退向西移,耶拿和德累斯顿全部都由苏军占领,几乎整个Carl Zeiss基金会的财产都在苏军占领区内。
美军在撤退时意识到Carl Zeiss的技术重要性,因此协助将关键的管理人员和技师,将Carl Zeiss的雇员,包括整个董事会,都安排在西德制造工厂里。蔡司公司在光学,显微镜和相机制造业方面的声望和地位,美国人是再也清楚不过的,因此,在撤离耶拿时,和公司董事会商量后,将整个董事会和在科研、生产关键岗位上的光学、机械、工艺制作、玻璃材料的专家,以及生产经验丰富的技师和企业管理人员等126名精英从后来成为东德的地区转移出来,用车运至德国西部的斯图加特奥伯科亨(Stuttgart)的康蒂萨(Contessa)工厂,在那里建起了新的生产基地,即后来的西德蔡司公司(Zeisslkon)。西德蔡司公司被欧美西方国家视为蔡司的正宗,Zeiss基金会也完完全全是一个西德公司了。
同时在东德,苏军以拆除剩下94%的Carl Zeiss加工厂和制造厂作为战争赔偿。据说将拆除设备运送回苏联本土的火车连绵数英里,来回运了几个月。这些设备重新装配起来成为了基辅(Kiev)照相机制造厂,在以后的岁月里主要生产Contax和其他Zeiss Ikon的低质量仿制品。
尽管在德雷斯顿/耶拿的工厂遭到了苏军的掠夺,Carl Zeiss战后重新运作的第一部分是在耶拿原来的工厂,也称为Carl Zeiss,推出了标记着“Carl Zeiss Jena”的一系列照相机,这些照相机都是用原来的部件装配的,但都被苏联没收作为战争赔偿了。
两个Carl Zeiss公司的长期策略不同在于:东Carl Zeiss致力于生产过去未完成的单反机,而西Carl Zeiss则使其原来的Contax旁轴取景照相机更为现代化。
在1949年的Leipzig春季展览会上,东德Carl Zeiss Dresden展示了世界上第一架带内置五棱镜取景器的35mm单反机Contax S,S源于Spiegelflex,即镜面反光之意,但在照相机上并没有刻着S。Contax S与战前的样机有许多相似之处,机顶有五棱镜,42mm螺口可交换镜头卡口;与原来的样机不同的是Contax S采用横走式布帘快门,以减小照相机的整个体积。
1952年,还是在Leipzig春季展览会上,东德Carl Zeiss 推出了S型的继任者Contax D,这次D是刻在机身上了,D是用来强调德累斯顿,以区别西德Carl Zeiss的照相机。D型与S型的唯一区别是将闪光灯同步插孔移到了机身顶部,同时也降低的噪音。
渐渐地,东德蔡司公司生产的康泰斯相机改名为潘泰康(Pentacon),即Pentaprism Contax,意思是带五棱镜的康泰时相机,而西德蔡司公司则一直沿用康泰时的名称。 由于有了西德蔡司(Zeiss ikon)和东德蔡司(Carl Zeiss Jena)之分,自然会引起商标拥有和使用权的争议。经过双方协商,达成一项协议,即西德蔡司公司在对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贸易中,不得使用过去蔡司的商标而改用欧波同(Opton)。虽然如此,无论是东德还是西德蔡司公司在相机产品的发展上均受到一定的制约。
战后,西德Carl Zeiss花了一年的时间才生产出战后的第一个产品Contax IIa。这台照相机出现在1950年的第一届Photokina上。直到1951年才开始生产用于战后Contax旁轴取景照相机的镜头,随后陆续为IIa配置了16支镀膜可交换镜头:
Biogon 21mm f4.5、Topogon 25mm f4.0、Biogon 35mm f2.8、Biometar 35mm f2.8、Planar 35mm f3.5、Sonnar 50mm fl.5、Sonnar 50mm f2.0、Tessar 50mm f3.5、Biotar 75mm fl.5、Sonnar 85mm f2.0、Triotar 85mm f4.0、Tessar 115mm f3.5*、Sonnar 135mm f4.0、Sonnar 180mm f2.8**、Sonnar 300mm f4.0**、500mm f8.0**。
* 需要Panflex 单反箱来单反取景;
** 需要Flektoscopeor Flektometer单反箱来单反取景。
1951年,西德Carl Zeiss推出了Contax III,在机身顶部内置了测光表;IIIa的改动很小,只是测光表更灵敏和测光范围扩大了。Contax IIa和IIIa都于1961年停产,表示着旁轴取景Contax照相机的时代结束了。
第一台由西德Carl Zeiss生产的单反机Contaflex于1953年推出,Contaflex是叶片快门,也是第一台装备镜后测光表的单反机。
1958年,西德Carl Zeiss开始生产康泰力斯(Contarex)。遗憾的是,作为高质量综合型专业型单反机,它的模样丑陋,由于在五棱镜前面有个硒测光元件,很快就获得了“独眼龙”的称号,但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光表耦合的焦平面快门照相机。配上50mm f2.0 Carl Zeiss Planar镜头后,Contarex的重量达整整3磅,以今天的标准来看是很重的了。Contarex具有令人羡慕的可换后背功能,一台机身可以同时使用多种胶卷。具有瞬回式反光板和映入眼帘的追针式测光。不过这部制作精良的照相机并不成功,其原因是在同一时期受到日本新颖的和价格更便宜的照相机的冲击,如著名的Nikon F。
从二战结束至1960年,蔡司公司在德国分为东西两家公司,各自进入战后恢复时期,虽然两家公司生产的康泰时相机无论是光学设计还是机械性能仍保持一流的水平,但它们已觉察到日本相机企业追赶的步伐,对日本相机的质量,特别是它的便宜价格,蔡司公司对这种日益明显的“日本势力”给以密切的注视,但是昂贵的优质原材料,熟练工人的高工资,这些自身问题都让蔡司公司,特别是西德蔡司公司感到头疼和不好办。在设计思想上,是发展旁轴取景还是单反相机,蔡司公司举棋不定。到了1961年西德蔡司公司生产的康泰时Ⅱa和Ⅲa135旁轴取景相机宣布停产。
1960年西德蔡司公司又推出康泰力斯Special型相机,它是一台五棱镜可以自由拆卸,没有测光装置,保留可更换后背,操作性能和康泰力斯几乎完全一样的135单反相机。这种型号相机似乎也没能打开市场不理想的局面。
从1960年至1972年,实际上无论是西德还是东德蔡司公司的相机工业在本土上都出现了衰退。西德蔡司曾力图在生产高精尖的康泰时相机上做文章,但产品的市场拥有率还是逐年下降,最终不得不将技术迁移到国外去发展,东德蔡司则依附于东欧市场得以维持,继续生产潘泰康相机。 
德国Contax照相机代表着最精细的工艺和设计创新,可以正确地说,Contax铺平了现代单反机的大道。
康泰时与海外合作
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相机工业的崛起加速了整个德国相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的下降,康泰时和徕卡相机也不例外。西德蔡司公司当然觉察到来自日本的压力,当时日本尼康相机公司推出著名的F型135单反相机,设计新颖,价格便宜,颇受消费者欢迎。昂贵的原材料和劳务生产成本,使得西德蔡司公司在发展康泰时相机的问题上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1972年之前,蔡司公司仍然维持康泰时相机的生产,不管怎么说,康泰时相机无论在设计还是制作工艺上依然是世界一流的,也可以那么说,康泰时单反相机的推出,为现代的单反相机的发展指出一条宽阔的道路。1966年康泰力斯Professional型相机亮相,这种型号相机无明显的设计和制作特点,市场反映平淡,看来康泰时相机究竟如何创新,创新才能占有市场,这给设计师出了一道颇值得思考的题目。1967年,装有镜后测光表的康泰力斯Super型相机作为试探气球进入市场,消费者认为相机是好,但价格太贵。 
二十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相机信心十足地涌入市场,价格便宜是它的主要特点,相机质量和性能也不错,不肖消费者由原来使用康泰时相机而转用日本相机,这一点,蔡司公司董事会从相机销售完成计划中清楚地了解到这一极其生要的讯息,于是决定将生产重心作了适当的调整,1972年宣布停止自产相机,在这过程中,西德蔡司通过缜密的调查研究,计划与日本雅西卡公司(后来被京磁公司收购)合作生产著名的康泰时相机。 
 另外,西德蔡司公司停止自产康泰斯相机,东德蔡司的日子也不轻松,虽然它一直是东欧各国相机的供应商,作为主要照相器材消费市场的欧美各国始终没有对东德的潘泰康相机给予足够的重视。
Yashica是一个具备大量生产能力的电子照相机制造厂家,在与Carl Zeiss签约前就生产了旁轴取景带光圈优先的35GSN自动照相机,也就是它的制造经验和巨大的生产能力才吸引了Carl Zeiss,在Yashica董事会里只开了一次会议,协议就定下来了,“130绝密计划”启动了。
1974年,日本雅西卡公司在西德公司向全世界宣布:雅西卡公司与西德蔡司公司(Zeiss lkon)经过充分协商讨论,达成共识并签定协议,双方全面合作生产高质量的光学产品,力争康泰时相机再度跻身于世界135精品相机的行列。实际上,早在宣布之前,这两家公司合作已有一段日子,只是双方都严格保密。 
西德蔡司公司与日本雅西卡公司合作生产康泰时135相机,世界舆论褒贬不一。特别是欧洲一些摄影人士强烈批评蔡司这一举动会丧失蔡司精神,辜负蔡司用户对德国本土生产康泰时相机的信任和渴望之情。不过国际上部分有名望的摄影家、摄影记者对国际化的康泰时产品还是抱以支持和乐观的态度。
在与雅西卡的合作中,蔡司公司定下的一条不可逾越的原则,就是镜头设计一定要在德国本土的实验室里进行。那么镜头生产呢?蔡司也十分谨慎,在全面深入考察日本相机光学工业后,接受雅西卡的建议,选择了富冈光学公司作为康泰时相机的镜头生产基地。在合作生产康泰时相机过程中,除了少数超广角镜头仍在德国本土产外,其它的镜头是富冈工程人员严格按照德国图纸并改用蔡司提供的生产线生产的,而且使用的是来自德国肖特公司的玻璃原胚来加工(蔡司和肖特实际是一家人)。蔡司有两名员工常驻工厂,负责对每一支生产出来的蔡司镜头进行MTF曲线的实际测试,大家可以在每一支蔡司镜头上看到他们的签名。测试MTF曲线对于一般的光学厂家来讲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不过,因为蔡司自己就生产K8的MTF测试仪,所以几分钟就可以测试出一支镜头来。听起来依然不是很快,但对于光线厂家来讲,这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速度了。实际上,这也是日本厂家生产135系统镜头中唯一一家这样做的。雅西卡公司在生产康泰时相机机身上更是倾尽全力,机身的质量让合作者也很难挑出毛病。知情行家说,日本代工做得不比德国人差。德日合作获得巨大成功,康泰时相机的风采得以再现。
照相机设计队伍中的第三个合作者是世界著名汽车制造商德国保时捷集团(F. Alexander Porsche),他们在人类工程学(或称人体工程)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这些在当时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是陌生的。
1974年秋,在德国科隆召开的世界摄影器材博览会上,蔡司、雅西卡和保时捷集团的合作结晶——康泰时RTS型相机(Real Time System)闪亮登场。这台相机大大超过合作时蔡司所提出的要求,RTS样在博览会上光彩夺目,出尽风头。看到RTS样机后,过去一些批评蔡司不该和雅西卡合作的人也悄悄收回批评,有的还参加到喝采的行列。康泰时RTS型相机是世界上第一台装有无级电子焦平快门和大口径镜头的相机,最高快门速度达1/2000秒.采用SPD测光元件,同时第一次在相机内装上“曝光补偿”功能,并配有外接马达卷片器。因此,无论是性能还是工艺制造方面RTS型康泰时相机均超过以往任何一款蔡司生产的单反相机的水平,相机的综合性能也是一流的。摄影行家认为正确和全面理解“RTS”的真正涵义应该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快门时滞问题的解决,它的核心是在各种光线条件下能抓拍到美好的瞬间。
Yashica于1979年推出了更为小巧的Contax 139Q,Q表示采用了Quartz(石英)晶体来对快门控制。139Q还有TTL闪光灯测光。为配合139Q,还特别推出了45mm f2.8 Tessar,从而139Q是当时最小的高质量的单反机。
1980年,由Yashica推出的带有Contax标签的第三台照相机是137MD,是世界上最小的和第一次有内置马达的照相机,所有的控制都是由微型电机控制。Contax 137MD有光圈优先自动曝光方式,并与AE锁定相连接。于1982年又推出了Contax 137MA,变化不多,加入了手动曝光方式,马达卷片速度提高到3fps。
1982年推出了Contax RTS II,它保留了原来RTS的传统外型,但内部都重新设计了,采用了前面几个机种的技术,加入TTL闪光灯控制,石英定时快门和电子自拍器,另外增加了取景目镜档板和钛金属叶片快门。
1985年推出的Contax 159MM是Contax 139Q的“升级”版,最高快门速度达1/4000s和X同步速度达1/125s。159MM有三种程序方式:高速、低速和正常,还有光圈优先和手动曝光方式,TTL闪光灯控制方式也是标准的。
为配合159MM的程序曝光方式,Carl Zeiss推出了新型的光圈耦合MM卡口,MM口镜头在159MM及后续机种上能实现程序曝光。MM口镜头与原来镜头的区别是最小光圈的数值是印刷成绿色的,技术上的区别是MM镜头有一个凸出的小块,机身可以检测。而真正的是MM镜头采用了轻型的光圈叶片组件,能够允许在程序或快门优先曝光方式下由照相机来设定镜头上的f值。具有多种曝光方式的机身只有配合MM镜头才能具有程序或快门速度优先曝光方式,而任何机身用任何镜头对光圈优先和手动曝光方式都没有影响,这是由于镜头上的光圈由使用者来设定。
1987年推出Contax 167MT,这是内置有3fps卷片马达的多曝光方式的单反机,167MT首次采用了自动包围曝光(A.B.C)系统,还配置了可选择的点测光或中央重点加权平均测光方式。
1990年推出的RTS III是专业摄影师长久等待的产品,它首次采用了实时真空后背也陶瓷压板,彻底解决了胶卷的平直问题,也第一次将Carl Zeiss的全部特性彻底地展示在胶片上。另外的一个首次是RTS III内置有闪光预闪点测光表,对任何闪光设备都可以提供镜后测光读数。内置有5fps的卷片马达、视度调节、ABC控制和多重曝光,快门速度达1/8000s,X同步速度达1/250s。
1992年,为纪念Contax照相机诞生60周年,推出了Contax S2,正如从名称来看,Contax S是世界上第一台成功的35mm单反机,所以Contax S2是一台深思熟虑的照相机,除了有与点测光相结合的测光表外,没有任何自动功能。这只是一台带机械快门的照相机,最高速度达1/4000s和X同步速度达1/250s。随后接着推出了S2b,机身是黑色的,与S2是姐妹机,唯一的区别是S2b采用了中央重点加权平均测光方式,而不是点测光方式。
在推出S2的同时,还推出了ST,它是167MT的加重版,被称为RTS III的小兄弟。ST的过片速度是3fps,有陶瓷压板、1/200sX同步速度、ABC、内置视度调节和在低亮度场合下所有信息显示的辅助照明。
1933年,雅西卡公司生产的康泰时RX投向市场。这是一台有内置马达卷片器的相机,在取景器里有数码对焦辅助系统,可以显示对焦是否准确。RX还设计有用户自选功能。 
正当世界许多相机生产公司热衷生产135单反相机的时候,康泰时旁轴取景相机也开始复苏。1984年雅西卡推出的康泰时T型折叠式相机受到人们注意,为了保证光学质量,蔡司将镜头设计成整组调焦方式,相机尺寸为98×66×32毫米,重量为270.这种镜头设计在相机行业内是不多见的。 
1990年设置内藏闪光灯的康泰时T2型相机问世,这是一台造型简洁的高素质傻瓜相机,它的素纳38毫米f/2.8优质镜头在关机时可以自动缩藏进机身内,并有机藏式镜头罩加以保护,开机时自动进入工作状态,十分方便。因此,它获得了1991-1992年度欧洲小型相机大门奖。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生产的135单镜头反光相机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自动对焦设计日新月异,自动对焦吸引了大批摄影人,大多数摄影记者手中持握的是自动对焦相机,这种先进功能给拍摄者带来非常大的方便。可是当年生产顶级135相机的徕卡和蔡司公司对自动对焦相机和镜头推出的态度惊人地一致-----冷淡和观望。蔡司拒绝设计和采用自动聚焦镜头的理由是自动聚焦镜头难免要采用塑料之类的轻型材料,镜头的品质要大大降低,这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是损蔡司名牌镜头的形象。雅西卡公司的态度是希望它在自动对焦技术的步伐上不说是带头,也要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在征得蔡司的同意下,曾在1992年的国际摄影器材博览会上展示过一台自动对焦相机,机身基于康泰斯137MD型,有内藏自动马达卷片装置,配有一只卡尔?蔡司50毫米f/1.4镜头。由于消费者注意力集中在日本生产的AF相机,这台康泰时相机没有引起太多注意。 
 
康泰时第一台专业型自动对焦AF旁轴取景相机----G1 
1994年雅西卡公司向世人宣布,康泰时第一台自动对焦(AF)能更换镜头的135旁轴取景相机G1面世。消息发布后,摄影圈内人士又纷纷将视觉焦点锁定在康泰时G1上。专业级旁轴相机能采用自动对焦技术,这不能不说蔡司是作了一次冒险的尝试,因为这冲破了传统设计的观念,有人说蔡司同意雅西卡将自动对焦技术应用到康泰斯旁轴相机上是非常明智的,有人还说:“早就应该如此!”。 
康泰时Ⅱa和Ⅲa型相机都于1961年停止生产,专业级旁轴取景的康泰时相机时代曾告一段落。G1与消费者见面,使已让人淡忘的旁轴康泰时又开始活跃在摄影器材的舞台上,而且摄影人反应非常热烈。 
G1的外形继承了康泰时相机典雅的传统,钛金属的机身,在28-90毫米镜头焦距段内能自动调整取景范围和视差补偿。G1是电子调控纵走式金属叶片焦平快门,光圈优先模式时速度由16秒到1/6000秒,手动曝光模式时由4秒至1/4000秒,设有B门,闪光同步为1/200秒,有TTL闪光自动调控,DX编码由ISO25-5000,手动ISO输入由6-6400,并设有三级自动包围法曝光程序,胶卷过片有单张和连续每秒2张模式。随康泰时G1相机推出的还有多款不同焦距的配套镜头: 
Hologon T* 16毫米f/8.0    Biogon T* 28毫米f/2.8    Planar T* 45毫米f/2.8    Sonnar T* 90毫米f/2.8 
康泰时G2型相机 
康泰时G1采用了自动对焦技术,使康泰时的声望又提高了一大步,在这之前,徕卡的“M”系列一直是35毫米专业旁轴相机的惟一选择。蔡司和雅西卡力求G型相机争得更大的市场,在G1出台的两年后,在1996年又推出G2型相机,G2是G1型相机的改进型,它最大的改进是自动对焦功能对焦相比,G1的自动对焦速度和准确性还有明显的差距,在微弱的光线和低反差的情况下,往往是非常被动甚至无能为力。但G2改进了G1在自动对焦技术方面的缺陷,它的自动对焦速度和准确性,以及在弱光低反差条件下都有良好的表现。G2是一台以铝合金为机身,钛合金作顶底部保护层,且结实典雅的135旁轴相机。相机的最高速度提升到1/6000秒,连续输片可达4张/每秒。其出色的设计和制造水平获得专业人士和发烧友型相机设计了35-70毫米f/3.5-5.6的变焦镜头,Planer T*35毫米f/2和Biogon T*21毫米f/2.8广角镜头。
第一台康泰时AX自动对焦单反相机 
蔡司公司对康泰时单镜头反光相机是否要引进自动对焦技术,引进何种设计一直犹豫不决。雅西卡具备设计和组装先进的自动对焦技术的技术力量和条件。两家董事会经过深入的讨论协商终于达成共识,同意生产自动对焦单镜头反光相机,命名为康泰时AX型,1996年,AX型相机终于出现在市场。康泰时AX型相机自动对焦“ABF”设计特点的别于“机身马达传动式”和“镜头马达驱动式”的自动对焦设计。“ABF”亦称为“相机后背自动对焦”操作系统,也就是在相机背部右侧顶端,设计了一个AF对付变操作钮,而相对的正面位置就设有自动对焦辅助灯。AX自动对焦的方式是,利用移动镜头后的一组部件,连带棱镜、快门帘、压片板等将镜头的影像聚焦到胶片上,上述的组合被雅西卡称为“可移动的机身”,它的前后移动距离为10毫米,而AX的自动对焦区域在对焦屏上裂像线上下2毫米。当对焦成功,取景器内有“准焦”小圆点和左右各有一个三角符号明显显示。AX相机的电动马达采用超声波设计,对焦时的操作十分宁静。这一自动对焦设计,博得专家一致好评。 
康泰时AX型相机的纵走式焦点平面快门最高速度为1/6000秒,1/200秒闪光同步。相机测光分TTL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和重点测光。曝光控制分光圈优先、快门优先、程序自动、手动、TTL闪光调控和手动闪光。并有±2EV曝光补偿。在用专用闪光灯时可以选用第二快门帘同步同光。棱镜眼平取景器,视场为95%,还具备多项个人自选功能。 
AX型相机可配用任何能连结得上的康泰时定焦或变焦镜头,从而获得自动对付变效果,同时又享受蔡司镜头所带来的优异的拍摄效果。 
第一台康泰时645AF单反相机 
在康泰时135相机精品迭出的日子里,蔡司和雅西卡早就在琢磨开发康泰时645相机,他们了解到消费市场上喜爱大画幅底片的人大有人在,只要相机设计得科学,操作灵便,镜头质量好,是不愁买主的。 
1998年,雅西卡和蔡司向摄影人推出康泰时645相机,它是一台拥有6×4.5的自动对焦的120单反相机,其特点有可更换后背,每秒过片2.5张的电动马达,拍摄操作具有光圈优先,快门优先和手动调控三种模式,最高快门为1/4000秒,闪光最高同步为1/125秒并设有TTL闪光调控功能等。 
配套镜头有:Distagon T*35毫米,Distagon T*45毫米f/2.8,Distagon T*55毫米f/3.5,Distagon T*80毫米f/2.0,Sonar T*140毫米f/2.8,Sonar T*210毫米f/4.0,Planar T*Apo-Makro planar 120毫米f/4.0。 
康泰时N系列数码相机登场 
正当数码摄影风靡全球时,蔡司和雅西卡决定推出完整的康泰时N系列专业数码相机,以求在这一领域获得必要的市场份额。康泰时N型数码相机其像素可达600万,与柯达DCS600属同级产品,价格与尼康专业数码相机D1相差无几,这种顶级性能和趋于合理的价格使康泰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N型数码相机可使用CF CypeⅡ存储卡,并且同时可以插入两张,为专业摄影记者拍摄提供更大方便。 
连续多年,蔡司和雅西卡联手推出康泰时RTS、RTSⅢ、AX、G1、G2和N型等一系列优质相机,向世界表明其开发和制造相机的实力,无论是旁轴或是单反,无论是手动或自动调焦的相机都能做得那么精致实用,而且镜头齐全,使一度沉寂的康泰时又活跃在国际摄影圈里。从市场情况看,相机销售情况是稳步上升,欧洲用户较喜欢旁轴取景相机,特别是G2,美洲用户则偏好RTSⅢ和AX。  但德国摄影者却认为这种混血还是少了一些德味。
【所谓德味大致分為六種,最後本博試著逐個解毒】 
1、色彩 
有種說法叫"蔡司的色彩,徕卡的味道",不過亦有種說法是“徕卡是色彩的皇帝"。 
壇子另一派認為膠片決定因素要大過鏡頭,不知從哪裏開始流傳一種說法,Fujichrome和CZ的鏡頭的親合性最好,Kodakchrome和徕卡鏡頭的親和性最好,實際使用中也可以感到,Fujichrome的確可以對CZ鏡頭的某些特性做不少強化而不失平衡,最主要的就是色彩。 
同樣Kodakchrome對徕卡鏡頭的色彩強化也極大,以至於徕卡鏡頭可以表現出華麗的色彩表現,由於徕卡有更加細膩的頂級的金色表現,徕卡顯得更有皇家的氣派。 
如果用各自親合的膠片去拍鳥語山林,飛瀑流水等自然景色,蔡司會更加出色,但如果表現故宮,歐洲皇家,也許徕卡更為貼切。 
不過CZ的色彩的確不凡,所以,蔡味毒倒了几代粉丝,而且仍在延续...... 
2、空氣感 
對CZ的空氣感一說,依然歸功於CZ的色彩表現,T*的鍍膜因素很大,對比早期的Rollei雙眼用的CZ鏡頭,雖然也有所謂空氣感,可那和現在T*的感受不一樣,後來HFT的CZ和135的施耐德包括徕卡都少有明顯的空氣感。 
这是因为T*的CZ鏡頭對色彩的表現超常敏感,對於陰影處它會強化一種藍調(其實這是電影中的老手法,在視覺上感覺很好),CZ的藍色在它的"鏡頭特效"中幾乎無所不在。 
3、透明感 
CZ證明它的鏡頭有透明感的傳統做法就是拍攝天空,或是以天空為背景,最好的方法就是選個空氣清冽的清晨或是晴朗天氣的落日時間拍攝,如此這般,連空氣感也進去了。 
其實還是個藍色,對CZ的特效感覺就只有藍。 
4、立體感 
這個不如徠卡, 另外這個東西95%取決於光圈和構圖,估計也有焦外柔和的因素。 
5、層次 
這個問題固然和鏡頭自身有關,不過曝光對"視覺上層次"的影響也的確巨大,較早期的Contax機身都有比較明顯的曝光不足傾向,後期好一點,但基本也都偏不足,對比較好的鏡頭來說,反轉片曝光不足可以出很濃鬱的德味片子。 
要想德味足,一般要畫面中排斥過多的高光,傾向中低光為主,高光部分要不很少,要不干脆模糊掉,做背景。 
另外很多早期的德頭由於眩光的原因,降低了反差也顯得層次豐富。 
 
6、油潤
色彩一但被吸入鏡頭后就被融化掉,這是CZ毒中最毒的,無藥可解。 
此外還有逆光的表現,這個就不說了,最好不要讓光線直接衝到鏡頭裏,CZ也不例外。 
总结:
蔡司的神奇在于它的光学结构和镀膜技术,每一只蔡司都是上个世纪科学家的结晶,被一直效仿,却无法超越;蔡司的神奇在于几片普通玻璃+神奇的结构及镀膜+精湛的装配=普通价格的神奇镜头,区别于其他品牌的特殊玻璃+复杂的镜组+普通的装配=普通价格的普通镜头,也区别于某些经典品牌的特殊玻璃+神奇的结构+精湛的装配=昂贵的奢侈镜头;可以说,蔡司是看得到、摸得着、买得起的神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谈谈德头(高级篇)
Planar T* 85mm F1.4 ZA实拍试用报告
精彩演绎七十载 CONTAX之不完全手册
值得把玩品味的一些镜头
具有传奇色彩的标准镜头:Planar T*50/1.4
高质的''副厂''镜 卡尔蔡司9款ZF卡口镜头介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