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索尼FE35、FE55、FE24-70、FE70-200及E10-18等五款微单镜头点评
索尼FE24-70mm/4 OSS的不严谨实拍对比,兼谈另外四款用于全幅微单的索尼镜头

友情提示:

本帖中可供下载的所有原图都存放在临时借用的服务器上,不保证永远有效,想下载原图者,请抓紧时间。

正文:

索尼的全画幅微单确实令人振奋,但振奋之余,原生镜头缺少的问题困扰着每一个人。到目前为止,不算尚未上市的FE16-35,只有五种,三个变焦,两个定焦。除FE28-70外,俺已经将其余四款陆续收入囊中。因此萌发了相对这几个镜头评论一番的想法。

一、FE55mm/1.8和FE35mm/2.8:

FE55是俺入手的第一个全画幅微单镜头,因为这个镜头争议少,即使在无忌这个索尼推出啥就有人黑啥的地方,FE55算是为数不多的幸运儿了。对于1.8的光圈,也没太多的人计较,估计大家都和俺一样,慢慢明白了只要玩索尼全幅微单,基本上就等于和1.4绝交了的道理。当然,也有人怀疑不是全金属镜身。俺买了之后,也没搞清楚到底是不是,但拿在手里能给你一种十足的金属感,做工也挺棒,俺觉得这也行了。至于成像,没啥可挑剔的,可能有人认为色彩比以往的蔡司50标头稍差,但如果不是自己亲自用两个头刻意对比,一般人恐怕感觉不出来,俺就是这种一般人之一。

不过,对俺来说,俺觉得镜头的体积有点大。俺买微单的初衷就是图小巧,一个标头做成这么大颇不称心。但这仅仅是俺的感觉而已,不代表别人,因为不是每个人玩微单的想法都和俺一样。

和FE55相比,FE35就没那么幸运了。毋庸讳言,俺对这个FE35也一直耿耿于怀。仔细想了一下,大家对FE35不满的主要还是价格和规格之间的平衡。假如索尼稍微大方一点,把这个镜头做成2.0光圈的,即使还是这个价格,也可止沸。做成2.8光圈的也行,价格定在三千元左右,大家的不满也会减少。即使FE35的成像无可挑剔,价格依然是用户购买时最在意的因素之一。有人认为,索尼是为了保护自己的RX1系列而故意把这个FE35的光圈缩小了。也许是这个原因,但也未必,因为俺觉得那些不买FE35的人未必肯定去买RX1等,可换镜头和不可换镜头的相机毕竟不是一个系列,用户群也不见得相同。

这个镜头的画质和FE55一样,没啥可吐槽。对焦迅速且安静,俺准备将其作为A7S的挂机头,配合静音快门在一些不利明目张胆拍照的地方使用。很多人不满镜头的材质,俺也是其中一个,俺乃俗人一个,当然不会脱俗。尽管和FE55一样,FE35拿在手里也有一种金属感,但毕竟太轻,总觉得花这么多钱买个轻飘飘的东西有些不上算。不过,一旦将FE35安装在机身上就会发现,它的重量和A7系列机身还是很般配的,轻飘飘的感觉也没有了。至于镜片太小,和指甲盖一样,确实如此,不过光圈都缩到2.8了,镜片小就小吧,还计较它干啥?俺喜欢这个镜头体积小巧紧凑,拿在手里不惹人注目,符合俺要求器材尽量低调的标准。

FE35mm F2.8 和 FE 24-70mm F4 OSS安装在A7系列机身上的效果:

俺觉得FE24-70加上遮光罩就更大了,因此决定不用,但为了保护镜头,花了小五百元为其专门买了一个B+W的67mm的UV镜。觉得FE35的原配遮光罩太难看,花了几块钱买了一个山寨镂空遮光罩,这样既可不用UV,出去时连镜头盖都可以不带了。



这是用A7 + FE35 从f2.8到f22光圈下的拍摄效果:点击此处下载7张原图



二、FE24-70点评:

俺一直对FE24-70和FE70-200这两个F4光圈的E口全画幅镜头犹豫不决,主要是觉得F4光圈不够大。但从索尼的镜头推出趋势来看,至少近年来不会有恒定2.8的问世了,即使问世,体积也会很大。因此,价格下来一些之后,俺就一样进了一个。

不过,从无忌上的舆论来看,FE24-70是一个很不受人待见的镜头。记得以前很多人都说E16-70和E16-50差不多,说除了F4恒定光圈外,成像并没好多少。如今,同样的理论又落在了FE24-70和和FE28-70之上了。不过,俺对蔡司的小蓝标有信心,因为以前被人说得十分不堪的E16-70和E24后来证明都是非常好的镜头。因此,看到FE24-70港货价格是五千多的时候,俺决定冒险进一只。

通过购买之前认真做功课,根据拥有此头的人的经验,大致得出如下结论:FE24-70的广角端成像边角稍差,长焦端比较肉。广角端成像边角稍差很好理解,因为是E卡口的短法兰距所致,这个俺能接受。但对于长焦端较肉的说法心里没底,成像太肉确实影响心情。因此镜头到手之后立即将其放在A7R上和手里的A口的24-70mm F2.8进行了一番对比实拍对比。结果证明,FE24-70在70mm端确实不如A口70mm端表现,但尚可接受。看在五千多价格的份上,俺觉得没啥。

另外,摄影器材,尤其是镜头,性能和体积往往成正比,减小体积要以性能为代价,两者之间是妥协的关系。俺认为SAL24-70/2.8和SEL24-70/4妥协得恰到好处,在缩小一点光圈和降低一些画质的条件下,减少了重量和体积,同时也拉开了两者的价格。因此,俺认为那些把FE24-70说得一钱不值的言论有些过于苛刻。

除了画质之外,FE24-70讨人喜欢的地方还有手感,全金属镜身,沉甸甸的,拿在手里踏实,拍摄起来稳当,还有很大的抚摸价值。无论是变焦环还是对焦环,阻尼都非常均匀,纯金属的,上面没有橡胶敷皮,不用担心天长日久变色或者细缝里进灰,让镜头显得脏了吧唧的。不过金属变焦环也有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容易露白,俺的FE24-70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发现变焦环已经露出了金属的白色,因此必须多加小心才行。另外,这是一个防抖镜头,尽管有人认为防抖没用,但俺认为很有用。并且,俺不认为打开防抖会明显降低画质。

三、FE24-70和A口24070对比:

这是两组一共四张对比图,从左至右为FE24-70F4、FE24-70F2.8、FE24-70F2.8、FE24-70F4,光圈用的都是F4,都是70mm端,手持拍摄,尽管天气雾霾,但不影响对比。点击此处下载四张原图



下面是画面中央100%截图。

第一张,FE24-70F4:

(点击小图放大查看)

第二张,A口24-70F2.8:

(点击小图放大查看)

第三张,A口24-70F2.8:

(点击小图放大查看)

第四张,FE24-70F4:

(点击小图放大查看)

北京天气放晴,俺又用两个镜头分别放在A7R上进行了对比,光圈从F4-F22,都是70mm端,也是手持,结果发现两个镜头的表现非常接近。

点击此处下载A口2470的原图

点击此处下载FE2470的原图



下面是FE24-70/F4和A口24-70/F2.8在广角端24mm的不同光圈对比:点击此处下载12张原图



这是用A7R + FE24-70在广角端24mm从f4到f22光圈下的拍摄效果:点击此处下载7张原图



更多FE24-70试拍:全开光圈,70mm端,A7R + FE24-70



点击此处查看第1张原片或点击右键另存至本地

点击此处查看第2张原片或点击右键另存至本地

点击此处查看第3张原片或点击右键另存至本地

点击此处查看第4张原片或点击右键另存至本地

点击此处查看第5张原片或点击右键另存至本地

四、FE70-200点评:

俺的这个FE70-200是八千多买的,说实在的,有点贵,再等等可能价格还会下来一些。俺认为,索尼缺少的是FE70-300或FE55-300这样的镜头,以前一直转接DT55-300代替长焦。DT55-300的画质非常出色,但用起来问题也不少。首先是半幅,其次是SAM马达,对焦声音太大。而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防抖。因此,俺买这个FE70-200的最大动机就是为了防抖。FE70-200的防抖确实没有让俺失望,OSS的表现刚刚的,很容易做到1/20s手持不糊。

FE720的对焦表现大致是这样:广角端比长焦端对焦快,大光圈比小光圈对焦快(实时显示效果打开时),在白天普通光线下,无论长焦端和短焦端,在三个A7和a6000上,对焦速度均可满足拍摄要求。在暗光下,对焦明显速度下降,尤其是长焦端,三个A7和a6000均如此。其中A7S在暗光下对焦最快,其余三台都差不多,a6000也没显出多大优势。不过,俺对这一点并不在意,因为有人请俺说说FE720的对焦,俺才想起说的。俺觉得FE720暗光下对焦比较慢没啥,因为在实际应用中,很难出现在暗光下用这个头拍摄的需求,因此无所谓。

俺发现,无忌上对于FE70-200表示不满的人还不太多,基本认为此头虽不以锐利见长,但出片耐看,尤其是色彩具有美能达的风格。尽管俺不是美能达镜头的追随者,但也觉得这个镜头成像非常不错,而且很锐,具体结果下面有原图可供下载。

和俺一直在用的DT55-300相比,俺为了防抖功能,牺牲了100mm焦距,进了一支FE70-200。在长度上,DT55-300+转接环和FE70-200 F4并未长多少。俺用尺子量了一下,前者的长度是15.7cm,后者的长度是17.5cm,也就是说仅仅长了不到两厘米。不过,将这个镜头安装在机身上时,却显得非常招摇。因为FE70-200的镜身粗了不少,而更主要是白色镜身。说实在的,俺讨厌白色镜身。可除了尼康的70-200基本上是黑色之外,佳能和索尼都把70-200搞成白色的。白色的固然漂亮,很多人觉得拿在手里很威风,但俺觉得照相器材太威风了不是好事,俺不喜欢,因为器材太惹眼则不利于拍照。俺以前拿着a6000出去试拍,没几个人理会,但这次换上了FE70-200,连保安都会多看俺几眼。唉,索尼咋就不两种颜色的FE70-200呢?另外,FE720的那个白色遮光罩尤其可怕,亮骚指数100%,俺决定放弃不用,但为了保护镜头,俺花了五百多块钱买了一块B+W的UV镜,是那种新型的 Haze MRC nano,感觉超好。

对于70-200mm这样焦段的镜头,俺主要关心其长焦端的表现。俺买FE70-200主要是用于两个机身,一个是A7R,一个是a6000,因此也分别将其放在两个机身上试了试200mm端的成像。点击此处下载20张原图

俺没有索尼的二代的720G,因此找出了佳能的小白兔EF70-200 F2.8 IS II放在A7R上从f2.8-22拍了11张。点击此处下载11张原图

在没看结果之前,俺认定小白兔肯定要比FE720更锐利,但结果颇出意料,不仅没发现前者比后者好,仔细看了看。相同光圈下的表现好像还不如前者呢。说明,两者都没用UV,都是手持拍摄,自动对焦,佳能头用的是唯卓EF-NEX转接环。由于俺不太相信DXO上的对比,不是怀疑DXO的权威性,而是因为佳能没有3600万像素的机身,让小白兔在得分上吃亏,因此自己比了一下。俺一向认为小白兔非常锐利,如今这个结果真让俺有些意外。想当初,这个小白兔可是俺花了一万六千多大洋买的国行呢。当然,这也属于不严谨的对比,连三脚架都没用,因此结果仅供有兴趣者参考。

五、E10-18mm/4 OSS点评:

俺一直在告诫自己,不要再买半幅E口镜头,因为俺要以玩全幅机身为主。为此,俺抵抗住了E16-70和E24的诱惑,因为俺一直惦记着这两个牛头。不过,最近俺还是进了一只E10-18mm/4 OSS,主要原因在于看到有人将这个镜头放在全幅机身上使用。有关这个镜头的点评,俺已经发表在俺的a6000和A7的贴子里了,这里再将主要内容整合到这里,便于大家参考。

除了希望能用于全幅机身之外,俺最近下决心进E10-18/4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俺还有NEX6和a6000两个半幅机身,即使E10-18/4用在A7系列上表现不好也不算白买。

从无忌的帖子里得知,很多都是通过后期矫正E10-18/4在全幅机身的暗角和畸变的。俺为了玩转接,曾特意花了78港币买了镜头补偿APP,因此俺的第一感觉就是使用这个APP,因为俺觉得后期太麻烦,能不后期就不后期,后期对俺来说属于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果然,这个APP还是很有用的,经过试拍,不说大喜过望,至少也算基本满意。在A7上的APP设定如下:周边阴影(黑白)+16,周边阴影(红色)-4,周边阴影(蓝色)0。色差(红色)摄+16,色差(蓝色)0。失真+6。经过反复试验,这一设定可让E10-18/4在A7上较为满意地使用12-16mm焦段拍摄。

有两个需要注意的方面。一是将10-18作为全副头使用时,不要使用遮光罩,因为原配遮光罩是为APS-C视角设计的。UV镜也尽量不用,任何遮挡都有可能缩小可用焦段的范围。只有至于有人说拆掉镜头后组上的档板,效果可能更好,但俺有些舍不得,没这样做。第二个需要注意的事情是,E10-18比较适合用于A7和A7S,在A7R上的表现不是很好,两边会有红移,紫边也变得十分明显。

和俺一直使用的福伦达旁轴超广相比,E10-18的近摄能力强。但E10-18当全画幅使用时畸变较为明显。另外,E10-18尽管也有星芒。但远不如福伦达灿烂,尤其是大光圈下。俺觉得这是E10-18最大的遗憾,因为俺有时候也喜欢用超广拍夜景。

另外,E10-18不是G头,也不是蔡司,用料差,塑料感强,拿在手里轻飘飘的,四千多的价格似乎有点贵。但考虑到将其放在A7上,半幅加全幅,可以覆盖12-27mm的范围,加上还有防抖,从这个角度来看,还是不乏一定的推荐价值。

但必须说明,在全幅模式下用E10-18拍摄,本身是一种非常规的挑战性玩法,挑战器材的同时,也挑战自己。当将其用在A7上时,拍风光无所谓,但由于畸变因素的影响,拍建筑时要尽量避免在画面里出现横平竖直的线条。因此,对于比较挑剔的用户,需慎重考虑,还是老老实实地将其用在半幅机身上最踏实。

绿帽子问题:

本来A7R用得好好的,但后来发现A7机身才七千多,因此又没了一台A7。没想到真是便宜没好货,拿出去试拍时立刻发现了明显的绿帽子现象。所谓“绿帽子”就是强光周围会散发出半圈非常明显的绿色光晕。记得以前有人在无忌发帖说过这个现象,还发了图,当时没引起俺的足够重视,如今深受其害。如下图所示:



后来怀疑是不是镜头原来,因此又带上几台不同机身和镜头出去试拍。说明:俺从来不用UV镜,所以绿帽子和那玩意无关。

下面是一组用相同的f4光圈、在相同的场景下针对绿帽子现象的对比拍摄,

之一:用富士X-E2 + 18-55套头拍摄



之二:用索尼a6000 转接 福伦达35mm F1.2拍摄



之三:用索尼a6000 + FE55mm F1.8拍摄



之四:用索尼A7 转接 福伦达35mm F1.2拍摄



之五:用索尼A7R 转接 福伦达35mm F1.2拍摄



之六:用索尼A7 + FE55mm F1.8拍摄



之七:用索尼A7R + FE55mm F1.8拍摄



之八:用索尼A7 + FE24-70mm F4拍摄



之九:用索尼A7S + FE35mm F2.8拍摄



结论:

1. 富士X-E2套机拍的片子没有绿帽子。

2. 使用无隙和边缘倾斜技术的CMOS,并且是去低通的A7R表现最好,绿帽子现象几乎没有,或者可以忽略。

3. 低像素的A7S,绿帽子现象几乎没有,或者可以忽略。

4. 使用普通CMOS和有低通的A7表现最差,绿帽子刚刚的,华丽无比。

5. 使用无隙CMOS,但没有边缘倾斜技术和没有去低通的a6000,有绿帽子,但不是很严重。

6. 俺看了看以前用NEX6拍的片子,也有绿帽子,但都不如A7明显。看来以后用A7拍摄夜景时要小心了。

7. 绿帽子和UV无关,首贴中的所有片子均无UV

8. 绿帽子和打开或关闭前帘快门无关,为了印证所谓索尼客服的脑残说法,特意关闭了前帘快门进行过测试。

9. 绿帽子只是用来形容白色点光源下出现的光晕,如果点光源是其他颜色,帽子就不见得就是绿色的了,可能是黄色或其他颜色。

10. 并非A7用FE定焦会出现绿帽子,变焦头照样有,例如A7 + FE24-70时。

关于A7ii的绿帽子情况:

感谢 “洋酒2瓶” 在其 “小手一滑,A7II到手鸟” 的帖子里提供的第一手样片,再次证明索尼A72并未解决绿帽子问题,见原帖第175楼,网址:http://forum.xitek.com/thread-1393174-1-1-1.html



制造商 : SONY
型号 : ILCE-7M2
光圈 : f/1.8
曝光时间 : 1/60
ISO感光度 : 1600
焦距 : 55mm 本帖最后由 天漠虎峪 于 2014-12-14 12:25 编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0X光变 索尼全幅镜头FE24-240mm评测 - 今日头条(TouTiao.com)
广角新贵 索尼FE 24mm F1.4 GM镜头评测
【相机评测】索尼黑卡RX1试用体会
索尼A7M3微单FE 28-60mm套机开箱,确实小巧,还有扩展性
尼康F/索尼FE自动对焦转接环俱乐部
哪支镜头最适合日常挂机?反正不是大三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