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放毒】LEICA现役M卡口镜头转接SONY A7系列微单

转接显然是一个非常经济的方式去体验LEICA镜头的魅力,但转接之后画质还与在LEICA M机身上一样出色吗?是否真的能甩索尼镜头几条街?


测试者:张千里



测试背景

1为什么转接?


LEICA是什么?毒德大学嘛!LEICA镜头谁不想试试?但LEICA数码机身就不是每个人都负担得起的,有相当一部分人也不怎么会用联动测距黄斑重合的方式去对焦。


于是当全宇宙第一代全画幅微单相机SONY A7R、A7问世之后,又演化到第二代A7S和第三代A7II之后,许多人都开始考虑或已经上手拿这些相机来转接各类旁轴镜头。这其中当然是以M卡口的LEICA镜头为首。



鉴于我是为非常资深的索尼用户,这点大家都知道,同时也是LEICA M系统的胶片和数码相机铁杆用户,所以把这两者结合在一块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我转接了一些LEICA M卡口旁轴镜头到SONY的A7系列机身上,通过实拍来看看这些镜头的表现。一来给大家提供一些转接的效果参考,二来看看有没有办法来对抗红移,三则提供一些转接的配置方案。



转接显然是一个非常经济的方式去体验LEICA镜头的魅力,A7系列中最便宜的第一代A7目前的售价在6000多块,再花上最低万元不到的价格就可以拥有一支入门级LEICA镜头。哪怕是许多人看不上的SUMMARIT-M 35 mm/f2.5,他也比索尼FE35mmF2.8光圈大一点点,体积差不多,逼格呢就不用说了。


但转接之后画质还与在LEICA M机身上一样出色吗?是否真的能甩索尼镜头几条街?别忘了索尼FE卡口的镜头大多是ZEISS和G头,素质早已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2参与的镜头


本次测试只涉及在售的LEICA镜头,不会去测试那些年代比较久远的各枚“玉”与各尊“神”。因为新头针对数码成像的特性做过优化,画质方面会更容易拍现代画质一些。


对于想兼顾体验徕卡味道与清晰度的用户来说,新头无疑更适合。如果有人要是想在这里讨论“味道”的话,那是另外一个有趣的话题,有的时候还玄乎其玄,我觉得咱们另外找个机会吧。



这里也没有加入福伦达、蔡司伊康、康泰时G等镜头,一是实在没有精力做这么大量的测试,二是在A7R上市时我已经在我的博客上放出过一个简单的转接测试,包括了当时能找到的一些福伦达、蔡司伊康和徕卡的镜头。有兴趣可以简单看看。只是非常遗憾的是,自从Flickr被墙之后,所有的测试结果原图均无法看到了,感谢国家!


相关测试:

《SONY A7R/A7转接部分M口旁轴镜头结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3b266c0102e33e.html


3参与的机身


为了让本次测试能够尽可能地详尽,我收齐了SONY的4款全画幅微单:A7R、A7II、A7、A7S。不同的机身由于像素密度不同,同时在CMOS的设计上也有所不同,那么在转接时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最主要的是红移的效果。本次测试也会比上一次的简单测试更加全面。另外,APS画幅的微单我们就不考虑了。


4测试方案


转接可能带来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红移,画面的边缘会出现红色的色彩干扰。旁轴镜头,尤其是超广角镜头的后组非常贴近成像平面,光线照到画面中心与边缘的距离有很大的差别,照射到中心与边缘的角度也有很大不同。这会造成中心亮四周暗的现象,也就是暗角。同时边缘照射角度过大,这对于胶片摄影并没有太大问题,但在数码机身上会带来明显的红移。





二是画面锐度的下降。毕竟SONY和LEICA并没有什么业务关系,没办法保证在LEICA机身上成像锐利的镜头是否在SONY上也一样好。另外,SONY也没有推出原厂的M口转FE口的转接环,并不能保证在转接的过程中是否画质完全不受影响。再者就是LEICA并没有3600万像素的相机,其镜头是否能喂饱A7R这块CMOS也是个问题。


为了比较全面的对镜头进行测试,我选择了如下几个方面:


A.远景。大场景开阔画面,对焦为无穷远,光线为顺光。因为此时镜头后组出于最靠近传感器的状态,画面边缘的光线照射角度也最大,是一支镜头红移最明显的位置。经过试拍,我发现顺光是一支镜头红移最明显的光线角度。这种组合便是转接镜头红移效果的极端情况了吧。


B.近景。后组远离传感器,红移是不是小一点呢?同时顺手考察一下各支镜头的背景虚化效果,反正大家也喜闻乐见嘛!


5转接环


市面上的M-NEX卡口的转接环品牌非常多,价位从30元到2000多元都有。这个让人也疑问除了做工和进口品牌税更高一些之外,到底是什么让差价这么大?


查了一些论坛,有人反映一些接环会出现无限远不合焦或左右像场不平的问题。所以,还是精度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暗角,有些转接环也许是APS时代的产物,在画面四角会有轻微的暗角,所以我在转接环上还是花了点功夫去找到一个让人信服的产品来参加测试。



我自己常用的转接环是福伦达一代环,还有一个Kipon近摄接环。福伦达一代环的做工非常精良,装上LEICA M镜头有种浑然天成的协调感,仿佛是原生的似的。唯一的遗憾是有非常轻微的暗角。


我的朋友@中性灰 动手能力强,自己改装了一下,但我没有他那手艺。Kipon那只虽然做工方面粗糙了不少,但具备了近摄功能,也能发挥一些在M机身上无法获得的效果。



最近有加入了Novoflex转接环,这个德国云台和脚架品牌做个转接环自然不在话下。试拍了一些发现暗角问题似乎也不存在,最后测试就以这只接环来拍摄。


福伦达二代近摄环。很抱歉,我没有。也没能动用到资源调一只过来参与测试。就当是个美丽的遗憾吧。



测试


测试很长,准备的过程也极其枯燥繁琐,我们不可能一次性地将这些测试结果放出来,只能分批进行。预计共分4个部分:

测试一:F2.5镜头篇————最便宜体验到LEICA乐趣的转接方案

测试二:超广角镜头篇————红移大挑战

测试三:28-50mm日常傍身焦段

测试四:75-90mm中焦段——焦内与焦外


下面进入血腥的对比厮杀环节!

测试一:F2.5镜头篇————最便宜体验到LEICA乐趣的转接方案

SUMMARIT-M 35 mm/f2.5

SUMMARIT-M 50 mm/f2.5

SUMMARIT-M 75 mm/f2.5

SUMMARIT-M 90 mm/f2.5



A.远景

前面已经提到过当拍摄远景时,镜头后组最靠近CMOS,红移现象最明显。当我们仔细研究徕卡M卡口镜头,会发现大部分镜头的倒数第二个距离是标在5米,再远就是无穷远了。5米与无穷远之间的对焦转动距离就不大了。


而5米左右在拍摄中也算是比较常见的工作距离。而蓝天也是比较容易观察到红移问题的背景。这次我们镜头朝天拍摄,选择了对焦在5米左右的树上,以蓝天做背景。所有照片在同一个机位拍摄,所以画面拍摄范围会有所不同。



SUMMARIT-M 35 mm/f2.5转接示意


当然,我也实在没有办法把所有的图片都挤在这样小的版面里面来,那些邮票大小的图里要看出什么端倪来也不太可能。好人做到底!我把所有照片的JPG原图打包放在网盘里,感兴趣又不怕事多的,可以下载下来比较。


每张照片都在文件名里标好了机身、镜头、光圈值等信息。个别相机在换镜头的时候进了灰,只能说实在抱歉了,您就将就着看看吧!怕麻烦的可以直接跳至下方蓝色字体的结论阶段。


场景A对比图原图下载地址(803M):http://pan.baidu.com/s/1pJt85tx


B.近景

这个拍摄距离更为常见,这组我们保持画面中的物体大致大小不变,改变了拍摄距离。



SUMMARIT-M 50 mm/f2.5转接示意


场景B对比图原图下载地址(472M):http://pan.baidu.com/s/1mggNuGC



结论:


为了下这4支F2.5的镜头都有着非常不错的表现。以下结论基本以在SONY A7R机身上的结果为主要参考,并参考了A7S和两代A7的表现。4支镜头,每支各7档光圈,再与4款机身进行排列组合,再是两个场景,一共224张照片。看完这些再下结论,说实话,很累!


35/2.5在光圈全开时有轻微暗角,光圈从F2.5收至F2.8及以后就改善不少。在大于F5.6的光圈时,画面边缘的位置有一些紫边色散,收到F8后几乎全部得到消除。几乎没有可见红移,只是光圈全开时的暗角让人怀疑是否有一点点色彩的偏差,但这是吹毛求疵的小问题。每一档光圈下都有极其出色的锐度表现,当然F2.5和F16还是略微会弱一点点。近摄阶段毫无问题,画面色彩干净利索,明快鲜亮,是对数码优化过的新时代镜头的风格。转接完全可用,4款A7系列机身通吃!



50/2.5 关于暗角的表现几乎与35那支一样,紫边比35略明显一些。这支镜头的最佳光圈为F8。这两支镜头外观几乎一模一样,都非常小巧便携,做工精良。


这两支镜头的价格也比较亲民完全可以当作入门徕卡的第一支镜头,先体验一下毒品的魅力再决定是一如壕门深似海,还是从此见面是路人。从成像的角度来看,我更喜欢35/2.5。50/2.5这支也同样可以转接,但不建议用A7R了。


75/2.5也同样在F2.5的时候有轻微的暗角,其他光圈档位下都有着很好的成像均匀度。但最大光圈的中心锐度依然非常出色。紫边在各光圈下均可见,大家可以下载原图后在LIGHTROOM里试试看能否很容易地消除掉紫边。按我的经验应该问题不大。


如果你是转接的机身是除A7R之外的A7II、A7、A7S,那基本可以不用太考虑紫边的问题。像素低一些,这方面的问题也不会暴露得很明显。怎么看A7R在玩转接方面并非最佳选择。很多朋友喜欢用A7S来转接,我希望通过这次测试也考察一下具备全画幅五轴防抖功能的A7II是否也适合转接。大家跟着我的测试一步步来看,在所有测试结束后我再来评述。


90/2.5全开锐度了得,收光圈之后锐度就不用说了。在F4时开始改善暗角,但并不是大问题。F4之后成像均匀度很好。如果你用它拍过一些背景中有树叶被虚化的场景之后一定会迷上它的虚化效果,个人感觉比75/2.5更好。在A7R上紫边还是更明显一些。我倒是挺喜欢它的,当我不需要带FE70-200F4出门时,包里有一支90/2.5也让我很有底气。而且这个光圈值的镜头可以保持娇小的身段,不像90/2那么庞大。


如果让我在75/2.5和90/2.5之间选一支的话,我更倾向于90。所有在旁轴系统上用过90mm镜头的都知道,取景对焦并不是那么方便。但在SONY A7系列这类微单相机上,有着电子取景器的帮助,有着放大对焦和峰值对焦的辅助,操作完全不是问题。


下期预告:超广角镜头篇————红移大挑战

Tri-Elmar-M4/16-18-21 ASPH

SUPER-ELMAR-M 1:3.8/18 mm ASPH

Super-Elmar M 21/3.4 ASPH

SUMMILUX-M 21mm/f1,4 ASPH

ELMAR-M 24mm/f3.8 ASPH

SUMMILUX-M 24mm f/1,4 ASPH

红移的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的转接测试结果发布后,受到了太多人的关注,纷纷发来贺电伸出援助之手。单靠我们毒德da学的力量实在无法集齐这么多的镜头,来完成这么庞大的一个测试计划。


网友@Alex森岚 说你怎么可以让福伦达二代微距转接环缺席!然后就直接发快递了。LeicaArtistCN的网友以及另一位我的学生周先生提供了部分土豪级测试镜头,在此都一并表示感谢!



1超广角镜头篇———红移大挑战


测试镜头:

Tri-Elmar-M4/16-18-21 ASPH

SUPER-ELMAR-M 1:3.8/18 mm ASPH

Super-Elmar M 21/3.4 ASPH

SUMMILUX-M 21mm/f1.4 ASPH

ELMAR-M 24mm/f3.8 ASPH

SUMMILUX-M 24mm f/1.4 ASPH


由于在徕卡M系统上要使用广于等于24mm镜头,必须使用外置取景器。在CCD机器上,如M9P,第一代MM等或胶片相机上,只能用光学取景器,有视差。



在CMOS机器上,如大M,M-P或第二代MM上,也可以选择用电子取景器,无视差,但响应速度有限。上述这些镜头的联动测距虽然也能工作,但上下两个取景器切换着拍,是挺累的。



我其实更倾向于将超广角镜头转接到SONY A7系列上。一则他们自带了EVF,不需要外置,也不用担心取景器会不会撞坏,接脚会不会断裂。二则A7系列的EVF的响应速度、细节表现要比徕卡的外置EVF强太多了。 三则超广角镜头景深极大,用估焦+超焦距就能基本解决对焦问题。


用A7系列转接超广角似乎是个非常理想的思路。如果。。。。我只是说,如果,能够解决红移问题的话!那么这次我们毒德da学公众号就是要来挑战一下超广角红移问题,看看能不能给大家一些解决方案。



在开始正式测试之前,我想说的是,关于超广角的测试非常的不走运。第一个问题是24/1.4这支镜头似乎不太招人待见,身边这么多资深摄影师和徕卡发烧友和收藏家手里都找不出一支来,而21/1.4的保有量要大得多。既然这支镜头用的人不多,缺席就缺席吧!


来我们通过官方图来瞻仰一下这位不招人待见的孩子!



另外一个问题是手边的16-18-21/4这支三焦段镜头是我非常看好。虽说徕卡对其设计为三个固定焦距,也就是相当于三支定焦镜头,但在有电子取景器的M系列上,或SONY A7系列上,他就变成了一支16-21变焦镜头!我也想重点测试的镜头,但不知为何出了点小问题,导致和刘翔一样直接火线退出比赛。非常伤心,非常非常伤心!


所以,这一轮最后参与测试的镜头为:

SUPER-ELMAR-M 1:3.8/18 mm ASPH

Super-Elmar M 21/3.4 ASPH

SUMMILUX-M 21mm/f1.4 ASPH

ELMAR-M 24mm/f3.8 ASPH


工作量是减轻了,遗憾是永远地留下了!废话少说,看图吧:



2远景


超广角镜头由于光路斜射比较严重,最容易出现红移的情况。同时再加上对准无穷远对焦,镜头后组更加靠近CMOS平面,斜射角度变得更大,对红移问题更是雪上加霜。这一环节我觉得挺残酷的,不知道有多少镜头会败下阵来。闲话少说,还是来看实拍的效果吧。




远景对比图原图下载地址(938M):http://pan.baidu.com/s/1ntGFKbJ


3近景


对于许多人文摄影师来说,用超焦距的手法进行抓拍盲拍是非常常见的。此时通常对焦距离在2米、3米左右,光圈收小到F8-F11左右。足够的景深可以涵盖从相机前1米内到10米甚至无穷远的范围。这种方法无需每次精确对焦,依靠景深来保证成功率。


有关超焦距的概念我在《旅行摄影圣经2:实战为王》一书的对焦章节里有详细说明,摘录如下:

镜头焦距大家都了解,就是在某档光圈下,对着一定的对焦距离,画面清晰的范围。其实这个清晰范围还可以“榨”出更多来,我们称其为超焦距。超焦距在任何相机镜头上均存在,但有距离标尺的镜头比较容易操作。


具体操作方法:



我们以徕卡18mm镜头为例。假设主体距离相机3米,我们选择一个中小光圈F8,此时镜头上的景深标尺告诉我们景深范围大致为0.95米-无穷远。我们还发现从无穷远标记到右侧景深标尺的F8位置有一段是完全“浪费”的区域。它已经在无穷远之外了。



如果我把无穷远标志转到右侧F8的位置,画面无穷远处的清晰度不会改变。此时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最近清晰的点变成了0.7米!那这样焦点不就偏移了吗?确实,焦点变成了1.4米左右。但刚才的焦点3米处依然落在整个景深范围内,它足够清晰。这种方式延长了景深的范围,我们称之为超焦距。




近景对比图原图下载地址(622M):http://pan.baidu.com/s/1ntLz3mT


4结论


18/3.8这支镜头在A7、A7II、A7S上都基本没有明显的红移。哪怕是在不太适合转接的A7R上,远景有轻微红移,近景的红移变得几乎可忽略。大光圈下暗角明显,但可以通过LR的镜头配置文件做后期的自动矫正。




21/1.4在光圈全开时,画面中心的紫边比较明显,收小后改善。在A7R上,远景有轻微红移,近景表现不明显。光圈全开有可见暗角,比18/3.8轻一些,收一档后暗角得到极大改善,收两档后均匀度更高。


21/3.4在A7R上远景红移略明显,近景可接受。几乎全程暗角都比较明显。在A7、A7II、A7S上表现尚可。结合镜头配置文件,还是能够得到不错的结果。这算性价比还不错的镜头吧。


24/3.8在A7R上的红移比21/3.4还要明显一些,再一次宣布了A7R在转接界的悲惨地位。全程暗角明显。结论基本同21/3.4。


如果让我在这一堆超广角镜头里选择,肯定首选是18/3.8。视角够大,红移也ok,画质出色,暗角可接受,畸变控制得很好,对焦及其方便,性价比亦很高。如果不考虑后期的红移矫正技术,作为风光与人文拍摄,确实没什么太多可挑剔的。这堆镜头里,只有这支是我自己掏钱买下来的。其实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补充一句转接环。这次新加入的福伦达二代微距转接环延续了一代环的精良做工和极佳的手感,在全画幅上没有暗角,并且微距功能也弥补了M口旁轴镜头最近对焦距离比较远的缺憾。同样没有暗角的接环是NOVOFLEX的产品,虽然没有近摄功能,但我也同样很喜欢,价格便宜几百,可以按需选择。



5福利附送:镜头结构与红移之间的关系


红移的成因主要是画面边缘光线斜射角度过大产生的。一些超广角镜头,尤其是胶片时代的旁轴镜头,它的后组会非常靠近成像平面,也就是斜射角度过大。这些镜头哪怕在胶片上有多么地不可一世,到了数码上无法逃避红移的命运,如大家很熟悉的CONTAX G16mmF8等。现代的数码镜头会针对数码成像原件的特点做一些改进,通过修改镜头结构,把原本斜射的光线变成尽量直一些的角度。但是带来的问题是镜头的体积有可能会变大。

就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器材专家赵嘉老师:




问:红移的成因是什么?

答:

红移的成因大体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1.镜头分辨率和残留色差的程度

2.光线射入感光元件的角度

3.CMOS(或CCD)的像素密度;

4.高像素下,单个像素点上层结构对光线的阻挡有多少

5.补偿算法

问:什么样的镜头结构比较容易出现红移?

答:

首先是超广角和广角镜头比标准镜头和中长焦镜头更容易出现红移。具体讲,光节点靠后、四角更斜射、分辨率差和色差明显的镜头容易出现红移。

另外,胶片时代几乎所有的高档广角、超广角镜头在高像素数码相机上(比如索尼A7R)都很容易出现红移、蓝紫边和暗角,这事情不用心存侥幸。

问:哪些结构适合在广角镜头上用又不容易出现红移?

答:

具体到广角镜头来讲,理论上来讲,采用反望远结构的广角比采用对称结构的镜头更容易处理红移的问题。当然,具体问题也要具体分析,比如如果对称结构的基础上改进,尽量将后组的直径做大,让光线尽量更垂直的入射到感光元件上,也有可能在完善软件补偿的基础上得到还不差的效果。

问:数码化的镜头通常会优化什么?

答:

首先要做的是要光线尽量垂直地射到感光元件上。另外就是在提高镜头整体的画质均匀度的前提下提高分辨率。

另外,要考虑到感光元件的反射率远远比胶片高,所以要避免对准光源时来自它以及镜头内部的其他反射。

其他还有就是尽量减少色差。相比起来,胶片时代镜头害怕的变形控制和暗角目前是比较容易通过算法解决的。


6红移是否有办法消除?


那么在数码时代,后期这么强大,红移是否有办法消除呢?我们毒德da学仔细研究了几个方案,总得来说,办法有,但不是那么方便。你要是不怕麻烦,可以看一下这一部分。

1. 机内镜头矫正法

SONY A7系列都可以在机身内下载一些APP来扩展机身的功能,其中一个叫做“镜头补偿”,可以对暗角、红移、畸变、色差进行一定幅度的补偿。我拿红移最严重,基本被判转接死刑的A7R来进行实验。



国行的APP有不少都是经过阉割的,我直接登陆了香港地区进行购买和下载。昨晚,我更新了最新版本的镜头补偿APP,然后开始这部分的测试。



在APP里,可以对每一支转接的镜头建一个校准文件,将镜头的型号手动输入进去。



周边阴影指的是暗角、红移或青移、黄移或蓝移。也就是说,镜头可能产生的边缘偏色除了红色的之外,还有可能是青色、黄色或蓝色!色差项目调节的是紫边蓝边问题。失真则值得是镜头畸变。



在调节具体项时,可以直接在LCD上看到调节的结果。建议此时把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操作,结果比较有可对比性。



▲未开启镜头补偿功能



▲开启镜头补偿功能


从上述对比可以看出,镜头补偿功能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红移的问题,虽然并不能做到百分百的完美,但确实是个比较省力的方式。如果你是把转接当作享受把玩徕卡镜头的乐趣,那用这个方式未尝不可。最新版本的镜头补偿APP的响应速度也大大提高,与不开启APP相比,拍摄间隔、回放速度以及开关机速度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最后提示一下,港版的APP价格是78港币。


2.Lightroom大法

在Lightroom里有一项叫镜头配置的选项,只要是比较主流的镜头都在他的数据库里,只要选中后,LR会自动对镜头的暗角、畸变等方面做一些优化。当我在使用FE卡口的镜头时,一定会在LR里打开这项功能。大大优化了畸变的效果。然而这个功能对于红移来说,并没有什么卵用!


于是我们毒德da学研究的方向,开始考虑另辟蹊径。在LR里有一个工具叫做径向滤镜,他可以对我们画的圆之外的区域进行调节。红移大多带有暗角,以及品红色过多的问题,所以我们的思路是提亮画面便于和减少品色。提亮暗角通过增加曝光度和阴影两个参数来达到,数值没有定数,调到看起来自然即可。



调节完毕之后,可以把这个参数存储为预设,方法如下:



以后用这支镜头拍摄的其他照片也可以套用该预设消除红移。如果考究一点,可以针对每一档光圈做一个预设。只是这样很麻烦,我更建议做一个大致通用的预设,对整批照片套用后,再看有哪些需要做一些微调即可。



最终结果对比,还不错,对吧?这个办法救活了许多老镜头,至少是有办法解决红移问题了。


3. Capture One LCC大法

飞思公司推出的Capture One软件是一个主要针对飞思数码后边而设计的后期RAW调整软件,当然他也能支持种类繁多的各种数码相机。他与Lightroom各有千秋,并且很早就有人用这款软件来解决古老的中画幅镜头在数码后背上产生红移的问题。作为一所毒你千遍也不厌倦的毒德da学,我们当然要试试这么高大上的软件,看是否有过人之处。


这个方法主要是通过C1的LCC文件来达到去除红移的效果的。具体做法是:

1.在拍摄的同时用同样的光线多拍一张白墙或白纸。

2.要让白色区域撑满画面。

3.必须用RAW格式拍摄。

4.光线改变或场景改变,需重新拍摄。

5.在电脑里打开该场景下的所有图片以及这张白色照片。

6.选择白色照片,点击“创建LCC”



7.请把所有的选项都勾上,这会最大限度地判断红移及暗角问题。



8.然后点击图示位置,把该LCC设置保存下来。



9.根据镜头型号进行命名,如果在多个光线条件下拍摄,需要为不同场景的白色照片做LCC和单独命名保存。



10.然后选中需要去除红移的照片,在图示位置的菜单里点击刚制作好的LCC设置,照片瞬间就可以去除红移。



对比一下,是不是还是矫正的比较理想?这种方式是由软件自动分析暗角与红移的量,进行自动矫正,精确度比较高。缺点是光线一变就要重新拍摄白墙或白纸,比较繁琐。要求高时,还需要对每一档光圈都设置LCC。这在商业拍摄时倒是问题不大,但在人文抓拍中就不方便了,恐怕很多时候都没有机会再拍一次白纸。


各种方案都各有利弊,没有对错。你是成年人,自己选择吧!


下期预告:28-50mm日常傍身焦段

ELMARIT-M 28mm/f2.8 ASPH

SUMMICRON-M 28 mm/f2 ASPH

SUMMARIT-M 35 mm/f2.5

SUMMICRON-M 35 mm/f2 ASPH

SUMMILUX-M 35 mm f/1.4 ASPH

SUMMARIT-M 50 mm/f2.5

SUMMICRON-M 50 mm/f2

Apo-Summicron-M 50mm/F2.0 ASPH

SUMMILUX-M 50 mm/f1.4 ASPH

NOCTILUX-M 50 f/0.95 ASPH



1测试三:28-50mm日常傍身焦段


测试镜头:

ELMARIT-M 28mm/f2.8 ASPH

SUMMICRON-M 28 mm/f2 ASPH

SUMMARIT-M 35 mm/f2.5

SUMMICRON-M 35 mm/f2 ASPH

SUMMILUX-M 35 mm f/1.4 ASPH

SUMMARIT-M 50 mm/f2.5

SUMMICRON-M 50 mm/f2

Apo-Summicron-M 50mm/F2.0 ASPH

SUMMILUX-M 50 mm/f1.4 ASPH

NOCTILUX-M 50 f/0.95 ASPH


第二期的转接测试也得到了不少网友的反馈,一个是觉得看着很过瘾,另一个是觉得毒性略强,毕竟徕卡镜头很贵。专门为了玩转接去搞一堆徕卡镜头似乎有点本末倒置。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想在SONY A7系列的全幅微单上体验一下徕卡镜头的魅力,那么那些入门级的徕卡镜头就足够了。如果,你已经有一套徕卡M系统的器材,也慢慢添置了一些壕头,那么再配合A7系统,说不定能扬长避短,发挥更大的优势。今天,我们再来聊聊28-50mm这个焦距段。



玩徕卡的人谁会躲得开28、35、50mm这三个焦距里的镜头呢?许多人的挂机镜头不是35就是28,当然50mm也是超级经典的焦距,测试的现实意义更大。这里不会讨论哪个焦距更合适,而是看看这些镜头里哪几支更适合转接到SONY A7系列上去使用。

这个系列里也涌现了不少贵族化的神头,也让这组测试看起来毒性更强。比如有夜神之称的NOCTILUX-M 50 f/0.95 ASPH,有双A之称的Apo-Summicron-M 50mm/F2.0 ASPH,史上最锐的35/1.4之称的11663。当然也包括近期上市的SUMMICRON-M 28 mm/f1.4 ASPH,刚刚从百年限量版里被平民化。手没这么快,拿不到这支镜头参与测试。依然是憾事一桩。倒是这支28/1.4与LEICA新出的Q之间的抉择也将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在早些年代的镜头里,也有一些如七妹、八妹和E43版50/1.4等传奇镜头,画质有特色,让人太着迷。但我们不定个规矩的话这测试就会无限制做下去。再次强调,这次对比的是在售款的徕卡M镜头转接到SONY A7系列的4台全幅微单相机上的效果。但是想让人骂娘的是,SONY又出了个A7RII!4240万像素!这还让不让人好好地完成测试了?!只能假装没看见忽略他了。

2关于夜神NOCTILUX-M 50 f/0.95 ASPH




不管懂不懂行,只要看到这支镜头一定都陶醉了。心都化掉的感觉,你还记得初恋的滋味吗?先抛开价格不说,迷人的前组镜片、大眼睛般的视觉效果、超大的光圈和极浅的景深,电影般的质感也是像加了特效一样,duang一下,再普通的照片也都牛逼了。不过考虑的价格,答案也许会不一样。我们总还是要考虑一下每个月信用卡得还多少,不是吗?

在实际测试中,发现哪怕有了放大对焦功能,哪怕相机全程都是安装在三脚架上的,在0.95和1.4两档光圈下还是很难拍到非常清晰锐利的照片。但真的不可否认,焦外很迷人。随着光圈缩小,锐度大幅度提高。那么手持的时候的对焦难度会更大。



那么再来说说Apo-Summicron-M 50mm/F2.0 ASPH,这也是一支神头。一支最大光圈为F2的镜头,是什么让他有勇气把价格卖到50mm/F1.4的近两倍?APO+ASPH这两个代号是他的高贵铭牌。复消色差与非球面镜的设计,镜头就是锐不可挡。在实际拍摄中发现这镜头的锐度确实相当了得。


这种固定场景的对比,很难充分展现这种神头的全方位特色,尤其是在氛围、焦外,对特殊光线的表现等方面。为了防止话题跑偏,我们再次重申一下,测试的是转接之后是否会有成像裂化的情况,哪些镜头比较适合转接。

3场景A


远景组,随着镜头焦距的延长,场景看起来比前两组近多了。实际距离在5米左右。



场景A对比图原图下载地址(2.9G):http://pan.baidu.com/s/1kT9sM0n


我没有办法把所有的图片都挤在这样小的版面里面来,那些邮票大小的图里要看出什么端倪来也不太可能。所有照片的JPG原图打包放在网盘里,感兴趣又不怕事多的,可以下载下来比较。

每张照片都在文件名里标好了机身、镜头、光圈值等信息。个别相机在换镜头的时候进了灰,只能说实在抱歉了,您就将就着看看吧!怕麻烦的可以直接跳至下方蓝色字体的结论阶段。

4场景B



场景B对比图原图下载地址(1.59G):http://pan.baidu.com/s/1pJuX5Yr

5结论


28/2,在A7R上红移严重,在其他3台机身上表现正常,光圈全开暗角明显,收到5.6开始比较理想。

28/2.8,同样在A7R上红移表现不佳,光圈收到F8后成像均匀度比较理想,之前的暗角也比较明显。

35/1.4,在A7R上有明显红移,总之转接选A7R并不是好选择。在F1.4全开光圈下有紫边,收一档紫边即消除。光圈收到F4之后暗角消除。

35/2,在A7R上的红移与35/1.4差不多。暗角问题在F2.8之后就基本改善了。

35/2.5,在第一阶段的测试(【放毒】LEICA现役M卡口镜头转接SONY A7系列微单测试(一))里已经做过详细的讲解了,这里沿用一下结论。轻微暗角,几乎没有可见红移。转接完全可用,4款A7系列机身通吃!

50/0.95,光圈全开下紫边比较明显,在F2.8开始紫边基本没有了,全开时紫边还是比较明显的。大光圈下,画面边缘焦外部分有强烈的旋转感。全程无红移。

50/1.4,F1.4下有轻微紫边,收一档即消失。从21/1.4、24/1.4到35/1.4和50/1.4都存在光圈全开有紫边的问题,但收一档光圈后就都没有了。F2.8开始暗角消失。在A7R上有极其轻微的红移,基本可以忽略。

50/2,紫边不明显,成像均匀度可以,A7R上也无红移。适合转接。感觉越便宜的镜头越适合转接啊!

50/2.5,也是第一阶段测试过的镜头,4款A7通吃的镜头,价廉物美,特别适合转接。

50/2AA,锐度真的太高了,很强大。几乎没有红移,无紫边,暗角轻微。当然也很适合转接,只是代价太高了。

简单的来说,这批镜头在除了A7R之外的机身上都非常适合转接。35mm焦段中,便宜的35/2.5反而是表现最好的一支。50mm全线适合转接,夜神与双A都是不辱身价。28mm的两支镜头要绕开A7R,除非你学会了上一篇我教你的红移消除大法!

下期预告:75-90mm中焦段——焦内与焦外

SUMMARIT-M 75 mm/f2.5

APO-SUMMICRON-M 75 mm/f2 ASPH

MACRO-ELMAR-M 90mm/4.0

SUMMARIT-M 90 mm/f2.5

APO-SUMMICRON-M 90 mm/f2 ASPH

APO-TELYT-M 135 mm/f3.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Leica 徕卡 M 系列镜头大全
LEICA现役M卡口镜头转接SONY A7系列微单测试(三)丨放毒
分析&评论:Leica Summarit-M,转变中的Leica
徕卡m 50 1.4人像 徕卡M系列的镜头35/1.4和74/1.4怎样使用最好?
Leica Q = Leica Question?
关于LEICA 35mm镜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