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题:解读董其昌书法(一)


解读:董其昌书法艺术


昨天临时起意,紧急写成一篇小文《漫谈董其昌》,仓促抛出一个很容易起争议的话题,已经准备好了迎接扑面而来的口水。


有点意外,满满都是赞美和鼓励。

感谢你们,赞美我的人是善良的!


这件事也说明:对于董其昌的书法,大家并不是完全没有质疑,只是历来这种感受被来自更权威的声音抑制,不能、也不好表露对董其昌艺术水准的质疑—— 皇帝的新装不是那么好说破的,谁愿意接受众人的侧目鄙视呢?


昨天的小文,认同有之,坐等下文叮嘱不要赖帐有之,催促后篇有之,还有书友回一句:文章卡在如此关键的地方,想不明白没法睡了!—— 呵真有这么重要吗,我很怀疑啊,也没见订个阅支个持啥的。呵呵开个玩笑 :) 如能订阅当然好,合什感谢!


本来打算先写完黄庭坚和赵孟頫(关于黄庭坚讲了几期,还想再深入),以后再读董,现在尊重大伙的意见,提前动笔。


解读董其昌,今天就写。


文章会较长,不罗嗦说不清。如能认真读懂,又比看完一本书还透彻。

好吧,不要嘘,我承认我吹牛。


 一、关于董其昌书法的争议 


一直以来,几乎所有的书法界权威灌输给我们一个基本常识,就是董其昌很高。究竟高到哪个程度呢?很多人总拿董其昌与赵孟頫相比较,结论是两相伯仲,很多时候董甚至远高于赵。


从董其昌的影响力来说,收藏大家、开派宗师、著书立说,他有足够的话语权,有足够的高度,让人生出足够的敬仰。就如孔子,论语两千年,有几人敢稍起质疑之心?你有圣人看得高么?没有,就不要胡说八道! 


有一种理论适合很多领域:“头羊效应”。一群羊里面,当有一只领头羊选择某个方向时,就决定了这群羊的走向。其它羊不敢去争辩或挑战,也害怕自己有不一样的选择,因为质疑甚至偏离头羊,就意味着和主流的决裂,意味着更多的风险,所以结果就是默默地屈从并否定自我。这就叫认知胁迫。


艺术领域更是如此。艺术创作和审美没有绝对的模式标准,好和坏的界限在哪里,其实是很模糊的,所以当学术领头人说董其昌有多高时,人们往往更多喏喏应承,使劲想着董的好,不好?是自己理解没到位。不仅不能说破,还得鼓掌叫好,别人不理解的高妙之处,自己能理解了,那是境界、是水平啊。


可我们毕竟不是古人,有点不合时宜,有些不愿盲从和追根究底。

我们不禁要问:

董其昌到底有多好,好在哪里?

仅从直观的作品运笔、结体和章法上来理解,是没有太多说服力的。

这也是每每问董其昌作品好在哪里,应者喏喏不能置答、疑者存疑不得其解的原因。


终究还是有人搔破了头皮,给出了理由:

董其昌的墨色用得好……

董其昌的字很精巧……

董其昌的章法比较讲究……


说他用墨精到讲究?其实,这刚好将董的原意说反了。


用墨讲究,可以说他用的墨好,但书法不比写意画,董其昌并没有刻意着眼于墨色层次的表现。相反,董追求的是静简虚和,笔下其实是比较随意的,整体上不会有强烈的变化,淡淡不着痕迹地表现,才是他的本意。如美女淡扫娥眉、薄施粉黛,如道人轻披草氅衣袂飘飘,你见过结着精致小辫、妆容齐整、金雕银饰的出尘老道吗?一着意,那味道全变了。


当然,董本身是大画家,善于用墨,对墨色的浓淡度掌握得炉火纯青,他的用墨自然不凡,气度是有的。但是从书法简单的墨色层次变化,其实也反映不出什么,提升不到就此论证董好的高度,还不至于。


说他的字很精致?好像也算不上多精致准确,比他写得精致的人多了,他追求的也不是这个。


说他的章法巧妙?就章法来说,他的书法变化、对比、冲突大吗?很小。呼应、顾盼、揖让多吗,很少。好像也没有刻意去表现。


他几乎完全是按一个节奏在书写,一个个字出现在纸面上,隔行相立,互不相犯,遗世独立,没有大喜大悲,也无风云变化,仿佛古井一口波澜不兴。又如一老僧在枯灯下沙沙行笔,无论窗外四季变换,或风雪骤紧,或黄叶纷飞,都不能让老僧挑一下眉、敛一瞬容,枯坐静待,不求于力,不着于形。


也见过一个观点,说你瞧董其昌的钤印位置掌握得多好多妙,这章法绝了。好吧,如果你硬要说盖个章啥的就代表了章法,那真没啥讲的,董其昌大收藏家、阅卷无数,盖个戳还找不准位置,直接撞墙算了。


说到这里,我们仍然没有得到答案,不禁幽怨哀嚎:大哥,你能不能行行好,直接告诉我董其昌哪个字写得好,哪几笔写得美,哪一篇比较经典好吗,我能照着临么?


无一例外,这个时候对方多半是沉默的。


因为,那些能证明董其昌“高”的所谓依据,没点到根本,自然说不出所以然。


 二、先从背景讲起 


为了更深刻理解董其昌,我们需要暂停一下争议,先谈一下他创作、立说所处的时代背景。


古人创作,作品中透露的情怀,与其所处整体大背景是有很密切关系的。


比如王羲之,所处东晋时代,门阀士大夫们生活条件优越,不忧于衣食,放浪于山水之间,纵情于酒色之中,松林放歌传逸情,清风明月寄相思,追求的是个人生活的自由不拘,表达的是个人思想的深沉寂寥,表现在作品中,或萧散,或俊逸。


唐初太宗时期万事俱兴,开启大唐盛世巍峨气象,欧阳询,笔立百代之则,将用笔结体中的法度表现到极致;唐中期玄宗至宪宗期间,政治上不乏开明君主,还是充满希望、能有作为的时代,所以颜真卿、柳公权的笔下都是斗志昂扬,气势雄壮。


宋人轻武重士,苏黄米蔡笔下不少士林趣味,才子意气,所以看宋人士大夫之间的书札是相当有意思、有趣味的。


赵孟頫虽然是没落的前朝贵胄,被宋朝皇族浸润了数百年而形成的富贵气,已经成了作为皇族子弟的他性格气质中的一部分。赵的书法用笔韵味十足,富贵气、清高气、贵族气、书卷气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结体上由平正到险绝,由险绝复归平正,古代没几人能做到,赵做到了,他几乎是完美的。以后会专题解读。


董其昌呢?他所处的时代外忧内患,上有宦官专权,下有两厂监视,外有敌寇侵扰,内生起义之变,处于近乎崩解的亡明前夕。在那个时代,前有方孝孺诛族之鉴,时有士林们立身之忧,很多有志之士不是被宦官斗死,便是被特务整死,或是被朝廷冤死。出于灰心和无奈,士大夫阶级本能地选择对现实危机予以回避,折射在艺术上,就是尽可能表现虚无,不与现实和权力发生碰撞,在纷繁险恶的政治背景中,寻求内心的平静。


董其昌信奉禅佛,也推崇王阳明的心学,使他的书法充满清淡幽远,静逸虚和,重视对内心的观照和求索,呈现出独特的笔墨意境。同时,也因对传统的继承而散发出淡淡的书卷气息。从技法上讲,他的书法线条纤细、柔和、缠绕,追求平淡、质朴、自然。然而,由于缺乏轻重、厚薄、疾缓等力量、方向和速度变化,尽管做到了散逸、虚淡和圆熟,却难免用笔单一,笔下呈现浮滑软弱的状态。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书风迎合了当时广大士林的心理需求,所以广被推崇和接受。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也乐见前朝汉人柔软、顺从的笔意和这种艺术形式后的潜意识心理。所以康熙皇帝大力推崇董其昌,你爱佛老也好,追求自己内心的宁静也罢,反正别动不动就发泄不满、举个旗起个事什么的。老赶我走,这皇帝也当得不舒坦哇!只要你们别跳出来反个清、复个明啥的,乖乖接受我的统治与征服,给你发优秀个人奖哦!当然,董是没法出席颁奖仪式了,但皇帝客串一把颁奖戏、表个态给天下汉人看看是可以的。


与董几乎相先后的,也有一些激进派,比如我以前多次谈过的徐渭、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傅山,他们就或追求浓墨重笔大写意,或突破传统求新求破,极大的冲击人的视觉,用笔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结体错落险峻变化奇崛,充满了叛逆精神,求破、求变思想呼之欲出。


清末改良派领袖康有为这样批评董其昌书法:“局束如辕下驹,蹇怯如三日新妇。”

康有为眼光如炬,这话说的不无道理。


今天写了一整天,总算是写完了,共八千多字。太长大伙看着累,分期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用墨方法
董其昌行书卷深入探索
沃兴华:我们今天怎样学习米芾
赵孟頫与董其昌的墨法、章法比较
秦澍垚|浅析以“淡”为宗的董其昌书法
跟着大师学章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