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寻无伺入二禅-“有欲所缚,终不自在”

      “无寻无伺者,一切寻伺悉皆断故。” 那么,所有用心的境界,不需要用心了,自然就合于这个,就叫做“无寻无伺”。

“所言定者,谓已获得加行究竟作意故。所言生者,由此为因,由此为缘,无间所生,故名定生。” 所谓定生喜乐,二禅境界。怎么叫做生呢?为什么叫定生喜乐,生出来个喜乐呢?怎么样叫定?“谓已获得”修加行法的“究竟作意”,譬如说修明点,这个明点永远清凉的,身心是轻安的,加行作意做到了,这个所谓生起次第,是我有意做这个观想而形成的,所谓生,定生,这就是系心一缘所生出来的。或者我因为念佛,这个佛的境相、佛的境界现前,等于一幅画也好,佛的形象画也好,或者一个铜像也好,或者一个佛的真的肉身,我选定了一个,这个境界现前了,系心一缘。那么,这时候永远现前,身心轻安,就是“定生”,密宗所谓的生起次第,无中生出来。假设做呼吸的,那么这个时候,内心、身心都空灵了,气机都充满了,充满到息的境界,不呼也不吸,身体觉得是在空中飘的,这个境界都到了,随时到达,这所谓“定生”,由定境界生出来。

       那么,“由此为因,由此为缘,无间所生”,“由此为因”刚才已经说明了,或者是念佛像的境界、光明境界,这个因、这个缘,无间断串习地用功修道,所生出来的,这叫做定。

     “言喜乐者,谓已获得所希求义。” 就是说,你所想、希望达到的境界已经做到了,当然得喜。等于穷人得到宝,宝已经拿到了,当然欢喜。

      “又于喜中,未见过失,有欣有喜,一切寻伺,初静虑地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远离故,能对治彼,广大轻安,身心调柔,有堪能乐,所随逐故,名有喜乐。依顺次数,此为第二,如是一切如前应知。” 再说这个“喜”,喜自己什么呢?起心动念没有过错,孔子讲“随心所欲不逾矩”,没有过错。孟子所讲“四十不动心”,是无寻无伺而已,“不动心”不过是无寻无伺境界。孔子进一步说,“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心中无过失,起心动念没有过失,所以自己很欣然,哎呀,很高兴,总算自己没有过错了。

     “一切寻伺”,开始修道时的修定要定不得定,心中烦恼处处浮起的所有的粗重境界没有了——不是没有了,远离了,永远不会再来,跟它再见,永远不会来,身心粗重烦恼不起。那么,如此,所以产生身心内外广大的轻安相,“身心调柔”……

   “复次彼于喜相深见过失。是故说言于喜离欲。又于尔时远离二种乱心灾患。能于离喜第三静虑摄持其心。第二静虑已离寻伺。今于此中复离于喜。是故说言安住于舍。如是二法能扰乱心障无间舍。初静虑中有寻伺故。令无间舍不自在转。第二静虑由有喜故。令无间舍不自在转。是故此舍初二静虑说名无有。由是因缘修静虑者。第三静虑方名有舍。由有舍故。如如安住所有正念。如是如是彼喜俱行想及作意不复现行。若复于此第三静虑不善修故。或时失念。彼喜俱行想及作意时复现行。寻即速疾以慧通达能正了知。随所生起能不忍受。方便弃舍除遣变吐。心住上舍。是故说有正念正知。彼于尔时住如是舍。正念正知亲近修习。多修习故令心踊跃。俱行喜受便得除灭。离喜寂静最极寂静。与喜相违心受生起。彼于尔时色身意身领纳受乐及轻安乐。是故说言有身受乐。第三静虑已下诸地。无如是乐及无间舍。第三静虑已上诸地。此无间舍虽复可得而无有乐。下地乐舍俱无有故。上地有舍而无乐故。是故说言于是处所谓第三静虑。诸圣宣说谓依于此已得安住。补特伽罗。具足舍念及以正知。住身受乐。第三静虑具足安住。言诸圣者。谓佛世尊及佛弟子。”(三十三卷)

……每个骨节、小细胞都柔软,都非常柔软。得定的人,骨节、小细胞柔软得像面条一样,吃面的面条,还可以拉得很长,膀子可以拉出去,拉长了;你不拉它,它还慢慢缩回来了,变成面筋了——面筋还硬一点,面条才软,“身心调柔”。

“有堪能乐”, 有一种非常可能的特别的乐感,非常快活、快感、快乐——快感就是乐感,非常快乐,就是名称不同。换句话说,舒服,生理上、身体上都无比的舒服;心理上也无比的欢喜。这个“堪能乐”是跟着你,跟着什么呢?你有这个工夫,那个乐境界就来,喜境界来,没有这个工夫,乐就发不起来。所以叫做定生喜乐,这个喜乐境界由定境界生出来,所成长、所培养出来。

“复次彼于喜相深见过失,是故说言,于喜离欲。” 那么,第三禅的境界,离喜妙乐。“喜”,等于我们穷人得宝,一个穷人中了爱国奖券,一百万,现在是两百万?哦,得到了以后,你高兴吧?那一定高兴。但是,你两百万用惯了以后,你一样,没有什么,很平常。那么,这个喜相,反正是到了二禅、三禅以后的境界,觉得自己穷人得宝的那个喜相就很多余,自己觉得蛮好笑,喜相没有。因为喜相也是欲,喜相本身就是欲。譬如我要买这个东西买不到,今天有了钱买到了,很高兴,这个高兴是欲所生,所以,喜相本身也是欲,要认清楚。那么,这个时候是离欲,离喜的欲。

“又于尔时,远离二种乱心灾患,能于离喜第三静虑摄持其心,第二静虑已离寻伺,今于此中复离于喜,是故说言安住于舍。如是二法,能扰乱心,障无间舍。” 就是说,在这个中间,远离“喜”“乐”两种的“乱心”。就是说,初地的时候,得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多舒服啊,对不对?到了上地,进一层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回头一看,“呵,这个穷小子得宝,有什么喜的嘛?”给千万富翁一看,“呵,赚了三百万,你看他疯得那么高兴,这个穷小子!”一看,没有什么可喜的。

     所以,自己再进一步了,回头一看,“喜”、“乐”两种变成“灾患”了,也是欲了。所以,“离喜第三静虑摄持其心”,到了三禅以上的境界,“第二静虑”,第二禅已经离开了“寻伺”。那么,到了第三禅,喜、乐等等又丢掉了,结果又“舍”,因为这“二法能扰乱心”,也使你的心不得清净【三禅的妙乐与二禅是乐并不相同。

       可是,理由听懂了,不要说大话,万一有个同学用功,到了离喜,“那又算什么呢?那还是二障啊。”就怕教理学通了的时候,专门拿教理去量人家,拿一个圣人尺度去量人家,这个也不是圣人,那个也不是圣人——不晓得自己是什么人。可是你看,一般学佛、学宗教的人——不但是佛教,每个宗教徒……懂了一点宗教教理,看人家都是不对的,都是魔鬼。他拿一个圣人的尺子专门量人家,“哟,不够,差一点……这个家伙,差得远了!”他从来没有这样量量看,这样一量啊,晓得自己鼻尖都不够。所以要返照,懂了这些,不要去量人家,这是教你们自修的,不要去批评人。那么再说下去:

“初静虑中有寻伺故,令无间舍,不自在转;第二静虑由有喜故,令无间舍,不自在转。” 初禅的境界,因为还用心嘛,还要用力,有寻有伺,所以,“无间舍不自在转”,随时随地没有间断地能够丢、放得下来,做不到,不自在。有时候放不下,放也放不下,提也提不起,初修行是不是这样?有这个痛苦吧?没有啊?有啊,我看你没有点头,以为你到了四禅呢,哈哈。所以“无间舍不自在转”。

      第二禅的境界呢,由于“有喜故”,心中还有喜乐,所以“令无间舍,不自在转”,还是有间断性、间歇性。

“是故此舍,初二静虑说名无有,由是因缘,修静虑者,第三静虑方名有舍。” 到第三禅才能够放下,放下什么?不是完全放下,喜乐的境界放下。

“由有舍故,如如安住所有正念,如是如是彼喜俱行想及作意,不复现行。” 到第三禅以上,可以“如如安住”,所有都在正念中,正知正念。“如是如是”,这样、这样,那个喜乐的心情,乃至于说,于禅定工夫到的那个“想及作意”,有意地作意那个境界……譬如说,我们现在要作意观想一个白骨,或者观想一幅……很用力地观起来,或者很用心……到那个时候啊,不需要作意了,它自然现前;而且现前还要打他,呵呵,就是佛来打佛,魔来打魔,请走开吧,不要了。因为要进入“圆满次第”,要进入空灵处,这个还要舍掉。

但是,你们观不起来,说:“那我何必多下工夫,我现在没有,正好舍嘛?”嗨,你不要吹牛了,哈哈,这不要吹牛了。

所以,工夫的次序是个科学性的,呆呆板板,一步一步,乐是乐、喜是喜,绝不同的。所以我经常感叹,中国的大乘佛法一流行,说大话的多得很,都是大舌头,吹大牛,说大话,都是认为自己了不起。可是,任何一点自己的不行,他就反省不到了。那么,我们要懂了这个,多照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改过心
收摄身心的音乐(养心佛音精选50首)
四禅八定的体验
增支部乐品
毗玻舍那的真正开始---生灭随观智
怒宜努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