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杂解病安从来
人之大忌,就是生病,所谓好汉只怕病来磨!不管你是什么英雄铁汉,还是纯钢铸就的躯体和精神,都难摆脱疾病的困扰。那么,病安从来?

内经上讲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病从哪里来,而是说只要你做到前面所说的几条规定,那么这个病,它是没有来处的,也就是说疾病不会再来困扰你。

把这句话放在当时的语境中去看看。

文章最开始是把黄帝夸了一通,说明黄帝的不简单,那是天纵圣人,但是就是这样的天纵圣人,“生而神灵”,同样要问事于歧伯,他问的第一问是上古人的活百多岁却不见衰老,而我们现在的人活到半百就老得不成样子了,这是为何?

歧伯回答道,这是上古之人,懂得道的缘故。他们能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因此就能度百岁才走的。但是现在的人却不是那样,现在的人,活在酒肉池林里,殚精又竭虑,奢逸不止,自然半百就衰老了。

于是他接着做了总结,他说,所以上古之人关于不衰老的教诲啊,总的来说就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仔细分析,黄帝问的是衰老之事,而歧伯最后的落处却是病字。可见在歧伯圣人那里的逻辑就是人类的衰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这个病,如果没有了病,那么延缓衰老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因此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个病的大问题。

那么要如何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歧伯在后面的论述里说了:美其食,任其服。

中医讲风为百病之长。因为风性善变,不仅外感是最易受到风邪而致病,同样,内风也为内伤杂病之长,也就是说不论外感还是内伤,风都是导致所有疾病最先的因素。所谓避风如避矢,所以任其服就显得重要了,这是养生最为重要的一条。

虽然风能致病,但是也得由于人的肌体虚弱才能致病,因为阳密乃固,人体的阳气很厚很坚固,贼风无法侵入,自然就难以生病,而这个虚弱,需要的是美其食,所以病从口入,你这个食物有问题了,就会导致人体的虚弱,人一旦虚弱了,风一来,你就中枪倒下了。

那么美食华服就是人之所思的,但任何事,都需中正,如果一旦过头,那就有问题了。如果只是一味在攫取好的衣食,就会导致贪婪与无度,那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因此,在美其食、任其服之前,更重要的恬淡虚无。

对这四个字,我得从说文解字来看其源头。恬,安也。淡,薄味也。虚无,两个字在说文解字里,可以合在一块来看,就是上通元气寂寞也。

恬是心安之意。何谓心安?没有烦恼。如果有一丝烦恼,那就会有心不安。这与后来的佛教提倡的心安好象有了某种关联。因为佛教讲烦恼为生死之本,所以要想开悟,那就要打破这些烦恼。

烦恼的分类有很多种定义,比如根本烦恼和随眠烦恼。这根本烦恼的分类很容易明白:贪、嗔、痴、慢、疑、见。前五种是不见烦恼,后一种是见烦恼,而见烦恼,细分有88品,总的来说有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的分类。除了见烦恼,还有思烦恼。

根本烦恼外的随眠烦恼,那就有二十种,比如忿、恨、恼、害、嫉、覆、诳、无惭、无愧、谄、悭、骄、不及、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昏沉、掉举、散乱。这些分法有些是在佛教修行过程中特有的现象,不是普罗大众都有的,可以只作了解。

除了上面的分法,还有尘沙烦恼和无明烦恼。尘沙烦恼,那就是说有无数的不可胜数的烦恼,而无明烦恼,那是最根本生死大问题。

破除六种根本烦恼和二十种随眠烦恼,那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很高大上的境界。比如要断了见惑,也就是断了见烦恼,那就能得到了初果罗汉的境界,而要完全断绝见思二惑的烦恼,那得成为阿罗汉,也就是境界最高的罗汉,才会断了见思二惑的烦恼。

淡呢,就是薄味,这个薄味与酒的那种醇作比较而言的。酒有烈性,而只有平淡如水这种味道,才达到了淡的境界。那么我们以水为譬喻。水最大的特点就是利万物而没有分别。如果达到了水的这个特征,那就是佛教讲的平等性,那就是能万法平平,破了尘沙破,达到了菩萨的境界。

至于虚无,到了这里,那就直通最根本的境地,达到了上通元气而独立相存的境界,这个时候,哪还有一丝妄念呢?这就全真了,一切真了,以佛教的境界来比的话,那就是破了根本烦恼。

是不是可以这样来对比?接着看歧伯自己的话: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惓,气从以顺,各从所欲,皆得所愿。

所谓志闲,古时有个闲僧,写了一首闲诗: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去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能志闲了,自然是少欲了。所以少欲,不是减少欲望,而是欲望根本就很少了。那么为何说是少了,不是完全没有了呢?

这个并不是说不可以做到没有,而是要留一点,这一点,在佛法讲是大乘气象,大乘种性。

佛教里讲最高的境界就是涅槃。而涅槃按佛教讲,那就是完全寂灭,没有了苦,也没有了乐,自然没有了一丝所受了。完全寂灭了,与我们这个世界还有关联吗?没有了!但是这种涅槃叫无余涅槃,还有一种叫有余涅槃。无余那就是真正进入了寂灭,而有余呢,是趋向寂灭,但是目前还没有直入寂灭。他是知道了这个境界,也明白了这条路子,同时也能当下进入这个境界,但是他却还少欲,这个欲,在佛教里讲是愿力。有了这个愿力,才会与我们这个世界里结缘,才有度化。

心安而不惧,这就是心经里讲的,因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接下来,就是重点了。

后世的很多明心见性的高僧大德,还是同样生病了,哪怕高如佛祖,同样是死于疾病。从常人的角度来说,他们还是没有免俗,有生老病死。

但是对于一个真正明心见性过的人来说,生死那是常人的观念,他们那里是从更高一个维度来看这个,是进入了不二的维度,也就是说在他们那里,没有二的对立。

我们常人看事,总会从辩证的角度,从二的角度来看,比如有正有负,有阴有阳,有好有坏,有白天有黑夜,但是明心见性的人那里,就没有了这个二,他们没有生与死,没有正与负,也没有阴与阳,同样没有白天与黑夜的执着,虽然有这个自然现象,他们却不拘于白天与黑夜。所以生不生病,死与不死,在他们那里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有问题,那肯定是没有真正开悟。

那么开悟的人没有心病,但却有身病!为何?这是藉因缘所致。要想不生病,那必须按照不生病的因缘来处置,这就叫客观规律。心开悟后可以无着,但是身却在这个世界里,得按这个世界的因缘来运行。

不生病的智慧,在内经这本古老的典藉里记载了,可惜后来的文章里只讲到了治病。如何不生病,如何具体的去除生病这个缘,只是在上古天真论和四神调气大论里说了些,这些也只是一些基本的原则,更多更细的方法与细节没有论及。

而论及这个的却在道家,特别是后世的丹道。

那么这个方法的核心什么?就是气!

形劳而不惓,各从所欲,皆得所愿,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从无为到无不为的机制是什么?就是气的运作。所以恬淡虚无后,得有真气从之。没有真气,躯体是经不住岁月摧残的,所谓是岁月是把杀猪刀,刀刀要你命。而当你有真气护体时,再厉害的杀猪刀也奈何不了你。所谓一粒金丹吞下口,始知我命不由天。

真气在丹道里有小药与大药之分,当能获得大药后,那么生命的自由就能达到了。这个时候,精神内守,才谈得上病安从来?

有了真气,有了小药大药,那么以你的精神来运守,就是为你的肉身搭起了一座无缝塔,外面的六淫,内在的七情,再也无从伤害你。正如歧伯说的: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如果得到真气?前提还是恬淡虚无,在这个恬淡虚无之中,要有点点念想,这个念想在后世的丹道里叫真意。但说是念想很容易让人误解,因为真意又是无意的,但说无意,却又是一个意。因此,真意的理解就是丹道的一把重要钥匙,如果这个真意误解错了,那一切就错了。

我们试想一下,当人的胚胎在母体内生长发育,他有意么?似有意,却又似无意。所谓先天意,就是这种不是以我们人为的那种意,但这种意,却能让一个受精卵在几个月内化育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这种造化不是奇迹?同样,我们用这种先天意,就能化腐朽为神奇,让一切变得完全有可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生,病安从来?
中医大家徐文兵《黄帝内经的智慧》读书笔记整理(四)
上古通天论
古代人寿命为何都长?原来是因为老子的这个“秘方”
一天一学中医 |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曲黎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