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以为,蔺相如是靠强硬吓住秦王的?

公元前283年的渑池,盛大的外交宴会正在举行,宴饮的双方是秦昭王和赵惠文王。现场气氛十分融洽,一年前的和氏璧事件似乎并未给双方留下任何不快的记忆。

酒至半酣,秦昭王提出请求:听说赵王擅长音乐,请为大家奏瑟。赵惠文王欣然应允,弹奏了一曲,换来满座喝彩欢呼。负责记录秦王言行的御史随即记上了一笔: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会场瞬间陷入尴尬,赵惠文王没料到对方是在戏耍自己,恼火却无可奈何,这时蔺相如站了出来,他顺手拾起一只瓦罐来到秦王面前,声称代表赵王,请求秦王奏瓦罐。

秦昭王对此断然拒绝,蔺相如先是跪倒继续请求,眼看秦王仍不理会,他又声称,只要五步之内,自己脖颈里的血足以溅到秦王身上。卫士们试图上前,蔺相如却瞪眼怒斥,吓阻了他们。在他的威逼下,秦昭王只得敲了下瓦罐,蔺相如立刻要赵国御史也记下: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这就是太史公笔下一波三折的渑池会。数年前咸阳殿的九宾大典上,同样是面对秦昭王,蔺相如手持和氏璧,作势要撞向庭柱,那时他曾撂下一句异曲同工的狠话:大王如果一定逼迫臣,臣的头今天就与和氏璧一起在柱上撞碎。

两起外交事件中蔺相如的表现,很容易如坊间流传的外交段子一样,被称赞为“维护了赵国尊严”。其实,外交从来不是靠着一味好勇斗狠就能达到目的,蔺相如的强横表现背后,埋藏着秦赵两国当时的微妙关系。

在“完璧归赵”事件中,人们总习惯将起因归结为秦昭王对和氏璧的垂涎,其实玉璧只是个借口,秦昭王是在对赵国进行试探,他真正在意的不是得到玉璧,而是对方的反应。赵国不会相信秦国真的肯割让城池,但他们在拒绝之前,势必会评估这样做可能会带来的后果;如果赵国不敢有丝毫违逆,直接奉上和氏璧,那显然是对秦国有所畏惧。换言之,赵国选择以哪种方式回应秦国,直接反映出他们此时的实力,弱国是没有外交的。

蔺相如在秦宫的强硬表现,则恰恰代表了赵国面对秦国的态度:纵然实力还不及,赵国也不会轻易退让,哪怕是一块玉璧。秦昭王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当真杀死赵国使者,蔺相如也清楚这点,他做出的玉碎举动与其说是威胁,不如说是一场刻意的表演。即便如此,蔺相如的强硬也并没能阻止秦国的兵锋,在这同一年,秦国夺取了赵国的石城,次年又斩杀了两万赵军。

渑池会同样没有表面上那样简单。如果只理解为“秦王不甘心夺取和氏璧的失败,想要报复”,未免太小瞧他。这一事件发生时,秦将白起正在进行鄢郢之战;廉颇则刚结束向齐国的进攻。秦赵两国都需要稳住对方这个最大的对手,这才有了在渑池的和谈。换言之,当时的形势决定了渑池会一定会以和平结束,鼓瑟击缶只是其中无伤大雅的小插曲而已。

赵国的另一次著名外交事件同样如此。公元前257年,邯郸之战进行到最后关头,平原君赵胜带领二十名门客从被困的邯郸突围而出,前往楚国求援。他同楚考烈王从早晨说到中午,也没能说服楚王发兵,这时毛遂主动走上堂来,楚王得知他不过是一名门客后,对其大声叱责,毛遂却手握剑柄步步逼近,自称“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又历数了楚国对秦国的败仗。他将秦国名将白起蔑称为“小竖子”,描述道,这个“小竖子”只统领了几万人的军队,就攻克了楚国的鄢城和郢都,烧毁了夷陵,使楚王先祖受到羞辱。这是楚国百世不解的怨仇,连赵王都感到羞耻,楚王却感觉不到。最终,楚王答应了发兵救赵,与平原君当场歃血为盟。

不过,真正促成楚王做出这一决定的,是被毛遂当众揭开的旧伤疤,楚国早有向秦国复仇的打算,毛遂只是帮他下定决心。对楚王的胁迫同样不过是一种姿态,他不可能真正伤害到楚王,否则不仅达不到求援目的,反而会坏大事。

外交场合下,实质性的挟持也发生过。《刺客列传》的开篇就记载,齐鲁两国在柯地会盟时,鲁国大臣曹沫(有观点认为是曹刿)手执匕首威逼齐桓公,表示: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如今鲁国领土小到)都城一坍塌,就会压到齐国境内。要求齐桓公退还鲁国全部被侵占的土地。在取得齐桓公的承诺之后,曹沫扔下匕首、回到自己的座位,神态如常。齐桓公一度试图毁约,管仲劝说:“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齐桓公听从了他的意见。

这个故事中,太史公着重刻画的是曹沫的勇气,其实,鲁国收回土地的关键在齐桓公,如果不是因为当时的贵族阶层普遍重视信义承诺,他完全有理由会盟后毁约。《孔子世家》就记载,孔子途经蒲邑被人扣留,在威逼下立誓,保证不去卫都,被放走后依旧前往,子贡问他为什么敢于背弃盟誓,孔子回答,这是要挟下订立的盟誓,神是不会听的(“要盟也,神不听”)。

此外,齐桓公的退让也可能有着其他考虑。他之所以在列国间得到霸主的地位,很大程度来自“尊王攘夷”的号召力,他自然要以较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这一举动固然使齐国损失了土地,但他的政治声望反倒更加高涨,可谓另一种意义上的因祸得福。

这一劫持事件发生在春秋初期,经过列国间数百年的漫长征战,这种情况再也不可能出现。秦灭六国前夕,燕国使者荆轲行刺秦王政不成,临死前声称,自己没能成功只因为想挟持对方。这话固然是为自己失败找的借口,退一步讲,即便荆轲说的是真的,秦王也不可能在威逼下真的退还六国土地,天下统一早已是大势所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20个文言实词小故事全文翻译
将相和缩写作文400字
【值得收藏故事】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资治通鉴卷四之六)
“完璧归赵”的真正赢家究竟是哪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