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袁绍篇(中)——何进背后的策划者

汉末群雄系列之袁绍(中)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袁绍重大事件之四——西园八校尉

上期讲到袁绍待价而沽在京城“隐居”数年,等来了大将军何进上台,这才再次步入仕途,而且是一步登天成为了何进的左膀右臂,对整个东汉帝国的局势有着相当大影响力。

对于袁绍在何进手下这段时期,近年来许多自媒体进行过度解读,把袁绍描述成一个躲在何进幕后、操纵影响何进去跟宦官集团死磕,甚至最后故意害得何进身亡,十常侍全灭的两败俱伤局面, 一切只为了袁绍的个人野心。这种低级的阴谋论笔者并不赞同,理由很简单,凡是读过相关史书原文的人,都该明白袁绍的“人设”是什么样。把《三国演义》对于袁绍某些过于夸张的虚构元素去掉,其实大体还是符合史书记载的形象,《后汉书》作者范晔评价其“矜愎自高,短于从善”,这八个字最为精炼。你可以说袁绍志大才疏,多谋少断,但绝不能说袁绍是个野心家、阴谋家,因为袁绍自恃极高,所以终其一生基本都在玩阳谋,他的公子哥心态与四世三公贵族气质所赋予他的自尊心,也不允许他成为阴谋家。

这是笔者看待这一时期袁绍的基本出发点,后续文字也将秉持这一观点。

袁绍最初担任侍御史,后任虎贲中郎将,三四年间没有什么大作为。不过东汉帝国整体局势并没有因为黄巾被扑灭而转好,各地的起义、叛乱还是层出不穷。反过来因为战事频繁,大将军何进的权力也必然愈发强大,这就吸引了更多士人聚集麾下,进而向死对头宦官集团发起挑战。这种基本贯穿了东汉二百年历史的外戚为首的士人对抗干政宦官群体的权力之争,是东汉历史的必然循环,只不过正逢帝国最虚弱之时,让袁绍成为这场矛盾爆发的焦点人物。

中平五年(188),汉灵帝设置西园八校尉,其中袁绍为中军校尉排第二,宦官蹇硕为上军校尉排第一。不少文章将汉灵帝设置西园八校尉看做是为了分散何进的兵权,其实完全相反。

宋代陈傅良著《历代兵制》载:五营畏服中人,公卿就戮,为之扫地。何进、袁绍不胜其忿,于是内置园校,阳尊黄门;外重州牧,实召边将。阉竖虽剪,而董卓之祸以成。

根据这则记载,其实西园军的组建恰恰是何进、袁绍为了对抗宦官集团采取的手段。因为京城五营的将领已经习惯于畏惧并听命宦官,很多公卿死于他们之手,所以原有的中央军并不可靠,需要另起炉灶。“阳尊黄门”即名义上尊奉宦官集团,实际上则倚重各地州牧,并从各地征召将士充实到西园军中。这里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有丁原,把张杨、张辽都送至京城供何进调遣,显然这不可能是在分散何进的兵权。

至于上军校尉蹇硕,虽然名义上统领整个西园军,可是看看其他人,已知曹操、淳于琼都是袁绍的小弟,其他路人甲史料缺乏,但根据现有情况基本能判断是何进一派占明显优势,甚至于蹇硕这个上军校尉就是汉灵帝安插进来的,一个光杆司令而已,其他人都是何进党羽。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蹇硕虽然有兵权,但何进铲除蹇硕的过程非常顺利,因为蹇硕实际兵权远比名义上的小很多。

梳理一下:西园军的成立是为了增强何进一派的实力,掌握一支可靠的军队,进而为铲除宦官集团做准备。至于蹇硕只是汉灵帝习惯性宠信宦官的表现,有限地分散了西园军指挥权,但不影响整体性质。

何进

袁绍重大事件之五——何进心腹

在何进篇中已经对外戚、士大夫与宦官之争的经过进行了介绍,这里就挑些重点讲,不再面面俱到了。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汉灵帝病危,而太子尚未明确。需要尽快在何太后之子刘辩、王美人之子刘协二人中选择一位立为太子。很明显,立刘辩对何进有利,也就等于对士大夫有利,所以宦官集团自然要支持刘协,最有权势的宦官首当其中便是拥有兵权的蹇硕。

蹇硕兵力没法与何进相比,于是向病危的汉灵帝提议让何进亲自领兵征讨叛乱的韩遂,把何进支走蹇硕便能趁势拥立刘协。何进也不是白痴,提出让袁绍先东征兖徐二州的黄巾军,等袁绍回来自己就去西征韩遂。双方扯皮了几天,汉灵帝驾崩了。蹇硕一计不成再施一计,借口有事相商派人叫袁绍进宫,同时设下埋伏,结果有人通风报信何进及时逃脱。

在何进的兵权威慑下,最终还是何太后之子刘辩继位皇帝。这无疑是何进以及士大夫们的胜利,很快袁家的头面人物袁隗被任命为太傅、领尚书事,与何进共掌朝政。袁绍也被提拔为司隶校尉,袁术继任虎贲中郎将,许多名士也纷纷获得提拔。

蹇硕这时候还不死心,写信给赵忠等宦官打算共同对付何进,结果却被其他宦官卖给了何进,把信送至何进面前。何进下令逮捕并处死蹇硕,至此全部兵权都归于何进麾下。本来事情到这里已经告一段落,宦官首恶已被诛杀,其他宦官纳了投名状,老皇帝已死新皇帝对这些宦官感情不深,想解决这些人易如反掌。结果何进却阴沟翻船,连带整个东汉帝国彻底滑入深渊。而这当中的重要推手,便是袁绍。

《后汉书·何进列传》载:又以袁氏累世宠贵,海内所归,而绍素善养士,能得豪杰用,其从弟虎贲中郎将术亦尚气侠,故并厚待之。

到了此时,袁绍多年来积累的声望、豢养的门客转变成自己的政治资本,与袁术共同成为何进的左膀右臂。

刘辩继位皇帝,蹇硕身死,其他大宦官已经失势,纷纷表示愿意告老还乡,只求回老家安度余生。这一轮外戚与宦官的争斗本该尘埃落定,可是士大夫不愿善罢甘休,他们在之前的党锢之祸中受到的迫害,要加倍奉还。袁绍既然以士大夫领袖自居,为士人报仇的重任自然要扛起来,否则无法面对千万双盯着自己看的期待的眼睛。

出身社会底层的何进没有太多花花肠子,既然四世三公的袁家公子这样说,那一定代表朝廷百官都这样想,何进自然认为只要采纳袁绍的建议,就是得人心、顺天道之举。所以宦官必须全部铲除!

袁绍忽悠何进不难,可他妹妹何太后住在后宫,每天生活起居大事小情都是宦官照料,当然对宦官的态度跟士大夫不同,并不忍心杀掉宦官。何进在杀与不杀宦官之间左右摇摆,把宦官们搞得惶惶不可终日神经崩溃进而狗急跳墙,最终何进赔上自己的小命,引发十常侍之乱。

袁绍重大事件之六——十常侍之乱

十常侍之乱的过程这里就不赘述了,何进篇、董卓篇都有相关介绍。重点在于很多人印象中,宦官们狗急跳墙刺杀何进是因为袁绍的馊主意——征召外兵进京“清君侧”。然而,这口黑锅真该袁绍来背吗?

《后汉书·何进列传》载:袁绍复说进曰:“前窦武欲诛内宠而反为所害者,以其言语漏泄,而五营百官服畏中人故也。…今大行在前殿,将军宜受诏领禁兵,不宜轻出入宫省。”

通过这段史料袁绍举的例子,清楚表明袁绍对于应该如何铲除宦官是很明确的,即吸取历史教训,绝不能走漏风声,同时牢牢掌握禁军部队,不轻易进宫冒险。可这又很奇怪,袁绍对于这种事的保密重要性非常清楚,怎么后来还主张征召地方兵马进京?这太矛盾了。

很简单,袁绍思路其实没问题,有问题的是何进。

按照上面的史料,袁绍不可能一开始就建议地方军队进京,而是秘密布置、低调行事、一网打尽。问题是何进头脑实在不灵光,耳朵根子也软,妹妹何太后、弟弟何苗都受了宦官的好处,觉得蹇硕死后其他宦官不是敌人。何家毕竟是社会底层鸡犬升天,意识不到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何进今天听袁绍的明天听何太后的,最要命的是何进对妹妹很信任,什么都跟何太后商量,结果就是宦官们对于何进以及背后的袁绍等士大夫的计划一清二楚。

所以首先保密性完全没有,不是袁绍不想低调行事,是何进自己都给说出去了。这件事尴尬之处在于,何进是皇亲国戚当朝大将军,宦官自然拿他没办法。可背后给何进出主意的幕僚们就不好说了,保不准什么时候宦官又得到皇帝宠信,那这些士大夫们又得遭遇新一轮党锢之祸。所以袁绍为首的士人们没有退路,由于何进与何太后这对兄妹消息互通有无,导致士大夫与宦官两大死敌集团之间毫无秘密可言,一切的密谋都成了阳谋。

何太后

小皇帝年幼,何太后临朝听政,所以何进凡事跟妹妹商量其实也是帝国制度使然,毕竟要动兵进宫杀宦官可是大事,即便是兄长也不可僭越,否则有欺君之嫌。于是乎事情的焦点便转向如何让何太后放弃包庇宦官。

《三国志·袁绍传》载:灵帝崩,太后兄大将军何进与绍谋诛诸阉官,太后不从。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

这里选取字数较少的史料引用,事实上何进、袁绍征召的共四路兵马,远不止董卓一路。这些兵马驻扎在洛阳四周,用来给何太后施压。假如何进没有自己去进宫送死,其实这四路包括董卓在内都不会造成真的威胁。

事实证明这招确实管用,何太后害怕了,中常侍小黄门等大宦官全部罢免遣回乡里,只留少数照顾饮食起居的小宦官。历史就是这样环环相扣,假如这些宦官们就此赶紧逃离京城四散归乡,袁绍也没办法,一来宦官集团等同被消灭,二来也不可能派人到全国各地捉拿这些人。可是这些宦官也糊涂,舍不得皇宫养尊处优的生活,竟然没有赶紧卷行李回老家,而是集体跑去找何进磕头谢罪,表示任凭处置。

这意思就是跟大将军服软投降表明态度,希望以后跟着大将军混,当然,人得继续在皇宫里待着。

何进看着一群哭哭啼啼没有下面的男人跪在自己面前,又心软了,劝他们早日回乡。袁绍才不这样想,蹇硕死时你们不回乡,何太后让你们走你们也不走,居然跑到何进面前求和解。假如何进不杀这些人,那以后何进保不准都会被忽悠到宦官那边,这种风险绝不能冒。所以袁绍再三劝谏何进赶紧就地铲除这些阉人,何进不同意。

前面说过,袁绍作为士大夫对抗宦官的领袖,早就没了退路。何进想跟宦官和解那可不行。何进让你们回家,我袁绍就让你们回不去!

《后汉书·何进列传》载:袁绍劝进便于此决之,至于再三。进不许。绍又为书告诸州郡,诈宣进意,使捕案中官亲属。

袁绍假传何进命令,要各州郡抓捕宦官亲属,来逼迫宦官们返京。袁绍的意图就是把何进跟宦官们和解的退路堵死,使何进只能下决心诛杀宦官。既然何太后已经让步,那就能继续让步,关键点又变成了何进。可是何进太糊涂了,还是犹犹豫豫的,甚至真的因为宦官们的眼泪而放松警惕进入皇宫,结果身首异处。

可以说在劝谏何进诛宦官这件事上,袁绍最为人诟病的大张旗鼓的方式也没有什么问题,结合前面提到的形势,袁绍的做法并无不当。只是,这一切的前提是何进也得够聪明,起码参与政治博弈时智商能跟得上袁绍。但是很无奈,何进实在毫无政治头脑,袁绍带不动。

谁也想不到何进居然会听信宦官而进宫,董卓都没想到啊。只要何进不作死,局势还是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中,所以天下大乱这口大黑锅,袁绍背得太冤了。以马后炮的角度去指责袁绍策略错误好像说得通,其实也只是马后炮而已,谁知道何进他并不听袁绍的。

本期讲述了袁绍为何进出谋划策剿灭宦官的前后,对于袁绍的策略是否错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下期继续讲述袁绍后续的经历,感兴趣的小伙伴敬请点赞关注吧,同时也欢迎翻阅往期三国人物文章。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末三杰卢植皇甫嵩朱儁,为何在三国历史默默无闻,他们去哪了
第四十五战:189年汉末崩塌(9)走进新时代
汉末三杰之皇甫嵩,明明有好机会,为何没能阻止董卓专权
硬核丨丨汉末天下大乱真正的幕后推手(上)是谁导演了何进之死
汉末三国历史回顾——二袁争霸之兄弟齐心
如果没有董卓的出现,袁绍早就是当朝权臣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