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荆州往事(11)张天师传奇

二十一、披发入山

前面说到,刘备从孙权手里借得半个南郡,占据了除南阳以外的荆州全省。

实际上鲁肃让出来的不止半个南郡,还有甘宁打下的益州夷陵。

刘备将夷陵改为宜都,纳入荆州版图,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就地驻扎,任命关羽为南郡太守,驻扎江陵,又派诸葛亮总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的赋税,事业发展风生水起。

过了一阵,刘备收到了孙权的信,信上说,曹操平定关中,接下来一定会打汉中、益州,不如我们先下手,免得被曹操占去。

 

孙权想起那个攻打益州的方案,由于策划人周瑜去世而搁置,如今眼看刘备一天天胖起来,孙权坐不住了。

打刘璋的借口有没有?

还真有。

赤壁之战前,刘璋曾三度派人去荆州向曹操示好,知道曹操要打刘备、孙权,刘璋还特意送了三百益州士兵助拳。

哪怕是区区三百人,毕竟刘璋也曾帮着曹操打江东,不该出口气?

这里有个问题,刘备占着荆州,孙权将来打下的益州,会不会成为江东的“飞地”?

在孙权看来不会,南郡只是借刘备的,等将来刘备还了地,江东与荆州、益州便可连成一片。

令孙权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刘备这时腰杆硬了,拒绝了孙权的建议,回信里说,益州物资丰富,刘璋足以自守,至于张鲁更难打。曹操的重心在东边,不会对益州、汉中动心思的,你就好好盯着你的合肥战场吧。

孙权很恼怒,不说好尊我为盟主吗? 我好心借地让你经营,可你也不能挡我财路啊。

孙权派自己的堂兄、奋威将军孙瑜率水军开进夏口,一副逆江而上的架势,同时告诉刘备,你不去我去,兵都准备好了,到时要经过荆州江面,麻烦兄弟们让让路。

刘备早已做好部署,并给孙瑜去了一封信:不是我不给面子,刘璋与我同为汉室宗亲,我打他有失信义,刘璋要真有什么错,我代他向你们赔罪。如果你们仍然要打,我宁可披发入山,也不让天下人戳脊梁骨。

 

什么“披发入山”,江陵、秭归、公安都摆好了阵势,无非是“要打奉陪”的意思。

前脚借地盘,后脚不认人,孙权又气又悔,现在刘备控制了整个长江中游,军事上占优势,又举着“信义”的大旗,道义上占高地,孙权只好令孙瑜撤回。

此时的刘备, “外结好孙权”的政策,已经忘到爪哇国了。

我写荆州往事系列,不是单纯讲历史,更主要是分析刘备和他的蜀汉政权最终走向覆灭的原因。

刘备之败,就是过于看重争夺地盘,忽视政治考量。

《隆中对》的核心思想,不是“跨有荆益”,而是“联吴抗曹”。

如果说“外结孙权”和“跨有荆益”不可兼得,宁可选择前者。不是说“跨有荆益”不重要,只有站在“联吴”基础上的“跨有”才是真正的“跨有”。

不久前,孙权借地给刘备的消息传到许昌,曹操正练书法,听到消息,惊得笔落到了地上。

令曹操害怕的,不是刘备占据地盘,而是孙权、刘备这两个令人头疼的对手结盟。孙刘不结盟,顶多南方割据;结盟了,就有北上的可能,自己就麻烦了。

这次风波,虽然并未造成孙刘两家翻脸,但孙权也开始重新审视这段同盟关系。

曹操平定关中后,益州、汉中都人心惶惶。

最紧张的是刘璋,他担心曹操会很快占领汉中,然后对益州下手。

荆州的刘琮投降曹操,结果被安排到许昌上班,刘璋在益州二十多年,过惯了巴适日子,他不想步刘琮的后尘。

益州的二把手,副省长张松,不失时机的向刘璋建议,刘备为人最讲信义,与您又同是汉室宗亲,何不请他帮我们打张鲁、取汉中,有刘备在北边替我们挡住曹操,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张松又说,庞羲、李异等本地将领一直不把您当回事,早有反心,我们若不请个帮手,将来必会腹背受敌啊。

张松洞悉刘璋的心思,刘璋最大的麻烦不是北边的曹操,而是益州本地的土著势力。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下面简要介绍一下益州和刘焉父子的情况。

二十二、刘焉治蜀

巴蜀最早是蛮夷、贫瘠之地,战国时秦灭巴蜀后,将大量关中百姓迁到这里,充实了巴蜀的人口。

秦昭襄王时,李冰修筑了都江堰,大大提升了农业灌溉效率,生产力大幅提高。

灭六国后,为削弱地方力量,秦国又将许多六国大族迁到秦国监视居住,其中就有一部分迁到巴蜀,带来了冶铁技术,铁器的推广和普及,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巴蜀由过去的贫瘠之地,变成了物阜民丰的天府之国。

有经济没文化?不存在的。

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成立学宫,蜀地学风大盛,涌现了司马相如、扬雄等天下奇才,巴蜀文化之繁荣,不亚于孔孟之乡。

汉武帝时,将全国分为13个州,从此巴蜀之地也叫益州。

 

到汉末,前面讲过,宗室刘焉向朝廷提出了“刺史改州牧”的建议,获得批准后,刘焉上书请求第一个分享改革红利——担任交州牧。

交州就是现在的广东广西,远离中原、面朝大海,是个避难+养老的好地方。

侍中(皇帝顾问)董扶对刘焉说,京城将发生变故,益州有天子气,您还是去益州的好。

董扶是益州豪族,看刘焉口碑还不错,又是宗室身份,想鼓动刘焉在益州割据,自己也好回乡养老。

所谓豪族,即地方大家族,有钱有势,还有私人武装力量,像蔡瑁、蒯越、鲁肃等人都属于豪族。

豪族牛到什么程度呢?族里的人犯了案,躲回家里,官府不敢捉。

听说“有天子气”,刘焉蠢蠢欲动,改口向皇帝请求当益州牧。

益州原省长叫郄(xi四声)俭,横征暴敛,民怨沸腾,皇帝也就任命刘焉为益州牧,并负责拘捕郄俭。

刘焉和董扶到了益州才发现,根本进不去,此时益州正闹黄巾,郄俭已被黄巾军所杀。

不过这些黄巾军都是由乱民组成,组织涣散,益州豪族贾龙带领数百家丁,几天就平定了叛乱。

黄巾初平,益州仍乱,急需新领导稳定局面,贾龙主动迎刘焉进入益州。

进了益州,刘焉才发现,成都这地方豪族聚集,他这个省长根本找不到存在感。

刘焉只好定豪族势力少的绵竹为省会,又给贾龙封了官,开展各项工作。

刘焉明白,稳定只是暂时的,要想当好这个省长,首先要降服地头蛇——本地豪族。

刘焉环顾四周,寻找外援,一群道士吸引了他的注意。

益州当地道教盛行,创始人叫张修,用符水替人看病,把写有咒语的道符烧成灰,化在水里当药喝,病人治好了,只需付五斗米即可,所以该教也称五斗米道。

治不好怎么办?那一定是病人心不诚。符水治病就是这个原理。

宗教的力量不可小觑,试想一下,几十万人信一个神、认一个理、干一件事,那是翻江倒海的力量。

黄巾起义就是“太平道”教主张角率领教众起事的,东汉政权因此而亡。

这个 “太平道“跟“五斗米道”没有关系,张角、张修虽然都姓张,但毫无瓜葛。

没有宗教时,有人想起义,只好往鱼肚里塞布条、学狐狸叫,宣传效果有限。

有了宗教以后,历朝历代的起义也就有了好由头,在百姓看来,神仙毕竟大过皇帝。后来的皇帝学聪明了,不但带头信教,还自称“神仙”“菩萨”转世,比如,唐朝李氏皇帝自称是太上老君(李耳)的后裔,武则天自称弥勒佛转世,宋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明成祖朱棣自称玄天真武大帝化身,康熙宣扬自己是文殊菩萨化身…… 百姓文化水平不高,觉得能当皇帝那肯定不是一般人,也就信了。

百姓都相信皇上是神佛转世了,再有人想借宗教搞事就很难了,他们只好发明新教,比如“白莲教”,或者干脆借外国教,比如洪秀全的“拜上帝教”。

张鲁、张修基本同时传教,随着黄巾起义被剿灭,太平道跟着陪葬,而五斗米道流传了下来,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道教。

初入五斗米道的教徒,统一称“鬼卒”,有了一定资历,被称为“祭酒”,也有大中小之分;再往上,被称为“治头大祭酒”。

五斗米道中有一信徒,名叫张鲁。

张鲁之父早亡,母亲精通养生之术,且容貌美丽,后来成为刘焉府上的常客,和刘焉交流一些美容、养生的话题,不排除成为情人的可能。

      因母亲的缘故,张鲁也就进入了刘焉的视野,并获得重用。

与五斗米道混熟后,刘焉封张修、张鲁为司马(类似于团长),带领士兵和道教力量攻打汉中。

汉中本是益州的一个郡,刘焉为什么要打自己的地盘?汉中太守苏固不服管是一个方面,还有其他原因。

张修、张鲁很快就打下了汉中,苏固逃走(一说被杀),张鲁转头杀死张修,夺了张修的信徒和士兵,挖断外地入蜀的道路,从此益州与外界彻底隔绝。

刘焉向朝廷上书说,张鲁这小子割据汉中,阻断交通,以后收不到朝廷的指令了,也没法向朝廷缴税了。(焉上书言,米贼断道,不得复通)

明白了吧。

无论是张鲁杀张修,还是断交通,都出自刘焉的授意和默许,目的就是让益州摆脱朝廷的控制。

后来关东诸侯讨伐董卓,刘焉装不知道,拒收自保。

张鲁的母亲主动勾搭刘焉,就是想利用刘焉省长的权势,让儿子张鲁成为五斗米道的一把手。

一个想当土皇帝,一个想当总教主,双赢。

当上教主后,张鲁召集信徒开会,对历史进行了发明创造,他声称爷爷张陵(后世改称张道陵)受到了太上老君的授权,命他当天师,造福人间。于是他爷爷创立了五斗米道,并成为第一代张天师。  爷爷羽化成仙后,父亲张衡(不是发明地动仪的那个)为第二代张天师,张鲁则自称第三代张天师。

五斗米道的真正创始人是张修,但一千八百多年来,道教仍奉张道陵为创始人,张修在道教的地位和知名度甚至不如八仙。这也能理解,毕竟千年以来,是张鲁把道教发扬光大,因为张鲁,道教才得以延续至今。

后世道众可能觉得“五斗米道”名字不够大气,改名为“天师道”。

张鲁投降曹操后,儿子张盛成为第四代张天师,张盛把家迁到江西龙虎山,此后天师便住在龙虎山。

再后来,张天师驱妖捉鬼的故事就在民间广为流传,这里的张天师是指第一代张天师,也就是张道陵本人。近些年关于张天师的文艺作品,有郭德纲的单口相声《你好,妖怪》,还有樊少皇主演的《龙虎山张天师》电影。

 

历史上的张陵,可能就是个普通人,没创立,也没加入过什么教,更没想到自己身后会被追封为第一代天师。

之前的天师称号一直是张氏子孙自称,及民间称呼,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过。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官方正式承认“天师”的称号,从此时开始,张天师开始总领江南道教,不断发展壮大,形成“正一道”。

等朱元璋当了皇帝,时任第四十二代天师的张正常进京陛见,朱元璋心里不爽,我是皇帝,你这个“天师”算怎么回事?便说,没有比天更高的,天又怎会有老师?(至尊惟天,岂有师也)拿掉了“天师”称号,改称“大真人”。

后来的龙虎山天师府,就改为真人府,“张天师”恢复成民间称呼。天师的官方称号,也只在元朝一代。

一直到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随老蒋去了台湾,1969年病逝。

张恩溥是最后一任全面获得道教界和两岸政府承认的张天师,算是“末代天师”。

 

之后许多地方推举的所谓“六十四代”“甚至”六十五代”张天师,不再得到各方承认,秉着“爱信信、不信滚”的理念自娱自乐。

张鲁虽得位不正,但不得不说,有治理才干,他在汉中尝试着一种“政教合一”的新模式。

在张鲁的发展下,越来越多的百姓入教,人们既是百姓,也是信徒;张鲁既是行政长官,也是教主。

 

张鲁重视教化民众,他在汉中境内设立二十四个传教机构,教育百姓不能欺诈,不可酗酒;病人看病,要先反省过失。

张鲁的治理手段也较为宽仁,对犯罪的人会宽容三次,第四次才治罪;对于犯罪情节较轻的,则派去修路,修一百步就够了;又在汉中广设义舍(饭铺),民众可以免费吃饭,就这一点,张鲁算是社会主义的早期践行者。

毛泽东推荐广大党员读《张鲁传》,他说,“汉中有个张鲁,他搞过吃饭不要钱,凡是过路人,在饭铺吃饭吃肉都不要钱。他搞了三十年,人们都高兴那个制度,这有种社会主义的作风,我们的社会主义由来已久了”。

 

张鲁治理汉中三十年,比起别的地方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汉中百姓算是富足又安宁。

刘焉进益州不久,东面的荆州乱了,孙坚先杀刺史王睿,后杀南阳太守张咨,南阳成为了三不管地带,袁术也不顾四世三公的体面身份,在南阳纵兵抢掠,南阳的士族、豪族纷纷外逃。

往哪逃?刘焉曾做过南阳太守,与大家相处十分融洽,所以许多士族、豪族逃到益州,投奔老领导,刘焉欣然接纳。

不久后,董卓为躲避关东联军,挟持汉献帝迁往长安,临走纵兵抢掠,关中数万户百姓不愿受西凉军的肆虐,就近逃到益州,刘焉也全部收下。

收容了南阳、关中民众后,刘焉给予了妥善安置,又组编了一支部队,号称“东州兵”。

此外,西南边的青羌地区也有一批人来到益州,被发展为五斗米道的信徒,刘焉用他们组建了一支青羌部队。

东州兵和青羌部队在手,刘焉立即拿当地的豪族开刀,杀了王咸、李权为首的十几个豪族,其他豪族立即反抗,均被刘焉打败。

刘焉成功利用外地人压制了益州本地人,从此,东州集团成了益州省的统治阶级,吃香喝辣,益州豪族被压在脚下,敢怒不敢言。

土皇帝坐稳了,刘焉想过过真皇帝的瘾。

刘焉制作了上千辆马车,荆州刘表听说后,向朝廷告状,不久,朝廷派刘焉的小儿子刘璋回益州转达训诫,刘焉喜不自胜,身边只有一个三儿子刘瑁,其他三个儿子都在朝廷当人质,现在好不容易回来一个,岂有放回之理,立即将刘璋留下了。

董卓死后,李傕郭汜占据长安,刘焉让在长安做官的大儿子联络西凉土匪马腾,准备偷袭长安,结果事情败露,马腾被李傕打败,刘焉在长安的大儿子、二儿子也被李傕所杀。

祸不单行,后面发生的事,更让刘焉万分惊恐。

一个打雷天,一个雷击中了刘焉的绵竹府邸,把房子和上千辆马车烧的干干净净!

老天爷都看不下去,刘焉彻底蔫了,再也不敢有称帝的妄想。

把省会迁到成都后,刘焉一病不起,不久去世。

刘焉死后,谁来接班是个问题。

大儿子和二儿子被杀,还剩三儿子刘瑁和小儿子刘璋。

益州豪族一致认为这是一个翻身的好机会,他们看中刘璋性情温和,决定拥立刘璋为益州之主。

在益州豪族,也就是益州派的支持下,刘璋顺利继任益州牧。

因有拥立之功,刘璋多少对益州派有所照顾,比如减免豪族的征税,这就损害了东州派的利益,于是东州派更加肆意妄为,不服约束,刘璋为拉拢东州派,又不得不打压益州派,到最后是两边都不讨好,刘璋成了照镜子的猪八戒。

在东州派看来,当初为了让刘焉坐稳江山,大伙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没想到他儿子刘璋是个过河拆桥的主。

在益州派看来,当初指望刘璋能够把大伙救出来,现在发现刘璋还是帮着东州派欺负益州人,益州派的处境一点也没有变得更好。

许多益州派和东州派的人士,都不约而同产生了一个想法,想要改变益州的现状,得从外面请人进来,让刘璋滚蛋。

张鲁虽然在汉中割据,仍是服从刘焉领导的,一是出于刘焉的能力和威望,二是母亲和弟弟在刘焉手里,相当于人质。

但刘焉死后,张鲁就不再把刘璋当回事了,刘璋的命令形同空气。

刘璋非常恼怒,东州派、益州派都不鸟他,这个老道也目中无人,若不立个威,我这省长还怎么当?

于是刘璋下令杀死张鲁的母亲和弟弟。

这件事暴露了刘璋的智力水平,汉中是益州的北面屏障,要想控制张鲁,他的母亲和弟弟是多好的一张牌!

在古代,为防止在外的将领造反,扣押人质通常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即使将领不顾家人安危,也必须考虑社会影响。

什么意思呢?比如张鲁不顾母亲死活,非要造反,必置母亲于险境,那汉中的教徒和百姓就会说了,原来张教主是这样的人啊,母亲的安危都不顾!张鲁无论仗打得多漂亮,终生将背上“弑母”的罪名,后果是什么?将来教徒中会有一个人打着“铲除败类”旗号取代他。

人质一招就厉害在这里,所以只要把人质好吃好喝供着,张鲁再骄纵,也不会反叛。

现在好了,刘璋主动杀了张鲁的家人,这不是引火上身吗?

一不做二不休,刘璋想,干脆把汉中打下来。

刘璋左望右望,没什么信得过的人,只有个亲家,东州派的庞羲勉强可用,矮子里拔将军,刘璋让庞羲攻打汉中,结果均被张鲁打败。

张鲁在汉中经营多年,在巴蜀也有无数信徒,拿起武器就是军队,对益州的威胁极大。

汉中打是打不下来了,为防止张鲁南下,刘璋让庞羲带兵镇守巴西郡,抵御张鲁。

庞羲倒也听话,在巴西郡招兵买马,扩大军力,刘璋怀疑他有别的想法,但既然命令他抵御张鲁,招兵买马也是工作需要,也不好说什么。

以上,就是关于益州的历史和刘焉父子的简要介绍。

重归正题,张松的建议正中刘璋下怀,刘璋决定,派法正、孟达去请刘备,并把这消息公布于众。

对此,刘璋的解释是,曹操初定关中,将取益州,请外援是为了抵御曹操。

刘璋暗自高兴,请外援镇压蜀中诸将的确是个好主意,只是无端去请显得突兀,有了抵御曹操的好借口,就方便许多。

而张松的想法则更深一层,他既明白刘璋的说辞,也洞悉刘璋的想法,但张松的愿望,就是让外援取代刘璋,益州反正是一块殖民地,换哪个主人都行。

很不幸,法正、孟达也和张松想的一样。

刘璋请刘备,自以为得计,但是他错了,请外援可以,但必须是那种走投无路,离开自己便无法生存的人,这样的人才会真正为自己效力。

当初刘备初投刘表,便是走投无路的情形,所以多年替刘表看守荆州北门,安然无事。但现在的刘备,已经是据有荆州的一方诸侯,兵强马壮,这时请刘备来,无异于开门揖盗。

刘璋的性情固然“温和”,但在那样的乱世,仅有“温和”是不够的。纵观刘璋的各种表现,智力、能力实在是差的太远,如同《隆中对》里评价的“暗弱”。

刘璋又很孤独,身边没有值得信赖的人,任用庞羲又怀疑庞羲,信任张松而遭张松出卖。刘焉没有提前为刘璋安排一个托孤重臣,以至于人心失散,叛乱四起。

张松走了,法正去见刘备了,刘璋一个人回到府中,望月出神。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备遇到的首位贵人,只用三招掌控西南,却为蜀汉做了嫁衣
汉中张鲁解析,带你领略不一样的五斗米教主
益州之战的结局与影响有哪些
刘璋请刘备入蜀是因为他傻吗?知道真相你也会向刘璋这样做的
益州之战产生了什么深远的影响
战略视角下对孙刘联盟的反思(2)——刘备入川与联盟破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