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年遗恨(7):恣意霸凌“大清”的沙俄,刚刚被打败

中国近代史上最丧权辱国、对后世中国伤害最大的条约,莫过于丧失了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的中俄《瑷珲条约》,和丧失了4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的中俄《北京条约》,这两个条约,分别签订于1858年1860年。

可如今的中国人知道吗?就在这两个令中国人最难以释怀的条约签订之前的1856年,那个随后恣意宰割、霸凌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大清之沙俄,刚刚惨败于克里米亚。我们先来看看沙俄在兵源总量,以及实际投入战争的兵力数量上,都占明显优势的情况下,是怎么败在克里米亚半岛,再来看看ta被英、法战败后,又是怎么碾压大清国的。

当人类社会的时钟运行到了19世纪,相对于大清国,俄罗斯帝国是开明、进步的。但作为东欧以及远东霸主的俄罗斯,相对于英、法等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洗礼,同时经过大海航时代、工业革命释放创造力和生产力的西欧先进国家和民族,则落后了半个时代。由此形成的代差,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充分展现了出来。

欧洲近代史上著名的克里米亚战争——又称“东方战争”——发生于1853年10月 至 1856年2月,由以“欧洲宪兵”自居的俄罗斯帝国悍然发动,并以无比“强大的”俄罗斯帝国(俄罗斯战败而告终。

战争的过程我就不说了——对这场战争有兴趣的读者自行“百度”下便知——在此只说说曲哥我所以为的,俄国之所以战败的根本原因:

一、与英、法等西欧“列强”相比,沙俄的“脑袋瓜”落后了半个时代

发动克里米亚战争的俄罗斯帝国沙皇尼古拉一世,自1825年登基,到1853年发动克里米亚战争,时年58岁的尼古拉一世,在沙皇的宝座上已经持续坐了28年,日久生昏。作为一个傲慢的军国主义者,他平日里最喜欢穿的是军装,除了爱军队以外,他几乎别无所爱。

年轻时的尼古拉一世,英气逼人。

沙皇尼古拉一世心高气傲,不是没有根据的。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时,他麾下的俄军在册官兵总数高达140万人,是绝对的庞然大物,英国、法国、奥斯曼帝国等多国的军队加到一起,也远没有他多。因而,他扬言:“1854年的俄国将和1812年一样显示自己的力量”(笔者注:1812-1815年,俄国等反法联盟彻底打败拿破仑);并公然污称:奥斯曼帝国是个“病夫,它已病入膏肓”;他以“欧洲宪兵”自居,在镇压了1848年欧洲多国爆发的反抗君权独裁的武装革命后,更加不可一世,他傲慢地宣称:“俄国的君主是全欧洲的主人,没有一个国家敢挡住俄国的道路”;等等,气焰盖世。

但是,他的脑袋还滞留在几十年前,他不去理解,世界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拒绝承认,约半个世纪过去了,俄军虽然人数众多,但战力构成已经落伍了;他的精神世界,还停留在俄国1815年击败拿破仑的历史荣耀中,而不能自拔——英国历史学家西蒙·蒙蒂菲奥里在其所著的《罗曼诺夫皇朝》一书中,颇有见地,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他如奥林匹斯大神高高在上且孤立,看不到自己的国家需要什么才能与西方竞争”。

还有一个故事,颇耐人寻味。1844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邀请正在英国访问的尼古拉一世到温莎城堡做客。《罗曼诺夫皇朝(1613-1918)》一书调侃道:“他拒绝了民主制的软床,觉得它的舒适过于颓废,而要求睡在自己带来的一张钢架床上,而且床板上只铺着一块塞满稻草的垫子”——作者的话虽然刻薄了一些,但意思并不难理解。

尼古拉一世(1825—1855年在位),不但仇视西方自由主义,而且对西方科技充满怀疑甚至不屑。比如铁路、舰船、兵器等,都具有足以改变战争形态、决定战争结果的科技成果意义。对于十足的军国主义者、军事狂人尼古拉一世来说,本来是其应当特别关注的事情。但在英法等西欧国家如火如荼地促进铁路、内燃机以及武备发展的背景下,沙皇尼古拉一世却思维迟钝,行动迟缓。

以铁路为例,19世纪初,英国便开始进入“铁路时代”。维多利亚女王登基的时候(1837—1901年在位),英国已有几条铁路;到她去世的时候,英国更是建成了连接全国各大城市的发达铁路交通网。而直到1851年,俄国才开通了两条铁路线。

历史上,克里米亚战争首次将火车用于军事需要。而幅员无比广阔的俄国,彼时的铁路总长度,仅为英国的1/10,甚至连比利时都不如。战争期间,俄国仅有的三条铁路中,没有一条是通往黑海战区的,部队给养只能依赖传统的牛马等畜力车辆运输,效率与火车运输天壤之别。

维多利亚女王全家福(1846年)

1855年3月2日,尼古拉一世没能经受住战败的打击,而驾崩。当天,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就知道了。对于沙皇的去世,她在日记中写到:“可怜的皇帝,唉!确实成千上万人的鲜血要算在他的头上,但他曾经也是一个好人,拥有许多优秀的品质,有的相当出类拔萃。对于什么是正确、什么是他有权做的以及有权拥有的,他有一种错误的认知,却依然固执己见,这就是他行为的根源……”

真可谓旁观者清啊!

同一个历史时期,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与沙俄的尼古拉一世沙皇,两个君主,顶着两个不同的“脑袋”,一个与时俱进,与西欧的思想与科技进步共舞;一个沉迷于半个世纪以前的自以为是。严重的代差,决定了TA们,以及TA们的国家命运,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充分体现了出来。

二、与英法等西欧“列强”相比,沙俄的科技、生产力、军事装备等,都落后了至少半个时代

沙俄虽然拥有百十万大军,但是——

当时,就工业生产总量而言,俄国仅为英国的1/18,法国的1/7;

在沙俄国内,由于科技与生产力落后,因而缺乏先进科技武装的军事工业基础;

战争期间,克里米亚前线战报只要几个小时,就能通过英吉利海峡的海底电缆,传到英国伦敦;而俄国呢,不但禁止媒体如实报道前线战况,而且要至少数天甚至1-2个星期,才能将不一定真实的前线战况反映到最高统帅部(▼连接法、英的英吉利海峡海底电缆,1850年开始铺设,第二年铺设成功,海峡两岸实现了电信直通);

武器装备陈旧,俄军的滑膛枪射程只有300步远,而英、法军队的来复枪,可以打到1200步远,甚至超过了俄军大炮的射程,使俄军大炮丧失了射程优势;

▲俄国还是主要靠木质风帆战舰冲锋陷阵,而英、法舰队战舰由风帆和蒸汽混合驱动,机动优势非常明显——连俄军指挥官都不得不承认:“我们无法阻止他们,我们的战舰无法追上他们”。

俄国原本是从英国购买蒸汽机,用来对其木帆战舰进行改装的。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尴尬局面,因为在开战前4个月,即1853年6月,沙皇宣称要解放土耳其统治下巴尔干半岛的1400万东正教徒。英国意识到继续出售蒸汽机给俄罗斯,将会反受其害。此时,英国尚未向俄罗斯交付其订购的蒸汽机,便立即取消了俄国海军的全部订单,卡了俄国的“脖子”,导致俄国海军无法实现将战舰,尤其是战列舰改装蒸汽机的计划。

在随后的战争中,俄国不得不依靠以风帆战舰为主力的舰队,与英法蒸汽风帆战舰对抗,处于明显的劣势。

三、军事思想过时,相对于西欧“列强”,沙俄显现出慢一拍的代差

自16-17世纪以来,俄国军队在战场上敢打敢拼的勇敢精神和气概,在欧洲是远近闻名的。俄国人自豪地声称:“欧洲任何国家的士兵,在刺刀单拼战中,都远不是俄罗斯士兵的敌手。刺刀一到俄军手中,就能创造奇迹!”这很可能不是自吹自擂。克里米亚战争中,在领教了俄罗斯军人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英勇精神后,英国人感叹道:“若不亲眼见到绝不会相信,世界上能有像俄罗斯人这样的英勇不退却的军队”。

然而,时过境迁,仅仅过去了不到半个世纪,克里米亚战争作为世界军事史上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已经跃迁到了蒸汽机战舰、球形爆炸弹、来复枪、电报通信、天气预报、战地医院、铁路补给等现代化军事装备阶段。军事装备决定军事思想,许多新的战争手段闪亮登场,科技武装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在此之前,人力被认为是决定因素。

而俄军还停留在人多力量大,人多而勇决胜负的过去时里不能自拔。在这场决定沙俄欧洲地位的战争中,俄国所依靠的,还是数十年前被沙皇蔑称为“灰色牲口”的士兵。然而,军人的精神和战斗能力,在巨大的武器装备代差面前,不但被彻底抵消了,而且纵然伤亡惨重,也无法取得最终胜利。

四、在社会制度方面,沙俄落后了大半个时代。

从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角度说,克里米亚战争,实际上是这样一场战争:

一方是以农奴为兵源,并且武器落后、科技手段落后的俄国;一方是工业革命后,以自由民为兵源,并且武器先进、科技装备领先的英、法联军;

一方是以君主极权专制制度,和农奴制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沙皇俄国;一方是以代议制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英国和法国。

战争双方之间所进行的,本质上是先进与落后对峙的两大势力集团之间,所进行的存在明显代差的不对称战争,沙俄战败,沙皇随之殒命,在情理之中。

对此,英国历史学家奥兰多·费吉斯在其所著的《克里米亚战争:被遗忘的博弈》一书说:“尼古拉的想法完全是一种情绪,源于他的自负与傲慢,源于他对俄罗斯力量与地位认识的膨胀……”

而彼时法国驻俄大使曾私下评价尼古拉一世,称:“这位君主被歌颂、成功和俄罗斯民族的宗教偏见宠坏了”。

实际上,虽然从17世纪后期“彼得大帝”起,多位沙俄皇帝都一方面注意向西欧先进国家学习,一方面致力于国内改革。但是,沙俄向西方学到的,是皮毛;沙俄的国内改革,也始终是隔靴搔痒。代议制政府在俄国,要么一直是雾里看花,要么一直是个笑话,高度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本质,则是实实在在的。而在尼古拉一世时期(19世纪),沙皇的集权专制,跟世界上几乎一切高度集权专制政府别无二致:皇权无边而腐败,官僚机构臃肿不堪,信息孤岛林立,各种既得利益集团貌合神离,勾心斗角,形不成合力,连皇帝也被信息孤立,公权力运行效率低下。

比如在沙皇心心念念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俄国内有关战争的公开信息少得可怜。俄国报纸一般只刊登有关战争的最简单消息,而且往往已经是两三个星期前发生的旧闻。《克里米亚战争:被遗忘的博弈》一书说:“俄罗斯当局不允许公众知道俄军在指挥上无能、在技术上落后于欧洲军队这样的事实。”

就连沙皇尼古拉一世,也处于某种被信息封锁的状态。他对此恼羞成怒,歇斯底里地说:“报纸上满是关于战役的报道,我却得不到任何报告。我需要详细的、真实的报告……这必须结束了!”

可骨感的局面是:详细的、真实的报告,在集权专制的俄国从来就不存在。到最后,这一点连尼古拉一世自己都不得不承认:“登上皇位时,我满怀激情的希望了解真相,但在连续三十年每天听许多谎言与谄媚之后,我已经失去了辨别真相与谎言的能力。”

曾经不可一世的沙皇尼古拉一世

1855年3月2日,尼古拉一世驾崩。几天后,战场上出现了这样一幕:一张系着纸条的石头,从俄军堑壕扔进法军阵地。纸条上用法语写着几句话,声称代表了许多俄军军官的心声:“俄罗斯的暴君死了。和平马上就要到来,我们将没有任何理由与我们敬重的法国人交战。如果塞瓦斯托波尔陷落了,那也是暴君罪有应得。”落款是:一个热爱祖国的真正俄罗斯人。

五、结语

在思想、政治、经济、科技、生产力等几乎各个方面,都落后了半个时代的俄国,不是TA突然不能打了,而是代差决定了英法比TA突然更能打了。在开打之前,英国意识到如果继续卖给TA蒸汽机,则可能反被其害,因而决定不卖给TA蒸汽机了,这一“卡脖子”,使TA付出了丧失“欧洲宪兵”地位与荣耀的惨重代价。

有人说,克里米亚战争砍下了“双头鹰”朝向西方的那颗鹰头,但朝向东方的那个鹰头,正气势汹汹。从此,俄国黯然退出了欧洲主流世界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向东方扩张,从帕米尔高原到海参崴,到旅顺口,大清帝国的领土危机,愈演愈烈。

人类以及人类社会,是大自然中微不足道的存在。万能的大自然,长着无数只看不见的手,法力无边,连“欧洲宪兵”的君主,不可一世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在自然规律面前,也只能饮恨死去。

这就是,道的力量,使然。

历史的轮回,有时会惊人地相似。

下期文章:《百年遗恨(8):近代屈辱史的根源:代差》。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战败的沙皇死于绝望:“伟大”的尼古拉一世,如何走上绝路?
克里米亚战争打到一半,沙皇为什么突然自杀?
克里米亚战争,被遗忘的帝国博弈
《走向火焰》:俄国中心视角的一战史
克里米亚战争,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尼古拉一世之死:战败的沙皇,只有死路一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