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国的近亲与远亲(五十七):严家(2):近代教育大家严修

文/孙海帆

(57)、严家(2):从“朝廷命官”到“南开之父”的近代教育大家严修

腐朽没落、积贫积弱,贪官污吏遍地,百姓民不聊生,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对晚清的认识。按照这种认识,当我们穿越到1895年地处西南一隅的贵州,见到一位身着官服、顶戴花翎,被前呼后拥的朝廷命官前来履新的场景,我们自然就哀叹:贫困的黔地又不知道会被他搜刮走多少银子!

老照片:晚清时游山玩水的贵州人

这个官年纪不大,才35岁,他叫严修,字范孙,官职是贵州学政,也就是朝廷直接任命的主管一方文化教育,并直接向“中央”负责的“钦差大臣”,在当地教育文化事业,科举考试及人才选拔等方面握有“生杀大权”,按现在的观点,这个严范孙一定会和部下沆瀣一气,在三年任期内猛捞一把,要知道,贵州学子想通过科举走出的大山都要过他这一关!

“钦差大臣”贵州学政严修

严修在贵州很“拼”,他要“临案本省各府,举行两轮院试,称为岁科两试。巡考期间还要处理与举贡生监相关的各类案件、事务。贵州多山,地形复杂,严修不避艰难跋涉,遍临各棚。繁忙的公务,让他常常一天只能睡一两个时辰。有一次,他主持考试一整天,深夜还在床上工作,困倦至极,不觉灯花点燃被子,险些酿成火灾。”而这些只是他“宏图大业”的一小部分,当然,他的“大业”绝不是为了“钱”。

贵州安顺大街老照片

其实,对于严修和他同时代的许多“清官”,用对后来官场的认识来看他们,往往就是“误读”。

严修《使黔日记》手稿(现藏于天津图书馆)

严修这一代的知识分子是真正的“爱国者”,1840年之后,他们的眼界被打开,急需改变现状让中国加入现代化进程的愿望无比强烈,只要有机会“施展拳脚”就一定会全力以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此不遗余力,义无反顾。

南开学校发祥地——严氏私塾严宅照

严修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和“东南首富”严厚信家族同出一脉(见《民国的近亲和远亲》之三十七:严家:百年家族百年人生),祖上也是早年就来天津发展的商人,所以,按出生地严修是天津人。严家经营盐业,家境优渥,他23岁即中进士、入翰林,在去贵州之前,虽有一腔热血和“满脑子想法”,但在北京“翰林院”、“国史馆”等“中央机关”工作时空有抱负、难以施展,所以,当他考得去贵州当学政的机会时,也不管山高水长,头也不回地进入了贵州,结果,他成为贵州近代教育当之无愧的开创者。

严修、张伯苓等在美国考察教育时合影(前排:居中为严修,右为张伯苓,左为范静生)

严修在贵州期间,创设官书局、引进西方先进的民主思想和科学技术,改革学制,培养人才;改革科举,选拔人才。他首创“经济特科”并奏请皇帝批准,轰动全国,此举后被誉为“戊戌维新之先声”,是将“近代教育思想和近代学制引进贵州的第一人”,他在清末科举教育体制内最大限度地实行了“修正主义”,给“士无恒产、家鲜藏书、闻见不宏、志局亦陋”的贵州士风注入了一股时代和现代清流。而为此,他把带来的14箱书籍和购得的中西书籍全部捐献给“官书局”,另还多次捐献俸禄和“银子”用以扶持贵州文化教育事业,以至于回京述职之时还“负债数千金”。

“钦差大臣”离开时还欠着钱,也算是奇闻。

严修(1860年-1929年)

严修因在贵州的“教育改革”而一时闻名天下,在他1897年卸任回京复命的途中,他沿途和湖广总督张之洞、新潮人物梁启超等进行了“诚挚和友好”的会谈;回京后,他觐见光绪皇帝,和李鸿章、康有为在京恳谈,之后又在天津见了徐世昌和袁世凯,在他所有的会面和谈话中,中心议题几乎都是有关改革旧科举和实行新式教育的,而这些人都和他一样,对变革充满着急切的愿望。

位于南开校园内的严修铜像

可是,次年的“戊戌维新”的失败,给严修的改革热情泼了一盆冷水,重掌朝政的慈禧太后下懿旨:“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严修的苦心设计尚未来得及施行,便即付诸东流。育才兴国的理想遇到挫折,抱负无法施展,他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不禁写下“世间无所用斯人”的诗句。

中年时期穿西装的严修

天时不利,还有地利之便,严修心中虽有“离骚”,但并没有停止试验新学,他以原用于教育严家子弟、已经开设了十年的“严馆”为“教学基地”,除教学传统的国学之外,破天荒地聘请了非科举出生,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的张伯苓前来教学英语和“西学”中的算学、体操,到1901年,“严馆”中有国文教师、严修夫人的表弟陈哲甫,“西学”教师张伯苓,日语教师大野捨吉、足立传一郎和岩村氏,课程有国文、英文、日文、算术、几何等,学生有11个,其中包括日后的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陶孟和,著名教育家和戏剧家张彭春(张伯苓之弟)。

张伯苓与严氏家馆、王氏家馆学生合影

而且,虽然“严馆”还是私塾性质,但在“培养方向”上却酷似今日的“国际学校”,即学生培养出来不参加国内的“高考”,直接送到国外(主要是日本)去留学,为此,严、张二人还先后带着学生赴日本实地考察,学习,此时,“严馆”已经先于国内许多学堂走上了一条以教育改革救国的道路。

张伯苓(1876-1951)

从1901到1919年,严修、张伯苓将“严馆”从私立敬业中学堂、南开中学堂一路升级到南开大学,后又设南开女中、南开小学,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经在严修、张伯苓的不懈努力和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大力支持,1905年中国终于结束了历时千年的科举制度,教育正式进入学校制时代,严修本人也被任命为全国教育主管部门清廷学部的侍郎,延续其在贵州时没有完成的梦想,从经济特科,到新学制建立,再到科举废除,严修、张伯苓的教育改革活动引领着时代的先锋,成为近代中国教育改革当之无愧的先行者。

1926年10月17日,南开女中中学落成典礼老照片

清末和民国初年,天津有四大书法家“华、孟、严、赵”,“华”是翰林华世奎,“孟”是甲骨文学者孟广慧、“严”即严修,“赵”为李叔同的老师赵元礼。1915年9月,南开中学的一位同学来到严府,他想请严修为自己主编的杂志《敬业》题词,严修欣然答应,“周去,即书之”,这个同学就是周恩来。

严修书法

周恩来是在12岁时跟随三伯父周济渠从江苏淮安到东北铁岭银冈书院求学的(见《民国的近亲和远亲》之钱家:“国务总理”家的人和事)。1913年周恩来考入南开学校,1917年,他带着“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的毕业评语(《南开学校第十次毕业同学录》)和优异的毕业成绩东渡日本求学,1919年4月,在日本度过一年半的学生时光后,周恩来得知南开学校即将办大学,于是决定继续回国深造,这时他21岁。

南开大学1919年开学纪念(二排左起第十人为严修、第十二人为张伯苓,最后排左起第一人为周恩来。)

和传统的大家族一样,严家的子女也是在“门当户对”的原则下被长辈安排姻缘的,由于严修特别喜爱周恩来这个优秀的学生,所以在周赴日本之前曾动念将自己的小女儿严智安嫁给他,而周恩来“考虑严家是名门望族,自己是一介穷学生,于是婉拒了”,但严修丝毫没有因为周的“驳面子”而影响他对周的器重和关爱,他不但和张伯苓“特批”周恩来免试入南开大学,还在后来周恩来参加五四运动和旅欧加入共产党的时候,一直帮助他,据严修重孙严文凯回忆:“1920年,时在南开大学的周恩来在参加学生运动后被捕,出狱后失学。此时,曾祖父再次向他伸出了援手,拿出自己7000元的资金设立'严修奖学金’,经校董会讨论,决定资助周恩来和教员李琴湘之子李福景赴欧勤工俭学。资助三年,每半年付款一次,从无延误。”严修当时就说过周恩来有“宰相之才”,他没有看走眼。

青年周恩来

据《严氏家谱》初步统计,严范孙的直系子孙后代至今已超过二百人。如今,严氏后人分布在大江南北和台湾、香港地区,还有不少移居在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由于出自教育世家,严家后人多为从事文化、教育、科学、医学、艺术、财经等方面的著名专家和学者,且大多有海外留学获得硕士、博士等高学历的背景,相对而言,从政或与政界有关联的子孙较少。

2016年8月,严修的曾孙严文凯(右)、严文典在北京家中接受采访

也许,严修最喜爱的长子严智崇是继严修之后第二代在“政府部门级别最高的”人,他曾任中国驻日本使馆秘书。1917年时他力促自己的妹妹严智安与周恩来的婚姻未果,使得严家与后来的开国元勋“失之交臂”,不过,在严智崇于1918年英年早逝之后的23年,他的四女儿严仁英与天津老乡王光超结了婚,而因为这桩婚事,《民国的近亲和远亲》中终于出现了中共最高级别的领导人,王光超是王光美的三哥,这位领导人就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1、天津北方网《一代人师——严修》 (作者:严文凯)

2、2017年5月19日南开大学报《戊戌维新之先声---严修督学贵州始末》

3、2016年1月11日天津日报《他从未远离—深切缅怀南开杰出校友周恩开》(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执笔人:徐悦)

(本文根据相关资料编,若信息有误,欢迎留言指正,照片来自网络,若有异议,即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津历史名人
1949年,周恩来辗转给张校长带去一句话,张伯苓看后拒绝去台湾
天津南开大学思源堂
谁才是历史上最牛的伯乐?
卢木斋捐建南开大学木斋图书馆
【教育篇】天津建卫六百年·先行者的足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