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历史必知100事(四四)海禁政策:中华帝国的沉重枷锁

海禁政策: 中华帝国的沉重枷锁

启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人类文明交流是常态,封闭是变态。故步自封带来的不仅仅是傲慢无知,还有落后和消亡。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世祖暂停东南沿海的贸易,我国首次出现了海禁政策。

海禁政策贯穿元、明、清三代,持续长达500余年,直到鸦片战争清朝被迫开关结束。海禁,指的是官方禁止民间私自出海,并限制外国人进入中国通商的一种闭关锁国政策,也被称为“孤立主义”。

汉代以来,中国便通过丝绸之路和海道与多国进行贸易往来,唐宋时期的外贸尤其繁盛,元朝时,首次出现“海禁”政策,并被明清两代继承。这期间,海禁政策时常调整,据情况有张有弛。

宋元时期泉州交通图

从长远来看,海禁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

海禁阻碍了中外贸易的正常进行,而混乱的外贸管理使得走私活动更加泛滥,造成了海盗屡禁不止的情况,并严重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尤其是清朝时期的海禁,使中外交流不畅。有学者认为,封闭的环境不仅给了统治者盲目的优越感,还导致了中国科学技术相比西方落后,最终造成中国近代被列强侵略的后果。

那么,海禁政策实行的具体过程到底如何?

元朝时期是海禁政策的起步阶段,这个时期的海禁时兴时废,且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调整之后会迅速得到恢复,没有对中外贸易造成严重的阻碍。

元朝的第一次海禁发生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八月,元世祖为了征伐爪哇国,暂时禁止了两浙、广东和福建的通商行为。战争结束后不久,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成宗下诏海禁结束。

元爪战争路线图

第二次海禁于大德七年(1303年)开始,因海盗贿赂官员成风,为了整顿吏治,元成宗下令 “禁商下海”,并取消市舶机构,到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明令重新整治市舶司,标志着第二次海禁结束。

第三次海禁,也是为了整治受贿严重的市舶司,元武宗在至大四年(1311年)下令取消市舶提举司。后来,元仁宗延祐元年( 1314年)七月“诏开下番市舶之禁”,复立市舶提举司。

最后一次海禁从元延祐七年(1320年)四月开始,因走私行为屡禁不止,元英宗下令扩大违禁物品的范围,并“罢市舶司,禁贾人下番”,后在至治二年(1322年)三月为止,在 “泉 州、庆元、广东”三地, 恢复市舶提举司,第四次海禁正式结束。此后至元灭亡,市舶机构没有再发生变化。

短暂的海禁没有对元朝的对外贸易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元朝海外贸易非常频繁,商业经济发达,国内出现了风气开放、文化繁荣的景象。

到了明朝,海禁政策被统治者进一步强化,管制范围更大,持续时间更久。

倭寇

明初,东部沿海地区不断受到倭寇骚扰,山东、直隶、浙东、福建等地深受其害。加之元末农民起义的残部,如张士诚方国珍的余党亦遁入海岛,与倭寇相互勾结,严重地威胁到明朝新生的政权。为了防止民众“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规定“寸板不许下海”,并从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逐渐罢黜太仓、泉州、明州、广州等市舶司,几乎等同于断绝了中外贸易。并在洪武十九年(1386年)废昌国县(今浙江省舟山市),将附近居民内迁,禁绝民众的一切海上活动,包括捕鱼。这样断绝沿海居民的谋生之路,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人民纷纷流亡各地,不少人入海从盗,或参与走私行为。

到了明成祖时期,虽然有郑和下西洋这一盛举,但明成祖却从未放松海禁政策。他不仅延续了明太祖的海禁措施,还下令将民间海船全部整改,以切断沿海居民出海的行为。另一方面,明成祖则大力发展朝贡贸易,在恢复了浙江、福建、广东三市舶司之外,还专门设立了来远、安远、怀远等驿,以接待外国朝贡的使臣。

为了彰显明朝的国威,朝贡贸易往往秉持着“厚往薄来”的原则,忽略市场规律。这令各国为了获利,大量输入明朝人不需要的东西,因此经常出现供求不平衡的现象,导致明朝大量亏损。朝贡贸易自身的缺陷,使得它的寿命必然不会长久。于是,在郑和下西洋活动结束后,朝贡贸易也随之衰落。

明朝中期,海禁政策造成的恶劣影响全面爆发。民间走私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一系列武装走私集团。代表人物为嘉靖年间的海盗头目王直,一时“三十六岛之夷,皆听指挥”,拥趸达到数十万,并自称“靖海王”、 “徽王”,他与日本倭寇相互勾结,造成了40余年的“嘉靖倭乱”。明王朝消耗了大量的兵力财力,也难以禁止。

后来,靠着两浙总督胡宗宪和军事天才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的不断打击,才瓦解了走私头目和倭寇在东南沿海地区的骚乱。

嘉靖帝死后,明穆宗认识到了“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道理,于是着手调整海禁政策,并在隆庆元年(1567年),正式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进行海外贸易,史称“隆庆开关”。

月港

堵不如疏,隆庆开关很快就发挥了积极作用。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公开且合法的正常发展道路,不仅走私行为得到抑制,朝廷还获得了大量的税收。史料显示,仅福建月港一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明朝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广受世界各国欢迎,于是大量白银流入明朝,有力促进了国内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好景不长,清朝时期,海禁政策发展至顶峰,全国只有“一口通商”。

清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防止沿海民众支持反清复明势力,尤其是明郑小朝廷,顺治帝实行了“迁界禁海”。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比明太祖有过之而无不及。

康熙皇帝在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后,于1684年设立了四大海关作为管理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的机构。分别是粤海关(广州)、闽海关(福州)、浙海关(宁波)、江海关(上海),其中每一个口岸通常下辖十几至几十个海关口岸。康熙皇帝甚至恢复了与日本的往来,比隆庆开关的范围更广。

此时,距离欧洲人的航海大发现,已经过去近200年。欧洲人将殖民势力逐渐扩张到全世界后,一直尝试突破中国的贸易门槛,比如葡萄牙在明朝登陆澳门后,不断经营,到清朝时已经在澳门生根发芽,拥有自己的武装、教堂和城墙。这引起了康熙帝的不悦,1717年,康熙下令实行“南洋禁海”,关闭了部分通商口岸。

后来雍正曾短暂开海,但是到乾隆年间,西方殖民者仍不断试图渗透中国,1755年发生了“洪任辉事件”。

广州十三行

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派喀喇生(Samuel Harrison)和洪任辉前往宁波增加贸易量,这导致广州港大受影响,于是朝廷将浙江海关的关税加倍。洪任辉便进京告御状,申诉海关官员的勒索行为,以及争取洋商的贸易权利。这触怒了乾隆皇帝,直接导致清朝的海禁政策再次加强,最后只允许广州进行对外贸易,史称“一口通商”。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的爆发。

从上述海禁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历代政府不断加强禁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统治者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消灭反叛势力。

元、明、清初期,为保证新生王朝的统治,配合国家剿灭前朝的反叛势力,统治者通常选择将海外贸易一禁了之,来避免不稳定因素的出现。短时间来看,海禁对于稳定边疆地区,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二,统治者为了获得海外贸易的最大利润。

元朝实行“官本船”制度,是中国古代加强官方控制海外贸易的典型特征。所谓“官本船”,即由官方出钱出船,委托商人经营的一种官本商办的海外贸易模式。早期由政府贷款给海商进行海外贸易,后由政府直接经营。贸易所得利润,官七民三。

明朝初期实行的朝贡贸易,实际也是官方垄断对外贸易的制度。清朝实行“一口通商”,也是为了减少海关管理难度,提高获利效率。

第三,统治者维护封建专制的惯性思维作祟。

元朝开海禁之先例,影响了明清统治者加强海外贸易控制的思维惯性。再加上我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比较稳定,且“重农抑商”的思想根深蒂固,从而抑制了商品经济的活跃性,让统治者认为我国没有对外贸易的需求。

漫画:马嘎尔尼使团访华

比如在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提出与中国通商的要求,但乾隆却以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为由拒绝了。

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如果其他地理因素相同,那么人类取得进步的关键就在于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

赵武灵王学习胡服骑射,日本遣唐使学习唐朝的科技文化,都是通过主动交流从而改善自身的缺陷与不足,而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却使得领跑世界的中华民族逐渐被现代科技甩开。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再次进入了新的繁荣时期,这说明平等与积极的交流,有利于个人和国家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都说清朝闭关锁国让中国落后,但清朝也很无奈,必须闭关锁国
明代倭寇消失,是因为戚继光等名将的征剿吗?
倭寇:海禁的产物
王直:冲破海禁的海上贸易先驱
彻底消灭倭寇的不是戚继光,而是明朝的这个国策,可惜清朝没坚持
浅说明朝禁海 蒂尕字汉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