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墨齐白石1木匠生涯

演讲人:吕立新 

讲师简介: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秘书长,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书画鉴赏,对齐白石的作品研究颇深,曾主持建立《20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

内容简介:齐白石,一位博古通今的国画大师,他的作品刚柔兼济,工书俱佳,他画的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一不精,无一不新,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他成功地以经典的笔墨意趣传达了中国画的现代艺术精神。作为画坛一代宗师的齐白石,他的人生跌宕起伏,从一位乡间木匠,到画坛一代宗师;从落魄文人,到国家领导人的座上嘉宾;齐白石的命运与百年来中国的命运相交织。本期介绍这样一位艺术大师,他波澜壮阔的人生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书画鉴定专家吕立新,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书画鉴赏及艺术品投资,对齐白石的作品研究颇深,现在正主持建立文化部《20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项目。从今天起,让我们跟随吕立新老师,一同走进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人生,读他的诗、品他的画,从诗情画意中感受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全文:

1864年元旦,齐家的长子呱呱落地,祖父给他起名齐纯芝,乳名阿芝,这便是后来的齐白石。 

1877年,阿芝15岁。

阿芝自小体力不济,干不了田里的重活,家里怕他勉强干下去,身体受不了,就想让他学一门手艺,以备将来养家糊口。可究竟学哪一门手艺呢?一家人商量好几次,也都没个好主意。恰巧,阿芝有一位本家叔祖是大器作木匠,人称“齐满木匠”,年初到齐家拜年,父亲就提出来让阿芝跟他学木匠手艺。几天后,送了进师酒,行了拜师礼,阿芝就正式拜师学做木匠了。大器作,就是专门盖房子,做桌椅板凳和种田工具这类粗活的木匠。

时间不长,阿芝就因体力不够,被师傅打发回来。这时,就有人说闲话:“阿芝哪能学得成手艺!”这对自尊心很强的阿芝来说刺激不小,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

一个月后,阿芝又拜了一位性情温和的师傅,学的还是大器作。

秋天的一天,阿芝与师傅干完活收工后在路上遇到了三位木匠,那三人傲慢至极,师傅却毕恭毕敬。阿芝不解,问道:“我们是木匠,他们也是木匠,师傅为什么要这样恭敬?”师傅拉长脸说“小孩子不懂规矩!我们是大器作,做的是粗活,他们是小器作,做的是细活,他们能做精致小巧的东西,还会雕花,这种手艺,不是聪明人,一辈子也学不成的。我们大器作的人,怎敢和他们并起并坐呢?”阿芝听了,心里很不服气,决心要学小器作。

过了年,阿芝16岁。他投师到周之美门下,改学雕花木匠。这个周师傅的雕花手艺在白石铺一带远近闻名,尤其是用平刀法雕刻人物,技术更是独一无二。阿芝很喜欢这门手艺,学得也很有兴致。师傅见徒弟聪明好学,也教得格外认真,阿芝的技艺进步很快。

转眼,阿芝到了19岁,要出徒了。他不仅学会了师傅的平刀法,还琢磨着改进了圆刀法,他还自出新意把平日里自己所画的花卉果实加入到代代相传一成不变的传统图案中,又根据乡里人喜闻乐见的吉庆词儿,勾摹出许多人物故事,创造了许多有意思的新花样,很受人们的喜欢。渐渐地,阿芝在方圆百里内有了名气,人们叫他“芝木匠”,有的当着面叫他“芝师傅”。

20岁那年,阿芝出去做活,在一个主顾家里,无意间见到了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他如获至宝。他把书借回家,晚上收工后,点着松油灯,用薄竹纸一幅幅地勾影。用了半年时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勾影完成,钉了16大本。从这以后,阿芝做雕花木活,就用画谱作依据,改掉了过去的许多毛病。可以说,这部《芥子园画谱》为齐白石后来的绘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什么是《芥子园画谱》呢?

《芥子园画谱》是一本绘画的教科书。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曾在南京建造了一座“芥子园”别墅,支持他的女婿沈心友编绘这部画谱,所以在书出版之时,就以“芥子园”命名。

画谱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浅显明了,特别适合初学者,所以它问世三百多年来,风行画坛,至今不衰。除了齐白石以外,许多成名的艺术家,当初也都是临着这本书开始绘画的。

国画大师潘天寿,14岁到县城读书,从文具店买到一部《芥子园画谱》,成了他学画的第一位老师。在无人指导下,他照谱学画,如醉如痴。

大画家陆俨少,从小喜画,苦于无师,12岁时得到一本石印的《芥子园画谱》,如饥似渴地临摹,从此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

《芥子园画谱》培育出了代代名家,可以称其为画坛启蒙良师。

自从有了自己勾摹的《芥子园画谱》,阿芝闲暇时就拿出来临摹一通,画稿积存了不少,渐渐地阿芝画画的名声跟做雕花活儿的名声一样在白石铺传开了,人们提到芝木匠,都说他画得不错。那时,请他画的大部分是神像功对,也就是财神、火神、牛头、马面之类的。阿芝采用“芥子园”画法,有时结合戏台上唱戏的打扮,有时还会把长得怪头怪脑的同学的模样画上去。

齐白石常说:“说话要说人家听得懂的话,画画要画人家见过的东西。”这一时期画的神仙像,原本他是不喜欢画的,只因能挣些钱,也就勉强答应了。后来,白石老人把绘画作为自己的职业以后,他没见过的东西几乎不画。直到今天,我们看白石老人留下的作品,会发现,老人一生所画的都是自己非常熟悉的东西,这一点我特别要提醒大家注意。最近我在一场拍卖会上见到一幅齐白石画的龙,对这类题材,藏家一定要格外小心。

说到这儿,就涉及到了一个新的话题,那就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齐白石作品中少见的题材。

前些天,有一位朋友给我打电话,电话里听得出他非常兴奋,他说给我邮箱发了一幅白石老人画的《河蚌图》,让我帮着看一下,如果对他就准备买下来。河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蛤蜊。我打开邮箱看了,确实是白石老人的真迹,画得也很精彩。随后,我就给这朋友回了个电话,我问他:“您收了多少张齐白石的画?”他说:“这是我准备收的第一幅。”我说:“你运气不错呀,第一次上手,就遇到了这么偏的东西。”他听出我话中有话,就问:“这画不好吗?”我说:“这画确实不错,可是,这些年我所看到的白石老人画的《河蚌图》没有超过三件,有两幅还是在画册上看到的,在民间流传的也许仅此一件。如果你已经收藏了十件、二十件齐白石的画,再添这么一件稀有题材当然不错,可你刚买一件齐白石的画,就选了个偏门,将来你要出手的时候,就有可能会遇到困难,因为没有其他参照物,大家看不懂这张画,所以我建议你不如买一张齐白石的代表性题材,花卉、鱼虾、草虫都可以。‘物以稀为贵’这个火候一定要掌握好。最好选择画家代表性的题材同时又构思奇特新颖的,尽量不要选画家很少画的题材,很冷门的东西。”这位朋友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就放弃了。

大家都知道白石老人创作能力极强,取材百无禁忌,只要是能触发他情感的东西都拿来入画,比如,他画几乎所有的蔬菜,画月饼、咸鸭蛋、柴爬、蒲扇、板凳、油灯、算盘、草鞋,甚至还画苍蝇、蚊子、老鼠、蜘蛛、屎壳郎……这些内容,对于别的画家来说也许一辈子都不画,属于非常偏的内容,但对白石老人而言,他却得心应手,恰恰是他的代表性题材。反过来,有些其他画家常画的东西白石老人却很少涉及,比如“马”,许多画家都愿意画,徐悲鸿大师就以画马扬名,是他最有代表性的题材,但白石老人却画得非常少,连草稿都加上也就三五张。

前几天,在拍卖会上有一张齐白石画的《马》,我看到后,就给荣宝斋的一位老先生打电话,接着,又给故宫书画部的一位专家打电话,想听听他们的意见,结果,两位专家意见完全一致:这类生冷的题材尽量别碰。

还发生过一件类似的事:1994年春天,那时我们国家刚开始艺术品拍卖,大家还觉得很新鲜,在北京的一场拍卖会上,有一张齐白石1933年画的《松鹰图》,这幅画尺幅很大,66cm×364cm,将近22平方尺,当时有位买家准备了600万想买这幅画,结果,只花了176万就买下了,捡了个大便宜。那是什么原因使这幅画的价钱没拍上去呢?原因就是:这幅画上白石老人画的鹰两个翅膀是张开的。因为大家平时见到的白石老人画的鹰翅膀从来没张开过,都是收着翅膀立在松枝上的,所以,见到这样很特殊的一张,许多人都认为是假画,不敢买,这就影响了它的价格。据说买家拿回去后心里也犯嘀咕,专门去请教与白石先生有深交的大鉴定家启功先生,问白石老人画没画过张着翅膀的鹰。启功先生笑呵呵地说:白石老人画过张着翅膀的鹰。解放前曾有人请白石老人画张着翅膀的鹰,结果只付了一半的钱,白石老人就给画了幅张开一个翅膀的鹰。通过这事说明:有些特殊的东西,您拿出来之后,大家看着眼生,不大敢上手,也就容易影响它的价值。因为有些朋友对收藏感兴趣,我以上就顺便讲讲收藏的体会,下面,我们再回到齐白石做木匠。

1882年,20岁的阿芝经朋友介绍,拜了纸扎匠出身的湘潭画像第一名手萧芗陔为师。萧芗陔对阿芝很器重,把拿手本领都教给了他,同时,又介绍他与另一位画像名手文少可认识。自从结识了萧、文二位,阿芝画人像按他自己的话说“算是摸着门了”。

齐白石从15岁到26岁,做了十多年的木匠,他做木匠纯属巧合。因为齐满木匠到家里给奶奶拜年,父亲猛然想起,齐白石才学做了木匠。如果来拜年的是一位弹棉花的,说不定齐白石也就跟着去学弹棉花了。齐白石学做木匠的动机也很简单,就是想将来能有口饭吃,谁也没想到齐白石选择的这一职业却对他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都有哪些影响呢?

第一,齐白石长年走街串巷,雕花刻木,使他对民间文化的题材和形式都非常了解,浸染其中,久而久之,他便对民间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有了深层的感悟。正是因为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给齐白石打下了深厚的底蕴,他后来的艺术创作才呈现出根深叶茂之势。

第二,在这十多年里入百家门,吃百家饭,这使原本就出身于柴门的齐白石更加了解了普通百姓的所思所想,知道了最下层民众的热爱和喜好,这一点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绘画风格。大家可以比较一下:看看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张大千画的是什么,再看看身为清室贵胄、出生在恭王府中的溥儒画的是什么,齐白石与他们完全不同。

第三,在长年的劳作中锤炼了齐白石的造型、构图,以及对材质把握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他长期操刀游刃木间,练就了手、腕、臂的功力,使之后来的书法绘画及篆刻深受其益。耍斧子动刀的手拿起了笔,力量可想而知。前几天,傅抱石大师的女儿傅益瑶从日本回国,我们在一起吃饭时,她说起了父亲给她讲过的白石老人的事。傅抱石先生也喜欢刻印章,他曾当面看过白石老人制印。据傅抱石先生讲,因为白石老人长年做木匠,他的右胳膊比左胳膊明显粗很多,力量特别大。白石老人喜欢收藏印章,有“三百石印富翁”之说,但他自己用的章料却都很差,都是很粗糙的石料,一般人没法刻。白石老人刻印时手上力量很大,常常是一刀下去,呼呼带风,石渣子乱蹦,形成了非常自然斑驳的痕迹,特别生动。别人在边上都看得傻了眼,佩服得了不得,回去也试,但手上没那么大劲儿,根本出不来这种效果。白石老人有位弟子,晚年在画坛上也很有名气,当时,他就想了个办法,手上没那么大力量,就用锤子砸着刻刀刻,结果全然没有了白石老人的韵味。所以讲,白石老人做木匠留下的优势,其他画家无人能比。

到了26岁,阿芝的木匠生活即将结束了。他开始收拾起斧锯钻凿,拿起画笔,向乡间文人和画师方向转变。那么,齐白石的这种转变是如何开始的?在他的转变过程中都有谁给了他巨大的帮助,请看下一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齐白石的书画人生:齐白石是如何成为艺术巨匠的?
【觅画记】齐白石: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上)
大师成才之路(1):齐白石摹古
从木匠到巨匠:解读不平凡的齐白石
白石老人自传:从雕花匠到画匠(二)
齐白石传人齐良芷弟子上海齐白石书画院院长-少白汤发周分享:齐白石学画有启蒙教材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