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域三十六国之楼兰国2


  那么,这座埋藏着如此之多的文物的古城究竟叫什么名字,有什么来历呢?赫定不知道。对这片土地,对中国的历史,他了解的太少了,他是个地理学家,不是历史学家。1902年,赫定回到瑞典,将考察资料和在罗布泊发现的一些木简、残纸交给专家辨认。德国语言学家们经过仔细的研究和确认,得出了一个举世震惊的结论——这片被流沙掩埋了长达十几个世纪之久的方圆10多万平方公里的罗布泊荒漠,就是中国《史记》和《汉书》中记载的、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后来又莫名消失了的丝绸之路重镇——楼兰!

  在销声匿迹了1000多年之后,楼兰,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类的梦中家园,终于再一次回到了人们的视线里!而这一次,它是以一种突然闯入的方式再次登场,让世人都为之惊诧不已。新疆地区的沙漠地带,是个异常干燥的区域。那些消逝于沙漠中的生命,常常因为沙漠气候的远古而变成干尸,得到完好的保存。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创造了一件件惊人的奇迹。

  1980年春天,新疆考古队同《丝绸之路》拍摄组一起来到罗布泊,探索古国楼兰。十分偶然的,在一个寸草不生的土埠顶上,他们看到了一些干枯的树枝和芦苇杆。考古队估计这里可能有古人活动的遗迹,于是将上层的浮土小心地清除。果然,他们发现下边显现出一座古代楼兰人的墓葬!考古队员们又惊又喜,并马上着手挖掘,他们用了一天的时间,先将古墓周围的积土清楚掉,接着小心翼翼地将填压在死者身上的树枝和芦苇杆取了下来。当将墓穴清理的差不多后,眼前的发现将所有人都惊呆了!中那是一具完整的古代楼兰女性的尸体,一具保存得相当完好的干尸!

  墓穴之中发现尸体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但是这位楼兰姑娘脸面清秀,鼻梁尖高,眼大窝深,甚至连长长的睫毛都清晰可见,鼻梁高而窄,下巴尖翘,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特征,毛发、皮肤、指甲都保存完好,发长一尺有余,肌肤尚富有弹性。这具女尸的头上戴着尖顶毡帽,帽插数支翎,身着粗质毛织物和羊皮,足蹬粗线缝制的毛皮靴,仰卧在一座典型风蚀沙质土台中,仿佛刚刚睡去。她那健壮的骨骼、古铜色的皮肤让人相信她随时会站起来奔跑,甚至她的头发和皮鞋里的虱子都是那么的栩栩如生。在场的人都亲眼目睹了古楼兰人的风采,发现者更是激动不已。

  据考证,这具女尸是3380年前遗存下来的,具有白种人特征,是迄今为止新疆出土古尸最早的一具。在此之前,人们从来没有真正见过楼兰人的样子,更不用说这么直接、这么形象。科学测定,这位楼兰美女死的时候是45岁左右,生前身高1.57米,现在重约10.1千克,血型为O型。楼兰干尸被发现的消息传到日本,引起了轰动。日本人为她做了一件复制头像,一时间,“楼兰美女”的称谓响遍世界。

  2005年的4月,楼兰美女的还原形象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经素有“古人复原大师”之称的赵成文教授之手,这位楼兰美女穿越远古的隧道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这次还原中,赵教授非常注重形象的搭配。他所做的复原像,是这位楼兰美女35岁左右时的容貌,娥眉清秀,眼睛深凹且有神,大眼睛,高鼻梁,鼻尖而翘,薄薄的红唇,下颏较尖,颧骨略高,薄唇轻抿。赵教授还把美女头上的毡帽改成了白色羊绒帽,帽上插有3根雁翎,头发棕红色,并增加了长度,身着粗线混纺上衣,侧身姿势,略左侧,与右侧头发呼应。构图形成后大家发现,这是一个十分俊美,却带有着浓重忧郁气质的中年美女。

  “楼兰美女”的现身,让人们惊叹不已。实际上,这具干尸离人们的想象是有很大差距的,如果只看干尸,很多人并不会看出“楼兰美女”的美来。传说中,其实还有一个更为神奇、美丽的干尸曾被发现。1934年,在重回新疆后,斯文·赫定遇到了当年的向导奥尔德克。奥尔德克向赫定讲述了自己的新发现:在罗布泊,他发现了一个“有一千口棺材”的地方。赫定听了,立即让随行的沃尔克·贝格曼带队,跟着奥尔德克去寻找那个地方。

  按奥尔得克指定的方向,那一千口棺材的所在地应该是在库姆河以南地区。这里的原野布满了雅丹、沙丘和柽柳墩,就如一个巨大的迷魂阵。贝格曼他们走了一上午,竟然发现来到的是昨天曾经来过的地方。

  考察队开始怀疑是否有这样一个地方,怀疑奥尔得克是否真的去过那里。在灰心丧气中,考察队意外地拐向了一条库姆河的支流,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贝格曼随口把它叫做“小河”。考古队沿着小河边测量绘图边前进。这时已是6月,沙漠里的天气变得特别热,所有的人都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而周围的牛虻闻味而动,大家几乎要发疯了。

  就在这天傍晚,奥尔得克找到了他曾发现的墓地。奥尔得克就像是走进了梦境,迷迷糊糊地张望着,谛听着,他久久地凝望着一座小山包一言不发,而此时人们都在忙着搭帐篷,准备晚上的营地。突然奥尔得克指着那个山包大叫:“那……就是它。”

  那是一个插满了立木的大沙土堆,埋藏着许多的棺材。贝格曼惊喜地逐个发掘,突然,一个被打开的棺材让他震惊了——一具几乎可以说是完美的干尸出现在他眼前!“高贵的衣着,中间分缝的黑色长发上戴着一顶装饰有红色带子的尖顶毡帽,双目微合,好像刚刚入睡一般,漂亮的鹰勾鼻、微张的薄唇与露出的牙齿,为后人留下一个永恒的微笑。”贝格曼后来这样向欧洲人讲述他的发现。他把她称作“微笑公主”,把发现“微笑公主”的地方起名为“小河墓地”。可惜的是,“微笑公主”在惊世一现后,就又沉入沙漠。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够找到她。而“小河墓地”,也在贝格曼来过之后,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60多年中不见踪迹。直到2000年,中国的考察队才再次寻找到了它的所在。  2003年,对小河墓地的考古发掘正式展开了。

  罗布泊的一个无风的早晨,小河墓地。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一座船形棺木正在开启。紧绷在棺木上的牛皮断裂的声音沉闷而有力,像从幽深的海水里传出的某种震响。那声音刺激人的神经,让人兴奋,那是历史从3800年前走来的脚步声。   

        一种看上去像是卧于沙土之中的一只只小船,这便是小河墓葬发掘过程中发现的船棺。其中一只船棺上面覆盖着生牛皮。楼兰人当年应该是把活牛拉到下葬现场宰杀,当即剥下牛皮包裹棺木。这样,随着牛皮中的血水逐渐蒸发,牛皮收缩,就会把棺木包裹得异常紧密,除非人为破坏,否则风沙雨水是很难侵蚀到棺木中的墓主人的。开棺的时候,由于牛皮把棺木包裹得非常紧密,以至某些地方不得不使用必要的工具才能把它揭开。

  揭开牛皮后,人们发现,墓棺是由两块长两米上下、宽约40厘米、厚度在10厘米左右的胡杨板材,经人为加工成弧形,然后两头对接,中间鼓两头尖,形状酷似一只独木舟,但没有底,卧于平整后的沙土之上;上部盖着一块块长短不一的小板拼接出来的棺盖,整个看上去就像是把一条独木舟底朝长天扣在了地上。

  当棺木顶头上的第一块盖板被取下时,里面露出些许淡黄色的毛绒物。就在第二块盖板被拿起时,一个头戴毛毡帽的极其美丽的年轻女尸的脸出现在人们眼前。有人在惊讶之余发出感叹:“现在都这样漂亮,生前一定会更漂亮。她应该是‘小河公主——真正的楼兰美女吧’!”

  这位静静地躺在棺木里被称之为小河公主的年轻女子,头戴毛毡帽,脚蹬一双牛皮筒靴,身裹毛织斗篷并别以木质别针,以一种朴素而又美丽的装扮安度着她在沙海之中的“沉睡”。女尸颧骨较高,眼窝深陷,鼻子尖而高,嘴唇薄且细长,发发呈亚麻色,这些都是欧罗巴人种的典型特征。

  许许多多楼兰姑娘的发现引起的震动,决不亚于当初楼兰古城的发现,并由此引发了楼兰人种问题的大讨论。罗布泊地区古代居民属于什么人种?具有欧罗巴人种特征的为什么会在3000多年前出现在中亚?

  距今3000年前的古楼兰人是典型的原始欧洲人种,这已经无可置疑。这是迄今所知欧亚大陆的时代最早,分布最靠东方的欧洲人种集群。至少在青铜时期,具有原始形态类型的欧洲人种已分布在罗布泊地区。但汉朝时起的楼兰居民,明显是高加索人种,同3000年前的古楼兰人虽同属于白种人的范畴,却是不同的分支。楼兰古城人种是否由古楼兰人演化而来,这仍然是个还没有答案的迷。

  楼兰姑娘,你来自何方……

  楼兰姑娘,你去了何方……

  楼兰古国为人们留下了数不清的宝藏,也引来了疯狂的盗宝贼。为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免遭人为破坏,新疆自治区政府曾专门发布了禁止到楼兰古城探险旅游的禁令,强调楼兰是还没有开放的国家重要文物遗址,不允许未经文物主管部门批准者擅自进入。

  1999年冬,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一个名叫“楼兰学会”的民间团体,以极大的热情组织了一次考察楼兰的活动。出于遵守规定的考虑,活动的组织者严格控制参加人员,并制定了不准破坏、带走文物等考察纪律。经过大量准备工作后,一支由51名研究历史、考古、社会学的专家、学者和部分游客组成的考察队,乘坐十几辆越野车,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府所在地库尔勒市出发,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第二天傍晚,考察队中的4人首先到达营盘遗址古墓群与小佛塔中间地带。考察中,一名队员在一条干涸的小河道里意外发现了一具独木舟棺材。他们将这具奇特的棺木从河道里拉出来后,发现残棺仅剩85厘米长、50厘米宽,棺帮厚约2厘米,估计此棺原长约3到4米,其余部分已断朽在地下。

  发现残棺后,考察队员从现存部分看到,这一独木棺的胡杨木质仍还结实,外部构造精致,表面平整,内凹部分打磨得十分光滑细腻,底部的紫色油漆花纹仍十分明显。残棺上下均有竖道花纹,为方头如意纹及雀彩玄武纹。它是一罕见的沙漠彩棺。从拉出的部分看到,残棺的胡杨木质仍还结实,外部构造精致,表面平整,内凹部分打磨得十分光滑细腻,底部的紫色油漆花纹仍十分明显。残棺上下均有竖道花纹,图为方头如意纹及雀彩玄武纹。几人用牙刷刷去独木舟底部的泥土后,中间出现了一行11个字母的文字,经辨认为佉卢文字母。佉卢文是古代印度人使用的一种古文字。我国古代的大月氏人在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等地建立帝国后,在公元一世纪左右曾将佉卢文和犍陀罗语推广到东方各地,而后成了丝绸之路的交通用语和交际文字。对古楼兰历史有过研究、对佉卢文字有一定了解的队员知道这个发现意义重大,建议把彩棺带回去研究。但是,考虑到考察队在进入楼兰遗址前就制定了铁的纪律,不准带走任何文物,其它队员提出反对意见。大家决定到宿营地请示领导后再说。于是,他们把彩棺放在了原地。

  回到宿营地后,考察队集体向考察队领导汇报了发现彩棺的经过。学者们判断,队员们发现的彩棺极可能是汉晋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中一个国王的墓葬!况且,前两年考古学家在营盘遗址上,还发掘过一些颇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古墓。考察队领导对此十分重视,立即派人去寻找。令人遗憾的是,发现彩棺的人为了给伤员包扎伤口而没来得及跟上寻找彩棺的队伍。参加找彩棺的队员因为地形不熟,在营盘遗址周围转了很多圈,也没找到那具彩棺。

  在茫茫沙海中找不到目标本是很正常的事,又想到这里本来就是有“死亡之海”指称的区域,考察队员们便决定等考察完周围的几个文物点返回时再接着寻找。谁也不觉得这具楼兰稀世彩棺会出什么意外。

  然而,意外的情况发生了。当考察队考察完预定地点返回到那条干涸的河道边时,大吃一惊:楼兰稀世彩棺已经不见了!国宝遗失,绝非儿戏。时隔不久,考察队再度赴营盘所在遗址寻找彩棺。众人以原彩棺出土处为中心,在周围数十公里内展开梳头式搜索,仍一无所获。接着,又经一番艰难寻找后考察队领导终于失望了。他们断定,这具彩棺已被人盗走。楼兰稀世彩棺失踪的消息传出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数月查寻。但可惜的是,彩棺至今仍下落不明。

  可能隐藏着珍贵历史线索的彩棺,它到底在何处?是什么人将彩棺盗走?我们什么时候能够重见彩棺?这一切已经成为未知数。我们只能带着遗憾,希望彩棺早日归来。

  在历史文献的记载中,从出现在《史记》、《汉书》中开始,楼兰只活跃了几百年,便在公元4世纪神秘消亡了。《周书》是最后一部对楼兰王国作了专门介绍的正史。

      也就是说,公元前2世纪,楼兰这个神秘的王国突然出现在了史书中,又在公元4世纪之后突然消失,史不记载,传不列名,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和史官们的视线。唐朝时,也就是公元7世纪,玄奘西天取经之后东归,偶然路过罗布泊,偶然见到“城廓岿然,人烟断绝”的废墟,断定这里就是楼兰。而自此之后,直到清末,楼兰才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

  一个曾经声名赫赫的楼兰王国在繁荣兴旺了几百年之后就这么销声匿迹了,一个曾经融汇了东西方文化精华的楼兰文明也就此失落了。

  考古学家在楼兰找到的、最晚有年代的汉文木简是前凉建兴18年的,也就是公元330年。木简提到的最后一位楼兰国国王名字叫做伐色摩那,在位的时间约是公元321~334年。楼兰文明大约就是在这个时候失落的。  当年那片有着文明灵光的地方,如今只是一片死寂的沙漠。罗布泊的西南岸,环绕地排列着一串大小不一的古城,它们是:土垠遗址、营盘古城、楼兰古城、海头古城、米兰遗址、尼雅遗址等等达数十个之多。还有,由东北向西南穿越罗布泊的长城烽燧和屯田戍堡。如果将这些古城串连起来,那么沿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缘可以看到一条生命和文明的链条。

  塔克拉玛干的“西域三十六国”很早就进入了繁荣的农耕文明,史称“居国”。而北部新疆则是以游牧为主的“行国”。这些城邦居国,以其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理位置,传递着中东西方文明。楼兰运转丝织品数额巨大,有可观的人口和较为发达的农业经济。考古学家还从楼兰出土的木简中解读出楼兰人采用的度量衡是希腊制,显示出楼兰必与希腊罗马人有直接的贸易关系。楼兰当年的重要性和繁华,就像今天的香港、上海、新加坡,是一个令人向往之地。

  然而,商贾使节驰驿于楼兰城下的景象不复存在,昔日的繁华之地,今日已经成为一个野骆驼的乐园。楼兰文明是怎么失落的呢?这是一个争论了一个世纪的疑问,至今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归纳几十种的推测,自然环境的变化、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和人类活动破坏自然三种说法比较有代表性。

  斯坦因是“自然环境的变化说”的最先提出者。20世纪初,他从楼兰考察回国之后,就发表了冰山退缩导致河流流量减少,土地被沙漠化,而楼兰就是这么被废弃掉的。楼兰所在之地本身就气候恶劣,一年中8级以上大风天气有100多天,夏季高温可达50多度,冬季寒冷可至零下30多度,楼兰古城周围是广阔的雅丹地貌。雅丹是一种长期强烈风蚀和水蚀形成的像海中礁石一样的土堆群,地表沟壑纵横,起伏不平,连汽车都很难行驶。据《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楼兰、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后,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

  “政治经济中心转移说”则认为:是丝绸之路使得楼兰日益兴盛,同时也是它使楼兰日渐衰落。两晋之后,丝绸之路改走北道,中原在楼兰的驻兵和屯田事业也从此向北转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楼兰便慢慢被废弃,最终销声匿迹。

 “人类活动破坏自然说”则认为,楼兰人在创造高度发达的文明同时,也以惊人的速度制造着沙漠。由于楼兰人违背了自然规律,盲目滥砍乱伐,从而致使水土流失,风沙侵袭,河流改道,气候反常,瘟疫流行,水分减少,盐碱日积,最后造成王国的必然消亡。埃及、美索不达米亚这些同样是古文明的发祥地,如今却都是盐碱泛滥流沙纵横的不毛之地,楼兰亦是如此。  但也有人认为,给楼兰人最后一击的是瘟疫。传说在沙漠中有一种可怕的急性传染病,叫“热窝子病”,一病一村子,一死一家子。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楼兰人选择了逃亡——就跟先前的迁涉一样,都是被迫的。楼兰国瓦解了,人们盲目的逆塔里木河而上,哪里有树有水,就往那里去,哪里能活命,就往拿里去,能活几个就是几个。楼兰国就这样消逝了。

  这种“瘟疫说”是有道理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楼兰古城是突然间被废弃的古城里。没有战争的痕迹,也不像是举止的人类渐渐迁移之后留下的遗迹。无论是珍贵的文献,还是各种财物,在楼兰古城的废墟中都曾被大量发掘。这不同于在墓葬中发现的陪葬品。如果是因干旱等原因,楼兰人怎么会如此仓猝地离开家园,抛弃下如此之多的财物?也许,只有瘟疫才能造成十室九空的景象,才能让人不顾一切地逃离。

  楼兰人国破城毁、四处逃散时的情景,他们近乎绝望的哭号和眼泪,那会是一幅充满着怎样的恐怖与悲惨的画面。那些失去家园、流离失所的楼兰人,他们去了哪里?他们的血脉可曾延续下去,还是彻底断绝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也许DNA技术能准确地告诉人们,那些四散漂零的楼兰人最终的下落。辉煌的楼兰古城永远地从历史上消逝了。今天的人们,一代接一代地做着复活楼兰的梦。那荒漠中的古堡、那神奇的传说、那沉睡千年的惊世容颜,让人们魂牵梦萦,如痴如狂。

  约公元前3世纪,楼兰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受月氏国的统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败月氏,楼兰成为匈奴的附属国。

  公元前92年,楼兰王逝世,新立国王不久也病死,在匈奴为质子的王子安归夺得王位,在匈奴的挑拨下,转而亲附匈奴。汉朝派傅介子将安归刺杀,立尉屠耆为新楼兰王。楼兰改名为鄯善。

  公元4世纪,楼兰国神秘消失。没有人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年一梦是楼兰:3800年面容之下的血缘之谜
未解之谜——消失的楼兰古国
楼兰:丝路“生死结”
楼兰人是什么人种?现代是否还有楼兰的后代?
解密:楼兰王国消失之迷(作者:soho_女王)
文明古国消失之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