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晋帝国风云录(三):东晋门阀政治的开始

北方的冬天比南方的冬天要来得早一些。

305年的冬天,一个叫甘卓的官员离开北方,郁郁寡欢地踏上了南下的归乡之旅。

甘卓是孙吴名将甘宁的曾孙,他的家族在江东的势力很大。去年,张昌残部流入扬州,周玘号召江东大族群起而攻之,他也参与了平乱行动。事后,朝廷论功行赏,周玘拒绝接受,他却北上出仕,接受了朝廷的册封。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人,此前他对北方并没有直接的接触,这一次北上,实在是让他失望之极,他万万没有想到,北方的局势居然混乱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能保住性命就算万幸,根本不敢奢望有仕进的空间。因此,他只在北方待了一年多,就舍弃了官职,匆匆南归故乡。

走到历阳(今安徽和县),甘卓遇到了陈敏。一年前,追随周玘消灭张昌残部的时候,他与陈敏有过短暂的接触,不过谈不上有什么交情。本来只是偶遇,寒暄一番即可擦肩而过,没有太多的话要说,可是基于对北方局势的相似看法,两人的这一次邂逅,却掀起了一场席卷江东的飓风。正是在这次会面中,陈敏第一次对外人袒露了那个已经构思很久的宏大而危险的计划——趁着北方战乱,割据江东。

甘卓为人优柔寡断,并不是敢于冒险的人,可是在巨大的诱惑面前,这个做事风格向来瞻前顾后的人,投下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赌注,决定追随陈敏,并与陈敏结成了儿女亲家。

诱使他冒这么大风险的原因何在呢?按照崛起时间的先后来划分,江东门阀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传统门阀,早在汉代就已经家世显赫;一类是后起之秀,在孙吴时代才养成气候。甘卓的家族属于后起之秀,与江东的传统门阀不能相提并论,然而,如果他能帮助陈敏建立一个政权,那他就是开国元勋,甘家的地位自然也会水涨船高,成为新政权当中的一流门阀。

经过秘密商议,回到江东老家的甘卓谎称自己此次归来是为了传达朝廷诏令,册封陈敏为扬州长官,并从中积极斡旋,为陈敏争取江东门阀的支持。

诏令是真是假,这并不难搞清楚,但是江东门阀集体装聋作哑,基本上都默认了诏令的合法性,先后有四十多人接受了陈敏的委任状。

几年之后,提到这段羞于启齿的往事,甘卓和江东门阀的一些头面人物很尴尬,说当初参与陈敏之乱只是虚与委蛇,可是这并非真相。当时,东海王司马越和河间王司马颙在北方僵持不下,无暇顾及江东,为江东独立制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甘卓和陈敏看到了这一点,江东门阀也看到了这一点,彼此的看法恰好是不谋而合的,否则大家就不会默认诏令的合法性。或者说,为了防止北方的混乱冲击到南方,江东门阀已经产生了独立共识,甘卓和陈敏的出现只是恰逢其时。

305年的冬季还没有结束,得到江东门阀支持的陈敏,就公然举起叛旗,西晋朝廷派驻江东的官员见势不妙,纷纷弃官北逃,其中有一个官员叫王旷,他有一个很出名的儿子,叫王羲之。(在建立东晋政权的过程中,王旷是个关键人物。)

东海王司马越麾下有一个叫华谭的南人高参,得知江东发生剧变,他赶快给江东门阀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件原文保存至今,完整地收录在史书里。

洋洋洒洒的长信里,华谭大量引用了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为国效忠的典故,委婉地谴责同乡不应该助纣为虐,分裂本为一体的南北山川。他知道同乡支持陈敏的目的是为了重回孙吴时代,拥戴陈敏成为另外一个孙坚(孙策),所以又在信中回顾了孙吴的历史,说孙氏父子才略过人,国祚也不到百年,陈敏的才智难忘孙氏父子项背,追随这样一个人有何前途可言?此外,他还指出朝廷已经准备派遣大军南下平乱,请各位同乡务必认清形势,万万不可为虎作伥。

陈敏之乱始于305年冬季,江东门阀直到307年才与陈敏决裂。由此来看,这封公开信的作用并不是很大,至少作用不是很直接,或许它在一定程度上使陈敏阵营产生了裂痕,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局势的变化。

陈敏的根据地在扬州,起兵之后,他调动大军西进,进攻位于扬州西部的荆州。如果荆州沦陷,那他就差不多恢复了孙吴时代的版图,江东门阀也极有可能会因此对他更为信服,更加支持。可是,因为镇守荆州的刘弘,陈敏的军队刚到达荆州边境就遭到了顽强的阻击。

陈敏起兵的消息传到荆州,刘弘随即命令陶侃驻守边境,以防不测。陶侃是陈敏的老乡,有的人认为这样安排极为不妥,担心陶侃与陈敏勾结。陶侃得知此事,把子侄送到刘弘军中为人质,刘弘拒绝接受,又把人质送到陶侃军中,并委托他们给陶侃传话,“匹夫之交尚且不会互相辜负,何况大丈夫。”

陶侃没有辜负刘弘的信任,在荆州边境给予陈敏迎头痛击,陈敏出师不利,只好回师扬州,凭借在剿灭张昌残部期间表现出来的杰出军事能力,追随者一度对他寄予厚望;相应的,因为西征荆州的失败,追随者也必然会对他的能力产生质疑,这也印证了华谭在信中所说——他的才能不可与孙坚(孙策)同日而语。

陈敏还是陈敏,他的能力还是他的能力,只是时运不济,他遇到了更为强劲的对手而已。

西征荆州不利,只是陈敏走向败亡的原因之一;同时,他制定的对外战略也出现了致命的失误。江东门阀拥立他的终极目的,只是为了割据一方,防止北方的皇族内讧波及江东;但是陈敏的胃口太大,他的目的是以江东为根据地,北上与皇族争雄,如此一来,江东势必被卷入战乱,而这恰恰是江东门阀最不愿意看到的。

306年绝大多数时间里,陈敏和江东门阀长期处于进退维谷的焦灼状态,同舟共济?前途并不乐观。分道扬镳?似乎为时过早。因为西征荆州的失败和战略决策的失误,江东出现了明显的离心迹象,陈敏的亲信建议他屠戮门阀大族,安定内部。这样做只会激化内部矛盾,显然是个馊主意,所以陈敏没有采纳,只是在一些重要职位上安插了亲信。这同样不是好主意,但是站在陈敏的立场上来看,这却是他所能做的最好的选择。当然,在江东门阀看来,陈敏这是在过河拆桥。

306年年底,压垮陈敏的最后一根稻草来临了——大环境剧变,北方的八王之乱即将尘埃落定,东海王司马越显然将会成为皇族内讧的胜利者。江东门阀很清楚,一旦北方的战乱结束,朝廷就会有腾出手来收拾江东乱局的机会,继续追随陈敏实在是凶多吉少,所以他们决心集体反水,抛弃陈敏。

307年年初,经由周玘牵头,江东大族再次起兵,共讨陈敏,甘卓奉陈敏之命率军抵挡,却于两军对垒之际临阵叛变。陈敏见大势已去,仓皇北逃,在逃亡途中被捕,斩首,灭族。为了嘉奖周玘的平乱之功,司马越代表朝廷再一次给予他封赏,周玘的回应则是再一次拒绝。

通过诛灭陈敏,江东门阀向司马越传达了“弃暗投明”的诚意,也间接地展示了不容小觑的武力。作为八王之乱的胜利者,东海王司马越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既往不咎,没有追究江东门阀曾经依附陈敏作乱的责任,而是采用怀柔政策给予安抚,并决定把琅琊王司马睿和王导派遣到江东。那么,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来龙去脉又是什么呢?这得说到之前说过的王旷,也就是王羲之的父亲。

王旷也是琅琊王家的子弟,只是地位不像王敦、王导那么高,但是他在江东做过官,对江东有直观的了解。关于司马睿和王导南下,参与这个谋划的主要有五个人——王旷、王敦、王导、裴妃(司马越的妃子)、王衍、司马越。史料的记载非常琐碎,雪泥鸿爪,零零散散地见于不同篇章的犄角旮旯,但是综合起来,还是可以一窥全貌。

大致来说,南下的计划是这样达成的:王旷首倡其议,王敦和王导推波助澜,通过裴妃和王衍进行游说,最终促使司马越拍板定议。至于司马睿,只是被动的参与者。

307年秋天,司马睿和王导南下,来到了暗潮汹涌的江东。

从根本上来说,江东门阀暂时接受司马睿和王导,是因为北方的皇族内讧结束,司马越正在部署收拾旧山河的战略体系。显而易见,司马睿和王导能不能在江东站稳,就取决于司马越在北方的经营成果能不能给他们提供坚强的后盾。

遗憾的是,因为用人不当和扭曲的权力欲望,司马越构建的战略防御体系很快就崩溃了(崩溃的过程可以参看《权力的游戏:终结篇》),北方再次陷入了汉人政权与胡人政权僵持不下的局面,江东门阀的立场也随之再一次发生变化,对司马睿和王导采取观望态度。所以,南下之后的一年多里,司马睿和王导并没有打开局面,直到309年,因为王敦的到来,江东的局面才出现转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晋帝国风云录(二):江东动乱
狼殿(十七):宏图
五胡乱华:王与马共天下是如何做到的
浅析东、南、北士族的共存关系模型与周氏的兴亡
东晋帝国风云录(六):祖逖北伐
门阀(第一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