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戈铁马,湘军的三大山头和四大名将(上)

导读:

湘军并不是一个组织很严格的体系,而是一支以地域为纽带松散的“军功集团”。湘军的三大山头分别为胡林翼的“鄂军”、曾国藩的“曾军”和“老湘营”,其中以“曾军”的战力最弱。鲍超出身贫寒,一直在湘军底层苦苦挣扎,却被胡林翼慧眼识英才,火速提拔为“霆”字军主帅,从而成为湘军第一名将。

无湘不成军 三大山头

后世的历史爱好者们大多认为“湘军”是曾国藩领导下的一个组织严密的乡党群体,其实并不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湘军以“团练”起家,实质上是一支以地域为纽带松散的“军功集团”。

其实最早的一支湘军是湖南新宁人(现湖南邵阳)江忠源训练出来的。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江忠源通过大挑(选官制度)被任命为教职官员,返回家乡以兵法训练乡里子弟,从而成为团练。

咸丰元年(1851年),江忠源被征调军中作战,因兵力吃紧,召集了乡兵五百人,组建“楚勇”,由弟弟江忠濬统领,奔赴广西镇压太平军,从此开启了湘军“团练成军”的先河。

但是,因为江忠源后期在湘军的地位一直边缘化,名声不够显赫,所以“湘军”的创始人在后世被广泛认为是王鑫和罗泽南。他们创建的军队后来被称为“老湘营”。

而曾国藩在湖南乡党中官位最高、名声最大,后面又有胡林翼、左宗棠等“湘军铁三角”的支撑,所以他与胡林翼并称为“湘军的两大帅”,能够在一定意义上对湘军起到节制作用。因此,这就是湘军最重要的“三大山头”的由来。

湘军的“湘”字现在理解为湖南,但是在最初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并不是如此。“湘”不是指湖南,而是指“湘乡”。

咸丰三年(1853),王鑫、罗泽南在湘乡(他们老家,与曾国藩是老乡)招募了一千多人的团练队伍,奔赴长沙接受曾国藩的节制,这支军队就叫做“湘勇”——来自湘乡的勇营。

当时,除了湘勇之外,还有宝勇(宝庆)、浏勇(浏阳)、平勇(平江)等各个部队的旗号,这些都属于与湘勇并列的团练。

至于为什么后来用“湘军”来代表整个湖南的军队?

这是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三个湘军大佬捋了一下思路的结果。他们觉得五个手指要攥成拳头才会更有力量,所以湘军对外统一称号能够扩大湖南的影响力。

同时,在乡党内部也容易淡化纷争、形成凝聚力。因此,“湘军”之说横空出世。

后来民国时期有一句名言叫“无湘不成军”,通常理解为“军中无湖南籍将士则难成劲旅”,暗示中国将士以湖南籍贯的战力、士气为最。

其实,这是后期杨度等湖南士人造势的结果,类似的还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以及“若道中华国果完,除非湖南人尽死”等等,不一而足。

从某个角度来说,因为有“经世派”思想家魏源等人的引导,湖南人率先开始“睁眼看世界”。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的舆论传播工具相结合,结果就是近代湖南人成为中国各省份中第一个深谙舆论造势价值的群体。

这些振奋人心的口号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都掀起了一阵阵的热潮。

那时的中国饱受外国列强的欺凌,普通民众正需要这样铿锵有力的声音来引导自己迷茫的心灵。因此,这客观上为“湖南人群体性崛起于历史舞台”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其实,最初“无湘不成军”是赞美湘军创始人罗泽南率领的湘勇是湖南省内最精锐的部队。后世以讹传讹,把它理解为“无湖南兵不成中国劲旅”则是被夸张了。

其实从兵源素质上看,广西兵和西北兵等也都是佼佼者,并不比湖南兵源弱。

当时,湘军实行的政策是“兵随将有”。意思是湘军将领各自招兵,各自率领,集结成军。

因此,“湘军”三大山头就快速成型。一个是胡林翼的“鄂军”,一个是曾国藩的“曾军”,一个是王鑫、罗泽南的“老湘营”(后来被左宗棠继承)。

三个“湘军”山头在对外时基本上还能够同气连枝,但对内却矛盾重重,争权夺利的事件时有发生。

有感于此,曾国藩、胡林翼高瞻远瞩地提出湘军的核心价值观——“胜不攘功、败则相救”,希望统一队伍思想,凝聚湘军各山头的力量。

湘军名帅 雄才伟略

而湘军之所以能够整合成功,开始同气连枝共创大业,除了曾国藩的在湖南的赫赫大名之外,其中的关键人物其实是胡林翼(详情请见前文胡林翼系列文章)。

胡林翼师从一代名臣陶澍,继承了他的衣钵,所以他的身上具有几个常人难以比拟的优点。

第一,胸怀广阔,求贤如渴。胡林翼的心胸非常宽广,不认为要把所有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而是力主权责相当,对下属充分放权。他识人如炬,人尽其才,一有机会就不遗余力。

在举荐人才方面,胡林翼是典型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风格,他每次胜仗举荐的人员都多达上千人。所以他的威望很高,手下人才济济。而湘军的四大名将也大半出于其下。

此外,胡林翼世事练达,为人又通透,对上司、朋友和部下出手都很大方,所以湘军各个山头的人都很佩服他,认为跟着他干有前景、有奔头。而他的个人能力又极强,很有人格魅力,所以越是能力强的人越容易被他折服。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左宗棠。左公性格倔强,被时人称为“湖南骡子”。

他为人极为自负,常常“自比诸葛”,对寻常人物基本看不上眼。在他的一生当中,朝中宰辅大臣和军中同僚基本被他批评了一个遍,而曾国藩在后期更是经常被他讥讽得体无完肤。

唯一只有胡林翼让左宗棠极为佩服,一生从来没有出过一句恶语。作为“湘军铁三角”的灵魂人物,胡林翼在世时能压住左宗棠,弥合三人之间的分歧,确保了“湘军”这艘大船的平稳前行。

而胡林翼的去世,再加上阶段性目标的达成(攻下天京),曾国藩再也压不住湘军各大山头的矛盾(裁军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得不考虑裁撤湘军。

而左宗棠因为前期各种矛盾的积累,也终于与曾国藩分道扬镳,从“同心若金”走向“攻错若石”。此为后话。

第二,胡林翼的理财能力超强,在湘军三杰中首屈一指,从而使得“鄂军”的战斗力在三大山头居冠。

众所周知,打仗其实打的就是后勤,打的就是财政能力。胡林翼通过对湖北等地的有效治理,使之成为全国著名的富庶之地,也打造成了湘军东进的“后勤基地”。

俗话说的好,近水楼台先得月。胡林翼因为军费充裕,“鄂军”战斗能力也就格外强劲;左宗棠后期进入浙江,有“钱袋子”——大清首富胡雪岩为他理财,所以基本上也能够维持大局;而曾国藩的理财能力最弱,军费经常寅吃卯粮,捉襟见肘,所以“曾军”的战斗力最低也就可以理解了。

第三,胡林翼很有大局观,胸怀全局,恢弘阔远。这一点上可以说是他继承了陶澍的衣钵。

年过不惑的胡林翼政治手腕和对官场的理解此时都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再加上陶澍打造的“经世派”人脉体系的铺垫,所以湘军在成立初期就能够如鱼得水,迅速地壮大力量。

这里举个例子:胡林翼刚收复武昌,马上就去打九江。九江刚打完马上就率领全部精锐围攻安庆,走一步,看三步,层层布局,滴水不漏。

而且他早就开始布局要直接围攻天京(南京),只是后来因故而壮志未酬,令人扼腕。

从某个角度可以说,上面这些任务都不是胡林翼的本职,他只是湖北巡抚(相当于现在的湖北省长),也没有节制几个省军务的授命,但是“包揽把持、恢弘阔远”这八个字被他做得淋漓尽致。

其他省份的巡抚都是“各家自扫门前雪”,上面有命令就援助一下他省,没有命令就照看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基本上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从来没有一个巡抚会像胡林翼一样制定全盘剿灭太平天国的规划,并站在全局的角度去统筹。

胡林翼当时建议曾国藩两大方向:

首先,拯其急,取其财,“尽收膏腴之地,为其所用”。就是说别人省份有危难一定要去救,然后顺便把当地的财源为我所用,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

特别是江浙一带历来为富庶之地,湘军一定要快速地推进去布局。

“徽、宁犹完,布置粗定,当鼓行而前,与怀、桐之师,会于当涂,然后湖州军出于苏、常,扬州之马饮于江浦”。

其次,兵饷要一家。意思是要站在更高的格局上进行财政资源的整合和分配。

大本营进行统筹,湘军各部各司其职,打仗的人只负责打仗,不要考虑后勤状况,这样会极大地增加作战效率。

湘军多管齐下,从北边、南边、西边、对太平天国的首府天京(南京)施加压力。这个战略可以说具有很有高度。

“林翼虽孱病,不觉其言之汗漫也,急脉缓受,大题小作,则或恐不济”。胡林翼在信中批评曾国藩对急症就要下猛药,不要缩手缩脚,否则黄花菜都凉了。

李鸿章当时在曾国藩幕府,看到胡林翼信件中描述的大战略,振奋异常,给胡林翼写了一份言辞恳切的信:“天如佑我大清,当以公督两江,帅符则必推涤师,庶相得益彰。”

这其实就是极为赞扬胡林翼的计划,同时委婉地批评曾国藩的保守。

而曾国藩私下里也评价说,自己最佩服胡林翼有两点:

第一,整合资源的能力超强,能够把吏治和财政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一项能力独步天下。“综合之才冠绝一时”,“每于理财之中,暗寓察吏之法,令人叹服”。

第二,胡林翼的进步速度太快了。不仅自己比不上,即使放到古今的良臣中也很少见。“润芝少有瑕疵,然壮年之时,进德之猛,令之震撼。”

因此,孔子评价颜回说道:“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

这句评价也适用于胡林翼。如果他不是英年早逝,凭着胡林翼的能力,不知道会做出怎样的大事业,令人神往!可惜天妒英才,此为后话。

在三大山头之下,有湘军的四大名将,下面南山君将要简单地为大家介绍一下。

出身寒微 慧眼识英

湘军四大名将中以鲍超为首,这一点基本没有异议。但是让人尴尬的是鲍超并不是湖南人,而是四川人。

鲍超,字春亭,重庆奉节人。家境贫寒,幼时丧父,而母亲刘氏给人当奶妈。

鲍超年少时在铁匠街豆腐坊当杂工,冬季则拣煤炭花为生。可以说此时的他是处于社会最底层。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鲍超应募入伍“川勇营”当伙夫。后来他跟随军队来到湖南,帮助湘军挑水后阴差阳错地加入曾国藩的“曾军”。

鲍超在湘军里是水师的基层士兵,因作战勇猛被升迁为哨长(相当于今天的连长)。虽然鲍超成名后,曾国藩认他做学生,表示对他的成长“一路走来,呵护有加”。

但其实曾国藩此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个基层的小连长,真正对鲍超有知遇之恩的人是胡林翼。

咸丰五年(1855年),武昌再次失陷,鲍超随军前去赴援,关键时刻他在长江边上救了一个人,而这个人就是胡林翼。

胡林翼经过面相和举止的观察,判断出鲍超是个大才。再加上他对自己有救命之恩,胡林翼决定为鲍超好好规划一下。

于是,胡林翼激励了一下鲍超,温和地说道:“春亭啊,感谢你的救命之恩。我发现你是个可造之才,而水师毕竟不是现阶段战争的主流,未来你还是要亲自带兵才有前途。

在我看来,你现在的职位完全是大材小用。等会儿我写一封信给涤帅(曾国藩),把调到我手下来吧。

另外,我觉得‘春亭’这个字不好,软塌塌的,一点都不像武将的字号。武将的字号就是要响亮威猛,雄赳赳气昂昂的。既然我们有缘,我就为你改一个字叫‘春霆’。希望你‘如雷如霆’,像春雷一样有爆发力。”

鲍超听到胡林翼如此赏识他,马上拜倒在地,大喜地说道:“卑职谢谢芝帅提携,知遇之恩,没齿难忘!”

(篇幅所限,留待后述)

下期导读:

鲍超是如何成为了一营主帅而一战成名?而湘军的另外几位名将又都具有怎样的风格?请看下期文章《金戈铁马,湘军的三大山头和四大名将(中)》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由南山煮酒原创,转载请注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湘军并非全部服从曾国藩 书生领兵实因擅筹饷.
曾国藩手下能征惯战的八位悍将!
“湘军”名称的由来
湘军名将胡林翼家世
此人乃湘军悍将,连陈玉成都忌惮他,却被李鸿章往死里整,为什么
英王陈玉成临刑前曾说道:"官军名将堪为对手者,一鲍二李而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