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族探访·赫哲族|伫立在祖国东方的民俗展示馆,赫哲人的骄傲


赫哲民俗展示馆是我们探访路上的第一站,它位于中国极东之地——抚远市抓吉镇的赫哲族村,在这里世代生活着一群赫哲的族人,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明,而赫哲民俗展示馆就是这样一个集中展示赫哲族民族文化的展馆。初到赫哲民俗展示馆的时候是下午,天空中飘着几丝小雨,但丝毫没有影响我们对赫哲文化强烈的好奇心,走至赫哲民俗文化馆门口时,几位身着赫哲民族特色服装的民间舞蹈艺人正在门口准备表演赫哲族传统舞蹈,途经此地的游客们纷纷拿出自己的手机和相机准备拍照,记录下这富有民族特色的瞬间。

在欣赏完极具特色的民族歌舞后,我们走进赫哲民俗展示馆内部开始参观。展示馆是一座两层的建筑,一楼内的展区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历史沿革、语言文化、社会经济、渔猎生活、传统婚俗、文化禁忌、萨满文化。而二楼主要陈列有赫哲族家庭介绍,住处及饮食习惯,还有赫哲族的传统交通方式和传统工艺,以及以《乌苏里船歌》为代表的民歌民乐。

刚一进门,第一部分就是整个展示馆的前言,上面写到:“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仓。”一曲高亢悠扬的"乌苏里船歌",传唱大江南北。勤劳质朴的赫哲人生活在我国最东北部,是我国最先看到太阳的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沿岸。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人们常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来描述这里的富庶。


接下去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赫哲族的语言文化。赫哲语没有文字,但其民族历史悠久,既有口头文学的打磨砥砺,也有在开放环境下丰富发展的历程。赫哲族人口虽少,既与血亲族群往来密切,也和其它民族交流广泛。从今天保留的赫哲语看,尽管是口头语言仍然比较规范,具备使用文字的条件。

赫哲族有本民族的语言,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大多数通用汉文。赫哲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神话、传说、民间歌谣故事等,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赫哲族神话,如:《莫日根射日》、《月亮》、《北斗》、《彩虹》、《山神的传说》、《虎的传说》等,具有民族特色。

“伊玛堪”是赫哲族特有的一种说唱文学形式。常在猎场、网滩或渔村土筑茅屋里说唱。它以讲唱古史和英雄故事为特色。“伊玛堪”说一段唱一段,不用乐器伴奏。大部头的“伊玛堪”要说唱很多天,小部头也得唱几天,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形式自由。“伊玛堪”的内容,有的歌颂英雄事迹,有的讲述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

据调查赫哲族民间保存的“伊玛堪”作品有40余部,已采录的有《希尔达鲁莫日根》、《满斗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安图莫日根》、《香叟夏日丘莫日根》等十余部。此外,还有“说胡力”和“特伦固”等形式在民间也很盛行。

“说胡力”是以讲述故事为主的文学。内容包括寓言、童话、神话等各种体裁,形式活泼,短小精悍。通常是老人给儿童们讲述,对他们进行启蒙教育。“特伦固”内容多为传说,如《天鹅姑娘的传说》、《金鹿的传说》等。赫哲族有语言,无文字。长期以来,只有民间文学。作家文学是解放后才发展起来的。

看完了语言文化,就到了社会经济部分,赫哲族的社会经济是与他们的渔猎生活紧密相连的,捕鱼是赫哲人赖以生存的一项生产活动,渔民根据各种鱼的习性特点和活动规律以及所熟悉的捕鱼场所,按照不同季节进行捕捞。赫哲人捕鱼大致分为“春、秋冬”三个季节,最佳捕鱼季节为秋季马哈鱼汛期。春天,赫哲人捕捞各种杂鱼;夏天,他们修理渔网、整理渔具;秋天,那可是赫哲人收获的季节,他们尽情地捕捞大马哈鱼、鲟鱼和鳇鱼;到了冬天,他们则凿冰眼、拉大网捕鱼……赫哲人的生活离不开鱼。


见识过赫哲族的渔猎本领后,我们的视角开始转向赫哲族的传统婚俗和传统节日上,赫哲族的婚姻以前由父母包办,婚姻不择门第,女方的择偶标准是劳动能手,男方选媳妇的标准主要看她是否聪明贤慧、心灵手巧。婚礼包括求婚、定婚、纳彩、迎亲等程序。求婚多由男方父母主动提出,依靠媒妁说和,再择期相门户,定期过礼,选定婚期。赫哲族婚礼隆重而热烈,新郎披红挂绿前往岳家迎娶,冬季乘用马车或狗拉搭彩篷的雪橇,夏季乘船。新郎新娘经过拜天地、入洞房、拜祖宗、接受亲友的祝福等程序而完成整个婚礼仪式。

在赫哲族的所有节日中,春节是赫哲族最大的节日,也是过得最为隆重的节日。赫哲族非常重视这个节日,节日期间要举行敬神、敬鬼、吃饺子、拜年等一系列的活动。

早先,在除夕晚上,赫哲人家家户户要给死去的先人“烧包袱(所谓的包袱是用金箔叠成元宝形的锞子)”,烧包袱以后还要供奉祖宗三代。另外赫哲人还供奉灶神,也就是火神。除夕晚上全家要向火神磕头。老年人在磕头时说一些请火神保佑年景丰收,保佑小孩太平等话。

除夕之夜,一般不睡觉。男人们陪着老年人喝酒唠家常,妇女们忙着煮过年吃的小米饭、鱼肉、兽肉等;小孩跟着老人学剪纸、糊纸灯笼……。初一的早晨,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热情好客的赫哲族人摆下"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 "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味道十分鲜美。令人尊敬的民间诗人(依玛堪)在新春佳节,用诗歌把美好的祝愿献给大家。老人们向他敬酒,听他讲故事,尽兴而归。妇女们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迷恋的是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项比赛。到处是欢歌笑语。

在一楼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展区,就是赫哲族“伊玛堪”艺术。赫哲族人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其中以说唱艺术--伊玛堪流传最广、最受欢迎。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流星雨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伊玛堪或依玛坎,含义为鱼即哈(鱼),也有的认为是故事之意或是表示赫哲族这个捕鱼民族的歌。其形式有说有唱,类似汉族的大鼓、苏滩、蒙古族的说书,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文学艺术,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

与许多民族一样,赫哲族在生产活动和生活习俗规定了许多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禁忌。

早年,有这么一些捕鱼禁忌:如用网捕到很多鱼后不能说:“这一网怎么打捞到这么多的鱼啦”捕不到鱼时不准说怪话、说脏话;吃鱼吃到鱼子,不许说:“这下子吃下多少鱼啊”叉住的鱼,不许用刀子割开鱼鳔,否则下次就会叉不到鱼了。此外寡妇不准到渔船上和下网滩地去,否则就是不吉利。

狩猎也有禁忌。每当猎人到一个新的猎场,把头人首先要领着大伙拜山神爷:在树上挂一块红布,插上香,在地上供一些食品,用手指蘸点酒往空中一弹,然后给山神爷叩头,祈求山神爷保佑猎人打猎顺当,多获猎物。他们规定,猎人进山后,不许说怪话和谎话。在山林中遇到大树桩子不许坐,他们认为这是山神爷老把头坐的,别人是不准坐的。冬季在山里狩猎,看到其他猎人的脚印不许踩,必须绕着走,否则就是不守山规,不尊重别人,还会伤了两个狩猎队的和气,甚至引起武斗。两伙狩猎人在山中相遇,必须请到自己的住地饮酒吃饭,否则会误认看不起人或被人看不起。在狩猎的帐篷里吃饭后,在把篝火堆拢好。吊锅挂在木杆上要平稳,不许乱摇晃。不许敲打锅盆出声响。严禁用刀子翻锅或铲锅,否则会割断打猎的好运气。不准妇女坐在枪上或跨越猎枪、子弹以及各种渔具,甚至连男人的猎服也不准坐或随意跨过。


上到二楼后主要介绍了赫哲族特色的衣食住行。服饰能表现出一个民族的性格和特点。是由它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审美标准来决定的。赫哲人的服饰,早年多用鱼皮、兽皮制成。上衣服装饰有漩涡纹或云纹图案,镶着用野花染成绿、蓝、红、黄、黑等彩色花边,下着镶有图案和花边的套裤,脚踏鱼皮或兽皮靴子。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赫哲人的祖先逐江河而居,以食鱼为主。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赫哲族人喜爱吃鱼,尤其喜爱吃生鱼。这一习俗沿袭至今,显示了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在漫长的渔猎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烹调鲜鱼的手艺,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吃生鱼和吃烤鱼,当地人称刹生鱼和塌拉哈。

赫哲族人一向以杀生鱼为敬。赫哲族有吃生鱼的习惯。从鱼皮、鱼籽到鱼肉、鱼脆骨都有生吃的妙法。刹生鱼、炒鱼片、烤"塔拉哈"、炒鱼毛、钢刨花鱼片,成为食鱼的传统习俗。客人光临,渔民们为考验你是不是真正的朋友,使拔刀从活蹦乱跳的鱼身上割下一块肉,用刀挑起递给你,如果客人从刀上咬下鱼片吃下,那就会得到热情的款待;否则,就别想登家门。

赫哲人的住处都选择在沿江两岸向阳的高处,便于捕鱼和接近猎场。“卓”(马架子房)、“胡如布”(小型地窖子)和“希日兔克”(大型地窖子)、“撮罗昂库”(尖形的窝铺)等,都是赫哲人捕鱼、狩猎时的临时住所,须随时迁移搭盖。

从巢居、穴住,到草屋、楼房,反映了赫哲民族居住风俗的演变和进化过程。

《皇清职贡图》记载说,赫哲人“以捕鱼射猎为生,夏航大舟,冬日冰坚则乘冰床用犬挽之”,道出了赫哲族交通运输方面的两个基本的特点,夏天舟船是必不可少的,而冬天冰雪上乘行和滑行的工具则是出门远行和狩猎中的主要交通工具。

在历史的长河中,赫哲人不仅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同时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灿烂的艺术。其中,鱼皮工艺、鱼骨工艺、桦树皮工艺最为有名,堪称“三绝”。

赫哲族民歌有10多种,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喜歌、悲歌、古歌、渔歌、猎歌、礼俗歌、情歌、摇篮歌、叙事歌、新民歌等。妇女爱唱“嫁令阔”(类似于民间小调)老头爱唱“伊玛堪”。“伊玛堪”是种民间说唱文艺形式,类似于北方的大鼓,形式具有史诗的特点。皓月当空,篝火通明,赫哲族村屯充满了欢乐气氛。

赫哲族的小调优美动听,无论是曲调和节奏,都会使人感到江水波浪的起伏和渔船划行中的轻摇微摆。但凡是男女老少都能触景生情,唱几曲即兴的调子。主要曲调有赫尼纳调、嫁令阔调、萨满调、伊玛坎调、白本出调、喜调、悲调、老头调、少女调等。“赫尼纳”是一种民间小调,多是妇女们在劳动中哼唱的明朗轻快的曲调,它婉转清丽,悠扬嘹亮,旋律优美。

在参观完赫哲民俗展示馆后,我们对赫哲族的民族文化又多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无数岁月积淀中慢慢形成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并发扬那些民族文化里精华的部分,让这些独特而美好的民族文化走向更大更高的舞台,展现出他自己独特的魅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赫哲族文化的挖掘与保护
【全景龙江】中国北方最后的渔猎部落•民俗第二期
鱼皮部落的文化荣光
赫哲族“伊玛堪”的地缘性史诗空间
记住乡愁1-9街津口村-自尊自强
黄任远与伊玛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