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赵氏孤儿藏匿地——山西盂县/列国志


盂县地处太行山西侧。盂县乃春秋晋大夫盂丙之邑,故城在今阳曲县东北大盂镇。因县境山峦回合,中低如盂得名。在绵延起伏的八百里太行山脉中,有一座集北国雄奇与江南秀色于一体的“中国赵氏孤儿藏匿地”、“三晋历史文化名山”——藏山。 藏山古名盂山。国家级AAAA风景区,坐落在太行山西麓,东临石家庄,西接太原市,南望娘子关,北倚五台山和西柏坡,造化神奇,独钟灵秀。

     


藏山即因春秋时藏匿晋国一代忠良之后赵氏孤儿而得名,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藏孤胜地”除保留春秋时的藏孤遗迹“藏孤洞”、“神马泉”外,三十多处古代建筑,依山而筑,尽得地形之妙;其中“报恩祠”始建于金代,古貌苍然,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其它碑碣铭文、摩崖石刻、浮雕壁画等文物古迹随处可见,加之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古迹传说浑然交融,别有一番古韵情趣。 从历史的角度讲,没有藏山,就不会有赵氏孤儿,就不会有中国赵氏族人。

     


藏山,千峰叠障,万壑含烟,危岩若削,洞穴幽奇,松柏参天,涧水潺湲,山光水色瑰丽,风景四季宜人;古刹建筑,格局绝妙,疏密得体;所有楼、台、殿、堂、亭均依山傍壁而筑,同自然景观珠联璧合,相映成趣,使人如在画中,似入仙境,故有晋东第一名山之称誉。古有“藏山十景”之称。

     


藏山祠规模宏大,由文子祠、寝宫、藏孤洞、梳洗楼、八义祠、报恩祠、启忠祠组成,是一个气势壮观的建筑群体。山上有十景,奇丽壮观。在藏山入口处,有“龙凤松”。龙松弯曲盘虬,若跃跃腾飞;凤松袅娜亭立,欲凌空翱翔,龙凤松活灵活现,游人至此,伫足观赏,莫不啧啧赞叹。

      


山中“饮马池”,相传为程婴赵武落难藏山时的饮马之处,至今山泉汩汩,清澈见底,颇为奇异。山峰南北对峙,壁崖如削,名曰“二嶂”。南嶂耸然笔立,名为“笏峰”,因远望似“笏板”而名。峰东山路崎岖,攀登而上,可达“南天门”。

     


北嶂石削为屏,崖下深邃,依崖建造殿堂,“正殿”祠奉赵武。东侧有“报恩祠”,祀程婴、韩厥、公孙杵臼;西侧山腰有“藏孤洞”,为天然石洞,僻静幽深,风雨不侵,洞前立有石碑,记载藏孤之事。

 

藏山庙名曰“文子祠”,以赵武之谥号赵文子命名。祠庙始建无考,现存碑碣中有金大定十二年(1172)重修碑记。现存的古建筑中除寝宫为元代所建外,其余大都是明嘉靖、万历年间和清代多次修葺与增建的。

     

藏山庙大小三十多处亭台楼阁皆倚山傍壁而筑,气势雄伟。祠庙座北面南,依次将山门、牌楼、戏台、钟鼓二楼、东西碑房、正殿、寝宫、梳洗楼等主体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附属建筑置于院落之外,区别鲜明,主次有序,是按照宫廷建筑的特征而设计的。

  

大思想家悉尼胡克曾在《历史中的英雄》中,把风云人物分为两种:一种是创造历史的英雄,他走到哪里,历史就跟到那里;另一种是时事造就的风云人物,阴差阳错,把一个平凡的人物推到前台。

     


藏山是中华沧桑变迁的一幅重彩画卷:有藏山藏孤之历史,然后才有赵氏一脉,而后才有赵简子、赵襄子,才有韩赵魏三家分晋,方有立国二百多年的七雄之一赵国。倘若没有赵氏孤儿一说,就不会在战国时代列国纷争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有赵国的位置……

 

三尖圣境

位于盂县东北26公里处北下庄乡西麻河驿村。村前有温河之源阴山河环绕,后有三晋历史名山白马山主峰三尖山怀抱。此山三面突起,东西两峰对峙,北峰斧削如屏,故名“三尖山”。三尖山,由佛爷顶(东顶)、菩萨顶(西顶)、玉皇顶(北顶)组成,海拔1743米,占地8平方公里,是阳泉市第四大高峰。从春秋战国到民国时期是连接晋冀两省的重要交通和信息驿站。

此处虽地处偏远,却山高气鲜,树木成林,苍翠葱茏,浓荫蔽日,是盂县境内一片林相整齐的的针阔混交林。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是一处难得的天然氧吧。是一处乔灌草相间,动植物共存、不受任何污染的动植物乐园。当雨过山际,烟雾缭绕,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缥缈欲仙,古称“三尖圣境”。

 

水神山

也称烈女山,位于盂县县城东北5公里处,海拔1200米,三山环抱,山势迤逦,松柏叠翠,在山腰处,建有一庙宇———烈女祠,亦名“圣母祠”,当地人称“奶奶庙”。相传,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后周世宗柴荣之女柴花公主为避战乱,携宫女潜入此山,面对国破家亡,回天无力,悲愤之极,自缢于山上的一棵枣树之下,后人为纪念其忠贞节烈,立庙祀之。

 


关于这段传说,光绪七年版《盂县志》中艺文志《水神辨疑》记载:“水神山即烈女山,庙祀柴花圣母,俗称周世宗女,秉性贞烈,不欲适人,经于此山为神。旧志言之谓贞烈,为神似也”。烈女祠始建年代难考,但从文献记载有金代盂州知州《游烈女祠诗》可以推断,该庙至迟建于金代,以后元、明、清三代历加修缮,才有今天的规模。

 

千佛寺造像群

北魏孝武帝永熙元年(532)山上曾建千佛寺,寺庙旁侧凿有大型壁龛3处,内有石雕造像总计1100余尊,营造年代自北魏永熙元年(532)始至唐开元(618)时期,长达200余年。民国盂县知事王昌所著《金石志》对此有所记载。

现仅存壁龛一处,平面为长方形,无后室,举高米,阔宽8米,面积达40平方米,以营造塔状佛龛为主,故又称'塔窟'。其间镌有4厘米大小的字,注明上述造像系'东魏兴和三年'造。

       

万花山神祠

创建年代不详,据正殿攀间枋题记,元延佑二年(1315年)重修。明清时屡有修葺。府君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山门前高台凸起,两边石阶对称,形制独特,实属罕见,占地面积936平方米。中轴线前为一百多平方米的平台,平台左右各有配房三间。山门两侧各有掖门一道,精雕细刻、十分精美。

 


庙内有倒座戏台一座,为祭神演戏而建。正殿面阔五间,悬山式屋顶。殿前为卷棚式拜亭一座,左右两侧有配殿和垛殿,另有东西廊房和东西禅院。庙院内有古柏树两棵,牡丹花两蓬,形成一幅对称图案。两间神祠的石粉壁上,一间彩绘四姐下凡故事,另一间绘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万花山之行,画笔清新,人物栩栩如生。

     

盂县普济寺

位于盂县西潘乡侯庄村。据乾隆版《盂县志》载,建于唐代初年,乾隆二十一年,移建现址,以后屡有修葺。占地面积1988平方米。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山门、过殿、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耳殿、钟鼓楼。

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架椽,七架梁对前单步梁通檐用三柱,单檐悬山筒板瓦顶。柱头斗拱为五踩双昂,平身科每间一朵作五踩双昂。彻上露明造。过殿结构与正殿基本类似,只是花脊的烧造工艺较为考究,闪耀着琉璃的光芒。

 

盂北泰山庙

位于盂县孙家庄镇盂北村西,亦名“西庙”,修建年代不详,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维修,现存正殿为元代建筑,殿内东西两山墙存有人物壁画504平方米。西配殿为明代建筑,斗拱为五彩单下昂,明间设45度花拱,殿内有10平方米壁画,戏台是清代建筑。

 

中社释迦寺

位于盂县上社镇中社北村。创建年代不详。据正殿襻间枋题记载,元延佑二年(1315)年重修,明清时屡有修葺。

占地面积936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过殿、正殿,两侧有东西配殿、耳殿。正殿保存较好,用材粗犷,结构严谨,尤其难得的是梁架上明确的题记,可作为同类建筑的可靠标尺。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盂县骆驼道

沿途峰回路转,盘山路上上下下,盘盘曲曲,象驼背上行走,故各骆驼道。依山而建的古村落建筑高低纵横交错,整个村子在绿树环绕中,进入村庄有一种到了迷宫的感觉。

这里没有都市噪杂与烦闷,只有大自然的清新和宁静,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好象到了世外桃园。门墩上精美的石雕显示着主人当年的显赫的身份与地位。

     

仙人红薯

仙人乡海拔低、积温高、沙土地透气好,这些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成就了仙人红薯的优良品质。

2011年,仙人红薯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仙人红薯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枣介糕

对于盂县人来说算得上是家喻户晓的美食。每逢结婚这样的大事,每家每户的饭桌上,都缺少不了这一道美食!

枣介糕是用黄米面做的,做的好可以软精精的吃到底。其实,枣介糕和年糕相差并不大,而且都是粘粘的那种,只是主料不一样而已。

 

莜面烤栳栳

是盂县极具地方特色的名菜,该做法关键有三:一和面,二搭卷,三火侯。和面必须沸滚开水,稍凉揉成光滑面团,趁热搓条、揪块,放在光净的石板上,用手推出又薄又匀的长片,再用手指往起一挑搭成园桶形,一个挨一个整齐地排列在蒸笼上,象蜂窝一样蒸10分钟即熟。蒸时要注意火侯,火候不到,窝窝不熟,过火“栳栳”软摊,食之无筋,味欠色减。

 

盂桔梗

作为盂县历史悠久的地道中药材,盂桔梗这种具有乡土气息的草本药材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识。桔梗,别名白药、和尚头、铃铛花、土人参,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野生于山坡及草丛中,既是一种中药材,又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蔬菜。历史上关于桔梗的药效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此草之根结实而梗直,有甜苦两种,故名桔梗。”

  


虽然桔梗在我国不少地方均有种植,但由于各地的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都不完全相同,药材本身的质量与其治疗作用有着显著的差异。盂县山地面积广,海拔高,空气清新,土壤中富含磷钾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桔梗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当地生长的野生桔梗品质上乘,药用、养生价值极大,被百姓称之为“小人参”,成为盂县闻名的十大特产之一。

 

盂县葵花

又名向日葵,是盂县的大宗农副产品,主要品种为“三道眉”。其特点是籽长片大,果仁饱满,含油量高,油质好。

它还是人造奶油的重要原料,是油漆、肥皂、梁料、医药和纺织等多种工业用油。所含的亚油酸,有减少人体脂防积累,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盂县花椒

盂县花椒,驰名遐尔。主要种植于盂县北部地区,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盂县花椒饮誉之晋,颇负盛名,主要品种有:大红袍、小红袍、黄金椒等。盂县花椒的特点是色泽鲜艳,外红内黄,香味芬芳,人称“十里香”。

具有皮细、籽小、粒大、色鲜、味香、耐贮存、椒籽含油量高等特点。全县现有花椒树60多万株,年产花椒40多万公斤。花椒晒干后,可存放3至5年,其香味不减,是一种理想的调味佳品,入药,有温中散寒,除湿、开胃、止痛等作用,夏季用纱布包成小包,放入衣柜或米缸中,可防虫蛀。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国外。


一带一路上各国各地区基础数据,尽在西行列国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路1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山祠
人说山西好风光——盂县藏山
赵氏孤儿传说
国内游记(2016年)(旅游散记之六)
歷史文化古跡——山西運城藏山祠【圖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