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尘品红楼3.2:林黛玉——终于掉落尘世,正式出场


林黛玉:终于掉落尘世,正式出场

嗯,我们的大女主之一林黛玉,终于正式出场了。

这第三回里,黛玉分两次出场,第一次是去往京都之前,跟父亲之间的一次交流。也谈不上交流吧,毕竟,此时的黛玉,也才五六岁。

看原文:

那女学生原不忍离亲而去,无奈他外祖母必欲其往,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已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妹妹扶持。今去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正好减我内顾之忧,如何不去?”

黛玉是不想离开父亲的,换句话讲,黛玉是被迫去往京都,是被贾母及父亲情感绑架的方式,告别故乡及父亲,暂住京都外祖母贾母这里的。如果此时的黛玉已十几岁,不见得必须去贾府,而林家也不是养不起一个女儿的家族。

那么,林如海为何一定要唯一的女儿离开自己,去往完全陌生的贾府生活?以他的学识与见识,未必不清楚贾府的人际关系有多复杂,也不见得不明白这一去,父女再见面,就没那么容易了。

漠尘以为,还在官场上的林如海,当是前思后想了很多事情,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无力照顾好黛玉,而黛玉,是他最爱的妻子贾敏留下来的。他不想黛玉再有任何差错,但他还要工作,经常在外,没办法兼顾居于家中的黛玉。更有可能,家中姬妾,无一可托付,成为可以照顾好黛玉的养母。

恰好贾母三番两次的催促林如海,必欲其往。所以,林如海便将黛玉送往京都,希望她能在外祖母家里,无忧无虑的成长。

不知道,小小年纪的黛玉,是怎样一步一回头的离别父亲大人?又是怎样隐忍着保持她端庄的淑女形象,度过旅途中所有的煎熬?

望着岸边上的炊烟,她会不会想起母亲在时那一段又一段欢快的时光?

夜听风声与波浪声,她会不会懊恼自己无力抗拒父亲及外祖母的安排?

从此后,母亲和父亲,都在回忆里了;

从此后,故乡成他乡,他乡变故乡了。

这就是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第一次正式出场的背景。虽然这算是出场了,但也是一笔带过,曹公一直在为林妹妹真正出场时,就震惊世人而做着充足的准备。

或者,更确切的讲,曹公是在吊着读者的口味,让读者对林黛玉这一角色越来越好奇的时候,再隆重推出。于是,初到贾府的林黛玉,不仅成了贾府这一天的大女主,大家都围着她转悠,也同时令所有读者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

更不可思议的是,透过描写款款而来贾府的林黛玉,曹公将贾府的很多情况,都顺带着介绍给读者了。

因为篇幅较长,遂将解析部分也一并写进摘录的原文当中,并以括号区分,括号内或加粗部分为漠尘解析内容: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府打发轿子并拉行李车辆伺候。这黛玉尝听得母亲说,他外祖母家与别人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的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在船上,黛玉已经通过观察,觉察出外祖母家三等仆妇,其吃穿用度是在什么级别上了,可见黛玉的敏锐程度。注,括号内为漠尘个人的解读内容,下同),何况今至其家,都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小小年纪,就时刻注意言行举止,不肯被人非议,足见黛玉之心思细密)。

自上了轿,进了城,从纱窗中瞧了一瞧(很好奇外面的世界,悄悄的向外张望中,这大概也是想从环境入手,让自己尽快融入外祖母家),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非别处可比。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不开,只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黛玉想道:“这是外祖的长房了。”(可见对贾府,还是相当熟悉的,想来,母亲贾敏没少跟这个女儿讲外祖母家的事情)又往西不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却不进正门,只由西角门而进。轿子抬着走了一箭之远,将转弯时便歇了轿,后面的婆子也都下来了,另换了四个眉目秀洁的十七人岁的小厮上来(贾府之尊贵,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到门内去的,所以,换了小厮继续抬轿。这一细节的描写,突出了贾府与别家的不同),抬着轿子,众婆子步下跟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那小厮俱然退出,众婆子上前打起轿帘,扶黛玉下了轿。

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超手游廊,正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屏风。转过屏风,小小三间厅房,厅后便是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雀鸟。(透过黛玉的眼睛,描述贾府院落及房子外观)

台阶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都笑迎上来道:“刚才老太太还念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帘子,一面听得人说:“林姑娘来了!”

黛玉方进房,只见两个人扶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知是外祖母了,正欲下拜,早被外祖母抱住,搂人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侍立之人无不下泪,黛玉也哭个不休。

(贾母哭的是贾敏早逝,是自己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而非黛玉之孤苦,这就是人情世故。

所以,当别人同情你时,请记得,别人同情的,不是你这个人经历的某件悲惨事件,带给你的伤痛,而是他自己内心深处的某种伤感,他是透过你这个人这个经历,激活了他心底的那个感觉,那个感觉又恰好投射到你身上来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人人内心深处,都有对死亡的恐惧,或者,面对离别会觉得很痛苦。

当外面的世界,有一个人正在经历的某件事情,恰好触动了平时他不在意的这个对死亡的恐惧,或离别带来的痛苦感觉,但他又不知道如何安放或安抚自己这个情绪或感觉,他又急需释放这个情绪或感觉,而最好最快的办法,就是去同情、安抚和陪伴正在经历死亡或离别的那个人。这个现象,可以叫移情,也可称之为同理心。

但实际上,所有的移情和同理心,都来自于自己的感受或感觉,外在的人事物,不过是一面镜子及一座桥,

你通过外在的人事物,看到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这个时候就是镜子的作用。看到之后,你又深入挖掘自己的内心,解开了某种困惑,或有所突破,这个时候,就是一座桥的作用。

这世上,并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只能说,有一些理解和了解,能够体谅而已。

黛玉的哭,一是哭自己失去了母亲,二是哭再不能陪伴父亲身边,三是哭自己孤苦伶仃一个人寄居在他人篱下,不知未来将如何。

此时的黛玉,才是最痛苦最不知如何安放自心的那个人。贾母的哭和拥抱,只能给黛玉带来一时的安抚和温暖,也恰恰是这份难得的安抚和温暖,让黛玉得以拥有一段欢乐的童年时光)。

……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妈并五六个丫鬟,拥着三位姑娘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身材合中,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儿,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欲。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束。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归了坐位。

(通过黛玉,贾府三春一一现身,温柔沉默,可对应后来面对偷东西的奶妈及恶棍一样的丈夫之迎春态度;顾盼神飞、见之忘欲,恰好呼应了后面探春协助管家时的种种作为;形容尚小,说明了惜春还是个小小孩。与此同时,一笔带过三春的形象,也是为后面王熙凤的一出场便惊艳了读者,做了铺垫。有强烈的对比,也是写故事或小说的一种手法。)

丫鬟送上茶来。不过叙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因说:“我这些女孩儿.所疼的独有你母亲。今一旦先我而亡,不得见面,怎不伤心!”说着,携了黛玉的手又哭起来。众人都忙相劝慰,方略略止住。

(贾母的表现,乃人之常情,但对黛玉,却是薄情的开始。因为,贾母无论怎样疼爱黛玉,最重要原因之一,黛玉是贾敏的女儿;之二,贾母需要把对贾敏的疼惜之情,转移到黛玉身上,来安抚她失去爱女的伤痛。)

众人见黛玉年纪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貌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为何不治好了?”黛玉道:“我自来如此,从会吃饭时便吃药,到如今了,经过多少名医,总未见效。那一年我才三岁,记得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自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亲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这和尚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道:“这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从会吃饭时便吃药,和后面宝钗胎里带来的热毒区分开来,黛玉是身体虚弱,所以,吃人参养荣丸来补充营养,她不是治病。而宝钗是还未出生,即还在娘胎里就身带热毒,还没出生就是个病胎,因此,宝钗吃药是治病。二者不同,但因为黛玉是还泪的,她爱哭。而宝钗看起来很强壮,这就是读者误会黛玉有病、宝钗健康的缘故。实际上,漠尘始终认为,真正身体有病的是宝钗而非黛玉。

如果从阴阳学说来看,黛玉是阴性体质,即体内阴气重。宝钗则是阳性体质,体内阳气比较重。她们的生命都有缺失的部分,想要看,黛玉需要从此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是外亲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这个平安了此一生,也证明了黛玉不是身体的病,而是心病。)

 

漠尘曾经说过,黛玉正式出场是非常美的一幅画面,那么,美在哪里呢?从第一二回描述黛玉片段,及林如海的教养这一段文字的解读,可以想见,黛玉是个具有大家闺秀风范的淑女,她端庄、秀丽、举止言谈皆有不俗。

而且,眉眼间自带接二连三的生离死别这个经历,赋予她的哀伤。只有几岁的孩子,眼眸是纯真的、烂漫的、纯粹的。那未染风尘的纯真眼底,忽隐忽现的透露出无法被捕捉的伤悲。柔弱的身子,衬着天生不俗的气质,一步一步,稳稳的走进贾府大门,又没有一丝一毫的差错,走向了贾府人的生活圈子。

最重要的是,她还在哀伤之中,保持着特有的敏锐,也能够在痛哭时,保持着应有的端庄。无论见到谁,都有礼有节,既不卑微低贱,也不趾高气扬。既保有独特的气度,又能守住本分得体应对。

再配上87版红楼梦的画面,真的美到极致,令人一见便终生难忘。

当然,作者很狡猾,他知道如何描述林黛玉,才能让读者永远的记住这个人物。所以,虽然黛玉已经出场,却仍避开她外貌及穿着打扮方面的描写,然后,笔锋一转,先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另一位重要人物——王熙凤。最后,才通过宝玉的眼睛,具体的描述了黛玉这个人物。

注:题目中的3.2,前面的数字代表文本第几回,后面的数字代表这一回的第几篇解析文章,以此类推。

未完待续,感恩期待。

文/费漠尘,针对红楼梦文本的解析,属个人观点与感悟。图片取自网络87版红楼梦剧照及其他,转载文章请联系作者本人,感恩遇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个林妹妹,倒是可以说一说
白话红楼|父女分离:懂事的林黛玉和摆烂的林如海
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心里有多苦?
贾母初见林黛玉为何又哭又抱?
红楼梦:贾母明知宝玉和黛玉相爱,却不成全他们
贾惜春短短一个质问,问出一个最狠心的薛宝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