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部落到大秦帝国(二十八)巴蜀叛乱,大秦埋下祸根

公元前311年开春,秦楚之间的丹阳之战刚结束,秦惠文王去世,太子秦荡(嬴荡)即位,是为秦武王。

此时一场针对秦国的,蓄谋已久的叛乱发生了,地点正是蜀郡。

六年前,秦军入四川盆地,秦惠文王封原蜀国公子通国为蜀侯,任命陈壮为相国,张若为太守,两个秦人辅佐蜀侯。

战国中后期,各国的军政分开,军队由将军统领,内政由相国统筹,蜀国就是由张若为将军统领整编后的蜀军,陈壮则为相国治理巴蜀和监督蜀侯。张若和陈壮,一个在外,一个在内,成为蜀国实权代表。

蜀侯通国敢于谋反,有着另外一个诱因。秦国入川这几年,楚国方面频频派人联络蜀侯通国,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共同对秦国发难。现在丹阳之战刚结束,楚国正准备与秦国打一场规模更大的蓝田之战,楚怀王约蜀侯通国一起,给秦国制造麻烦。

蜀侯通国清楚,要让楚国与秦国打一场倾国大战,这种机会几十年也没有一次,眼前则是两年内连续两次。第一次错过了,难道再错过第二次?

但蜀侯通国究竟有无实力,在四川盆地谋求独立呢?这并不是一个是非判断题,就如一个高中生有无可能考进名牌大学,努力则有可能,不努力绝无可能!蜀侯通国的情况也是如此,努力则有可能重新建立一个王朝,不努力则继续充当傀儡。

蜀郡的军队,数量不下二十万,绝大多数是本地人,但蜀军中的中高级将校,大部分都是秦惠文王派来的秦人。蜀军的最高统帅,即蜀郡太守,则是秦惠文王很信任的青年将军张若。

蜀侯通国要想在蜀军当中,自上而下发动兵变,完全没有可能。秦惠文王当初设计的这一套规则,牢牢控制住蜀侯。

表面上看,张若控制着军队,陈壮把控着朝堂,蜀侯通国只不过是瓮中之鳖,可以活的很久,却没有自由可言。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短短的几年时间,蜀郡小朝廷的相国陈壮,居然被蜀侯策反了。

陈壮每天与蜀侯在一起,站在他的角度看,自己不过是秦国的一个外臣,在秦国的朝堂中根本没有位置。如果蜀国能独立出来,他就能得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诱惑难挡。

既然蜀侯通国策反了相国陈壮,蜀郡独立的可能性就成几何级数增加,从原来的0.01%变成了20%。蜀侯与陈壮密谋,先智取,再武力跟进。

第一步,送一份祭品给秦武王,毒死他。由于秦武王年轻,没有子嗣,秦国必然会变成诸公子争位的局面,咸阳不会派兵来平定叛乱,蜀国当可乘机独立。

第二步,号召蜀军中的蜀人兵变,恐怕张若根本控制不了蜀人数量占绝对优势的蜀军。

第三步,召蜀郡西南部丹、犁等部族发兵来支援蜀军。丹、犁等部族位于金沙江上游,与蜀国保持了几百年的友好关系,秦国入川之后,却忽视了与这些少数民族的关系。

计议已定,蜀侯通国立即开展第一步。

古代祭祀用的祭品,是被看做神灵赏赐的食物,虽然时间久了有可能过期甚至发霉,但受赠人一般还是会吃掉一部分,以示对神灵的敬畏。

就像当年晋国太子申生进贡祭食,晋献公也必须食用,这才有了倾城骊姬下毒的故事。这次蜀侯进献祭品,也在祭食中下了剧毒。

如果说秦武王年少还稍显稚嫩,但他的母亲,那位魏国公主,陪伴秦惠文王这么多年,执掌后宫也有近二十年,可不是那么好骗的。

秦国太后让宦官先食用祭食,宦官立即脸庞抽搐,七窍流血,满地打滚而亡。

太后见到这个场景,暴怒,等不及邀请秦武王,立即招来司马错将军,如此计议一番,这才请儿子带着虎符过来寝宫。

蜀侯通国要谋反的消息,通过各种渠道,不断飞入秦国朝堂,有的是谣言,有的是事实。司马错将军在咸阳可憋坏了,整整一年多,丹阳之战打的如火如荼,他和数万大军却被秦惠文王强留咸阳,只为随时可能出现的蜀郡叛乱。

在丹阳之战最为激烈窒息的时候,秦惠文王始终没有调动司马错和咸阳的数万守军。现在丹阳之战结束,秦国的兵力阔绰得多,司马错得到五万大军,兵发蜀郡。

蜀郡方面算准了日期,当祭食送到咸阳王宫的那一天,如期发动兵变。蜀郡各地低级别军官,在得蜀侯通国号召之后,纷纷带领蜀军发动兵变。

蜀郡太守张若,这个时候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他能否控制局面,等待咸阳派来的援军,这点尤为重要。

这几年张若在蜀郡,重建成都城,并且对蜀郡的兵力进行了布置。

秦国在蜀郡有一万多秦人将士,张若将大部分秦人安置在成都城,只派少量秦人到各个城邑担任城守。

成都城内两万余将士,其中一万余人是秦人,另一万则是蜀郡当地军士。张若精心挑选一万蜀人军士进入成都戍守,这些蜀人都是平时拥戴秦国统治,表现良好的军士。为了严格控制这些成都城内的蜀人军士,张若将他们的家属接到城内安置,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有监控要挟之意。

几天之内,蜀郡各地兵变不断,许多城邑的军士杀了秦国派来的城守,宣布脱离秦国,效忠蜀王。唯有成都城,在张若的控制下,坚如磐石。

聚集在成都城下的蜀军越来越多,一旬(十天)过去,已经有超过八万人马聚集到成都城下,形势非常紧张。

蜀侯通国已经提前离开成都城,此时他与相国陈壮正在成都城外,召集着各地赶来的蜀军。

张若已经得知蜀侯通国向秦武王下毒,他一方面加强城防,等待救援,另一方面做好与成都共存亡的心理准备。

现在所有人都在等待咸阳传来的消息,包括成都城下的蜀军。

随着司马错的大军入川,悬念很快解开,叛乱的蜀军一部被击溃,秦国大军离成都城已经不远了。

成都城下的叛军大帐内,蜀侯通国苦瓜脸,踱着方步,来回在账内行走,却是一个办法也想不出。秦武王没有被毒死,意味着他自己离死亡就不远了。

张若令人向叛军射入竹简,写明秦国大军很快就至,希望叛军投降,投降者免罪。

叛军之中意志不坚定的将校,闻秦军将至,已经带领本部人马返回驻地。

跟随蜀侯叛乱的几个朝堂官员,包括相国陈壮,多是秦国派来的人,此刻都在给自己盘算,看怎么与蜀侯撇清关系。

相国陈壮倒是非常冷静,拱手向蜀侯通国道:“侯爷,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相国陈壮做了一个砍头的动作。

蜀侯将信将疑地看着相国陈壮道:“我国之兵,真能抵挡秦国虎狼之师吗?”

相国陈壮气定神闲道:“侯爷放心,万无一失。”说罢陈壮击掌三下,帐外立即闪出一队禁卫,不由分说就用戈矛刺向蜀侯…

事毕,陈壮立即派人,将蜀侯通国的首级送往成都,向张若邀功。

张若一面派人好言抚慰,一面派人将此事报于司马错将军。

司马错当年力排众议,立主入川,眼光也不是一般毒辣,岂能被蜀相陈壮给忽悠了。他兵抵成都,迫使叛军四散,将蜀相陈壮,来了个就地正法。

成都城下的蜀军虽然四散,但有一只军队,由四川西南的丹、犁等部族组成,在成都附近与秦军交锋一次,在明知实力不如的情况下,撤回西南。

丹、犁等部族,是金沙江流域的原住民,世居山地险要,与原蜀国和平相处,如今则对秦国管辖下的蜀郡领土蠢蠢欲动。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金沙江流域在到处是深谷,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要地。

历史上发生在金沙江流域最著名的战争,当为三国时期,诸葛亮沿着金沙江南进,七擒孟获。到清朝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在这里与清军遭遇,清军凭借天险击败石达开。民国时期,红军也在这里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完成长征途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虽然地处边缘,金沙江流域,无可争议是一个兵家必争的险要地方。

司马错将军统领大军南下四川,为了这场叛乱,他连丹阳之战都错过,自然要彻底解决蜀郡的叛乱才肯罢休。

司马错毫不含糊地继续挥师南下, 在金沙江流域,打败当地的丹、犁等部族,逼迫他们称臣。

蜀郡的叛乱,这才告一段落。太守张若安抚蜀民,对参与叛乱的将校既往不咎,以仁义治蜀郡,这一招很管用,蜀郡叛乱的火焰很快熄灭。

此时蓝田之战已经开打,秦国关中的局势非常凶险,为了牵制楚军,司马错统领这支秦军进入巴郡,猛攻楚国占据的涪陵。

秦国南下巴蜀之后,巴国旧都江州为秦国所占,而另一个旧都涪陵则早前为楚国所据。

楚国在涪陵部署的兵力,也有一万人,涪陵是作为进攻秦国所占巴蜀旧地桥头堡的,不过秦国还是率先发力,拔掉了楚国涪陵这个跳板,让楚国失去四川盆地的据点。

司马错在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攻克涪陵,也给关中蓝田大会战的秦军帮了忙。

回头看蜀郡的这场叛乱,只是一次叛乱这么简单吗,它有没有深层次的原因,蜀国又会不会反复叛乱呢?

新即位的秦武王,肯定没有仔细考虑这些问题,因为秦武王是个极度好战的国君,在他眼中,有叛乱就有镇压,一切以拳头说话。

公元前308年,蜀郡叛乱发生三年后,秦武王再次分封一位蜀侯煇,这位蜀侯也是蜀国宗室,秦国还是保留了蜀国的高贵血脉。

秦武王对蜀侯的“仁慈”,并未换来蜀侯的知恩图报,蜀侯煇从上任伊始,就着手进行一次更大力度的反叛。

公元前301年,蜀侯煇即位七年后,利用秦昭襄王即位不久,齐、魏、韩准备出兵秦国之际,秦国政局不稳,带领他的子民发动蜀郡的第二次叛乱。

令人诧异的是,此次追随蜀侯煇叛乱的大臣,大多是秦人,他们在蜀侯手下当了几年臣子,马上翻脸不认秦国,协助蜀侯煇造反。

这些秦国旧臣也来反秦国,除了蜀侯煇许诺给他们的利益诱惑,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蜀国古老富庶、物产丰盈、文化久远、底蕴深厚。蜀国的人口远少于今天四川省人口,可耕种的土地却跟今天差不多,因此蜀国人人有其地,只要勤劳就能致富。秦国的军功爵位制中的战利品对蜀人来说,根本没有吸引力。

蜀国人与世无争,是由于他们本身就很富足,大量的肥地都开发不完,自然没有兴趣冒着生命危险,到外面去争夺还不如蜀国的土地。

历史上也从来没有出现一个蜀国政权统一天下,包括三国时期刘备建立的蜀国,早期大批外来将士还渴望对外扩张,等到第一代将领纷纷过世,后来的蜀人就完全没有外战的进取心了,失败其实已经是冥冥中注定的。

蜀国的文化,显然与秦国全民皆兵的制度格格不入,矛盾深重。

秦国官吏追随蜀侯一起叛乱反秦,也从侧面反映,无论秦人还是其他人,都爱好和平,富足安定的生活,对任何人都有吸引力。

如果秦昭襄王能够重视蜀国叛乱的根本原因,及时修订国策,或许能避免后来蜀国的再次叛乱,也可避免秦始皇死后的全国性大叛乱。但秦昭襄王显然没有掌控到蜀国叛乱的根源,或者即使认识到也不愿改变现有的制度。

第二次叛乱发生后,蜀郡太守张若虽然有十万大军,但是蜀人居多,无法控制叛乱的局面。秦昭襄王再次令老将军司马错下巴蜀平乱,杀蜀侯恽,并将追随他的二十七个文武大臣斩首。

又一次蜀郡叛乱,平定了。

两次叛乱,表面上是蜀郡旧势力利用秦国外战的机会作乱,一次是在蓝田之战前夕,一次是函谷关之战前夕,秦国当局认为这是一种偶然现象。

秦昭襄王任命蜀侯煇的儿子绾为蜀侯,继续着对蜀郡的统治。

令人不解的是,即使秦昭襄王对蜀郡的叛乱既往不咎,十多年后蜀侯绾还是再次发起叛乱。那次叛乱彻底激怒了秦昭襄王,他彻底废止开明王朝,不再立任何蜀侯,从此只派张若为蜀守。

秦国先后杀死三个蜀侯,巩固了对蜀郡的统治。然而蜀国叛乱的深层次原因却被忽略了,间接导致后来秦统一后全国范围内此起彼伏的反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司马错(史学家司马迁八世祖,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
秦灭巴蜀引发的连锁反应,古蜀人一路南逃,结果成了越南人的祖先
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六:武王举鼎
司马错的历史功绩
名将司马错有多厉害?历经3任秦王一直被重用,位高权重而得善终
秦国第一名将竟然是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