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十:单名多、双名少的秘密

如果懒得看文字可以听语音版哟~↓↓

(在 [喜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锤说史”关注收听过往节目)

友情提示

我们 “BT历史零售” 公众号正式更名 “大锤说史” 

大锤为大家推出全新系列《三国演义细节解密》,在每周一晚,大锤都会为你揭秘三国,希望各位读者老爷多多支持!本期第十回!

上一回大锤讲到,刘关张桃园结义故事的诸多历史流变。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三兄弟,马上就遇到两件大事,其一是有两个贩马商人前来提供军火军饷,其二就是黄巾军前来进攻涿郡,刘关张等人带着聚集的乡勇与黄巾军对抗。

这两件事中,前一波给刘关张送军火的,是大商人张世平、苏双,这是三国志等正史中记载的;第二波给刘关张送人头的,是黄巾军将领程远志、邓茂,则来源于作者的艺术创作。

桃园三结义之后出现的这四个人,出现了两个双名之人——张世平、程远志。众所周知,在整部《三国演义》中,出现过的双名的人物是非常少的。全书中出现过的,也不过张世平、程远志、马元义、裴元绍、王子服、武安国、曹安民等等很少的人。

张世平

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历史真实人物,比如张世平、马元义等等,还有一部分跟程远志、武安国一样,都属于文学创作,还有一些双名之人是作者在阅读三国史料的时候被拐去了错误的方向,比如王子服实际叫王服,而曹安民的安民是他的表字,按理他也应该叫做曹X,只是他的名字没有流传下来,只有表字“安民”流传了下来,所以才被叫做曹安民。

至于那些柯比能、沙摩柯、俄何烧戈(这其实是俩人,俄何和烧戈,都是正史中记载的羌族将领,作者可能是阅读时弄错了)属于少数民族名字,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曹安民

其实这不是《三国演义》的原创,在正史《三国志》中就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书中记载的绝大部分东汉、三国之人,都是单名的。这是为什么呢?


对《三国演义》中这个现象,最流行的解释是,由于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大搞复古那一套,其中有一项,就是提出人不能搞双名,应该搞单名,后来王莽在处理他孙子王宗的谋反案之时,还搞过一个对单双名贵贱的实际操作,那就是王莽当时公开宣布因为王宗现在犯了法,必须剥夺王宗取单名的权利,重新改回他的原名:王会宗,这也是对王宗谋反的一种惩罚。

王莽改制

问题是,王莽篡汉改制在历史上时间非常短暂,在位也才不过十五年,他推行的单名贵、双名贱的新政,如何能够在200年之后的三国时代仍旧保持着深远并且广泛的影响力?

关于这一点,其实古人就质疑过。两宋时期就有人提出过,王莽这个人因为篡夺西汉,在后来的东汉时期一直是万众唾骂的对象,尤其是在东汉的士大夫阶层眼里,王莽那就是臭了大街的存在,任何事情只要跟王莽沾边,都会被是标榜德行的士大夫们一顿臭骂并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但是为什么王莽推行过的“取名不能取双名”政策,反而得到了东汉和三国时期绝大多数人的长期执行呢?

如今的学者们,经过各方面的研究,已经不再停留于王莽新政促使人们统统崇尚单名的说法了。更多学者认为,王莽这一条禁止双名的新政,并不是东汉及三国时期人们崇尚单名的原因,恰恰相反,王莽推行的这条“新政”,实际是从西汉以来一直延续到三国时期,古人崇拜单名的一个反映,也就是说,王莽推行单名制,并不是崇尚单名的“因”,而是一直以来崇尚单名的“果”。

种种迹象表明,这种崇尚单名主要流行于两汉时期的政府层面和精英阶层。关于这一点,《三国演义》《三国志》也忠实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比如下层出身的黄巾军将领中就有很多双名之人,比如出镜一次就被关羽斩杀的程远志、历史真人马元义等等,历史真人、给刘备投资的大商人张世平之所以是双名,也可以用这一条来解释。

程远志

在两汉时期,商人的地位是非常低的,著名的“七科谪”,也就是政府动不动就抓去发配边疆戍边的七类罪人,这其中,商人背景或者出身的就占到了将近一半。在《三国演义》中还出现过一个官员叫做尹大目的,参加了司马懿消灭曹爽的高平陵事变。这位官员之所以有双名而不是当时认为高尚的“单名”,大约是因为他早年出身于曹爽家奴。

当时的社会精英基层崇尚单名,除了各种传统因素影响之外,还有一个现实的考虑,那就是避讳,所谓避讳就是皇帝贵族等上位者起的名字里面的字,上流社会在使用汉字时要尽量躲开,如果避讳就是对上位者的不尊重。

比如,东汉明帝叫做刘庄,为了避讳他名字里面的这个庄字,东汉时期的《庄子》一书只能改名叫做《严子》了。这类避讳一多起来,上流社会能使用的汉字就受到很大限制,如果起两个字的双名,汉语里面就要有两个字大幅度减少使用频率,而用一个字的单名则要方便不少,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单名的流行也有这方面的考虑,总不能代代双名,坚持个几百年,让后代常用汉字都剩不下几个吧?

东汉明帝 刘庄

当然,单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标志着当时汉字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同一偏旁部首下的字多了起来,用同偏旁单字能够有效排列顺序,并表达同宗身份,比如三国中的荆州刘表,他的儿子叫做刘琦、刘琮,总之刘表的下一代都是王字旁的;这种用同一偏旁部首的字来表达同一辈人的做法,后来发展到了变态阶段,就是朱元璋给自己子孙起名字时要求一定要同一辈人的名字都保持一个偏旁部首。

很不幸朱元璋规定的偏旁部首是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轮流的,结果就是朱元璋的后代子孙越来越多之后,为了避免名字重复,结果不断出现了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才会出现的奇葩汉字,什么镭啊、铬啊、铌啊、钠啊、钴[gǔ]啊等等,都在老朱家的王室子孙名字中公然出现了。比如朱元璋十三子代王朱桂后代中就有叫朱成钯[ bǎ ]的,请感受一下老朱的思路吧。

明世宗 朱厚熜

这种单名为贵的做法,在魏晋南北朝后期,因为上流社会重新使用双名而告一段落。不过在《三国演义》中,后世的我们仍旧能够与程远志、武安国等双名人士来一次历史性的聚会。

热门推荐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九:桃园三结义之谜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八:桃园结义的另类恐怖传说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七:神将关索,为何消失

非正常历史研究人员,专注历史销售几千年~

我们以史为镜,可以照亮你的美

大锤说史

想看有趣的历史八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十二:详解武将单挑(上),大兴山初战的秘密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为何大多取单名
中华网论坛 - 三国人物为何都是单名?
刘备关羽张飞同时参战,不仅未能挽回败局,刘备差点搭上性命
《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名字为什么都是两个字的而且没重复的?
三国时期的名字为什么只有一个单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