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渐起的阴霾——割据时期的西藏12

二、河西乱局

1、沙州归义

5、渐起的阴霾

凉州(武威)收复之后,出现了一个很诡异的情况。新旧唐书通鉴中,都记载唐庭于咸通四年(863年)复置凉州节度,统领西六州,治所在凉州

但派何人担任凉州节度,这些史料中却是全无记载,有的文章提及此节,皆云张议潮兼任了凉州节度使,我不知道出去何来。我只查到,“(唐庭)派郓州天平军二千五百名戍卒凉州”,注意这是唐庭几乎唯一派向河西的驻军。

在敦煌遗书中有抄本《观世音经》其中提到:“天平军凉州第五般防戍右厢厢兵马使梁矩,缘身戍深蕃,发愿写此经。”这部《观世音经》为天平军士卒手写经文,故可认为郓州天平军调迁卫戍凉州此事属实。

再有一点,如果张议潮真的兼领凉州节度,那么在其原有的节制十一州政事的基础上,再加上凉州及下辖的州郡,应为辖十四州事。这与《李氏再修功德记》及其他文件中称其“十一州节度使”的说法不符。而且也与张议潮死后,曹义金续领归义军的“十一州节度曹大王”之类的称呼向左。

可见凉州光复后,唐庭并没有将凉州划入归义军的辖区范围。按说像是《李氏再修功德记》这种后人歌功颂德的碑铭,几乎都是褒奖有加的语言,恨不得功绩越高越好,官职越大越好,从来没见过哪个往谦虚里写的。《李氏再修功德记》立于公元894年(唐乾宁一年),距离张议潮去世的时间(公元872年8月)并不长,不应发生如此严重的错漏。


敦煌文书中,还有一篇张议潮给唐庭的上奏,也能佐证这一观点。“张议潮奏:咸通二年收凉州,今不知却废,又杂蕃浑。近传温末隔勒往来,累询北人,皆云不谬。”

这篇进表上说,咸通二年收复凉州,现在不知道凉州的情况了,近来传言温末部落隔断了河西走廊的来往,我几次找人询问,都说传言是真的。我们不知道这篇进表书写的年代,但确定在咸通二年之后无疑,如果张议潮领了凉州节度,你治下的州郡被温末部落隔断,你却给朝廷上奏说凉州的事儿我都不知道是啥情况,这恐怕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了吧!

对于唐朝在凉州驻军之事,按照我一贯的阴暗心理来分析,我感觉这隐隐表现出了唐庭对归义军的戒备。

当然了,名义上整个河陇地区都是唐朝领土,调动官军卫戍州郡自然无可厚非,但是考虑到唐朝没有对河西其他州郡派出一兵一卒,而单单驻军卫戍凉州,却颇有些耐人寻味。

这一方面可以解释为,位于河西走廊东段入口的凉州确实位置重要,谁控制了凉州便有机会东犯关中,唐朝确实也不敢大意。不过唐庭控制了凉州也就意味着,唐军随时可以窥视河西其他州郡,这就是凉州的重要意义。

这么重要的战略节点,唐朝派军驻守也算无可厚非,但要守你就好好守,结果还没守住。不久便被温末夺去,最终又落入吐蕃部落手中,成了凉州吐蕃的势力范围,这就有点对不住张议潮的辛苦经营了。

再有,张议潮第二次派遣使者,入长安献上十一州图籍的时候,谁是这队使者的头领?是他的哥哥张议潭,你觉得这是因为张议潮信任他的哥哥吗?不是,这就是在给唐庭送去人质。

唐朝当然心照不宣,给了张议潭高官厚禄,但把他流了下来。说好听点是考虑到河西生活艰苦,为了国家奋斗多年,还是长安皇帝赐宅中享享清福吧!说的不好听就是,你张议潮身在边境,威望甚高,账下用兵数万,坐拥数座州郡,不在皇帝身边留下点亲人,谁信得着你呀!想想安禄山起兵之时,他的哥哥不就在长安为质,最后死于玄宗刀下吗?留质长安是唐朝控制藩镇的惯例,不过这种上不得台面的惯例是不会写入史书的,好在张议潮识大体,宣宗一看张议潮如此上道,也就顺水推舟。在心照不宣之下,“君臣和睦、相交甚欢”

在河西走廊东段的甘、凉二州,还有些破碎的史料是很耐人寻味的。《资治通鉴》记载:“咸通三年(公元862年),温末始入贡,温末者,吐蕃之奴号也。”此时的温末,既然已和唐朝正式建立了朝贡关系,说明温末已经脱离一个原始族群的社会结构,正式步入了小邦国或大部落的时代,否则唐朝是不会和它建立朝贡关系的。

生活在凉州附近的温末部落,何时夺取并占据了凉州,史书没有记载。不过通过张议潮的上奏朝廷的奏文来看,温末部落隔断河西走廊也就只能是在凉州了。

同样见诸资治通鉴的还有“公元906年(唐昭宗,天佑三年)春,正月,壬戌,灵武节度使韩逊奏吐蕃七千余骑营于宗高谷,将击温末及取凉州”。这次,吐蕃攻击占据凉州的温末结果未知,但以此推断,至少在公元906年前,凉州曾被温末占据。

而在凉州西部的甘州(甘肃张掖)情况也不容乐观。

公元840年(唐文宗开成五年),回鹘汗国的王帐被黠戛斯推翻后,回鹘分裂成数支,其中一只在河西投靠了吐蕃政权,被吐蕃安置在河西的甘州附近。吐蕃政权奔溃后,甘州回鹘西州回鹘自东、西两面迅速发展起来。

洪皓《松漠纪闻》载:“(回鹘)居四郡外地者,颇自为国,有君长。”

势力逐渐强大的回鹘部落,和居住在甘州附近的其他部落不断发生摩擦,最终于公元884年(唐僖宗,中和四年),十月下旬,占据甘州城的吐蕃退浑龙家通颊“十五家”部落败落,陆续撤出甘州,十二月,回鹘进入甘州城,甘州遂成为河西回鹘的中心,史称“甘州回鹘”

所以张议潮在给唐朝上表奏的时候,可能不但凉州已不在归义军控制之中,就是甘州说不定也已落入回鹘之手。因此张议潮才会说道“累询北人,皆云不谬。”如果甘州在他治下,他直接派人去打探就行了,何必还要“累询北人”

综合以上的资料,至少在唐僖宗中和四年以后,归义军的势力范围已被压缩至等周边数州。虽然河西走廊,因为回鹘与温末皆与唐朝保持了朝贡关系,而不至于中断,其实已不再归义军的管辖范围。不过这些是不会出现在唐史中的,在中国历代的史书中作者中,铁笔铮铮者不过寥寥数人,大多数的选择都是粉饰太平。

公元866年(懿宗咸通七年)连续发生了三件事,《资治通鉴》记载,当年二月,张议潮奏报回鹘部落首领仆固俊击吐蕃,攻克西州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轮台清镇等城。

七月,张议潮向朝廷进甘峻山青胶鹰四联、延庆节马二匹,另有奴婢等。

十月,驻守鄯州的“拓跋怀光以五百骑入廓州,生擒论恐热,先刖其足,数罪而斩之,传首京师。其部众东奔秦州,尚延心邀击,破之,悉奏迁于岭南。吐蕃由是衰绝,乞离胡君臣不知所终。”

从上述这三件事可以看出,吐蕃在回鹘、归义军和其他种族的持续打击下,在河陇、西域均遭受挫败,已经逐渐失去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这一时期,以仆固俊为代表的回鹘势力迅速壮大,相继占据了甘州西州等地,形成了两个回鹘势力集群,并在张议潮死后,建立两个回鹘政权,史称“高昌回鹘(西州回鹘)”和“甘州回鹘”

有人认为仆固俊拓跋怀光都是张议潮的部将,但其实从二人的所作所为来看,这种说法似乎是在给张议潮脸上贴金。估计这两人最多也就是张议潮能够团结的外围势力,属于合则至,不合则去的状态。

仆固俊张议潮去世后不久,便与张议潮的继任者张淮深交恶,进人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仆固怀恩则在突袭廓州斩杀论恐热后,直接投降了唐朝,其据守的鄯州也一直不在归义军管辖之下。

但从咸通七年张议潮能够像唐朝进贡来看,至少在这一时期,虽然凉州或者甘州可能被回鹘温末控制,但朝贡通路并没有断绝,也就是说唐朝依旧名义上控制着河西走廊。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张议潭在长安病故。得知消息的张议潮将归义军托付给张议潭的儿子张淮深,自己毅然入长安为人质。唐庭见张议潮如此识大体,也很感动。任命张议潮为右神武统军,赐给田地,于宣阳坊第一区赐宅,并晋官司徒。

其后,张议潮在长安一直遥领归义军节度使,以其侄张淮深归义军留后。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八月,张议潮卒于京师,结束了他光辉的一生。

张议潮所领导的沙州归义,使河西人民摆脱了吐蕃奴隶主的掠夺和奴役,并使河西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称其为民族英雄,应是实至名归。


张议潮夫妇出行图

在敦煌莫高窟中,至今尚保存有张议潮夫妇出行图》一幅,原作高120公分,长1640公分,是晚唐时期壁画艺术的杰作。它描绘了张议潮收复河西以后,和他的妻子宋国夫人出游的盛大行列。图中不但有盛大的车骑随从和旗仗,而且还有百戏、仗乐、猎狩及人物的绘画,前呼后拥,极为壮观。从这一幅气势浩大的图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位英雄人物的形象。

在大多数人的概念里张议潮去世后,沙州归义军的历史就应该完结了。但我们作为历史的掘宝者怎么能轻易放过这位孤诣归唐的英雄呢?

更何况,沙州归义的历史还远远没有完结。在张议潮之后,张淮深张淮鼎索勋张承奉先后担任归义军领袖。唐朝灭亡的前一年(公元906年),张承奉建西汉金山国,自称“白衣天子”。到此时,归义军之名已近无人再提,但张承奉去世后,曹议金复起归义之名,史称“曹氏归义军”

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间,沙州归义内部依旧存在着云波诡谲的阴谋、权斗和变乱。那么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将沙州归义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再次展现在各位面前。

欲知归义后事,且听下回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党项人向西扩张30年:平定回鹘吐蕃 独霸河西
唐朝与归义军渐露瑕疵,河西走廊逐渐破碎 ​
都知道儿皇帝,你知道儿天子吗?张承奉的西汉金山国是怎么回事
归义军节度使版图变迁:百年遗汉风,西北有孤忠
西北孤忠:归义军简史
五分钟读懂《归义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