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隋王朝》之二:权威震主

栾氏春秋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南北朝后期,中原大地上北齐和北周对峙。北齐占有今天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兵多地广,实力强大。多年来,北周一直受北齐的压制。但是,由于周武帝励精图治,北周逐渐强盛起来,而北齐却在昏君的统治下日益衰落。在这种情况下,北周武帝剑锋东指,要跟北齐决一胜负了。那么双方交战的结果会是怎样呢?杨坚在其中又有哪些表现?


打仗是双方的事,赢不赢不取决于你做了什么,还取决于对方做了什么。北齐当时正是齐后主带领下走下坡路,这是著名的昏君。一是懦弱、二是凶残、三是变态。他不敢正眼看大臣说话,谁多看他他大发雷霆。每次汇报时只能节约时间,懦弱本来胆小,但他偏不是这样,凶恶到什么程度呢?他有个弟弟在地方做官,整天杀人,有人就请他拿到中央来训诫一番。他叫来弟弟,告诉我什么好玩,弄一盆子,抓到许多蝎子,来折腾猴子。结果他捉来蝎子,把人弄进去,哈哈大笑。变态的故事,他喜欢当叫花子,在后花园建一个贫民窟,自己在那儿游荡。让人扮成叫花子,他在那儿玩得不亦乐乎。他不是当皇帝的料。国家治理上肯定不行。只有两个工作,一是亲小人,远贤臣。他是艺术家,能谱曲,能歌善舞。喜欢那些能谈得来的人。写过《无愁》曲,找西域胡人,大量进入宫廷,关系好。让他们做大官。当时“西域丑胡,龟兹杂伎。封王开府,接武比肩”,都当了大官。他们不是政治家,齐后主还让养的宠物当了大官。按性别当,雄的,当仪同,雌性当郡君。二是宠幸美色,冯小怜,冯淑妃,本是婢女,能歌善舞,他喜欢,坐则同席,出则并马。不算大错,但是,他本不是当皇帝的料,更不理朝政了。领导者是关键。北周武帝在励精图治,这边在荒淫无度,命运向北周倾斜了。攻打北齐就提上了日程。

公元575年,周武帝带领18万大军直扑洛阳,发动了对北齐的战争,杨坚也在这次战争中第一次带兵出征,作为偏师统帅,配合主力作战。尽管此时的北齐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军队的实力还在,周武帝带领大军打了20天,硬是没有打下来。杨坚也只好和主力部队一起,铩羽而归。北周第一次出师不利,那么这对北周来说,会带来什么影响?周武帝还会继续进攻北齐吗?


第一次出师不利,并不影响决心。第二年,再次领兵出征北齐,分成左右前锋三路,杨坚是右路主帅。这次周武帝不去打洛阳,去打平阳,今天临汾,北齐后主就在不远的晋阳,是别都。当时他不在晋阳,在天池打猎,天池是在今天山西宁武县的管涔山。一开火就有报告来。报得频率高。“自旦至午,驿马三至”。齐后主一次也不知道,宠臣打架了,陪着他打猎的人不让影响好兴致。傍晚平阳就陷落了。这次不敢挡驾了,齐后主听说了也着急。冯小怜不急呀,没打到,拉着撒娇,再打一回嘛。江山与美人,本为难吧?他不为难,二话不说,再打。平阳对北齐相当重要。北齐别都在晋阳,这是门户。这都失守了,齐后主还有心情打猎,这人真是荒唐到家了。

到晚上回到别都晋阳,调十万人去夺,一看亲征,也是士气大振,北周武帝就留下梁士彦,自己回去了。北齐大军兵围平阳,北齐轮番攻打,把墙都打平了。城墙越打越矮了。这时,梁士彦是硬汉,鼓励士兵冲,冲出城,北齐军一看,如此凶狠,真退了几百米。梁士彦赶紧修城,用三天三夜修好了。北齐军队又来了。他们觉得不好攻,挖地道,地基没了,倒了几米。北齐军队赶紧冲,正这时,有人喊暂停,齐后主喊的。别冲,为什么?冯小怜不在身边。得让她一块看,赶紧叫她来。士兵去叫,她正忙着呢,化妆。等到化好了,再来了,北周城里的军队又堵上了,想冲也冲不进去了。小小的平阳城打了一个月,硬是没冲进去。这时,北周武帝看到希望,就派援军来了,北周士气高涨,但是面临的困难是两军间隔着壕沟。北周一支部队在城里,往南是北周的主力部队,想夹击北齐,可是战壕深,强攻会损失重大,周武帝想要不要冲过壕沟呢,决定不下来。这时,齐后主来给周武帝帮忙了。他也是开了军事会议,怎么打呢?有宦官说,都是天子,都来打仗,我们怎么显得怕他的样子呢?应该主动出击,才能显示威风呀。

齐后主觉得对,填平壕沟,周武帝看到,觉得碰到傻子了,率领大军冲了过去,势均力敌。北齐军队也是一流呀。忽然,北齐东路稍微后撤了一下,冯小怜不知道,花容失色,大叫起来,赶快跑吧。齐后主本胆小,一吓更没主意了,赶快跑,后果是军心乱了。北齐军队心理动摇了,死了一万多。平阳没拿下来。晋阳也丢了。李商隐写道:“一笑倾城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后来有成语玉体横陈,有点谴责女性的作用,但是如果不是齐后主昏庸,又怎么会如此呢?


从第一次出师不利到第二次旗开得胜,战争的形势对北周逐渐有利起来。胆小如鼠的昏君齐后主怎么办?北齐下一步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


齐后主跑到邺城了,这时应该展开防守,国都边都有大量兵力,如果好好守是守得住的。守城的是斛律孝卿,建议皇帝亲自给士兵讲话,讲讲会鼓励人心,齐后主也答应了。提前给他写稿子,照这个讲。还叮嘱他千万要背熟,务必讲得激昂一些。可是他胆小,看着士兵都看着他,都忘了。呆呆地站着。后来居然对着士兵大笑起来。宠臣也笑了,士兵被激怒了,怎么守城呀?军心失去了。齐后主也绝望了。匆匆传位给八岁的太子,自己当了太上皇。还带着儿子一块逃走,想投奔江南的陈。跑到山东时,北周兵从天而降了,他被押往长安。北齐灭亡了。330户人口归入了北周。现在合二为一,叫周,现在叫北周。这是历史大事,杨坚干什么,没记载。但是歼灭残余力量时,发挥重要作用。北齐后主逃跑时,以小皇帝名义发布诏书,禅位给高湝。但是高湝没接到任命。他主动组织抵抗。在河北组织四万人抗击。北周派武帝弟弟宇文宪和杨坚一块去歼灭。北齐如山倒,结果是必然。杨坚当时位置重要。宇文宪与他一起去,就说明杨坚是值得信任的大臣。

北周打败北齐,统一中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杨坚在这个过程中也崭露头角,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他就被周武帝任命为定州总管,定州就是今天河北的定州,是当时经济最富庶的地方之一,军事位置非常重要。能够得到这个位置,杨坚非常高兴。他很快就走马上任,来到定州。但是就在杨坚来到定州之后,一件对他不利的事情出现了,这是一件什么事呢?


不利的说法来了,当时他被任为定州总管,这儿的西门一直不开,曾有人建议打开西门。“当有圣人来启之”,现在杨坚来就任,就打开了西门,引起定州人的议论。杨坚是不是这个圣人呀?当时圣人是皇帝的意思呀。这个说法越传越远。传到周武帝耳中,他想杨坚怎么会是圣人呢?定州城门开关有没有神奇呀?当年不开,因为它当初靠近突厥,是为了防范他们。北齐也不开是怕北周。所以一直不开。周武帝不这样想。除了传说,此前也有负面说法,说他有反相。第一个正是宇文宪,第一次打北齐时,宇文宪就说过,“普六茹坚相貌异常,目光如刀,”每次看见都震撼,不会久居人下,请除掉他。后来也有人,叫王轨,也提醒过,“皇太子非”普六茹坚有反相。两件事联系起来就表明他将来对太子不利。这两人都是重要人物,都说杨坚有反相,皇帝不能不重视,请相面的专家来看。请来的专家是来和,当年,杨坚也请他相过。现在,同一个问题来了,主顾不同罢了,来和说:“随公止是守节人,可镇一方。若为将领,陈无不破。”如果当将领会战无不克,是好将领。来和怎么说了不同的话?道理简单,政治上是倾向于杨坚,愿意帮他摆脱,他不敢讲真话。如果真讲,周武帝会监视杨坚,杨坚或许会把当年看相的事说出来,来和不是送自己进去吗?只能咬定没有,是当大臣的相。不久不计较了,还让他打了两次打仗,但一到定州又来了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周武帝不踏实,问题是怎么办。换个工作,这儿比较敏感,调离他去南兖州(今亳州)去做总管了。周武帝觉得安心了,杨坚不安心了。一直有人说他相貌非常,不是没动过心,以前没真动心,现在他立下功劳,当了定州总管舒服时,却受到猜忌,这让他觉得怒不可遏。他的野心被激起来了。可以考虑考虑了,怎么可以欺负我呢?还有一个人也不甘心,庞晃呀。他又来饯行了,庞晃对他讲,“燕、代精兵之处,今若动众,天下不足图也。”不信打不下来。杨坚说,“时未可也”。杨坚不是不想造反,他在考虑实力对比,此时仍对自己不利。就这样,他怀着满腹心事,去赴任去了。机会会来吗?


杨坚被任命为定州总管不久,就因为定州城中的一句流言而受到了周武帝的猜忌,被调到了南兖州。南兖州的军事地位远远逊于定州,所以,这次调动对于杨坚来说等于是降级,杨坚对此耿耿于怀。怎么办呢?杨坚会认命吗?命运之神还会给杨坚带来什么新的转机呢?

杨坚被派往南兖州时,他头脑清醒,知道周武帝如日中天,认了吧。有时要拼耐力。就在这儿呆下来吧,打持久战吧。万万没想到,不用打,没多久,六个月后,北周武帝去世。这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一心想完成天下统一大业。平定齐后,就去跟陈打,建德七年还北伐,扫残余,震突厥。可是大概是因为疲劳,承受不了。北伐中,突然患病,病势沉重,这年六月一命归西,年仅三十六岁,所有人都叹息。只杨坚笑了。本对前途不乐观,现在居然天助自己了。谁来接班?太子宇文赟,周宣帝。


这时,他是国丈了。宇文赟娶的是他的女儿。力量对比也变了。早先是成熟的皇帝。现在是毛头小伙子。杨坚野心膨胀了。会不会有命运的转机呢?周宣帝名声不好,三大特征,一是荒唐,古人讲尽孝,严格。他不听这个,棺材还在,他就对着棺材骂,你死得可太迟了。他就觉得这太迟了。还冲进后宫去了,检阅那些妃嫔,有点姿色的就充实到自己处了。本只能一个皇后,他有一个皇后杨丽华,又立了四个,加起来有五个了,封的名号一直在变。天元大皇后,天大皇后、天中大皇后、天左大皇后、天右大皇后。二是自大,他觉得皇帝名号不够高,想更高,太上皇呀。继位不到一年,二十一岁时传位给儿子周静帝,他做太上皇了。他的名分比皇帝高,权力也得大。叫天元皇帝。最高最大的意思。他自称是天。三是暴虐,本来刑不上大夫,不能打。他也要突破,派许多人调查大世一言一行,有越轨行为就打,打一百二十板,叫天杖。

周武帝是一代英主,怎么没看出儿子这样,传位给他呢?其实知子莫若父,其他儿子不是太小就是更不争气。不能换了。立足于教育呗。他棍棒教育,打他。立为太子后,周武帝严格要求,坚持要求上朝,工作上如此,生活上,坚决不叫他喝酒。还唯恐不够,勒令官署记录他一言一行,逐日上报,犯了错误就打,还要威胁一句,被废的太子多了去,不要以为我不叫别人接班。搞得宇文赟心惊胆战。方法太粗暴了,宇文赟觉悟没高,表演上去了。心里压抑着仇恨。现在他爆发出巨大力量,不知道干什么好。当时他才二十来岁,其实还是不成熟。基调他知道是跟父亲对着干。


就在杨坚准备认命,还没有出发之际,朝廷中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周武帝突然死了,他的儿子周宣帝即位,周宣帝宇文赟又荒唐,又残暴,一点都不像他的爸爸周武帝,倒是很像亡国之君齐后主。这是为什么呢?


荒唐上,是这么回事,要说两人像,还真不对。北齐后主是真昏,什么都不行。周宣帝不然,他心中有一根弦,是权力,认识得清醒,在意。上台后,采取措施维护,一是用人,安排人到贴近的位置上,分割朝政,用郑译,这是杨坚的同学。后来进了宇文赟手下。周武帝曾把郑译革职为民。宇文赟悄悄地把他拉了回来,藏了起来。郑译就天天对宇文赟说,你什么时候才能当皇帝呀?我天天盼着呢。宇文赟视他为心腹,现在让他参与朝政了。用一批少壮派为心腹。这些人只能一心一意拥戴他。这样,皇权就提升了。二是杀人。杀那些妨碍他的。一是王轨,二是齐王宇文宪。王轨是周武帝信任的人。本托付给他的。王轨还说过太子不堪重任的话。宇文宪是周武帝的亲弟弟,是声望好的,曾做最重要的指挥官,自己就引起过他的怀疑。现在齐王是叔叔,声望又好,万一想限制权力,怎么办?索性杀了。当时辈分高的或杀或放。整个中央只一个大人物了,才是唯我独尊了。


就在这时,一个人获利了,是杨坚。这些元老被杀,也都是对他疑心重的人。也同样提醒过周武帝注意杨坚的人。这些人去了,也没有人再提醒防范他了。这些人不在了,位置得有人呀,这些亲信也不行,还是原始地位低,他杨坚行呀,有战功,地方大员,不行谁行,一年连升三级,官大前疑。相当于首席宰相。勋位是上柱国。最上层的。最高的爵位都得到了。这是位极人臣了呀。传位周静帝,宇文衍不是杨丽华生的。后宫里别人的儿子都算在她名下,杨坚就更高了。杨坚总留在京城,帮助小皇帝。与武帝时相比是冰火两重天。

一个是虽然暴虐但并不昏庸的皇帝,一个是老成持重,经验丰富的重臣,杨坚和他的女婿可以说是绝配。两个人如果配合默契,各自发挥优势的话,也可以把国家治理好,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杨坚整天找人算命,一贯有不臣之心,看到女婿这样,更是野心膨胀了,对最高权力产生了梦想。可是周宣帝从来对权力不含糊。两人肯定会产生矛盾。有斗争了。怎么斗?当时有两件事。一是收买人心事件。周武帝喜欢用重典。周宣帝主张放宽刑法,本是好事,他没做好。他没明白时就废了旧法律。当时罪犯放出来,本是坏人,到社会上就为非作歹了。明明是改革,效果不好,社会乱了。周宣帝没面子,又制定法律,叫刑经圣制。百姓怨声载道。杨坚就上书说,法令滋章,非兴化之道。当即驳回了。朝中传到外面,百姓说法就不一样了。皇帝不是好皇帝。对周宣帝不满意。传到皇帝耳中,他不高兴了。你邀名,想怎样?目的是什么?从此,对杨坚防范加强了。二是皇后赐死案。立了五大皇后,杨丽华是天元大皇后,其他四人经常斗,杨丽华清心寡欲,懂礼数,不斗,注意团结。把后宫弄得像点样子。周宣帝却并不满意。声望这么高,他立刻把杨坚上谏联系起来,里外收买人心,是不是想夺权呀?发火,总有一天要灭了你家。皇帝这话是怒话,未必当真,需要杨丽华认错,如果认错,满足一下虚荣心,可是她不是这种性格,她对自己的身份是看重的。不屑于讨好,出身贵族,也没学会低头。她镇定自若,摆出烈士的样子。这是公然挑战权威呀。逼着她自杀。这就严肃了。如果真如此,杨家就受牵连。所幸,有人去报了信。杨坚也是吓着了,让夫人飞速进宫,跪下请罪。终于放过了她。可是,周宣帝的猜疑加重了。他想她凭什么这样硬,不是权力让他自信。不得不除。就在这个事件后,没几天宣杨坚入宫,吩咐卫士如果脸色有异,立即杀了。杨坚知道凶多吉少,能怎么办?他早炼就了喜怒不形于色的本事了。见到时,言语从容,有礼有节,武士也没见出异常,也就没下手,周宣帝只好放了他。


事实上,杨坚不断地受到周宣帝的猜忌,有一次还险些丧命,是杨坚凭借他的老成持重逃过了一劫。但是从宫里出来以后,杨坚真的害怕了,他知道,以周宣帝的脾气,说不定还会找出什么借口来刁难他。虽然这次侥幸出来,但是,只要被他盯上,日后终归难逃一死。那么杨坚究竟如何自保呢?

杨坚决定避风头,不如到外地去,皇帝远了,不是想不起他来吗?没那么简单。他地位高呀,不容易去。这时,他去求人了,求的是郑译。这是周宣帝前的红人,本是他的同学。跟他讲,我想到地方去,可是我害怕走不掉,你帮我说说。日后有重报。郑译怎么答复?他是小人,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得出他的聪明。他知道周宣帝不得人心,纵欲,他怀疑周宣帝活不长,眼看着杨坚声望好,没准修成正果,没准给自己留了后路。他答应了。他也要想办法呀。他就知道周宣帝有心病,总想自己能更强于爸爸,建立更大的功业。想超越只能是统一天下。一天周宣帝跟他谈这事时,郑译马上说,要想平定江东,得派重臣,否则压不住阵脚。他说普六茹坚去合适,不如派我跟他去,或者他跟我去,我做监军,行。周宣帝想杀他没理由,留着看着不顺眼,不如让他去,徐图之。一想,得意,在580年5月任命为扬州总管。杨坚觉得松口气了。杨坚出发前郁闷,以为本来会飞黄腾达,现在去,下次回来是什么时候?他对周宣帝相当不放心。他喜欢算命,他也没事给周宣帝算,长相上是短命鬼,“天元实无积德,视其相貌,寿亦不长,加以法令繁苛,耽恣声色,以吾观之,殆将不久。”他不放心了,他不放心是他到底什么时候死,怕他死时,自己不在现场。当时的情况,七岁小皇帝,周宣帝死时,自己在地方,鞭长莫及,怎么办?他纠结。不走不安全,走呢,又舍不得。到底走不走呢?


由于周宣帝的猜疑,杨坚的日子过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与其朝不保夕,还不如到外地避避风头。在周宣帝的宠臣郑译的协助下,杨坚被任命为扬州总管。但任命书下来,杨坚又犹疑了,他眷恋在朝中曾经获得的权利和位置,不愿意轻言放弃。


史载,杨坚没走,五月四日得到任命,但立刻生病了,是足疾,是真的还是假的,都不晓得。但是他到五月十日还在长安。这时分,国度出大事了。女婿周宣帝死了。九日夜要去巡幸天兴宫。他的主见没人敢反对,第二天,得病了。是重病。假如死在宫外,这是不得了的事,可能惹起政治动乱的事。马上随从就蜂拥着他进宫,进入了弥留之际,召颜之仪和刘昉进卧室,受遗诏,这相当于中书舍人。应该由他们来起草。普通处理接班人问题。这些在遗诏里说,但这时不一样,前一年,579年,他刚21岁的时分,他就本人升了太上皇了。如今要死,皇帝不存在争议。不要处理这个问题。要处理的是执掌政权的问题,由谁来辅政的问题。这时宣帝“喑不复能言”。两人手握重权了,固然皇帝不能说,但他们要写出来,写谁不就是谁?两个大臣中,刘昉起了主要作用。“昉见静帝幼冲,以杨坚名后父,有重名,遂与领仕史郑译……谋引坚辅政,巩固辞,不敢当”。开端想谁适宜。他晓得杨坚,印象不错,所以这时他去和郑译磋商,反正皇帝说不出话来,不如索性草拟让杨坚辅政。

为什么要替矫诏,起草诏书?他们为什么选中了刘昉?由于他们是佞臣,刘昉、郑译是宣帝拉到身边,成为御正大臣,这些人百依百顺,不会应战皇权。他们的弱点是政治立场不稳,没有根基,格外受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影响。他们深知一旦换朝,宣帝一逝世,他们会最先被肃清的,怎样不受影响呢?只要快速与新统治联络。当时看,拥立就是最好的方法。好不容易有起草的权利,为什么不用?他们一定要矫诏。


为什么要选择杨坚?有三个理由,一是杨坚有权利有声威,他是人选最佳请求,在许多人心中会顺利经过。二是杨坚跟他们关系不错,是郑译的同窗,选择本人人。三是辅政大臣最好是宗室,保证江山不变色。这个外戚本没份,但是让杨坚辅政,会让他格外感恩戴德,他们本人的权益会得到保证。想好了,赶紧召杨坚入宫侍疾。杨坚听说,吓死了,不晓得是真是假。是不是想借此除掉他,还是真病,要他去看一看。他忐忑不安,去了。郑译摊牌了,准备让你当辅政大臣,跟杨坚一讲,杨坚是固辞不敢当,坚决不敢当。这就不明白了,他是有野心的,如今没活长的周宣帝让他完成了,为什么推托呢?由于他没有肉体准备。周宣帝毕竟只二十二岁,没想到这么早就死。对他是状况不明,刘昉是什么想法,让他觉得得稳一稳。这却让刘昉郑译慌张了,否则会让他们本人装进去了。刘昉只得激将法,说“公若为,速为之,不为,昉自为也”。看来是真的,杨坚就说,还是我来吧。


从朝不保夕、惶惶不可整天的倒运蛋,到北周的辅政大臣,杨坚的这一步确实迈得有点大,杨坚本人都没有反响过来。那么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杨坚这样窃取权利也太容易了,难道北周就没人了吗,眼看着杨坚篡权,就没有一个人敢出来说话?

五月10日,周宣帝逝世,到22日,才发丧,25号杨坚才真正辅政,两个星期是他稳定场面的时期。明显他遇上了三大费事:一是颜之仪不肯在遗诏上签字,颜之仪弟弟是颜之推,两人是山东人,是儒学传家。北周时为官,颜之仪当了太子东宫管,周宣帝对学问有热心,对他观赏。并由于没有背景视之为心腹,也因而成了遗诏的起草者之一。颜之仪还在等候,刘昉回来时,手握所谓遗诏了,请他署名,这一下子他不干了。他判别,周宣帝正不放心的是杨坚呢,不是真实意志的表现。他忠君观念强,得忠于朝廷呀,所以,他呵责刘昉“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待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怎样能轮上外戚呢?不能签这个字。史载,刘昉一看,直接找一个人替他签了。我不置信,颜之仪不会这样,难道不会喊叫吗?我觉得不会这么简单,这事得背后有人支持。这个分会是杨坚的女儿,杨丽华。她没什么政治野心,周宣帝一死,对她无异于天塌下来,怎样处置眼前?她信任娘家,这不例外,的确希望父亲帮她。如今让杨坚辅政,她当然满心快乐。而颜之仪不签,她定会出头,行使太后权利,“宣帝崩,杨后令其父隋公,为大丞相。总军国事。”支持了刘昉。颜之仪只能弃权,刘昉才会有时机找人替签了。杨坚成了辅政大臣,第一个费事处理了。

虽然颜之仪坚决反对杨坚当辅政大臣,但也独木难支。在太后杨丽华的支持下,事情已成定局。那么处理了颜之仪的问题,杨坚后面的路就会好事多磨吗?他还会面临什么问题呢?


第二个费事来了,杨坚的官职布置问题。让他辅政得有名分,刘昉、郑译提出一系列计划,请他当冢宰。而刘昉当小冢宰,郑译当大司马。不好,宇文护被杀后,冢宰就没权了。这个计划是他们二人想分割权利。行政、军事都分割一些,这个冢宰就成了空壳了。杨坚心里咯噔一下,假如承受,当这个有什么意义?进退维谷时,李德林来了,是内史上士,本是北齐旧臣,是才子,当时北周武帝平齐时,李德林是他派人第一时间访问的人,“平齐之利,唯在于尔”。可见,重视如此。李德林曾一度不得志,如今杨坚也访问他,说“朝廷赐令总文武事,经国重担,今欲与公同事,必不得辞”。一切人里,希望您好好协助我。李德林觉得豪情,容许了杨坚。杨坚此时找李德林,不负希望,出了主见,既然最高官职是冢宰,索性抛开原来官职,新设一个大丞相,还要“假黄铖,都督中外诸军事”。掌管最高军权,把行政军事都抓到手中。刘昉、郑译好办,开大丞相府,让他们当长史与司马。他们二人傻了,给杨坚打工了。没实力想闹也闹不了。冤枉地承受任命了。第二个处理了。

第三个是大臣们不听杨坚的。给周宣帝发丧,就职大丞相。当天他发布号令,小皇帝亲政,住到天台去,东宫正阳宫,当丞相府。大臣们面面相觑,这不是僭越吗?他们一定晓得是矫诏,但他们晓得不能这样随心所欲,不是明显篡权吗?怎样控制呢?卢贲来犯罪了。本是东宫官员,当了司武上士,禁军主管杨坚的下属。他说,“欲求富贵者,宜相随”。跟着丞相走吧。有些人忠于北周,想走,门口是兵器,谁让你走?想走走不掉只好跟着杨坚走。往正阳宫走。这也顺利处理了。


经过一番文攻武卫,杨坚胜利地攫取了大权,一次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宣布顺利完毕。此刻,天下固然还是北周的天下,但是随着杨坚冉冉升起,很多人都预见到变天的日子为期不远了。那么杨坚为什么可以兵不血刃地获得成功?北周的力气为什么如此不堪呢?

这政变胜利,有四个力气发作作用了,一是周宣帝的力气,青年暴卒帮了忙。周宣帝为增强中央集权,削弱宗室,这时竟然没有一个能够主事的王爷,给了杨坚可乘之机。周宣帝固然猜忌,客观上却帮了忙。二是周宣帝接近大臣的力气。郑译刘昉矫诏是胜利关键的一步。所以古人说,刘昉牵前,郑译推后,二人发挥作用缘由是周宣帝恐怕稳固皇权起用新锐,把他们放到了政治位置上,给了杨坚时机。三是皇太后的力气,杨丽华是好女儿,有了国丈身份还有了篡权的时机。杨坚一再讲公主有大功于我。四是杨坚个人的力气。杨坚自己作用很大,要么是交朋友要么是立刻起用的人才。杨坚身上具备了一些素质。这时,他沉浸在喜悦中,后是深深的恐惧。离砍头也只要一步。心里不安,召见,问吾以庸虚,受兹顾命。问问天象,瘐季才说,天道精微,我也不晓得什么意义。只能向前。

       请看下回:《平定三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坚为啥能上位:老天给的,自己争的,还有个好媳妇儿
历史上的千古一帝隋文帝杨坚是用了什么手段当上皇帝的?
泪痕春雨漫评隋唐历史(六)站在十字路口上的杨坚
隋文帝 圣人可汗 杨坚
杨坚代周建隋,是运交华盖好运气,还是人谋促成个人奋斗?
揭秘:杨坚为什么能顺利建立隋朝?他是如何夺权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