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唐的兴衰:从安史之乱到宪宗中兴(十三) 邺城之战

        第十三讲 邺城之战

 

一、局势大好 

          收复洛阳后,郭子仪派朔方左兵马使张用济与右武锋使浑释之率军攻取河阳(在今河南焦作孟州)和河内陆区(河内是今天河南新乡及焦作大部分地区,在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先前一直鼓动安禄山造反的叛军御史大夫严庄也感到气数已尽,投降了唐军。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也杀死叛军将领尹子奇,举郡投降,田承嗣在颍川(今河南许昌)与来瑱交战,也投降了,不知为何,田承嗣后来竟然后悔了,又叛变了,率部撤向河北,与安庆绪会师。

         安庆绪退守邺郡(唐朝天宝年间改相州为邺郡,即今河南安阳及河北邯郸临漳县一带)后,随行骑兵不到三百人,步兵不到一千人,麾下将领阿史那承庆等人散投常山(今河北石家庄)、赵郡(今河北石家庄赵县)、范阳(今北京)等地,十几天后,蔡希德率兵从上党(今山西长治)赶来,田承嗣、武令珣也率所部归来,又在河北招募士兵,不久麾下又有了六万士兵,军势复振,可以与唐军一战了。

          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十一月,宰相、河南节度使张镐率领鲁炅、来瑱、吴王李袛、李嗣业、李奂等五位节度使攻打河南和河东的叛军,叛军纷纷瓦解,只剩下能元皓占据北海(北海即青州,今山东潍坊青州一带),高秀岩占据大同,没有收复,其他地区都已收复。朝廷为了答谢回纥出兵援助,封回纥叶护为司空,忠义王,并答应每年赐予回纥绢二万匹。

          安庆绪逃到河北后,麾下将领北平王李归仁率领精兵曳落河,以及同罗等少数民族士兵数万人溃归范阳(今北京),大军所过俘掠,途径之地,民不聊生,范阳节度使史思明做好准备,派人召集这些叛军,大多数都被史思明收编,只有同罗不愿意,被史思明击败,史思明势力更加强大,而身为叛军首领的安庆绪势力越来越弱,史思明越来越不听从安庆绪调遣,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安庆绪困守邺郡,难以抵挡唐军的攻击,虽然他猜忌史思明,但还是派阿史那承庆、安守忠到范阳向史思明征兵,同时让二将秘密杀死史思明,把他的军队夺过来。

          史思明也在谋划自己的出路,他早就不把名为皇帝的安庆绪放在眼里了,他看到叛乱就要被平定,也打算投降朝廷,判官耿仁智劝史思明:“如今唐室中兴,天子仁圣,对归顺朝廷官员网开一面,如果您率所部归顺朝廷,朝廷不战而收复河北,就可以转祸为福。”裨将乌承玼也劝史思明归顺朝廷,按当前行势,困守邺郡的安庆绪早晚要被消灭,史思明没有必要为他陪葬。史思明同意了耿仁智、乌承玼的建议。

          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率领五千骑兵来到范阳后,史思明率数万人出迎,史思明使了一个小计策,就把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带来的士兵收编,二将也被囚禁,然后史思明向朝廷上表,请以所部十三郡、士兵八万归顺朝廷,叛军河东节度使、一直镇守大同的高秀岩也归顺了朝廷,得知史思明归顺的消息后,肃宗十分高兴,赦免了史思明,任命他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七个儿子也都授予高官,肃宗派内侍李思敬与史思明麾下将领、前信都(今河北衡水)太守乌承恩到范阳宣慰,并命令史思明率所部士兵讨伐安庆绪。

          乌承恩与李思敬一路宣慰,河北各地都归顺朝廷,只有安庆绪占据着相州(注:朝廷在收复长安不久的第二年将天下各郡改为州,相州就是之前的邺郡,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相州(邺郡)管辖十个县,分别是安阳县、邺县、成安县、内黄县、尧城县、洹水县、临漳县、临河县、汤阴县、林虑县,管辖范围大致为今天的河南安阳以及河北邯郸临漳县一带,从古到今,各个地方地名、治所都发生过很多次变化,古代地名无法与现代地名完全精确的对应起来,请大家注意这点。)

          这个大好局面实在让朝廷高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叛乱将会很快平定,不料,后来竟然出了问题,导致唐军遭遇了一连串失败,直到将近六年后才平定叛乱。

          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


二、思明复叛

 

           原来,在一片大好形势下朝廷出了昏招,本来肃宗已经赦免了投降叛军的官员,派礼部尚书李岘、兵部侍郎吕諲与御史大夫崔器共同按问陈希烈等人,没想到,崔器和吕諲上奏,这些人为叛军所用,按律应当处死,礼部尚书李岘则认为叛军攻陷两京,天子逃离长安,如果将这些人一律处死,恐怕会伤天子仁恕之道,而且现在河北还没有完全平定,还有很多官员在叛军中,如果赦免了他们,给他们自新之路,就会彻底瓦解叛军,如果把他们杀了,那么这些人肯定会死心塌地为安庆绪卖命,现在只需诛灭安庆绪一人即可,其他人都应该宽恕。

          争论良久,肃宗听从了李岘的意见,但也稍微改变了之前全部赦免的决定,而是按罪定了六等,重者斩首,再次的自尽,其他的重杖一百,流放不等,前河南尹达奚珣等十八人斩首,前宰相陈希烈等七人赐自尽,前宰相张说之子张均也被杀,张均弟弟、驸马都尉张垍流放,本来肃宗想赦免张均张垍兄弟,但是刚刚回到长安的唐玄宗李隆基非常痛恨两兄弟,坚持杀了他们,后来肃宗苦苦求情,唐玄宗李隆基才同意处死张均、张垍流放

          后来,有人从叛军那里回来,报告肃宗,陷在叛军中的唐朝官员最初听闻广平王李俶赦免了陈希烈等人,都后悔失身于贼,后来他们又听说陈希烈被杀后,就不再后悔了。肃宗听到这个报告后,也非常后悔。

          这样处置投降的人,带来了两个后果,第一是让身陷于叛军中的朝廷官员从此死心塌地的为安庆绪卖命,第二是让本来已经打算投降朝廷、手握重兵的史思明有了自疑之心,后来又因为李光弼一点儿小动作,史思明再次造反,触手可及的胜利化为乌有,朝廷又开始了漫长的平叛之路。


          李光弼一直认为史思明归顺朝廷最终还是会叛乱的,史思明曾在乌承恩的父亲乌知义帐下效力,乌知义对史思明有恩,现在乌承恩受到史思明重用,李光弼便向朝廷上奏,请任命乌承恩为范阳节度副使,并赐阿史那承庆铁券, 李光弼又秘密派人与乌承恩联络,让他联合阿史那承庆,找机会杀了史思明,乌承恩同意了。

          乌承恩用私财厚结部下,又多次穿着妇女衣服偷偷联络军中其他将领,将领们向史思明告发乌承恩,后来乌承恩到长安和内侍李思敬到河北宣慰,到了范阳(今北京),乌承恩宣旨完毕,史思明留乌承恩在府中休息,预先派两人藏在床下,又让乌承恩在范阳的儿子去看望父亲,夜深人静之时,乌承恩悄悄对儿子说:“我受朝廷之命密谋除掉史思明,事成,朝廷会任命我为节度使。”乌承恩没想到床底下还藏着两个人,这两个人听到乌承恩的话后,大呼从床下跑出,报告史思明,史思明将乌承恩抓住,搜了他带的行李,搜出了朝廷赐的铁券和李光弼的书信,信中说,阿史那承庆杀了史思明再把铁券给他,否则不要给,又搜出跟随史思明一起造反的将士名单,史思明训斥乌承恩:“我哪里亏待你了?你却想着杀我?”乌承恩知道事情败露,向史思明求情:“死罪,这都是李光弼策划的。”史思明召集将佐,向西大哭,说:“臣以十三万众归顺朝廷,何负陛下?而陛下却要杀臣。”之后将乌承恩父子榜杀,将中使李思敬囚禁起来,向朝廷上表责问,此事弄巧成拙,肃宗急忙派人宣慰史思明,对他说这不是朝廷和李光弼的意思,朝廷一点都不知道,这都是乌承恩计划的,杀了他正好。但不论如何辩解,史思明都不再相信朝廷了。这是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发生的事,距离收复长安、洛阳二京已经过去了大半年。

          后来,陈希烈等人罪状送到范阳,史思明看到达奚珣斩首,陈希烈自尽后,对诸将说:“陈希烈等人都是朝廷高级官员,太上皇离开长安,没有把他们带上,现在还不免于死,更何况我们这些最初就跟随安禄山造反的人呢?”诸将的愤怒情绪被煽动起来了,史思明下定决心再次谋反。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七月,这个月肃宗派汉中王李瑀和司勋员外郎鲜于叔明送幼女宁国公主出回纥可汗,以前大唐与诸国和亲,都是以宗室之女封为公主下嫁,从来没有皇帝女儿下嫁的,而现在大唐一方面是为了答谢回纥帮助收复长安和洛阳,另一方面,现在安庆绪盘踞在相州(今河南安阳、河北邯郸临漳县一带),史思明降而复叛,后面的战事估计还需回纥帮忙,回纥士兵确实骁勇,收复长安时,回纥只有四千士兵,却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八月,回纥派遣骨啜特勒及帝德率领三千骑兵再次来帮朝廷讨伐安庆绪,肃宗命令朔方军左武锋使仆固怀恩带领这些回纥兵。

          九月,安庆绪退守相州(即邺郡)已经将近一年,朝廷用了一年时间才完成部署,这个月朝廷下令以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关内泽潞节度使王思礼、淮西襄阳节度使鲁炅、兴平节度使李奂、滑濮节度使许叔冀、平卢兵马使董秦、北庭行营节度使李嗣业、郑蔡节度使季广琛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万,讨伐盘踞在相州(今河南安阳)的安庆绪,肃宗认为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元勋,郭子仪是中书令,李光弼是门下侍中,都是宰相,难相统属,所以没有设置元帅,只以宦官开府仪同三司鱼朝恩为观军容使,唐军看似人数众多,但互不统一,就像一盘散沙,宦官鱼朝恩当观军容使,名义上不是元帅,实行元帅之事,天下名将,身为宰相的郭子仪李光弼也听他调遣,这是在安史之乱中,肃宗干的又一件蠢事。后来九节度使兵溃与之大有关系,而且后来历任皇帝也没有从这次战斗吸取教训,以后朝廷多次讨伐跋扈藩镇,常以数倍兵力,要么无功而返,要么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平定,都与官军各自为战,不相统属大有关系。 

                    现在唐军有这样的缺点,最开始并没有暴露出来,而对手安庆绪此时早已军心涣散,叛军名将蔡希德也被人陷害,被安庆绪所杀,其他将领都有怨言,不愿意为安庆绪卖命。唐军有二十万人,所以当时所有人都认为,消灭安庆绪这些乌合之众简直易如反掌。

          最初,唐军各部进展十分顺利,十月,郭子仪率先从杏园(注:杏园渡口按现在的解释一般都指河南新乡卫辉市东南,但《资治通鉴》上记载郭子仪渡过黄河后又向东进至获嘉,而获嘉在卫辉以西,此处存疑)渡过黄河,向东进至获嘉(今河南新乡获嘉县),击败叛军安太清所部,斩杀四千余人,俘虏叛军五百余人,安太清退守卫州(今河南新乡),郭子仪乘胜包围卫州,之后,淮西节度使鲁炅也从阳武(今河南新乡原阳)渡过黄河,郑蔡节度使季广琛、河南节度使崔光远从酸枣(今河南新乡延津县)渡过黄河,几路唐军以及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李嗣业在卫州与郭子仪会师,攻打卫州,卫州是相州(邺郡)西南的门户,一旦卫州失守,相州就会首当其冲,安庆绪亲自带领崔乾佑、田承嗣,将邺城七万大军分为三部,崔乾祐带领上军,田承嗣带领下军,安庆绪亲自带领中军,浩浩荡荡向卫州开去,试图保住这一重镇,郭子仪听闻叛军援兵赶来,命令善于射箭的士兵三千人埋伏在壁垒内,下令:“我军与叛军交战,我军撤退,叛军一定会来追击,到时候,你们就用箭射击追兵。”唐军出战安庆绪,不久,郭子仪便率兵撤退,叛军果然向前追击,到了壁垒下,埋伏在那里的射手齐发射向叛军,箭如雨下,叛军只好退走,乘着叛军撤退,郭子仪又反过来追击,安庆绪大败,连他的弟弟安庆和也被唐军擒获后杀死,唐军势如破竹,乘胜收复了卫州,安庆绪带着残兵败将退向邺城,郭子仪顺势追到邺城,不久,滑濮节度使许叔冀、平卢兵马使董秦、关内泽潞节度使王思礼以及河东兵马使薛兼训等四路大军陆续赶到,安庆绪收拾残兵与官军在愁思冈(在今河南安阳以南)大战,又被打败,前后叛军被杀三万多人,安庆绪元气大伤,无力与唐军交战,只好入城固守,随后唐军数十万人马将邺城团团围住,形势危急,安庆绪只好派部将薛嵩到范阳向史思明求救,并许诺将皇帝之位让于史思明。这个薛嵩,是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名将薛仁贵的孙子,几年后,安史之乱平定,薛嵩被任命为首任相卫节度使。

    

     卫州之战  请横屏观看


          不久,史思明从范阳带着十三万大军向邺城开来,见官军势大,不敢前进,先派李归仁率步骑一万人在滏阳(今河北邯郸磁县)驻扎,声援安庆绪,此地距邺城只有一步之遥。

          十一月,河南节度使崔光远攻克魏州(今河北邯郸大名县),开元年间宰相萧嵩之子、前兵部侍郎、日后的宰相萧华出任魏州防御使,此时,在一旁观望的史思明知道再不去救援,安庆绪就真的要被消灭了,于是他分兵三路,一路沿着邢州(今河北邢台)、洺州(今河北邯郸永年)向前,另一路沿着冀州(今河北衡水)、贝州(今河北邢台清河县)向前,另一路从洹水县(今河北邯郸临漳县东南,境内因有洹水流过,故名)向魏州进攻,史思明势大,郭子仪上奏,以河南节度使崔光远代替萧华,镇守魏州。

      史思明救援安庆绪  请横屏观看



                    十二月,
崔光远刚到魏州,还没做好准备,史思明就向魏州发起进攻,崔光远派骁将李处崟出战,史思明势大,李处崟战斗不利,退回城中,叛军也追到城下,大喊:“李处崟召我来攻城,为何不出来”,身经百战的崔光远竟然相信了这个拙劣的离间计,他下令处死李处崟,李处崟是军中骁将,他一死,城中守军斗志全无,崔光远自度无力守城,便弃城向汴州(今河南开封)逃去,史思明顺利占据了魏州。

       

          就在魏州得而复失之时,一件与平叛几乎不相干的小事发生了,这件事虽然不太大,却给后世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原来,先前平卢节度使刘正臣袭击范阳失败退回后,被安东副大都护王玄志所杀,朝廷任命王玄志为平卢节度使,现在,王玄志也去世了,肃宗为了省事,就派中使到军中察看,如果有可以接任节度使的人,就将节度使旌节授予他,这时,平卢将领李怀玉杀了王玄志之子,推姑姑之子侯希逸为平卢军使,朝廷同意了,授予侯希逸平卢节度副使,不久成为节度使,这是唐朝军士废立节度使的第一个例子,这件事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以后会有很多人效仿此事,这是肃宗干的又一件比较愚蠢的事。侯希逸被自己的表兄弟李怀玉推立为节度使,不曾想几年之后,他还会被李怀玉赶走,当然,这是后话。


          时间转眼到了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正月,史思明攻陷魏州后,在魏州自称燕王,叛军势大,唐军几位节度使召开军事会议,商议御敌之策,宰相、河东节度使李光弼提议:“史思明攻取魏州后按兵不动,此举是想让我军懈怠,丧失警惕,然后乘我军不备偷袭,为今之计,请让我部与朔方军一起进逼魏州,向史思明挑战,以前在河北,史思明多次被朔方军打败,史思明畏惧,一定不敢轻易出战,假以时日,邺城(即相州,今河南安阳)就会被我军攻克,到时候安庆绪一死,史思明就没有理由再让人为他卖命了。”李光弼虽然是宰相,但不是元帅,各部不相统一,观军容使鱼朝恩认为此议不可行,这个提议便被搁置下来了。

          之后,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收复长安时的猛将李嗣业率所部攻打邺城,不幸被流矢所中,战死,麾下将领兵马使荔非元礼代行节度使之职,之前李嗣业上表以段秀实为怀州(今河南焦作沁阳)长史,知留后,当时朝廷数十万大军在河北征战已久,军粮都快吃尽,段秀实负责为镇西北庭行营军运粮,招募士兵,使得军中粮草不缺。

          二月,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将邺城团团围住后,又在城外修筑了许多堡垒,为防止敌军突围,又在城外挖了三条壕沟,之后又引漳河之水灌向邺城,邺城成为一片汪洋大海,城中之人被迫到高处躲避,安庆绪还在等待史思明救援,城中已经没有粮食,一只老鼠值四百钱,城中很多人想投降唐军,无奈水太深,出不去,城墙也快被泡坏,邺城真的陷入了绝境,而朝廷这边有数十万大军,面对这种有利形势,唐军从将领到士兵,几乎人人都认为,邺城很快就要拿下了。

          但天有不测风云,这时,一直躲在魏州(今河北邯郸大名县)按兵不动的史思明知道必须出战了,如果安庆绪真被消灭,那将对自己非常不利,虽然他早已经不把安庆绪当皇帝,他还是亲自率军从魏州急驰到邺城,命令诸将在离城五十里的地方扎营,每营分配三百面鼓,擂鼓助威,远远的威胁唐军,之后,又从每个营寨中挑选五百精锐骑兵,每天都到邺城下骚扰官军,官军出战,这些人就回营,官军回去,这些人又来骚扰,官军昼夜防备,疲敝不堪,而且当时天下饥馑,大军粮草都是从千里之外的江淮以及河东的并州(今山西太原)、汾州运来的,这个弱点也被史思明利用了,他派人穿着官军衣服,假扮督运粮草,随便杀死运粮士兵,于是运粮之人都十分恐惧,而且这些伪装成官军的叛军还不停烧毁船里和车里的粮食,官军巡逻士兵也无法辨认,因此导致唐军越来越缺乏粮草,士气低落,胜利的天平悄悄向叛军倾斜。

          不久,史思明率大军直抵邺城下,被骚扰偷袭了这么久的唐军终于等来了史思明出战,将领们都想一仗把史思明消灭了,而且叛乱最初,在河北战场,朔方军曾多次将史思明打的落荒而逃,所以唐军并没有惧怕史思明,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三月,
唐军九节度使率全军出战,《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一卷记载此战唐军共有六十万人,但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唐军不可能有那么多人,《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五卷,写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时,天下全部兵力是四十九万人,而如果此战中唐军就有六十万人,那全天下就要有一百多万士兵,此处存疑,但就算唐军没有六十万人,那也是有很多人的,唐军在安阳河北扎营,史思明率精兵五万出击,唐军看到史思明只带了几万人,以为是游兵,不是主力部队,就没有放在眼里,史思明趁唐军不备,率军奋击,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四位节度使先与史思明交战,杀伤相半,激战中,淮西节度使鲁炅中箭,战事激烈,郭子仪将部队带到交战唐军之后,还没来得及布阵,突然刮起了强劲的大风,吹沙拨木,天地昏暗,咫尺之间就看不清了,交战双方大惊,战斗就这样离奇的结束了,官军向南溃退,叛军向北溃去,唐军兵器甲胄辎重丢弃一路,很明显,此战还是唐军损失惨重,几十万大军溃散殆尽,郭子仪担心史思明会向洛阳进攻,就率朔方军先赶到河阳,拆毁了河阳桥,使叛军不能从河内(今河南新乡焦作一带,太行山之南,黄河之北)进攻洛阳。

         这是安史之乱以来,唐军第二次拆毁河阳桥,上次是叛乱之初,封常清也是为保洛阳拆毁的,唐军本来胜利在望却没想到败的这么惨,上万匹战马,只剩下三千匹,辎重也几乎全部丧失,消息传到洛阳后,洛阳百姓也被吓的惊慌失措,害怕史思明赶来,纷纷逃出洛阳,到山谷中躲避,此前当过宰相的东都留守崔圆和河南尹苏震也急忙向襄阳方向奔去,各节度使都率领残兵逃回本镇,战败的唐军士兵就像土匪一样,一路上抢劫百姓,生灵涂炭。只有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和关内泽潞节度使王思礼在失败面前非常从容镇定,率全军安全撤离。


          邺城之战失败后,平叛又到了低谷,唐军拿什么抵御叛军呢?请看下集:守卫河阳(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郭氏家族文化之郭氏历史名人(续二)
李光弼,压着史思明打的东北男人,为大唐续命一百五十年的第一人
揭秘:田承嗣参与安史之乱,为何朝廷却没有处罚他呢?
史思明[伪燕第三位皇帝]
邺城之战:郭子仪、李光弼20万唐军,如何被史思明一战打到崩溃 ?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78唐朝地方割据政权——李重福、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