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唐的兴衰:从安史之乱到宪宗中兴(四十二) 李泌入相

         第四十二讲 李泌入相

 

一、李泌为相

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吐蕃劫盟后,宰相张延赏主动避让,德宗任命李泌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泌就此成为了名实相符的宰相。

 

           李泌初视事,与李晟、马燧、柳浑几位宰相入见,德宗对李泌说:“爱卿昔日在灵武(今宁夏银川),就该当宰相了,当时,爱卿极力退让。朕如今用爱卿为宰相,欲与爱卿有约,慎勿报仇,有恩者朕当为卿报答。”李泌回答道:“臣素奉道,不与人为仇,李辅国,元载都是害臣之人,如今他们已经自毙,所善及有恩者,大多已经显达,要么已经不在人世,臣无可报答。”接着,李泌也提出希望与德宗约定,德宗同意了,李泌说:“希望陛下不要害功臣,臣受陛下厚恩,固无形迹,李晟、马燧二人有大功于国家,近来听到有人向陛下诬陷二人,虽然陛下不听,但臣今天当着李晟、马燧的面说这话,也是希望他们二人不要自疑,陛下万一哪天害了他们,那么宿卫之士,方镇大臣,无人不愤惋而且反仄不安,臣担心又会生出变乱,人臣蒙人主宠信就已经非常幸运了,官职有何用呢?臣昔日在灵武,没有官职,但当时宰相大将都受臣指挥,陛下任命李怀光为太尉,而李怀光更加恐惧,最后走向叛乱,这都是陛下亲眼所见,如今李晟,马燧富贵已足,希望陛下坦然待之,使其自保无虞,国家有战事,就派他们带兵征伐,无事就留在朝廷,所以臣希望陛下不要因为二人功高而猜忌,两位大臣也不要因为位高权重而自疑,这样天下就永远没有事了。”德宗说:“朕最初听爱卿说话,耸然不知所谓,慢慢听爱卿剖析,才知道这是社稷大计,朕谨当书绅,两位大臣也一起见证。”李晟、马燧泣谢,当时德宗确实已经猜忌起二人了,幸赖李泌这番话,消除了德宗的猜忌,也让李晟、马燧安下心来,后来二人得以善终,没有步仆固怀恩、李怀光等人后尘。

          德宗对李泌说:“从今以后军旅粮储之事,由爱卿全权负责,吏部、礼部之事委张延赏,刑法委柳浑。”李泌觉得不妥,对德宗说:“陛下不以臣不才,任命臣为宰相,宰相之职,不可分也,并不像给事中有吏过、兵过,中书舍人有六押之分,至于宰相,天下之事都归其管,如果只分管一部分,则是有司(有司即有关部门),不是宰相了。”德宗笑了,对李泌说:“朕刚才失言,爱卿所言极是。”

七月,关东防秋兵大集于关中,国用不充,李泌上奏,自变两税法以来,藩镇、州、县大多违法聚敛,后来又有朱泚之乱,于是藩镇争着聚敛,征罚以为军费,募兵自防,朱泚平定后,自惧违法,匿不敢言,请朝廷派使者赦免其罪,令他们改正,既往不咎,留使、留州之外财物全部输到京师,拖欠官府赋税的,能征收就征收,征收不上来就放弃,以示宽大,敢有人隐没,朝廷重设告赏之科处罚。德宗大喜,但是还有些顾虑,问李泌:“爱卿计策非常好,只是立法太宽,朕担心朝廷最后所得无几。”李泌回答道:“此事臣已考虑很久,宽则获多而速,急则获少而迟,朝廷显示宽大,地方喜于免罪乐意缴纳,否则,地方就会蔽匿隐藏,非得朝廷推鞫才能得其实,而且所得之财不够今日之急,都落入奸吏之手了。”听完李泌陈述,德宗大加称赞。随后,任命度支员外郎元友直为河南,江淮南句勘两税钱帛使。

李泌当宰相后不久,便开始着手恢复府兵制,唐朝初年唐朝一直实行府兵制,有战事时从天下各府征兵打仗,打完仗后军队解散,将领回朝,除了守卫京城及边境的士兵外,就没有多少士兵了,所以在唐朝前期几乎很少有武将叛乱的事,后来唐玄宗年间才废除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从此士兵成为了职业军人,无论打仗与否,都一直在军营当兵。

 

 

二、议复府兵


德宗问李泌复府兵之策,李泌回答:“今年征调关东士兵戍守京西有十七万人,算下来,这十七万人需要消耗粟二百零四万斛,如今一斗粟值一百五十钱,总共需三百零六万缗,国家比遭饥乱,经费不充,就算有钱,也没地方买粮食,现在不是恢复府兵制的时候。”德宗继续追问:“那该如何是好?减少士兵人数,让他们回家可以吗?”李泌回答:“如果陛下能听臣的话,可以不减士兵,不扰百姓,粮食充足,而且价格越来越贱,恢复府兵也能成功。”德宗很好奇,说:“如果能达到这些目的,朕怎么会不用呢?”然后李泌才把计划说了出来:“此事需马上施行,再过十几天就来不及了,如今吐蕃久居原、会之间,用牛运粮食,粮食运完,牛就没用了,朝廷可以出钱通过党项把这些牛买回来,每头牛不过值二三匹布,朝廷出十八万匹布,可以买六万多头牛,然后再铸造农器,买麦种,分赐沿边军镇,招募戍卒,耕种荒田,约定明年麦熟时加倍偿还种子,其余粮食朝廷也买下来,跟据那时的价格增加五分之一,关中土地肥沃而久荒,一定能收获很多粮食,戍卒获利后,就会有更多人愿意加入耕种荒地,边地百姓人少,士兵们都吃官粮,粮食无处可卖,价格肯定很低,朝廷名义上加价五分之一,实际上肯定比今年花费少的多。”德宗听完后大喜,对李泌大加称赞,命令马上施行。

 

李泌接着说:“边地官员缺乏,请朝廷向天下招募,只要向朝廷缴纳粮食,就可以当官,补充到边地,如此一来,今年的粮食也够了。”李泌这个策略还是卖官,古往今来,当中央财政捉襟见肘时,卖官这个策略就会被用来救急。德宗也同意了这个策略,接着问李泌:“爱卿说府兵也恢复了,这是为什么呢?”李泌回答:“戍卒因屯田致富,就会安于其土,不再想回家了,旧制,戍卒守卫边地三年而归,等快到期时,朝廷下令有愿意留下的,就把他们开垦的土地给他们作为永业田,家人如果愿意来,当地给开通行证,这样不过几次,戍卒就都成了土著,然后朝廷以府兵之法治理,就可以变关中之疲敝为富强。”德宗大喜说:“这样的话,天下就没什么事了。”李泌接着说:“还不行,臣能不用中国之兵,让吐蕃自困。”德宗更加好奇,问是什么计策,李泌说:“臣现在还不敢说,等屯田之议有效,然后才可商议。”德宗不停追问,李泌就是不说。李泌本意是打算连结回纥、大食(当时的阿拉伯帝国),云南一起对抗吐蕃,令吐蕃四面受敌,但是因为当年陕州之辱德宗一直恨回纥,李泌怕他听完后不悦,而且当时屯田政策还未施行,所以李泌不肯说。

 

屯田政策施行后,戍卒踊跃应募,愿意耕种的将士有一半以上,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局,如果坚持下去,可能真的会如李泌所说,恢复府兵成功,变关中之疲敝为富强,可惜不久李泌就去世了,人亡政息,中央政府也没有人全权统筹规划此事,也就没有达到李泌计划的那样。

李泌当上宰相后,因为德宗的尊敬与信任,马上就成了首席宰相,不久,左仆射、同平章事张延赏去世,兵部侍郎、同平章事柳浑也因为轻佻无威仪被罢免,朝中只剩下李泌一位宰相了,李泌的责任更加重大,这时,突然爆发了太子危机,幸赖李泌保护,现任太子,日后的唐顺宗有惊无险渡过了一关。

 

三、太子危机

 

原来,前宰相张延赏先前当西川节度使时,与东川节度使李叔明不和,德宗避李怀光,出幸山南,出骆谷,当时霖雨不止,道路险滑,从行卫士很多都逃归朱泚,李叔明之子李昇与郭子仪之子郭曙,令狐彰之子令狐建等六人,担心有坏人危害天子,六人啮臂盟誓,保卫德宗安全到达梁州(今陕西汉中),其他人都不得靠近,德宗回到长安后,嘉奖六人忠义,让他们都当了禁卫将军,宠遇甚厚。宰相张延赏知道李昇私自出入郜国大长公主府邸,便秘密向德宗告发,郜国大长公主是唐肃宗之女,德宗的姑姑,德宗将此事咨询李泌:“郜国公主已老,李昇年少,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其中一定有缘故,卿宜察之。”李泌很快就猜想出原委了,回答道:“这一定是有人想动摇东宫,是谁告诉陛下此事的?”德宗说:“爱卿先不要问是谁告诉朕的,为朕调查就可以了。”李泌说:“一定是张延赏说的。”德宗见李泌猜出来了,很好奇,就问他是怎么知道的,李泌对德宗讲了张延赏与李叔明的过节,并说:“李昇承蒙恩顾,带领禁军,张延赏无以中伤,而郜国公主是太子萧妃母亲,所以想借此事陷害东宫。”德宗笑了,说:“确实如此。”李泌请调离李昇,不再宿卫宫中,以避嫌疑,德宗同意了,不久,任命李昇为太子詹事。

 

这件事本来已经暂时了结了,没想到后来又生出变故。

 

原来,郜国大长公主不谨慎,李昇调任太子詹事后,不知收敛,还与蜀州别驾萧鼎,彭州司马李万,丰阳令韦恪出入公主府邸,公主女儿是太子妃萧氏,最初,德宗对姑姑兼亲家郜国公主礼遇有加,恩礼甚厚,公主常常乘肩舆直达东宫,被皇室成员嫉妒。有人告发公主淫乱,而且还为厌祷之事,德宗大怒,幽禁公主于禁中,并切责太子,太子不知如何应对,请求与萧妃离婚。

 

德宗召见李泌,告知他此事,并说:“舒王已长,孝友温仁。”看得出,德宗正在打算立舒王为太子,李泌急忙劝道:“何至于是,陛下只有一个儿子,为何突然猜疑,想废儿子立侄子为太子?这样难道不考虑欠妥吗?”德宗勃然大怒,这应该是第一次对李泌大怒,质问李泌:“爱卿为何要离间朕父子,谁对你说舒王是朕侄子了?”李泌回答:“这是陛下自己说的,大历初年,陛下对臣说,‘今日得数子’,臣问其中原委,陛下说,‘昭靖(昭靖太子是德宗的弟弟李邈,大历年间去世,被追封为昭靖太子)诸子,主上令吾子之’。如今陛下亲生之子尚且被猜疑,更何况侄子呢?舒王虽然孝顺,但今后陛下应该更加努力,不要期望他孝顺了。”李泌此话确实比较重,德宗怒气未解,问李泌:“爱卿不爱家族吗?”李泌回答:“臣爱家族,所以不敢不尽言,如果臣畏惧陛下盛怒曲从,陛下明日后悔,一定会责备臣,‘朕独任你为宰相,却不极力劝谏,使事情到了这步田地,朕一定要杀了你的儿子。’臣已经老了,余年不足惜,如果冤杀臣子,使臣以侄为后,臣不知能不能受到他祭祀。”说到这里,李泌情不自禁,呜咽流泪,德宗怒气稍解,也流下眼泪,问李泌:“事已至此,朕该如何处理?”李泌回答:“这是大事,希望陛下小心处理,臣先前说陛下圣德,应当使海外蛮夷都戴之如父母,怎能如此猜疑自己儿子呢?臣今日所言,不敢避忌讳,自古父子相疑,没有不亡国覆家的,陛下还记得昔日在彭原,建宁王因何被杀吗?”德宗说:“建宁叔是被冤枉的,肃宗性急,而建宁叔又被诬陷至深。”德宗能认识到这一点,李泌松了一口气,接着说:“臣当初因为建宁王被赐死之故,极力辞去官爵,发誓再也不近天子左右,不幸的是,臣今天又当了陛下的宰相,又亲眼目睹了以前的事,臣当初在彭原,承恩无比,却不敢说建宁王之冤,后来告辞才对肃宗提起,肃宗当时也非常后悔,先帝(指唐代宗)因为建宁王之死,常怀危惧,臣也为先帝诵《黄瓜台辞》以防馋构之端。”

德宗说:“这些事朕也听说过。”意色稍解,接着又问:“贞观,开元年间都换过太子,大唐为何不亡?”李泌回答:“臣正要说此事,贞观年间太子李承乾多次监国,依附者众多,与宰相侯君集谋反,事情败露后,太宗命太子舅舅长孙无忌与朝臣数十人推鞫,事状明白,然后太宗召集群臣商议如何处理,当时有人说“愿陛下不失为慈父,使太子得终天年”(这话是时任通事舍人来济说的,来济在唐高宗时期担任过宰相),太宗听从了,同时废除魏王李泰,陛下既然已经意识到肃宗性急,知道建宁王之冤,臣不胜庆幸,愿陛下戒覆车之失,从容等待三天,细细思考其中端绪,陛下一定会释然,知道太子无异心,如果太子真有行迹,也应召集大臣与臣审理此事,如果确有其事,也希望陛下以贞观之法处理,将舒王与太子一并废弃,立皇孙,这样百代之后,有天下者还是陛下子孙,至于开元年间,太子李瑛兄弟三人被武惠妃诬陷被杀,海内冤愤,此事应当为百代所戒,岂足以效法?而且陛下曾经令太子到蓬莱池见臣,臣观其容表,并无蜂目豺声商臣之相,臣正担心太子过于柔仁,另外,太子自贞元以来,常居于少阳院,在寝殿之侧,未尝接见外人,干预外事,怎么会有异谋呢?诬陷之人巧诈百端,陛下怎能因太子妃之母得罪而连累太子呢?万幸陛下对臣说了此事,臣敢以全家保太子必不知谋,如果对杨素、许敬宗、李林甫等人说此事,这几个人马上就会投奔舒王图定策之功了。”

 

德宗怒气已经消解,问李泌:“这是朕的家事,与爱卿没什么关系,爱卿为何如此极力争论?”李泌回答:“天子以四海为家,臣如今独任宰相之重,四海之内,一物失所,都会归咎于臣,臣怎能坐视太子冤横不言?如果这样,臣罪就大了。”

 

之后德宗说:“为卿迁延到明天再说。”李泌抽笏叩头,抽泣而言:“如此,臣知道陛下父子慈孝必如初,但是陛下回到宫中后,应当自己思考,千万不要将想法告诉身边人,否则,这些人就都想向舒王邀功,太子就危险了。”德宗也同意了。李泌回家后,对子弟们说:“我本来不乐富贵,但是命于愿违,如今差点连累了你们。”

 

随后太子派人向李泌致谢,来人转达太子的话说,如果必不可救,太子就饮药自尽。李泌急忙阻止:“必无此虑,太子保持孝顺就可,如果李泌不在,事情就不好控制了。”

 

过了一天,德宗开延英殿独召李泌,德宗流涕阑干,对李泌说:“要不是先生切言,朕今天就后悔无及了。事情皆如爱卿所说,太子仁孝,确实没有异心,从今以后,军国大事以及朕的家事,朕都应当与爱卿商议。”李泌拜贺,说:“陛下圣明,知道太子无罪,臣报国已毕,臣前日惊悸亡魂,不可再当宰相,希望陛下同意臣辞官。”德宗吃惊的问:“朕父子幸赖爱卿得全,正要让爱卿代代富贵以报德,怎么突然说这话呢?”几天后,德宗下诏,李万不知避宗,宜杖死,李昇以及郜国大长公主五子,流放岭南及远州。

 

太子危机就这样有惊无险过去了,朝中之事暂告一段落,让我们看看李泌主政后与周边几个政权的关系是如何处理的。

 

 

四、北和回纥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吐蕃与南诏(南诏政权辖地约为今云南省)一同入寇大唐被打败后,南诏王异牟寻大惧,吐蕃每次入寇,都以云南兵为前锋,赋敛又重,而且吐蕃又夺云南险要之地修建城堡,云南渐渐忍受不了吐蕃的欺压,云南清平官郑回劝易牟寻复归大唐,郑回本来是唐朝县令,被云南俘虏后,云南王非常敬重他,后来异牟寻当上国王后,任命郑回为清平官,清平官就是云南的宰相。

郑回对异牟寻说:“中国尚礼仪,有惠泽,无赋役。”异牟寻深以为然,但是却无路归附,后来韦皋出任西川节度使,招抚境上少数民族,异牟寻便通过少数民族向韦皋表达了愿意归附大唐的想法,韦皋急忙向朝廷上奏,希望朝廷有所决断,联合云南,以削弱吐蕃势力。

 

云南主动求归,而大唐北边的回纥新可汗也多次请求与大唐和亲,但是德宗不同意。

李泌当上宰相后不久,有边将报告缺乏马匹,朝廷无处调给,李泌乘此机会打算联合云南与回纥一同对付吐蕃,李泌对德宗说:“陛下如果能用臣的策略,数年之后,马比如今贱十倍。”德宗问是何策略?李泌回答之前,先对德宗说:“愿陛下推至公之心,屈己徇人,为社稷考虑,臣才敢说。”德宗同意后,李泌才接着说:“臣希望陛下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如此一来,吐蕃自困,马也易得。”李泌说的大食就是历史上的阿拉伯帝国,天竺就是今天的印度,德宗听李泌说完后,还是不同意,说了一句:“三国都依爱卿,至于回纥则不可。”李泌早就料到了,德宗因为当年陕州之辱,肯定不会爽快同意。但为江山社稷考虑,回纥必和不可,李泌接着说:“臣知道陛下肯定会如此,所以不敢早说,但这个策略,应当以联和回纥为先,其他三国可以慢慢来。”但德宗对回纥的怨恨绝不可能轻易消除,他让李泌不要再说回纥了。李泌不听,继续说:“臣备位宰相,事情同意与否在陛下,怎么不让臣说话呢?”德宗说:“卿的话朕都听从,只是回纥,应该等子孙去处理,在朕的时代绝对不可以。”李泌问:“难道是因为陕州之耻吗?”德宗说:“是的,韦少华等人因朕受辱而死,朕岂能忘记?后来又值国家多难,朕没有机会报仇,所以与回纥和好绝不可,爱卿不要再说了。”

李泌对德宗说:“害韦少华的是牟羽可汗,陛下继位后,牟羽可汗举兵入寇,还未出境,就被当今可汗合骨咄禄杀了,所以合骨咄禄有恩于陛下,应该受到封赏,陛下为何还在怨恨呢?后来张光晟杀死回纥突董九百余人,回纥不敢杀朝廷使者,这样来看,合骨咄禄也没有罪啊。”说到这里,德宗问李泌:“爱卿认为与回纥和好为是,而朕的想法都是错的吗?”李泌回答:“臣为江山社稷考虑,如果臣苟合取容,有何面目见肃宗、代宗于天上?”听完李泌的话后,德宗暂时松了口,说:“容朕考虑一下。”

此事暂时没有结果,后来,前后十五次召对,李泌一直在不停劝说德宗,但德宗还是不同意,李泌只好提出辞去宰相。这时德宗对李泌说:“朕并非拒谏,只是想与爱卿探讨此事,爱卿怎么突然就要辞官呢?”李泌回答道:“陛下许臣说理,这是天下之福。”德宗说:“朕不惜屈己与回纥和好,但不能负韦少华等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德宗态度松动了,李泌于是说:“以臣看来,是韦少华等人负陛下,并非陛下负韦少华。”德宗感到奇怪,追问何故,李泌回答:“昔日回纥叶护率兵帮大唐讨伐安庆绪,肃宗令臣在元帅府宴劳他们,先帝(指唐代宗,当时为元帅)并未见到叶护,叶护极力邀请臣到回纥军营,肃宗也不同意,一直等大军准备出发,先帝才与回纥叶护相见,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回纥举兵进入中国腹地,大唐不能不防备,陛下在陕州,富于春秋,韦少华等人又不能深谋远虑,与万乘元子直接到了回纥军营,死不足偿其责,而且香积寺之捷,叶护本来打算引兵进入长安,先帝亲自拜于马前制止,叶护才没有入城,当时看到此事的有十万多人,都感叹道,‘广平王真是华夷之主啊。’然而先帝所屈者少,所伸者多,叶护是牟羽可汗叔父,牟羽身为可汗,举全国之兵帮大唐消灭叛军,所以志气骄矜,敢责礼于陛下,而陛下天资神武,不为之屈,当时的事情,臣不敢说别的,如果牟羽可汗留陛下于营中,欢饮十日,让天下人知道岂不寒心?而且天威所临,豺狼驯扰,牟羽可汗母亲斥退左右,亲自送陛下回来,陛下与香积寺之事对比,陛下屈己为是?还是不屈为是?陛下屈于牟羽还是牟羽屈于陛下?”

 

当时与李泌一同奏对的还有以军功成为宰相,但不怎么管理朝政的李晟、马燧,德宗对李晟、马燧二人说:“故旧不宜相逢,朕素来怨恨回纥,今天听李泌说香积寺往事,朕觉得少理,你们二位认为怎么样呢?”李晟、马燧也说:“确实如李泌所言,回纥似可恕。”李泌接着说:“臣认为回纥不足怨,而大唐向来宰相才该被埋怨,回纥当今可汗杀了牟羽,其国有有帮助大唐恢复京城之功,有什么罪呢?而吐蕃乘大唐内忧外患,陷没河陇数千里之地,又引兵进入京城,使先帝蒙尘于陕州,这才是必报之仇。”德宗终于同意了此事,但还有点担心,问李泌:“朕与回纥为怨已久,如今回纥又得知吐蕃劫盟,现在与他和好,会不会被拒绝,再让大唐遭夷狄耻笑呢?”李泌回答:“不会的,臣昔日在彭原,当今回纥可汗那时是胡禄都督,与如今的国相白婆帝都跟随叶护而来,臣待之颇厚,所以回纥得知臣当了宰相才来求和,怎么会拒绝呢?臣今日请与回纥约定,称臣,为陛下子,每次出使大唐不得超过二百人,马不过一千匹,不得带大唐百姓及商胡出塞,如果这些条件回纥都能同意,那么陛下一定准许和亲,如此一来,大唐威加北荒,威慑吐蕃,足以快陛下之心。”德宗又问了一句:“从至德以来,大唐与回纥一直是兄弟之国,如今突然让回纥称臣,他们岂能愿意?”李泌回答:“回纥想与大唐和亲已经很久了,可汗,国相素来相信臣的话,如果事情不顺利,我们只需再写一封信。”德宗见李泌十分有把握,便不再追问。

 

 果如李泌所料,此事非常顺利,回纥可汗很快就遣使上表称儿称臣,李泌提出的条款,回纥全部同意,没有任何异议,德宗大喜,问李泌:“回纥怎能如此畏服爱卿?”李泌回答:“这是陛下威灵所至,臣何德何能?”德宗说:“回纥已经和好了,然后大唐该怎么与云南,大食,天竺联合呢?”李泌说:“与回纥和好,吐蕃已经不敢随便入寇大唐了,下一步是招云南,断吐蕃右臂,云南从汉朝开始就臣属于中国,而杨国忠无故扰之使叛,臣服吐蕃,现在苦于吐蕃赋役重,未尝一日不思复为唐臣,大食在西域最强,领土自葱岭(葱岭即今天的帕米尔高原)尽西海(西海即今日里海),几乎有天下一半土地,与天竺都仰慕中国,世世代代与吐蕃为仇,臣所以知道两国可以联合。”

 

不久,朝廷遣回纥使者回国,并许以咸安公主下嫁回纥可汗。

与回纥和好,内忧外患的大唐有了喘息之机,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十月,吐蕃发兵十万准备入寇西川,也征发云南兵,云南王异牟寻虽然已经非正式依附了大唐,但是还不敢叛吐蕃,也发兵数万与吐蕃一同入寇,西川节度使韦皋知道云南正在犹豫不定,便写了一封信,信中叙述了云南叛离吐蕃,归附大唐之事,然后转道送到了吐蕃,吐蕃看到这封信后,开始怀疑云南有二心了,派兵二万人屯于会川,以阻塞云南通蜀(蜀就是今天的四川省)之路,云南大怒,率兵回国,不再跟着吐蕃入寇了,由此云南与吐蕃大相猜阻,归顺大唐的决心更加坚定,吐蕃失去云南的帮助,兵势变弱,所以这次入寇西川没有大的战果,被西川节度使韦皋击退。

 

吐蕃得知云南有依附大唐之心,屡屡诱胁云南。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二月,当时大唐已经与回鹘(之前回纥已经奏请大唐改回纥为回鹘)正式建交,西川节度使韦皋写信给云南王异牟寻,信中说:“回鹘屡屡奏请帮助大唐一同消灭吐蕃,大王不早下决心,一旦被回鹘所先,则大王累代功名都不在了,而且云南长久以来一直受吐蕃之辱,如今不乘机依附大唐以复怨雪耻,以后就后悔无及了。”

 

 

北和回纥,南和云南的计策初见成效,而李泌已经老了,于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三月去世,李泌没有亲眼看到云南正式臣属大唐的那一天,而联合云南,对付吐蕃的政策一直在推行,在此期间,西川节度使韦皋一直致力于与云南联合,直到贞元十年(公元794年),韦皋派遣节度巡官崔佐时带着诏书到达云南,与云南王异牟寻盟于点苍山神祠,大唐才正式与云南和好,云南恢复了南诏旧名,联合回纥,云南的策略才正式完成,这都是李泌谋略的一部分。

 

李泌去世后,德宗还要继续执政十五年之久,今后会发生什么事呢?请看下集:中兴一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通俗西藏史(二百零六)——困蕃之策
北合回纥的争论--通俗西藏史58
大唐人物谱--四代帝王师友李泌
结 论
唐朝最传奇最神秘谋士——李泌
第六十九回 格君心储君免祸 释主怨公主和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