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夏之基石秦汉王朝(二十六)不平静的朝廷

就在汉武帝荡平四海的同时,大汉王朝的内部也在上演着一出出热闹的纷争,包括争夺权势的外戚之争,刘氏家族内部的诸侯之乱,以及平民出身的官吏和酷吏之间的斗争等等。然而,这一切的争夺却都是双输的结局,因为汉武帝一直牢牢的掌控着朝廷的大权。而这些争斗中涌现出的各种人物,也只能成为后世茶余饭后的谈资。那么,窦婴和田蚡之间都有哪些恩怨,淮南王刘安为何造反失败,覆水难收的主人公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

谈到汉武帝年间的外戚,最著名也是最成功的当属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位不但为大汉立下显赫战功,千古留名,而且几乎没有什么污点,最终也都是病死,也算是善终。然而,他们两个的共同特点是卫氏外戚,都是靠着卫子夫的得势而有机会扬名立万。加上卫子夫也是一代贤后,因此卫氏一族在后世的总体评价还是很不错的。

但是在卫氏外戚得到重用之前,另外两个外戚却在更高的官位上上演了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他们分别是窦太后家族的代表窦婴,以及王太后家族的代表田蚡。前面提到过,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子。虽说他是沾了姑妈的光才得以重用,但他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立下大功,地位与周亚夫齐平,后官居大将军,并且在汉武帝继位后升任丞相。然而,窦婴的很多作为却不受窦太后喜欢,例如他反对梁王刘武继承皇位,并且反对窦太后的黄老学说,提倡儒学,因此还曾经被窦太后罢官。所以,窦婴只能说是窦氏的代表,却没能因为窦太后而确立自己在朝廷中第一重臣的地位。反观田蚡,他是王太后的同母异父弟弟,却几乎没有立下什么功劳,全凭着王太后的关系而逐步得到提拔。在汉景帝时期,田蚡见了窦婴,就像孙子见了爷爷一样,不但百依百顺,甚至天天端茶倒水,就差见面磕头了。

两人关系的转折点就是窦太后的去世。汉武帝终于可以重新启用那些支持他提倡儒学的人们,当然也包括窦婴和田蚡。然而,窦太后去世后,窦氏家族也就没人撑腰,王太后则成了真正的后宫之主。加上汉武帝又孝顺,田氏的地位自然就要高于窦氏。田蚡如愿以偿的做了丞相,此时的窦婴却只是一个闲差,地位自然就不如田蚡了。

在朝廷里面,最不缺的就是那些见风使舵和察言观色的势利眼。当初那些围绕在窦婴身边的官员们,一个个转投田蚡的门下,甚至对曾经的大将军和丞相窦婴,早已经是爱搭不理。只有当初一起平定七国之乱的将军灌夫,还一如既往的跟在窦婴身边。两人甚至成了莫逆之交,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爱好,以及共同的敌人。

飞黄腾达的田蚡早已不把自己当初奉若亲爹的窦婴放在眼里,甚至打起了窦婴封地的主意,并派自己的门客去窦婴那里要地。灌夫也早就看不惯田蚡的所作所为,主动跳出来为窦婴解围,直接把田蚡的门客赶了回去。还有一次,田蚡说要去窦婴家吃饭,窦婴早就做好饭菜候着,却是左等不来,右等不来。最后让灌夫跑去田蚡家里去请,才发现田蚡压根只是一句玩笑话,人家还没起床呢,根本就没打算去窦婴那里。这样的事情发生几次,两家的梁子就算是结下了。

既然有矛盾,就有爆发的那一刻。公元前131年的一天,田蚡要娶小老婆。丞相结婚,婚礼自然不能随意,起码要把朝廷里大小官员请去喝喜酒。灌夫本来不想去,但是在窦婴的劝说下,还是硬着头皮去喝两杯。没想到,这一喝就喝出了大问题。田蚡敬酒的时候,大家都趴着磕头;窦婴敬酒的时候,大伙只是举杯意思意思;到了灌夫敬酒的时候,好多人理都不理他。本来情商不高加上忍性不大的灌夫,最终因为自己家族的灌贤不搭理自己而控制不住情绪,大闹田蚡的婚宴。不但骂了老将李广和程不识将军,还跟田蚡吵了起来。田蚡等的就是这么个机会,很快就以灌夫破坏婚宴的理由,把他抓了起来。

窦婴自然不会袖手旁观。灌夫被抓,窦婴又没啥权势了,想救灌夫就只剩一个办法:找老板。于是窦婴和田蚡就把官司打到了汉武帝面前。一方是痛斥田蚡平日里欺行霸市,并且捏造罪名逮捕灌夫;另一方是为自己辩解,一口咬定灌夫无理取闹,破坏朝廷安定团结。

汉武帝知道外戚的事情不好掺和,加上两边说的都有道理,就干脆让大臣们帮忙评个理。没想到大臣也是分三类:第一类,直言敢谏的,认为窦婴说的对,田蚡有错;第二类,阿谀奉承的,觉得田蚡不好惹,同意灌夫该杀;第三类,两边不得罪的,觉得俩人都说的对。汉武帝心想找你们这群废物干嘛,连个公正的判决都做不了,气的扭头回到后宫。可是,后宫最有发言权的是田蚡的姐姐,汉武帝的老妈王皇后。她叹着气告诉汉武帝:“我还活着,大家就敢欺负我们家的人。等有一天我要是死了,我们家的人可怎么过啊!”有了老妈这一句话,窦婴和田蚡的官司在汉武帝那里也就有了评判结果:灌夫该杀,而且是灭族。

既然有了终审判决,汉武帝也就不打算再听窦婴替灌夫求情。窦婴拿出杀手锏,告诉汉武帝,自己有当初汉景帝赐予的丹书铁券,可以在任何时候面圣辩解。汉武帝一听,还有这事,那我查查。在古代,所有皇帝颁发的丹书铁券在宫中都有副本的。然而巧合的是,窦婴所说的丹书铁券,却没有在宫中的档案馆里找到副本。这样一来事情就闹大了,窦婴这是属于伪造圣旨,犯下的是杀头的大罪。汉武帝念在窦婴曾经立有大功的份上,本来不想杀窦婴。可是在田蚡以及朝中田蚡一党的不断怂恿之下,当初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汗马功劳,曾经在朝中显赫一时的窦婴,最终跟自己的小弟灌夫一起走上了刑场。

不过,斗争的胜利者田蚡也没有什么好下场。窦婴被杀的第二年,田蚡莫名其妙的患怪病死亡。按照当时的说法,是田蚡家里闹鬼,窦婴和灌夫天天来索命。虽然咱们不信什么鬼神之说,但是田蚡做贼心虚,把自己吓死,还是很有可能的。

其实,田蚡之所以要置灌夫于死地,除了两个人互相看不惯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灌夫手里有田蚡不可告人的秘密。原来,在汉武帝继位初期,有一次淮南王刘安进京,田蚡迎接淮南王的时候说过这么一句话:“陛下年幼,没有子嗣。万一哪一天陛下归天,这皇位非王爷莫属。”如此大逆不道的话,不知道怎么传到了灌夫的耳朵里,灌夫还曾经拿这件事威胁田蚡。所以,要想自己安全,田蚡一定要除掉灌夫才能安心。

那么,这个淮南王刘安又是什么来历?他可是个鼎鼎大名的牛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发明家。

首先,刘安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研究热气球的人。他用艾草生火,发现鸡蛋壳可以上浮,并且将此科学发现记载在他的著作中。其次,他是豆腐的发明人。我们今天在餐桌上享受着各种豆腐做出的不同菜肴时,不要忘了曾经有一位淮南王带给了我们这种美食。还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他著有《离骚传》,高度评价了屈原的《离骚》。同时,他还招纳许许多多的门客和术士,为其编写了一部《淮南鸿烈》,这部书在后世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叫做《淮南子》。

这些牛逼的材料仅供大家在吃豆腐的时候闲聊一下,而我们今天要提到的却是刘安的另一重身份:诸侯。他不是一个安分的诸侯,而是一个有追求,向往权利和地位的诸侯。这并不是刘安的首创,而是一种继承。因为刘安的父亲就是我们在汉文帝的故事里面提到的淮南王刘长,刘邦第七个儿子。当时刘长就曾经想要造反,只是还没来得及动手,就被人告发。汉文帝舍不得杀这个弟弟,刘长却在流放四川的路上莫名其妙的死去。淮南王的王位继承到了刘安这里,所以说按照辈分,刘安应该是汉武帝刘彻的叔叔。加之淮南地区物产富饶,关键是有钱,淮南王也在诸侯王中有一定的地位,这就难怪田蚡会去拍淮南王的马屁。

不过,淮南王有想法,也不能只怪刘安,而是西汉时期诸侯王的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想当初刘邦吸取秦朝郡县制下,农民起义时没有诸侯可以帮助的教训,就采用分封加郡县制,把刘姓成员取代开国功臣立为诸侯。虽说吕后执政时期,刘姓诸侯死了好几个。但是汉文帝继位后,为了维护老刘家内部团结,又把那些清除吕氏的刘姓功臣再度分封。然而,皇帝和大臣们都看得出来,诸侯王早晚都是不安定因素。所以汉文帝时贾谊就提出“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汉景帝时晁错更是打出削番的大旗,只是不幸把自己削成两半,并且整出一个轰轰烈烈的“吴楚七国之乱”。好在汉景帝手下有周亚夫,窦婴等名将,加上梁王刘武的拼死抵抗,七国之乱折腾了几个月就消停了。朝廷打赢了诸侯,诸侯王的日子就更加不好过。凡是不老实的都会被干掉,甚至连诸侯国都被除国。但是,这种做法也是治标不治本。等到这一代诸侯老实一段时间后,实力还会壮大。万一碰上能力弱一点的皇帝,诸侯问题还是会爆发。

汉武帝怎能不知道这个问题,但是看这些诸侯们,不是哥哥就是叔叔大爷,加上人家也没啥错,他也就没有采取比较极端的政策来对付诸侯们。然而,汉武帝手下有牛人,可以帮他出主意解决问题。主父偃就是帮助汉武帝解决问题的人。主父偃对汉武帝说,要想分化诸侯力量其实不难,只要把继承方式稍作改变即可。因为目前诸侯的继承方法是嫡长子继承,这样的结果是整个诸侯国的国力得以保存,而且诸侯王其他的子孙没有得到任何好处。主父偃向汉武帝建议,一个诸侯王去世后,根据他的儿子数量,把诸侯国分给所有儿子管理,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想想西汉时期,一个诸侯王生四五个儿子挺正常的,每个儿子再生四五个孙子,这样一算,仅用三代,诸侯国就会被分割成为二十几个小国。如果再分下去,诸侯王的后代可能连个郡县都管不到了。这个制度,就是著名的推恩令。

所以,看看汉武帝的九哥中山靖王刘胜,十几代之后的子孙,只能去买草鞋了。六哥长沙王刘发好一点,几代之后还能做个县令。这些都是拜推恩令所赐。随着推恩令的施行,汉武帝之后就很少冒出比较大的诸侯问题了,除了他自己的几个儿子之外。这个咱们后面再聊。

这样一来,诸侯王的地位更是低的可怜,甚至好多人开始为保命而想办法。例如,主父偃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齐王去攀个亲,被人家拒绝了。主父偃就给齐王找了个乱伦的理由,逼齐王自杀。一个堂堂的诸侯王,而且是齐国这种重要的诸侯,竟然被一个主父偃轻松的弄死,可见诸侯王的日子有多么惨。不过,主父偃因为得罪人太多,好多诸侯王都吃过主父偃的状子,在赵王刘彭祖和丞相公孙弘的告发下,汉武帝最终还是干掉了主父偃。

回到我们的淮南王刘安,他既有造反的遗传基因,又有现实情况所逼迫,那他为啥没造反呢?两个原因:第一,没赶上;第二,太纠结。

之所以说他没赶上,是因为刘安错过了吴楚七国之乱。当年刘濞准备起事的时候,联系了这么多诸侯,实力强大的淮南王岂能漏掉。事实上,刘濞和刘安已经达成共识,一起反抗汉景帝,准备来一个“八国之乱”。可是就当刘安准备出兵的时候,淮南国相看穿了一切,表示要亲帅大军加入吴楚联盟,并且愿意做先锋。刘安看到自己的国相觉悟这么高,就把所有的兵权都交给了他。然而,国相本来就是中央派过来监管诸侯王的,哪这么容易跟你一条心啊?于是淮南国相把城门一关,不但拒不出兵,而且阻止刘濞和刘安之间的一切往来。就这样,淮南王刘安华丽丽的错过了七国之乱,却因为没有参加叛乱而受到了赏赐,也许这也是一种幸运吧。

之所以说太纠结,则完全是他们自己的原因。眼看着诸侯王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早有想法的刘安还是打算干一票大的,联合自己的兄弟衡山王刘赐一起造反。准备来准备去,最终也没找到一个合适的出兵理由和出兵时间。而刘安的整一套阴谋,却因为自己几个子孙无能,而提前暴露。

刘安的太子叫刘迁,一直在准备跟父亲一起干大事,还在业余时间苦练剑法。他闲的无聊,非要找郎中雷被比试比试。雷被是个剑法高手,不想跟刘迁玩真的,就处处相让。无奈刘迁逼人太甚,雷被被迫出手,不小心伤了刘迁。雷被一看捅了篓子,就提出报名参军,跟着卫青对抗匈奴。刘迁哪肯善罢甘休,非要把雷被关起来。雷被毕竟是武林高手,淮南的监狱是关不住他的,就一口气跑到长安告状,说淮南王不让自己去打匈奴。汉武帝一听还有这事,就派了个官员去调查此事。刘安一看中央要来人调查自己,准备刺杀这位官员然后起兵。可是人家来了只是调查雷被的事情,并没人说他们要谋反。刘安跟刘迁以及下面人商量了半天,就临时打消了起兵的念头。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雷被的告状没出大问题,可是刘安的孙子刘健却给他爷爷挖了坟。刘安的儿子也挺多,但是他只爱刘迁一个,最冷落的一个儿子叫刘不害。刘不害的儿子刘健不爽自己大爷刘迁这样恃宠而骄,还时不时欺负一下自己老爹。于是刘健在公元前122年,亲自跑到汉武帝那里告状。这次状子可不是兄弟关系不和睦,老大经常欺负老小的问题,而是直接一针见血的告了刘迁一个杀头的大罪:谋反。

这下汉武帝可就不能沉住气的随便找个人审审了,而是派出了自己最信任的司法部长,西汉第一酷吏张汤亲自审理此案。刘安一看自己阴谋败露,皇帝又派出了张汤这样的狠角色,顿时明白自己真的没机会了。想动手吧,准备还不充分。此时全国首席军事长官叫卫青,朝里还有个骠骑将军霍去病,淮南王怎么琢磨也不觉得自己能打得赢这两个家伙。最终,淮南王刘安选择了自尽,省的落在张汤手里遭罪。就这样,汉武帝一朝最可能出现的诸侯叛乱,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淮南一案虽然顺利结案,但是张汤办事还是狠了一点,间接搭上了自己的性命。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张汤这个人。他是个天生的法律专家和审讯专家,从小就拿家里的老鼠练手,一切审的有模有样。老爹看到了儿子的天赋,就让他从事这一行业的工作。到后来,张汤的才能被汉武帝发现,就被安排在汉武帝身边来处理这一系列棘手的案子。张汤不但有着丰富而又专业的司法知识,而且他还非常能够摸清楚汉武帝的心思,深受汉武帝的宠信。张汤接手的最著名的案子,当属陈皇后厌胜一案,最终导致陈皇后被废,以及卫子夫顺利成为皇后。

淮南王谋反案也可以说是张汤审理的另一个大案。按说刘安都自杀了,其他主要参与人员也都被杀,案子就可以结了。可是张汤非要借助此案,除去一个与本案关系没那么直接的严助,理由竟然是严助与诸侯有私交。汉武帝不想杀严助,但是在张汤的坚持下,严助还是被杀。

严助的死,激起了一个人的怒火,他就是严助曾经推荐提拔的大臣朱买臣。他很快就在朝中找到了自己的同伙,打算找机会除去张汤,为严助报仇。

朱买臣这个人在历史上倒是没有留下太多轰轰烈烈的事迹,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他。然而,他却是成语“覆水难收”的男主角。朱买臣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寒,只能跟老婆天天砍柴谋生。他砍柴的时候还不专心,总是喜欢一边砍柴一边读书。他老婆很不满意,经常职责他没有本事,还死读书,不如跟着村里那个木匠多学点本事。朱买臣说自己虽然现在穷困,但是将来一定有出人头地的日子。他老婆才不信他的鬼话,哭着闹着跟朱买臣离了婚,然后找那个木匠去了。后来,朱买臣在严助的推荐下做了中大夫,后来又做了会籍太守。当朱买臣衣锦还乡的时候,曾经离他而去的前妻跪在他面前,想跟他破镜重圆。朱买臣把一盆水泼出去,问他前妻能不能收回来。前妻羞愧难当,知道不可能复合,最终选择了自杀。这就是“覆水难收”的成语故事。

所以,朱买臣的发迹史中,严助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现在严助被张汤弄死了,朱买臣自然想要替严助报仇。此时朱买臣与王朝和边通一起担任丞相长史。张汤平时不待见他们,经常没事欺负一下,而且对他们很不礼貌,所以三个人都对张汤怀恨在心。公元前116年,汉武帝正在修着的茂陵被盗,汉武帝就把这件事交给张汤审理。张汤有自己的小九九,他想利用这件事绊倒时任丞相庄青翟,自己坐上丞相的位子。就在张汤罗织罪状准备栽赃庄青翟的时候,朱买臣等人得到消息,并且通报给了庄青翟。几个人一商量,决定先下手为强。在制造了几个证人之后,他们向汉武帝送上小报告,告发张汤欲利用此事栽赃丞相。

张汤知道有人告发,明白自己死罪难免,就选择了自杀。不过张汤死前,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说明庄青翟和丞相三长史陷害他。汉武帝本来就很喜欢张汤,看到他的遗书后,顿时又恼又怒。加上张汤死后家里也没啥家产,说明这个人比较廉洁。汉武帝立刻抓捕朱买臣等三位丞相长史,并杀了他们。丞相庄青翟也被迫自杀。这一场酷吏与长史的争斗,以所有人丢掉性命而告终。

这一系列发生在汉武帝早年的朝廷纷争,由于汉武帝对朝廷的极强控制力,都未能对汉武帝的统治带来任何的影响,最多算是为后人留下一个个故事罢了。可是,到了汉武帝晚年,一朝正在酝酿的朝廷风暴,却对汉武帝的统治,甚至对西汉历史的走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不过,在那一场风暴到来之前,我们的老朋友匈奴在安静了十几年后又缓了过来。他们不但扣押了大汉的使者,还与后卫青时代的大汉产生了新的军事冲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继位后的汉武帝,曾差点被窦太皇太后废掉帝位!
“被谋反”的淮南王
《资治通鉴》不能犯大错!
读《资治通鉴·汉纪十》(四)
我看易中天的《汉代风云人物》之三:《窦婴与外戚》
极致杀人术:看汉武帝如何吓死国舅田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