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编简单欧洲史06:皇帝教皇的斗争及拿破仑的崛起


第六章:皇帝和教皇到底谁大?

欧洲从罗马帝国汲取了太多东西,欧洲的形成因此深受这个帝国的崩灭的影响。

奥古斯都于公元前27年开始统治天下,他所建立的帝国在西方延续了五百年之久。公元400年左右,这个帝国永久分裂为东西两半,而东罗马帝国又继续存活了一千年,直到1453年才终于气绝。

入侵西罗马帝国的蛮族对东罗马帝国的统治权是承认的。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位基督徒国王克洛维一世,就是从东罗马皇帝手中得到“执政官”的封号;而并没有随罗马而逝的教皇也承认东罗马皇帝的地位,在这位最高宗教领袖眼里,虽然蛮族数度入侵,而西罗马帝国也已沦亡,但旧秩序的关键部分依然完好无缺。

在罗马有个教皇,在君士坦丁堡则住着一个信奉基督的罗马皇帝。教皇和皇帝这两大权力中心,即将共同统理这片江山。然而,当教皇亟需东罗马皇帝协助时,这位皇帝却力有未逮,无法伸出援手。

1.教皇需要查理保护

对这位教皇的威胁来自伦巴底人,是8世纪时第二波入侵的日耳曼民族。他们志在必得,打算完全占领意大利,包括罗马和它周遭的地区。对教皇来说,这是莫大的威胁,他向东罗马帝国皇帝求援,但皇帝正为应付入侵的穆斯林忙得焦头烂额。

教皇于是转而寄望阿尔卑斯山之北的法兰克人。日耳曼民族在西方建立了许多国家,法兰克是最强盛的一个。

信奉基督的国王丕平南下意大利,平定了伦巴底人。他也许下重诺,要将罗马周遭一大片土地留给教皇。虽然疆界历经多次更变,教皇这块地盘一直幸存着,直到19世纪,意大利成了一个统一国家,教皇的王国才缩减为它今天所拥有的方寸之地。


查理一世,或称查理大帝,是丕平三世的儿子。他大大拓展了法兰克王国的疆域。他的领土横越比利牛斯山,远抵意大利,包括了他父亲分给教皇的土地在内的意大利中部;东至奥地利,深入现代德国的地盘。

自从罗马帝国灭亡,除了拿破仑和希特勒昙花一现,没有一个欧洲国家曾经拥有如此广袤的疆土。在日耳曼,查理大帝和当地一些没有进入罗马帝国的东边异教徒萨克森人正面交锋。萨克森人不信基督,查理大帝给他们两条路选:要不皈依基督教,要不被当成奴隶运回他的帝国本土。

公元800年,查理大帝来到罗马,在大教堂里参加圣诞节弥撒。仪式过后,教皇将冠冕戴在他头上,宣布他为罗马帝国的皇帝。他让自己登上帝位,是为了建立一个能够保护自己的权力中心,但这个举动不啻是背弃了东罗马帝国的皇帝,他必须找个理由解释。

那还不容易!在东都君士坦丁堡,现在的皇帝是个女人,这女人弄瞎了儿子的眼,除掉路上的大石头,把自己捧上了王位。在教皇的律令下,她已不再是西方的皇帝。

查理大帝建立的帝国和罗马帝国大不相同。身为统治者,他的治国风格也与罗马皇帝南辕北辙。基本上,他是个蛮族出身的国王。他孜孜教育自己学会阅读,能读拉丁文,可是书写始终有困难。直到晚年,他的床边一直放着一个练习写字的蜡板,但始终不得写作的要领。

不过他深知,帝国是一股文明的力量,这是他以罗马为鉴学到的观念。

2.文明要靠查理保护

查理大帝虽然自我教育的成效不彰,但他提倡教育,对饱学之士也鼎力支持。他下令学者四处搜寻古代经典,进行抄写。当今所有留存于世的拉丁文作品,几乎都是查理大帝掌政时期的复制本。没有他,这些经典遗产留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查理大帝面对极大的障碍。他底下没有官僚体系,沟通管道阙如,商业不振,城镇规模极小,到处兵荒马乱。种种情境都和罗马帝国大相径庭。他的统理模式是在领土内广派公爵、伯爵坐镇,一方面让地方领主不敢造次,另一方面督使他们服从查理大帝。

查理大帝将他的宫殿盖在亚琛,他的疆域中心附近。亚琛位于当今德国的西部,靠近德国和比利时的边界,如今只有大教堂犹存于世。大教堂依罗马风格而建,也就是屋顶呈圆拱状的罗马式建筑。支撑教堂圆顶的大柱是真正的罗马遗物,是查理大帝特地从意大利运回来的。

千辛万苦建立起一个庞大帝国后,查理大帝决定遵循日耳曼习俗,死后将土地分给几个儿子,可惜他只有一个儿子存活下来,帝国的分家直到他孙辈那一代才得以实现。而这几个孙子内讧互斗,查理大帝的帝国从此一分为三;西边那块最后变成如今的法国,东边变成今日德国的原始地。

几个孙子你争我夺,加上维京人入侵,一片混乱中,各地的伯爵、公爵纷纷自立门户,成为独霸一方的强人,不管谁当国王都是“帝力于我何有哉”,服从性微乎其微。

欧洲回复到罗马覆亡初期的局面:权力大为分散,国王必须先降伏山头分立的伯爵、公爵,才可能让强大的王国重现人间。

查理大帝建立的帝国消失了,教皇也失去了保护他的强人。有一段时间教皇得过且过,哪个地方王侯支持他,他就把谁加冕为王。

公元962年,由查理旧帝国分出去的德意志境内终于出现一个强大的新王,奥托一世。教皇为他戴上罗马帝国的皇冠,从此以后,无论何人登基为德王,在受教皇加冕后也兼任罗马帝国的最高元首,亦即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3.皇帝巴结地方“角头”

在欧洲,只有德意志的国王是选出来的。早在入侵罗马帝国之前,日耳曼民族的传统就是继承制与选举制的混合。王位候选人都是某王室家族的男性子嗣,这是为了确保选出的国王流着优良战士的血液,这些日耳曼蛮族可不希望被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阿斗统驭。

由于皇帝必须巴结选举人才能登上宝座,有时候他不仅不敢施展帝威,反而退让三分。

而除了地方上的权力斗争,数百年来,皇帝还涉身于另一场争斗,对手便是教皇。

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日增,彼此都有推动之功。皇帝一直是教皇地位的捍卫者,在保护教皇的属地方面尤其举足轻重。教皇则借着为皇帝戴上冠冕、赐予罗马皇帝封号,使得皇帝的威权更增。

但自11世纪后,这对搭档开始反目,因为教皇坚持教会事务应由罗马治理,国王和王侯贵族都不能插手。但不管是国王还是地方的权力掮客,都想左右他们地盘内的主教人选,以有利于自己的统治。

我们不妨这样想象:从事汽车制造业的丰田汽车,总公司设立在日本东京,假设丰田澳大利亚分公司的执行长必须由澳大利亚总理任命,厂长则由当地市长指派。

体制上,这位厂长和执行长必须听从东京总公司的指令,但实际上,由于任命他们的是澳大利亚的总理和市长,他们当然会瞻前顾后,小心不要得罪了他们。更何况,澳大利亚的总理和市长指派的人选不见得很懂汽车,他们想讨好谁,就把这差事给谁做。

中世纪的教会便是如此,它饱受白蚁侵蚀,惨遭地方权力掮客和欧洲君主的剥削,力量始终积弱难振。

4.开除皇帝的教籍

1073年,当上教皇的格列高利七世公开宣布,尔后主教由他亲自指派。但亨利四世的回应是:将来这个职位继续由“朕”安排。

皇帝态度强硬,教皇态度更强硬,干脆开除了皇帝的教籍——换句话说,这犹如昭告全国人民,他们不必再对皇帝听命服从。

那些贵族和王侯们老早就想脱离皇帝掌控,如今发现他被逐出教会门墙,从此可以置之不理,莫不心头大乐。

亨利四世于是顶着严冬天气跨越阿尔卑斯山脉,来到意大利北方卡诺莎的城堡求见教皇。他在城堡外的风雪中等了两三天,只求教皇见他一面。他将身上所有的王权标志脱卸殆尽,只着一身平民装扮,教皇终于心软,这位皇帝在他面前跪下,请求原谅,于是教皇解除了“绝罚”(即逐出教会),那帮王公贵族自然气得吹胡瞪眼。

当然,对亨利四世来说,这样做确实屈辱,但也是聪明之举,因为臣民毕竟都是基督教的信徒。当然,这位皇帝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立场。这场争执继续僵持多年,最后终于取得折中:皇帝可以就主教人选施展若干影响力,但实际赐予主教权杖并为他们圣袍加身的,必须是教皇本人。

皇帝和教皇之争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不惜兵戎相见。比如,中世纪时期,北意大利的市镇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地区,而皇帝的江山已经远离这里。这些城镇不喜受皇帝掣肘,有时也会主动和教皇结盟,联手去打皇帝。他们时常扮演墙头草,哪边对他们有利就归顺哪方。

教皇和皇帝之争要说有什么意义,那就是教皇从没说过自己是皇帝,皇帝也从不以教皇自居。双方都承认对方的存在有其必要,争的只是彼此的相对权力。这是西罗马帝国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也是它和东罗马帝国的分野所在。

在东边,依照君士坦丁堡的规矩,皇帝不但是整个帝国世俗事务的统御者,也是教会的统治者。他们也有个最高主教,但这位最高主教由皇帝指派,也归皇帝管辖。在西边,教会和皇室则是分开的两个权力单位,各有各的权威。这对国王来说是个不曾或断的障碍,让他无法号称普天下都是他一个人的。

长年争斗的结果,是教皇和皇帝的力量双双都被削弱,地方权力不减反增,小虾米变成了自治体,根本不把他们的君王放在眼里。


5.拿破仑崛起

虽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位子本身并无多大实权,但这个帝国还是存活了下来。

伏尔泰这位启蒙时期的大师就嘲笑神圣罗马帝国,说它既不神圣也不罗马亦非帝国,此话诚然不假,可是它顶着一个名字和一个非常奇怪的体制却能存活,看来总是带着点奇迹。

直到一个新帝国的元首出现,这个奇特而苟延残喘的旧帝国才告终结。这人名叫拿破仑,于1799年,法国大革命的十年后成为法国的执政者。——先前他已因多次领导法国的革命战役,抵抗欧洲其他见不得法国共和的君权国家入侵而声名大噪。

拿破仑的父亲是启蒙运动人物,深信革命所揭示的诸多原则,却不相信人民有权统治自己。自1789年大革命之后,法国当政者在理想的共和社会建设上节节落败,拿破仑的政见因此非常吸引人:他不准任何团体享有特权,所有国民一律得到平等对待,国家提供所有孩童受教育的机会,所有职务都要公开选才。

拿破仑延揽各方人才进入政府,无论是保王派还是共和派,新政权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完全不计较他们过去在革命中扮演的角色。拿破仑只交给他们一个使命:创立一个有理性、有秩序的政府体制。

我对法国君王的“专政”并没有太多着墨的原因有几个。其一是他们虽然建立起自己的势力,但所统治的依然是块拼布图而非统一的国家。法律制度和行政系统有如多头马车,而君主为了稳固新的法国地盘,培养对自己效忠的新臣民,释出的妥协、特权、豁免也多如牛毛。革命党把这些全都扫到一旁,他们念兹在兹,期望建立一个统一国家。然而,在你争我夺的混乱中,新政权的建立并无多大进展。

拿破仑把这个任务交给自己和他的专家群。《拿破仑法典》的制订是他们最伟大的成就,这部法典以查士丁尼大帝任内编成的法典为范本,是一套能让所有事务都有所遵循的法规。

7.拿破仑法典

罗马是拿破仑一个重要的榜样。他一开始自称执政官,接着又称皇帝,不过他跟奥古斯都一样,并没有借这个头衔弭除法国共和体制的意图。

他跟罗马人一样,打算建立一个庞大帝国,让法兰西共和国的建国原则成为一个公平正义、条理井然的社会的基础。他跟欧洲强权国家打仗,多次获得辉煌的胜利。


巴黎凯旋门:1806年拿破仑鼎盛时期下令建造

拿破仑不是基督信徒,换句话说,他不相信上帝。他笃信机会和命运。但他明了人民和信仰的深固关联,深知宗教对于维系士气和秩序有多重要。早期的革命分子是启蒙运动培养出来的小孩,对管理宗教缺乏这样的尊重,曾霸占了教会的土地,与之彻底反目。

拿破仑决定要终止此举所导致的仇恨与分裂。他跟教皇达成协定,承认天主教是法国多数人民但并非“所有”人民的宗教;至于主教的任命,这份协定让它回复旧规:主教由国家提名,但由教皇为他们披上圣袍。

在教皇的出席下,拿破仑于巴黎圣母院加冕为皇帝。教皇任命拿破仑与约瑟芬为皇帝和皇后,并赐福于象征王权的标志物:宝珠、权杖、宝剑、正义之手。

然而,最后是拿破仑为自己戴上了冠冕。那是一顶复制品,仿照教皇曾为查理大帝戴上的王冠而做,它中空而轻巧,状似罗马人为胜利者戴上的桂冠。

凭借手中的权力,拿破仑为欧洲大陆拔除了中世纪的旧势力、特权与诸多病态现象,建立起新的理性秩序。

虽然欧洲几个强权国家经过长久的休养生息,终于联手打败了拿破仑,但他的功绩已是无法抹杀。他后来被放逐到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当他回顾一生,最感欣慰的是《拿破仑法典》得以存续,通行于整个欧洲——直到今日犹存。

而神圣罗马帝国没能存活下来。1806年,拿破仑废掉了这个帝国,重新构组为莱茵邦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皇帝和教皇到底谁大?
中国的“皇帝”是嬴政搞出来的,那欧洲的“皇帝”从哪冒出来的?
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 却让苏莱曼和拿破仑不爽
十分钟了解欧洲历史
德国(二):日耳曼人与德意志前身
从神圣罗马帝国到第三帝国,奥地利人为何有如此深厚的德国情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