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礼乐的崩坏:诸侯篇(5)| 周幽王买笑竟是为60岁的老太婆?

本文为系列文章,之前一篇为《天子篇》, 再之后包括《大夫篇》、《医家篇》、《阴阳篇》、《兵家篇》等,欢迎持续收看。

·

诸侯篇

第5节:宰割天子

·

在国人暴动之后,召公、周公在镐京勉强维持住了局势。之后,共伯和在诸侯的支持下入朝执政,史称“共和”。

在14年的共和时期结束以后,周厉王逝世于彘地,太子静正式即位,是为周宣王。

周宣王继位以后,,召公、周公继续在朝辅佐,共伯和则主动让出了王位,退隐于共国。

一切仿佛都回到了正确的轨迹。

图为想象中的周宣王形象。图中,周宣王的目光沉稳,或许是在迎合其中兴之主的身份。

《周本纪》中称:

宣王即位,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

单从这段文字上看,周室在周宣王一朝时的表现还不错。不过,就《周本纪》之后的内容来看,当时周室的作为并不太理想。

周宣王在位47年,于公元前783年逝世。其子宫湦,是为周幽王。

在周幽王继位以后的第3年,即周幽王2年,公元前780年,宗周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地震,岐山的山体崩坏,渭河、泾河、洛河出现了断流。

次年,周幽王计划立侧室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废申后之子太子宜臼。

图为模拟的周幽王与褒姒。后世通常会把褒姒默认为一个年轻美艳的女子。

再之后,申后亦被废,王子宜臼被周幽王驱逐。

于是,申侯在一些诸侯及方国的支持下拥立王子宜臼为“周天王”,随即起兵反叛,于骊山下杀死了周幽王。

不久之后,虢公等诸侯又在携地立王子余臣,是为周携王,与叛首周天王分庭抗争。

经过了20年的“双王”对峙,周携王被晋文侯杀死,周天王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是为周平王。

自此,近3个世纪的西周王朝就此终结。

·

忠臣与窃贼:盛世华袍下的真容

公元前828年,周厉王逝世,周宣王正式即位。

同年,共伯和归国。

大抵在这段时间内,诸侯协助周室恢复了宗周了领土,即“诸侯复宗周”。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要面对一个问题:

为什么诸侯非要在周宣王继位以后才恢复宗周?在长达14年的共和时期,原宗周地区又处于什么状态?

首先,我们设想一下,国人暴动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周廷的倾覆和宗周地区的权力真空。

下面,我们再设想一下,宗周地区一旦出现权力真空,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答案也显而易见,周边诸戎的大面积失控及采邑的就地武装割据。

接下来,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共伯和入朝到底是干什么去的?

当然是去平定戎乱,解除采邑主的割据,恢复宗周地区的秩序。

那么,这时候共伯和会是一个人去,还是带着一支军队去?

当然是要带着一支强大的军队。

最后一个问题,这支军队会从哪里来?

可能来自成周八师,也可能来自于诸侯,更有可能两者兼有。

现在,我们大概也就能猜出共和时期的14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出意外的话,这批来自于东方的军队对宗周一带的戎部发起了一系列战争,又收拾了相当一批不老实的采邑主,然后就地驻扎,直到周宣王继位以后才把上述领土实质上或名义上的控制权归还给了周室。

其后,共伯和退回了共国。

根据现代考古的结果显示,当时的共城南北长1300米,东西阔1200米,城墙最宽处90米,一般皆在70米左右,高13米,是西周时期除镐京外全国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至于当时共国为什么能拥有如此规模庞大的都城,周天子又为什么会让曾经为假王的共伯和居于这样一座雄城,并不太清楚。

具体可以看一下共城的地理位置:

图为共伯和大致的回国路线。

如图所示:

左红圈为镐京;

右红圈为雒阳;

红箭头所示为共伯和回国的大致路线,终点即共城;

紫圈为卫国的大致位置。

图中可见,共城的位置距离卫国十分接近。

在当时,周室、共国、卫国三者是否存在某些政治运作,确实不大好说。当然,即使没有,此举也多少会在诸侯间引起一些波澜。

说到这里,我们大致能解释上一节末尾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国人暴动时期诸侯对周室普遍态度冷漠?又为什么在周宣王继位之时重新对周室表现出了恭顺的态度呢?

根本原因在于信息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公元前9世纪没有报纸,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也没有电报、电话及邮政系统,当时诸侯获取周室信息的渠道主要就是最原始的人工传输。

在周厉王末期,诸侯不再朝周,获取信息的渠道自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这种前提下,国人暴动这一突发性事件无疑打了诸侯一个措手不及,致使诸侯在之后的决策中要尽可能采取保守方案——也就是在沉默中支持共和伯入朝。

当然,周廷和宗周终归是一块大肥肉。在这一阶段,诸侯的势力免不了会向周廷内部及宗周地区进行渗透。大抵在这一阶段,褒国、申国均嫁女给太子宫湦作政治投资,鲁、许、缯、虢等国也向朝堂渗透。

如图所示:

紫圈为宗周地区的大致范围;

蓝圈为西申国的大致位置;

红圈为褒国的大致位置。

当时,褒国、申国给未来周幽王的投资可能存在有某种竞争关系。

在周宣王一朝时,周室发动了一系列规模庞大的远征。

根据杨宽《西周史》的考证,周宣王命令召公率领齐、莱、㠱等国的军队讨伐强大的淮夷,又命令南仲皇父讨伐不大老实的徐国,还命令卿士方叔率领多大3,000乘的大军讨伐楚国,另命令尹吉甫、南仲、秦仲、虢季子等人反击宗周一带的犬戎,还命令晋侯讨伐条戎和奔戎。上述战争均取得了胜利。

图为周宣王前中期周室发动的战争。

如图所示:

红圈为宗周及成周的大致范围;

蓝箭头为召公集合东方诸侯讨伐淮夷的大致路线;

蓝箭头为南仲皇父讨伐徐国的大致路线;

紫箭头为卿士方叔讨伐楚国的大致路线;

绿箭头为尹伯、秦君、虢公、晋侯及南仲等人对诸戎的征讨。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周室之所以能发动上述战争,很大程度来自于对诸侯的依赖。

比如,对淮夷的战争就是调动了东方诸侯的军队,对诸戎的反击也调动了虢国、晋国等诸侯国及尹国、秦国这类采邑主的力量,对楚国的战争从规模上看显然调集了更多的诸侯,对徐国的战争也不可能不牵扯到鲁、宋等国。

到了周宣王后期,周室对千亩的姜氏之戎及申戎、楚国发起了战争,整体上以失败而告终。

图为周宣王后期周室发动的战争。

如图所示:

红圈为宗周及成周的大致范围;

蓝箭头所示为周室对千亩的征伐,是役以失败而告终;

第一个紫箭头所示为周室对申戎的征伐,取得了胜利;

第二个自箭头所示为次年疑似对楚国的征伐,可能由于这一战周室败得过于寒碜,因此仅记作“丧南国之师”。

从周宣王一朝的战争看来,当时拱卫周室的主要力量来自于申、虢、晋、鲁、齐等诸侯国。在这一阶段内,周室一方面要解决周边的戎部,一方面还要帮助齐、鲁、晋、申等国清扫周边的强敌。其中,对楚国的战争显得有点没事找事,其背后可能存在有某些政治诉求,比如申侯、缯侯对楚国的忌惮,再比如某些重要诸侯视楚子为政敌。

至此,周廷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诸侯们的玩物。

·

“烽火戏诸侯”:西周的最后一抹焰火

在周宣王末期,周室尝试在太原料民,此举大抵牵扯了某些诸侯及采邑主的利益,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周宣王死后,周幽王继位。

在周幽王继位的第3年,宗周地区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地震。

图为周幽王时期地震的主要影响。

如图所示:

红圈为岐山地区,大抵是地震的震中,山体出现有严重滑坡;

蓝箭头为渭河、泾河、洛河的大致流域,三条合流均出现有断流。

从这一自然灾害的程度来看,是年宗周地区应有巨大的人员伤亡,并伴有严重的粮食减产及饥荒。至于赈灾所需的钱粮,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来自于成周及某些诸侯国。

同年,周室与六济之戎之间爆发了战争,周军大败,统帅伯士阵亡。

次年,周幽王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废掉了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

有关周幽王废太子一事,《周本纪》中这样记载:

(周幽王)三年,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当幽王三年,王之后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竟废申后及太子。

从字面上来看,周天子之所以想要废掉太子,单纯是个人感情的因素,局势是在这一年疯狂地爱上一位新纳的侧室褒姒,于是坚持要立她诞下的新生儿为继承人。

不过,《周本纪》中又称:

至厉王之末......既笄而孕,无夫而生子,惧而去之。

从以上内容看,褒姒之母应在周厉王末年怀有褒姒。如果上述内容属实,褒姒在周幽王继位以后至少在60岁左右——除非周幽王本人有某些过于异于常人的特别癖好,否则“嬖爱”的理由并不太成立。

那么,上述内容是否真的属实呢?

我们必须要指出,《周本纪》有关褒姒的记载存在有一部分神化色彩的内容,也存在有一些前后矛盾之处,整体上可信度有限。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就是历史似乎有意在扭曲周幽王、褒姒、伯服的形象。

至于废太子一事的真实原因,我们还是需要看实际的政治环境。

周幽王3年,宗周刚刚经历过岐山大地震,又赶上一场惨痛的战败,此时周室的财政自然是捉襟见肘。对此,虢公向周天子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大抵是增加对民众的盘剥,于是得到了天子的重用。

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周本纪》

也许是因为政见不同或利益冲突,申侯当在此时与虢公产生了分歧。在这种情况下,虢公为了打击政敌,自然会想方设法让周天子废掉申后与太子宜臼。

至周幽王末期,虢公一党成功挤掉了申侯在朝中的力量,周室驱逐了申后及王子宜臼,还发兵攻打申国。对此,申侯联合了缯、许、鲁等国,再勾结犬戎各部,拥立王子宜臼为“周天王”,对周室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击。

公元前771年,申侯的大军攻入了镐京,并一直追杀到了骊山,杀死了周天子、郑伯、王子伯服等人。

至此,西周灭亡。

有关周幽王时期的政治斗争,后世将其演绎成了“烽火戏诸侯”的童话故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国人暴动倒是一场莫名其妙的烽火,引得诸侯入朝拆散了这个伟大的王朝。

·

双王对峙:西周尸骸上的冷餐盛宴

在申侯攻打周室的战斗中,虢公——也就是虢石父——大抵也应随周天子及郑伯等人阵亡。

其后,虢公翰于携地拥立王子余臣为王,是为周携王,继续为申侯一党进行斗争。

图为西周末期的列国形式。

如图所示:

红圈所示为申国的大致位置;

自圈所示为缯国的大致位置;

红箭头与紫箭头为两者与犬戎联合攻击周室的大致情况;

蓝圈所示为许国的大致位置,该国支持周天王;

绿圈所示为鲁国的大致位置,该国也支持周天王;

黑圈所示为疑似周携王所在的携地;

灰圈所示为虢国的大致位置,该国支持周携王。

从地理位置来看,许国、鲁国的任务或许与牵制成周的力量有关。另外,从平王东迁以后的相关征伐来看,卫、宋两国大概率之前站在了周携王一边,因此被郑伯讨伐。

经过了20年的战争,周携王最终被晋文侯杀死,虢公方面疑似在最后的时刻出卖了周携王,由此在之后的周廷依旧把控要职。

再之后,秦、郑、晋等国武装护送周天王移驾雒阳,东周时代自此开始。至于周天王不留在镐京的原因,似乎与犬戎的肆虐有关。

也许你会问:

在双王对峙时期,周平王住在哪里?如果他就住在宗周,比如在申国或者镐京,为什么偏偏在战争结束以后倒住不下去了?

原因显而易见。

·

下一节:

新的“诸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  红颜一笑倾人国
周朝历经了近800年,是什么原因让其分裂和灭亡?
《虢季子白盤》銘文考釋
发生在陕西的历史事件(西周)下篇
晋文侯一生机关算尽,最后坑了晋国,也害了周王朝!
【学习时报】古代王朝的经验教训之二:西周的衰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