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秘关宁军·军制篇4——明朝收拾'不老实'军户的那些操作

关宁军,晚明镇辽之精锐,纵横关内外二十载,是局势的压舱石,是战事的救火队,但其留给后世的背影却扑朔迷离,耐人寻味。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探秘关宁军'系列文章正式上线,我将以《地形集》《军制篇》《战例考》《人物志》四大板块为纲,全面探寻明末辽东,深度探秘关宁辽军。


本文《探秘关宁军·军制篇之四——明朝收拾'不老实'军户的那些操作》,是我'探秘关宁军'系列的第十篇文章。

书接前文,我们继续聊明朝的军户。

军户以'户'为单位,每户出一男丁正式当兵,叫作'正军'或'旗军',留在家中的其余子弟则称'舍余'。

舍余分两类:军官子弟称'舍人',士兵子弟称'余丁'。

通常正军一人备操,家里还要出余丁2~3人做杂役,具体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屯田、养马、做零工、置办军械等,名曰'帮贴'。

养马是最折磨余丁的一项差役,我后面会有专题文章

正军出现阵亡、逃亡、年迈等无法继续服役的情况,余丁要随时补上,这一等待接班的过程叫'听继'。

在正式接班之前,作为军户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余丁们也要为全家的生计劳碌,这在明代史料中也有一个专门的名词:生理

如果是'舍人',情况稍好些,他们在正式袭职前就比余丁甚至正军的地位高,还有机会进入'卫学'读书。

军官世袭上至卫指挥使,下至所镇抚,共九等,所镇抚之下还有管50人的'总旗'和管10个人的'小旗',根据史料推测,这两个官职也能世袭:'总甲'和'小甲'分别是总旗、小旗尚未授职前的称呼。

明初武官制度规定:

武官之应继舍人与总、小旗之应袭职者,皆须赴京比试武艺,如刀马纯熟,射艺精湛,即合格,准予袭职;不合格者,许再试,若终不合格,免袭职资格并惩处之,或为民,或充军。

舍人充军,与民人充军不同,前者是军官降级,一撸到底;后者是把犯了罪的民户发配充军。

陕西和辽东,是明代充军发配最多的两个地方。

陕西、辽东分别地处两个河套区域,当地驻军常年与游牧骑兵过招,伤亡最大,常需补充

宣德八年十一月'巡按山东检察御史张聪言……辽东军士多以罪谪戍';宣德十年十一月庚午,行在刑科给事中陈枢称'递年充军囚人编发辽东者,不下数千人'。

明代五刑中,充军介于死刑和流刑之间。部分流刑、杂犯死罪和真犯死罪者是充军的主要对象,死刑减等改判充军的叫'恩军'。

《明实录》洪武二十九年二月乙巳条提到:'诏发安东、沈阳各卫恩军三千六百余人往戍甘肃。'这是把已经充军的'恩军'调往他处。

在明代,陕甘、辽东两地部队常有换防,特别是陕西籍的将领,为守卫辽东贡献了很多力量

照理说,军犯充军只能解决军队的地理分布,民犯充军才能形成新军户,但明初曾多次下令'民犯充军只终本身',也就是说其下一代不再充军,仍是民户。

那么问题来了:军户不够用了怎么办?

洪武时期,军户的来源比较多元,包括收编降军、故元汉军、籍民为兵、罪犯充军、招募;永乐后主要以充军作为补充新军户的手段,而收编军主要为'达官/军',偶有实行于民户中抽籍为军的做法,叫作'垛集'。

再往后,军户的生计每况愈下,特别是北边的军户,大批逃亡,宁愿抛弃妻子、流为无籍之人也不继续忍受明廷的压榨。

逃亡的军户无法再入民籍,要么浪迹天涯,要么寄人篱下

对于逃跑的正军,补充方式很简单:老子跑路,儿子顶班。

要是全家都跑了,或是家里没有余丁了呢?

那就进行'勾军'——去军户原籍所在地,找亲戚来顶。

起初,勾军的工作由各卫所自行组织,后来改由有司统一筹划:各卫所将逃军名单上报兵部,兵部据册核实'乡贯居止',内府批示,传令地方官(有司)执行。

但是,最后派出去追补的'办事员'还是来自卫所,这就造成一个尴尬的局面:自宣德、正统以后,不仅逃兵在跑,连派遣出去勾军的官旗也趁机跑了,打得有司脸蛋啪啪响。

这种情况下,明廷会将逃亡官旗的家属发配流放,以示惩戒。

但是,这又有啥意义呢?人家本来就已经在辽东了,还有比这更苦的去处吗?

大概是朝廷自己也无奈了,自景泰以后,文献中很少再有'勾军官旗'的记载,勾军并入了'清军'。

所谓'清军',我们可以理解为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查水表'

明朝自中央到地方,对“人”的控制之严密,遍历前朝,怕是只有“暴秦”可与之相提并论

洪武13年,六部定编制,兵部下设总部、职方、驾部和库部,其中总部负责'军户版籍',针对军户'类造为册(军黄册)'。

洪武21年,朱元璋命兵部置'军籍勘合',分给内外卫所军士,称为'勘合户由',底簿藏于内府。

这就是'大数据'的基本盘。

清军凭的就是这个'勘合',程序为:

卫所造'清勾册',内书逃故军士名单,上报兵部;兵部拿来与底簿比对,无误后交给专门的清军御史,再经抄写,发往府县清勾。

嘉靖期间,造册手续简化,实行'军单':由卫所填写,每名逃军一张,盖印后直接发给兵部,兵部再派清军御史去办理。

逃兵不断,追补不停,明朝的军户制度已然破烂不堪,却为何始终不肯改革?我们下期继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秘关宁军·军制篇11——辽人世代守辽土,辽土却难养辽人
探秘关宁军·军制篇23——腰刀和长枪:明军近战兵器的主力
明朝与清朝的大决战,洪承畴的13万军队,为什么会全军覆没?
这位名将曾让努尔哈赤不敢与之开战,若被重用,大明历史将会改写
(1)崇祯帝大事年表
洪承畴:一个卖豆干的穷苦少年,如何能做上明清两朝的兵部尚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